新形势下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现实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现实问题及对策

江苏省宿迁市豫区高辉

2013年12月11日来源:共产党员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客观看待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理性透视当前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之道,不断提升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现实困境

剖析当前基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面临的困境,既有培养选拔制度不完善的掣肘,也有社会合力未竟的困扰,还有年轻干部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

缺乏战略眼光,思想认识片面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对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存在片面化、功利化思想,集中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排座论”,认为年轻干部成长之路很长,提拔的机会很多,应优先考虑年纪大的、资历老的同志;其二是“求全论”,看缺点多、看优点少,看显绩多、看潜力少,求全责备;其三是功利化,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作为政绩工程,作为思想解

放、重视人才的“开明”标志,不注重遵循成长规律,盲目“造星”,追求轰动效应,甚至衍生出“拔苗助长”、“火箭式提拔”等违规乱象。

系统推进不够,制度建设碎片化。一是规划机制不健全。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只有中长期目标,缺乏必要的近期目标或年度目标。二是责任机制不健全。对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在任期内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既缺乏内在动力也少有外在压力。三是培养选拔整体链条不完善。存在备用脱节、重提拔轻监管、跟踪培养不连续等问题。四是破格提拔制度不到位。破格提拔的制度安排“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客观上形成了“火箭式提拔”的制度漏洞。

舆论环境堪忧,社会心态多元化。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需要多方关注合力推进,但目前这一合力推进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公众对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持质疑态度,对一些年轻干部破格提拔甚至正常选拔任用动辄质疑其背景、关系、后门,不能以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或存在双重标准,对己有利则支持,反之就无原则地反对。其二是媒体的舆论监督时有过界,对年轻干部选拔尤其是破格选拔工作常以聚焦、深度挖掘等方式进行过度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的常态化质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力素质欠缺,群体形象“污名”化。少数年轻干部或因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的锻炼,或因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群众观念淡薄,缺乏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精神,在职务调整上攀比心理强,功利思想重;有些年轻干部因多种因素“成长”过快,走上领导岗位后明显不适应岗位要求。尽管这些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公众对年轻干部群体的污名化。

二、对策建议

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关键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拓展培养选拔路径,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提升培养选拔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是厘清年轻干部内涵,增强培养选拔的针对性。干部年轻化的对象是干部队伍整个群体,是一个历时态的结果,而现实生活中落到干部个体身上就变成一个静态的结果,因此容易把“年轻化”曲解为“低龄化”,并由此产生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等非正常现象。因此,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立足点在于抓源头、促培养。从源头建设上看,应继续加大从高校选拔应届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力度,做好选调生工作与公务员录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工作的政策衔接,拓宽后备干部选拔视野,适当抬高年龄上限。从素质培养来看,应注重加强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加速知识更

新,同时牢固树立重视基层导向,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近年来,我市采取单独选派和市、县(区)联动选派等方式常态化推进年轻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目的就是让他们在一线锻炼成长、增长才干。

二是完善竞争性选拔制度,增强培养选拔的科学性。机制是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继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进一步细化适用范围和情形、基本程序和操作办法,科学合理地确定选拔范围和资格条件,让更多年轻干部体验公平竞争的好处和压力,让优秀人才进入选拔视野。另一方面要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全面考核。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与干部的升降去留挂钩,考绩优秀者优先提拔,考绩较差者适时调整降免,形成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

三是明确科学合理的班子配备结构,增强培养选拔的系统性。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不能仅仅局限于年轻干部本身,应将其臵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大局中统筹谋划思考。不同层次领导班子配备结构要求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优化配

臵,影响到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发挥。在年龄、性别、学历、党派、专业、民族等班子配备的刚性结构中,年龄结构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应该在实体性的制度设计时予以格外关注。要遵循中央《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在调整配备领导班子时,既要合理配备使用年轻干部,也应合理使用一些年龄稍长,但道德品行好、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形成老、中、青比例适度的班子结构,在此基础上,注重班子柔性结构的优化和整体功能的提升,体现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的鲜明导向。

四是健全相互关联的配套制度,增强培养选拔的统筹性。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不是孤立、封闭的,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诸多核心问题,只有与之相关联的配套制度统筹联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化问题。首先,建立破格提拔制度。在总结各地不同做法的基础上,及早出台破格提拔实施细则,严格界定“特别优秀”的具体标准、破格的程序和后续管理措施,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搭建良好的平台。其次,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加大干部考核评价及其结果运用力度,规范试用期制、任期制、聘任制、辞职制等行之有效做法,通过刚性约束机制,让那些碌碌无为,经考核不胜任本职工作或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干部“下”有依据,“下”的彻底,形成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机制,从深层次激发

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健全后备干部制度。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各级领导班子后备队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形成能进能出、适时使用、定期调整的机制。

三、几点思考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选人、育人、用人、管人紧密衔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和制度,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源头培养与选拔任用的关系。源头培养与选拔任用是辩证的统一体,培养的切近目的是选任,而选任则是更高层面、更大空间的培养。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要注重围绕源头,一方面改革公务员招录制度,明确规定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一般不再直接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补充工作人员采取公开选调方式,注重基层工作经历,从而在制度上把人才“逼”向基层;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不断壮大,可以尝试打通大学生村官与公务员之间有效对接的壁垒,真正形成“人才到基层培养,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工作机制,实现年轻干部源头培养与选拔任用的高度契合和联动运作。

二是注重实绩与有序使用的关系。凭实绩用干部是干部选任工作的一贯导向。但在实践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历”轻“实绩”、重“过去式”轻“进行时”等现象,对年轻干部是否取得过硬实绩等关键要素考虑畸

轻畸重,给少数注重“短期效应”的年轻干部钻营得利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利于年轻干部队伍的有序稳定。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应建立科学管用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序使用的长效机制,让长期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老实人得实惠。

三是重视显绩与重视潜能的关系。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不仅要考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也要考察其岗位目标完成情况、履职尽责情况、工作实绩等要素。在考核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一些可量化、可感知实绩及日常表现的了解掌握,也要重视考核情商、潜能等要素。强调实绩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对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而言是不全面的。年轻干部因其资历、所处环境、所在岗位等原因,政绩可能不如年长的同志,但就培养未来的领导干部而言,发展潜能比工作政绩更重要。要把潜能作为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条件,把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方式加以研究和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