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专业知识要点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专业知识要点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专业知识要点汇总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坏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2从规划的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可区分为长期规划(5年以上的计划)、中期计划(规划期限在1年至5年的)和短期计划(1年及以内的计划)

3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1 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 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3 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4 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5 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

4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地位:1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2 人力资源规划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3 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4 人力资源规划又对企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步骤与方法,做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

5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6 岗位分析的内容:1 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 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3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

7 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 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2 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 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 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5 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8 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1 书面资料。2 任职者的报告。3 同事的报告。4 直接的观察

9岗位规范:岗位规范亦称劳动规范、岗位规则和岗位标准,它是对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10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 岗位劳动规则。(时间规则,组织规则,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2 定员定额标准。(编制定员标准、给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或双重定额标准等)3 岗位培训规范。4 岗位员工规范。(岗位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员工各方面素质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

11 岗位规范的结构模式:1 管理岗位知识能力规范(职责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经历要求)。2 管理岗位培训规范(指导性培训计划、参考性培训大纲和推荐教材)3 生产岗位技术业务能力规范(应知,应会,工作实例)4 生产岗位操作规范(1 岗位的职责和主要任务,2 岗位各项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以及完成期限,3 完成各项任务的程序和操作方法,4 与相关岗位的协调配合程度)5 其他种类的岗位规范(如管理岗位考核规范、生产岗位考核规范等)

12 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识别信息)、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13 工作说明书的内容:1 基本资料。2 岗位职责。3 监督与岗位关系。4 工作内容和要求。5 工作权限。6 劳动条件和环境。7 工作时间。8 资历。9 身体条件。10 心理品质要求。11 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12 绩效考评。

14 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的区别:1 从内容看: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的“事”和“物”为中心;岗位规范覆盖的范围、涉及的内容更广泛;部分有交叉。2 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规范:通过岗位系统分析,解决“什么样的员工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以便在招聘、培训、考核等环节提供依据;工作说明书:通过岗位系统分析,还说明“该岗位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这一岗位做什么等”。3 结构形式:工作说明书不受标准限制;岗位规范一般是由企业单位职能部分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发布执行的。

15 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1 准备阶段。2 调查阶段。3 总结分析阶段。

16 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 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 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3 确定调查项目。4 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 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

17 决定工作岗位存在的前提:1 相关的技术状态,从事劳动活动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的影响。2 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状况。3 服务、加工的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4 本部门对岗位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主管对本岗位工作的分配指派,以及领导行为的影响。5 本岗位不同阶段、不同经历任职者思想意识、主观判断、个人意志等,对岗位工作任务和目标所产生的反作用。6 生产业务系统的决策的影响。7 工业工程师、劳动定额师等职能性技术专家对岗位设计的影响。8 软环境条件的影响。(文化、传统、价值观等)

18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1 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2 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3 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4 因事设

岗的原则(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应以“事”和“物”为中心设置)

19 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1 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包括横向扩大工作和纵向扩大工作;工作扩大化是岗位工作范围、责任增加,改变了员工对工作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工作丰富化:在岗位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工作内容,增加岗位的技术和技能的含量,使岗位的工作更加多样化、充实化,消除因从事单调乏味工作而产生的枯燥厌倦情绪,从心理生理上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工作丰富化的要求:任务的多样化;明确任务的意义;任务的整体性;赋予必要的自主权;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2 岗位工作的满负荷。

3 岗位的工时制度。

4 劳动环境的优化(劳动环境优化应考虑以下因素:1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工作场地的组织、照明与色彩和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2 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空气、温度、湿度、噪声以及厂区绿化等>)

20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

方法研究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测、记录和分析,目的在于检查和消除岗位员工费时费力的操作,克服停工、等待等工时浪费的现象,有效地促进岗位工作的满负荷方法研究的具体步骤:1 选择研究对象,2 用直接观察方法记录全部事实,3 分析观察记录的事实,找出改善的方案,4 通过分析,研究出一套实用、经济、有效的新方法,5 贯彻执行新方法

方法研究具体应用的技术:

1 程序分析:是以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运输及检验等环节为对象,通过对生产程序中的每项作业和运输的比较和分析,剔除不合理的部分,重新合理地安排生产程序。

分析工具:

(1)作业程序图,它是显示产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各个作业以及保证其效果的检验程序的图表。其作用:

①找出最关键的加工路线,②核算半成品、在制品的单位的成本,③表明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进入工序加工的时间、地点,为原材料、配件、半成品的购进、供应、保管提供依据,④记录了工艺加工的确切情况,可为岗位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流程图,它是显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操作、检验、运输、延迟、储存等全部子过程的图表。可分为:①单柱型。②多栏型

(3)线图,亦即流线图,是用平面图或立体图来显示产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

(4)人-机程序图,亦称联合程序图,它是显示机手并动的操作程序图

(5)多作业程序图,它是以多个岗位的多名员工以及所操作的设备为对象绘制的程序图

(6)操作人程序图,亦称左右手操作程序图,它是按岗位员工操作时的连续动作及先后顺序绘制的程序图前三种流程图主要侧重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操作、检验、运输等事项的分析研究,是以宏观的物料流程为对象后三种是以工作地上的一个岗位或几个岗位、一台或多台设备、一名或若干名员工为对象,研究手工操作或机手并动操作的作业程序,通过程序图,进行岗位工作程序分析,力求找出节省人力,减少工时消耗,充分利用设备的最佳方案。

2 动作研究。它是运用目视观察或者影片、摄影机等技术设备,将岗位员工的作业分解成若干作业要素,必要时可将要素再细分为一系列动素,根据动作经济原理,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多余、重复部分加以改进,设计出以新的、合理的以作业结构为基础的操作程序。

其思想精要:1要规定明确的高标准的作业量 2 要有标准的作业条件 3 完成任务者给付高工资 4完不成任务者要承担损失

动作经济学原理:是指实现动作经济原则,用以改善工作方法。包括:1、人体的利用,包括动作顺序、动作节奏、动作合并等;2、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改善;3、有关工具和设备的设计应科学、经济。

动作原理的应用程序:1考察现行的程序,对它提出各种问题。2在考察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并提出新的方法:①取消所有不必要的工作②合并重复的工作③重新调整所有的工作,使作业更有条理、更有效率④检查各项具体操作能否简化 3 检查各项具体操作能否简化

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

工效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

现代工效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结合设备、工具、材料、工作地、劳动环境条件等因素,系统的进行分析,在一定的外部空间环境下,妥善地处理好人-机矛盾,寻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规律的最佳方法

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

工业工程师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科学。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

工业工程的目标:就是使生产系统投入的要素得到有效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率,获得最佳效益

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是:研究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 工业工程的功能的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评价、创新

21 企业定员:亦称劳动定员或人员编制。企业劳动定员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量应该消耗的劳动量(一般用劳动或工作时间来表示)标准或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或完成工作量的标准。劳动定额是衡量劳动(工作)效率的标准,是“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合称。

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都是对人力消耗所规定的限额,只是计量单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而已。企业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重要发展。

22 企业定员管理的作用:1 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 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 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 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23 企业定员的原则:1 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2 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应做好以下工作:①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②提倡兼职。③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3 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4 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5 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6 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

24 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

1 按劳动效率定员①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来计算人员数量;②适合于不受机器设备等其它条件影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③按劳动效率定员计算工式为:

2按设备定员 ①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工人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②按设备定员属于按效率定员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适用于机械操作为主,使用同类型设备,采用多机床看管的工种。③按设备定员计算工式为:

3按岗位定员①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②适用于连续性生产装置(或设备)组织生产的企业和一些既不操纵设备又不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③按岗位定位有两种方法:设备岗位定员和工作岗位定员。前者适用于必须有单人看管或多岗位多人共同看管的场合,后者适用于有岗位、但没有设备的情形。④设备岗位定员公式为:

4按比例定员、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①按比例定员是按照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 ②按比例定员适用于企业食堂工作人员、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等服务人员的定员。 ③按比例定员计算公式为: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定员标准 ④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25 企业定员的新方法:1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2 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3 运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4 零基定员法

26 定员标准:是由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定员所做的统一规定。它具有劳动定额标准的科学性、技术性、先进性、可行性、法定性、统一性等一系列特征

27 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分类

一 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 (1 国家劳动定员标准。2 行业劳动定员标准。3 地方劳动定员标准。4 企业劳动定员标准)

二 劳动定员标准的分类(1 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可分为:①单项定员标准:是以某类岗位、设备、产品或工序为对象制订的标准。②综合定员标准:是以某类人员及至企业全部人员为对象制订的标准 2 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①效率定员标准:根据生产任务量、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出勤率等制订。②设备定员标准:根据设备性能、生产组织、技术要求、工作范围等制订。③岗位定员标准: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工作流程和任务总量制订。

出勤率工人劳动效率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定员人数?=出勤率定额完成率年制度工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每种产品年总产量定员人数????=∑

8)(×××××∑(每种产品年总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定员人数=年制度工日8定额完成率出勤率(1-废品率)

出勤率工人看管定额每台设备开动班次需要开动设备台数定员人数??=与休息宽放时间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工作时间的总和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定员人数=

④比例定员标准:。按一类员工的比例确定另一类员工人数的定员标准⑤职责分工定员标准: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确定的标准)

28 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1 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2 依据要科学。3 方法要先进。4 计算要统一。5 形式要简化。6 内容要协调

29 劳动定员标准的构成要素:概述,标准正文和补充

1 概述。这一部分应由封面、目次、前言、首页等要素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便于读者识别标准,了解标准产生的背景,制定修订的过程,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以及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2 标准正文。它由一般要素和技术要素构成。在一般要素中,包括标准名称、范围和引用准备三项内容。在标准的技术要素中,应包括:定义、符号、缩略语,各工种、岗位、设备、各类人员的用人数量和质量要求。

3 补充。这一部分包括:提示的附录、脚注、条文注、表注、图注等项内容

30 制度化管理的内涵: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由德国管理学家马科斯·韦伯提出。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31制度化管理的特征: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对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进行了明确并制度化。2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或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3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素质、能力等要求,根据通过正式途径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4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一是因事设人;二是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三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6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他有固定的报酬,具有按资历、才干晋升的机会,他会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32与传统的以非正式权威为主的管理相比,制度化管理更具优越性: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2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 3 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管理的需要

33制度规范的类型:1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包括企业的法律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2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个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3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4业务规范(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大量存在并反复出现,又具有科学处理办法的事务所做的作业处理规定。)5个人行为规范(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

3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一类是劳动人事基础管理制度;一类是企业员工管理制度。

劳动人事基础管理制度有:1组织机构设置与调整 2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3岗位设置与人员费用预算4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制度 5招聘管理制度 6培训制度、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 7绩效管理制度 8薪酬福利制度 9劳动保护用品与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10其它如职业病防治与检查的规定等等

企业员工管理制度有:1工作时间的规定2考勤与休假规定 3女工劳动保护与计划生育制度 4奖惩制度 5员工差旅费管理制度等等

3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1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录用、保持、发展、考评和调整。)2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36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1共同发展原则。2 与企业特点相适应。3 学习与创新并重。4 符合法律规定。

5 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

6 保持动态性。

37 制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1 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2 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 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4 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

5 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38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 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39 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

一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般由总则、主文和附则等章节组成。并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的内容:1、制度缘由或目的。一般起文为:为了……,根据……,制订本制度,在这里,主要是说明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制度的依据。2、适用范围。制度的适用对象3、基本原则。制订制度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工作责任。对负责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等等

5、工作程序与步骤。本项人力资源活动的基本程序。

正文的内容包括:6、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递的方法和形式,指标与标准的解释与说明7、本项人力资源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8、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口径、填写方法、文字撰写和上报期限所提出具体的要求9、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配套的制度及兑现办法的明确规定10、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做出的原则上的规定

附则的内容包括:11、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它问题做出必要的说明。

40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是指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对各项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进行审核,以保证其符合政府有关规定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并为企业人力资源下期费用提供依据。

41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包括:1确保费用预算的合理性2确保费用预算的准确性3确保费用预算的可比性

42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程序:在审核下一年度的人工成本预算时,首先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项目。包括工资项目下的工资、加班工资、轮班津贴、岗位津贴、资金等;基金项目下的劳动保险福利基金、养老储备金、员工医疗费、失业保险费、日常教育基金、住房基金、工会基金等;其他费用下的如奖励基金和其他社会费用等,审核时,必须保证这些项目齐全。注意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是否涉及人员费用项目的增加、变更或废止,特别是那些涉及员工权益的资金管理、社会保险等重要项目。

43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方法:1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①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包括基准线、预警线和控制下线。②定期进行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市场调查,了解同类企业各类劳动力工资价位的变化情况,掌握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上线、中线和下线。③关注消费者物价指数,当物价指数上升时,工资应当相应的调整。三看:看政策、看市场、看生活水平)2注意比较分析费用使用趋势 3 保证企业支付能力和员工利益【企业在做经营预算时,有两种模式:①收入-利润=成本(算了再干)企业在预测市场状况后,应得的总收入,首先保证股东的利益(利润)。余下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这主要是为了控制成本。;②收入-成本=利润(干了再算)企业在预测了市场状况后应得到的总收入,首先扣除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于股东的利益余多少就是多少。】

44审核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原则:1分头预算 2总体控制 3个案执行

45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作用:1 保障员工切身利益2 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3 防止滥用管理费用

46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原则:1 及时性原则2 节约性原则3 适应性原则4 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47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程序:1制定控制标准2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3 差异的处理

48企业人员的补充有内部补充和外部补充两个方面的来源

49内部招募:是指通过内部晋升、工作调换、工作轮换、人员重聘等方法,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储备中选拔出合适的人员补充到空缺或新增的岗位上去的活动

50内部招募具有如下优点:1 准确性高2 适应较快3 激励性强4 费用较低

51内部招募具有明显的不足:1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可能会在组织中造成一些矛盾,产生不利的影响。2容易抑制创新。

52外部招募具有如下优势:1 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2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3树立形象的作用

53外部招募有以下不足:1筛选难度大,时间长2进入角色慢3招募成本大4决策风险大5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54选择招聘渠道的主要步骤:1分析单位的招聘要求2 分析潜在应聘人员的特点3 确定适合的招聘来源4 选择适合的招聘方法

55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1准备展位2准备资源和设备3招聘人员的准备4与协作方沟通联系5招聘会的宣传工作6招聘会后的工作

56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主要渠道):1推荐法2布告法3档案法

57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1发布广告2借助中介3校园招聘4网络招聘5熟人推荐

58采用校园上门招聘方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政策和规定2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有脚踩两只船或几只船的现象3学生往往对走上社会的工作有不切实际的估计,对自己的能力也缺乏准确的评价4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做好准备

59 采用招聘洽谈会方式时应关注的问题:1了解招聘会的档次2了解招聘会面对的对象3注意招聘会的组织者4注意招聘会的信息宣传

60笔试: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选择方法,它是让应聘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根据应聘者解答的正确程度予以评定成绩的一种选择方法。

61笔试的优点:可以增加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考察信度与效度;可以对大规模的应聘者同时进行筛选,花较少的时间达到高效率

62笔试的缺点: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态度

63筛选简历的方法:1分析简历结构2审查简历的客观内容3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4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5对简历的整体印象

64筛选申请表的方法:1判断应聘者的态度2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3注明可疑之处

65提高笔试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命题是否恰当2确定评阅计分规则3阅卷及成绩复核

66面试考官的目标:1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使应聘者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2让应聘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应聘单位的现实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等3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非智力素质4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等

67应聘者应明确的目标:1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尽量展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2有充分的时间向面试考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3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并得到公平对待4充分的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5决定是否愿意来该单位

工作等

68面试的基本程序:1 面试前的准备阶段2 面试开始阶段3 正式面试阶段4 结束面试阶段5 面试评价阶段

69面试环境的布置:1面试的环境应该舒适、适宜,利于营造宽松气氛2面试的环境必须是安静的3 值得注意的是面试中面试考官与被面试者的位置如何安排

70面试的方法:1 初步面试和诊断面试2 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是面试发展的方向)

71面试的主要提问方式:1 开放式提问2 封闭式提问3 清单式提问4 假设式提问5重复式提6确认式提问7 举例式提问

72面试提问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1尽量避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2 有意提问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3 面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应聘者的求职动机,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一些应聘者往往把自己真正的动机掩盖起来4 所提问题要直截了当,语言简练,有疑问可马上提出,并及时做好记录5 面试中,除了要倾听应聘者回答的问题,还要观察他的非语言行为,如脸部表情、眼神、姿势、讲话的声调语调、举止,从中可以反映出对方是否诚实,是否具有自信心等情况

73心里测试主要的类型:1人格测试2 兴趣测试3 能力测试4 情境模拟测试法

74公文处理模拟法又称公文筐测试,具体步骤如下:1发给每个被测评者一套文件汇编(由15-25份文件组成)2 向应试者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然后告诉应试者,他现在就是这个岗位上的任职者,负责全权处理文件筐里的所有公文材料3 最后,将处理结果交给测评组,按既定的考评维度与标准进行考评。通常不是定性式的给予评语,而是就某些维度逐一定量式的评分(常用五分制)。最常见的考评维度有七个,即个人自信心、企业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敢担风险倾向与信息敏感性

75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对一组人同时进行测试的方法,它将讨论小组(一般有4-6人组成)引入一间只有一桌数椅的空房间中,不指定谁充当主持讨论的组长,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只是发给一个简短案例,即介绍一种管理情境,其中隐含着一个或数个待决策和处理的问题,以引导小组展开讨论

76应用各种心理测试的方法时,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1 要注意对应聘者的隐私加以保护2 要有严格的程序3 心理测试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

77人员录用的主要策略:1 多重淘汰式2 补偿式3 结合式

78在作出最终录用决策时,应当注意的问题:1 尽量使用全面衡量的方法2 减少作出录用决策的人员3 不能求全责备

79 招聘评估是招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80 招聘成本效益评估:是指对招聘中的费用进行调查、核实、并对照预算进行评价的过程。招聘成本效益评估是鉴定招聘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81 招聘成本分为:招聘总成本与招聘单位成本。1 招聘总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成本,它包括:招聘费用、选拔费用、录用员工的家庭安置费用和工作安置费用、其他费用(如招聘人员差旅费、应聘人员招待费等),另一部分是间接费用,它包括:内部提升费用、工作流动费用。2 招聘单位成本是招聘总成本与实际录用人数之比。

82 成本效用评估:是对招聘成本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的分析。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的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83 招聘收益成本比: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总价值/招聘总成本

84 数量评估

录用员工数目的评估是对招聘工作有效性检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此=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85 信度与效度评估:是对招聘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进行的检验,这无疑会提高招聘工作的质量。信度评估:信度主要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通常信度可分为:稳定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稳定系数是指用同一种测试方法对一组应聘者在两个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的结果的一致性。

等值系数是指对同一应聘者使用两种对等的、内容相当的测试方法,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内在一致性系数是指同一(组)应聘者进行的同一测试分为若干部分加以考察,各部分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效度评估:效度,既有效性或精确性,是指实际测到应聘者的有关特征与想要测得特征的符合程度。效度主要有三种:预测效度、内容效度、同侧效度。

预测效度是说明测试用来预测将来行为的有效性

内容效度,即测试方法能真正测出想测的内容的程度

同侧效度是指对现在员工实施某种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考核得分进行比较,若两者的相关系数很大,则说明此测试效度就很高。

86 人员配置的原理:1 要素有用原理2 能为对应原理3 互补增值原理4 动态适应原理5 弹性冗余原理

89 企业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使许多劳动者从事着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工作。劳动分工有三个主要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

90 劳动分工对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 劳动分工一般表现为工作简化和专门化。2 劳动分工能不断地改革劳动工具,使劳动工具专门化。3 有利于配备工人,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专长。4 劳动分工大大扩展了劳动空间,是产品生产过程有更多的劳动者同时参与,因而有利于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快生产进度。5 劳动分工可以防止因劳动者经常转换工作岗位而造成的工时浪费。

91 企业内部劳动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 职能分工2 专业(工种)分工3 技术分工

92 企业劳动分工的原则:1 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分开。2 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工种分工。3 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4 把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开。5 把技术高低不同的工作分开。6 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影响。

93 劳动协作分为两种:以简单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简单协作,而以细致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复杂协作

94 组织企业内部劳动协作的基本要求:1 尽可能的固定各种协作关系,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对协作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严格的规定。2 实行经济合同制。协作双方通过签订经济合同,保证协作任务按质、按量、按期完成。3 全面加强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等项管理,借用各种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保证协作关系的实现。

95 作业组:是企业中最基本的协作关系和协作形式。它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为完成某项工作而相互协作的有关工人组织起来的劳动集体。它是企业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我们研究企业劳动协作组织的基础。

96 以下几种情况需要组成作业组:1 生产作业需工人共同来完成。2 看管大型复杂的机器设备。3 工人的工作彼此密切相关。4 为了便于管理和相互交流。5 为了加强工作联系。6 在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地,或者没有固定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调动和分配他们的工作,需要组成作业组,如厂内运输组、电工组、水暖工组等。

97 作业组按工人的工种组成情况区分,有专业作业组和综合作业组两种。

98 工作地组织的基本内容:1 合理装备和布置工作地。2 保持工作地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工作环境。3 正确组织工作地的供应和服务工作。

99 工作地组织的要求:1 应有利于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减少或消除多余、笨重的操作。2 应有利于发挥工作地装备,以及辅助器具的效能,尽量节约空间,减少占地面积。3 要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使工人有良好的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防止职业病,避免各种设备或人身事故。4 要为企业的所有人员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

100 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1 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2 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3 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101 在应用匈牙利发,解决员工任务合理指派问题时,应当具备以下两个约束条件:1 员工数目与任务数目相等。2 求解的是最小化问题。

102 “5S”活动的具体介绍:1 整理。(具体步骤:①确定现场需要数目物品,需要多少数量。②将现场物品区分为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将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现场。)2 整顿(整顿是指对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即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以最简捷的流程完成作业。)3 清扫(清扫是指在进行清洁工作的同时进行自我检查。)4 清洁(清洁是指对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的巩固和维持,使之制度化。整理、整顿和清扫是短期行为,可以一鼓作气,做出成绩。)5 素养(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员工的素养,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而不需要别人督促,不需要领导检查,这是“5S”活动的核心。)

103 “5S”的内在联系:5个“S”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三个“S”直接针对现场,其要点分别是:整理,将不要物品从现场清除;整顿,将有用物品布置存放;清扫,对现场清扫检查,保持整洁。后两个“S”则从规范化和人的素养高度巩固“5S”活动效果。

104 劳动环境优化:1 照明与色彩。2 噪声。3 温度和湿度。4 绿化。

105 工作轮班组织应注意的问题:1 工作轮班的组织,应从生产的具体情况出发,以便充分利用工时和节约人力。2 要平衡各个轮班人员的配备。3 建立和健全交接班制度。4 适当组织各班工人交叉上班。5 工作轮班制对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夜班对人的影响最大。

106 为了解决夜班疲惫、工人生理、心理不适应和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办法:1 适当增加夜班前后的休息时间。2 缩短上夜班的次数,例如采取四班三运转制的倒班办法。

107 四班三运转制的优点:1 人休设备不休,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挖掘了设备潜力,在原有设备条件下增加了产量。

2 缩短了工人工作时间。

3 减少了工人连续上夜班的时间,有利于工人的休息和生活。

4 增加了工人学习技术的时间,可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 有利于在现有厂房设备条件下,增加用工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08 两班制:两班制是每天分早、中两班组织生产,工人不上夜班。

109 三班制:三班制是每天分早、中、夜三班组织生产。

110 五班轮休制:即“五班四运制”,它是员工每工作十天轮休两天的轮班制度。

111 外派劳务工作的基本程序:1 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2 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留存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挑选。3 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邀请函。4 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有关资料。5 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6 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7 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8 离境前缴纳有关费用。112 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1 填写完整、准确的《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2 与外方、劳务人员签订的合同,以及外方与劳务人员签订的雇用合同。3 项目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工作许可证证明。4 外方(雇主或中介)的当地合法经营及居住身份证明。5 劳务人员的有效护照及培训合格证。

11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批准出境;1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2 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3 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4 正在被劳动教养的。5 国务院有关主管机关认为出境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114 聘用外国人的审批,需要以下有效文件:1 拟聘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2 聘用意向书。3 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4 拟聘用的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5 拟聘用的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6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115 用人单位只有从劳动行政部门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许可证明》,方可聘用外国人。

116 聘用外国人就业的基本条件:1 年满18岁,身体健康。2 具有从事该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3 无犯罪记录。

4 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5 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

117 入境后的工作:1 申请就业证。就业许可证是国家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的法律文件,其管理对象是用人单位。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入境后,还应办理针对其个人的《就业证》,这一般由用人单位代为办理。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15日内,持许可证书、与被聘用的外国人签订的劳动合同(聘用期限不得超过5年)及其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原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就业证,并填写《外国人就业登记表》。2 申请居留证。已办理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在入境后30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居留证件的有效期限可根据就业证的有效期确定。

118 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是使培训工作准确、及时和有效地重要保障。

119 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1、有利于找出差距确定培训目标2、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4、有利于进行培训成本的预算5、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

120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1 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①战略层次分析②组织层次分析③员工个人层次分析)2 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①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②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3 培训需求的阶段分析(①目前培训需求分析②未来培训需求分析)

121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1、建立员工背景档案;2、同各级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3、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4、准备培训需求调查)。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内容: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步骤:1、提出培训需求动议或愿望2、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3、分析培训需求;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1、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2、进行分析、总结;

3、撰写培训需求报告)

122培训需求需要关注一下问题:1 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受训员工的期望和真实想法

123 撰写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需求分析实施的背景2、开展需求分析的目的和性质3、概述需求分析实施的方法和过程4、阐明分析结果5、解释6、附录7、报告提要

注意:需求分析结果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计划的依据和前提。

124面谈法:是指培训组织者为了了解培训对象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就培训对象对于工作或对于自己的未来抱着什么样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否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并且由此而产生相关的工作技能、知识、态度或观念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面谈的方法

125面谈法有个人面谈和集体面谈法两种具体操作方法

126 面谈中应包括以下一些问题:1、你对组织状况了解多少?2、你认为目前组织存在的问题有哪些?3、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4、你目前的工作对你有些什么要求?5、你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有哪些不足?6、你觉得这些不足是什么导致的?7、你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什么计划?8、你觉得当前自己的不足主要在什么地方?9、你个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你需要我们在哪些方面给予你帮助?

127 重点团队分析法:是指培训者在培训对象中选出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作为代表参加讨论,以调查培训需求信息。重点小组成员不宜太多,同常由8~12人组成一个小组,其中有1-2名协调员,一人组织讨论,另一人负责记录。128 这些人员的选取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他们能代表所培训对象的需求,我们从每个部门、每个层次、每个员工

中选取数个代表参加;二是选取的成员要熟悉需求调查中讨论的问题,他们一般在其岗位中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历,对岗位各方面的要求、其他员工的工作情况都比较了解

129这种需求调查方法是面谈法的改进,优点在于不必要和每个员工逐个面谈,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比面谈法要少得多。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对协调员和讨论组织者要求高

130 重点团队分析法在实际操作中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培训对象分类:最好选取那些工作经历较丰富、同时又不是部门的直接领导人这类员工参加2、安排会议时间及会议讨论内容3、培训需求结果的整理

131 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或工作任务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以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但这种培训需求调查方法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较多

132观察法:是培训者亲自到员工工作岗位上去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观察法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调查工具之一,它比较适合生产作业和服务性工作人员,而对于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则不太适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亲自接触,对他们的工作有直接的了解

133 利用问卷调查员工的培训需求也是培训管理者较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时,我们应注意以下表中的一些问题:1、问题清楚明了,不会产生歧义2、语言简洁3、问卷尽量用匿名方式4、多采用客观问题方式,易于填写5、主观问题要有足够空间填写意见

134 实施培训需求信息调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2、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3、在调查中,应确定受训员工期望能够达到的培训效果4、调查资料收集到以后,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调查资料,从中找出培训需求

135 培训需求信息分析的指导方针:1、审查一致性和准确性2、使用所有相关信息和数据3、保守个人信息和数据秘密4、尽量使用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136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1、循环评估模型2、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3、绩效差距分析模型4、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137 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1、培训项目的确定2、培训内容的开发(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3、实施过程的设计4、评估手段的选择5、培训资源的筹备6、培训成本的预算138 年度培训计划的构成:1、目的2、原则3、培训需求4、培训的目的或目标5、培训对象6、培训内容7、培训时间8、培训地点9、培训形式和方式10、培训教师11、培训组织人12、考评方式13、计划变更或者调整方式14、培训费预算15、签发人

139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1、培训需求分析2、工作说明3、任务分析4、排序5、陈述目标6、设计测验7、制定培训策略8、设计培训内容9、实验

140 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1、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汇总培训意见,制定初步计划2、管理者对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培训预算等进行审批3、确定培训教师和教材等4、做好相关场地、设备等准备5、编制培训次序表,并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141 年度培训计划的经费预算:1、确定经费来源2、确定培训经费的分配和使用3、进行培训成本-收益计算4、制定培训预算计划5、培训费用的控制及成本降低

142 培训前对培训师的基本要求:1、做好准备工作2、决定如何在学员之间分组3、对教学材料进行检查和取舍143 培训师的培训与开发:1、授课技巧培训2、教学工具的使用培训3、教学内容的培训4、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5、教师培训与教学效果评估的意义

144 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一前期准备工作(1、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2、培训后勤准备3、确认培训时间4、相关资料的准备5、确认理想的培训师)二培训实施阶段(1、课前工作2、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3、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三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四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五培训后的工作

145 企业外部培训的实施:1、自己提出申请2、签订培训合同3、注意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146 培训计划实施的控制:1、收集培训相关资料2、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3、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讨工具4、对培训计划进行检查,发现偏差5、培训计划纠偏6、公布培训计划、跟进培训计划落实147 如何实现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1、让受训者变成培训者2、培训时间的开发与利用3、培训空间的充分利用148 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1、培训及时性信息2、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3、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4、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5、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6、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7、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8、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9、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10、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149 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渠道:1、生产管理或计划部门2、受训人员3、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4、培训师

150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1、认知成果2、技能成果3、情感成果4、绩效成果5、投资回报率

151 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信息2、通过观察收集信息3、通过访问收集信息4、通过培训调查收集信息

152 培训效果的跟踪与监控:一、培训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二、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3、培训内容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5、培训环境6、

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三、培训效果评估(1、学了什么2、工作有什么变化3、绩效有什么变化)四、培训效率评估

153 培训效果监控情况的总结的信息来源:1、通过培训者自评2、通过学员评估

培训效果监控情况的总结的内容:1、简要声明培训目的2、简要介绍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3、简要介绍培训方法4、对本次培训的综合分析与评估5、结论和建议6、附件

154 直接传授培训方式:是指培训者直接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培训对象发送培训中的信息。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和培训对象的被动性。

155 直接传授培训方式的具体形式有:1 讲授法;教师按照准备好的讲稿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它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适用范围:各类学员对学科知识、前沿理论的系统了解。有灌输式讲授、启发式讲授、画龙点睛讲授三种方式。讲课教师是讲授法成败的关键。优点:传授内容多,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对培训环境要求不高;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学员可利用教室环境相互沟通;也能够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员工平均培训费用较低。局限性:传授内容多,学员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单向传授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不能满足学员的个性要求;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授方式较为枯燥单一。2 专题讲座法:在形式上和课堂教学法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有所差异。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知识,一般只安排一次培训。适用范围: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优点:培训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满足员工某一方面的培训需求;讲授内容集中于某一专题,培训对象易于加深理解。局限性:讲座中传授的知识相对集中,内容可能不具备较好的系统性。3 研讨法,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的培训方法,主要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对立式讨论。优点:1 多向式信息交流。2 要求学员积极参与。3 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4 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研讨法的难点:1 对研讨题目、内容的准备要求较高。2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选择研讨题目注意事项:1 题目应具有代表性、启发性。2 题目难度要适当。3 研讨题目应事先提供给学员,以便做好研讨准备。

156 实践法:是通过让学员在实际工作岗位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在员工培训中应用最为普遍。

实践法的主要优点(1)经济(2)实用、有效

157 实践法常用的几种方式:1.工作指导法。(或称教练法、实习法。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工人或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可用于基层生产工人或各级管理人员)2.工作轮换。(适合一般直线管理人员;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的培训。)3.特别任务法,(企业通过为某些员工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此法常用于管理培训(1)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10-12)(2)行动学习(4-5人,解决其他部门的问题))4.个别指导法,(这种指导制度和我国以前的“帅傅带徒弟”或“学徒工制度”相似。 )

158 参与式培训法:是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让其在培训者与培训对象双方互动中学习的方法自学:适用于知识、技能、观念、思维、心态等多方面的。其优点:1 费用低。2 不影响工作。3 学习者自主性强。4 可体现学习的个别差异。5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自学能力。其缺点:1 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2 学习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3 学习中遇到疑问和难题往往得不到答案。4 容易使自学者感到单调乏味。

159 1.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它是把实际中真实的场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培训方法。

2.事件处理法:让学员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60 头脑风暴法:也有人将头脑风暴法称为“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或“管理加值训练法”等。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培训对象在培训活动中相互启迪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参加者的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多更佳的方案。只明确一个主题。

161 案例分析法的操作程序:1、培训前的准备工作2、培训前的介绍工作3、案例讨论4、分析总结

162 案例编写的步骤:1、确定培训的目的2、搜集信息3、写作4、检测5、定稿

163 模拟训练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学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境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适用与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员工的培训。

164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T小组,简称ST(Sensitivity Training)法。敏感性训练要求学员在小组中就参加者的个人情感、态度及行为进行坦率、公正讨论,相互交流对各自行为的看法,并说明其引起的情绪反应。常采用集体住宿训练、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活动方式。

165 管理者训练:(Manager Training Plan)简称MTP,是产业界最为普遍的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使学员深刻系统地学习,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适合于中低层管理人员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的能力培训。一般采用专家授课、学员间研讨的培训方式。

166角色扮演法:是在一个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参加者身处模拟的日常工作环境中,并按照他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权责来担当与实际工作类似的角色,模拟性地处理工作事务,从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其精髓在于“以动作和行为作为练习的内容来进行设想”

167 行为模仿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法,是通过向学员展示特定行为的范本,由学员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并由指导者对其行为提供反馈的训练方法。

168 拓展训练(场地拓展训练、野外拓展训练),包括拓展体验、挑战自我课程、回归自然活动。

169 场地拓展的提点如下:1 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2 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3 简便,容易实施。170 野外拓展和场地拓展的区别:1 野外拓展借助自然地域,轻松自然。2 野外拓展提供了真实模拟的情境体验。3 野外拓展使参与人员拥有开放接纳的心理形态。4 野外拓展使参与人员拥有以往不同的共同生活经历。

171 网上培训的优越性:1 无须将学员从各地召集到一起,大大节省了培训费用。2 在网上培训方式上,网络上的内容易修改,且修改培训内容时,无须重新准备教材或其他教学工具,可及时、低成本地更新培训内容。3 网上培训可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声音、图片和影音文件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4 网上培训的进程安排比较灵活,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而不用中断工作。

178 网上培训的缺点:1 网上培训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这需要大量的培训资金,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限制,往往无法花费资金购买相关培训设备和技术。2 某些培训内容不适用于网上培训方式。

179 虚拟培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实时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优点在于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

180 选择培训方法的程序:1、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2、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3、根据培训要求优选培训方法

181 培训方法的分类:1.与事实和概念的教育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讲义法、项目指导法、演示法、参观等。2.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文件筐法、课题研究法、商务游戏法等。3.与创造性培训相适应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形象训练法、等价变换的思考方法等。4.与技能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实习或练习、工作传授法、个人指导法、模拟训练。5.与态度、价值观以及陶冶人格情操教育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面谈法、集体讨论法、集体决策法、职务角色扮演法、悟性训练、管理方格理论培训等。6.基本能力的开发方法。包括自我开发的支持、OJT以及将集中培训运用在工作中的跟踪培训等。

182 优选培训需考虑的几方面问题:1.保证培训方法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2.保证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3.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析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以下参数:①学员构成②工作可离度③工作压力)4.培训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5.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能性

183 企业培训制度:即能够直接影响与作用于培训系统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的总和。主要包括培训的法律和规章、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

184 企业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是企业员工培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根本作用在于为培训提供一种制度性框架和依据,促使培训沿着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运行。

185 企业培训涉及两个主体:企业和员工。

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企业的培训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

186岗位培训制度的内涵:1、岗位培训制度是企业培训制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2、岗位培训的制度化包括培训立法及相应的政策,也包括岗位培训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其核心是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配套措施的实行。3、岗位培训制度由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评估制度、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岗位资格证书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组成。

187 起草与修订培训制度的要求:1、培训制度的战略性(制度化和规范化)2、培训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贯性)3、培训制度的适用性

188 企业培训制度的基本内容:1、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3、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189 培训服务制度包括两个部分:1、培训服务制度条款。【“制度条款”需明确以下内容(1)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申请;(2)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需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约签订手续;(3)培训服务协约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2、培训服务协约条款。:【“协约条款”一般要明确以下内容(1)参加培训的申请人(2)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3)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4)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5)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6)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7)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8)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190 入职培训制度:就是规定员工上岗之前和任职之前必须经过全面的培训,体现“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

191入职培训制度的内容:(1)培训的意义和目的(2)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3)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4)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5)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6)入职培训的方法

192培训激励制度:企业培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各利益主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制度内容(1)完善的岗位任职位资格要求;(2)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3)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4)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这个激励包括三个方面:(1)对员工的激励;(2)对部门及其主管的激励。(3)对企业本身的激励。

193培训考核评估制度。评估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的中心环节已经是业内的共识,培训模式中各环节体现的培训评估

目的多是为提高培训管理水平。设立培训考核评估制度既是检验培训的最终效果,同时为培训奖惩制度的确立提供依据,也是规范培训相关人员行为的重要途径。

制度内容:(1)考核评估的对象(2)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培训管理者或部门经理)(3)考核的标准分区(4)考核的主要方式(5)考核的评分标准(6)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7)考核结果的备案(8)考核结果的证明(发放证书等)(9)考核结果的使用

194培训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保障前面几项培训管理制度能够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

制度内容(1)制度制定的目的(2)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3)奖惩对象说明(4)奖惩标准(5)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195培训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规避企业培训的风格,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2)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对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3)在培训前,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明确企业和受训者各自负担的成本、受训者服务期限、保密协议和违约补偿等相关事项;(4)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

196绩效: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及结果。可分为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绩效的内涵:凝结劳动——劳动成果或工作业绩;潜在劳动——劳动能力(能力和心理素质);流动劳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即态度

组织绩效:是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完成的各种任务的数量、质量及效率。

员工绩效: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与工作结果,体现员工对于组织的贡献大小和价值大小。包括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

197 员工业绩与工作行为、劳动态度、能力素质和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业绩是员工行为的最终劳动成果,能力和态度是员工业绩变化的内因和依据。

198 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是以特定的结构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来衡量、评价并影响员工工作有关的特征、行为和结果 1考评包括考核和评价两部分 2 考核为评价提供事实依据,如考勤—工作态度 3 考核结果只有通过评价才得以进一步运用

199 绩效考核的核心是绩效的认定。

200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及其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进而促进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过程

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活动过程,它首先要确定组织与个人的工作目标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管理过程,应融入员工的日常行动和行为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的

绩效管理:是建立共识的过程,即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可能地取得个人和组织的成功(共同发展)

201管理模型:1 目标设计(①主管与下属建立绩效合约(目标体系)②包括结果目标和行为目标)

2过程指导(激励反馈辅导)3 考评反馈(①结果考评②行为考评③绩效面谈)4 激励发展①薪酬调整②培训发展

202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绩效管理绩效考评

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

伴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

事先的沟通与承诺事后的评估

员工参与并反馈上对下的评估

侧重绩效改进与提高:教练侧重判断和评估:裁判

关注过程,关注将来关注结果,关注过去

重点是绩效改进与员工发展奖惩或人事任免

业绩管理程序人事管理程序

203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从人们得到的与其投入的比率关系出发,提出了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经过努力所获得的报酬的绝对值,还关心自己的报酬和其他人报酬的关系,看其相对值。他们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与得到的报酬的比率和其他人的投入与报酬的比率进行比较。只有当感到比率相等时,才认为公平合理,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否则,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204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于公平理论的激励对策:1 贯彻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绩效管理制度,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2 在组织推行岗位评价和能力评价,根据岗位评价和能力评价结果建立薪酬管理制度。3 加强员工培训,让员工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投入”与“收入”的比例。

205 佛隆姆的期望理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当员工认为工作努力能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并带来良好的评价、良好的评价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其奖励对自己有吸引力时,就会受到激励从而付出更大的努力。激励力量= f(效价X期望值)

效价: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

期望值:个体根据以前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概率)。

206 佛隆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激励对策:1 提高员工的期望水平,解决员工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应帮助员工建立可以达到的目标。2 提高效价水平,解决对员工的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3 提高关联性(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关系)的认识,解决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207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 充分关注工作本身等激励因素所带来的激励效应;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保健因素;

2 员工薪资必须与绩效挂钩,否则薪资将变成保健因素

208 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和效果主导型三种类型。

209 品质主导型:考评员工在工人中表现出来的品质,用于评价员工的个性或个人能力;1 着眼于“他这个人怎么样”;如:忠诚度如何、责任心强不强、是不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说谎话等。2 结果关注不够,操作性和效度较差;3 适合于对员工潜力、工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的考核,适用于对管理者的绩效考核。

310 信度:是反映测验可靠性和客观性的指标。即测验结果不因时间和地点或者测量者的变化而变化。效度:是关于测验有效性和实用性的指标。即测验实现测验目的的程度。

311 行为主导型:考核内容以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重点评价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1着眼于“干什么”、“如何去干”;2 适用于绩效难以量化或需要某种规范行为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如服务员、售货员等;3 结果关注不够,操作性和信度较差;

312 效果主导型:以考核工作效果为主,考核的重点在于产出和贡献,而不关心行为和过程;1 着眼于“干出了什么”;适合于一线生产工人和销售员;2 操作性强,信度与效度较高;3 具有滞后性、短期性、表现性的特点;4 不适合于事务性管理人员.

313 绩效考评方法—方法及其分类:1 行为导向主观考评方法:排列法、选择排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结构式叙述法) 2 行为导向客观考评方法: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加权选择法3 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劳动定额法)4 综合型考评方法:(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法)、(评价中心法)

314 排列法:上级主管根据员工工作的整体表现,按照优劣顺序依次进行排列。优点:简单易行,花费时间少,能使考评者在预定的范围内组织考评,并对下属进行排序,从而减少考评结果过宽和趋中的误差。缺点:主观比较,不是员工工作与客观标准比较的结果。不能用于比较不同部门的员工,个人取得业绩相近时也难以进行排序。并且,不能使员工得到关于自己优点或缺点的反馈。

315 选择排列法:也称交替排列法。在所有的员工中,选出最好和最差的员工,排在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然后,在余下的员工中再选出最好和最差的,分别排在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依次类推,将所有的员工按优劣顺序排列。可以采用上级考评的方法,也可以同事考评、自我考评和下级考评。

316成对比较法:也叫配对比较法、两两比较法;(①首先按某种考评要素将所有参加考评的人员逐一比较,按从最好到最差的顺序对被考评者排序;②然后再根据下一个考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和排序③依次类推,将所有的考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和排序;④汇总整理,求出被考评者所有考评要素的平均排序数值,得出最后的考评排序结果。)1 能够发现员工的长处与不足;2 适用于员工数目不多的情况。

317 强制分布法:也称强迫分配法、硬性分布法;假设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整体呈正态分布;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将被考评的员工强制分配到各个类别中;可以避免考评者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员工的能力呈偏态分布则不合适;难以体现与比较员工的差别;诊断的功能较差。

318 关键事件法:是主管对下属员工与工作相关的优秀事件和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并在预定的时期内进行回顾考评的一种方法。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一般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优点是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考评员工一段时期内的整体表现。缺点是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考评方法;费时费力;定性不定量;不能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程度;很难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

319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也称行为定位法、行为决定性等级量表法、行为定位等级法;它将关键事件法和等级评价有效地结合,将绩效按等级量化;

320 行为定位法的工作步骤是:1 进行岗位分析,获取本岗位关键事件,并由主管简洁描述;2 建立绩效评价等级(5-9级),将关键事件归并为指标并定义;3 由另一组管理人员对关键事件重新分配,确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4 审核绩效考评指标等级划分的正确性,并将绩效指标从高到低进行排列;5 建立行为锚定法的考评体系。

321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的优点:1 对员工绩效的考量更加精确;2 绩效考评标准更加明确;3 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4 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较高的信度;5 考评的维度清晰,各绩效要素的相对独立性强,有利于综合评价判断。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的缺点:它的设计和实施费用高,费时费力。

322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也称观察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观察量表评价法等;它注重的是某种工作行为

发生的概率;它可以直接将不同工作行为的评定分数相加得出总分,也可以按工作行为的重要程度,经加权后再相加得分;它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

323 加权选择量表法原理:用一系列的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语句,说明员工的各种具体工作行为和表现,并将这些语句分别列在量表中,作为考评者评定的依据。设计方法:1 进行岗位分析,采集并描述岗位人员有效或无效行为的资料;2 对每一个行为进行多等级(9-13)评判,合并同类项目,删去缺乏一致性和代表性的事项;3求出各个保留项目评判分的加权平均数,将其作为该项目的等级分值。优点: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缺点:适用范围小,设计繁杂。

324 目标管理法:是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使其在目标实施中实行自我控制,以努力完成目标的现代管理方法。它具有三层含义:1 共同商定目标。(参与)2 目标分解。(目标体系)3 自我控制。(授权管理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法的基本步骤:1 战略目标设定;2 组织规划目标,进行目标分解;3 实施控制

325结果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其它方法:绩效标准法,与目标管理法相似,比目标管理法有更多的考评标准。适用于非管理岗位员工。直接指标法,采用可监测、可核算的指标构成若干考评要素,作为对下属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简单易行,能节省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但企业需要较强的基础管理工作。成绩记录法,适合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人员如大学老师、律师等,需要从外部请来专家参与评估,因此,人力、物力耗费较高,耗费时间也较长。

326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4个前提条件:1 有可操作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2 组织结构图对各层次岗位的相互关系有准确界定,这是确定上下级授权和沟通方式的基础(指令和信息沟通渠道畅通);3 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对所分析的岗位有清楚要求(明确的客户需求);4岗位说明书明确描述了各岗位职责——岗位责任是转化为考评指标的关键。327 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绩效管理系统设计包括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与绩效管理程序设计两个部分。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单位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以企业单位规章规则的形式,对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性质和特点,以及组织实施绩效管理的程序、步骤、方法、原则和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绩效管理程序设计可分为管理总流程设计和具体考评程序设计两部分。

328 准备阶段是绩效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解决四个问题:1 明确绩效管理的对象,以及各个管理层级的关系,正确回答“谁来考评,考评谁”的问题2 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选择考评方法,回答“如何考评”的问题3 根据考评方法,确定各类人员的考评指标与标准体系,回答“考评什么”的问题4 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说明“如何组织、什么时候考评”的问题。

329 绩效管理实施的具体要求—设计考评方法的基本原则:1 其成果产出可以有效进行测量的工作,采用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2 考评者有机会、有时间观察下属需要考评的行为时,采用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3 上述两种情况都存在,可同时采用两类或者选择基本的一类4 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采用品质特征型考评方法5 选择具体考评方法时,考虑以下因素:经济性、实用性、适用性。

330 绩效管理实施的其它具体要求:考评时间的确定(包括考评期限和考评的时间,考评时间除取决于绩效考评的目的外,还应服从于企业人力资源与其他相关管理制度。)2 工作程序的确定(包括企业绩效管理作业程序和绩效考评具体工作程序)。3 取得全员支持和参与(“抓住两头,吃透中间”)

331 实施阶段是在完成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员工贯彻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应该注意两个问题:1 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取得共同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员工绩效:(目标第一;计划第二;监督第三;指导第四;评估第五。)2 收集员工绩效信息并注意资料的积累

332 考评阶段是绩效管理的重心,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考评的准确性2 考评的公正性。为保障公正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建立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和公司员工申诉系统3 考评结果的反馈方式4 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包括:相关性检验、准确性检验和简易程度检验。5 考评方法的再审核,从经济性、实用性和适用性角度。333员工绩效评审系统的功能:1 监督各部门的绩效评审工作2 针对绩效考评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3 对员工考评结果进行必要的复查,以确保公平公平4 对存在严重争议的考评结果进行调查甄别,防止诱发不必要的冲突。334员工申诉系统的功能:1 允许员工对绩效考评的结果提出异议,并对自己关心的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2 给考评者一定的约束和压力,使他们慎重从事,在考评中重视信息的采集和证据的获取3 减少矛盾和冲突,尽量减少不利的影响。

335 总结阶段的工作要项:1 进行绩效面谈2 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诊断(包括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评指标与标准体系的诊断;对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全面全过程的诊断;对企业组织的诊断。)3 召开绩效管理总结会(包括: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总结会)4 提交绩效管理总结报告(包括:考评结果分析、绩效诊断分析、下一期员工培训计划、激励与调整计划以及对绩效管理体系的修改意见。)

336 应用开发阶段的工作要项:1 重视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的开发2 被考评者的绩效开发3 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4 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

337检查与评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座谈法2 问卷调查法3 查看工作记录法4 总体评价法,包括:(总体的功能分析、总体的结构分析、总体的方法分析、总体的信息分析、总体的结果分析。)

338绩效面谈按照面谈的内容分:1 绩效计划面谈2 绩效指导面谈3 绩效考评面谈4 绩效总结面谈按照面谈的过程及特点分:1 单向劝导式面谈2 双向倾听式面谈3 解决问题式面谈4 综合式面谈按照面谈的目的分:1 正面(强化)反馈2 负面(建设性)反馈

339 考评者(主管)的准备工作:1 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主题 2 360度收集该员工工作表现信息3 对于表现优秀和有问题的方面要收集翔实的资料,并整理该员工表扬信,感谢信,投诉信等 4 如果是总结面谈,要为员工设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5 提前一到两星期以书面形式通知员工做好绩效面谈准备

340被考评者的准备工作:1 准备表明自己绩效的资料或证据2 回顾工作目标,对照绩效标准,检查各目标完成情况3 审视自己在价值观方面的行为表现 4 哪些方面表现好?为什么?5 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行动计划是什么? 6 如果是总结面谈,要为下一阶段的工作设定目标,明确需要的支持和资源

341 面谈的环境选择:1 时间:面谈双方都不忙的时候 2 地点:安静,独立的房间

342 提高面谈有效性的措施:要保证面谈质量,提高面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除开做好绩效面谈前的准备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并达到以下要求:1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2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3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4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5 在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适应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要因人而异;要双向沟通;要集中在重要与关键事项)

343改进绩效的策略:1 预防性策略和制止性策略(预防性策略:作业前先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明确什么是正确有效的行为和错误无效的行为,并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员工掌握具体的作业步骤和操作方法,防止和减少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重复性差错和失误。制止性策略:对员工的工作过程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使员工不断提高工作业绩。)2 正向激励策略和负向激励策略 3 组织变革策略和人事调整策略

344 正向激励策略:通过一系列行为标准和系统配套的人事激励政策,激励员工提高绩效。(要求制定高水平的工作行为和表现的衡量指标和标准,并让所有员工对行为标准有明确了解,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并对实现和达到计划目标后所应受到的奖励做出具体规定。)

负向激励策略:采取惩罚手段,防止和克服员工绩效低下的行为。

345采用激励策略,组织必须加强制度管理,健全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与绩效管理有关的培训、奖惩、升降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46 激励的原则:1 及时性原则——防止“事过境迁”;2 同一性原则——“一碗水端平”,保证赏罚公平;3 预告性原则——“预先告诉、清楚明确、详细具体”;4 开发性原则——培训和开发各级主管的激励技能。

347 有关激励的常见误区:1 激励是公司的事;2 重业务不重激励;3 激励就是奖励;4激励主要是钱的问题;5 我的激励没问题

348员工绩效不佳的两类原因:1 员工个人原因:知识、能力、态度;2 组织原因:目标设置不科学、工作流程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349 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的方法:1 劳动组织的调整;2 岗位人员的调整;3 非常措施:解雇、除名、开除等——但需考虑员工离职成本。

350 冲突产生的原因--归因错误:主管:尽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从下属自身身上找原因;员工: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甚至说是主管领导失误,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351 冲突的表现--三类矛盾:1 员工自我矛盾——个人需求的双重性(既希望得到客观考评信息,明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改进绩效,又希望得到特别关照,获得较好的待遇。)2 主管自我矛盾(由于绩效考评直接影响员工利益,主管害怕严格考评,影响上下级关系,而放松考评,又不能实现绩效改进和提高目标,开发员工潜能。)3 组织目标矛盾(上述两矛盾的共同作用,导致组织绩效目标和个人利益目标冲突,组织开发目标与个人自我保护目标冲突。)

352 化解矛盾和冲突的措施:1 绩效面谈以行为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平等沟通2 区分绩效目标(过去、当前、今后;近期与远期);3 适当放权,员工参与。(放权三好处:增强下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减轻主管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减弱和降低员工自我保护心理。)

353 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组织原因:1 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清楚;2 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3 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4 部门之间缺乏配合;5 员工缺乏参与;

354 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系统原因:1 绩效计划中员工与管理者的目标不统一、工作职责和权限分工不明确、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2 绩效指标与标准不明确;3 绩效管理的流程错误,无绩效面谈或改进阶段;4 评价方法不适用。

355 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实施或执行原因:1 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指导;2 来自评估者的误差3 来自员工的错误356 报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组织提供劳动或劳务而所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答谢,它包括内在的如对工作的认可、晋升的机会、挑战性的工作、学习的机会;也包括外在的,如工资、福利、奖金、津贴与补贴以及各种经济性的激励等等。

357 薪酬:是劳动或劳务的价格表现,它是一种外在报酬的形式。所以,事实上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换或交易。

358 影响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劳动绩效_____绩效工资 2 职务或岗位____岗位工资 3 综合素质与技能__技能工资 4 工作条件_____环境津贴 5 年龄与工龄____工龄工资

359 影响企业薪酬水平的因素:1 企业的薪酬策略2 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 生活费用和物价水平4 产品的需求弹性5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6 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7 工会的力量

360 薪酬管理的作用:1 保证薪酬在劳动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2 对各类员工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使员工及时得到相应的回报;3 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4 通过薪酬激励机制的确立,将企业与员工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与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谋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61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1 公平性原则2 竞争性原则3 激励性原则4 经济性原则5 合法性原则

362公平性原则具有公平性的薪酬,应该体现:1 对外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相当于或高于市场一般薪酬水平(通过薪酬调查体现对外公平)2 对内公平—对内具有公正性:相当于员工工作价值(通过岗位评价体现对内公平)3 个人公平—对员工具有激励性:适当拉开员工之间的差距(通过绩效考核体现个人公平)

363 竞争性原则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应该:1 薪资结构多元(对岗位进行科学的分类,不同类别的岗位采用不同的薪资结构。)2 薪资水平领先(薪酬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以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15%)。)3 薪酬价值取向(在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的选择上,以外在报酬为主导。)

364 激励性原则:1 个人能力激励(根据岗位、能力与个人贡献,适当拉开差距,体现工资分配的导向作用和多劳多得的原则。)2 团队责任激励(对于团队协作的工作,要建立团队激励的工资制度。)3 企业业绩激励(对企业管理层与辅助性岗位,建立以企业整体业绩为主导的激励机制。)

365 经济性原则:1 薪酬总额控制2 利润合理积累3 劳动力价值平衡(劳动力资源过剩或配置过高,导致企业薪酬的浪费)

366合法性原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元月1日实行)2、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1994年12月3日)3、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4、企业最低工资规定(1993年11月24日)5、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年12月6日)6、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2000年11月8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对于这些法律,我们主要要掌握最低工资、最长工作时间和经济补偿金方面的问题。

367关于最低工资:《劳动法》第五章工资第48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法》第49条: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以下因素:1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 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 劳动生产率;4 就业状况;5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68 关于最长工作时间:《劳动法》第36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劳动法》第41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劳动法》第4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1 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2 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不低于工资的200%的报酬;3 法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报酬。

369 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1 工资总额的管理(工资总额的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 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薪酬水平的管理(要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3 确定企业内部的薪酬制度(主要是工资结构管理,既包括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项目以及各薪酬项目所占的比例,还包括支付形式的管理。)4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包括:薪酬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薪酬计划、适时计算、统计员工的薪酬及薪酬调整等。)

370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1 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2 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3 体现岗位的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环境4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5 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6 确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7 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如用工系统、绩效考核系统、技能开发系统、晋升调配系统。

371 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1 员工的认同度。(体现多数原则,90%以上员工能够接受)2 员工的感知度。(明确简化原则,一分钟可以讲明白,说清楚。)3 员工的满足度。(等价交换的原则,及时支付兑现员工报酬。)

372 制订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1 薪酬调查2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3 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4 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5 明确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6 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7 掌握企业的财力状况8 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373 调查定义: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分析处理的过程。

薪酬调查的目的:建立企业合理的薪酬构成,根据市场薪酬给付水平确定企业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既能保持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能吸引、保留企业所需的人才。(在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前提下,调整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以实现对外公平)

374薪酬管理制度的制订程序—岗位工资制度的制订程序:1 确定岗位工资总额(工资总额×岗位工资比例);2 确定分配原则(企业战略);3 岗位分析与评价;4 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工资等级数量以及划分等级;5 薪酬调查与结果分析;6 了解企业财务支付能力;7 根据企业工资策略确定各工资等级的中点值;8 确定每个工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9 确定每个工资等级的工资幅度;10 确定工资等级之间的重叠部分大小;11 确定具体的计算办法

375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订程序—奖金制度的制订程序:1 按照企业经营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确定资金分配总额;2 根据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确定资金分配原则;3 确定资金发放对象及范围;4 确定个人资金计算办法。

376 工资奖金调整的方式:奖励性调整、生活指数调整、工龄工资调整、特殊调整

377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1 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能力评价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2 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和奖金;3 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方案确定;4 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就分析原因,重新调整方案。5 整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378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岗位评价是对岗位价值的判断,进而确定薪酬等级。

379岗位评价的特点:1 岗位评价的中心是客观存在的“事”和“物”,而不是人;2 岗位评价是对企事业单位各类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衡量的过程3 岗位评价是对同类不同层级岗位的相对价值衡量评比的过程,岗位评价的结果,不但为岗位的分类分级提供前提,也为组织构建公平公正的薪资制度奠定基础。

380 工作岗位评价基本原理—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1 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提供依据;(要使员工的薪酬能够更好地体现内部公平公正的原则,就应当实现“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职定责,以职责定权限,以岗位定基薪”。)2 岗位评价的定量测评以量化数值现出工作岗位的综合特征。3 便于岗位的横向纵向比较。4 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基础。

381 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1 按岗位的工作性质,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大类;2 收集岗位信息,进行工作分析;3 成立岗位评价专家小组,并进行培训;4 制定岗位评价总体计划和行动方案;5 找出与岗位相关度高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必要的说明;6 构建工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并统一衡量标准;7 在重点岗位进行试验;8 进行岗位评价;9 撰写岗位评价报告书;10 对岗位评价工作进行总结。

382 岗位评价的要素:1 岗位评价的要素是指构成并影响岗位工作任务的最主要的因素。2 影响岗位评价的要素很多,从相关程度来看,大体可分为四类:主要因素(0.5以上)一般因素(0.4-0.5)次要因素(0.3-0.4)无关因素(0.3以下)3 一般来说,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不纳入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383 影响岗位员工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环境、社会心理等几个主要要素。

评定指标包括:1 劳动责任:包括质量责任、产量责任、看管责任、安全责任、消耗责任、管理责任等等;2 劳动技能:包括技术知识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的复杂程度、品种质量难易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等3 社会心理因素:人员流向指标等。

测评指标包括:1 劳动强度:包括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班制等2 劳动环境:包括粉尘危害程度、高温危险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其它有害因素危害程度等

384 岗位评价的指标与标准—确定岗位评价指标的原则:1 少而精的原则。(指标数量以不超过10个为宜;)2 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要对每个指标进行定义;)3 综合性原则。(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4 可比性原则。(不同岗位之间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进行比较,不同岗位的任务可以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对比,不同岗位的评价指标可以从绝对数或相对数上进行对比。)

385 岗位评价标准:是根据岗位调查、分析与设计以及初步试点的结果,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专家组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各类评价指标的衡量尺度以及岗位测量、评价的方法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386 岗位评价标准包括:1 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2 岗位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3 岗位评价的方法标准

387 岗位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是根据各类指标的质或量的规定性,将每个评价指标细分细化,使其按一定阶梯进行排列,或者由高到低,由小到大,或者由优到劣,由难到易,或者由简单到复杂,从而有利于对岗位的某类影响因素作出更加客观的衡量。要点:用行为化的语言对一系列岗位的某个相同要素进行定义或者描述。

388 计分标准:在岗位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制定后,需要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岗位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通常由计分、权重和误差调整三项基础标准组成。

389 在岗位评价中,计分标准的制订可以采用两种形式:1 单一计分(自然数法(单自然数和多自然数)和系数法(函数法和常数法))2 多种综合计分(简单相加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百分比系数法)

390 岗位评价的指标与标准—权重标准的制定:为了反映各个评价指标(薪酬要素)在薪酬中所占的比重,需要在

岗位评价时进行权重系数的设计,如:知识水平占13%;劳动强度占7%;劳动环境占5%。

权重系数通常是预先规定的,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为了保证岗位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权重标准的计算一般可使用两种方法①概率加权法②两两加权法 391 概率加权法:第一步:先对各项指标的等级系数(相对权数)的概率(aij )进行推断,求出评价指标在各个等级的概率;

第二步:将各等级的相对权数(Aij )与对应的概率值相乘,汇总出概率权数(Wij),其计算公式为:

第三步:用各测定指标分值(绝对权数Pij )乘以各自权数(Xij ),即可求出要素总分:

两两加权法:第一步:根据历史数据,估计评价指标的权数Aj ;

第二步:将估计权数相关,得出总权数Pi :

第三步: Aj 与P i 之商即各评价指标的权数:

392 岗位评价的方法

岗位排列法:根据各岗位的相对价值或它们对组织的相对贡献排列。包括定限排列法和成对排列法。

岗位分类法:将各种岗位与事先设定的一个标准进行比较来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

要素比较法:确定标尺性岗位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标准,将非标尺性岗位与之比较而定。

要素计点法:选择关键评价要素和权重,对各要素划分等级并分别赋予分值进行评估。

393 岗位排列法:一般有简单排列法、定限排列法和成对比较法;定限排列法:将一个企业相对价值最高与最低的岗位选择出来,作为高低界限的标准,然后在此限度内,将所有的岗位,按其性质与难易程度逐一排列的方法。成对比较法:将企业中的所有工作岗位,成对加以比较。优点:简单、易理解、节约成本。缺点:主观性强;要求熟悉岗位;只能排出岗位间的相对次序,无法体现相对价值。适用企业:规模小,岗位设置相对稳定。

394 岗位分类法:是将各种岗位与事先设定的一个标准进行比较来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优点:简单明了;易掌握;避免出现明显的判断失误。缺点:划分类别困难;成本相对高。适用企业:公共部门;大企业的管理岗位。

395 因素比较法:确定基准岗位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标准,将其它岗位与之相比较来确定其薪酬标准。优点:能够直接得到各岗位的薪酬水平。缺点:要经常做薪酬调查;相对成本高。适用企业:能够随时掌握市场薪酬水平的企业。

396 因素比较法的工作程序:首先,从全部岗位中选出15-20个基准岗位(劳动报酬应是合理的);第二,选定各岗位共有的影响因素,作为岗位评价的基础,包括:智力条件、技能、责任、身体条件、劳动环境条件;第三,将每一个基准岗位的每个影响因素 分别加以比较,按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列(按排列法的方法进行);第四,岗位评价小组对每一岗位的劳动报酬,按上述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找出对应的工资份额;第五,将其它岗位与基准岗位进行比较,按影响因素工资分配额度分配相应的工资份额。

397 评分法(要素计点法):要点:选择关键评价要素和权重,对各要素划分等级,并分别赋予分值,然后对每个岗位进行估值。优点:能量化;客观;灵活。缺点:设计复杂;对管理水平要求高;成本相对高。适用企业:生产过程复杂、岗位类别数目多、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398 评分法的工作程序:确定岗位系列-搜集岗位信息-选择评价要素-定义评价要素-确定要素等级-确定各要素的权重-确定各要素及各要素等级的点值

399 评分法操作实务:1、 划分岗位系列。如行政系列、工程系列、管理系列等;2、 搜集岗位信息。包括岗位分析,制定岗位描述和岗位说明;3、 选择薪酬要素。如行政系列,可供选择的有:相关度、职责、工作难度、知识、技术、能力、工作联系和工作环境等;4 、定义评价薪酬要素。确保在应用时能统一标准;如:①相关度:履行职责后,对组织业绩与管理的影响程度;②职责:岗位承担的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③工作难度:工作的复杂性与创造性等等;5、 确定要素等级。确定每个要素的等级,并定义。(如相关度:无影响、有限影响、较大影响、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5个等级;无影响:履行职责后,只在本职范围内有影响,对组织绩效与管理没有影响。有限影响:履行职责后,对本部门其它工作有影响,对组织绩效与管理影响很小。较大影响:履行职责后,对其它工作有影响,对组织绩效与管理影响有限。重要影响:履行职责后,对其它工作有较大影响,对组织绩效与管理有明显影响。决定性作用:履行职责后,对组织绩效与管理有重要影响。)6、 确定每个要素权重。通常用两两加权的方法。(1、假定前面的要素:相关度>职责>工作难度>知识>技术>能力>工作联系>工作环境;2、将相关度赋值为100%,ij m j J i a A w ∑==1

i n j i i w p E ∑

==1

%100?=i i i P A E

其它各因素分别为:80%、75%、70%、60%、50%、30%、20%;3、则各因素赋值和为:100%+80%+70%+60%+50%+40%+30%+20%=450% ;4、用各因素赋值除以赋值和,可以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分别为;5、相关度:22%;职责:18%;工作难度:16%;知识:13%;技术:11%;能力:9%;工作联系:7%;工作环境:4%。)7 、确定各要素及各要素等级的点值。 400 企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七个组成部分:1、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注意:在岗在籍的人员)2、社会保险费用(按企业列支数统计)3、住房费用(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4、福利费用(包括个人和集体福利费用)

5、教育经费(包括培训和技工学校支出)

6、劳动保护费用

7、其他人工成本(工会经费、招聘费用、解聘辞退费用等)

401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国工业企业人工成本由16项构成,其列支渠道与构成范围:1、“制造费用”科目列支的有: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产品生产人员的员工福利费;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员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2、“管理费用”科目列支的有:工厂管理人员的工资;工厂管理人员的员工福利费;员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会经费。3、“销售费用”科目列支的有:销售部门人员工资;销售部门的员工福利费4、“营业外支出”科目列支的有:子弟学校经费;技工学校经费。5、“利润分配”科目列支的有:员工集体福利设施费。

402 确定合理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因素:1、企业的支付能力。【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因素有:①实物劳动生产率(每个员工的产量)②销货劳动生产率(每个员工的销货价值)③人工成本比率(人工成本占企业销货额的比重)④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占企业净产值的比率)⑤附加价值劳动生产率(每一员工生产的附加价值或净产值)⑥单位制品费用(每单位制品的人工成本)⑦损益分歧点(企业盈亏时的产量分界点)】2、员工的生计费用3、工资的市场行情

403 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包括: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企业增加值(纯收入)、企业利润总额、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企业人工成本总额等。

1、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报告期每季度平均人数/4

2、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3、企业销售收入: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经营中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全部收入。

4、企业增加值(纯收入):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核算方法有两个

①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②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5、企业利润总额: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6、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企业在报告期内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为前述七项总和。

404 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包括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劳动分配率等。

1、销售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指的是每一个单位的销售收入需投入的人工成本。

2、劳动分配率:是指企业获得的增加值中用于员工薪酬分配的份额

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增加值

405 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是以劳动分配率为基准,根据一定的目标人工成本,推算出所必须达到的目标销货额;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销货额,推算出可能支出的人工成本及人工成本总额的增长幅度。

劳动分配率是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附加价值)的比率,附加价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扣除法:附加价值=销货(生产)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 相加法:附加价值=利润+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406 销售净额基准法:是根据前几年实际人工费用率、上年平均人数、平均薪酬和本年目标薪酬增长率,求出本年的目标销售额,并以此作为本年应实现的最低销售净额的方法。其公式为:

407 损益分歧点基准法:是指在单位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与产品制造和销售及管理费用相等的销售额,或者说达到这一销售额的产品销售数量。

损益分歧点销售收入=制造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设P 为单位产品价格;V 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F 为固定成本;X 为产量则:PX=F+VX ;X=F/(P-V )将后式代入前式,

单位员工销售收入

薪酬水平员工总数销售收入员工总数人工费用销售收入人工费用人工费用比率===///劳动分配率附加价值率净产值人工费用销货额净产值销货额人工费用合理的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率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上年平均薪酬本年度计划平均人数人工费用率

目标人工成本目标销售额)(+??==1

得:PX=P×F/(P-V)

408 福利的本质:本质上,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它往往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员工,而是以服务或实物的形式支付给员工,如带薪休假、成本价的住房、子女教育津贴等等。

福利的形式多样,包括全员性福利、特殊福利、困难补助等等。

409 福利管理的内容包括:确定福利总额,明确实施福利的目标,确定福利的支付形式和对象;评价福利措施的实施效果。

410 福利管理的原则:1 合理性原则2 必要性原则3 计划性原则4 协调性原则

411 各项福利总额预算的程序与内容:1 该项福利的性质:设施或服务;2 该项福利的起始、执行日期,上年度的效果以及评价分数;3 该项福利的受益者、覆盖面、上年度总支出和本年度预算;4 新增福利的名称、原因、受益者、覆盖面、本年度预算、效果预测、效果评价标准;5 根据薪酬总额计划和工资、奖金等计划,检查该项福利计划的成本是否能控制在薪酬总额计划内。

412 社会保障的三个基本要素:1、具有经济福利性2、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中间团体来承担组织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3、是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为根本目标

413社会保障的三个层次:1、经济保障2、服务保障3、精神保障

414 住房公积金的有关制度规定:1、新成立的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企业变更、录用新员工、解聘)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自登记之日起20日内到受委托银行为本单位员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2 、员工(单位)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员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员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3、新参加工作员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4、新调入员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日起缴存住房公积金。5 、员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员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

415 住房公积金的有关制度规定

单位为员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1、机关在预算中列支2、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者费用中列支3、企业在成本中列支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1、购买、建造、翻修、大修自住房的;2、离休、退休的;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4、户口迁出所在的市、县或者出境定居的;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6、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416 劳动关系的定义: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具体表现形式: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资本);与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

417 劳动合同法的适用对象: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①适用范围包括:1、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2、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工勤人员3、其他通过劳动合同(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②不适用范围: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

418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与劳动关系的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19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是以国家强制性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420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劳动法律关系的(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如工资、保险等

421 劳动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

劳动法律事件: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等

422 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423 劳动关系发生的变化: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2.劳动关系多元化。3.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4.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5.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不可侵犯的原则构成)

424 物质利益原则: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2.物质利益平衡机制。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425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1、劳动法律法规(由国家制定,体现国家意志)2、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3、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