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当前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大任务。
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就是要通过扎实的教育培训,使干部素质全面、有效、较大程度的提高。一是使党员干部具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素质。二是使党员干部具备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素质。三是使党员干部具备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领导行为科学化的理论知识素质。四是使党员干部具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业务能力素质。五是使党员干部具备不惧风险、埋头苦干、长期奋斗的身心健康素质。根据发展形势任务的要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相比,现阶段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干部培养理念上重使用锻炼、轻教育培训。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虽然成绩显著,但从总体上看,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部门抓干部培训工作的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的部门认为搞不搞干部教育培训与自己无关,是组织部门或党校、行政学院的事情,对如何组织本系统、本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近期和长远培训规划。二是有些部门的领导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干部素质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常以工作走不开为由,不支持所在单位的一些骨干同志参加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或让其他同志代替,难以体现优秀干部优先培训的原则。三是一些干部不能把参加教育培训真正摆到应有位置,认为抓具体业务和经济建设才是硬任务,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学习,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甚至出现了替训、代训或缺训的现象。
2.培训运作模式上重经验延承、轻规律探索。近些年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着力于转变干部培训运作模式,取得一些成效,但与党的事业发展要求、党校教育规律要求、干部成长规律要求相比,呈现出突出的不适应性:一是一些干部培训机构教育培训的工作重心转变滞后,依然没有从“函授学历补课”转变到全力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

质的战略任务和战略要求上来。二是“传统的门朝里计划办学”和“转移阵地的开放式办学”两个极端并存。一些干部培训机构习惯于按传统经验办学,受训干部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客体,发言权和主动权不够,由“调训”向“申训”机制转变远未实现,教与学的关系远未理顺;而另一些干部培训机构自愿转移和让渡了干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党校、行政学院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事业发展要求难以充分体现,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3.培训内容设计上重宏观要求、轻微观需求。一是教学体系框架安排“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在长期的实践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逐步探索并逐步形成了符合干部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新布局,但教学新布局的具体实现形式尚待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培训和轮训不同类别班次的任务分工不够明确,还不能很好地根据班次的不同类别、层次和需要,分类分级设计教学内容,培训和轮训目的的针对性不够强。二是教学专题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中观微观、重知识素质轻业务能力的倾向尚未扭转。一些干部培训机构教师习惯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讲授,联系实际往往习惯于从宏观上分析全国性数据材料或事件,或热衷于国际经验借鉴和比较,而对于本地区或部门工作中的实践问题缺乏充分调查研究从而不愿或不敢于涉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4.培训方式创新上重形式多样、轻实效考评。为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问题,这些年来各级培训机构都加大了教学方法创新力度,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的采用受到普遍重视和快速推广。但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尤其是基层党校、行政院校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与这些教学方式法相适应的师资技术培训机制、教学互动考评机制、效果跟踪评析机制尚不完善。由于教师对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对象、教学目的、程序规范、课堂技术要求等把握还不娴熟,又缺乏规范的实效考评机制,如果过度强调方式方法创新,就极容易出现“教师为创新而创新、学员因新鲜而热情”的现象,培训实效性难以体现。
5.培训管理要求上重周到服务、轻科学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参加培训,首先需要及时调整角色认识和转变身份。学校教师、教管人员和学员之间主要是教学相长、组织管理关系,而非业务工作关系或职务职级关系,绝不能把“以学员为本”简单地理解为“为学员服务”,过分注重在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外出考察等诸多方面为学员的周到

服务,而忽视对参训学员进行科学管理。学籍、学时、班级组织管理尚未规范化,学习考试、学员表现评价与监督、培训档案登记、考评结果使用等尚未制度化。教与学分离、教与管分离、管与学分离、学与评分离、学与用分离等问题较为突出。
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与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新理念。做好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把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放在首位。一是各级党委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成本低、见效快的基础性建设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树立大培训和高素质教育的观念。要善于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认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思路和措施,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强化提高业务能力培训,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强化服务中心工作的培训,着力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服务功能;强化提升综合素质培训,着力使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知识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三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自觉树立做“学习型干部”的新观念,切实从思想上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增强学习的紧迫性、主动性。
2.突出特色、创新内容,完善与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相适应的教学新布局。在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发展布局安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发展实际,注重对干部进行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着力构建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业务能力、党性修养为内容的教育培训框架体系。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培训需求的调研,从干部当前最缺的是什么、想学什么、学什么有用上动脑筋,真正把干部的学习需求作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依据。要善于结合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干部的培训需求,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抓好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干部确实能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真正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开阔眼界。对于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要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对于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要围绕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主题,加强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大力提高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处

理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专业技术干部与人才,在学习内容上要侧重在适用技术、工作方法创新等方面知识,等等。
3.创新方式、突出实效,探索与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新形式。坚持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来增强培训的效果。坚持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与科学化并重,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员学习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着重突出教学方式创新的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在培训方法上坚持主导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员主体性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完善讲授式教学,坚持适用、科学、规范的原则,不断创新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加参观学习、高等院校培训、境外研修、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新方法,在培训手段上逐步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手段,提高培训的水平。
4.完善制度、创新管理,形成与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新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有关办学单位的活力。可在党校、干校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中,适当运用市场运作方式,让各办学单位根据自己的优势搞培训,实现自主设计与自我发展。二是探索通过基础理论问答、综合素质测试、工作建议书和调研报告答辩等测试方式建立相应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学员教育培训考评机制。三是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和培训实效跟踪评价机制,以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真正把干部在任期内完成学习培训任务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干部参训动力。
5.优化队伍、整合资源,提高与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新水平。一是加强干部培训机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顾大局、懂规律、谋长远、高素质的培训机构领导班子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是支撑,要不断提升包括教学教务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还有科研及图书资料和信息管理人员在内的管理队伍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在职培养提升、挂职工作锻炼等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构建以自有教师为主体,社会专家学者、党委政府部门领导和先进典型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干部培训师资队伍。二是整合系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新形势

下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如何加强联系互动、发挥整体优势,是一个新的实践课题。一方面,上级院校要加强业务指导,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帮助下级院校解决一些难题;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寻求新的载体和形式,探索新形势下整体运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的合作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