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根

第三章 根
第三章 根

第三章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根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内容提要

一、根的生理功能

二、根的形态

三、根的结构

四、根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

一、根的生理功能

1.固定植物;

2.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营养物;

3.储藏营养物和利用不定芽进行繁殖;

4.某些氨基酸和植物碱的合成;

5.根系分泌物造成的根系微生物可增强植物的代谢、吸收和抗病等。

二、根的形态

1.根的类型定根:主根、侧根不定根:由茎、叶、老根、胚状体产生的根

2、根系类型:直根系(深根性的)—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须根系(浅根性的)—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3、根的生长特性:土壤条件:好生长旺盛,发达。植物特性:直根系,须根系。

三、根的结构

(一)根尖分区

根尖指根的尖端长1-5cm的部位。

从纵切面看,根尖从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成熟区)四个区。

1. 根冠(root cap)

位置:根的尖端

形态:一般为圆锥形

组成:排列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

作用:保护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和帮助正在生长的根较顺利地穿越土壤并减少损伤;

根冠中淀粉体的作用:平衡石的作用,使根垂直生长。

2. 分生区(meristematic zone)

位置:分生区也称为生长点,大部分被根冠包围。分生区由一群分生组织细胞组成。

组成:前端为原分生组织;后面为初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分裂而来。

不活动中心

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又称为顶端分生组织。在许多植物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心部分,有一群分裂活动甚弱的细胞群,称为不活动中心或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re)。

作用:是根尖合成激素或储备分生组织的场所。

3. 伸长区(elongation zone)

部位:是分生区向成熟区过度的部位。特征:细胞普遍伸长,出现明显液泡。

细胞活动: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属于初生分生组织,但向着根毛区方向分裂活动愈来愈弱。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加深,靠近根毛区端原生韧皮部的筛管和原生木质部的导管先后出现。作用:根入土的动力

4. 成熟区(maturation zone)

根毛区表面密被根毛,增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位置: 紧接着伸长区,表皮常着生根毛;

特点: 各种细胞已停止生长并分化成熟;

根毛: 表皮细胞外壁延伸而成,呈管状;

作用: 根的吸收部位。

细胞分裂方向

关于细胞分裂、壁面、排列方向的一些术语:

横向面、径向面和切向面

横向壁、径向壁和切向壁

横向分裂(transverse division)

径向分裂(radial division)

切向分裂(tangential division)

(二)根的初生结构(primary structure)

初生生长(primary growth):植物体的生长,直接来自顶端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的整个生长过程。

初生组织(primary tissue):初生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根的成熟区的各种结构都是由初生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的,因此也称为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结构,由外至内明显地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个部分。

1、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1、表皮

由原表皮发育而来,常由一层细胞,细胞长轴与根纵轴平行。表皮细胞细胞壁与角质膜均薄,有根毛,以扩大吸收面积,对幼根来说,表皮的吸收作用显然比保护作用更重要,所以根表皮是一种薄壁的吸收组织,无气孔。

2、皮层

皮层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它是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的多层薄壁组织细胞组成,

外皮层:皮层最外一层或数层细胞形状较小,排列紧密,当根毛枯死表皮脱落时,外皮层细胞壁栓化起暂时性保护作用。

内皮层:皮层最内方的一层细胞叫其细胞排列紧密,各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使根的吸收有选择性

皮层薄壁细胞:内外皮层之间的薄壁细胞

作用:横向运输。

3、中柱

中柱是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可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四个部分,少数植物还有髓。

(1)中柱鞘

位于中柱最外层,外接内皮层,通常由一层薄壁细胞组成,少数植物可有二层或多层细胞。根的中柱鞘有潜在的分裂性能,可产生侧根、木栓形成层和维管形成层等部分

(2)初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主要由导管和管胞组成。

排列:在横切面上呈辐射状,或成束分布。

外始式:紧接中柱鞘内侧的细胞先分化成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的原生木质部;位于原生木质部内侧的细胞后分化成梯纹,网纹或孔纹导管组成的后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3)初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形成若干束分布于初生木质部辐射角之间,其发育方式也是外始式。原生韧皮部常缺少伴胞,而后生韧皮部主要由筛管与伴胞组成,只有少数植物有韧皮纤维存在。

木质部和韧皮部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一种复合组织,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筛管和导管这些长管状细胞,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维管组织。

(4)薄壁组织

薄壁组织分布于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在根进行次生生长时,发育成维管形成层的主要部分。少数双子叶植物中央由于后生木质部没有继续向中心分化,而形成薄壁细胞组成的髓。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根初生结构的特点:

?表皮特化产生根毛;

?内皮层特异性的加厚,形成凯氏带;

?维管柱:包括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有的植物的根有髓;

?中柱鞘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

?初生木质部呈星芒状,初生韧皮部呈束状,二者相间排列;

?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均为外始式发育方式,原生在外,后生在内;

?原、后生木质部导管(或管胞)类型有差别。

禾本科(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禾本科植物的根同样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个部分,但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相

比有以下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不产生形成层,没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内皮层的绝大部分细胞径向壁、横壁和内切向壁五面增厚,只有外切壁未加厚。在横切面上,增厚的部分呈马蹄形。但正对着初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常停留在凯氏带阶段,称为通道细胞

(三)侧根的形成

在主根或不定根开始初生生长不久就开始产生侧根,侧根上又能依次再长出各级侧根。侧根的形成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和根的支持作用。

(四)根的次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在完成初生生长、形成初生结构之后,便开始出现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进而产生次生组织,使根加粗。

这种由次生分生组织进行的生长,称为次生生长,所形成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次生分生组织位于根茎的侧面,因此又叫侧分生组织。

1.根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

根次生生长开始时,初生木质部内凹处与初生韧皮部内侧之间的薄壁细胞开始恢复分裂能力,形成片段状的形成层。随后,各段形成层逐渐向左右两侧扩展,直到与中柱鞘相接。与此同时,正对原生木质部外面的中柱鞘细胞也恢复分裂能力,变为形成层的一部分。形成层形成后,先进行切向(平周)分裂,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形成层除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外,在正对初生木质部辐射角处,由中柱鞘发生的形成层也分裂形成径向排列的、由薄壁细胞组成的射线,射线是根横向运输系统。

2. 根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活动

随着次生组织的增加,中柱不断扩大,使外方的表皮和皮层受压而胀破。这时中柱鞘细胞常平周分裂成数层,其中外面的一层细胞常变为木栓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形成以后,进行平周分裂,向外分裂产生数层不透水和气的木栓层,向内侧产生栓内层,三者合称周皮。

(五)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

禾本科植物的根同样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但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不产生形成层,没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1. 表皮

表皮为根最外一层细胞,也有根毛形成,但禾本科植物表皮细胞寿命一般较短,在根毛枯死后,往往解体而脱落。

2.皮层

位于表皮和中柱之间。靠近表皮的几层细胞为外皮层,在根发育后期,其细胞常转变成栓化的厚壁组织。外皮层以内为皮层薄壁细胞,数量较多。水稻的皮层薄壁细胞在后期形成许多辐射排列的腔隙,以适应水湿环境。

内皮层绝大部分细胞的径向壁、横壁和内切向壁五面增厚,只有外切壁未加厚。在横切面上,增厚的部分呈马蹄形。但正对着初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常停留在凯氏带阶段,称为通道细胞。

3.中柱

中柱也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等几个部分。初生木质部一般为多元型,由原生木质部和后生木质部组成。中柱中央为髓部。在根发育后期,髓、中柱鞘等组织常木化增厚,整个中柱既保持了输导功能又有坚强的支持巩固作用。

(六)根的三生结构

有些植物(如甘薯、甜菜)还能产生根的三生生长,也会引起根的加粗。

甘薯块根副形成层(accessory cambium),向内产生三生木质部,向外产生三生韧皮部。

甜菜直根维管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后,中柱鞘活动产生第一轮副形成层。

(七)根的变态

有些植物的营养器官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行使特殊的生理功能,其形态结构发生可遗传的变异,这种现象叫变态。

1、肉质直根

由下胚轴和主根发育而来。根的增粗主要是在次生生长以后,木质部或韧皮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成为副形成层,由副形成层产生三生木质部和三生韧皮部之故。

2、块根

由不定根或侧根发育而来,根的细胞内也贮藏了大量淀粉等营养物质,增粗过程也出现三生结构。

3、支持根

一些植物从近茎节上出现不定根伸入土中,能支持植物体的气生根。

4、攀援根

一些植物的茎柔弱不能直力,茎上生出不定根,以固着上支持物表面而攀缘上升。

5、寄生根

有些寄生植物的茎缠绕在寄主茎上,它们的不定根形成吸器,侵入寄主体内,吸收水分和无机养料,这种吸器称为寄生根。

6、呼吸根

一些生长在沿海或沼泽地带的植物产生一部分向上生长的根,适宜输送空气称呼吸根。(八)根瘤与菌根

有些土壤微生物能侵入某些植物根部,与宿主建立互助互利的共生关系。种子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最常见的为根瘤和菌根。

根瘤:根瘤细菌侵入豆科植物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

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过程如下:

豆科植物根分泌一些物质吸引根瘤菌到根毛附近,随后根瘤菌产生分泌物使根毛卷曲、膨胀,并使根毛顶端细胞壁溶解,根瘤菌经此处侵入根毛,并在根毛中滋生,聚集成带,其外被黏液所包,同时根毛细胞分泌纤维素包在菌带和黏液外方形成管状侵入线。根瘤菌沿侵入线侵入根的皮层,并迅速在该处繁殖,促使皮层细胞迅速分裂,形成根瘤。

菌根高等植物的根与某些真菌的共生体。

菌根有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

1、外生菌根

真菌的菌丝大部分生长在幼根的表面,形成菌根鞘,只有少数菌丝侵入表皮和皮层细胞的间隙中,但不侵入细胞的原生质中。具有外生菌根的根,其根毛不发达或没有根毛,菌丝在根尖外面代替根毛的作用。

2、内生菌根

真菌的菌丝,通过表皮进入皮层的细胞腔内,菌丝在细胞内盘旋扭结。如兰科、桑属、银杏有这种菌根。

3、内外生菌根

植物幼根的表面和生活细胞内均有真菌的菌丝存在,如柳属、苹果等。

四、根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

1. 对水分的吸收

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root pressure)和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al pull)。

影响根系吸水的外界条件: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温度。

2. 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A 具有饱和效应B 选择吸收C 出现单盐毒害(2)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土壤温度;通气状况;介质的酸碱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五、根的起源与演化(自学)

第三章 第一节 解开系统的面纱

第三章第一节揭开系统的面纱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对系统含义和分类的初步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意识,为下一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学习和认识事物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系统案例的展示与分析;系统的含义与分类。系统实例的展示与分析部分安排了三个实例:大棚温室系统、智能化大楼系统和人体系统。这样的实例目的一是是让学生意识到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是离我们很近的;二是怎样揭开系统的面纱认识系统;三是通过实例引入系统的概念,理解系统的含义;四是三个实例之间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2、教情分析 从三个系统实例展开分析,达到从典型、简明、配套的例子下手引入系统的概念,由分析找到方法,由分析找到结论,让学生由体验到理解再到掌握;从而培养学生有系统意识,用系统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减少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学会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理解系统的含义时,要注意理解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构成,并完成特定功能的统一体。这里要着重强调其相互性和整体性,为后面章节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另外,在系统分类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按照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对系统进行分类,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利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解决具体的问题。 3、学情分析 (1)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很多实际系统,但没有对具体而实际的系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是从表面上或名词上看系统,多是人事系统的具体功能,即隔着具体功能这层面纱。要想认识清楚必须揭开系统的面纱。 (2)学生通过本节课三个系统实例的学习,对系统的各个系统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等特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容易就事论事,容易抓住系统的某一个具体的部分详细追究而忽视整体。 (3)学生通过本节课三个系统实例的学习,容易紧盯着这三个系统本身,建立系统的观点比较困难。 (4)在对系统进行分类时学生容易追究分类的具体标准。 二、设计思路 前两个实例是从学生比较关注的系统功能入手,先讲两个系统的功能,这恰是遮住系统真正内涵的面纱;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要达到系统的功能而需要的条件或设施,也就进一步帮助学生揭开系统的面纱,人事系统的组成及其层次关系。展示和分析系统时,用系统论的方法去谈各部分的层次关系,抽取出系统组成示意图,认识各部分的相互性和整体性。 含义要详细的介绍,利用课外典型的系统案例,让学生更加了解系统。这些实例中应该更多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组织一些讨论的题目来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介绍系统的分类,每个分类都要举相应的例子,让同学们深深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系统的含义。 (2)体会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3)了解系统分类。 (4)会分析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5)能对系统进行分类。 (6)感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章 根

第三章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根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内容提要 一、根的生理功能 二、根的形态 三、根的结构 四、根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 一、根的生理功能 1.固定植物; 2.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营养物; 3.储藏营养物和利用不定芽进行繁殖; 4.某些氨基酸和植物碱的合成; 5.根系分泌物造成的根系微生物可增强植物的代谢、吸收和抗病等。 二、根的形态 1.根的类型定根:主根、侧根不定根:由茎、叶、老根、胚状体产生的根 2、根系类型:直根系(深根性的)—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须根系(浅根性的)—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3、根的生长特性:土壤条件:好生长旺盛,发达。植物特性:直根系,须根系。 三、根的结构 (一)根尖分区 根尖指根的尖端长1-5cm的部位。 从纵切面看,根尖从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成熟区)四个区。 1. 根冠(root cap) 位置:根的尖端 形态:一般为圆锥形 组成:排列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 作用:保护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和帮助正在生长的根较顺利地穿越土壤并减少损伤; 根冠中淀粉体的作用:平衡石的作用,使根垂直生长。 2. 分生区(meristematic zone) 位置:分生区也称为生长点,大部分被根冠包围。分生区由一群分生组织细胞组成。 组成:前端为原分生组织;后面为初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分裂而来。 不活动中心 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又称为顶端分生组织。在许多植物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心部分,有一群分裂活动甚弱的细胞群,称为不活动中心或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re)。 作用:是根尖合成激素或储备分生组织的场所。

干酪根的介绍

摘录: 干酪根的介绍 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 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 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关于第三点,由于在干酪根的制备过程中,需要用非氧化的酸、碱来除去无机矿物,因此,部分学者在干酪根的定义中加上了“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限定。事实上,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要么归入可溶有机质(沥青),要么归入不溶有机质,不应该有第三种归宿。否则的话,我们应该为溶于“非氧化的酸、碱”,但既不属于可溶有机质,也不属于不溶有机质的沉积有机质准备一个新的概念和定义。也就是说,制备干酪根的操作流程,不应该被反映到干酪根定义的内涵当中。因此,本书给出的干酪根定义是: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干酪根是地球上有机碳的最重要形式,是沉积有机质中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类。Tissot 等(1978)认为,在古代非储集岩中,例如页岩或细粒的石灰岩,干酪根占有机质的80~99%(图6-3-1)。不过,我们认为,对生烃能力高(如氢指数>600mgHC/gC,氢指数的概念将在后面介绍)的有机质,这一估计比例可能偏高。沉积岩中分散状态的干酪根,比富集状态的煤和储集层中的

第4章根轨迹分析法知识题解答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4.1 学习要点 1根轨迹的概念; 2 根轨迹方程及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的应用; 3根轨迹绘制法则与步骤; 4 应用根轨迹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思考与习题祥解 题4.1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分析的意义与作用。 (2)在绘制根轨迹时,如何运用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4)总结增加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归纳系统需要增加开环零、极点的情况。 答:(1)当系统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式的特征根在S复平面移动形成的轨线称为根轨迹。根轨迹反映系统闭环特征根随参数变化的走向与分布。 根轨迹法研究当系统的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如何根据系统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特征根的移动轨迹。因此,对于高阶系统,不必求解微分方程,通过根轨迹便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应用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以及要满足系统动态要求,应如何配置系统的开环零极点,获得期望的根轨迹走向与分布。 (2)根轨迹上的点是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根。根轨迹方程可由闭环特征方程式得到,且为复数方程。可以分解为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运用相角条件可以确定S复平面上的点是否在根轨迹上;运用幅值条件可以确定根轨迹上的点对应的参数值。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考察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时得到的闭环特征根移动轨迹称为常规根轨迹。除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之外的根轨迹称为广义根轨迹,如系统的参数根轨迹、正反馈系统根轨迹和滞后系统根轨迹等。

第4章根轨迹分析法习题解答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学习要点 1根轨迹的概念; 2 根轨迹方程及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的应用; 3根轨迹绘制法则与步骤; 4 应用根轨迹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思考与习题祥解 \ 题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分析的意义与作用。 (2)在绘制根轨迹时,如何运用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4)总结增加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归纳系统需要增加开环零、极点的情况。 答:(1)当系统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式的特征根在S 复平面移动形成的轨线称为根轨迹。根轨迹反映系统闭环特征根随参数变化的走向与分布。 根轨迹法研究当系统的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如何根据系统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特征根的移动轨迹。因此, 对于高阶系统,不必求解微分方程,通过根轨迹便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应用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以及要满足系统动态要求,应如何配置系统的开环零极点,获得期望的根轨迹走向与分布。 (2)根轨迹上的点是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根。根轨迹方程可由闭环特征方程式得到,且为复数方程。可以分解为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运用相角条件可以确定S 复平面上的点是否在根轨迹上;运用幅值条件可以确定根轨迹上的点对应的参数值。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 考察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时得到的闭环特征根移动轨迹称为常规根轨迹。除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之外的根轨迹称为广义根轨迹,如系统的参数根轨迹、正反馈系统根轨迹和滞后系统根轨迹等。 绘制参数根轨迹须通过闭环特征方程式等效变换,将要考察的参数变换到开环传递函数中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的位置上,才可应用根轨迹绘制规则绘制参数变化时的根轨迹图。 正反馈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0)()(1=-s H s G 与负反馈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1()()0G s H s +=存在一个符号差别。因此,正反馈系统的幅值条件与负反馈系统的幅值条件一致,而正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与负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反向。负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ππk 2+)是180根轨迹,正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πk 20+)是0根轨迹。因此,绘制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时,凡是与相角有关的绘制法则, 如实轴上的根轨迹,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根轨迹出射角和入射角等等,都要变ππk 2+角度为πk 20+。

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 [课下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7分,至少一个答案正确,选不全得4分,共70分) 1.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静止,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而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比萨斜塔实验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故选D. 答案 D 2.(2013·鞍山统考)在向前行驶的客车上,某时刻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姿势如图3-1-7所示,则对客车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客车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客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客车可能是突然减速 D.客车可能是突然加速 答案 C 3.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物体A和B,其中M>m,将它们放在 水平且光滑的平板车上,平板车足够长,如图3-1-8所示,A和B随车 一起以速度v向右运动.若车突然停止运动,则 A.A和B两物体都静止 B.A物体运动得快,B物体运动得慢,两物体相撞 C.B物体运动得快,A物体运动得慢,两物体间的距离加大 D.A、B两物体都以原来的速度v向右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 解析车板光滑,无摩擦,车突然停止运动,A、B两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因而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 答案 D

第4章根轨迹分析法参考答案

习题 4.1 已知下列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应画零度根轨迹的是:(A) A *(2)(1)K s s s -+ B *(1)(5)K s s s -+ C *2(31)K s s s -+ D *(1)(2) K s s s -- 4.2 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A) A 闭环零点和极点 B 开环零点 C 闭环极点 D 阶跃响应 4.3 己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6)(3)K G s H s s s s = ++ (1)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0K <<∞); (2) 求系统临界稳定时的*K 值与系统的闭环极点。 解:系统有三个开环极点分别为10p =、23p =-、36p =-。 系统有3条根轨迹分支,分别起始于开环极点,并沿渐进线终止于无穷远。 实轴上的根轨迹区段为(],6-∞-、[]3,0-。 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交点和夹角分别为 ()()36 33a σ-+-==-,() (0) 321 (1)3 (2)3 a k k k k π ?ππ ?=?+?===???-=? 求分离点方程为 111036 d d d ++=++ 经整理得2660d d ++=,解方程得到1 4.732d =-、2 1.268d =-。显然分离点位于实轴上 []3,0-间,故取2 1.268d =-。 求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32*()9180D s s s s K =+++= 令j s ω=,然后代入特征方程中,令实部与虚部方程为零,则有 [][]2* 3 Re (j )(j )190 Im (j )(j )1180 G H K G H ωωωωωωω?+=-+=??+=-+=?? 解之得 *00K ω=??=? 、*162 K ω?=±??=?? 显然第一组解是根轨迹的起点,故舍去。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s =±,对应的根轨迹增益*162K =为临界根轨迹增益。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临界稳定的2个闭环极点,第 三个闭环极点可由根之和法则求得 1233036λλλλ--=++=+ 解之得39λ=-。即当*162K =时,闭环系统的3 个特征根分别为1λ= 、 2λ=-39λ=-。系统根轨迹如图4.1所示。

第三章第一节实战演练

读“某工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址工作流程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采用图示流程进行选址的工程是() A.汽车加油站B.地下水天然下渗补给区 C.大型游乐园D.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2.图示GIS处理与分析流程中,a环节所示功能为() A.趋势分析B.叠图分析 C.预测分析D.模式分析 解析:此图显示GIS的工作流程。采用叠图分析的方式,最终选址在低人口密度、适宜地质的非生态保护区,说明该工程可能有很强的污染性。 答案:1.D 2.B 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下面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种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将甲、乙两个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层是() 4.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新图层的主要功能是分析() A.城市道路网类型 B.交通线与地租等值线分布 C.城市商业网点分布 D.城市流动人口分布 解析:叠加分析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当两个不同的图形相互叠加,其实质是两个因素相互影响能形成新的要素,而其又与某个地理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3.A 4.C 5.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与一般数据的区别主要在于() A.强调空间位置B.强调色彩搭配 C.强调时间因素D.强调地区轮廓 6.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的四类问题不.包括()

A.分布、位置问题B.趋势分析问题 C.模式问题D.虚拟问题 解析:第5题,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是数据,其与一般数据的区别在于它强调空间位置。第6题,GIS可以解决的四类问题有: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趋势分析,模式问题,模拟问题,不包括虚拟问题。 答案:5.A 6.D 7.下图为“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流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为________信息系统分析流程图。 (2)读图可知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等环节。 (3)依据图示,在流程②中的数据库中主要管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数据。 (4)下列属于GIS硬件中的数据输出设备的是() A.数字化仪B.打印机 C.光盘机D.扫描仪 解析:第(1)题,由图中文字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地貌信息系统分析流程图。第(2)题,由流程①到流程④明显体现出了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数据的操作与分析、信息输出等主要的工作环节。第(3)题,流程②中数据库管理中既包括数字地图管理、遥感图像处理,这属于图形数据,也包括属性数据库管理,这属于属性数据。第(4)题,数字化仪、扫描仪为硬件中的输入设备,光盘机为存储设备。 答案:(1)地貌 (2)信息获取地理数据的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 地理信息输出 (3)图形数据属性数据(4)B 一、选择题 (2012·江苏启东中学模拟)“GIS”的英文全名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也叫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三项功能。GIS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而且GIS能根据趋势进行复杂的“模式分析”,还可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分析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2.有的渔民已经利用GIS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普遍引用这一技术,则() A.可以使捕鱼量持续增长

第四章根轨迹法

四根轨迹分析法 2-4-1 设系统的开环零、极点分布如题2-4-1图所示,试绘制相应的根轨迹草图。 题2-4-1图 【解】: 题2-4-1解图 2-4-2 设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分别如下: <1) <2)

<3 ) <4 ) 试绘制由 变化的闭环根轨迹图。 【解】:<1)系统有三个开环极点 。 ① ,有三条根轨迹,均趋于无穷远。 ② 实轴上的根轨迹在区 间。 ③ 渐近线 ④ 分离点。 方法一 由 得 不在根轨迹上,舍去。分离点为。 分离点处K 值为 方法二 特征方程为: 重合点处特征方程:

令各项系数对应相等求出重合点坐标和重合点处增益取值。 ⑤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方法一令,得 方法二将特征方程列劳斯表为 令行等于0,得。代入行,得辅助方程 ⑥ 系统根轨迹如题2-4-2<1)解图所示。 ① 根轨迹方程 点,开环极点 开环零Array。 ② 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 ③ 分离会合点

方法一 均在根轨迹上, 为分离点, 为会合点。 方法二 系统特征方程: 重合点处特征方程: 联立求解重合点坐标: ④ 可以证明复平面上的根轨迹是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 的圆<教材已证明)。根轨迹如题2-4-1<2)解图所示。b5E2RGbCAP <3) ① 开环零点 开环极点 。 ② 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 ③ 分离点 题2-4-2<3)解图 为分离点, 不在根轨迹上,舍去。

分离点K值 ④ 出射角 ⑤ 复平面上的根轨迹是圆心位于、半径为的圆周的一部分,如题2-4-1<3)解图所示。 <4) ①四个极 点。 ②渐近线 ③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 ④分离点 得,均为分离点,。 分离角正好与渐近线重合。 ⑤出射角

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一节机械运动教案1

课题 3.1机械运动(一)日期 4.1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 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课程资源 的准备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89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从事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目标任务一览 情境导入任务导航 若充分发挥想象,早上你喝的一杯水也许来自冰塔林立的唐古拉山主峰,也许来自广阔无垠的东海。起初,也许是冰晶,也许是溪水。它曾经在空中,也曾经在地下。从水体相互联系的观点看,这是为什么呢? 2019课标2019课标教学内容建议 Ⅰ-1.6绘制 示意图,解 释各类陆地 水体之间的 相互关系。 无 1.说出地球上各种水 体的空间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简要分析 河流水的五种补给形 式的补给特点和变化 规律。 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4“相互联系的水体”,完成下列问题。 1.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大气水。 (3)陆地水体间的关系:一般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4)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沼水和地下水。 2.河流水、地下水和湖泊水相互补给关系 (1)由图a可知,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 (2)图b中左图表示丰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3)图b中右图表示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4)图中各水位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合作探究] 第①步:案例探究 1.参照下图,概括河流水、湖泊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提示除河流源头处的湖泊单向补给河流外,三种水体相互补给。 2.判断正误,并举例说明。 (1)各地的河流水均能得到地下水的补给。 提示错误。黄河下游和长江荆江段为“地上河”,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提示错误。以我国为代表的夏雨型气候区河流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 3.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和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两类河流流量过程线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提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突出特点是有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突出特点是有夏汛,冬季断流。 第②步:名师精讲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 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 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两 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 少;②降水量 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 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 东部季风区最 为典型

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

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 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干酪根分离的原理、仪器、设备、试剂、样品的准备,分离步骤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沉积岩样品的干酪根分离,也适用于现代沉积物不溶有机质分离。 2 原理 干酪根分离是采用化学、物理的方法,除去岩石中的无机矿物及可溶有机质,使不溶有机质富集。 3 仪器和设备 3.1 酸反应装置:用耐氢氟酸腐蚀材料制成。 3.2 电热磁力搅拌器:可加热至90℃。 3.3 离心机:最高转速4000r/min,离心管400mL、50mL、10mL。 3.4 电热干燥箱:最高温度200℃。 3.5 真空干燥箱:最高温度100℃,真空度80kPa。 3.6 电冰箱:冷冻温度低于-5℃。 3.7 超声波清洗器:输出功率250W。 3.8 马福炉:温控1000℃±20℃ 3.9 分析天平:感量0.1mg。 3.10 玛瑙研钵:直径8cm。 3.11 石英坩埚:1mL。 3.12 密封式化验制样粉碎机。 3.13 标准检验筛:0.18、0.5、1.0mm。 3.14 台秤:感量0.5g最大称量500g。 4 试剂和材料 4.1 盐酸:化学纯、配成1mol/L、6mol/L溶液。 4.2 氢氟酸:化学纯。 4.3 醋酸:化学纯。 4.4 无砷锌粒:分析纯。 4.5 氯仿:化学纯。 4.6 硝酸银:分析纯,配成1%溶液。 4.7 异丙醇:化学纯。

4.8 氢氧化钠:分析纯,配成0.5mol/L溶液。 4.9 重液:相对密度d420为2.0~2.1,选不同化学纯试剂(溴化锌、溴化钾、碘化锌、碘化钾、氯化锌)配制成溶液。 4.10 400mL塑料杯。 4.11 密度计。 4.12 pH试纸:pH1~12。 5 样品的准备 5.1 岩样 分离干酪根的岩样,其有机碳含量应符合表1规定。 5.2 碎样 岩样经粗碎、缩分后,依据干酪根用途再细碎为粗粒级及细粒级两种岩样。两种岩样粒径应符合表2规定。 5.3 取样量 为保证测试项目所需干酪根的数量,根据岩石中有机碳的含量、泥岩及页岩取样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较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量。 5.4 取样 经氯仿抽提后的细粒级岩石样品取样量同5.3。 6 分离步骤 6.1 前处理 称取定量岩样,放入酸反应容器中,用蒸馏水浸泡,使岩样中的泥质充分膨胀,2~4h后除去上部清液。 6.2 酸处理 按6.2.1~6.2.5步骤依次完成五步酸处理。 6.2.1 按每g样品加入6~8mL盐酸的比例,将浓度为6mol/L的盐酸加入样品中,若反应剧烈可适当加入几滴异丙醇,以防样品溢出。在60~70℃下搅拌1~2h,使碳酸盐充分分解,除去酸液。用热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离心并除去清液。若岩样中碳酸盐较多,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教案 (公开课)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 的主体。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 1.温度的概念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2.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投影仪、热水、冷水、温水、冰、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带颜色的液体 【教学过程】

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 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如何? 用多媒体 示三种温 计,让学生观 察温度计 构造。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

特殊构造: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的很细, 流回玻璃泡内。 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 处断开,故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板书设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3.温度的单位:℃(摄氏温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0℃,100℃和1℃分别是如何规定的。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体温计

干酪根生油气概论

第二节干酪根热降解成油机理 一、烃的演化 1. 氯仿沥青“A”和总烃的演化 2. 烷烃的演化

正构烷烃的演化 异构烷烃的演化 环烷烃的演化 芳香烃的演化 二、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特征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分三个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 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 1、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 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

地层条件:低温(小于50~60℃)、低压。 有机质特征:微生物化学作用为主,有机质以形成干酪根为主,没有形成大量烃类,O/C 大大降低,H/C稍微下降。 主要产物及特征:生物成因气,有少量的烃类来自于活生物体,大部分为C15以上的重烃,为生物标志物。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鉴别指标:Ro小于0.5%。 2、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深成作用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低—中成熟阶段) 凝析油和湿气带:(高成熟阶段) 生油主带:(低—中成熟阶段) 有机质特征:干酪根热降解作用为主,H/C大大降低。 主要产物及特征:成熟的液态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正烷烃中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单峰。W.C.Pusery把它称为“液态窗”或“石油窗”。 鉴别指标: Ro为0.5~1.3%。

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气温和降水 【基础知识回顾】 1、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气温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2、气温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温度气温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 米,下降℃3、降水与生活:形式: 降水等级划分: 4、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6、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原因是? 7、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8、赤道附近是否都多雨?哪里降水较少?原因是什么? 第 40 页

9、南北回归线两侧地区是否都少雨?哪里多雨?为什么? 10、如何判读等温线? 11、大气降水需要哪些条件? 12、根据成因,可以把降水划分为哪些类型? 13、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14、如何分析降水的多少? 答案: 1、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2、高,低,高,低,低,高,0.6 3、雨、雪、冰雹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4、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是,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总共只有14%左右,而有43%左右被地面吸收了。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第 41 页

干酪根类型和生烃能力评价

干酪根类型和生烃能力评价 干酪根(Kerogen)一词最初被用来描述苏格兰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它经蒸馏后能产出似蜡质的粘稠石油。现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干酪根是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与其相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一、干酪根基本情况: (1)干酪根定义: 为腊状有机物质。是动植物遗骸(通常是藻类或木质植物)在地下深部被细菌分解,除去糖类、脂肪酸及氨基酸后残留下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高分子聚合物。除了含有碳、氢、氧之外,也含有氮和硫的化合物。 (2)干酪根来源 石油及天然气来源于沉积有机质。对生成石油及天然气的原始物质而言,以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为主。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及腐殖化过程形成干酪根,成为生成大量石油及天然气的先躯。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研究认为80%以上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没有固定的结构表达式。

(3)干酪根成分: 有固定的化学成分,主要由C、H、O和少量S、N组成,没有固定的分子式和结构模型。Durand等对世界各地440个干酪根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平均C占76.4%,H占6.3%,O占11.1%,三者共占93.8%,是干酪根的主要元素成分。 又称油母质、油母。来源于希腊字keros,是蜡的意思。1912年,布朗(A G Brown)首次用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的有机物质,它们经过蒸馏生成蜡状稠油。以后的学者通常将干酪根与生油母质联系起来。1980年,杜朗(B Durand)在《干酪根》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沉积物中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所有有机质,包括各种牌号的腐殖煤(泥炭、泥煤、烟煤、无烟煤)、藻煤、烛煤、地沥青类物质(天然沥青、沥青、焦油矿中的焦油)、近代沉积物和泥土中的有机质。这个定义的内涵太广泛,于是将其简化为:干酪根是沉积物中的溶于非氧化的无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一切有机质。干酪根是由腐黑物进一步缩聚来的,被认为是生油原始物质。它在沉积岩中分布非常广泛,占了沉积物中总有机质的70%~90%以上。 二、干酪根的类型: 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由不同来源有机质形成的干酪根,其性质和生油气潜能差别很大。根据干酪根样品的碳、氧、氢元素的分析结果,干酪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人教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公开课)甲烷教学设计

主题: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一课时——甲烷的化学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2.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让学生体会由结构推性质和由性质推结构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物质可能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2.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三、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类比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 PPT课件,课本P61“科学探究”中的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1分钟) 【新闻导入新课】有关2014年7月8日新疆“大黄山”瓦斯爆炸新闻导入课题。 【过渡】新闻中的“气”指什么气体?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我们今天要来研 究天然气的利用以及它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性质. 。 【板书】§3-1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及本节课重难点。 环节二:自主学习检测 【讲】现在我们以抽签题号答题方式进行。并讲述答题规则。 【课件】展示7个数字,让点到名字的学生任意选择题号准确答题。(4分钟)

3.1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一节 根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第一节根 一、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二、根和根系的类型 三、根的发育 四、根的初生结构 五、侧根的形成 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七、根瘤和菌根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一般种子植物的种子完全成熟后,经过休眠,在适合的环境下,就能萌发成幼苗,以后继续生长发育,成为具枝系和根系的成年植物。植物体上,特别是成年植物的植物体上由多种组织组成、在外形上具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称为器官(organ)。大多数成年植 物在营养生长时期,整个植株可显著地分为根、茎、叶三种器官,这些担负着植物体营养生长的一类器官统称为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 本章将主要就组成枝系和根系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部分,分别加以叙述。 第一节根 根,除少数气生者外,一般是植物体生长在地面下的营养器官,土壤内的水和矿质通过根进入植株的各个部分。它的顶端能无限地向下生长,并能发生侧向的支根(侧根),形成庞大的根系(root system),有利于植物体的固着、吸收等作用,这也使植物体的地上部分能完善地生长,达到枝叶繁茂、花果累累。根系能控制泥沙的移动,因此,具有固定流沙、保护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一、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根是植物适应陆上生活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器官,它具有吸收、固着、输导、合成、储藏和繁殖等功能。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作用,它吸收土壤中的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植物体内所需要的物质,除一部分由叶和幼嫩的茎自空气中吸收外,大部分都是由根自土壤中取得。水为植物所必需,因为它是原生质组成的成分之一,是制造有机物的原料,是细胞膨压的维持者,是植物体内一切生理活动所必需。周围环境中水的情况,影响着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布。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除去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外,根也从土壤中吸收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以供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无机盐类是植物生活所不可缺的,例如硫酸盐、硝酸盐、磷酸盐以及钾、钙、镁等离子,它们溶于水,随水分一起被根吸收。 根的另一功能是固着和支持作用。可以想像,庞大的地上部分,加上风、雨、冰、雪的侵袭,而高大的树木却能巍然屹立,这就是由于植物体具有反复分枝,深入土壤的庞大根系,以及根内牢固的机械组织和维管组织的共同作用。 根的另一功能是输导作用。由根毛、表皮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的维管组织输送到枝,而叶所制造的有机养料经过茎输送到根,再经根的维管组织输送到根的各部分,以维持根的生长和生活的需要。 根还有合成的功能。据研究,在根中能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合成后,能很快地运至生长的部分,用来构成蛋白质,作为形成新细胞的材料。科学研究中,也证明根能形成生长激素和植物碱,这些生长激素和植物碱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有着较大的影响。 此外,根还有储藏和繁殖的功能。根内的薄壁组织一般较发达,常为物质贮藏之所。不少植物的根能产生不定芽,有些植物的根,在伤口处更易形成不定芽,在营养繁殖中的根扦插和造林中的森林更新,常加以利用。 根作为吸收、固着、输导、储藏等器官,反映了它的结构与功能的密切联系,这将在以下的各节中加以叙述。 根有多种用途,它可以食用、药用和作工业原料。甘薯(Ipomoea batatas)、木薯(Manihot esculenta)、胡萝卜、萝卜、甜莱等皆可食用,部分也可作饲料。人参(Panax schinseng)、大黄、当归、甘草、乌头、龙胆、吐根(Cephaelis ipecacuanha)等可供药用。甜菜可作制糖原料,甘薯可制淀粉和酒精。某些乔木或藤本植物的老根,如枣、杜鹃、苹果、葡萄、青风藤等的根,可雕制成或扭曲加工成树根造型的工艺美术品。在自然界中,根有保护坡地、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二、根和根系的类型

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教案 和静县第四中学 八年级(2)班 授课教师:敖云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课标要求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实际密切,所以中考题的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像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 学要就不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 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3.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有些学生不愿意动手、或没有耐心, 教师要适当引导.如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