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态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综述

基于静态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综述
基于静态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综述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软件工程与应用, 2018, 7(3), 151-15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journal/sea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2677/sea.2018.73018

A Survey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Protein Complexes Prediction Based on

Static PPI Networks

Yang Yu

Software Colleg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Received: Jun. 6th, 2018; accepted: Jun. 20th, 2018; published: Jun. 27th, 2018

Abstract

Protein complexes are formed by interacting proteins and exhibit diverse biological functions.

Protein complexes are predicted by computational methods from biological networks, whi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s, but also for making up the deficiencies of biological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is paper, two types of prediction methods based on static network protein com-plexes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Secondly, we discuss the deficiencies of protein complex al-gorithm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is field.

Keyword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Clustering, Complex Predicti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基于静态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综述

于杨

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辽宁沈阳

收稿日期:2018年6月6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7日

摘要

蛋白质复合物通过相互作用蛋白质形成,表现出多样的生物功能。使用计算方法从生物网络中预测蛋白质复合物不仅对于理解生物活动的机制和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弥补生物高通量实验

于杨

方法的不足。本文介绍分析两类基于静态网络蛋白质复合物预测的方法,讨论蛋白质复合物预测算法的不足,进一步分析探讨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蛋白质网络,聚类,复合物预测,计算方法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蛋白质复合物是含有多个相互作用蛋白质并执行不同细胞功能的生物分子[1]。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中识别蛋白质复合物可以更好地理解蛋白质在不同细胞系统中的作用。复合物预测技术包括生物实验技术和计算技术。早期研究人员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测定蛋白复合物,但此类技术周期长,成本较高,有些复合物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被发现。高通量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PPI 数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预测复合物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计算方法预测蛋白质复合不仅可以弥补生物实验技术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研究和了解复杂的更高层次细胞组织,预测未知蛋白质功能,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和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整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可以看成一个图,其中蛋白质对应于网络中的点,相互作用对应于网络中的边[2]。复合物预测是利用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的聚类技术从PPI 网络数据中提取出具有相似功能蛋白质集合的过程。

近十年期间,涌现了大量的复合物预测的计算方法。本文将静态网络蛋白质复合物预测的方法分成两大类进行分析,分类如图1所示,并进一步对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 complex detection

图1. 蛋白质复合物预测算法分类

Open Access

于杨

2. 基于静态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

2.1. 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复合物预测方法

1) 基于划分的预测方法

基于划分的预测方法将网络划分成不同的簇,需要预先确定模块的数量和目标函数。当同个模块内部对象之间的相似度为最大,各模块间的相似度为最小时,则目标函数最小。Vlasblom J等人采用近邻传播方法划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3]。Dunn等人采用边介数的算法将蛋白质网络划分成不同的蛋白质簇[4]。

基于划分的预测方法简单且易于理解,但是不能预测重叠的蛋白质模块。因此,如何预测重叠模块仍是此类方法需要完善的问题。

2) 基于密度的预测方法

在一个簇内蛋白质倾向于表现较多相互作用,但与簇外蛋白质存在相对较弱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相应的方法预测蛋白质复合物。

MCODE检测网络中链接相对密集的簇为蛋白质复合物[5]。Adamcsek等人基于团渗透方法设计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预测蛋白质复合物的Cfinder工具[6]。DPCLus通过簇边界跟踪机制设计预测复合物[7]。PCP采用基于FS权重的方法构造加权图,然后在加权网络中通过稠密子图预测蛋白质复合物[8];Abdullah等人首先获得信息富集的蛋白质,并使用聚类系数定位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最近蛋白质簇预测蛋白质复合物[9];Ovrlp基于桥蛋白概念提出计算重叠簇方法预测网络的模块化结构[10];MINE算法利用改进的节点权值和网络模块测量方法定义模块的边界,从而避免了邻接点的错误计算[11];PE-WCC 首先计算基于新测量的相互作用数据的可信度,然后使用加权聚类系数的概念决定哪些子图更接近最大团[12];王建新,李敏等人[13]通过考虑子图的密度和模块性来定义子图的适应度的LF_PIN算法,该算法通过将每个种子边缘延伸到一个子图,直到其适应度达到局部最大值实现复合物预测。Hernandez等人[14]提出挖掘高度连通子图算法,该算法将PPI网络转换成有向无环图,减少表示的边的数目和识别子图的搜索空间,并考虑加权和未加权的PPI网络预测蛋白质复合物。

此类方法可以在不考虑低密度簇的情况下找到高密度的蛋白质团簇,如何找到其它拓扑类型模块是此类方法研究的重点目标。

3) 基于层次的预测方法

这种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复杂网络的研究,如社交网络和生物网络。

GN方法不断删除网络中介数最大的边,直至删除网络中的所有边[15]。文献[16]利用Suite Jerarca 有效地将相互作用的网络单元转化成树状图,进而通过层次聚类预测网络模块。文献[17]提出基于边的层次聚类方法预测重叠的蛋白质复合物。文献[18]考虑对共现复合物打分的方式,采用基于扩展传统集成聚类方法测蛋白质复合物。

层次聚类方法包含基于节点和基于边的聚类。虽然通过使用层次树显示一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但是当使用基于节点的层次聚类方法时,通常并不容易检测到重叠的蛋白质模块。

4) 基于流模拟的预测方法

流模拟方法模拟相互作网络内的生物学或功能流,并尝试以形成一个模型预测各种受外部刺激产生复杂网络的行为。

马尔可夫聚类可以在有权或者无权图中模拟节点随机游动预测蛋白质复合物[19]。TRIBE-MCL通过使用序列相似性构图计算随机行走节点概率定位蛋白质模块。受流模拟算法启发,Hwang等人通过构建动态信号转导的模型与图的拓扑信息迭代预测蛋白质复合物[20]。CASCADE方法通过在蛋白质相互作用

于杨

网络中计算共享概率调节转导预测蛋白质复合物[21]。Shen等人[22]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执行R-MCL算法实现软聚类,允许识别高度重叠的簇。Ochieng等人引入马尔可夫图聚类算法识别高度相互连接PPI 网络中的蛋白质复合物,算法首先构建PPI网络建立几何网络,然后利用马尔可夫聚类在构建的网络上检测蛋白质复合物[23]。

流模拟方法不强调聚类内连接和节点密度,从而避免了小规模或只有一个节点聚类结果。因为所有节点的信息流需要考虑,该方法的时间复杂度非常高。此外,一些蛋白质在聚类过程中会被丢掉。

5) 基于谱聚类的预测方法

谱聚类方法采用矩阵理论和线性代数理论为研究基础,近年来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复杂网络和生物网络等研究领域。

文献[24]将谱聚类算法应用在果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上,发现离散的谱密度与网络的拓扑结构相对应,擅长描述环状拓扑结构。高琳等提出构建相似性矩阵和设定聚类数目,应用于谱聚类方法确定蛋白质模块[25]。文献[26]提出基于扩散模型的谱聚类算法,它将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聚类结构解析为扩散过程中的随机游走问题。

谱聚类方法被用于计算和构造特征向量,该方法预测的簇通常不重叠。从理论上讲,它也能收敛在全局最优解的任何形状的样本空间,但聚类初始化、聚类的个数、邻接矩阵构造以及特征向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最终聚类效果。因此,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和预测重叠簇仍是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6) 基于群智能的预测方法

群智能算法是基于生物学行为的一种全局概率搜索算法,该类算法考虑每个可用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生物实体,解决方案的搜索和优化过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该类方法已经在生物网络中得到有效应用。

ACOPIN方法结合蚁群算法与旅行商方法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预测群集的节点。还有一些方法通过与功能流程聚类,将人工蜂群算法引入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蛋白质复合物[27]。雷秀娟等提出了一种结合萤火虫算法和基于同步的层次聚类(SHC)的复合物预测算法[28],首先,通过谱聚类对PPI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高维相似度矩阵转换为低维矩阵。然后SHC算法用于执行聚类并采用萤火虫算法优化识别过程。这种方法已经有效地应用在复合物预测方面,如何提高蛋白质检测的性能,以及如何有效的引入生物信息仍是一个新的挑战。

2.2. 融合其他生物特征的预测方法

结合蛋白质相互作用外的其他生物学特征提高蛋白质复合物预测的准确性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将预测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

1) 融合基因表达的预测方法

基于相互作用蛋白质具有相似表达的理论,相关研究人员融合基因表达信息预测蛋白质复合物提高预测方法的性能。

Feng等人融合基因表达信息和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有权图并设计图分割算法预测蛋白质复合物

[29]。Li等人融合基因表达谱和蛋白相互作用建立一个时间序列的网络,设计算法预测蛋白质复合物[30]。

WEC方法基于相互作用蛋白质的边权值识别复合物,其中权值由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之间的边聚集系数和基因表达计算获取[31]。文献[32]使用一个新的策略来确定蛋白质复合物,其将时间序列的基因表达数据整合到静态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中,构建了一系列时间序列的子网络,然后结合网络拓扑结构和基因本体信息确定PPI网络中蛋白质之间的距离,聚类中心通常被认为是密度高于邻接点的节点,并且与其他邻居相比到聚类中心具有较大的距离,最后,基于brainstorming方法更新初始簇,最后优化合并簇。

2) 融合功能信息的预测方法

于杨

同一个复合物内的蛋白质通常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33]。基于此理论,研究人员通常从两个方面融合功能信息预测蛋白质复合物:一方面是与拓扑结构相结合构建加权图;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功能注释辅助预测复合物;这两类均弥补基于拓扑结构预测的不足。

NACO-FMD方法基于蚁群算法融合拓扑和功能信息预测蛋白质复合物,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将蚁群优化与多智能体进化相结合的新算法探索和搜索空间预测功能模块。该方法具有蚁群算法和多智能体算法两者的优点,并具有良好的表现性能[34]。文献[35]基于多智能体进化提出了一种复合物预测算法。Yang 等人设计一种融合功能和拓扑结构特征捕获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功能模块,预测生物网络中具有相似功能蛋白质集合[36]。YU等人结合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功相似性构建蛋白质网络,基于现实中真实的复合物信息,采用有监督的方法预测蛋白质复合物[37]。Hu等人发现:大多数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中蛋白质仅在功能信息类别的特定子集中相似,而不是整个集合,在此基础上,先定量设计每个蛋白质的偏好向量,以在确定该蛋白质所属的蛋白质复合物时定量表示每个功能类别的偏好;然后综合蛋白质的功能偏好和PPI网络的图形拓扑结构,设计算法DCAFP将蛋白质复合物预测为一个约束优化问题的问题[38]。Li等人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拓扑结构与基因本体标注信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多关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设计了基于多关系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具有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的蛋白质复合物[39]。DGGPWN [40]首先使用基于基因本体的方法测量相互作用蛋白质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并使用相似度值作为它们的权重,提出基于加权PPI网络的聚类算法。

3) 基于核心-附属的预测方法

Gavin等人研究表明蛋白质复合物由核心和附属两部分组成[41]。核心部分模块内的蛋白质具有高度共表达和功能相似性,具有相对更多相互作用;而每个附属蛋白辅助核心形成一个生物学上有意义的复合物。

CORE方法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首先预测复合物的核心部分,然后预测适合于核心的附件,计算并排序检测到的簇,最后形成蛋白质复合物[42]。COACH方法首先在邻接图中定义内核节点,并检测一些蛋白质复合物为核心蛋白质,附属蛋白质逐个连接到核心蛋白质所代表的复合物中从而形成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功能结构[43]。Ma等人首先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构建一个虚拟网络,然后基于核心-附属关系预测复合物[44]。Kang等人基于马尔科夫聚类设计有权图识别,利用核心-附属关系预测蛋白质复合物[45]。文献[46]提出结合基因表达数据的核心-附属预测方法。

4) 融合其他信息的预测方法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类方法外,还有融合其他的生物信息的方法。

比尔等人构造相互作用-域-相互作用网络结构预测蛋白质复合物[47]。Li等人使用一个多层神经网络利用半监督方法预测潜在蛋白质模块[48]。Liu等人采用一个监督图聚类预测蛋白质复合物[49]。YU等人提出融合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和拓扑信息构建有权图预测蛋白质复合物方法[50]。

综上所述,融合生物信息的方法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构建可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二引入生物信息辅助复合物预测;三结合拓扑和生物信息表示蛋白复合物特征。所有这些都是用于降低噪声相互作用数据对预测性能影响,提高预测的覆盖度和准确率。

3. 复合物预测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随着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数据的不断扩大,计算方法可以补充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并进行预测复合物。近年来,图论、信息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复杂的网络已经被引入到这一领域,并已在蛋白复合物的预测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一领域未来的挑战将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于杨

1) 数据集不可靠性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具有一定的噪声,这将会对使用计算方检测复合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降低噪声数据的影响:一验证相互作用的可靠性,二设计反映不同数据源信息权重的有权图,三设计有效的预测方法。

2) 蛋白质复合物的表示

大部分聚类方法基于无监督的方法和预定义的规则通过预测稠密子图预测蛋白质复合物,这些预测到的复合物与网络中真实的复合物的并不总是一致。因此,可以通过融合多种生物信息形成合适的模型检测蛋白质复合物。

3) 融合拓扑性质和生物信息

目前有很多研究的蛋白复合物预测的方式采用了多种生物信息,如拓扑性质、功能特性和基因本体等。这些方法主要分成三类:一种是融合多元特征,这种方法主要采用半、有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从已知的复合物中得到模型函数,然后进行蛋白质复合物预测。第二类方法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噪声数据进行优化进而构造加权图,然后应用聚类算法预测复合物。第三类在聚类过程中引入了生物信息作为聚类条件,辅助复合物预测。因而如何有效地利用生物和拓扑特征预测复合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 构建动态网络预测蛋白复合物

目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常使用静态结构。但是,静态蛋白质网络是高度平均和理想化的网络模型,包含了在不同的条件、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而真实情况是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蛋白质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细胞位置才能发生相互作用完成某种生物过程。这个静态蛋白质网络没有办法体现出的动态特性。如何构建和分析动态蛋白网络是当前预测复合物的热点问题。

5) 构建多层网络预测蛋白质复合物

不同的生物信息可导致蛋白质之间不同的关系。目前现有的方法通常是将生物信息整合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各类生物信息具有相同的作用,并未考虑到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而,未能有效地考虑不同生物信息具有不用的特性。因此,构建具有不同的生物信息的多层网络的结构会遵循自然特征,有益于发现更多具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复合物。

6) 大数据应用

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产生大量的相互作用数据以及多源的生物其他数据,这使源数据和数据库存在异质性,导致数据缺失、数据矛盾等问题,因而需要依靠大数据思维和数据分析技术对蛋白质相互作用多源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融合,进而有效预测蛋白质复合物。

致谢

辽宁省教育厅科技项目(L201605)。

参考文献

[1]汤希玮. 蛋白质复合物预测算法综述[J]. 长沙大学学报, 2017, 31(5): 19-23.

[2]路东方, 许俊富, 项超娟, 谢江. 生物大数据中的聚类方法分析[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22(1),

45-57.

[3]Vlasblom, J. and Wodak, S.J. (2009) Markov Clustering Versus Affinity Propagation for the Partitioning of Protein In-

teraction Graphs. BMC Bioinformatics, 10, 1-1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10-99

[4]Dunn, R., Dudbridge, F. and Sanderson, C.M. (2005) The Use of Edge-Betweenness Clustering to Investigate Biologi-

cal Function 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BMC Bioinformatics, 6, 1-1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6-39

于杨[5]Bader, G.D. and Hogue, C.W. (2003) An Automated Method for Finding Molecular Complexes in Large Protein Inte-

raction Networks. BMC Bioinformatics, 4, 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4-2

[6]Adamcsek, B., Palla, G., Farkas, I.J., I, D. and Vicsek, T. (2006) Cfinder: Locating Cliques and Overlapping Modules

in Biological Networks. Bioinformatics, 22, 1021-102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93/bioinformatics/btl039

[7]Altaf-Ul-Amin, M., Shinbo, Y., Mihara, K., Kurokawa, K. and Kanaya, S. (2006)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in Large Interaction Networks. BMC Bioinformatics, 7, 1-1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7-207

[8]Chua, H.N.A.N.K., Sung, W.K., Leong, H.W. and Wong, L. (2008) Using Indirec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for

Protein Complex Prediction. Journal of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6, 435-46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42/S0219720008003497

[9]Abdullah, A., Deris, S., Hashim, S.Z.M. and Jamil, H.M. (2009) Graph Partitioning Method for Functional Module

Detections of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CCTD’09, Kota Kinabalu, 13-15 November 2009, 230-234.

[10]Ramadan, E., Osgood, C. and Pothen, A. (2010) Discovering Overlapping Modules and Bridge Proteins in Proteomic

Networks.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Niagara Falls, New York, 2-4 August 2010, 366-369.

[11]Rhrissorrakrai, K. (2011) Mine: Module Identification in Networks. BMC Bioinformatics, 12, 19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12-192

[12]Efimov, D., Zaki, N. and Berengueres, J. (2012) Detecting Protein Complexes from Noisy Protein Interaction Data.

1-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45/2350176.2350177

[13]Wang, J.X., Li, M. and Ren, J. (2013) Identifying Protein Complexes Based on Density and Modularity in Pro-

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BMC Systems Biology, 7, S12.

[14]Wang, Y.J. and Qian, X.N. (2017) Finding Low-Conductance Sets with Dense Interactions (FLCD) for Better Protein

Complex Prediction.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Health Informat-ics, 11, 537-538.

[15]Newman, M.E.J., Barabási, A.-L. and Watts, D.J. (2006)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Networks. 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 Princeton, 2006.

[16]Aldecoa, R. and Marín, I. (2010) Jerarca: Efficient Analysis of Complex Networks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PLoS ONE, 5, e1158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371/journal.pone.0011585

[17]Ahn, Y.Y., Bagrow, J.P. and Lehmann, S. (2010) Link Communities Reveal Multiscale Complexity in Networks. Na-

ture, 466, 761-76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38/nature09182

[18]Min, W., Le, O.Y. and Li, X.L. (2016) Protein Complex Detection via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Base Clustering Solu-

tions and Co-Complex Affinity Scores.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 Bioinformatics, 14, 733-739.

[19]Van Dongen, S. (2000) Graph Clustering by Flow Simulatio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Utrecht, Utrecht.

[20]Hwang, W., Cho, Y.R., Zhang, A. and Ramanathan, M. (2006) A Novel Functional Module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Algorith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1, 2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748-7188-1-24

[21]Hwang, W., Cho, Y.-R., Zhang, A. and Ramanathan, M. (2008) Cascade: A Novel Quasi All Paths-Based Network

Analysi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MC Bioinformatics, 9, 6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9-64

[22]Yukeng Shih, S.P. (2012) Identifying Functional Modules in Interaction Networks through Overlapping Markov Clus-

tering. Bioinformatics, 28, i47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93/bioinformatics/bts370

[23]Ochieng, P.J., Kusuma, W.A. and Haryanto, T. (2017) Detection of Protein Complex from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Using Markov Clustering.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835, 1-13.

[24]Kamp, C. and Christensen, K. (2005) Spectral Analysi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hysical Review E, 71, Article ID: 041911.

[25]Qin, G. and Gao, L. (2010) Spectral Clustering for Detecting Protein Complexes in 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ppi)

Networks.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52, 2066-207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16/j.mcm.2010.06.015 [26]Inoue, K., Li, W. and Kurata, H. (2010) Diffusion Model Based Spectral Clustering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27]Sallim, J., Abdullah, R. and Khader, A.T. (2008) ACOPIN: An ACO Algorithm with TSP Approach for Clustering

Proteins from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2nd UKSIM European Symposium on Compu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于杨

Liverpool, 8-10 September 2008, 203-208.

[28]Lei, X., Ying, C., Wu, F.X. and Xu, J. (2015) Clustering PPI Data by Combining FA and SHC Method. BMC Genom-

ics, 16, S3.

[29]Feng, J., Jiang, R. and Jiang, T. (2011) A Max-Flow-Based Approach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Using

Protein Interaction and Microarray Data.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8,

621-634.

[30]Li, M., Wu, X., Wang, J. and Pan, Y. (2012) Towar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and Functional Modules

by Integrating PPI Network and Gene Expression Data. BMC Bioinformatics, 13, 1-1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13-109

[31]Keretsu, S. and Sarmah, R. (2016) Weighted Edge Based Clustering to Identify Protein Complexes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Incorporating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Computational Biology & Chemistry, 65, 69-7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16/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pbiolchem.2016.10.001

[32]Shen, X., Zhou, J., Jiang, X., Hu, X., He, T., Yang, J. and Xie, D. (2017) A Novel Identified Temporal Protein Com-

plexes Strategy Inspired by Density-Distance and Brainstorming Proces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

matics and Biomedicine, Kansas City, 13-16 November 2017, 1269-1274.

[33]Przulj, N., Wigle, D.A. and Jurisica, I. (2004) Functional Topology in a Network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Bioinformat-

ics, 20, 340-34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93/bioinformatics/btg415

[34]Ji, J., Liu, Z., Zhang, A., Jiao, L. and Liu, C. (2012) Improve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for Detecting Functional

Modules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Berlin,

404-41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07/978-3-642-34041-3_57

[35]Ji, J., Liu, Z., Zhang, A., Jiao, L. and Liu, C. (2012)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with Multi-Agent Evolution for Detect-

ing Functional Modules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Sprin-

ger, Berlin, 445-45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07/978-3-642-34062-8_58

[36]Yang, Z.H., Yu, F.Y., Lin, H.F. and Wang, J. (2014) Integrating PPI Datasets with the PPI Data from Biomedical Lite-

rature for Protein Complex Detection. BMC Medical Genomics, 7, 1-1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755-8794-7-S2-S3

[37]Yu, F., Yang, Z., Hu, X., Sun, Y., Lin, H. and Wang, J. (2015) Protein Complex Detection in PPI Networks Based on

Data Integration and 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 BMC Bioinformatics, 16, 1-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s12859-014-0430-y

[38]Hu, L. and Chan, K.C. (2015) A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Overlapping Protein Complexes

with Functional Preferences. BMC Bioinformatics, 16, 17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s12859-015-0583-3

[39]Li, X. (2016)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from Multi-Relationship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Human Ge-

nomics, 10, 1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s40246-016-0069-z

[40]Zhou, H., Liu, J., Li, J. and Duan, W. (2017) A Density-Based Approach for Detecting Complexes in Weighted PPI

Networks by Semantic Similarity. PLoS ONE, 12, e018057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371/journal.pone.0180570

[41]Gavin, A.C., Bosche, M., Krause, R., Grandi, P., Marzioch, M., Bauer, A., Schultz, J., Rick, J.M., Michon, A.M., Cru-

ciat, C.M., et al. (2002)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Yeast Proteome by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rotein Complexes.

Nature, 415, 141-14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38/415141a

[42]Leung, H.C.M., Xiang, Q., Yiu, S.M. and Chin, F.Y.L. (2009) Predicting Protein Complexes from PPI Data: A

Core-Attach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16, 133-14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89/cmb.2008.01TT

[43]Wu, M., Li, X.L., Kwoh, C.K. and Ng, S.K. (2009) A Core-Attachment Based Method to Detect Protein Complexes in

PPI Networks. BMC Bioinformatics, 10, 1-1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10-169

[44]Ma, X. and Gao, L. (2012) Predicting Protein Complexes 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Using a Core-Attachment

Algorithm Based on Graph Communicability. Information Sciences, 189, 233-25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16/j.ins.2011.11.033

[45]Srihari, N.K. and Leong, H. (2010) Mcl-Caw: A Refinement of Mcl for Detecting Yeast Complexes from Weighted

PPI Networks by Incorporating Core-Attachment Structure. BMC Bioinformatics, 11, 504-51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11-504

[46]Keretsu, S. and Sarmah, R. (2017)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by

Core-Attachment Approach Incorporating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informatics Research

& Applications, 13, 31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504/IJBRA.2017.087382

[47]Andreopoulos, B., Winter, C., Labudde, D. and Schroeder, M. (2009) Triangle Network Motifs Predict Complexes by

Complementing High-Error Interactomes with Structural Information. BMC Bioinformatics, 10, 407-41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1-2105-10-196

[48]Shi, L., Lei, X. and Zhang, A. (2011) Protein Complex Detection with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in Protein Interaction

于杨Networks. Proteome Science, 9, 1-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186/1477-5956-9-S1-S5

[49]Liu, Q., Song, J. and Li, J. (2016) Using Contrast Patterns between True Complexes and Random Subgraphs in PPI

Networks to Predict Unknown Protein Complexes. Scientific Reports, 6, Article No. 2122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38/srep21223

[50]Yu, Y., Liu, J., Feng, N., Song, B. and Zheng, Z. (2017). Combining Sequence and Gene Ontology for Protein Module

Detection in the Weighted Network.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412, 107-11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016/j.jtbi.2016.10.010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25-228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sea@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8-12-25T16:14:08.41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3期作者:尹强 [导读] 摘要: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的不断市场化,在与社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的当下,系统负荷预测在电力行业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的不断市场化,在与社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的当下,系统负荷预测在电力行业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而按照预测时间的长短,可将负荷预测模式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超短期。其中,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基础,其预测结果将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控制过程的优良。因此关于短期负荷预测的精确性已逐步发展成为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一、负荷数据预处理 历史负荷数据由于多种原因可能会造成部分数据的丢失或者数据异常,异常的历史负荷数据会对短期负荷预测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想要提高短期负荷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在进行预测前,需对负荷数据进行预处理。传统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插值法和纵向比较法等,为了提高预测的精确度又提出了双向比较法、滤波法、切比雪夫不等式法等多种数据预处理新方法。文献提出了用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器去处理历史负荷数据,与其它平均方法相比,本方法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分布特性。文献利用粗糙集理论的属性,在保证历史负荷和气象因数等属性的情况下,推导出的预测负荷值满足一定的精确度,剔除属性集中的冗余信息,简化了判断规则,并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挖掘得到相对预测量的最小约简属性集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 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特点。电力负荷预测是根据电力负荷和其影响因素的历史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未来用电负荷量进行科学预测。短期负荷更是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由于各类负荷预测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具体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其具有条件性;短期负荷预测在时间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具有时间性;由于预测结果的不准确性和条件性,加上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因此预测结果具有多方案性。 影响电力负荷预测精度的因素。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过程中,预测精度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指标。过预测或欠预测均会对系统生产运行配送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影响负荷的因素有很多,首要便是天气因素。而作为可估计的随机事件,气象预报本身不准确又会形成双重误差。再者,我国人口数量众多,贫富差距较大,因此随机负荷部分并非平稳的随机序列,反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特殊事件的随机发生也会使反映负荷的周期曲线产生较大的波动,使实际数据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样本数难以确定。 三、智能预测方法 (一)专家系统法 专家系统法是根据某一领域的专家知识和专家经验建立的一个计算机系统,并且该系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知识库、推理机、知识获取部分和解释部分是一个完整专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该系统,运行人员能够识别预测日的类型,考虑天气对负荷预测的影响。专家系统法的优点是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由于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交互性,对所得出的结论,能解释其依据,便于运行人员检查和修改,而且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很高,能很好的反映负荷实际情况。不足之处就是需要大量的历史负荷数据,而数据量增多会导致运算速度慢;同时该算法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模糊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并且该算法拥有很强的规则性,而规则本身不具有普遍适应性,所以该预测方法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二)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仿人脑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和处理问题的非线性系统。它由若干个具有并行运算功能的神经元节点及连接它们的相应的权值构成,通过激励函数实现输入变量到输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用历史负荷作为训练样本去建立适宜的网络结构,当训练的网络结构达到预测要求后,就用此网络作为负荷预测的预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点是对预测模型的要求不高,对高度非线性对象非常适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记忆能力、非线性映射能力以及强大的自学习能力,拥有的特点是其它算法所不具备的。不足之处是有很慢的学习收敛速度,也有可能结果收敛到局部最小点,并且没有很好的知识表达能力,对调度人员经验中存在的模糊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依据主观经验确定网络层数和神经元个数。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运用于风电功率短期预测中,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拥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与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完美的连接,预测结果拥有良好的精确度。组合的预测方法,把人工神经网络法和经验模式分解相结合,用经验模式分解的自适应性,分别对各个分量进行分析,准确的把握负荷变化特性和环境因素影响,最后采用与分量相匹配的人工神经网络法进行预测。用人工神经网络去预测负荷模型的方法,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最大、最小负荷时刻的负荷模型参数进行预测,分析了负荷模型与预测结果之间的灵敏度,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影响程度,去寻找提高精确度的方法。 四、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类似,都是学习型的机制,但与神经网络不同,SVM使用的是数学方法和优化技术。其中支持向量是指那些在间隔区边缘的训练样本点,该方法给定一组训练样本,每个标记为属于两类,一个SVM训练算法建立了一个模型,分配新的实例为一类或其他类,使其成为非概率二元线性分类。应用SVM进行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不足之处在于存贮需求量大,编程困难,实际应用较难。 五、灰色模型法 灰色模型法是一种针对含有未知且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开发,生成并提取有用信息,从而对系统运行行为和其演化规律进行正确且有效的描述和监控。该方法可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找出某个时间段内数据变化的规律,以此建立负荷预测模型。灰色模型法分为普通灰色系统模型和最优化灰色模型两种。普通灰色预测模型是一种指数增长模型,当电力负荷严格按指数规律持续增长时,此方法的优势得以凸显———其预测精度高、所需样本少、人工耗时短且计算量小,所得预测结果还可以进行检验。缺点是对于具有波动性较大的电力负荷预测误差较大,因此并不适用于实际情况。但最优化灰色模型可以把波动幅度较大的原始数据序列变换成规律性较强的成指数递增变化的序列,以此来适应灰色模型法所需条件,大大增加了适用范围和预测精度。灰色模型法能很好的适用于

负荷预测方法一

1、单耗法 这个方法是根据预测期的产品产量(或产值)和用电单耗计算需要的用电量,即 A h =∑=n i 1Q i U i 式中 A h —某行业预测期的需电量; U i —各种产品(产值)用电单耗; Q i —各种产品产量(或产值)。 当分别算出各行业的需用电量之后,把它们相加,就可以得到全部行业的需用电量。这个方法适用于工业比重大的系统。对于中近期负荷预测(中期负荷预测的前5年),此时,用户已有生产或建设计划,根据我国的多年经验,用单耗法是有效的。 在已知某规划年的需电量后,可用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来预测年最大负荷,即 P n·max =T A n m ax 式中 P n·max —年最大负荷(MW ); A n —年需用电量(k W·h ); T max —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h )。 各电力系统的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及今后用电结构变化情况分析确定。 单耗法分产品单耗法和产值单耗法。采用单耗法预测负荷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产品单耗或产值单耗。 单耗法可用于计算工业用户的负荷预测。 单耗法可根据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单位用电量创造的经济价值,从预测经济指标推算用电需求量,加上居民生活用电量,构成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时,通过对过去的单位产值耗电量(以下简称“单耗”) 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找出一定的规律,预测规划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综合单耗,然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按单耗进行预测。单耗法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近期预测效果较佳。 单耗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对短期负荷预测效果较好。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比较笼统,很难反映现代经济、政治、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1.负荷预测分类和基础数据处理 1.1负荷预测及其分类 1.1.1负荷预测概念 负荷预测是根据负荷的历史数据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负荷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影响负荷变化的原因,使用一定的预测模型和方法,以未来经济形势、社会发展、气候条件、气象因素等预测结果为依据,估计未来某时段的负荷数值过程。 1.1.2负荷预测的分类 按照预测方法的参考体系,工程上的负荷预测方法可分为确定性预测方法、不确定预测方法、空间负荷预测法。 确定性:把电力负荷预测用一个或一组方程来描述,电力负荷与变量之间有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不确定性:实际电力负荷发展变化规律非常复杂,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关系是一种对应和相关关系,不能用简单的显示数学方程描述,为解决这一问题,产生了一类基于类比对应等关系进行推测预测负荷的不度额定预测方法。 空间负荷预测:确定和不确定负荷预测是对负荷总量的预测。空间负荷预测是对负荷空间分布的预测,揭示负荷的地理分布情况。

1.2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处理 1.2.1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大致包括四类,分别为:①负荷数据(系统、区域、母线、行业、大用户的历史数据;负荷控制数据;系统、区域、大用户等的最大利用小时数;发电厂厂用电率和网损率。)②气象数据(整点天气预报;整点气象要素资料;年度气温、降水等气象材料。)③经济数据和人口(区域产业GDP;城乡可支配收入;大用户产量、产值和单耗;电价结构和电价政策调整;城乡人口。)④其他时间(特殊时间如大型会议、自然灾害;行政区域调整) 1.2.2数据处理 为获得较好的预测效果,用于预测数据的合理性得到充分保证,因此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去伪存真。最基本要求是:排除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以及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带来的误差。另外,尽量减少异常数据(历史上突发事件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会对统计数据带来宠大影响)带来的不良影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数据不全、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规约等。 2.确定性负荷预测方法 2.1经验技术预测方法 2.1.1专家预测法 专家预测发分为专家会议发和专家小组法。会议发通过召集专家开会,面对

风电场风速及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0802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2008J0018)。 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 电网与清洁能源 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 Vol.27No.1 Jan.2011文章编号:1674-3814(2011)01-0060-07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志码:A 风电场风速及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洪翠,林维明,温步瀛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Overview on Prediction Methods of Wind Speed and Wind Power HONG Cui,LIN Wei-ming,WEN Bu-y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Fujian Province,China ) ABSTRACT :Due to the intermittency of wind energy and the non -linearity of power system,there exist many uncertain variable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wind power prediction.The current prediction methods include the physical method, statistical method, learning method and the comprehensive one combining all the other methods.Based on accurat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 ),the physical method is seldom used in the short term prediction,as its model is complicated and deals with large quantities of calculations.The model of the statistical method is simple and requires a small amount of data.It can be applied in those situations where data acquisition is difficult.The AI method is suitable in the random or non —linear system as it does not rely on the accurate mode of the objective.The comprehensive method maximizes favorable factors and minimizes unfavorable ones as contained in above-mentioned methods.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overview on prediction methods of wind speed and wind power,and raises further issues worth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studies.KEY WORDS:wind power prediction;statistical methods; learning methods;combinatorial prediction 摘要:由于风能的随机性以及电力系统的非线性等原因,预测风电功率时需要考虑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现有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预测方法、统计预测方法以及学习预测方法、综合预测法等。基于数字天气预报(NWP-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 的物理预测方法模型复杂、计算量大,较少用于短期预测;统计预测方法模型简单,数据需求量少, 较适合于数据获取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人工智能预测方法不依赖于对象的精确模型,适合于随机非线性系统;综合预测方法可一定程度地扬长避短。本文主要就风电场风速及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研究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风电预测;统计方法;学习方法;综合预测 随着全球石化资源储量的日渐匮乏以及低碳、 环保概念的逐步深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007年初欧盟曾提出,2020年其可再生能源消费将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到全部发电量的30%[1]。风力发电是风能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2009年,全球风电装机总量已达157.9GW ,较上年增加了37.5GW [2]。中国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kW 。近些年来风电在中国获得了飞速发展,2000年至2009年十年时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从0.34GW 增至25.8GW [3];2020年,预计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GW [1]。除部分采用离网运行方式外[4],大容量风电机组多数采用并入电网的运行方式。随着规模越来越 大、数量越来越多的风力发电功率注入电网, 风能具有的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 1风电预测的意义 准确有效地预测出风电场的输出功率不但可 帮助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人员做出最有效决策, 还

中长期负荷预测方法综述1

中长期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摘要: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供电、调度等部门的重要的基础工作,讨论了负荷预测的特点、分类及各种成熟的负荷预测技术,研究了现代负荷预测技术的发展动态,并指出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中长期负荷预测各种预测方法都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预测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预测目标、期限、精确度等诸多方面作出合理选择,寻求能获取所需精度的预测方法。本文针对电力系统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做出分析。 关键字:负荷预测、中长期负荷、负荷预测方法、负荷预测综述 正文:负荷预测是从已知的电力需求出发,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 并考虑政治、经济、气候等相关因素,对未来的用电需求做出估计和预测。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供电、调度等部门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于经济合理地安排发电机组的启停及检修计划,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未来电网的增容和改建等有十分重要的用。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调度、规划、设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准确的负荷预测结果将意味着在满足供电质量要求的条件下对系统建设资金最大可能限度的利用和有限投资的最大社会经 济效益的获得,负荷预测工作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电力 系统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行负荷预测 工作面临如何准确合理地考虑电力工业市场化后对实际电力负荷从大小到特性上的影响和给整个系统运行规划带来的变化的难题可以

设想在强大的市场压力和竞争机制作用下适用于电力市场环境下 的负荷预测理论和算法必将获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量需求量以及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基于参数模型的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1.趋势外推方法。将已有的各年度的电力负荷看作一个时间序列,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等方法寻求电力负荷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利用这个函数关系预测以后年度的电力负荷。趋势外推方法可以保证对历史数据的拟合是最好的,但不能保证外推效果的可靠性。 2.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预测是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一种常用方法,根据回归分析涉及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随机变量是自变量,非随机变量是因变量,由给定的多组自变量和因变量资料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求得后,给定各自变量数值,就可求出因变量值。回归方程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形式,又可分为线性回归方程和非线性回归方程。在负荷回归分析法方法简单、预测速度快、外推性好,对于历史预测问题中,回归方程的因变量一般是电力系统负荷,自变量是影 响电力系统负荷的各种因素,如经济、人口、气候等。上未出现的情况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它对数据的要求高,特别是历史数据残缺或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下,预测效果很不理想;用线性方法描述比较复杂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本文主要是针对电力系统的短期负荷预测的概念和意义 进行综述,就短期负荷预测的一些特点及其影响预测精度的各方面原因进行总体的分析。在目前的预测方法里,主要有经典的预测方法和传统的预测方法以及智能预测方法和预测新方法。从这些预测方法入手进行综合的应用原理分析,比较其不同预测方法的优点及不足的地方。并且提出了短期负荷预测的精度提升了,不仅在历史的数据上重视了其积累,还应重视在预测的模型选择上要合适,综合型预测模型在未来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的必然性。 标签: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预测在能量的管理系统组成中是极为重要的部分,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则是对几个小时后或是一天、几天的电力负荷值上进行预报。短期电力负荷预测不仅在电力系统安全以及经济的运作下提供了相关保障,还为市场的环境编排高度计划等打下了基础。不过在这个电力生产与消费的日趋市场化下,针对负荷预测的准确及可靠性上也有了更为高的要求,而且就电力系统管理与运行来讲其负荷预测逐渐成为了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预测精度是决定短期负荷预测的作用大小的,所以在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研究的重点上是如何对预测精度进行提高。虽然短期负荷预测的研究历史已經很长远了,国内外的学者也对其在方法还有理论方面对于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工作。当短期负荷出现因素太多的情况下,从而限制了预测方法的范围以及精度。下文针对短期的预测方法展开一个综合性的探析。在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实际情况下短期负荷的预测提供了一个基础。 1 基于短期负荷的预测特点 对于短期电力负荷来讲其预测便是基于在电力负荷以及相关的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全面的建立,从而使得新世纪型的电力负荷更具备科学性和全面性。对于短期负荷所面临的事件不确定性以及其随机性,包含了各种特点:①在预测的结果上其短期的负荷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②不同的负荷预测方法存在相应的条件性。③短期负荷预测在时间上各有不同。④预测的结果包含多方案性。 短期负荷预测精度的影响因素:①以往历史数据。②自然天气情况。③其日期类型。④负荷预测模型。⑤相关社会事件等。 2 简述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短期负荷由于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因素影响,面临时间序列问题上其随机的过程表现的很不平稳,就算面临的影响因素包罗万象,不过在这些因素中都存在一个特点那就是有规律性。能够为实际预测打下基础,其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大致分为四类。

基于静态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综述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软件工程与应用, 2018, 7(3), 151-15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journal/sea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10.12677/sea.2018.73018 A Survey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Protein Complexes Prediction Based on Static PPI Networks Yang Yu Software Colleg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Received: Jun. 6th, 2018; accepted: Jun. 20th, 2018; published: Jun. 27th, 2018 Abstract Protein complexes are formed by interacting proteins and exhibit diverse biological functions. Protein complexes are predicted by computational methods from biological networks, whi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s, but also for making up the deficiencies of biological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is paper, two types of prediction methods based on static network protein com-plexes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Secondly, we discuss the deficiencies of protein complex al-gorithm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is field. Keyword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Clustering, Complex Predicti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基于静态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方法综述 于杨 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辽宁沈阳 收稿日期:2018年6月6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7日 摘要 蛋白质复合物通过相互作用蛋白质形成,表现出多样的生物功能。使用计算方法从生物网络中预测蛋白质复合物不仅对于理解生物活动的机制和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弥补生物高通量实验

风电功率预测文献综述

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 由于风能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性等特点,随着风力发电的不断发展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调度和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进行风电功率预测并且不断提高预测精确度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根据已有的风电功率预测方法,按照预测时间、预测模型、预测方法等对现有的风电功率预测技术进行分类,着重分析几种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使用场合。根据实际某一风电场的数据,选取合适的风电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对结果予以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风电功率预测;电力系统;风力发电;预测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枯竭不可再生,以及化石能源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人类生活,人们迫切需要新的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成为各国的选择。根据相关统计,截止至2015年,全球风电产业新增装机63013MW,,同比增长22%[1]。其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30500MW,占市场份额48.4%。全球累计装机容量为432419MW,其中中国累计装机容量为145104,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3.6%。 目前风力发电主要利用的是近地风能,近地风能具有波动性、间歇性、低能量密度等特点,因而风电功率也是波动的。当接入到电网的风电功率达到一定占比时,风电功率的大幅度波动将破坏电力系统平衡和影响电能质量,给电力系统的调度和安全平稳运行带来严峻挑战。根据风速波动对风力发电的影响按照时间长度可分为三类:一种是在几分钟之内的超短时波动,该时段内的波动影响风电机组的控制;另一种是几小时到几天内的短时波动,该时段内的波动影响风电并网和电网调度;最后一种是数周至数月的中长期波动,该时段内的波动影响风电场与电网的检修和维护计划。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的风电功率短期预测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对短期风电功率预测,能够根据风电场预测的出力曲线优化常规机组出力,降低运行成本;增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提升风电电力参与电力市场竞价能力。

CAPRI第32~37轮竞赛中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预测和评估

第43卷第12期2017年12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43No.12Dec.2017 CAPRI 第32~37轮竞赛中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 预测和评估 张大为,许晓双,孔 韧,陆旭峰,陆振宇,常 珊 (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生物信息与医药工程研究所,江苏常州 213001) 摘 要:为了探究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与相互作用,建立了蛋白质的分子对接方法,从2014年起参加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竞赛的预测和打分竞赛.该方法首先采用结构模建方法预测单体蛋白质分子的结构,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行全空间构象搜索.然后,优化蛋白质复合物构象,并采用全原子统计势函数进行评价.总结第32~37轮CAPRI 竞赛结果发现,该方法在T104二T105二T111和T118比赛中挑选出了L RMSD 小于2.0?10-10m 的近天然结构.通过对比其他国际优秀课题组的方法,分析预测和打分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并为后续的研究提出了改 进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蛋白质分子对接;复合物结构预测;打分函数 中图分类号:O 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4-0037(2017)12-1828-09 doi :10.11936/bjutxb2017030029收稿日期:2017-03-21 基金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第二期)超级计算科学应用研究专项(U1501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647146,81603852);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2016-XYDXXJS-020);江苏省产学研前瞻资助项目(BY2016030-06)作者简介:张大为(1985 ),男,讲师,主要从事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E-mail:zdw@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 通信作者:常 珊(1982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和分子模拟方面的研究,E-mail:sc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 Protein Complex Structur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in CAPRI Rounds 32-37 ZHANG Dawei,XU Xiaoshuang,KONG Ren,LU Xufeng,LU Zhenyu,CHANG Shan (Institute of Bioinformatics and Medical Engineering,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Jiangsu,China)Abstract :To explore protein complex structures and interactions,a protein docking method was proposed,and the prediction and scoring evaluations of CAPRI from 2014were conducted.Firstly,the structure modeling method was carried out to predict the protein monomer structure,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 (FFT)was applied to perform the global conformational searching.Then,the protein complex conformations were refined and evaluated by all-atom statistical potential function.The summarized results from Rounds 32-37of CAPRI show that this docking method predicts the near-native structures with L RMSD <2.0?10-10m in the experiments of T104,T105,T111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164038.html,pared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excellent groups,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prediction and scoring experiments were analyzed.Finally,the possible improvements for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in the oncoming experiments were proposed.Key words :protein docking;complex structure prediction;scoring function 万方数据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1.负荷预测分类和基础数据处理 负荷预测及其分类 负荷预测概念 负荷预测是根据负荷的历史数据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负荷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影响负荷变化的原因,使用一定的预测模型和方法,以未来经济形势、社会发展、气候条件、气象因素等预测结果为依据,估计未来某时段的负荷数值过程。 负荷预测的分类 按照预测方法的参考体系,工程上的负荷预测方法可分为确定性预测方法、不确定预测方法、空间负荷预测法。 确定性:把电力负荷预测用一个或一组方程来描述,电力负荷与变量之间有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不确定性:实际电力负荷发展变化规律非常复杂,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关系是一种对应和相关关系,不能用简单的显示数学方程描述,为解决这一问题,产生了一类基于类比对应等关系进行推测预测负荷的不度额定预测方法。 空间负荷预测:确定和不确定负荷预测是对负荷总量的预测。空间负荷预测是对负荷空间分布的预测,揭示负荷的地理分布情况。 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处理 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大致包括四类,分别为:①负荷数据(系统、区域、母线、行业、大用户的历史数据;负荷控制数据;系统、区域、大用户等的最大利用小时数;发电厂厂用电率和网损率。)②气象数据(整点天气预报;整点气象要素资料;年度气温、降水等气象材料。)③经济数据和人口(区域产业GDP;城乡可支配收入;大用户产量、产值和单耗;电价结构和电价政策调整;城乡人口。)④其他时间(特殊时间如大型会议、自然灾害;行政区域调整)

数据处理 为获得较好的预测效果,用于预测数据的合理性得到充分保证,因此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去伪存真。最基本要求是:排除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以及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带来的误差。另外,尽量减少异常数据(历史上突发事件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会对统计数据带来宠大影响)带来的不良影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数据不全、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规约等。 2.确定性负荷预测方法 经验技术预测方法 专家预测法 专家预测发分为专家会议发和专家小组法。会议发通过召集专家开会,面对面讨论问题,每个专家充分发表意见,并听取其他专家意见。小组法以书面形式独立发表个人见解,专家之间相互保密,最后综合给出预测结果。 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类似失误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已知事物对未知事物做出预测。例如选取国内外类似城市或地区为类比对象,参考该对象的发展轨迹对本地区作出预测。 主观概率发 请若干专家来估计某特定时间发生的主观概率,然后综合得出该时间的概率。 经典技术预测方法 单耗法 通过某一工业产品的平均单位产皮用电量以及该产品的产量,得到生产这种产品的总用电量。 用电量A=国民生产总之或工农业总产值b*产值单耗g

负荷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电力系统中传统负荷预测方法的文献综述 负荷预测的核心问题就是预测的技术方法,或者说是预测数学模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负荷预测理论、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理论研究逐步深入,适合本地特点的预测程序、软件开始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系统负荷的预测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相应的基于软件的技术还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 传统的负荷预测方法如回归模型法,卡尔曼滤波法,时间序列法,灰色预测法,专家系统法,模糊理论法,神经网络法,小波分析法等。这些传统的预测方法无论是哪种均具有不足和缺陷,随着对负荷预测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传统的预测方法的应用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负荷预测方法。 文献【1】针对传统静态神经网络自适应能力差、收敛速度慢、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和Elman动态神经网络的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该算法通过对原始样本进行小波分解,将分解后的低频趋势信号和高频细节信号分别进行预测,在输出端再进行重构后得到预测曲线;然后就传统负荷预测问题中数据预处理环节的数据校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理论的奇异点检测法,该方法对原始样本进行一维离散小波分解,抽取一层高频细节信号进行分析,根据工程实践中设置的阈值,来检测有可能因为系统故障、人为失误导致的数据记录错误,为准确预测提供了保障。文献【2】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该方法充分吸收了神经网络非线性逼近能力的优点。在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电力负荷的特点 ,并用神经网络加权最小方差模型(NNWLS)对样本进行训练。在实际预测中 ,该预测方法取得了比较高的的预测精度。文献【3】针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进行负荷预测时,大多不考虑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预处理的改进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方法,应用数据挖掘的聚类功能,寻找与预测日同等气象类型的多个历史短期负荷数据序列进行预测,从而提高预测的精度。鉴于ANN模型对不确定性和模糊信息学习处理能力较差的缺点,引用模糊系统的理论,构建模糊神经网络(FNN)模型。通过实例预测和预测结果比较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文献【4】为进一步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的精度和运算速度,针对短期负荷预测样本数据既有趋

浅析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

浅析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 发表时间:2017-10-18T18:11:03.78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15期作者:梅宇1 杨畅1 徐明虎2 陈斯斯1 王硕1 [导读]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家在能源领域的重大基础行业,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要发展,电力是先行,电力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处处离不开电力供应。 (1.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辽宁锦州 121013;2.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电力工业是国家在能源领域的重大基础行业,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要发展,电力是先行,电力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处处离不开电力供应。负荷预测是目标网架规划的基础,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对电网发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负荷预测;电力系统;方法探讨 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家在能源领域的重大基础行业,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要发展,电力是先行,电力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处处离不开电力供应。目标网架是城市电网规划的基础,确定电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电网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必须将城市电网目标网架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负荷预测是目标网架规划的基础,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对电网发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特点 1、电力系统中的负荷一般分为城市的民用负荷、商业的负荷、农村的负荷、工业的负荷和其他的负荷等,不同类型的电力系统负荷会具有不同特点及规律。城市的民用负荷大多来自城市的居民家用电器的用电负荷,它有年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民用的负荷还是和居民日常的生活及工作规律相关较为紧密。 2、商业的负荷,主要是指商业用电中的用电负荷,它覆盖的面积大,而且用电量增加的速度的平稳,商业的负荷同样也具有根据季节变化的波动特性。即使它在电力的负荷中占的比重不如工业负荷及民用负荷,但是商业负荷中的照明类的负荷占用了电力系统用电高峰时段。除此以外,商业部门因为商业行为会在节假日里会增加营业时间,因此成为节假日里影响电力负荷重要的因素之一。 工业负荷是指用在工业生产的用电负荷,一般的工业负荷比重在用电负荷里构成中居于第一位,它不仅仅由工业里负荷端的使用情况决定(也包括负荷的利用情况、企业工作班制度等),而且它和各个行业的特性及季节里的因素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的负荷还是比较稳定的。 3、农村的负荷是指农村里居民用电及农业里生产的用电。这类负荷和工业里的负荷相比较,受到季节等其他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它是由于农业生产特点来定性的,农业的用电负荷同时也受到农产品的品种、耕种特点的影响,但是就电网系统而言,因为农业的用电负荷的集中时间和城市的工业的负荷使用高峰时间有很大差别,所以对于提高电网的负荷率很有好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电力的负荷特点是常常变化的,不仅按照小时变化、按日变化,而且还按周变化,按年变化,同时电力负荷又是以小时作为基本单位不断发生变化的,它具有很大的周期性,负荷的变化是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正常的情况下,它不会产生大的跳跃,但是电力的负荷对于季节等因素是十分敏感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的气候和温度的变化都将会对电力负荷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4、负荷预测目的是根据电力负荷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同时也确定各个供电公司计划的年供用总值,供用最大的电力负荷与规划的地区的总共负荷的发展水平,是由各规划的年用电负荷构成。它将为经济合理准确地安排各个电网内部的机组启停和检修,保持电网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电网发展的速度,电力的建设规模,电力工业的布局,能源资源的平衡,电力余缺的调剂和电网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需求和平衡等各个方面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 二、负荷预测的方法及特点 1、单耗法 按照国家安排的产品产量、产值计划和用电单耗确定需电量。单耗法分"产品单耗法"和"产值单耗法"两种。采用"单耗法"预测负荷前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产品单耗或产值单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规律是产品单耗逐年上升,产值单耗逐年下降。单耗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对短期负荷预测效果较好。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比较笼统,很难反映现代经济、政治、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2、趋势外推法 当电力负荷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并且无明显的季节波动,又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时间t为自变量,时序数值y为因变量,建立趋势模型y=f(t)。当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能够延伸到未来时,赋予变量t所需要的值,可以得到相应时刻的时间序列未来值。这就是趋势外推法。应用趋势外推法有两个假设条件:①假设负荷没有跳跃式变化;②假定负荷的发展因素也决定负荷未来的发展,其条件是不变或变化不大。选择合适的趋势模型是应用趋势外推法的重要环节,图形识别法和差分法是选择趋势模型的两种基本方法。 外推法有线性趋势预测法、对数趋势预测法、二次曲线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趋势预测法、生长曲线趋势预测法。趋势外推法的优点是:只需要历史数据、所需的数据量较少。缺点是:如果负荷出现变动,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3、弹性系数法 4、空间负荷密度法 空间负荷预测是对规划区域内负荷的地理位置和数值大小进行的预测,它提供未来负荷的空间分布信息。只有确定了配电网供电区域内未来负荷的空间分布,才能对变电站的位置和容量,主干线的型号和路径,开关设备的装设以及它们的投入时间等决策变量进行规划。由于空间负荷预测涉及大量的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可以为空间负荷预测的数据收集、处理和预测结果的表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将GIS 引入空间负荷预测,可以极大地减少数据收集量,是空间负荷预测方法实用化的必要步骤。针对国内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在空间负荷预测中采用了分类分区法,该方法是在分类负荷总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用地图,计算分类负荷平均密度;再由小区面积构成、小区负荷同时率及修正系数求得小区最终负荷。同时,就分类分区法在预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和改进。针对己有负荷预测软件在数据收集、统计,模型、方法选用,结果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将传统、实用的常规预测方法用计算机加以实现的同时,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发表时间:2018-08-02T15:26:39.81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1期作者:刘自伟[导读] 摘要:电力设施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韶关新丰供电局广东新丰 511100) 摘要:电力设施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的趋势,电力设施配套建设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准确的电力负荷预测为电网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网规划;负荷预测;预测方法 1 序言 近年来,新丰经济的不断发展,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为承接好珠三角产业转移,做好电力先行,准确地进行负荷预测十分重要。 2 负荷预测 电网规划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电网负荷预测,电网负荷预测是安排电网基本建设项目的依据,确定了规划时期内的负荷水平也就确定了电力发展的速度;中、长负荷预测用来初步电源规划,而近期预测用来进一步确定变电站的容量。负荷预测是从已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需求情况出发,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对电力需求作出预先的估计和推测。根据这些预测结果,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如进行可中断负荷控制,增添低谷用电设备、采用蓄冷蓄热技术等,改变电力需求在时序上的分布,将用户的电力需求从电网高峰消减、转移或增加电网低谷期的用电以期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在规划的电力网中还可以减少新增装机容量和节省电力建设投资,从而降低预期的供电成本。负荷预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综合产值单耗法、弹性系数法、时间序列法、参数回归法、比例系数增长法和经济模型预测法。 3 方法简介 3.1原始资料 3.1.1某县配电网装变容量 至2010年4月底,该县建有高压变电站4座,其中110kV变电站3座、20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总容量为430MV A。200kV变电总容量为360MV A,高压变电站总容量合计790MV A。 表1 某县高压变电站统计表 3.2 综合产值单耗法 3.2.1综合产值单耗法 单耗法是根据第一、二、三产业每单位用电量创造的经济价值,从预测经济指标推算用电需求量,加上居民生活用电量,构成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时,通过对过去的单位产值耗电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找出一定的规律,预测规划期的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单耗,然后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标,按单耗进行预测。单耗法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近期预测效果较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的产业单耗和经济发展指标都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中远期预测的准确性难以确定。 3.2.2计算过程 根据原始资料的数据对该县未来的负荷进行预测,其过程如下:先算出2010-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设国内生产总值为T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再算出2007-2009各年的综合单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