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三农问题_的现状与解决前景_王孔祥

论_三农问题_的现状与解决前景_王孔祥
论_三农问题_的现状与解决前景_王孔祥

 第54卷 第6期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54,No.6 2001年11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Social Sciences) Nov.2001,714~720

 ●中国政治

论“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前景

王 孔 祥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王孔祥(1973-)男,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理论课部讲

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研究。

[摘 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难题。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尤其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三农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准备,解决“三农问题”已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个人的大力协作。

[关键词]三农问题;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99(2001)06-0714-07

现代农业概念包括农、林、牧、渔、副等部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占国土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的70%,农业年产值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7.3%,对国计民生有着巨大的意义。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96年粮食总产达50453.5万吨,是1949年11320万吨的 3.46倍;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等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广大农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由1977年的 2.6亿下降为1998年的4100万;东部等发达地区的农民率先进入小康[1](第66-70页)。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其成就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但是,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全党、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依靠政府、社会和农民自身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一、“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民、农村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和根据地。新中国的成立,也是得到农民支持的东方式革命胜利的结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解读。对此,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着重论述了农民对中国的重要性,他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是中国工人的前身,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是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2](第1077-1078页)中国共产党还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思想: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为其它产业提供原材料、劳动力,是工业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还能直接出口换取外汇,等等。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千万不要忘记农民,忘记农民,读100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在中国也没有用。”[3](第4-9页)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进行工业化、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功地配合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优先收稿日期:2001-03-21

发展的战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低廉的农产品和原始积累,支持了国家工业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则把农业提到“根本”的地位。邓小平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4](第23页)“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4](第213页)“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4](第78页)“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4](第237页)“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5](第322页)“农业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4](第237页)基于这些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改革和其它方面改革的顺利进行积累了重要经验。……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全面展开,国民生产总值就不可能提前实现翻一番,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生机勃勃的局面。”[6](第421页)中国改革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党在新时期的第二次创业取得丰硕成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同样重视“三农问题”,把它们提到关系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江泽民指出:从长远来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不仅关系农产品的有效供应,而且关系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登上新台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发展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

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这也说明“三农问题”的重要。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新阶段。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农业立法和执法,支持和保护农业;并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民强则国家强,这是我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经验;相反,农业弱则国家弱,农村乱则国家乱,农民弱则国家弱,则是我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教训。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中国的封建主义自然经济在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竞争中不堪一击,迅速崩溃,这又加深了农民的痛苦,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发起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社会秩序,动摇了反动的上层建筑,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以农业的恢复为基础,并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1952-1990年,我国农业为工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提供了1万亿元的资金积累。从1979-1984年,农村消费和投资增长对GDP 增长年贡献率达45.5%[7](第7页)。

可见,“三农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机构改革等处于攻坚阶段,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出现内需乏力、后劲不足等新问题;国际环境亦不容乐观,加之“入世”的逼近,我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经受着历史性的考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提醒我们更要关心、重视“三农问题”,切不可使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我国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就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种好大喜功的空气曾弥漫全国。殊不知,到1998年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30.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8](第4-16页)我国是用占世界40%的农业劳动力来养活占世界10%的非农业人口。美国90年代初农业劳动者约330-340万人,1992年产 3.5亿吨谷物(不含大豆、薯类);我国1992年农业劳动者有4.5亿人,谷物产量约4亿吨。同期日本农户334万户,仅占全国总量的7.2%,而我国则占近70%。[9](第27页)这不仅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率低下,也说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经济还不发达。发达的国家必须有发达的农业,这是世界发展史证明的一个道理。

中国工业文明的车轮是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启动的。据有关学者测算,从1952-1990年,我国农业共为工业化提供净资金贡献为9530亿元。其中,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流入工业部门的资金为6990亿元,占全部资金的73.4%;通过政府农业税收流入工业部门的资金为1850亿元,占19.4%;通过储蓄流入工业部门的资金为1850亿元,占7.1%。[10](第213-218页)农民对国家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国家又有多少回报呢?1957年农民从集体经济中得到的收入人均为40.5元,1977年为73.8元,年均增加1.66元。[11](第13页)工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五五”时的30:70变为“七五”时的70:20,农业支出占同期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五五”时的13.2%降为“七五”的8.2%,在国家预算的农轻重的投资分配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则由“五五”时的10.5%降为“七五”时的3.3%

[11](第13页)。此外,作为我国社会的集体被剥夺者,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享受不到多少医疗卫生、文教体育等福利保障。相反,我国城镇居民每年都可从国家那里获得可观的各种补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悲哀。·715· 第6期 王孔祥:论“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前景

与此同时,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1994年全国城乡家庭收入基尼系数达0.445;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2.57倍,1994年达2.86倍,1999年为2.65倍。[12](第92页)30%的城市居民控制着国民财富的70%,70%的农村居民只控制国民财富的30%。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6.3元,1996年达1926.1元,增加2.81倍,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87.3元增长到4337.0元,增长 3.16倍。[13](第205-212页)1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160元,仅为城镇居民的40%。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增长直接导致农村消费的不足。从总体上看,农村消费水平要落后城镇10-15年。1997年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中每百户电冰箱、彩电、洗衣机、收录机、电扇的平均拥有量分别为72.98、100.48、89.12、57.20、165.74,而农村仅8.49、27.32、21.87、32.02、105.93。城镇居民“三大件”已更新三代,有的甚至在向第四代、第五代发展,而许多农村至今还停留在第二代、甚至第一代。

这就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二元经济”:以农补工,劫贫济富,使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农村贫困的基础之上。这种主观上使农村依附于城市的发展模式客观上加重了城市对农村的依赖,且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从理论上讲,有重点地发展城市经济的“城市产业倾斜”战略,可在短期内造成城市的繁荣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这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经济繁荣,实质上只是“泡沫”繁荣。从最终结果看,到农业无力支撑时,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年际波动、农村的进一步落后、城乡的进一步对立和社会的不稳定。我国自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的萎缩这一原因而分别于1958-1963年、1969-1975年、1985-1988年、1992-1994年落入困境,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临时支持农业的应急措施,而每次都以国民经济滑坡或市场物价高涨为代价。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农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增收越发困难。而据河南等地反映,现在农民负担名目繁多,仅大的项目就有乡村道路费、民兵训练费、优军抚属费、计生费、教育附加费、乡统筹村提留,再加上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平均每户每年要上缴900元,远远超过国家规定只占上一年纯收入5%的标准;如果家里有孩子读书,年开支又将达数千元,更不用说碰上大病小灾再破费了。粮价则由于粮食过剩而持续走低:1997年小麦保护价为0.69元/每斤,1996年则为0.51-0.53元/每斤,1999年上半年农民销粮平均价为1.12元/公斤,比1998年上半年下降16.5%。[14](第40页)此外,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使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这样农民增收越发困难。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放慢:1996年比上年增长9%,1997降为 4.6%,1998降为4%,1999年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再降为 3.8%。[15](第3-6页)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2090元,比1996年增长 4.6%,但增幅回落 4.4%;1998年为2160元,比1997年增长 4.3%,增速回落0.3%。[16](第45页)1985-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6.3-58.8%之间徘徊,1996年全国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程度仅78.82%。而由于农民消费力的萎缩,国内市场出现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买方市场”。但这种过剩只适合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农民的消费潜力仍是巨大的,只是被有限的消费能力束缚了。也正是由于农村的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业效益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农村产生大量过剩劳动力,农民正逐渐失去农业生产积极性,很多人都弃田不耕而外出打工。据统计,农村现有劳动力4.5亿人,其中至少过剩 1.5亿,2000年农业剩余劳动力达到2个亿[17](第221-224页)。近年来,这些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出现规模巨大的民工潮,全国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都在7000万以上。民工的到来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外出打工能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现代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总是先被城里人接受后传到农村。然而,其消极面也不容忽视:对城市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和就业等带来巨大压力;对农村,虽然外出民工返回大量资金,但这些资金往往不是用于生产投资,而是用于生活消费,首先是建房,甚至搞封建迷信。且外出民工多为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如湖南有的村剩下的人平均年龄55岁,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更加降低,大量农田抛荒,农业生产浪费严重,我国耕地却以每年400-600万亩的速度递减。

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关系密切。现在农村社会稳定形势出现新特点:1、干群矛盾和冲突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焦点。近年来,大规模农民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明显增多,暴露出农村存在大量问题。一般说来,农民认为县和乡镇级政府是他们合法权益的侵害者,于是他们往往采取越级上访的形式到省市甚至中央去寻求保护。2、农村不稳定事件趋向群体化。近几年,湖南发生几起冲击县市政府的暴力事件[18](第70页);3、农村恶性团伙组织兴起。1998年,江西省查获2360个团伙组织,成员8993人,去年一季度查获团伙组织486个,成员1852人,其中70%在农村。[19](第45页)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有:1、农民收入相对下降,而负担加重是影响农村稳定的经济根源;2、基层组织和干部的管理、控制能力削弱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3、宗族、非法宗教势力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农村的非法组织,近年来查处的“法轮功”等五大邪教,在农村都有相当影响。

总之,当前“三农”问题不容乐观,甚至可说形势相当严峻。农业基础不稳,结构升级缓慢,生产力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总投资比重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流通渠道不畅,农民进入市·716·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4卷 

场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闲置;农业长期缺乏科技积累,农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生产徘徊,干群关系紧张。而农民负担沉重,社会地位低下,出路不明,更是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如果农村问题没解决,中国的改革就不能算成功。从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迎接即将到来的“入世”挑战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以及最根本地——从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着眼,都需要我们充分重视“三农问题”,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以保证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理想的实现。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劳动人民,即靠科学技术把劳动人民从自然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靠政治、法律等把劳动人民从社会的压迫、剥削中解放出来。这是辩证统一的两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现实可行性。具体而言,要落实以下八个方面。

1.解决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公有制是我国的经济基础,而土地国有更是公有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农村,应做到耕者有其田,既杜绝土地私有制,又防止出现土地依附上的剥削行为和农民的内部分化。农业部可成为土地生产资料的独立法人,对国家和农民负责。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为全民所有,既不是政府所有,也不是农民私有。在此基础上实行土地租赁制,因为在土地租赁制下最容易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在土地收益分配上的关系,也容易将这种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问题。[20](第13-23页)

2.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业组织发展经济,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打破封闭的农业发展格局和管理体制,建立新的市场农业管理体制和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它是生产目的的商品性、生产规模的集中性、生产手段的集约性、生产过程的专业性、经营方式的社会性的统一;遵循资源优势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效益原则、规模化原则、产品优势原则、生态原则。[21](第44-49页)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程度的有效途径。[22](第42-5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由1978年的不足22%提高到1996年的近70%[23](第4-8页),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发展面向市场的经济型规模农业,如花卉、水果、药材、珍禽异兽养殖等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准备条件;提高粮棉油等重要作物种植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其附加值,发达国家初级农产品与加工产品的消费比重达2:8,而我国不到8:2;要高度重视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保鲜、加工、储藏、运销和批发等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增强名牌、优质农产品管理,建设优质名牌农产品示范园区,加快名牌、优质农产品科技开发,鼓励具有名牌产品的优势企业跨部门、跨地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积极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名牌、优质农产品;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如旅游、信息服务等,建立一套为农民提供信息及科技服务的机制,这既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村、农业发展。

3.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应提倡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即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要以现代文明取代落后愚昧,使农村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有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农村人地规模适度。应发挥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向西部迁移,政府鼓励垦荒、植树种草和采矿,并给予相应的补贴、优惠、扶持,以推动西部大开发。

农业发展应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为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准备条件。农业现代化在解放初是指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1979年后改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国家通过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基本改变农业生产几千年不讲科学也种田的局面。199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增加1/3,其中科技的贡献率达到42%,主要技术是良种、化肥、农药和灌溉。西安杨陵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在加快新优品种培育、引进上做出很大贡献,陕单、户单玉米,秦油二号、杂87、杂59油菜推广18省,占全国80%;湖南袁隆平的米籼型杂交水稻1979-1998年全国累计推广30亿亩,增产稻谷2亿吨;安徽何家庆被誉为“中国魔芋大王”,他们对我国的农业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就国际比较而言,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很低,农户平均每百户有大中型拖拉机0.53台,仅为日本的0.7%;平均每百户有小型拖拉机6.1台,仅为日本的9%;平均每百户有联合收割机0.06台,仅为日本的0.20%。这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4.解决农民增收减负问题。正如江泽民强调的:“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少拿多拿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是促进还是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增强还是丧失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问题。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提到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提到我们党的宗旨和农村政权稳定的高度来认识。”[10](第213-

·717· 第6期 王孔祥:论“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前景

218页)必须坚决打击欺压农民、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酷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在进行开发式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价格,减少工农剪刀差,提高农民福利。

5.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据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0%,小学文化程度占42.1%,初中文化程度占38.0%,高中文化程度占5.1%,中专文化程度占0.6%,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2%。其中文盲半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居多,占94.2%。[24](第40-47页)许多偏远乡村至今还没普及义务教育,相对于有些已普及高等教育的城市而言,这不能不说是太落后了。由于没有职业竞争,劳动力知识需求极低,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不强烈,许多家庭不愿过多支付投资于下一代,致使人口素质提高缓慢。要转变劳动力是包袱的观念,大力发展农村、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提高土地利用价值。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办法还有: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农民就近进城、在我国西部建设新城以及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等途径。2005-2010年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黄金时期,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即意味着可多吸纳100万农村劳动力。[8](第4-16页)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全国为2

6.4%,农村仅14.8%;第三产业占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为32.1%,农村仅12.4%。可见,农村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开发农村大市场。农民结余购买力尚有1.15万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消费群体。农村住房是个很大的市场,预计全国农村市场的建筑材料消费额在1000亿元以上。但目前国内许多县及县以下工业品市场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市场网络体系残缺不全,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生活用品品种单一,式样陈旧,质次价高,引不起农民购买兴趣。小型农机具配套程度较差,大型农机具租赁市场发育迟缓,农资专营市场管理规范化程度相对较差,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坑农事件时有发生。农民急盼工业品下乡建市场,希望城里大商场在农村建市场,希望工商企业在农村建立配套的售后服务网络。影响农民购买力的还有一个消费环境制约问题,这主要是一些农村缺水、缺电,电视接收转播效果差,道路、交通不尽如人意等,限制了一些消费品的购买使用,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开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大市场的重要部分。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农用设备、场地设施、仓储条件等,对农村产业结构亦有很大的影响。农村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农民负担,是产生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中西部地区因经济实力弱,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能力也较差,但这些地区恰好是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最重的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当前国家财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机遇,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以粮代赈的规模。[25](第6-12页)国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刺激消费需求,解决城市市场过剩问题。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支持力度,如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铁路公路电信建设、500亿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等重大工程;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开发小流域治理,加快荒山绿化,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等。

7.加强农村基层管理。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变干部了解本村却不研究本村、不研究本地资源优势、不会抓住机遇、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状况,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村干部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村民自治;认真研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以及这些组织与乡镇党委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尽快彻底精简乡镇机构,削减干部,严惩腐败;发展集体经济,完善村民自治,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理顺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立法工作;进一步理顺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改变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不规范、不等价交换,农民承担义务随意性太大的局面。

8.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是弱势群体,在旧社会,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而今照样处于社会最底层。要努力提高农民觉悟,加强对农民权利义务教育;要根本改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向来是“热在上层,空在基层,冷在农民”的状况;要学习湖北宜昌的“四进家”活动,即理论进家农家明,科技进家农家富,文化进家农家乐,法律进家农家安;要大力举办农民学校,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抓好农村电网、广播电视改建、交通通讯建设和邮政通信建设,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要让农村干部和群众真正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还要看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稳定农村治安和保证国家的政策法律信息迅速有效地传达到农民那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国家的经济困难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供给过剩、就业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靠启动农村大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来大力缩小城乡、工农差别。除继续现在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以外,还可考虑实行城乡人员交流。当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衷之一便是支援农村、改造农民,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取得的成绩不大。而今非昔比,我国的经济、技术实力都有了长足进展,如果国家对农村、农业投资1000亿、甚至只需几百亿,如果再有1700万、甚至只需几百万有志、有识之士·718·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4卷 

奔赴广阔的农村天地,那么不出十年,我国的农业、农村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我国的国民经济就将成倍增长,我国的国计民生也将根本改善。

我们要吸取农村改革中途而缓、没有在战略和政策导向上将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没有将公有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企改革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机会成本过大的教训,将改革的重点转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要下决心取消户籍制度,建立公平的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流通体制,消除城乡藩篱;改革城市偏向的计划、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收入、就业、教育、保险、保障等体制,建立公平的城乡宏观政策环境。同时,既要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深刻认识农村市场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又要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投入、农民增收的重要性、紧迫性,真正实现乡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公民化、产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

四、希望寄托在政府、社会和农民身上

2001年1月5日,温家宝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要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原则;政府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扶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2、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忽视农业、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粮食生产;3、新阶段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普及农村科技,繁荣农村文化,继续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26](第3-13页)

总之,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首先要依靠政府。因为,政府对此事负有责任,也有着社会和民众不可替代的力量。从理论上说,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增长速度适当快于农业增长速度是必要的,但在工业有了一定基础并有能力进行自身积累后,就应实行“反哺”政策,减弱国家对农业剩余索取的程度,在国家与农民的利益结构关系调节上倾向于农民,把农民创造的价值更多地留在农村,给农业造成较浓厚的发展积累;否则,会因失去农业的支撑导致工农业发展的失衡。现在的问题不是再怎样进行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而是如何实现这些政策、制度的本来目的,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政府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农民和农业提供法制服务、培育农村市场、加强包括水利交通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价格和福利等渠道对农民进行国家补偿上。随着“入世”的临近,政府还需对农业提供相应的保护,因为农产品问题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而日本、欧盟的农产品价格均比国际价格高出很多,其政府都进行了较高的农业保护。

解决“三农问题”还需社会通力合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宣传力度,重提工农联盟、城乡结合、支援农村等口号,以唤起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心、重视;通过广泛多样的途径吸引社会资金、包括海外资金,来支援农业、农村开发,国家对此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扶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产业,开发农业的产前、产后工业,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农村的人才瓶颈问题,要鼓励各类人才献身农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民自身。农民身上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中国大地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农民的历史作用将再次得到体现。要培养、扶持一代又一代的乡村精英,带领农民共同富裕;广大农民要抓住机遇,利用好国家的政策,瞄准市场,脚踏实地,边干边学;要不等不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跟上时代潮流,坚决摈弃小农意识,防止小富即安,富不思进;要顾全大局,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社会和农民身上,就是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各尽其长,互帮互助,形成合力。政府宏观统筹规划,社会中坚积极响应,农民微观具体操作,利益共享,患难与共,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如果说城市是中国改革的主战场,那么农村就是中国改革的决战战场。“三农问题”既是中国的问题所在,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中国未来的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解决“三农问题”,刻不容缓,也大有作为。

[参 考 文 献]

[1] 韩永文.我国农业在国家工业化建设进程中的贡献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苗福生,刘学文.走进中国三个村[J].决策咨询,1999,(12).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19· 第6期 王孔祥:论“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前景

[6] 江泽民.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A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丁 力.抓农民增收应从减负开始[J].改革,1995,(10).

[8] 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9] 方 平.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认识[J ].决策咨询,1999,(9).

[10]李晓凯,常超.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J].社会科学战线,1999,(5).

[11]邹 新.农村市场,怎一个“启动”了得[J].改革,2000,(3).

[12]王学力.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改革,2000,(6).

[13]董俊山.首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J ].社会科学战线,1999,(5).

[14]耿 君,胡为平.当前农民收入状况分析[J].决策咨询,2000,(5).

[15]柳随年.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形势与任务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0,(6).

[16]夏大明.农民为何增收慢[J ].中国国情国力,1999,(10).

[17]刘 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J ].学术界,2000,(3).

[18]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接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4).

[19]维护农村稳定要多为农民着想[J].中国国情国力,2000,(2).

[20]李 文.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和前瞻——写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J ].社会科学战线,1999,(2).

[21]董雅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1999,(6).

[22]邱恩义.新世纪农业概念[J].社会科学战线,1999,(5).

[23]王忠海.农村改革的经验与农村发展的新阶段——纪念中国农村改革20周年理论研讨会纪要[J].中国农村经

济,1999,(4).

[24]于德运.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嬗变与合理调整[J].社会科学战线,1999,(4).

[25]胡书东.政府职能界定与农村改革和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1999,(2).

[26]温家宝.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J].求是,2000,(4).

(责任编辑 叶娟丽)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

:Today &Tomorrow WANG Kong -xiang

(Scho ol of Politics &Administra tion,W uhan U niv er sity ,W uhan 430072,Hubei,China)

Biography :W AN G Kong -xia ng (1973-),male ,Lecturer ,Scho ol of Politics &Administratio n ,

Wuha n Univ ersity ,majo ring in China 's socialism construction.

Abstract :The questio ns of ag riculture,rural area a nd peasant a re not only v ery important to Chi-na ,but a lso difficult o nes disturbing China fo r a lo ng tim e .And these questions solving has great real-istic meaning and fardeep historic m eaning .China 's dev elo pm ent depends on the ex tent of these questions 'being so lution.At the turn of centuries,concerning depa rtm ents should pay m uch mo re at-tention to these questio ns because they are especially im minent to China toda y.B a sed on the prepara-tion o f 20years 'reform and open to w o rld ,the conditio ns a re av ailable fo r these questions 'solutio n .To solv en these questio ns tho roug hly needs full coopera tion of g overnment,society and peasa nts them-selv es.

Key words :the questio ns o f ag 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peasa nt ;impo rtance ;im minence ;av ail-ability ·720·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4卷 

形势与政策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及其对策 在21世纪里,“三农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1)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1)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冷链物流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报告编号:160386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41128795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0386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9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因此每年带来的损失将分别高达4807万吨、555万吨和730万吨,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流通的在95% 以上。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居民消费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 《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对冷链物流市场的分析由大入小,从宏观到微观,以数据为基础,深入的分析了冷链物流行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冷链物流市场动态、冷链物流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以及冷链物流产业链影响等。 《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还向投资人全面的呈现了各大冷链物流公司和冷链物流行业相关项目现状、冷链物流未来发展潜力,冷链物流投资进入机会、冷链物流风险控制、以及应对风险对策等。

论冷喷涂的现状和前景

论冷喷涂的现状和前景 摘要:参考关于冷喷涂技术的论文,来总结冷喷涂技术现阶段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进行风洞实验时发现,当示踪原子的速度超过某一临界速度时,示踪原子对靶材表面的作用由冲蚀变为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冷喷涂的概念[ 1 ,2 ] 。之后的数年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成立了相关的科研团队,对冷喷涂的沉积机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现阶段冷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冷喷涂沉积机制的研究很多,但尚无定论。很多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不同的机制来解释冷喷涂现象。H. A ssadi等人[ 3 ]提出了“金属冶金结合机制”,认为冷喷涂沉积过程类似于冷/热压焊。颗粒撞击基体时,颗粒和基体都产生很高的塑性变形,不仅使材料发生加工硬化,而且导致了在颗粒和基体界面处产生绝热升温,使得材料发生热软化。当撞击速度超过一定值时,热软化超过加工硬化效果,导致了颗粒发生绝热剪切失稳(Adiabatic Shear Instability) ,塑性变形迅速增加, 从而使粒子与基体的接触面积迅速增大,促进了结合的形成。另一方面,粒子速度的增加,不仅使接触面积增加,而且使局部温度增加。当粒子速度超过一定速度后,温度的升高可能使粒子和基体部分熔化,形成局部冶金结合。M. Grujicic等人[ 4 ]提出了“机械咬合机制”。当粒子撞击基体时,由于粒子速度处于一定范围内,从而使基体表面发生Kel 2 vin2Helmholtz失稳现象。颗粒流在基体表面产生的塑性流变使得表面有着不同的表面速度。不同的表面速度扰动了流体,而且产生了一个离心力,使得表面产生了一定的曲率,形成卷曲和漩涡。这些卷曲和漩涡使颗粒与基体达到结合。在表面失稳过程中,塑性流变惯性促进了表面失稳,但是材料黏性对塑性流变有着阻碍作用。因此,只有颗粒速度超过临界值时,流变惯性超过黏性阻力,使表面发生失稳现象,这个临界值就是颗粒撞击的临界速度。Van Steenkiste等人[ 4 ]提出一种逐渐提高结合强度的粘接机制,认为颗粒先依靠范德华力或静电力粘接在基体表面,之后依靠后续颗粒的多重撞击增大颗粒与基体的结合强度。2冷喷涂技术的应用2冷喷涂技术的研究方向:冷喷涂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涂层制备技术,因此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广泛重视,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 (1) 冷喷涂实验装置的设计和优化,由于冷喷涂中最重要的部件是喷枪,所以合理设计喷枪前端粉末粒子与高速气体的混合室,以及使用流体动力学改进喷枪的形状和其他相关参数(如喉部直径,扩张段长度) [20 ] 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改进喷枪比使用其他方法来提高粒子速度显得更加经济。(2) 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流体动力学模拟冷喷涂过程能使研究人员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冷喷涂的各个阶段粉末粒子的速度特性、运动轨迹、相互作用及结合过程,同时根据模拟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优化实验方案以及验证与冷喷涂相关的理论。目前使用较多的模拟软件是Fluent 。Grujicic M [4 ] 采用数学模型解释了实验中得到的Cu 在Al 上的沉积率高于Al 在Cu 上的沉积率的现象; Takana H [26 ] 模拟了在冷喷涂过程中施加静电场对粒子沉积的影响; Van Steenkiste T H [14 ]根据实验现象把冷喷涂涂层形成过程分为4 个阶段,并且认为粒子在不同的入射速度下, 几个阶段几乎同时发生,涂层最后的性能取决于几个阶段竞争的结果;其他学者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了工作气体的速度、温度及粒子在喷枪出口和撞击基体时的各个物理参数[2 ,5 ,6 ,11 ,15 ] 。(3) 喷涂前对基体和粉末材料进行前处理,喷涂后对涂层进行后处理,提高涂层的相关性能。Lee H Y [ 7 ,27 ]采用后续的热处理工艺制备了Al2Ni 和Al2Ti 金属间化合物涂层,检测结果表明中间化合物在Al 基体中均匀分布;Novoselova T [22 ] 制备了Al2Ti 中间化合物涂层,证实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改变,涂层中的化合物成分也随之改变。(4) 使用冷喷涂制备复合涂层、纳米涂层和其他涂层,拓展冷喷涂的应用范围。例如在Cu 合金上采用冷喷涂方法制备了热障涂层CuCrAl合金[28 ] ,在97 3 ~1073 K条件下进行热

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 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 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 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 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 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 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 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 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 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 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 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 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 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冷喷涂技术冷方法的产生和它的现状

冷喷涂(金属涂层气体动力喷涂)技术 方法的产生和它的现状 卡史林阿·伊·.——奥柏尼斯克粉末喷涂中心执行经理 史柯得金阿·弗·——奥柏尼斯克粉末喷涂中心总工艺师 (本文写于2006年) 金属涂层的气体动力喷涂方法是大约在二十年前,由俄罗斯学者第一次提出的,并得到研究人员和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在2004年以前,气体动力喷涂是一个够新的技术,并不被重视﹝1﹞。近十几年以来,本方法在各领域发展得如此之快﹝2﹞﹝3﹞,是与它的基本特性有直接的关系。这个特性就是能采用.未熔融金属颗粒,在被加工表面上制造金属涂层。气体动力喷涂技术与众所周知的热气喷涂方法不同,涂层气孔率很低,基体材料和涂层的热负荷很小,材料氧化少,消除了涂层中结晶化不均匀的现象。 (一)气体动力喷涂方法的产生 原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理论和应用力学所﹝4﹞的学者阿·巴·阿尔赫莫夫、弗·费·柯沙列夫和阿·尼·马比林,将铝以超音速双相流绕过阻碍物时,发现它沉积在阻碍物的顶部。这便是气体动力喷涂金属涂层方法的历史起源。他们研究发现,当粒子流的速度超过一定值,即所谓的临界速度时,在阻碍物上沉积一层硬厚的金属粉末涂层。作者们称它为“冷气动力喷涂”﹝5﹞﹝6﹞。 方法的实质,原则上是够简单的。被驱动的未熔融金属颗粒的速度达到500-1000米/秒时,与阻碍物发生碰撞,会产生强烈的变形,并在表面固化形成厚涂层。利用这种方法,作者们获得了许多金属(Al、Cu、Zn、Ni、Co、V、Fe、Ti等)、它们的合金和混合物的涂层。 最初的一些研究发现:随着粒子沉积效益的增加,当速度超过临界速度时,观察到颗粒的变形程度减弱,涂层的硬度降低和它的气孔率增加﹝5﹞。此外,为了使粒子达到临界速度,大多数情况下,要求采用单一的原子气体,例如氦气。这阻碍了该方法实际应用的扩展。因此,必须扩大研究范围,不仅要研究涂层的特性,而且还要研究其工作最佳方式和寻找实现本技术的具体办法。 (二)气体动力喷涂技术的基本参数 由于气体动力喷涂未熔融金属颗粒的方法应用很广泛,所以登记了专利﹝7﹞。专利的基本点﹝8﹞是: ---加速气流的温度应该低于颗粒材料的熔点温度或热软化的温度; ---颗粒的大小应处于1-50微米范围内; ---颗粒的速度与其材料和颗粒的尺寸有关,为300-1000米/秒。 作者﹝8﹞介绍“冷气动力喷涂”典型的双相气流参数组如下: ---推动气流的压力,大气压 10-30 ---推动气流的温度,摄氏.度 0-700 ---气体消耗量,米3/分 1-2 ---粉末材料供给量,公斤/小时 5-15 ---喷涂距离,毫米 10-50 ---需要的功率(加热气体用),千瓦 5-25 ---颗粒尺寸,微米 1-50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者:万书波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启动了以农民承包为主的农村改革,从而全面启动和带领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在农村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方式方面,中国农民所创造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民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分析详解

其物流成本相对其他物品较高,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要高出40—60% 冷链物流产业供应链 上游企业冷链设备制造商 冷链技术供应商 生产企业果蔬、肉品、家禽制品、海鲜等生产企业 医药制品企业 仓储环节冷库企业 冷藏中心 流通环节运输公司 配送中心 二、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全球冷链物流现状: 2013年全球冷链市场输入达到807.65亿美元,并预期在2017年实现收入1571.42亿美元,从2012年到2017年5年间实现13.2%的复合增长率。其中,北美市场对冷链市场贡献达总体收入的40%。有望在2012年至2017年5年间实现12%的复合增长率。欧洲市场贡献率为30%,预计周期复合增长率10.8%,亚太市场目前只占有22%的冷链市场份额,但预计其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惊人的17%。 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对比:

中国 亚洲区 东欧国家 美国、日本、西欧 0%20%40%60%80%100%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趋于成熟,以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 便利的交通为基础,信息化平台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依托,辅以完善的法 律法规和建设标准,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扶持作用,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 运营模式。 2、国内冷链物流现状 国内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 食品将达10亿吨,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但只有10%左右的才能实现冷链运输。我国鲜果品腐烂达1200万吨,蔬菜 1.3亿吨。 在运输环节,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冷藏运输的20%,其余80%—90%左右的食品、水产品、果蔬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致使每年有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有40万吨左右烂掉。由于冷藏运输效率低,易腐保险食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保险 食品成本的70%。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 的50%。 冷链产业蕴藏着20%—30%需求的仓储方面的巨大商机,我国每年约有20%—30%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总量每年达

先进冷喷涂技术与应用

先进冷喷涂技术与应用第1章绪论 1.1 喷涂技术简述 1.2 冷喷涂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3 冷喷涂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1.4 冷喷涂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章冷喷涂设备 2.1 设备组成与结构 2.2 喷枪 2.2.1 喷枪内管形状设计 2.2.2 喷枪内管尺寸设计 2.2.3 喷枪系统结构 2.2.4 喷枪的改进与优化 2.3 送粉器 2.3.1 几种常用送粉器 2.3.2 对冷喷涂系统送粉器的要求

2.3.3 一种高压送粉器的设计 2.3.4 其他冷喷涂用送粉器 2.4 气体加热装置 2.5 高压气源 2.5.1 工作气体的选择 2.5.2 氦、氮混合气体的使用 2.5.3 高压气源的种类 2.5.4 气体循环装置 2.6 其他部件 2.6.1 持枪机械手及载物工作台 2.6.2 颗粒测速仪 2.6.3 喷涂室设置 2.7 系统种类与特点 2.7.1 实验室冷喷涂装置 2.7.2 高压固定式与低压便携式冷喷涂系统 2.7.3 真空冷喷涂系统 2.7.4 脉冲气体冷喷涂技术

2.7.5 激光辅助冷喷涂技术 2.7.6 激波风洞冷喷涂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气流与颗粒加速 3.1 气流模型 3.2 典型气体的加速效果 3.2.1 计算模型 3.2.2 氮和氦混合气体加速过程 3.2.3 He含量对气体及颗粒速度的影响 3.2.4 He含量对气体及颗粒温度的影响 3.2.5 气体流量分析 3.3 影响颗粒撞击速度的因素 3.3.1 气体性质 3.3.2 喷管结构 3.3.3 喷涂距离 3.3.4 送粉速率 3.3.5 颗粒特性

3.3.6 喷涂角度 参考文献 第4章涂层形成机理 4.1 冷喷涂颗粒的沉积过程 4.2 涂层结合机制 4.3 临界沉积速度及影响因素 4.4 冲蚀速度与喷涂工艺带 4.5 高速碰撞问题的理论基础 4.5.1 材料状态方程 4.5.2 材料本构方程 4.6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讨论 4.6.1 单颗粒撞击行为模拟研究 4.6.2 多颗粒碰撞基板的数值模拟 4.6.3 反弹现象及相关研究 4.6.4 冷喷涂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研究 4.7 颗粒沉积及涂层生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8 冷喷涂层界面特征的实验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超过全国人口的半数。我国人口流动量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由此可以估算,我国农业人口规模大约为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1.5%。“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三农”问题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1.2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先进冷喷涂技术与应用

先进冷喷涂技术与应用 第1章绪论 1.1 喷涂技术简述 1.2 冷喷涂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3 冷喷涂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1.4 冷喷涂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前景参考文献 第2章冷喷涂设备 2.1 设备组成与结构 2.2 喷枪 2.2.1 喷枪内管形状设计 2.2.2 喷枪内管尺寸设计 2.2.3 喷枪系统结构 2.2.4 喷枪的改进与优化 2.3 送粉器 2.3.1 几种常用送粉器 2.3.2 对冷喷涂系统送粉器的要求 2.3.3 一种高压送粉器的设计 2.3.4 其他冷喷涂用送粉器 2.4 气体加热装置 2.5 高压气源 2.5.1 工作气体的选择

2.5.2 氦、氮混合气体的使用 2.5.3 高压气源的种类 2.5.4 气体循环装置 2.6 其他部件 2.6.1 持枪机械手及载物工作台 2.6.2 颗粒测速仪 2.6.3 喷涂室设置 2.7 系统种类与特点 2.7.1 实验室冷喷涂装置 2.7.2 高压固定式与低压便携式冷喷涂系统 2.7.3 真空冷喷涂系统 2.7.4 脉冲气体冷喷涂技术 2.7.5 激光辅助冷喷涂技术 2.7.6 激波风洞冷喷涂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气流与颗粒加速 3.1 气流模型 3.2 典型气体的加速效果 3.2.1 计算模型 3.2.2 氮和氦混合气体加速过程 3.2.3 He含量对气体及颗粒速度的影响 3.2.4 He含量对气体及颗粒温度的影响

3.2.5 气体流量分析 3.3 影响颗粒撞击速度的因素 3.3.1 气体性质 3.3.2 喷管结构 3.3.3 喷涂距离 3.3.4 送粉速率 3.3.5 颗粒特性 3.3.6 喷涂角度 参考文献 第4章涂层形成机理 4.1 冷喷涂颗粒的沉积过程 4.2 涂层结合机制 4.3 临界沉积速度及影响因素 4.4 冲蚀速度与喷涂工艺带 4.5 高速碰撞问题的理论基础 4.5.1 材料状态方程 4.5.2 材料本构方程 4.6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讨论 4.6.1 单颗粒撞击行为模拟研究 4.6.2 多颗粒碰撞基板的数值模拟 4.6.3 反弹现象及相关研究 4.6.4 冷喷涂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研究

三农问题论文农村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农村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同样是今年的考试重点,应该这样回答: 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走中国特色的城

镇化道路。 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强化科教兴农,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另一方面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水平过低,发展过慢,已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可以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

村人口素质。 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主要有: (1)、最基本的是,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2)、既要重视发展大中小城市,又要重视小城镇建设; (3)、科学规划发展中小城镇,合理布局; (4)、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制度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电信0704 王顺 摘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宣传调查,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现状及“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字: “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思想;充分就业;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文: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

设。另外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圆满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参考文献: [1]《2008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中共重庆工学院委员会学工部编 2008.08 [2] 《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01 [3]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白跃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3 [4] 《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李佐军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01 [5]《我向百姓说实话》李昌平著远方出版社2009.06 [6] 《半月谈》2009年第10期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