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不生,死于不死

生于不生,死于不死
生于不生,死于不死

生于不生,死于不死

我生命的生命,我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因为我知道你的生命的摩抚,接触着我的四肢。

我要永远从我的思想中屏除虚伪,因为我知道你就是那在我心中燃起理智之火的真理。

我要从我心中驱走一切的丑恶,使我的爱开花,因为我知道你在我的心宫深处安设了座位。我要努力在我的行为上表现你,因为我知道是你的威力,给我力量来行动。

——摘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4段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你从未见过的东西,但对于它的存在,你深信不疑。例如信教者心中的神明,他们终其一生也不会见到神明,但内心深处他们深信着自己的信仰;例如纯粹,你追求纯粹,渴望本真,但耗尽一生,那终究也只是一种追求,可望不可即。

只有初到世界、还未啼哭的你,最为纯粹!

那样的你,存在吗?

文明之前,人与动物无异,靠着原始的天性适应着残酷的世界,原始的天性中包括欲望、自私、虚伪等等……天性中是存在丑恶的,正是“丑恶”,让人类得以生存、繁衍。而文明起源于对丑恶的掩盖,文明的发展是对丑恶的解释,使其合理可信。这并非偏激,因为作为人之天性的丑恶,本身就是一种纯粹。

人不纯粹,不是因为人的欲望、自私和虚伪!

人不纯粹,是因为人不敢承认他的欲望、自私和虚伪!

无欲无求的人很纯粹,大公无私的人很纯粹,摒弃虚伪的人很纯粹,所以为了追求纯粹,人们不仅欺骗别人,甚至不惜欺骗自己。他们宣称着没有欲望,却暴露了自己追求纯粹的野心;他们说着自己无私,甚至做了无私的事,但谁能说他们追求纯粹不是为了自己;他们说自己摒弃了虚伪,那是因为他们早已把自己编织的谎话信以为真。在追寻纯粹的路上,他们背道而驰,与纯粹越来越远,当他们自以为完全无欲无私无虚假的时候,他们成为了自己心中最纯粹的人,其实此时的他,才是最不纯粹的。

那么,存在纯粹与本真吗?

当你敢在阳光下敞开心扉的大笑时,当你敢在大雨中不管不顾的哭泣时,当你不再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时,当你不再追求纯粹时,那时的你最为纯粹。泰戈尔想要驱除心中的一切丑恶,所以他希望保持躯体的纯洁,从思想中摒弃虚伪,请不要误解了泰戈尔!摒弃虚伪并非不承认自己虚伪,接受自己的虚伪。

摒弃虚伪的唯一方法,是承认虚伪!

追求纯粹的唯一途径,是摒弃纯粹!

直面自己的欲望,正视自己的自私,承认自己的虚伪,接受自己的丑恶,此时的你,最为纯粹!

云霾堆积,黑暗渐深。呵,爱,你为什么让我独在门外等候?

在中午工作最忙的时候,我和大家在一起,但在这黑暗寂寞的日子,我只企望着你。

若是你不容我见面,若是你完全把我抛弃,真不知将如何度过这悠长的雨天。

我不住地凝望遥远的阴空,我的心和不宁的风一同彷徨悲叹。

——摘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18段

那些依旧年少无知的人永远不会明白那些长大的人为何总是感叹青春易逝,那些依旧天真烂漫的人永远不能理解那些青春不再的人为何世故圆滑,那些依旧保持信仰坚持自我的人永远不会原谅那些背叛信仰背叛自我的人,因为他们可能并没有经历过所谓的黑暗,他们的人生过于平坦,无需经验,无需圆滑,更无需背叛!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他们所经历的所接触的所感受的是世界的黑暗面,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他们必须那样,成为起初他们讨厌的样子!他们在心理已经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为了直面黑暗,我必须成为那个年少时我所讨厌的人!对不起,小时候的我!对不起,长大了的我!

黑暗,改变了我!

黑暗,每个人都逃不开,除了直面!

所以,我并不再讨厌那些为了生活而改变自己的人,甚至可怜惋惜!虽然他们并没有实现所谓的自我,但为了生存也无可厚非!可是再次面对黑暗的时候,一定要妥协一定要放弃吗?

在那些阴雨天,一部好的电影让你忘记了外面的阴雨和内心的压抑;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的安慰让你重新换上微笑;在那些寂寞无聊的时候,一首唱到你心底的歌让你像遇到了知心的爱人。总有一种东西在你面临黑暗的时候给你力量,让你有勇气、有力量挺过暂时的抑郁!

黑暗的终点,是光明!

但人们缺少的不是光明,而是通向光明的路!

你内心一定有最为柔软的部分,装满了你最为看重的东西,或许是爱情,或许是亲情,或许是友情,他们统称为信仰!信教者在心里默念着他们的教义,想象着他们的神明;爱人日思夜想着他爱的人,因为爱情而活;家人想念着他们的家人,想着欢聚,想着团圆,通往光明。你一定会在黑暗中找到你的信仰,带你找到那条通往光明的路!

黑暗的反义词并不是光明,而是信仰!

阴晴无定,夏至雨来的时节,在路旁等候了望,是我的快乐。

从不可知的天空带信来的使者们,向我致意又向前赶路。

我衷心欢畅,吹过的风带着清香。

从早到晚我在门前坐地,我知道我一看见你,那快乐的时光便要突然来到。

这时我自歌自笑。这时空气里也充满着应许的芬芳。

——摘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44段

在不知道为什么笑的时候,笑的最为开心;在不知道为什么哭的时候,哭了也依旧畅快;在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莫名的干了一件事便突然有了目标。似乎在合适的时候干着理所应当的事情时,也让人无从欣喜,就像钟表那样,不厌其烦的转了一生,走的却永远都是那寂寞无聊的一圈路。

未知或许令人恐惧!

已知才真的让人迷惘!

仔细想想,那些电影中拥有预知未来能力的人也并不幸福,知道了未来的每一件事,就好像经历着已经经历过的事一样,并没有什么差别。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遇到爱的人,知道在什么时候开怀大笑,知道在什么时候默默开怀,那么那个瞬间真正来临的时候,你还真的开心吗?知道在什么时候伤心,知道为什么伤心,甚至知道又为什么不再伤心,那么那一瞬间来临的时候,你还真的伤心吗?当你理应开心的时候,你却并不开心了;当你理应伤心的时候,你却并不难过了。

已知,或者叫牢笼!

未知,除却恐惧,更多的新鲜和惊喜!

天气预报说明天艳阳高照,突然下起小雨便会格外令人欣喜;爱人在不是生日不是纪念日不是情人节的那天毫无理由没有征兆的一束鲜花,会让你更加开心;在毫无防备的瞬间突然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即使不算什么,也会欣喜无比!只是因为你不知道,所以更开心了。

未知,或者叫惊喜!

我像一片秋天的残云,无主地在空中飘荡,呵,我的永远光耀的太阳!你的摩触远没有蒸化了我的水气,使我与你的光明合一,因此我计算着和你分离的悠长的年月。

假如这是你的愿望,假如这是你的游戏,就请把我这流逝的空虚染上颜色,镀上金辉,让它在狂风中飘浮,舒卷成种种的奇观。

而且假如你愿意在夜晚结束了这场游戏,我就在黑暗中,或在灿白晨光的微笑中,在净化的清凉中,溶化消失。

——摘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80段

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你的生命于他而言真的只是一场游戏。

上帝创造了你,创造了规则,而你按部就班的按照上帝的旨意,该生时生,该去时去,该相遇时相遇,该离别时离别,你似乎只是上帝的一个演员,而上帝只是无意间导演了一出戏剧,或悲或喜,于他无关痛痒,于你却是一生。

如果因为生与相遇而感谢,那么还要因为去与离别而怨恨吗?

就像电影散场了,话剧闭幕了,观众要离场,演员要谢幕。只是人生这出戏剧,一旦谢幕,便永不开场了,你只有这一次机会,按照上帝的旨意,去扮演自己。该笑时开怀大笑,该哭时嚎啕大哭,如果不尽兴的表演了自己,不仅观众记不住你,在你谢幕后的那么长的时间中,你甚至都会忘了你自己,如果,还有你!

你要感谢他吗?可他却让你离别,让你死去,让你不能一直表演自己!

你要怨恨他吗?可他创造了你,让你相遇,让你开怀,让你有机会演你自己!

不如就这么自然的开场,自然的相遇,自然的离别,自然的落幕,让那些起承转合自然的连接你的每一次改变,让那些皱纹生的不至过于突兀,让那些离去的不至太过突然,让那最后一次落幕,也自然的发生,而不是像监狱中的囚犯,等待着宣判!伴随着恐惧、害怕与不舍,离开舞台,这样的结局并不出奇,无需铭记!

不如就安静的站在幕后,等幕布一点点遮住你,从头到脚,和世界与观众,说再见!

我知道这日子将要来到,当我眼中的人世渐渐消失,生命默默地向我道别,把最后的帘幕拉过我的眼前。

但是星辰将在夜中守望,晨曦仍旧升起,时间像海波的汹涌,激荡着欢乐与哀伤。

当我想到我的时间的终点,时间的隔栏便破裂了,在死的光明中,我看见了你的世界和这世界里弃置的珍宝。最低的座位是极其珍奇的,最生的生物也是世间少有的。

我追求而未得到和我已经得到的东西--让它们过去罢。只让我真正地据有了那些我所轻视和忽略的东西。

——摘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2段我知道,我离开世界的那一天终将来临,这是我在未知世界中唯一已知的事!

就像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一样,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会去到哪里,我不会想像没有我的世界会变成怎样,因为那已经与我无关,我太过自私,只是想知道,死后我的归宿是哪里!

死不一定就是黑暗的,这是我对死亡唯一的猜测!

或许,我只是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去,仅此而已,如果幸运,我很可能就是从那个世界来到了这个世界,旅行、逗留了一生,然后归程开启。我希望轮回是真的,前世今生都是真的,我希望生与死真的只是一线之隔,不是因为我贪恋生命,只是因为我希望这个世界,一直都有我的痕迹。

或许我在死后才终于知道了,相比于生命,我不在乎任何事。

或许我在死后才终于知道了,相比于生命,我应该更在乎好多事。

生不一定光明,死不一定黑暗。所以,生的时候,或许并未生;死的时候,也并未死。

那么纯粹的生了,遇到过黑暗,坚定了信仰,与已知的牢笼斗争,因未知的自由惊喜,在死亡面前泰然自若,在谢幕时分自然退场!

那么纯粹的死了,战胜过黑暗,寻找到信仰,在已知的牢笼中囚禁过、挣脱了,因未知的自由诧异过、惊喜了,在生命面前安之若素,在死亡时分静静落幕!

那么生前你来自哪里?死后又去向何处?

我只能说,生于不生,死于不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 1.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 2.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 7.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两句,表达了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目的。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9.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10.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11.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答案 1.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两句,表达了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目的。 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9.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发生了一件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011-11-29 07:50:15)转载▼标签:杂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 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正音 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wú)/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原文、译文及释词: (1)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于,从。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地方 作泥水匠,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夯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 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4)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出.()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古义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心得体会10篇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心得体会10篇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心得体会10篇,这对大家的学习会很有帮助哦,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起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心得体会(一): 初中语文六册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历来都把这篇短文作为励志类的文章,激励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教参上的分析是这样的:本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固然能够,但并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辩,注重逻辑,这是公认的事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的最终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论述的应当只是一个问题:个人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为了方便论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由前文六个事例得出的结论,还是对这六个人被发被举之后所做事情的概述?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课文开头的六个排比句分别指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发或被举之前的身份,在被发或被举之前,舜是一个农民、傅说是一名建筑工人、胶鬲在做着小生意、管夷吾是一个政治犯、孙叔敖在海边隐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市场换来的奴隶,他们的出身都很卑微。 如果说是对前文的论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适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说、胶鬲、孙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得过去,种地、做建筑工人、做小生意、隐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饱饭、很劳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说他们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点说不通,难道这些人不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征.于色()B而后喻.() 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 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 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 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4分 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2分 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请你选择百家 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两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4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高三作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这句话直至今日依然被人们所沿用,而又有谁真正做到呢?如果凭一时成功便高枕无忧,毫无忧患之心,无疑是自取灭亡。 都说成功的马云身后站着无数女人,而马云今日的成功又是多少男人所创造不出的呢,如果马云在获得最初的成功之后便安于享乐,没有忧患意识,怎么能够让阿里巴巴走向世界,创造新的传奇?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的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会在本能反应的驱使下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常温的水中,并逐渐加热盛水的容器,当水被加热,这只青蛙一开始觉得舒服惬意,以至于当它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已没有反抗之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可以看出,青蛙安于舒适的环境,缺少忧患意识,最终导致丧失对危险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不仅一只小小的青蛙如此,经过几千年进化拥有伟大智慧的人类又何尝不会像这只青蛙一样在舒适的环境中一味安乐,直至在安乐中死亡呢。 忧患意识对于国家来说确实太重要了。清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清初的皇帝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使得清朝能够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强国。而清末的统治者和达官贵人在前人获得成功后过于享乐,缺乏忧患意识,花费大量金钱及人力去建造奢侈的宫殿

园林供王公贵族享乐。并且盲目自大,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八国联军攻入城下时,才明白今非昔比,而当时的中国是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成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总结出,缺乏忧患意识安于享乐的最终结局只有灭亡,正如古人所说的“死于安乐”。在明白了缺少忧患意识的危害后我们就更应该时常保持忧患意识,做到“生于忧患”。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那时,勾践忍辱负重,卑躬屈膝在敌人身边服侍伺候。在漫长的日子里为了使自己不忘屈辱每日里卧薪尝胆。在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吴,终成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正是忧患意识让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那么,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有意识地培养危机意识呢?20世纪初,美国为了让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保护,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经过25年的努力,有六千多只狼遭到了捕杀。而鹿群的数量在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急剧下降。原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狼,由于天敌数量减少,鹿群不再担心安危,只是一味悠闲的生活从而导致体能体质下降,诱发各种疾病,从而使鹿群的数量不增反降。在查明原因之后,美国政府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引进狼群,保证鹿群的体质,而鹿群的数量也因此开始上升。因此,我们要经常“制造”一些“危情”或“敌情”,以警醒处于安逸中的人们,保持和增强应对非常规的突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忧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艰难险阻,也可能是前进和成功的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注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出来并被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你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尽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才明白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所探讨的问题:造就人才、治理国家[3]举例论证,就是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好处是采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 引用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说明了一个自古以来的道理,同时照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处是以道理证明事实,证明了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1),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3)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4),故述往事,思来者(5)。 注释:(1)摩:通“磨”。(2)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迈,才华不凡。 (3)氐:同“抵”。(4)通其道:行其道,即实现其理想。 (5)思来者:意思是想到以后的人会有理解自己的。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以动心忍性所以②发于声,而后喻喻 ③不可胜记胜④《兵法》修列修列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以中有足乐者 B、仲尼厄而作《春秋》作亭者谁 C、乃赋《离骚》乃入见 D、左丘失明以伤先帝之明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2、断句(断三处)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13、联系甲乙两文,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认识。 9、用这些来知道,明白能够承担、承受编撰 10、C 11、(2)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12、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译文 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着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文】?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执教者:陈亚平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议论文阅读前面单元已经集中学过,因而本节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对其能力进行再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和节奏;辨析疑难字句,积累文言词汇;理解 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归纳文言词汇。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启迪学生明白“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 教学方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走近孟子 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材料一:关于他,有个美丽的故事,他的母亲为了让他顺利成才,千方百计寻觅好环境,竟三次搬迁。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时代,面对统治者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人

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的现象。他提出了“民 贵君轻”的主张。 材料三: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提倡“仁政”的治国之道。 材料四:他的许多精辟言论为人们所传诵,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缘术求鱼”等等。 二、指导朗读 个别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三、疏通句意. 1、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朗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课文下面注释,试译第一段。 词语理解: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所以说“举”。 在这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六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物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谓侍臣曰: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 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 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魏征曰:“内外治 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诚.自古所希(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1)国恒亡. D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4、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5. 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6.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2)河曲智叟亡.以应 (2)君谓计将安出. 6 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复习谢谢大家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炼。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 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品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原文介绍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见错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常被写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人”的意思是:这。而“斯人”的意思是:此人。原文中为“是人”。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2.发:起,指被任用。 3.于:从。

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5.举:推荐,选拔。 6.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筑:捣土用的杵。 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 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16.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17.拂:违背。乱:使……颠倒错乱。 18.所以:用这些方法来。 19.动:使……惊动。 20.忍:使……坚强。 21.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2.恒:常常。 23.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24.然后:这样以后。 25.衡:通“横”,梗塞,不顺。 2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7.征:征验、表现。 28.发:抒发。喻:晓喻,明白。 29.入:在里面,指国内。 30.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责任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扰乱他所做的,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