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国际专利申请_技术缺口及对策研究[1]

PCT国际专利申请_技术缺口及对策研究[1]
PCT国际专利申请_技术缺口及对策研究[1]

May.2009

PCT国际专利申请、技术缺口及对策研究

范黎波1

吴易明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18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79000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建设三期项目

作者简介:

范黎波(1964-),山东招远人,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企业管理;

吴易明(1966-),女,江西南昌人,经济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教授、中国欧盟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贸易。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研发投入、专利技术与标准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成功要素,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者和控制者。文章基于2002~2007年国际PCT专利申请数的面板数据和与之相关的关键信息,解释了国际PCT专利申请的发展趋势及结构差异,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已经从开放经济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静态惠益”和“动态惠益”,并分析了中国制造的“技术缺口”及其深刻的基础原因,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PCT国际专利申请;技术缺口;动态惠益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5-0075-06收稿日期:2009-01-13

和Strout(1966)提出的“双缺口”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面临三类资源约束,包括:(1)由于缺乏技术、熟练劳动力、企业家和其他投入互补品所产生的“技术约束”;(2)由于储蓄不足所产生的“储蓄缺口”;(3)由于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增长幅度高于出口而产生的“外汇缺口”。这三类资源约束都会阻滞经济发展。经过30年积累与发展,储蓄与外汇的“双缺口”已经转变为“双剩余”格局,而“技术缺口”有放大趋势。

据海关总署统计,1970~2007年,中国的贸易条件(Terns of Trade-TOT)改善年份只有13个,占总年份的1/3,期间,TOT从总体上恶化了21.54%,其主要原因可归咎为:(1)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比率逾2/3和外资企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很大;(2)跨国公司从战略和技术上加强对其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控制,攫取了很大部分产业增加值和产品的附加值。而两个成因的归一还是技术问题。例如,1999以来IT产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产业,2007年成为全球第三大IT贸易国和最大的IT产品贸易顺差国,与此相伴的却是较低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IT 产业显示了“中国制造”正受困于技术短板。

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技术竞争或“技术缺口”现在越来越多地聚焦在研发投入、专利竞争或标准竞争等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已经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晴雨表,美国公司甚至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浓缩为“或拥有专利,或被淘汰出局(patent or perish)”。但国际专利制度发展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存在一个国家授予的“专利”可获全球各国背书。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力。通过提交一份PCT国际专利申请,申请人可以同时获得在其他签约国的发明保护。与传统专利制度相比,PCT国际专利申请的相关费用缴纳时间可推迟18个月(某些专利甚至可以更长)。在这期间,申请人可以估计和推测有关专利获得保护的可能性及专利发明的潜在的商业价值等关键信息。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在2007年创下历史最高的156,100个,其中最显著的增长来自东北亚地区,占了总数四分之一强(25.8%)的国际PCT申请。

一、PCT国际专利申请的趋势与结构分析

PCT国际专利申请增速惊人。自1978年缔结条约以来,PCT申请达到25万件Chenery

国际工商管理

用了18年时间,这一数字翻一番的50万件只花了4年时间,再翻一番到100万件只花了4年时间。2004年开始,WIPO ①开始运用电子手段处理来自全

球的申请,申请方式简洁有效,而且成本很低②。截至

2007年,国际PCT 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万件,年均

增长5.60%,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约4.5%的年平均增长率基本是一致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国际PCT 专利申请数大幅度攀升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体现出这个国家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表1显示了15个主要国家从2002到2007年间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的变动情况。2007年,PCT 国际申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并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达156,100个专利申请,比2006年的数量增长4.7%。在2007年的排行榜上,美国第一,日本第二,德国第三,法国第五,英国第六,荷兰第八,瑞士第九,瑞典第十。美国的发明者和企业提交了52,000个PCT 专利申请,占总数33.5%(较

2006年增加2.6%)。日本击败了德国,以占总申请数

目17.8%的比率称为第二,较之2006年增加2.6%。德国的专利申请占总数11.6%,位居第三,较之去年增长8.4%。紧随其后的是韩国(专利数占总量4.5%,较去年增长了18.8%)和法国(占总量4.1%,较去年增加2.1%)。在15个热门排列的国家中,中国取得

了两位数的增长(总量位列第7,较去年增长

38.1%)。除此之外,2007年双位数字的增长的国家

有巴西(15.3%),马来西亚(71.7%),新加坡(13.9%)和土耳其(10%)。

基于2002~2007这6年间PCT 专利申请数的面板数据、技术领域分布、国别或地区分布等维度,可以得出如下一些判断或初步结论。

(一)国别或地区分布

基于2002~2007年公布的PCT 专利申请数,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尤其东北亚地区。美国一国就申请了全部申请数的1/3,申请数排名前16位国家的申请数占全球总申请数的

93%。2007年美国以52,280个申请数居榜首,占总

申请数的33.50%,比上年增长2.6%;日本以27,731个申请数排名第二,增长了2.6%。工业七国2007年申请数量为115,702,比上年增长3.79%,占总体公布申请数量的74.1%,该比重相比上年基本持平。以

OECD 组织成员国的表现来看,2007年其成员国合

计申请数量达到136,805,同比增长3.59%,占总体数量比重87.1%,较2006年略有增长。

自2004年起,WIPO 开始对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进行排行。在新兴经济体系中,中国(第七位)和韩国(第四位)分别以38.10%和18.80%增长速度跻身排名前10位,成为PCT 专利申请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2007年,东北亚地区的PCT 国际专利申请

表1:2002~2007年主要国家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

资料来源:根据附录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美国41,29641,02843,35046,69750,94152,280日本14,06317,41420,26324,84127,03327,731德国14,32614,66215,21816,00016,73218,134韩国2,5202,9493,5584,6885,9447,061法国5,0895,1715,1855,7416,2426,370英国5,3765,2065,0265,0855,0905,553中国1,0181,2951,7062,4933,9515,456荷兰3,9774,4794,2854,5164,5294,186瑞士2,7552,8612,8993,2773,5773,674瑞典2,9902,6122,8502,8733,3163,533意大利1,9822,1632,1892,3452,7162,927加拿大2,2602,2702,1052,3202,5662,707澳大利亚1,7591,6801,8371,9982,0012,054芬兰1,7621,5571,6721,8901,8451,952以色列1,1741,1301,2271,4581,5891,683其他全部8,0458,7229,25410,27811,08410,800总计

110,392

115,199

122,624

136,500

149,151

156,100

年份

国别

May.2009

占总申请数的四分之一强,达到25.8%,在全球专利活动中所占的份额令人惊叹,同时部分也说明世界创新格局正在发生潜在变化,东北亚正成为全球创新动力的一极③。

2002年至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PCT专利申请增速要远远大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期间,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的四个国家为:中国(40.33%)、韩国(23%)、日本(14.84%)和巴西(14.31%),只有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均为新兴经济体。2007年WIPO从发展中国家收到的专利申请中,人数最多的申请国家有,韩国(7061个)和中国(5456个),其次为印度(686个),南非(390个),巴西(384个),墨西哥(173个),马来西亚(103个),埃及(41个),沙特阿拉伯(35个)和哥伦比亚(31个)。在成员总数中,发展中国家占78%,即138个国家中的108个,都已经签署了入会协议。造成发展中国家呈现这种两极分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和国际贸易方式的差异有较大的关系。

(二)技术领域分布

总体来说,近6年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PCT专利申请比重很大,主要有通信、信息技术、分析与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医学技术,制药、化妆品等领域。其中分析与测量技术、控制技术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3.26%,生物技术20.75%,工业加工15.0%,航天技术与军事武器14.73%。根据国际专利分类法④(IPC,the International),2007年PCT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领域类别名称被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细分(参考附录1)。在2007年申请的专利中,按比例从高到低排,所占比重较大的领域有,通信(10.5%),信息技术(10.1%)及药品(9.3%)。增长最快的技术领域有核工程(24.5%增长率),通讯(15.5%增长率)。同时,一些传统领域如精细有机化学、材料加工、纺织、造纸领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技术领域的分布情况反映了当前以及未来的技术热点分布,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全球经济状况的一些特点,既能反映各国政策的倾向变化,也能对各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形成一定的启发。从2007年PCT国际申请来看,近年发展迅速的通信以及信息技术领域在专利申请上保持着稳定高速的增长,可以期待稳定的技术研发投入会支持通信和IT产业在未来几年仍然可以获得稳定的发展。世界能源供给紧张的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加,必然会促使替代传统能源的新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核工程技术在2007年已成为各技术领域中专利申请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此外,药品技术的发展也将是未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领域。

(三)国际专利密度的比较分析

依据本文中的面板数据以及世界银行的相关指数,我们可以通过国际专利密度来衡量一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国际通用的专利密度测算方式有两种。

1.以国际专利申请数与一国GDP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衡量。通过对主要国家2002年到2007年GDP 年均增长率与国际专利申请平均增速的比较来检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关系。依据表2数据,可以发现具有代表性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与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69。仅从有限的数据统计来看,相关系数数值并不是很大,或者说GDP增长只是一个国家国际专利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

根据所获得的2000到2006年期间连续7年专利申请数与GDP的比值显示,韩国和日本是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到2006年,韩国平均每10亿美元就有122件国际PCT专利申请,日本达到每10亿美元87件的申请数量;其后是俄罗斯联邦(每10亿美元32件)、新西兰(每10亿美元26件)和中国(每10亿美元24件),其国际专利申请率也很高。值得一提的是,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的专利密度有了大幅的提升,从2000年的每10亿美元9件提高到24件,提升幅度为167%。韩国也有小幅提升。而一些传统优势国家则出现了相对下降,例如,乌克兰由2000年的每10亿美元59件下降到22件,德国、芬兰、英国、瑞典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发达国家研发成本的上升有较大关系,而新兴经济体的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可表2:部分国家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增速与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目录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部分国家列表国际专利年均增速GDP年均增长率法国 4.850.78

德国8.210.67

意大利 4.68 2.43

日本14.84 1.97

中国40.339.60

韩国23.00 4.78

美国 4.89 3.12

加拿大 2.83 3.9

印度7.87.02

巴西14.31 2.77

国际工商管理

能对其专利密度的提升有很大作用。从2006年绝对数值的比较来看,韩国和日本的单位GDP的国际专利申请密度是欧洲和北美洲工业化国家的5~8倍,而是中国的4~5倍。绝对数量第一的美国达到每10亿美元将近20件的水平。韩国、日本和中国的排名较高,可能与其经济外向程度有一定的联系。依据这样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推断国际专利密度的大小除了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相关以外,还与其经济外向程度有关。

2.国际专利密度的另一种测算方式是PCT国际专利申请数与一国每百万人口的比值。通过这种测算方式得出的结果与前面的测算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相近性,但以此测算方式衡量的国别技术创新水平在一些国家出现了位次上的差异。2006年数据显示,国际专利密度最高的前两个国家依然是日本(每百万人口2721件)和韩国(每百万人口2592件),且两者呈现一定的收敛性(2000年日本是3028件,韩国是1549件)。接下来是美国(每百万人口742件),德国(每百万人口522件)和芬兰(每百万人口346件)。中国则下降到22位,每百万人口9

3.2件,但与2000年的20件相比,中国的国际专利密度提升了236%。此外,国际专利密度增幅较大的有韩国、新西兰、美国等国家;下降幅度较大的国家有以色列、芬兰、英国、瑞典等国家,尤其是以色列,从2000年的每百万人口254件下降到37件。但总体而言,相对第一种测算方式,依据该测算方式衡量的指标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从绝对值的比较来看,日本、韩国的国际专利密度是美国的3~4倍,欧洲工业国家的10~15倍,是中国的26~28倍。可以推断,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均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以外,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测算国际PCT专利密度的指标,日本和韩国都是国际专利密度最高的国家,其技术创新水平也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四)申请人分布

从2007年前50位申请人排行榜(参考附表2)可以看出,来自发达国家的500强企业仍是PCT专利申请的主体。在前50位的申请人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只有5个,中国的华为技术申请数量最多,其他四家均来自韩国。这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专利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与双方在跨国企业数量上的悬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

在2007年PCT热门会员的名单上,可以看到一些排名上的变化。日本松下成为第1位(全年2100个申请),超越荷兰的飞利浦公司(2041个申请)。德国的西门子(1644个)位列第三。中国的华为技术上升了9个位置,成为第四大申请人,全年有1365个申请。紧接着有,德国Bosch(1146个),丰田汽车(997个),美国Qualcomm(974个),微软名列第八(845个),摩托罗拉(824个)和诺基亚(822个)。在前20名的公司中,有6个来自美国,6个来自日本和3个来自德国,这三个国家的GDP总量也是美国第一,日本紧随其后,德国第三。可以看出前20名的申请人数量与这三个国家的GDP总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从公司的业务范围来看,电子电气是前50位申请人国际专利申请最重要的技术领域大类,其中,通信、信息技术又是该大类中的热点细分领域。通信、电子信息是近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全球的热点产业,这也反映出产业的发达程度能够推动企业提升专利技术水平。

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角度看,自索罗(Solow,1956)以来,技术创新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围绕国家创新能力研究,学术界形成了“供给推动”(supply push)和“需求拉动”(demand pull)这两个基本假说,前者认为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包括科学知识的发现、技术机会、研究实验室的效率、投资的机会成本等(Dosi,1988),后者认为市场需求和盈利驱动刺激了研发投入、专利申请(Romer,1990)。基于两大假说的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等对一国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Daniele Archibugi and Alberto Coco,2005)。

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大大增强,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连续几年保持快速增长是一个强有力的作证,且《专利合作条约》已成为中国创新主体获取国外专利保护的主要途径。这表明中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快速的提升。据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和日本特许厅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向美国、欧洲和日本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大幅增长,且在美、欧、日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幅度均高于各国专利申请量的增幅。这些向外申请的发明专利约有三分之二通过PCT提交,2007年申请量达5,400多件,比2006年增长了38.1%,超过荷兰,成为第七大

May.2009

专利原属国,年均增长率高达40.33%。

进一步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通过贸易渠道和跨境直接投资,已经从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很大的“静态惠益”与“动态惠益”。静态惠益是基于现有生产能力可迅速实现的收益;动态惠益是与更大的全球市场相连接,一个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会显著提高,技术与制度创新的步伐会明显加快(Sen,1998;Allow,1962;范黎波,2008)。其中“动态惠益”有进一步放大趋势。从PCT专利申请的结构看,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已占到中国PCT专利申请总量的五成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中国PCT专利申请的主力军。中国通信产业颠覆了以往‘中国制造’的模式,在3G、NGN、IPTV等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技术商业化方面,以华为、中兴通讯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甚至已经超越了部分欧美厂商,在某些领域,还率先开辟了向国外企业进行专利授权许可的先河。华为技术从2006年第13位在2007年则以1365件跃居第四位,创下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历史新高。中兴通讯也从92位升至52位。对于中国来说,寻求国际化发展的龙头民营高科技企业和国有高科技企业是国际专利申请的主要力量。基于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创新主体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意识逐渐增强。

当然,基于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的“技术缺口”尚没有根本性逆转。目前,中国的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已经远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与位居前两位的美国、德国的差距也不大,但是,PCT专利申请则远远落后于上述三国。以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为例,据海关统计,2007年,欧盟各国向我国的出口额达到1,110亿美元,同期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2.4万件,每出口1亿美元的发明专利申请为22.1件;而中国向欧盟的出口额达到2,452亿美元,每出口1亿美元的发明专利申请却不到0.5件。正如引言所说,这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有很大的相关性:即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已经达到中国总出口2/3。事实也表明,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比较少,核心竞争力仍然有待提高。

三、政策建议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强化已经成为必然,竞争力的主要原素之一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而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知识产权优势,这不仅要求企业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更需要企业从战略、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强化专利理念,在企业的各个层级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同时,中国企业要勇于走向海外和全球市场,主动迎接更大范围和更高难度的挑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动力提升研发创新实力,并寻求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可喜的是,像华为、中兴这些企业正在将眼光投向海外市场,越来越关注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并加强对外合作,以期在专利上获取利益。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企业是创新力量的主体,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创新实力的增强。政府的积极影响可以体现在对企业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上,从而,政府的支持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创新人才来源的培育、创新金融优惠政策的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最终逐步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事实上,华为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除华为自身的专利战略外,离不开深圳市的政策支持和引导。2007年深圳的国内专利申请量再创历史新高,达35808件,居中国大中城市第二;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9198件,连续两年居中国大中城市首位。2007年深圳市共资助发明专利申请12,862件,发放资助金额5534.5万元。2008年深圳市对专利工作的资助补贴预算将达到1.1亿元。

企业自身寻求创新的意识提升,政府政策支持的有效实施,必然会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从而有利于和谐创新环境的实现。在政府寻求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背景下,这样一个和谐的创新环境,将是中国的经济在取得30年发展成就之时,同时也是资源环境压力剧增之时,进一步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途径。

(范黎波电子邮箱:lbfan@https://www.360docs.net/doc/0b12981985.html,)

注释:

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

称WIPO)是一个致力于促进使用和保护人类智力作品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联合国组织系统中的16个专门机构之一。它管理着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各个方

国际工商管理

PCT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Technology Gap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AN Li-bo 1,WU Yi-ming 2

(1.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CT patent applications from 2002to 2007and related information sources,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PCT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s,and demonstrates theoretically that China has gained static benefits and dynamic benefits from its reform and openning-up policy.It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technology gap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nd on this basis,several applicabl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CT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technology gap;dynamic benefit

(责任编校

晓)

面的24项(16部关于工业产权,7部关于版权,加上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国际条约。

②2007年,53%的申请是以电子方式提交的。另有15%使用了PCT -EASY 软件(著录数据为电子方式,专利说明使用纸件提交)。剩余32%仍完全使用纸件申请提交。WIPO 通过实施信息技术以及将某些职能外包(如部分翻译工作),提高了PCT 申请的效率。现在,WIPO 收到的所有PCT 申请都经过扫描,以电子形式处理。

③WIPO 总干事卡米尔·伊德里斯认为,看到有明显证据表明该地区各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国际专利制度这一手段刺激商务活动和经济增长,非常令人鼓舞。

④国际专利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占主导作用的专利文献分类法,按专利文献的技术内容或主题进行分类,以方便资料的检索。

⑤限于篇幅,文章附录部分未刊出,需要查阅的读者请与作者联系。

参考文献:

范黎波,郑建明,江琳.技术差距、技术扩散与收敛效应———来自

134个国家技术成就指数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9).

Allow,Kenneth J.,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Bu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29,No.3,(June),pp.

155-173.

Chenery,Hollis B.and Alanm Strout.1966.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4).Daniele Archibugi and Alberto Coco,2005,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t the country Level:A Survey and a Menu for Choice,[J],Research Policy 34(2005),175-194.

Dosi,Giovanni,1988,Sources,Procedures and Microeconomic effect of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XVI

(September),pp.1120-1171.

Patha Sen,1998,Terms of Trade and Welfare for a Developing Economy with an Perfectly competitive Sector,[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2(1),87-93.Robert M.Solow,

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1(Feb.),pp.

65-94.

Romer,P.M,1990,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Robert J.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

1997,

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 an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1-2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