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缬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临床观察

李树纲①马永鸿①吴金香①王翠蓉①

(①敦煌市医院中医科,甘肃敦煌 736200)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CGN)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8例慢性肾炎患者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 mg/d,配合黄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 mg /d,潘生丁50mg/d,分3次服。连续用药30天,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肌酐(Scr),并比较组间差异,同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BUN、Scr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CGN蛋白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缬沙坦;黄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CGN)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种病情迁延,有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免疫介导为主的一组原发于肾小球的疾病。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持续或反复出现蛋白尿,尿蛋白的丢失不仅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脂代谢紊乱,更重要的是丢失的蛋白在肾小管间质内刺激大量炎症因子产生,加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而肾纤维化是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的共同途径,因此,对蛋白尿的治疗是防治慢性肾炎进展的关键。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期间,笔者运用缬沙坦合黄芪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34例,并设西医对照组34例,结果证明缬沙坦合黄芪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显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入选病例:68例病例中门诊病例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22例,重度4例;对照组34例,其中轻度6例,中度24例,重度4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1.48±1.43),平均病程(7.56±1.23)年。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入选的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参照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病专业组于1992年6月安徽太平会议拟定的标准〔1〕):重度:①尿蛋白检查持续(++~+++),甚至持续出现(+++),或24h尿蛋白定量在

2.1~3g之间,血清白蛋白>30g/L。

②肾功能不正常(血肌酐≥133~442μmol/L)。③明显浮肿、高血压。④有明显血瘀证的临床表现:面色黎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升高;凡具备2项血瘀证表现者即可确定血瘀证。中度:①尿蛋白检查持续(++),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1~2g 之间,肾功能正常。②浮肿可轻可重,可有高血压。③有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凡具备1项血瘀证表现者即可确定。轻度:①尿蛋白检查持续(±~++),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1g以上,肾功能正常。②浮肿不明显或无,血压正常。③有或无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1.3 排除标准:(1)肾功能不全第3、4期患者,或肾功能衰竭者;(2)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肾损害等继发性因素所致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2)优质低蛋白饮食;(3)预防或治疗感染;(4)必要时使用利尿剂;(5)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1 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黄芪注射液60ml(1ml 相当于生药2g)加入5%葡萄糖200ml,灯盏花素注射液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毫升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30天为1疗程。

2.2 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潘生丁50mg/d,分3次服。

3 检测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舌脉、血压等的变化,常规生化方法检测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血肌酐(Scr)。

4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标准分为4级〔2〕。①完全缓解:

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2g,②基本缓解:尿蛋白检查持续减

少大于50%,③有效:尿蛋白减少大于25%,④无效:尿蛋白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结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

性意义(P<0.05)。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例(%)

组别n 完全缓解基本缓解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34 11(32.35)13(38.24)8(23.53)2(5.88)32(94.12)*

对照组34 3(8.82)8(23.53)14(41.18)9(26.47)25(73.5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BUN、Scr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24h

尿蛋白定量、BUN、Sc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

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BUN、Scr 比较(±s)

组别 n 24h尿蛋白定量(g) BUN(mmol/l) Scr (μmol/L)

治疗组 34 对照组 34 治疗前 2.38±0.81 11.42±1.83 147.12±14.78 治疗后 0.54±0.51*△ 8.25±1.26* 113.78±10.21*△治疗前 2.31±0.72 11.32±1.64 145.11±14.64 治疗后 1.69±0.83* 8.21±1.23* 128.32±11.1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不清楚,其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血液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肾小球局部形成,激活补体等炎症介质,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后期,由于血液动力学(高滤过、高灌注

和高血压)、肾小管间质损伤等病理因素使病变持续发展,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节段系膜增殖、膜增殖、膜性、微小病变、局灶硬化、晚期肾小球纤维化或不能定型,且可伴有不同程度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肾间质损害加重了肾功能损害。晚期肾小球肾炎肾皮质变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萎缩,发展为玻璃样变或纤维化,残存肾小球可代偿性增大,肾小管萎缩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可通过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这一间接途径造成对肾脏的损害,亦可通过其他直接途径引起肾脏的损伤,如刺激肾脏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等,血管紧张素(Ang)是由肝细胞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经一系列蛋白水解酶作用下产生的,包括有(AngI,AngII,AngIII,AngIV),其中AngII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2 convertingenzyme,ACE)作用转化为Ang,是Ang产生的主要途径〔3〕。Ang与肾脏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型受体(AT1受体)结合后,可引起靶细胞的增生、肥大,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合成细胞外基质各成份,因此Ang在一些病理情况下成了肾损害的一种重要因子。肾损伤导致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同时又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尿浊”、“腰痛”、“水肿”、“虚劳”病的范畴,病因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脾肾两虚,邪实为水湿、瘀血。祖国医学认为,大量蛋白尿的形成与肾虚脾虚有关〔4〕。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关不固,闭藏失职,以致精气外泄,大量蛋白随尿流失;脾主升清,脾虚气陷致使精微下注,随尿排出出现蛋白尿。长期大量蛋白尿使体内的精微物质不断丧失,又使脾肾两虚加重,致使病情缠绵难愈。

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可以降低蛋白尿和抑制肾小球硬化,保护肾脏,并且缬沙坦作为特异的ATI受体阻断剂,具有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的肾保护作用。

黄芪注射液为天然中草药制剂,现代研究证实〔5〕〔6〕,中药黄芪具有提高血浆清蛋白水平,减轻氧自由氧基的损伤,增加超氧化歧化物的活性,还有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其含有的微量元素硒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减少渗透性蛋白,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小球代谢紊乱,从而降低尿蛋白。抑制系膜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7〕和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灯盏花始载于《滇南本草》,又名灯盏细辛。因花似灯盏,根似细辛而得名。属于短亭飞蓬,归类菊科飞蓬植物。它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采用全草入药,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灯盏花素注射液为灯盏细辛乙醇提取物的灭菌水溶液,是从灯盏花中分离出的

一类黄酮类成分,主要含灯盏乙素(4,5,6-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醛酸苷)、少量灯盏甲素及其他黄酮类成分〔8〕。药理研究表明〔9〕,灯盏花素具有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抑制脂蛋白代谢异常,毒理研究表明,灯盏花制剂的安全范围很大,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亦很少。

本实验表明缬沙坦合黄芪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肌酐及尿素氮也均显著下降,在本实验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31.

2 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专题讨论纪要.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5).

3 Ardaillou R.AngiotensinⅡreceptors.J Am Sco Nephrol,1999Jan;10

(Suppl11):S30~S39

4常永丽,刘二兵,周晓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4例临床分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10):11.

5 周钦,李荣享.黄芪对肾小球疾病物质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J].中草药,1999,30(5):386.

6 牟姗,张庆怡,倪兆慧,等.黄芪对高糖作用下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7-9.

7 徐玉杰,张庆抬,陆敏,等.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p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5):312.

8.张卫东,陈万生,王永红,等. 灯盏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1,36(4):233-235

9.李文杰,曹力.灯盏花素注射液药理作用与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时珍国医国药[J], 2002,13(3):171.

注:联系作者地址李树纲敦煌市医院中医科敦煌736200 电话: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