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

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 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选择性

4. 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C)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形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10遍,这属于(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6. 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些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愤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D不论学生任务难易都应保持同样的动机水平

7. 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是开头,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出错,这主要是由于(D)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缺乏提取中介

D既有前摄抑制也有倒摄抑制

8.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A)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情操

9.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B)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10.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已出现抽象思维,这种现象在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属于那一阶段(D)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

认知风格属于(C)

A沉思型

B冲动型

C 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2.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25%,通过听觉能力记住15% ,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是65% 这种促进记忆提高方法是(A)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多样化

D及时复习

13.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这属于(B)

A精加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14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B)

A信任感

B 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15.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C)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二、名词解释题

16.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7.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8.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9.罗生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简答题。

20.如何明确的陈述教学目标?

答:传统的教学目标的弊端是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和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考\试\大#这样陈述的目标是含糊不清的,无法观察,无法测量,更无法在教学中加以具体操作。如何明确陈述教学目标呢?

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①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格伦兰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

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

21.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奥苏伯尔虽与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但奥苏伯尔对布鲁纳认为发现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观点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他认为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的,把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的是错误的。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取决于学习的方式是发现的还是接受的,而是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只是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是意义学习。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里的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结果,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

22.简述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⑴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⑵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我国学者申继亮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①角色改变技术。其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②教学反馈技术。其目的在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③现场指导技术。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背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23.简述弗落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四、论述题:

24.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考\试大#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主要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何去获得学科的基本结构呢?布鲁纳认为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所谓发现是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利于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五、案例分析

2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上,王老师说:我的课没人听。”李老师说:“我们赞成陪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张老师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答辩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有:(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环境;(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②信息交合法;③联想法;④综摄法。

26.孙丽是学生,成绩还可以,但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成绩突然下滑而受到老师批评,(老师并不知道她带病)后来,她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明明掌握的东西都知道,但都忘了。同时,还有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紧绷等症状。为此,她很痛苦,不知如何摆脱这种情况。

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症状?

⑵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⑶针对这类问题,请列举两种常用

的心理训练方法。

答:

⑴她主要表现为过度紧张,以致产生了一种习得无助感。

⑵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它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的反应。紧张经常产生于人们知觉到的各种不同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即自己能力太小,解决不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这种不平衡性通常产生于生理上的不适应性与心理上的不适应性。

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方法可以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次得以放松;第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可以通过教育和锻炼,提高原有的能力,获得新的技能来实现,又可以通过锻炼和改进个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来实现的;第四,言语放松训练,这种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④心跳很平稳、有力;⑤呼吸非常轻松;⑥腹腔感到很暖和;⑦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

01 历年特岗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典型真题分析:

1.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 )三种。 (2007年)

【评析】对抗的。本题旨在考查课堂气氛的种类。

2.简述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2007年)

【评析】(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此题是对课堂管理的进一步考查。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

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5.( )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9.( )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勒温

10.(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14.( )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

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

A.活动的难易

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教师的指导

B.规定限制

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_____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_____群体。

5.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 _____和_____三个阶段。

6.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_____ 。

7.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___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_____ 、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9.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_____的影响。

10.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_____ 和 _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11._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

12.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_和_____。

1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___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1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____等手段。

1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_____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

2.人际关系

3.合作

4.竞争

5.问题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简述课堂结构。

训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2.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3.D[解析]略。

 

 4.A[解析]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5.C[解析]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社会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个人单独活动好。

6.B[解析]略。

7.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B[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9.D[解析]略。

10.D[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1.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BCD属于体贴。

12.D[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13.A[解析]略。

14.A[解析]课堂里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际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5.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ABCD四个选项,和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

2.ABCDE[解析]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是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题中的各项都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3.ABCE[解析]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D属于非正式团体。.

4.ABDE[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其中采纳学生的意见属于体贴的范畴。

5.CDE[解析]问题行为的化分方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课堂情境

2.人际关系

3.动机

4.正式;非正式

5.联合群体;集体

6.从众

7.消极的

8.学生

9.人际关系

10.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1.人际吸收;认知协调

12.创设;

体贴

13.投射

14.剥夺学习权利

15.潜在威胁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合作: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4.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给予恰当的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相互影响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其中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吁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键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2.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能够使课堂行为规范化。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

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有学业、非学业、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学业活动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②课程表的编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堂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学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2008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

A、导向作用 B、教育作用 C、激励作用 D、评价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 )

A、传道者 B、榜样 C、管理者 D、朋友

4、新课程标准从( )几个方面阐述课程具体目标。

A、理想与爱好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属于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 )

A、教学相长 B、“预”“时”“孙”“摩” C、因材施教 D“长善救失”

6、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A、追因法 B、临床法 C、产品分析法 D、跟踪法

7、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有( )

A、教育人文化 B、教育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

8、学校文化是由( )几部分构成的。

A、观念文化 B、规范文化 C、校园文化 D、物质文化

9、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的合法权利有( )

A受教育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和荣誉权

10、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步骤有( )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11、( )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12、德育的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学校德育学家( )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彼得?麦克费尔

13、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4、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这种教学形式叫( )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1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 )等几种形式

A、铺垫式 B、直线式 C、螺旋式 D、问答式

16、《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 )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无歧视原则

17、.班会的特点主要有( )

A、协商性 B、

集体性 C、自主性 D、针对性

18、班级管理总结一般分为( )几类

A、全面总结 B、教师总结 C、学生总结 D、专题总结

1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

A、生成性 B、综合性 C、自主性 D、开放性。

21、课程设计主要涉及( )几个层面

A、培养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科课程标准 D、教材

22、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有( )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凝聚功能 D、规范功能。

23、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提出的。

A、赞可夫 B、舒尔茨 C、布鲁纳 D、昆体良

2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系统性

25、《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属于(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6、德育的特点主要有( )

A、观念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相对独立性。

27、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28、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是( )

A、实质教育论 B、素质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应试教育论

29、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探究教学 D、多元智能理论

30、德育过程是由( )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二、填空题 (15分)

1、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 )的理论。

2、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 )教和佛教手中。

3、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 》,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5、( )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岭。

6、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 )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7、在西方,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消极悲观的观点,二是积极乐观的观点,( )处于主导地位。

8、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 )两种。

9、班会

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 )。

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 )和学校教育。

11、教师的新角色中,( )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1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属于( )教学原则。

13、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

14、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 )。

1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和( )、示范性、系统性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3、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5、简述教师的作用。

五、论述题 (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008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ABCD 2、ACD 3、ABCD 4、BCD 5、ABD 6、ABCD 7、CD 8、ABD 9、ABCD 10、ABCD 11、C 12、D 13、ABCD 14、A 15、BC 16、ABCD 17、BCD 18、A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CD 23、B 24、ABCD 25、A 26、BCD 27、A 28、C 29、BD 30、ABCD

二、填空题 (15分)

1、终身教育 2、婆罗门 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4、埃拉斯莫斯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非专业化专职教师 7、前者 8、事实说服 9、主题班会 10、环境 1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启发式 13、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4、活动分析法 15、创造性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

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正确。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4、正确。(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正确。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20分)

1、(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⑴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⑵问题必须有科学性;⑶问题必须明确具体;⑷问题要新颖;⑸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5、(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 (30分)

1、(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

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一)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2008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心理学)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 学习动机是由( )几个方面构成。

A、意志 B、学习需要 C、诱因 D、爱好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有( )

A、目的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更强。

3、相同要素说是由( )共同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

A、桑代克 B、贾德 C伍德沃斯 D、奥苏贝尔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 C、获得与消退 D、

刺激泛化与分化

5、态度的结构包括(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6、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的阶段有( )

A、建立问题表征 B、调整解决方案 C搜寻解法、D、执行解法

7、一篇课文,如果记忆20次能够达到背熟,那么如果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程度,应该记忆( )次

A、20 B、25 C、30、 D、40

8、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主要有(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过程 D、动机过程

9、全身松驰法由()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A、沃尔朴 B、福勒 C、雅各布松 D、 奥苏贝尔

10、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模式有( )

A、先行组织者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组合学习

11、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

A、《教育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概论》 C、《年龄和教育心理学》D、《教育实用心理学》

1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暗示 D、情绪唤醒

13、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 )

A、成熟 B、练习和经验 C、社会性经验 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

A、道德认知; B、家庭教养方式;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15、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30% B、50% C、60% D、80%

16、学习策略的训练要遵循的原则有( )?

A、内化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特定性原则 D、生成性原则

17、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

18、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主要有( )

A、探究模式 B、指导模式 C、治疗模式 D、社会影响模式

19、强迫症包括( )

A、强迫观念 B、强迫整洁 C、强迫思维 D、强迫行为

20、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B、程序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强化原则

21、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有( )

A、智慧技能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知识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掌握了“蔬菜”这个概念,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强化学习

23、前运算思维阶段儿童的言语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我中心的语言的表现形式有( )

A、重复 B、内心独白 C、独白 D、集体独白

24

、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

A、客观性 B、观念性 C、内潜性 D、简缩性

25、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 )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后期进步较慢 D、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26、智商IQ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中学为( )

A、0.6-0.7 B、0.5-0.6 C、0.4-0.5 D、0.3---0.4

27、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有( )

A、概念理解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内化

2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几个阶段。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实践

29、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

A、目的性 B、认知性 C、知识性 D、序列性

30、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 )

A、心理障碍 B、知识水平 C、心理冲突 D、特殊的人格特征

二、填空题 (15分)

1、学生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 )的差异。

2、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 )。

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流畅性、( )、独创性。

4、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示和( )。

5、恐怖症的类型,在中学生中( )较多见。

6、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请求、拒绝和( )。

7、记忆包括识记、( )、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8、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 )。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10、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练习律)、(效果律)。

11、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 )提出。

12、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人发现,遗忘的进程是( )。

13、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为( )

14、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应怎样设计较合理?这个问题分类应属于( )。

15、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 )和学习倾向。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2、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所以“组织者”一定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

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不能进行惩罚。

4、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

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5、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四、简答题(20分)

1、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2、为什么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4、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5、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30分)

1、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

2008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心理学)参考答案

一、 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BC 2、ABCD 3、AC 4、CD 5、ABC 6、ACD 7、C 8、ABCD 9、C 10、BCD 11、D 12、ABCD 13、ABCD 14、BCD 15、B 16、ACD 17、B 18、BCD

19、AD 20、ABD 21、AB 22、B 23、ACD 24、BCD 25、ABCD 26、B 27、BC 28、ABC 29、ABD 30、CD

二、填空题 (15分)

1、思维水平 2、最近发展区 3、变通性 4、利用表格 5、社交恐怖症 6、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7、保持 8、差异性 9、命题网络 10、准备律 11、班杜拉 12、先快后慢 13、系列性策略 14、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5、学习策略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正确。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2、错误。“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

3、错误。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应给以必要的惩罚,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但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4、正确。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

生。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5、错误。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这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

四、简答题(20分)

1、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2、(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知识按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2)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过程相对径直而简短。

3、一、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四、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4、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5、(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

五、论述题 (30分)

1、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