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简介

《当代语言学》

(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

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

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

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

(1912:133)。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 和Reh 的《语

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 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

(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 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

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 和E.C.Traugott 著的《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全书xxi +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dis 2crete ),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 2tion )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第一章为序言,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一些基本术语,如语法化的形式(grammaticalized form )、附着形式(clitics )、曲折形式(periphrasis )以及词辍等。作者认为,当一个实词具有功能词的语法特征时,这个词就被语法化了。通常,被语法化了的不是单个实词,而是整个结构,如

现代英语中的“while ”(当……的时候)就是从古英语中的“pa hwile pe ”

(that time that )虚化而来的。

第二章是关于语法化研究的历史。作者追述了洪堡特的著作中有关语法化的研究情况,讨论了G abelentz ,Meillet 和G iv ón 论述语言演变的著作,并认为70年代以来的类型学研究促成了语法化研究的发展。

第三章讨论了语言演变的两个主要机制:类比与再分析(reanalysis )。作者用具体例子说明了“再分析基本上涉及线性的、横向组合的、局部的重新组织以及规则变化”,而“类比基本上

涉及纵向的聚合组织、表层搭配的变化以及使用模式的变化”

(p.61)。然而,这两种机制是相互作用的,因为通过类比,即从一个有限的领域向更广的领域扩展,其中也存在着再分析。此外,作者还讨论了词序演变,并认为词序演变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语法化,因为它并没有展示?

74?1998年第3期

语法化的单向性。

第四章论述了语用推理。作者在分析了推理与语义演变之后,探讨了语用推理在语法化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语义演变在语法化的早期阶段涉及到认知和交际因素。例如,隐喻过程就是跨概念域的推理,因此与认知有关,并与类比相连。比如,“we are behind in paying our bills”就是从空间域向时间域映射的例子。语义演变的另一个过程是转喻,即语义演变来自于上下文中的相关(contiguity),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实义动词“go”变为表示将来意义的助动词。

第五章讨论了“单向性假设”(the hypothesis of unidirectionality)。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法化是一种单向的现象。作者认为,语言的演变几乎毫无例外的是从实词向虚词的转移,或从不太虚的成分向更虚的成分的转移。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实词一旦在语义上泛化(general2 ized),它就失去了实词范畴的特征,而逐渐取得语法标记的地位。当一个词丧失了实在的语义内容,就会表现出语音侵蚀(phonetic erosion),从而发展成为一个词缀。他们认为,单向性来源于认知策略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互相协调所使用的话语策略。然而,演变的阶段并非是离散的,具有相似功能的虚化形式的共存是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

第六章讨论的是小句内形态演变(clause internal morphological changes),分析了附着形式和词缀的形成过程,解释了Bybee的语义关联(semantic relevance)的观点,集中讨论了语音演变以及与词缀发展相关联的纵向聚合变化。此外,作者还根据波斯语中宾语标记的发展,认为要解释语言的演变必须考虑话语因素。

第七章集中论述了跨小句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across clauses)。作者在分析复合句时,讨论了意合连结(parataxis),形合连结(hypotaxis)和主从关系(subordination),并且用具体实例论证了从意合连结到主从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连续体。在语法化过程中,并列分句变得更加完整与紧密。状语小句属于形合连结类,因为它们并不像补语小句那样可并入到整个句子中。特别有趣的是,作者还讨论了英语和赫梯语中的“that”补语小句和关系小句。这些现象再一次证明了解释语言的演变化必须考虑话语因素。

最后一章讨论了语言习得和语言接触(皮钦化与克里奥耳化)在语法化研究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的发展说明了许多理论问题,并为研究语法化过程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旁证。

总之,这本书信息量大、材料丰富(涉及80多种语言)。“不但对那些关心语法形式的发展和衰退的语言学家,而且对那些想加深理解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相互作用的心理学和人类学读者来说,它也是一本有价值的、令人鼓舞的教科书”(原书封四)。

作者通讯地址: 100875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

?当代语言学8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