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桃花源记_教案

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性格定型的形象,剧作家要改变这个人物的形象,应当有站得住脚的、可以令读者信服的理由。出于剧情的需要,如果南后郑袖的确须有一个阴险毒辣的/父亲0,那么这个/父亲0应当姓/郑0,却没有理由名/詹尹0;如果非得有人要哄骗屈原喝下那致命的毒酒,那么,这个角色也不宜由郑詹尹充任。作者完全可以妙笔虚构一个人物,而避开5楚辞6读者已然眼熟的/郑詹尹0这个名字,正如5屈原6一剧成功虚构了/屈原的侍女0婵娟一样。

在这个问题上,茅盾先生在5关于历史和历史剧6一文中的一段话,迄今仍是许多同志的共识:任何艺术虚构都不应当是凭空

捏造、主观杜撰,而必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换言之,人与事虽非真有,但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条件下,这些人和事的发生是合理的,是有最大的可能性的。

茅盾先生的这段话,提出了虚构/真人假事0类历史人物的审美标准。如果用这一标准衡量,/郑詹尹0只能算是一个被扭曲的人物形象,这个被扭曲的/郑詹尹0只能是剧作家/凭空捏造、主观杜撰0的产物。在楚国的/时代社会条件0下,郑詹尹充任/冷面杀手0的/可能性0是全然不存在的,将/阴谋家0的帽子戴到郑詹尹头上,不能不说是剧本构思上的一处重大失误。

十年后,郭沫若先生在5谈3屈原4剧本中的宋玉6一文中似乎察觉了这一失误:

把詹尹写成坏人,我应负责。是不幸他做了太卜的官,而且照5卜居6看来,他是知道龟策无用而依然在尸位素餐的。

郑詹尹是否/尸位素餐0,对本文讨论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至于说做了楚国的卜官之长,便得去充任东皇太一庙毒酒杀人案的凶手,这一联想的逻辑性恐怕依然不能被认同为/合理0。不过,既然作者有/我应负责0一说,在分析5屈原6中的/郑詹尹0这一形象时,向喜欢质疑的学生坦诚介绍一下5卜居6中的郑詹尹,似乎也不是完全多余的话。

5桃花源记6教案

p 湖北/熊芳芳

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0的特征;

21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0,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

31字词的教学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连下如珠之在线;

41整个教学过程务必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找准切口,以/美、乐、奇0三字带动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深入研讨,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先整体感知,概括桃源特点:美、乐、奇,再分步品味美、乐、奇,最后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发表自己对其理想的评价,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其中分步品味的三个板块又各有侧重点:第一块着眼于想象力和表达力的训练;第二块着眼于思维训练和主题理解;第三块着眼于朗读训练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桃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在/分步品味0的前两个板块中通过想象、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教学本文的难点是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花源,他的理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深入研讨0这个环节中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掀起高潮。

教学要求:

1.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语言情致;

3.理解作者理想;

4.思考现代人生。教学时间:45分钟

课前准备: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习解决积累卡A 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课前板书课题、作者。在黑板左边纵向板书历史朝代顺序:

秦(前221~前206)汉(前206~公元220)魏(220~265)晋(265~420)

口述: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繁衍生息,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的地方就是)))桃花源。/记0是古代一种文体。

二、整体感知

11过渡:桃源中人把这个地方称作什么?(绝境)是现在的/走投无路的地步0的意思吗?(不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是古今异义的词。板书:古今异义)

哪些人一起来到这里的?(/先世0/妻子0/邑人0,解释/妻子0的意思并板书该词)

为什么要来?(/避秦时乱0)

战乱结束后有没有回去?(/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0。解释/间隔0的意思并板书该词)

这个地方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这群人乐不思蜀了?让我们在朗读中亲自去感受它。

110

°教材分析与研究

ZHONG YU CAN 2001/1~2

21老师范读,学生进入情境,想象画面。

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美、乐、奇)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0

1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1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吗?(这里的美,你看,,)

例如: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面大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土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板书古今异义的词:交通)

31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详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0

1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乐0?

(男女、老幼、渔人)

他们分别为什么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以下内容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谈)

1老人(黄发)/怡然自乐0,因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o小孩(垂髫)/怡然自乐0,因为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因为受到热情相邀(/要0/延0)。怎样款待?(/设酒杀鸡作食0,忙得不亦乐乎;/咸来问讯0 /皆出酒食0,全村人都热情好客。)你感觉桃源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怎样?(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男人:种作劳累,乐不乐?(乐,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就是幸福。)

?女人:在家干些什么?(采桑养蚕,织布缝衣)乐不乐?(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就是快乐。)

21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0

11过渡: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呢?

21评说桃源之/奇0,指导朗读。

评:读:

桃林奇,它竟然/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0。

重读/数百0

/杂0

山洞奇,它竟然/仿佛若

有光0,且形状奇特:/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0(结合语境,解释/开朗0

的古义并板书该词)

重读/光0/极

狭0/才0/豁然

开朗0

人们奇,种作、衣着悉如

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结合课前

板书的历史朝代顺序,根据

/汉在魏晋以前0,理解/无论0

的意思并板书该词。)

重读/悉0/大0

/汉0/无论0

结局奇,/处处志之0,竟

然/不复得路0;名人探访,竟

然/未果病终0。

重读/处处0/不

复0/欣然0

四、深入研讨

1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让我们再齐读一遍,再游桃花源。

21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找不到,是虚构的)为什么虚构?(寄托政治思想,反衬黑暗现实)

31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你怎样评价?(结合积累卡B面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自由辩论。)

五、总结收束

为着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它闪光理想的依托。5桃花源记6引起劳动人民无限的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得如此酣畅淋漓?

毛泽东5登庐山6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0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够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板书]

桃花源记

秦(前221~前206)陶渊明古今异义

111

教材分析与研究°

2001/1~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汉(前206~公元220) 绝境 交通魏(220~265) 美、乐、奇妻子 开朗晋(265~420)间隔 无论

5桃花源记6积累卡

A 面[易错字音]

阡陌( ) 便要还家( ) 骥( )邑人( ) 语云( ) 屋舍( )郡下( )诣( )[重点词义]

甚异之( ) 欲穷其林( )具答之( ) 既出( )桑竹之属( )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 诣太守( )[一词多义]

舍船( )屋舍( )

遂迷( )后遂无问津者( )寻向所志( )寻病终( )[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 ))( ))( )

缘溪行)( ) 便要还家)( )语云)( ) 乃大惊)( )[古今异义词]

交通)古义: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间隔)古义: 今义:距离

无论)古义: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绝境)古义: 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四个/然0字词]

豁然: 俨然:怡然: 欣然:[成语]

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无人问津:B 面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

陶渊明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有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视察,县里小吏忙来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捻须吟诗,一听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还穿着便服,吃惊地说道:/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0陶渊明一向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要穿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口气道:/我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揖!0说着,索性把身上的印绶

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这就是著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0的故事。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连他们赠送的梁肉也/麾而去之0。[关于桃花源]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也深知无法改变,就不愿干预现状,只是虚构了/桃花源0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剥削压迫,脱离悲惨境遇的美好愿望。

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5桃源行6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0,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

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名人谈理想]

A: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B: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于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你怎样评价陶渊明的理想?[名师点评]

看到这份教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桃花源美、乐、奇,这个教学设计亦堪称奇、乐、美。/奇0在教者慧眼独具,以这样精妙的三个字顺利地带动了全篇,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教学流程循序通畅,思维训练灵活丰富。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0而又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了字句,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字词不是一颗颗散珠碎玉,而是连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活而不乱,宾主分明。岂不/奇0哉!

/乐0在学生的课中活动活而实,新而精。教者设计的几个环节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其实用心良苦。例

112

°教材分析与研究

ZHONG YU CAN 2001/1~2

如,想象描绘桃源之美)))/这里的美,你看,,0这句式怎能不引起学生美好的遐想!又如/记者0采访男女老幼和渔人,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理解桃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社会生活,相信学生永生难忘。再如评价陶渊明的理想,或站在历史的角度,或处于现代的时空,评价古人理想,思考现代人生,既有对古代社会的深刻认识,又有现代人个性的充分张扬。另外,灵活多样的朗读训练)))

有范读,有齐读;有读句的,有读段的;有想读,有评读。有导有放的课文小结)))教师小结桃源之/美0,学生小结桃源之/乐0。教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0,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0,岂不/乐0哉!

/美0在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总分总的课堂结构层层推进,优美圆合。主体部分三个板块相辅相成而又各有侧重,打破了单调沉闷的节奏,使课堂有张有弛,有疏有密,使学生如山阴道上行,一步一景,一步一感,一步一得,岂不/美0哉!(湖北/余映潮)

想象#体验#品味)))浅谈诗歌境界教学法

p四川/马德君

境界一词源于佛教,后指人们在学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造诣。不仅诗歌有境界高下之分,诗歌欣赏亦有领悟深浅之别。清代徐增在5而庵诗话6中说:/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0并形象地将其分为山顶上、山中间、山脚下三种境界,认为/中间境界论上境界人之诗,或有影子;至若最下境界人而论最上境界人之诗,直未梦见也0。既然诗歌和诗歌欣赏都有境界差别,教学诗歌时可否将诗歌分解为不同境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欣赏诗歌?回答是肯定的。洪毅然在5美感的心理过程6中指出:/审美活动或美感经验乃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心理过程。0诗歌欣赏与教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教学活动,也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诗歌境界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以启发诱导学生想象、体验、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歌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诗歌殿堂欣赏领悟,从而教会学生欣赏诗歌,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首先就涉及诗歌境界划分的问题。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5诗格6),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三种境界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般而言,

欣赏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在扫清文

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是

在头脑中浮现诗中的形象画面,再

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经验深入体验

诗中情感,最后品味咀嚼诗中意境。

由此,运用诗歌境界教学法教学诗

歌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诗歌

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

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

中有大量形象闪现、流动、组合。不

管是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还是

写景咏物诗,都离不开形象,它是诗

人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景象等客观

外物的表象。同时,诗人创作时必

须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把现实生活

中的实象变成诗中形象。可以说没

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也可以说没有

想象就没有诗歌欣赏与教学。当

然,这里的想象是一种再造想象,即

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形成诗中形

象画面的过程。教学中可以启发引

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象诗中形

象:

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

/一首诗告诉我们的是一片霞,一团

花0,教学诗歌应从想象这样的单个

形象入手,接触到形象的字词,立即

在头脑中浮现这些字词的形象。比

如王维5送元二使安西6一诗:渭城

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读后头脑中就应该想象出城郭、细

雨、润湿的飞尘,客栈、柳树、饮酒饯

别的行人这些单个形象,它是想象

诗歌形象画面的基础。

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诗

人往往先描绘出个别形象,再以相

关形象叠加,相互烘托映衬,形成群

体形象,它是比单个形象更富有表

现力的艺术形象。再如上面所举王

维的诗,第一句通过城郭、细雨、飞

尘三个形象叠加,烘托出一个绵绵

春雨中,飞尘微湿而四处飞扬的古

城形象。第二句则是以客栈、柳树

相互映衬,柳树被春雨洗过更加鲜

绿,这种绿色映在客栈白色的墙上

使它也变成青青的了,这是第一句

古城形象之一域的绿柳环绕中的客

栈形象。第三、四句则以人物语言

刻画出第二句客栈形象之一域的饮

酒饯别的行人形象。想象群体形象

是想象诗歌形象画面的关键,它在

单个形象的叠加中烘托、映衬出更

新更美更有弹性的形象。

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朱

光潜论诗时说:/无论是作者或是读

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

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0这幅

画境或戏景就是诗歌全篇构成的整

体形象画面,往往由几组群体形象

组合而成。还是以王维这首诗为

例,全诗先从整体勾勒,再从细处刻

画,描绘出一幅春雨洗柳湿尘,古城

客栈外诗人与朋友饮酒话别的形象

画面,课文插图已经描绘了出来,可

帮助学生想象。学生由于生活经

历、形象记忆的差别,虽不能想象出

与诗人创作的完全一样的形象,但

也会做到鲁迅说的那样/有些类似,

113

教与学°

2001/1~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