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

2018年第05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青年基金项目:《文学作品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的部分成果(2017072002)。1

互文性

20世纪中后期,法国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受巴赫金“对话”和“复调”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其系列著作《词、对话、小说》、《封闭的文本》、《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诗歌语言的革命》和《言说的主体》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并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概念的语义、用法和规范。在克里斯蒂娃看来,“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是,“互文”并不是某一部作品中文本内上下文或上下语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所要体现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与更宏大背景语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联。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彼此参照、引用,相互牵涉,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巨大开放体系。文本的意义只有放在互文这个巨大的体系中,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充分的理解和阐释。

2互文符号的界定及翻译

互文性揭示了文本意义的互文性,一个文本总是这样或那样与其它文本发生关联,对其它文本进行吸收和转化,而将文本和这个巨大的互文体系连接的,正是文本中的互文符号,具体地说,互文符号是指“文本中可以触发互文搜索过程、发起符号处理行动的成份”。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能引起读者大量的回忆、联想,将该文本和其他文本以及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因此,文学文本的中文化因素可以看做互文符号。源文本中的互文符号一旦发生语际转换,能否在目标语境中触发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互文联想,或者重构源语境中的互文联系,给读者带来异域文化的互文体验是检验翻译得失的标准,也是译者追求的目标。

关于符号意义,罗兰·巴特在总结索绪尔所指与能指和皮尔斯符号代表项、对象和解释项的基础上提出,符号包括两个层次的意义,即文本意义和蕴含意义。前者是指符号本身所具有的含义,即符号意义,后者是指符号在社会,文化等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即信息意义。因而,互文符号在在文本语境的转换中,能既保持符号地位又不损失信息,是一种理想的翻译追求,但大多数的情况下,由于源语和目标语言存在着历史、地理、时代,文化、风俗习惯等巨大的鸿沟,既保证符号地位又不损失信息因素往往很难两全其美,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采取的标准应该是:保留符号哪个层面的意义取决于能否在译入语境中重构源语境中互文性,在不失忠实的语境下,给读者异域文化的互文体验。3《茶经》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本文将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 和姜欣的两个《茶经》英译本为例,探讨《茶经》英译过程中关于互文符号所采用的一些方法策略。在两个译本中,译者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为了在译入语境中重构源语文本中的互文性,采用了音译、直译加补释、意译等翻译方法,对一些文化互文符号进行了很多的处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翻译效果。3.1音译

比如在《茶经》第七章“茶之事”中出现这样一个例句:《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己。”此处出现一个历史人物桓温,按照文化属性划分,历史人物名称属于专有名词,所以对于这样一类互文符号,究竟是保持符号表层意义,或者说文本意义,还是保留符号的信息意义或者蕴含意义,是能否在译入语境中再次重构互文联系的关键,也是决定翻译得失的选择。桓温是东晋杰出军事家,“性俭”是其个人秉性,也代表当时文化主流追求,译者在此采用汉语拼音将“桓温”音译为“Huan Wen ”直接翻译了互文符号的文本意义,这对于译入语读者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互文符号,是无法出发读者的互文联想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译者在后面又采用了补充解释,用Probitiy 这个词来说明桓温的性格特征和品行追求,即“Huan Wen was known for his probity when he worked as a procurator in

Yangzhou ”,既保留了原文的互文符号本身,又通过解释在异语文化互文圈中进行新的互文建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翻译方法,有益中华文化的传播。

在《茶经》第八章“之出”中,作者例举说明唐代及以前茶叶主产地,在有关茶叶产地的论述中,“山南”被评定为出产上等茶的地方。如例: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作为一本作于唐代的典籍,时空的差异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倘若再转译为另外一种语言,地理、风土人情、历史等的不同就会使得理解难上加难。所以,在处理这样的名词时,译者依然使用了音译的方法,并通过加注的方法,去消减理解上的难度,忠实保留了源语言文化的特征,使得源语中的互文符号能够在目标语中产生新的互文联系,为目标语提供新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小文本。3.2直译+补释

在《茶经》第六章“茶之饮”有这样一句话:“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在本句中,如果只从字面理解二月、三月、四月,在中西两种文化互文中,没有什么特别含义,仅指月份划分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中国文化互文圈里,二月三月四月却是指阴历,是清明前的三个月,这对于茶叶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而清明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人对季节气候的独特理解,是我们地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果简单的从符号文本意义进行翻译,势必会损失符号的蕴含含义,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补释的方法,译文即为:"The second,third,and fourth months of the lunar year are a proper time for almost all sorts of tea to get harvested."(Classic of Tea,Chapter Six:Guidelines for Drinking Tea)在传递中华特有气候文化的同时,译文也通顺易懂。

另外,如在描述“茶之器”中,《茶经》中有如下描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仅仅用了非常简洁的文字“耳方、缘广、脐长”陆羽就言简意赅地描述出茶器具的形状、要求。而其中的“令正、务远、守中”属于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即文化互文符号,而译文很好地再现出古代茶具器皿形状、要求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译文在传达互文符号的文本意义和蕴含意义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可谓佳译。3.3意译

《茶经》中有一句咏茶名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短短十个字,文化互文符号却非常丰富,六清,九区,即使对中国人来说也未必十分理解其背景。该诗是最早以茶入诗的篇章之一,其中的芳茶即指四川香茶,诗人认为四川的香茶其风味是胜过其他六种古代饮料“水、浆、醒、凉、医、酗”,可以说是所有饮料之冠。该句中的另外一个词“九区”也是一个互文符号,并不是指九个区,而是一种泛指,指代全国。所以译者在翻译这两个互文符号时,并未直接翻译符号的表层文本汉语,也没有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以防造成语义的错误,而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翻译符号的蕴含意义,即:Sichuan teas tops all in scents and looks;Fame goes around without any hooks.正确地传达了源文本的意义。

同时,《茶经》是典型的互文性强烈的文化产物,文本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引用广泛,隐喻多。比如“十之图”的翻译,初看来,该句的翻译应该不是问题,“图”无非就是图画、图表的汉语,所用译者最初将其译为Ten of Pictures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图”字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图画的意思,而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烈互文性和文化背景的符号,因古代文人一般喜欢在绢上赋诗作画,制成挂图,是诗词书画的载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译者将译文从Ten of Pictures 改为Chapter X Scrolls ,尽可能地重现汉语中“图”的文化内涵。殷

《茶经》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

王中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互文性理论为文本意义的理解以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正确处理互文符号的翻译是能否在译入语中重构源语文化因素的互文性,以及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其中丰富的互文性对全面理解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这样一部著作中,对互文符号应采用音译、直译加补释、意译等翻译方法,才能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再现源语文化的互文性,从而准确且自信地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

关键词:互文性;互文符号;《茶经》;茶文化

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