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恶性肿瘤

小细胞恶性肿瘤
小细胞恶性肿瘤

那加等对22例小细胞恶性肿瘤行临床、病理形态和多种免疫组化与电镜观察分析,对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科学的病理学分类。结果如下,将22个病例分为4组:(1)Ewing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组9例(骨内Ewing瘤3例、骨外者1例,Askin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和神经内分泌癌2例);(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8例;(3)结外恶性淋巴瘤3例;(4)腹腔内硬化性小圆细胞瘤和小细胞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论认为:小细胞肿瘤的种类繁多,对其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同时辅以多种特殊检查。

三、骨的小圆细胞性肿瘤[3, 4]

以小圆细胞为主要特征的骨肿瘤发病率低,其中大多属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常需要结合临床、x线和组织学改变、而目前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每位骨科或病理科医师一年中所遇到的这类肿瘤病例数极有限,故较难积累经验,在诊断(尤其是做冰冻切片来确定肿瘤的来源和良恶性)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这类肿瘤的一般包括:

1、尤文肉瘤;

2、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3、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4、恶性淋巴瘤:原发于骨的恶性淋巴瘤可伴骨皮质侵犯和邻近软组织累及,但无淋巴结和内脏同时累及,免疫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网状细胞肉瘤”,实际上是恶性淋巴瘤,故这一名称现己废弃不用了。骨恶性淋巴瘤也可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两大类,原发于骨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极为罕见,大多数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

5、浆细胞性骨髓瘤:又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构成的以多发或弥漫性骨累及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分化程度高的骨髓瘤

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生鉴别,而分化差的浆母细胞性或多形性骨髓瘤则需与恶性淋巴瘤鉴别、骨髓瘤的预后与病变范围及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6、其他含小圆形细胞的骨肿瘤和骨病变:某些骨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如小细胞型骨肉瘤、间叶性软骨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未分化滑膜肉瘤及小细胞癌骨转移等,均可含小圆细胞,尤其是活检时肿瘤组织可仅见小圆细胞成分,此时与上述骨小圆细胞肿瘤不易鉴别,需结合临床、X线表现、免疫组化,甚至电镜才能明确诊断。

有些良性骨病变如慢性骨髓炎和骨嗜酸性肉芽肿,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有时不易与骨的小圆细胞肿瘤区别,组织学上这些病变虽可主要中小圆细胞组成,但其细胞成分多样,呈明显良性形态表现,通常不会引起诊断上的困难。

四、硬化性小圆细胞肿瘤[5]

硬化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 DSRCT)是近年才被确认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此肿瘤由Gerald和Rosai于1989年首先报道,其特点为沿浆膜侵袭和播散性生长,由呈巢性小细胞和硬化性间质构成的组织结构,以及免疫组化有特殊的上皮、间叶和神经性标记物的复合表达。最初文献报道的名称不同,包括:伴有异向分化的硬化性小细胞瘤、腹腔内硬化性小圆细胞瘤、表达间叶型中间丝的腹膜恶性小细胞上皮性肿瘤、伴异向分化的腹膜硬化性小圆细胞瘤、伴有异向分化的儿童腹腔神经外胚瘤和伴多向分化的硬化性小细胞瘤等。尽管DSRCT发生得较少,文献报道仅几百例,但近2-3年来对它的研究却相当深入和广泛(11篇文献),从临床与治疗、病理组织学形态、超微结构到基因及免疫表型等,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认识。现己证实此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细织、免疫细织化学和细胞基因特征。

1 临床表现

DSRCT主要发生在青年男性,年龄最小3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之比为4-5:l。大多数肿瘤发生在腹腔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病人出现腹部疼痛性包块,在疾病的早期常常伴有便秘,个别患者发生肠梗阻、部分患者最初症状与尿道受压有关,如排尿困难。多数患者腹部可触摸到包块,常有腹水。其X线常表现为“间皮瘤样”生长方式,肿瘤沿腹腔表面播散性生长。手术所见与X线表现相同,常发现腹腔中有较大的肿块,一般位于盆腔或网膜上,不直接与任何腹腔器官发生联系,肿物广泛在腹腔和盆腔的腹膜上种植,如同不知道原发灶的多结节性累及腹膜的转移性疾病。淋巴结有时也可以受累,一些病例肿瘤也可浸润到胃、小肠、肝、胰、膀胱、脾或卵巢。几乎所有病例肿瘤都难以被完全切除。

发生在其它部位的DSRCT也有文献报道,包括胸腔、中枢神经系统、阴囊、附睾、卵巢、肝脏及手臂等。起源于胸腔内病变的患者常有胸痛,X线和临床表现与间皮瘤相似,并可累及纵隔和包绕食道,l例发生于脑脊膜和脊髓内肿块的病例,患者出现头疼、呕吐和眩晕症状。最近有人报道了6例附睾区域的DSRCT,在阴囊、附睾或睾丸出现疼痛性或无痛性包块,其中3例同时存在远处转移(颈部及腹膜后淋巳结,肺)。另外,少数病人是以颈部和腋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l例报道有肝脏肿瘤伴双肺转移,但无腹腔受累倩况。

2大体形态

肿瘤由多结节组成,一般是一个较大的肿瘤伴同许多小瘤结,所报道的肿瘤最大直径达40Cm,重2000g,肿物表面光滑、呈圆凸形、切面为实性、灰白色,有时可见到界限清楚的坏死和出血区,一些病例出现

假囊性和粘液样区域、有1例报道肿瘤带蒂,呈多囊性并含血液。

3 组织学改变及类型

3.1 DSRCT典型的组织学改变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小而圆,形成无规则的但轮廓清楚的巢,被大量丰富的纤维或纤维粘液样的间质所包绕、肿瘤细胞岛的形状和体积不同,可以是极小的簇,也可以形成较大的巢或束、在大的细胞巢中常能见到中央坏死灶和出血(图1),粘液变性和钙化也是常见的特点、有时囊腔结构被上皮样细胞围绕,易误认为癌或上皮样间皮瘤,常能见到肿瘤细胞围绕间质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病例可见到菊形团,高倍镜见肿瘤细胞紧密集聚在一起,胞膜不清楚、细胞呈未分化状,小而圆或卵圆形,细胞核染色质浓,但有时可出现泡状核,核仁不清楚,胞浆极少、多数病例肿瘤细胞比较均一,核的形状比较规则(图2,3)、约1/3的病例细胞核有异型性,个别可出现多形性和非典型性(图4)、核分裂常能找到,多数为>2个/HPF、通常肿瘤的间质成分与肿瘤细胞团的面积大致相等。但有时一些肿瘤富于细胞,而另一些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如果从这样一些区域取到很少的标本,或者细针穿刺,往往很难做出DSRCT的诊断、间质一般由致密的胶原束组成,内含一致的纤维母细胞样或肌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平行排列在肿瘤细胞巢的周围,包绕单个细胞巢。间质中粘液样变和玻璃样变常能见到、个别病例基质细胞也能见到核分裂。

3.2 DSRCT的其它组织学类型除了上述典型的组织学改变外,约有1/3的DSRCT还可以出现其它的组织形态,当以这些变化的组织形态为主时,常被误诊、这些形态包括:①梭形细胞结构:有的病例在肿瘤的大部分区域中细胞呈梭形,也可出现灶状梭形细胞区(图5)、至少有半数病例在光镜下虽然见不到梭形细胞,但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就可见到明显的

梭形细胞、另外,个别病例在接受化疗后其复发的肿瘤出现梭形细胞形态。

②类癌样结构:肿瘤主要由弥漫增生的小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可排列成Homer- Wrinht样菊形团结构,个别病例可以没有显著的硬化,肿瘤细胞巢被纤维血管束分隔(图3,6)。③横纹肌样结构:肿瘤细胞胞浆有时呈轻度嗜酸性,但PAS染色阴性,胞浆内嗜酸性包含物使核受压,呈横纹肌样(图7)、④小管样结构:最近报道的一组材料中有8/39的病例在肿瘤细胞巢中出现小管样形态,尤其是在多集性肿瘤中比较显著,肿瘤细胞沿着被覆扁平或立方细胞的腔隙生长,这些集腔一般呈无规则形。⑤腺囊样结构:个别病例的部分区域形成假菊形团样或腺囊样,高倍镜见假菊形团,中央和腺囊样腔内为粘液样基质,易误诊为腺样囊腺癌。

③透明细胞样结构:个别区域肿瘤细胞巢是由透明细胞组成,胞浆界限相对清楚(图8)。①印戒细胞样:细胞有透明胞浆,核偏位,呈印戒细胞样(图9)。②器官样结构:在一些实性区域中上皮样的肿瘤细胞较明显,井排列成器官样,产生细胞球(zellenballen)样形态。②移行细胞癌样结构:个别肿瘤的某些区域的细胞巢非常像移行细胞癌(图10),另外,一例报道肿瘤的某些区域细胞呈单行、背靠背的列兵样排列,似浸润性小叶癌,在一个肿瘤中可以同时出现上述凡种不同的形态,也可以以某一形态为主,但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有典型结构存在。

4 兔疫组织化学

凡乎所有病例都表达desmin,cytokeratin和Vimentin。约3/4的肿瘤对desmin的表达强而弥漫,并且近75%的病例阳性物质靠近核呈小球样。Vimentin表达一般无规律,占80%以上的病例有阳性反应,部分病例也可出现小球样结构。Cytokeratin的表达为复合性的,对AE1/AE3和CAM5.2抗体均可出现反应,尤其是采用"鸡尾酒”法对这

三种抗体进行同时染色,阳性率可达95%,多数病例为弥漫性强阳性反应。但对cytokeratin 5/6和cytokeratin 20不表达,EMA的阳性率很高,一般位于胞浆中,并且个别cytokeratin阴性者对EMA可出现阳性反应,其它上皮性标志物也常表达,如MOC-31、Ber-EP4和CA -125、MOC-31是一种从肺小细胞癌细胞株克隆出来的识别38 KD 上皮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表达位于细胞膜上,且较强。Ber-EP4抗体来源于MDF-7乳腺癌细胞株的膜片段,大约有71%的DSRCT对此抗体发生阳性反应。CA125是一种高分了量糖蛋白,常存在于卵巢粘液癌和内膜腺癌中,但部分DSRCT可对它表达,WT1是肾母细胞瘤位于染色体11的基因,DSRCT凡乎均对多克隆抗体WT1蛋白抗体有阳性反应,少数病例对CD99有表达,CD99是一个被位于X和Y性染色体假启动子基因编码的30-32KDa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绝大多数尤文氏肉瘤和PNET对此发生反应,有半数以上的肿瘤表达NSE和CD57(Leu-7),少数病例表达触突素和CgA、仅有几例肿瘤表达肌特异性actin(MSA和a-平滑肌actin(a-SMA)、其它抗体如Sl00蛋白、HMB45、GFAP和NF等均为阴性。

5 超微结构特征

通常电镜下可以见到肿瘤细胞显示未分化性,细胞紧密连在一起,细胞器少,在肿瘤细胞巢和基质之间可见薄的基膜、细胞核的形状不同,有时不规则、染色质分散,但时而积聚成团块状、核仁一般见不到、大多数肿瘤细胞的连接不丰富,常常分化较差、少数肿瘤可以见到小的较成熟的带张力细丝的桥粒,个别肿瘤这种桥粒很多、一些肿瘤细胞可以见到少量的糖原,也常见到较丰富的自由核糖体和短的粗面内质网,以及中等量的线粒体、部分病例胞浆内含有脂滴。有时肿瘤出现含微管的树枝样突起、

在具有神经标志物反应的肿瘤中可以见到致密核心颗粒,个别肿瘤有稀少的神经内分泌样颗粒、少数病例在细胞间或细胞内形成囊腔,囊腔表面有短的微绒毛、光镜所见到的印戒样细胞区,其电镜显示为胞浆内空泡形成。

在大多数病例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是在核旁的胞浆中存在积聚的中间丝,这种中间丝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之间变化较大、有些细胞仅有小的积聚物,而另一些细胞中积聚物很大,可占据大部分胞浆,并且常常排列成球形涡轮状,与免疫组化中的球状物相对应、这些中间丝的积聚物不仅在圆形细胞中可见到,在梭形细胞中亦能见到、在所研究的病例中,没有找到能够提示向平滑肌和骨骼肌分化的具有密体和Z 带样物质的中间丝。

基质细胞为典型的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后者可见到粗面内质网和带有密体的长细丝束。

6 细胞遗传学特征

通过基因分析研究,几乎所有病例在染色体t(11:222)(pl3;qll或q12)都有异常,这是该肿瘤一个特殊的表现。在第22号染色体上影响DSRCT的区域与尤文氏肉瘤基因(EWS)十分密切,EWS在尤文氏肿瘤/PNET(t11:222)(p24:q12)、透明细胞肉瘤(t(12:22)(q13:q12)和粘液软骨肉瘤(t (9:22)(q22-31;q12))中为特异性的肿瘤易位基因。尽管这些肿瘤的基因断裂点不完全相同,但都在染色体22q12区。22ql2条带位于EWS基因位点,此位点在这些肿瘤中都被重排、而在第11号染色体上的损坏点是肾母细胞瘤的抑制基因(1l p13)。最近有人研究26例DSRCT,其中25例被证明有EWS-WT1基因融合,其基因损坏点在WT1第7内显子和EWS-WT1的7、8、9内显了上。因此,DSRCT可能是染色体区2个断裂点的结合,而这2

个染色体区域在其它儿童的小细胞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该肿瘤的异向分化可能是这种基因重组变化的作用、肾母细胞瘤多向分化的能力己经众所周知,此肿瘤的母细胞成分能够表达Vimentin和Cytokeratin,并且部分病例也表达NSE,此外基质成分明显地向肌源性分化、尤文氏瘤/PNET可以向神经分化,这种分化与预后差有关。EWS与WT1基因的配对决定了肿瘤的表犁.其结果使DSRCT结合了尤文氏肉瘤/PNET 向神经分化和肾母细胞瘤多向分化(尤其是上皮分化)的特点。

7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包括各种发生于儿童和年轻患者的小细胞性肿瘤:横纹肌肉瘤、尤文氏肉瘤/PNET、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胶质瘤、单形性滑膜肉瘤、小细胞性间皮瘤和非霍奇伞淋巴瘤等、另外,当病变不是以典型形态出现,而是以其它组织类型为突出表现时,也要与相应的肿瘤鉴别,如横纹肌样瘤、转移性腺癌、肉瘤样癌和其它的梭形细胞肉瘤等。

患者的年龄和发生部位(腹部)是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肾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很少发生在18岁以上的患者,而间皮瘤又很少发生在儿章和青少年,尤其是小细胞间皮瘤必须是老年患者才考虑;象滑膜肉瘤一般发生在四肢、此外,鉴别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的典型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的变化进行鉴别,即:形成巢状的小细胞和硬化性间质,向上皮、间叶和神经分化的免疫表型,以及EWS和WT1融合的基因变化、还有几个方面可用于鉴别:①横纹肌肉瘤:要着重与腺泡状横纹肌肉瘤鉴别、除了DSRCT有多向分化的特点外,虽然两者都表达desmin,但DSRCT很少表达SMA和MSA,且电镜找不到向肌分化的证据。新近发现的MyoD1和myogenin等是肌源性基因的调节因子,也称基因调节蛋白,它们在骨骼肌分化程序中的表达比myosin,actint和

desmin等结构蛋白早得多,抗MyoD1和Myogenin的抗体己应用于分化差的横纹肌肉瘤的诊断,而这两种抗体被一些学者证明在DSCRT中不表达、因此有人认为desmin在DSRCT中的表达不能表明有骨骼肌分化、②尤文氏肉瘤/PNET:与DSRCT比较,不但在形态上而且在免疫表型和基因型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而且都可有神经标记物和CD99表达,以及EWS基因存在。DSRCT表达显示神经分化的标记物有NSE 和CD57,但不表达NF和GFAP;而尤文氏肉瘤/PNET可以表达NF 和GFAP、DSRCT表达CD99为灶状散在;后者一般为弥漫性。另外,DSRCT表达WT1蛋白,而后者不表达此蛋白。DSRCT大多数desmin 阳性,其阳性染色在胞浆内呈圆球状是一个特点,尤文氏肉瘤/PNET则罕见、③肾母细胞瘤:腹膜后发生的DSRCT有时要与此肿瘤鉴别,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形态特点外,肾母细胞瘤表达WT1而不表达EWS。④转移性癌:一般不难与DSRCT鉴别、对于有印戒细胞样结构的DSRCT,一个简单的鉴别法就是进行粘液染色,因为DSRCT的印戒样结构不是由细胞产生粘液造成的,而是细胞内腔的形成、高度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或脂滴的存在所构成。

8组织起源

DSRCT的组织起源仍不清楚,但是文献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假设。由于该肿瘤的分化水平较低,且主要发生在儿章和青年人,所以有人认为可能来自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或胎儿前细胞恶性转化的结果。有神经抗原的表达和可形成菊形团的结构,使一些研究者认为此肿瘤是神经外胚层起源,另外,多数病例发生在腹部,沿着浆膜面呈结节性扩散,引起人们考虑间皮起源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符合肿瘤细胞的上皮和间质双向分化的特点、这种复合性的表达在胎儿的浆膜和成人的间皮瘤中均

存在。目前,由于基因水平的研究结果,使后一种认识又有进一步的深入,即WT1和EWS基因的融合,从而使肿瘤结合了尤文氏肿瘤和肾母细胞瘤的特点,向多方向分化、WT1基因蛋白不仅在肾母细胞瘤和DSRCT 中表达,也能在泌尿生殖管道、胎儿腹和胸膜间皮表达,而且在一些间皮瘤中也能检测到,并且,有人认为WT1基因可引起间皮向上皮分化、有人还提出间皮下组织是从相同的内脏膜的内胚层组织分化而来,这种内脏膜的内胚层组织也能形成肾赃,这些均支持肿瘤来源于间皮或间皮下组织。

9预后与治疗

文献中报道的绝大多数病例肿瘤呈进行性生长,患者预后不好、一组有35例随访的报道,其中25例于诊断后8-50个月死亡(平均25 2个月),均死于肿瘤广泛转移、另外10例带瘤生存,最长仅31个月。肿瘤对放疗不十分敏感,中于腹腔内器官对放疗的低耐受性和肿瘤的多发性,不易采用放射疗法、手术后常采用化疗,大多数病例最初肿瘤体积缩小,一部分患者可对化疗产生积极地反应、有人报道了17例接受化疗的患者,有8例达到完全反应状态,其中3例复发,另外5例肿瘤完全消失,持续时间4-48个月、但最终的生存率令人失望,患者常常又出现肿瘤进行性生长、治疗仍是急待解诀的问题。

五、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尤因肉瘤临床病理学[6]

PNET是1918年Stout首次报道了1例42岁男性尺神经肿块提出的。3年后Ewing又介绍了1例14岁男性挠骨破坏性病变,提出了Ewing 肉瘤。然而,从1918年到70年代, 对PNET的存在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这两种病变经历了近70年的研究与争论,才被病理界认可是独立的肿瘤实体。从9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PNET的深入研究,PNET与

EWS的关系及Askin等报道的儿童胸肺区小圆细胞肿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这3种肿瘤组织学形态十分相似,免疫表型及电镜所见很类同,它们之间究竞如何区别,一直是个难题。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它们是未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叶的肿瘤。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和尤因肉瘤(EWS)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软组织和骨的高度恶性肿瘤。它们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表现方面都相似,把它们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中识别出未一直是困扰病理学家的难题。对PNET/EWS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光镜观察根据传统病理学分为3组:PNET、EWS及ASkin瘤。PNET 形态学上由小圆形细胞组成, 圆或卵圆形,染色深,胞质量少,染色质呈凝块状,核仁不明显,高倍镜下瘤细胞形态大小有一定的差异。细胞排列成巢状、片状或分叶状,其间由纤维血管形成纤细的分隔或宽纤维分隔。明显的特征是出现Homer-Wright(H-W)菊形团,有时菊形团中央出现内腔和内界膜,有时围绕血管分布形成假菊形团。但也有部分原始神经外胚叶瘤无菊形团分化。EWS 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相似,但细胞大小更均匀一致,染色质细致,缺乏菊形团或分叶状结构,常有出血坏死。Askin瘤常位于胸肺区,形态学上与PNET类同,但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成片状或小叶状,常见坏死,无菊形团形成。

有时PNET、EWS及Askin瘤的瘤组织排列成特殊结构①线状结构:瘤细胞排列成细束带状,其间为纤维结缔组织;(2)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围绕血管分布形成乳头状结构;③列兵式结构:瘤细胞单个或两个排成条索状,其间为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④腺样结构。

病理特征:PNET主要发生在躯干,尤其是椎旁区、四肢及腹膜后。形态

学上明显的特征是出现H-W菊形团,有时菊形团中央出现内腔和内界膜,有时围绕血管分布形成假菊形团,高倍镜下瘤细胞形态大小有一定的差异。EWS常发生于骨,但也可原发于软组织。原发于软组织的常见部位同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相似,但细胞大小更均匀一致,缺乏菊形团或分叶状结构。Askin瘤常位于胸肺区,形态学上同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类同。这3组病变形态上难以区别,仅仅根据传统病理学出现菊形团归入PNET,不出现菊形团归入EWS,生长于胸肺区归于Askin瘤。虽然传统组织学分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肿瘤的分化程度:PNET细胞分化较好,EWS分化较差,Askin瘤部位特殊。但是这三者之间究竞如何区别,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本质及起源是什么?特殊排列结构意味着什么?我们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菊形团提示肿瘤向神经分化,线状结构和列兵式排列提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出现这类结构表示预后较差。

免疫表型的特征:免疫组化与传统组织病理学的结合,为诊断PNET、EWS及Askin瘤提供了帮助。AFlP曾以NSE阳性,与另一个神经标记物阳性联合作为诊断PNET的标准。但是NSE的特异性较差,如今己不再认为是神经源细胞所独有的。P30/32 MIC2的出现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带来了曙光。

MIC2是性染色体上异染色质基因,基因产物P30/32mic2是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其生物学功能目前尚未弄清,最近作为CD99抗原。目前,CD99己用于PNET、EWS及Askin瘤的诊断,它显示强阳性表达。对PNET、EWS及Askin瘤,其他抗体标记的结果是不恒定的,41例中NSE强阳性占53.7%,S100蛋白强阳性占22.0%,Syn强阳性占4.9%,Vim强阳性占41.5%,而对CD99则呈弥漫强阳性占87.8%,

与前4种抗体相比,CD99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PNET、EWS及Askin瘤对这几种抗体的反应无明显差别,因此骨和软组织小圆细胞肿瘤对CD99强阳性表达的首先要考虑PNET、EWS及Askin瘤。同时要认识CD99具有相对特异性,在恶性淋巴瘤、横纹肌肉瘤中也表达,所以要明确诊断PNET、EWS及Askin瘤仍需应用更多的抗体。

CD99强阳性即MIC2基因产物的强阳性且在PNET、EWS及Askin 瘤中无差别表达,为PNET、EWS及ASkin瘤具有共同组织学发生的假说提供了依据,而近年来分于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PNET、EWS 及Askin瘤有共同的染色体易位t(11;22)(q24;q12),t(21;22)(q22;q12)和t(7;22)(p22;q12),许多文献均证实,并且认为是该类肿瘤特异性的基因标记物,这3种肿瘤是同一种肿瘤或属同一家族,是骨和软组织中来源于周围原始神经外胚叶的相关肿瘤。我们认为在缺乏分子遗传学检查时,免疫组织化学具有共同的MIC2基因表达是这3种肿瘤为同一种肿瘤或属同一家族的佐证。

EWS常发生于骨,且由Ewing首先报道;Askin瘤系Askin首先提出,生长部位特殊,因这两者首次报道时肿瘤起源未定,所以用人名命名,但这两者本质及起源均属PNET类,EWS是未分化的PNET,Askin 瘤是部位特殊的PNET,目前病理上以PNET/EWS的形式表明它们的关系。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湘信有一天这类肿瘤会重新命名或统称PNET.并归属于周围神经系统肿瘤类。

PNET和EWS属于软组织小圆细胞肿瘤,后者包括了一组形态学相似的肿瘤,并巳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具有侵袭行为,易转移,而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的特征并不明显,甚至不同肿瘤可以有相似的结果,因此,明确认识SRCTs是病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鉴别诊断:PNET/EWS必须与淋巴瘤、胚胎性横纹肌瘤、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未分化滑膜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及圆细胞脂肪肉瘤进行鉴别诊断。淋巴瘤的淋巴细胞单一性增生,细胞呈弥漫分布,胞核有一定特怔。瘤组织中常有吞噬组织细胞反应。酶标LCA、L26或UCHL-1阳性有助于诊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好发于腔道器官,胞质红染,有纵纹或横纹的肌母细胞分化和幼稚的黏液背景,Des、myoglobin阳性。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弥漫分布,巢状、梁状,形态多样。免疫组化HMB45是特异性标记物。未分化滑膜肉瘤瘤细胞主要为小圆或卵圆和短梭形幼稚的间叶细胞,瘤细胞可呈双向分化,巳常有血管外皮瘤样构型,可出现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上皮和间叶双重标记阳性可帮助诊断。圆细胞脂肪肉瘤无有效标记,但组织学上有脂母细胞存在。神经母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链上,有H-W菊形团形成,但其CD99呈阴性,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含量上升。总之,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可对小圆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池鸣鸣,施公胜,等,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7,17(2):189-190。

[2]那加,李竞贤,柳萍,等。骨与软组织小细胞恶性肿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50:353-355。

[3]王晓冰,骨的小圆细胞性肿瘤,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6,第3期:434-435。

[4]高奉浔,骨小细胞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9,6(2):68.

安罗替尼综合治疗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3), 320-32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9229659.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219229659.html,/10.12677/acm.2020.103051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Anlo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Sarcoma Miao Ge, Bin Yue Done On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Mar. 3rd, 2020; accepted: Mar. 18th, 2020; published: Mar. 25th,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anlotinib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nd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soft tissue sarcoma that could not be removed by complete surgery. Methods: Thirty-nine patients with soft tissue sarcoma were included, all of whom were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nd the tumor could not be completely removed by surgery. Twenty-thre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lotini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1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and 39 patients were finally followed up for efficacy. Results: The data of tumor recurrence tim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tumor recurrence time and lung metastasis time in the anlotinib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In addition,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lung metastasis rate of soft tissue sarcoma pati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in 1 year.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anlotinib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sarcoma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lone. Keywords Soft Tissue Sarcoma, Anlotinib, Recurrence Time, Pulmonary Metastasis Time 安罗替尼综合治疗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葛淼,岳斌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肿瘤科,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20年3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18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25日

恶性肿瘤临床DCCK治疗手册

恶性肿瘤CIK/DCCIK临床治疗手册 肿瘤的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应用的报道已近10年,2009年6月,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CIK细胞治疗作为第三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卫办医政发 [2009] 84号)。结合我公司治疗数千病例的经验,总结制定本治疗规范,以方便临床使用。 一、产品知识 肿瘤生物治疗简述 长期以来,肿瘤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三种传统的常规模式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生物治疗迅速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治疗模式。生物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异性、有效性,对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主要器官无负面影响和明显毒性,被认为是本世纪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生物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现代手术、化疗和放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不但具有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而且对病人受损的免疫系统又能起到恢复与 重建的独特作用。 目前,肿瘤生物治疗主要有5 类:细胞因子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技术、基因治疗、过继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治疗。其中,CIK 细胞治疗是最具有 发展应用价值的过继细胞治疗方法,而DC 细胞治疗是最具有发展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治疗方法。 CIK细胞 1、CIK基本信息 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CIK增殖能力强,细胞毒作用强,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由于该细胞同时表达 CD3 +和 CD56+ 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称为NK 细胞

(完整版)病理学考试肿瘤习题及答案

第6章肿瘤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选择题 1. 下列肿瘤中,哪种肿瘤的实质常由透明细胞组成 A. 直肠腺癌 B. 肝细胞癌 C. 肾细胞癌 D. 胃粘液癌 E. 乳腺髓样癌 2. 下述有关食道癌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食道上段最常见 B. 鳞状上皮癌多见 C. 可见原位癌 D. 亚硝胺与食道癌发生有关 E. 可以多灶发生 3. 下列哪种肿瘤的恶性型不能归入肉瘤? A. 脂肪瘤 B. 血管瘤 C. 软骨瘤 D. 乳头状瘤 E. 纤维瘤 4. 以下不属于癌前疾病的有 A. 肝硬变 B. 慢性萎缩性胃炎 C. 子宫平滑肌瘤 D. 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E. 纤维性囊性乳腺病 5. 肺癌一般不转移至 A. 脑 B. 骨 C. 心 D. 肝 E. 肾 6. 下列哪项是原位癌的主要特征 A. 是一种早期癌症 B. 未发生转移 C. 发生于子宫颈粘膜上皮 D. 可长期保持原来的结构,甚至消退 E. 癌变波及上皮全层,但未浸润至粘膜下层 7. 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指 A. 细胞层次增多 B. 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 C. 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极性不丧失 D. 细胞局限于基底膜内 E. 不会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 8. 诊断腺癌的依据是 A. 发生于腺上皮 B. 呈结节状外观感 C. 有癌巢形成 D. 异型性明显 E. 有条索状,腺状排列 9. 下列哪项是骨肉瘤的主要诊断依据: A. 血道转移 B. 好发于青少年 C. 发生于长骨骨干 D. 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E. 出现肿瘤性骨折 10. 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 A. 直接蔓延 B. 淋巴道转移 C. 血行转移 D. 腹腔内种植 E. 消化道转移 11. 进展期胃癌最多见的类型是 A. 胶样癌 B. 革囊胃 C. 息肉型 D. 溃疡型 E. 局限浸润型 12. 癌块小,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症状,临床上最多的是 A. 腺癌 B. 导管癌症 C. 湿疹样癌 D. 硬癌 E. 髓样癌

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综述

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综述小细胞恶性肿瘤是指光镜下不易区分,组织来源不易确切诊断,形态以小圆细胞为主的一类恶性肿瘤。因其中每种肿瘤各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尽相同,所以应用先进的病理学方法将其进一步分类.不但有学术意义,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罕见, 是近10年才明确界定的一类恶性肿瘤,为一组细胞形态相近而组织学结构呈弥漫分布的肿瘤,尤其当某些肿瘤分化很差时,仅凭HE切片光镜观察,诊断十分困难,误诊率较高。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诊断这些病理形态学上难以明确来源的肿瘤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例如,未分化癌细胞当表现为圆形细胞,弥漫分布不呈巢状,尤其转移到淋巴结使得淋巴结结构破坏时,与恶性淋巴瘤难以鉴别。上皮性标记物(KET、 EMA或CEA)与LCA联合标记,前者阳性可肯定为来源于上皮细胞组织的癌。 一、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种类和免疫组化特征 池鸣鸣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98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免疫组化表型及病理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母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为NSE阳性,而Des阴性;未分化癌KET、EMA、CEA阳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MG、Vim、Des呈阳件反应;尤文氏肉瘤Vim阳件,有些病例NSE阳件;未分化滑膜肉瘤Vim阳件,部分病例KET、EMA阳件;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HMB45阳性。LCA是恶件淋巴瘤特异件标记;HCG、AFP可作为精原细胞瘤的标记。

二、骨与软组织小细胞恶性肿瘤 那加等对22例小细胞恶性肿瘤行临床、病理形态和多种免疫组化与电镜观察分析,对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科学的病理学分类。 结果如下,将 22个病例分为 4组: (1)Ewing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组 9例(骨内Ewing瘤3例、骨外者1例,Askin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和神经内分泌癌2例); (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8例; (3)结外恶性淋巴瘤3例; (4)腹腔内硬化性小圆细胞瘤和小细胞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论认为:小细胞肿瘤的种类繁多,对其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同时辅以多种特殊检查。 三、骨的小圆细胞性肿瘤 以小圆细胞为主要特征的骨肿瘤发病率低,其中大多属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常需要结合临床、x线和组织学改变、而目前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每位骨科或病理科医师一年中所遇到的这类肿瘤病例数极有限,故较难积累经验,在诊断(尤其是做冰冻切片来确定肿瘤的来源和良恶性)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这类肿瘤的一般包括: 1、尤文肉瘤; 2、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3、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恶性肿瘤包括哪些种类

恶性肿瘤包括哪些种类 按恶性肿瘤的起源组织不同,凡从上皮(表皮)组织如皮肤、内脏的粘膜生长出来的恶性肿瘤都叫做癌,例如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鼻咽癌、卵巢癌、肾癌、膀胱癌、甲状腺癌和皮肤癌等。 凡从间叶组织如肌肉、脂肪、骨骼、血管、淋巴等长出来的恶性肿瘤叫做肉瘤,例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血管肉瘤、淋巴肉瘤等。 还有一些恶性肿瘤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有另外一些名称,例如白血病、霍奇金病、威尔姆氏瘤(肾母细胞瘤)、黑色素瘤、视网膜细胞瘤、精原细胞瘤、颗粒细胞瘤、枯根勃氏瘤、尤文氏瘤、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乳房派杰氏病等。 由于癌比肉瘤(和其他恶性肿瘤)远为多见,大约为9:1,也就是说10个恶性肿瘤病人中,有9个病人是患癌,1个病人是患肉瘤。所以,一般把恶性肿瘤通称为癌症。人类癌症按国际疾病分类有62种,

在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是消化道癌症和呼吸道癌症,如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等。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怎么区分?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无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表到内部结构,从他们的临床表现到对人体的危害,都有明显的不同。医生们根据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某些特殊的检查方法,一般都能正确地区分肿瘤的良、恶性。当然也有介于良恶性之间者,便难以区分了。 良性肿瘤,一般说生长缓慢,可以在身上存在几年或几十年。呈膨胀性地生长,有较清楚的界限。居于皮下软组织中的良性肿瘤,用手往往可以稍稍推动。常用外科治疗,手术较容易切除,切除后一般不会复发或转移,良性肿瘤的细胞形态和正常组织的细胞形态比较接近,细胞分化好(细胞成熟),大多数良性肿瘤有一层纤维薄膜包裹,通常没有浸润性(不规则地向外侵犯)扩张,对人体危害较小。 但如果一些良性肿瘤生长在人的重要部位,如脑的良性肿瘤,如不及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恶性肿瘤的特点为局部浸润和向远处转移。其恶行昭著,特点是: ①生长快。 肿瘤细胞可大量繁殖,其原料来源于人体自身,故会大量消耗人体营养而致贫血、消瘦、乏力。如肿瘤位于口腔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加剧上述表现。恶性肿瘤到了晚期就会表现为全身衰竭,医学上称为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乏力、衰弱。 ②易浸润或向远处转移。 颌面部肿瘤向邻近部位浸润:可侵及眼球、颅底、呼吸道、食道及颈椎、胸肺、支气管等。向远处转移可破坏五脏六腑,造成功能损害,重则危及生命。 ③恶性肿瘤不易根治。 因恶性肿瘤的生长快以及人们医疗保健知识相对贫乏,致恶性肿瘤难以早期发现,肿瘤向深部浸润或转移,这就对临床上的根治带来难度。 区别肿瘤的良性与恶性,可以从几方面考虑: ①肿瘤的组织结构。良性肿瘤的形态结构与其来源的成熟组织相似,组织排列正常,细胞核保持正常极向;而恶性肿瘤与其来源的成熟组织相差很远,组织排列紊乱,细胞核失去正常极向。 ②肿瘤细胞形态。细胞的间变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而良性肿瘤无间变。所谓间变,是指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核增大,染色加深,核浆比例倒置(即核多浆少,正常细胞浆多核少)。良性肿瘤

细胞核分裂少见,而恶性肿瘤细胞核分裂较多,特别是不典型分裂(即不对称分裂,多极核分裂等)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③肿瘤的生长方式。良性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多有完整包膜,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多无完整包膜。 ④肿瘤的生长速度。大多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几年至数十年,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有时几周或几个月往往长成巨大肿块。 ⑤肿瘤的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因此,转移乃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肿瘤细胞培养(完整版)

肿瘤细胞培养(完整版)

第6章肿瘤细胞的培养 肿瘤细胞培养是研究癌变机理、抗癌药的敏感性、肿瘤细胞和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癌细胞是比较容易培养的细胞,当前所建立的细胞系中癌细胞是最多的。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肿瘤研究具有许多优点: (1)可免受机体内环境因素的影响,避免了个 体差异性,便于探索各种物理、化和生物因 素对肿瘤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 (2)既便于从细胞水平上研究肿瘤细胞的结 构与功能,又便于从基因及分子水平上研究 癌变的发生机理; (3)可长期传代、保存,便于观察肿瘤细胞生 物学特性和遗传行为的改变。 (4)可用于快速筛选抗癌药物和研究耐药机 理。 (5)研究周期短,比较经济。 但是它也有缺点,如长期培养可使细胞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实验所得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体内的情况,应与体内试验结合研究更为合理等。 一、肿瘤细胞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和性状 形态不规则,细胞界限清晰,伸展较差,核膜、核仁轮廓明显,核仁多、核浆丰富。折光性强,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微绒毛多而细密,与肿瘤细胞具不定向运动和铺着不依赖性有关。 2、生物特性 癌细胞在无血清或低血清(2%~5%)时仍能生长,营养要求不高,因能自分泌促增殖因子,在软琼脂培养时单个细胞能形成集落,生长方向性消失,再加上失去了接触抑制,癌细胞数量增多时可呈多层重叠生长,细胞饱和密度大,有丰富的三极有丝分裂,分裂指数高,细胞倍增周期短。 3、永生性 永生性也称不死性,在体外培养中表现为可无限制传代而不凋亡(Apoptosis),体外培养的肿瘤

细胞系(株)都表现有这种特性。但体外培养的永生性和体内肿瘤的恶性(包括侵润性)是两种性状,受不同基因调控的,因恶性肿瘤多数在体外培养时并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功,生长增殖能力并不旺盛,有时只能传若干代,说明体外培养的永生性可在体外培养后获得的。另外,体外培养的许多细胞系,如NIH3T3、Rat-1 10T1/2等均具有永生性而无恶性。但两者有相关性,永生性可能是细胞恶性变的某一阶段。 4、侵润性 侵润性是肿瘤细胞扩张性增殖行为,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仍保持有这种特性,当与正常组织混合培养时,能侵润入其他正常组织中,甚至能穿透人工隔膜。 5、异质性 所有肿瘤细胞都是由增殖能力、遗传性、起源、周期状态等性状不同的细胞组成,属于异质性,其中有的衰老、退化,有的处于周期阻滞状态,只有那些处于活跃增殖的肿瘤干细胞才是支持肿瘤生长的成分,肿瘤干细胞易于生长增殖,分离培养干细胞的方法称干细胞培养(有干细胞系和数个亚系组成)。 6、细胞遗传性 失去二倍体核型,呈异倍体或多倍体,常有标记染色体出现,正常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区别,如表6-1所示。 表6-1 区别正常成纤维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的指 标 正常成纤维细胞 恶性肿瘤细胞 形 态 棱形或多角形,伸展良好,折光较弱,核浆比例小,嗜碱性弱,核仁较少较小,多核巨细胞少见 多角形或细长形,伸展较差,折光强,核浆比例大,嗜碱性强,核仁多、大,常见多核巨细胞 生长特性 排列有方向性,单层生长,方向性消失,多层重叠生

肿瘤与癌症文献综述

肿瘤与癌症 摘要: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癌症并非不治之症。致力于自然医学研究的医学专家们研究发现:负离子对抑制癌细胞转移有令人鼓舞的效果,重要的是利用自然因子负离子对癌症患者治疗对机体无任何损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关键词:肿瘤与癌症、预防、诊断、治疗 1、引言 癌症是医学术语,其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但也有人将癌症和恶性肿瘤混合使用。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英语:Infiltration (medical))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1][2]。 癌症有许多类型,而病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癌细胞所在部位以及恶性生长的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远端转移。医生可以根据受检查者的活体组织切片或经手术取得的组织,甚至是生物标记的含量做出诊断。多数癌症根据其类型、所处的部位和发展的阶段可以治疗甚至治愈。一旦诊断确定,癌症通常以结合手术、化疗和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开发出许多针对特定类型癌症的药物,也增进治疗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经治疗,通常最终结果将导致死亡[3]。 癌细胞持续生长而不受外在讯息调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异常,如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转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将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一个恶性肿瘤细胞通常需要许多次突变发生,或是基因转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受到干扰[2]。 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被称为致癌物质,又以其造成基因损伤的方式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与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是一些环境因子,例如,香烟、辐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将本身的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里中,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产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触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无法完全预防癌症的产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传至下一代。 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癌症,由于DNA的损伤会随着年龄而累积增加,年纪越大得到癌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十万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1]。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名称由来、分类、辨析与命名 2.1分类 现今癌症分类主要以肿瘤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和其生物学行为作为依据。在病理学上,每一个系统和器官的肿瘤都有详尽的分类。分类一方面是为了诊断的需要,统一术语。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预后方面的原因。以下的类别较为一般所接受: 根据肿瘤的发展,可分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指肿瘤细胞未发生转移与侵入周遭组织的情形,反之则称为恶性肿瘤,多数会影响生理功能的肿瘤都是恶性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