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总第178期)

“变形"的美学。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胡志明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卡夫卡在创作(如《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它常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武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词汇。这根源于卡夫卡“变形”的美学,包括他对人生的生存境况的“恐惧”体验和“滑动反论”式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话语方式;变形;美学;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01)05—0058一05

初读《变形记》的人,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很不习惯的审美感受。人们往往把这种不习惯归咎于作品中“人变甲虫”的内容。如果硬要说我们审美时所感受到的“不习惯”确实与《变形记》的“变形”有关,那么这个“变形”的所指其实并不是格里高尔的变成甲虫,而是卡夫卡的美学,是他叙说格里高尔变形的话语方式。昆德拉说:“卡夫卡,首先是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一个艺术的奇迹。”【1】(聃)“这个人用它的晦暗不明的美学把我们置于一种难堪之中。”…飚)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尔西亚?马尔克斯说:“是卡夫卡使我懂得了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写作。”洲H8)作为卡夫卡美学革命的主要方面之一,即马氏所言的“另外的方法”,其实就是他在《变形记》等小说中所采用的“变形”了的话语方式。

如果说,卡夫卡的创作意味着一场“美学革命”,那么这场“革命”的起点当始于《变形记》开头的第一句话:“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个著名的开头用一个极为平淡无奇的语句,推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性事件,也使我们“发现”了卡夫卡“变形”的美学的革命意义。在传统式的叙事作品中,“在悲剧里,这一变形类似地完成于第五幕之后”[3“嘲),通常总是作为故事的结局,或情节发生逆转的关节点,如《俄狄浦斯王》主人公真实身份的“发现”,亚理斯多德说:“这都是前事的结果。”“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4](P55)。可以说,这“发现”往往是整个作品的“眼”,是读者审美欣赏的聚焦点,作者经过处心积虑的铺垫蓄势之后,就是要借助这一“发现”对读者的心理形成强有力的一击,读者也在“发现”的恍然大悟中享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在《变形记》里,“卡夫卡的第一句话就使读者置身于奇异之中”Is](巧),这个足以成为整个作品最佳卖点的“发现”,竟被卡夫卡处理得完全变了形:“人变甲虫”这一灾难性事件几乎是凭空产生,既没有任何先兆,在后文里也没有具体原因的交代,读者难免对此深感困惑;在一般人眼里,这一灾难性事件的严重性是不言自喻的,作者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平静冷漠的语调轻描淡写地一说了之,这自然会使读者心理上感到极不习惯;更有甚者,这个本当成为故事的结局或情节的高潮的事件,在《变形记》里却成了一个开头,即是说,在传统式叙事作品中备受读者关注的结局,到了卡夫卡的笔下却成了他的整个叙事的逻辑前提,“一个难以置信的前提就像顺便说起一样很自然地被提了出来。”[6】(胤1)当然,在作品里,它只是一个前提,或者说,是一个典型的卡夫卡式的开头,而作品叙事的主要的内容则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感触与遭遇。

其实,除了《变形记》,卡夫卡创作的其他一些重要作品的开头,几乎全都采用了类似的“变形”的格式。《审判》:“一定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因为,他没干什么坏事,一天早晨却突然被捕了。”《乡村医生》:“我感到非常窘迫:我必须赶紧上路去看急诊。”《城堡》:“K.到达时,已经入夜了……城堡山连影子也未见。”《一条狗的研究》:“我的生活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其实,它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等等。只是与《变形记》相比,这些开头更现实了些,没有了“人变甲虫”这种看似“超自然”的因素。这样“变了形”的开头,决定了整个作品话语方式的变形,也为作品的“卡夫卡式”的审美

*收稿日期:200l—01—05

作者简介:胡志鹳(1956一),男,上海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剐教授。58

语境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变形”的开头可以起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读者一开头就感到不习惯,所以他对整个作品也会有所警觉和抵触,这样的心理距离可以防止读者过分地投入情感,使他的自我意识避免被销蚀。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是领悟卡夫卡真谛的保证。正如罗杰?加洛蒂所言:“这种卡夫卡式的变化决非随心所欲,所以我们在感到不自在的同时却又觉得与我们有关。于是我们从习惯、义务和俗套的昏沉中被唤醒,被要求弄清是怎么回事了。”[7](Pt61)其次,“人变甲虫”这样的无妄之灾突如其来,而且没有任何原因,读者愈是得不到解释,就愈发渴望弄个明白,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推断。表面上看,卡夫卡拒绝对此进行解释,然而,“当我们一读再读《城堡》一书的开头,并把它和印在书尾的变化多端的开头相比较,事情就变得十分的清楚,那就是卡夫卡用尽他的方法去排斥单一注释的任何可能性0”…P122)卡夫卡实际上是在诱导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突然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各种可能性的解释。可以说,《变形记》审美语境犹如一个房间,卡夫卡用他“变形”的开头砰然关闭了唯一的~扇可供读者进入的“房门”的同时,实际上也拆除了这个“房间”四周的墙壁。这就为任何一位读者直接从自己的生活进入这个“房间”并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像而提供了可能性。复次,卡夫卡小说的这种开头,尽管事态严重,但相对于整个作品的叙事而言,仅仅是个逻辑前提;相对于整个故事来说,又只不过是一个背景,因为无论是“人变甲虫”或是“审判”还是那找不到人口的“城堡”,若作为一个事件,它本身几乎不再有所进展了,但是对于主人公来说,它则成了他唯一的无法摆脱的生存境况。主人公后来的所思所感,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他的所有举动,都是身陷于如此境况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作的必然反应。就像在《审判》里,“K.完全被强加给他的审判的境况所吞没;没有任何一点时间去想任何别的事。”【2J(1螂)这种开头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人物设置一种难堪的命定式的生存境况,而且是在人物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设置的,所以说,人物等于是被“抛进”了这一境况,同样,对于每一个进入作品的读者来说,他也就必然地与主人公一道,被这个开头“抛进”作品的审美语境。

由于开头的“变形”,整个作品的话语方式必然也要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形”。表面上看,除了开头的与众不同以外,卡夫卡作品的描写还是相当地细腻真实,乃至于卢卡契也说:“卡夫卡似乎可以列入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家族,主观地看,他还在更高的程度上属于这个家族哩。”旧J(p339)然而,《变形记》中那看似朴实无华的语句、丝缕毕呈的描写,还是令读者感到不习惯。这是因为作品的话语方式,包括叙事时问、叙事语态、叙事语式,都已悄悄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先来考察《变形记》的叙事时间。乍一看,这个作品叙事的时间形态显得非常的简单、古朴或原始。小说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叙事时间总是由前向后呈线性状,而它所叙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序列,则可以有多种变化,一般地说,较古老的作品,其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联系比较单纯,变化也不多,譬如神话传说民间文学,其故事时间大多与叙事时问一样,自然地呈现为由前往后的单一的线性状。《变形记》的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都是由前往后延伸的,而且节奏几乎完全吻合一致,我们就是根据叙事者的一句句的叙述,一步步地了解到,格里高尔的变形造成家庭的混乱;他适应了变形后的生活,想重建与家人的联系,却遭到父亲用苹果的狂轰滥炸;意识到家人不可能再接纳他的真情后,他自动地死去。整个叙述就是这一故事的单线发展,其中既没有任何副线的交替,也没有别的故事的插入,而且更没有因倒叙或逆叙所引起的时间的歪曲。所以,乍一看,它就像卡夫卡曾在书信中提及的一篇关于《变形记》的评论中的言辞:“卡夫卡的叙事艺术带有一些古老的德意志叙事艺术的风格。”不过,卡夫卡谈及这篇评论的口吻是很不屑的,显然,他并不认同这一看法。lion(n笛)

顺时的故事,顺时的叙述,犹如自然时间的演进。然而,就在自然而然中,卡夫卡悄悄地又引入了一个阅读时间,它使得整个叙事时间转化出一种空间感。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夫卡借助于格里高尔的焦虑,按照一定的间隔,有规律地读出一个个的时间标记。我们不知道格里高尔醒来的确切时间,但一定不会早于五点——他已来不赶五点的火车,也不会迟于六点半——那是他第一次读出的时间。接着有:六点三刻、七点、七点十分、然后父亲请求秘书主任等一分钟,格里高尔则要求再等一两分钟,他还打算赶八点钟的火车……然后,已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打开房门,家人一场骚乱。这本来是故事推进的时间,无意间与叙述的语速相合,当卡夫卡按照一定的篇幅间隔一一地加以明码标出时,它实际上又成了阅读时间,即每两个所注明的时间之间的差额,差不多就是读者阅读这一段内容实际所花费的时间数。读者阅读感知的时间、不仅与叙述的时间同步,甚至与刚变形的格里高尔挣扎和焦虑所花费的时间也基本吻合,三个时间的交相重合,读者已不仅仅在读,而是在以相同的节奏感受格里高尔当时所经历的一切。一个二维平面的文本与其独特的叙事时间相结合,产生的是一个四维的审美空间感,所以,阅读《变形记》的读者常常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现场感。

为了使读者的这种现场感在后两部分的阅读中能继续保持下去,卡夫卡在不违反顺时顺事叙述原则的前提下,玩了一把瞒天过海的伎俩。具体地说,他把后两部分的描述都切分成比例大致相当的两块——约为5.5:4.5和5:5(第三部分甲虫死后的描述未计算在内),重点当然都在后半块:格里高尔不甘寂寞试图与家人重建联系而两次闹出的混乱场面,这两个场面的变化与有关它的叙述和读者的阅读,在时间节奏上几乎可以同步,都很能给人以当下的现场感。而作品三大部分的三个场面之间,分别有较长的两个多月或一个多月时间跨度,这很可能破坏读者的现场感。因此,卡夫卡在第二、三部分前半块的叙述中,都是从格里高尔的视角,把他感受、观察和联想到的事物,按相似性原则和“虫形一人心一亲情”间内在的递进关系,顺时序述出,使读者在关注虫形感受和人的思绪之矛盾时,已不知不觉地忽略了故事时间的

59

流逝,从而忽然间已直接进入到下一场面。譬如,第一部分末尾是甲虫跌进房间流血昏迷(寂静),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是“虫”的生理感受:苏醒、疼痛、想吃;再转列入的意识:妹妹的送饭做饭,家人吃饭,家庭经济的窘境;由此产生浓浓的亲情——想见母亲;JA而导致一个新的混乱场面的出现。第三部分前半块的叙述程式与功能也大致相仿。

《变形记》的叙事时间中,作者还引入了“过去”与“未来”,不过,这两个概念的存在都是为了陪衬或凸显“当下”的现场感。第一部分里,刚变形的格里高尔对回忆过去的往事感到厌恶与愤怒,要“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显然,他宁愿留在变了形的当下,所以,第二、三部分关于往事的回忆也就渐渐少了。关于“未来”,作品中寥寥无几的有关“未来”的话语,都采用了虚拟或推测性的语气。“一定得留住秘书主任,……一家人的前途全系在这上面呢!”“下一次门再打开时他就要像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了。”这暗示着“未来”的不可靠,无把握。“当下”的变形尽管可怕,但毕竟比令人生厌的“过去”要自在得多,也比虚幻的“未来”要实在得多。《变形记》就是采用这样的叙事时间,把读者牢牢地框在与格里高尔同步的“当下”之中,与其同思同感。卡夫卡其他小说的叙事的时间形态虽然有所差异,但突出“当下”与没有“过去”及“未来”这鼯大基本特征却是一致的,所以,卡夫卡的一些重要的小说中的人物,除了死去,就是失踪,否则那部小说就没有结尾。

《变形记》的叙事体态也颇为独特。所谓叙事体态,指的是叙事者与人物的关系,根据叙事者或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人物的不同关系,作品的视角基本上可分为“从后面”观察、“同时”观察和“从外部”观察三类。关于《变形记》,有人认为它采用的是与人物“同时观察”的视角,即叙事者与主人公一体性的叙事视角,独特之处只是在于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而已。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天早晨,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在开头这句话里,我们承认“发现自己”变成甲虫的是格里高尔本人,即主人公视角,那么,是谁观察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有所“发现”的呢?显然,“在小说内部还存在着一个与主人公保持着距离的叙述者”。[11](P487)也就是说,《变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叙事人,小说实际上采用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双重视角。

一般的双重视角在现代小说中时常可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读者是经由叙事人和狂人的双重视角完成了作品的阅读,不过,它们只是简单地以先后轮岗的次序交替出现的。《变形记》的双重视角则是复合式的,是两种视角同时并存。作品中格里高尔的叙事视角非常明显,毋庸置疑,所以我们着重考察另一重视角,即叙事者的视角。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明显的存在。如开头与结尾的格里高尔死后他家人活动情况的描写,明显地表明一个相对独立的叙事者的视角;二、隐匿的存在。在几个中心场面的具体描述中,有些事情,包括他家人的意识活动描写,那是格里高尔的视线显然无法够到的,譬如,“他重新被关入黑暗(房间)中,而隔壁的两个女人就涕泅交流起来,或眼眶干枯地瞪着桌子。”有的情60景发生在他或正处于昏迷,或正全身心地关注于自身的境况时,如作品关于父亲在扔苹果砸他之前追逐他的情景的细致描写。这些描述显然昭示了一个与格里高尔保持一定距离的叙事者的视角的存在,只是由于它与主人公视角的转换衔接得非常巧妙,粗心的读者很难将它区分开来;三、混合的存在。更多的时候,这两个视角同时并存混为一体,因为有的语句你根本无法分辨究竟是从谁的视角观察到的。如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在家人的催促之下想下床,“要掀掉被子很容易,他只需把身子稍稍一抬,被子就自己滑下来了。”这句话既像是格里高尔在想“把身子稍稍一抬”,让被子滑下,又像一个旁观者看到这个动作其实“很容易”。叙事者的视角与主人公视角就这样错综复杂地揉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它为读者提供的是一种类似蜻蜒的复眼式的视角,使读者对他所观察到的事物能有一种立体的感受。“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瞅着父亲,一面开始掉转身子,他想尽量快些,事实上却非常迂缓。”在这样的语句里,读者一面可以从内视的角度,切身地感受到格里高尔内心的不安与害怕,一面又能够从外观的视角’,观察到他动作的笨拙与迂缓。由于这种复合式的双重视角,读者不啻是在观察,而且还在体验,读者同时获得了旁观的叙事者与事件的担当者的双重感受。

在《变形记》里,这双重的视角从一开头同时出现后,便时而交替,时而叠合,贯串于整个叙述。这两种视角实际上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与判断,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如果仅就某个动作或局部场面而言,两者问的差异和矛盾不甚明显,尚可忽略不计,但在整个作品或叙事中,这种矛盾就会显得非常刺眼,甚至转化为一种张力,进而产生一种“摧残”读者身心的效果。《变形记》的两种视角尽管时常揉在一起,但它们对事件的理解和对事件发展方向的期待与预见是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叙事者觉得“变形甲虫”对格里高尔不啻是一桩致命性的灾难;格里高尔却仅仅把它当作是种“小毛病”,还在一心想着去赶火车,直到被父亲赶回房间后,他才明白自己被放逐了。叙事者意识到甲虫格里高尔的存在已成了家人的负担,对家人生活构成了威胁;格里高尔却在执迷不悟地想着能早日“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盼望“下一次门再打开时他就要像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所以,他一次次地爬出房门,想重建与家人的联系,结果不仅给家人一次次地制造了麻烦.自己也遭受到致命的打击。叙事者预感到格里高尔的任何试图重返家庭的努力只会加速自己的毁灭;格里高尔则是在经受了多次的绝情的惩罚后才领悟到:能够证明自己还是一个“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消灭自己”。在这复合式的双重视角中,读者与旁观的叙事者一道,眼巴巴的看着自己与变形了的格里高尔一道,体验着他企图重返人类的努力一次次地遭受挫折、直至灭亡的痛苦。卡夫卡的一些重要小说里,大多也采用了这种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它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与一个做噩梦人眼睁睁地看着梦中的自己陷入绝境却又无力援手相救时的感受很相似,所以人们常说,卡夫卡的小说能给人一种梦魇感。

《变形记》的这种叙事体态必然会使它的叙事语式作出相应地调整。直叙体是卡夫卡小说惯常采用的叙事语式,这是评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直叙体一般都和言语的主观体态相联系,如卡夫卡小说的第三人称的主人公视角的叙事言语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然而如前所述,《变形记》叙事视角具有双重性特征,所以强调卡夫卡叙事语式属于主观体态这种看法并不恰当。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兹韦坦?托多罗夫也许已洞察到直叙体话语的主客观体态的界定问题的微妙复杂,所以他又说:“任何话语,既是陈述的产物,又是陈述的行为。它作为陈述物时,与陈述物的主体有关,因此是客观的。它作为陈述的行为时,同这一行为的主体有关,因此保持着主观的体态。”¨2“聊1)按照这一描述,那么《变形记》中出自叙事者的话语作为陈述物,理当是客观的,而格里高尔的话语作为陈述的行为,则应“保持着主观的体态”。然而细细品读《变形记》,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叙事语式的主客观问题的内在复杂性,远远超乎其上。

首先,前文已提到,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两种视角同时并存的语句,它们既可被视为是客观的,亦可被理解成是主观体态。其次,就那些主客观属性明确的描述语句而言,按常理,叙事者作为旁观者,他的陈述应是客观的,主人公的话语当属主观体态。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变形记》的叙事者充满了焦虑与同情,反而是格里高尔倒经常像个旁观者。这使得叙事视角与叙事语式的主客观体态的对应关系一下子变得捉摸不定了。复次,格里高尔视角的话语,除了关于他自身和周围状况的描述和他自己心理意识活动的直陈外,还有一种语句非常特殊,那就是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意识活动的揣度、评点与观察。如“这也许是因为他的耳朵变得能适应这种声音了。”“仅仅坏了一条腿,这倒真是个奇迹。”“难道他真的要……”本来.这些话语关涉的都是他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意识,自然可以划归主观体态。然而,当其中被加进一些情态助词而变为了虚拟语气之后,这些句子就可以表达主人公对自己意识感受的揣度、观照和评价,从而再度形成一重新的主观体态,主人公也就因此成了自己的行为感受和心理意识的局外旁观的观察者。格里高尔的这类具有双重的主观体态的语句,不动声色地把追随它的读者导向一种“旁观者清”式的思考,进而产生出一种“客观化”的审美效应。

《变形记》的这种具有“客观化”效果的双重性主观语态,与卡夫卡小说话语所采用的句式和词汇的独特性有关,“卡夫卡比一般的作家更爱使用虚拟语气”,“卡夫卡的词汇是推论和猜测的词汇,最爱用的词是‘看来’,‘显然’,‘也许’,‘其实’。卡夫卡喜欢用‘看起来’而不喜欢用‘是’。”…(嘲)在《变形记》中,这~特点非常明显。大量地使用虚拟语气与推测性词汇,使得卡夫卡小说的叙事语式具有另一种功能,即形象审美的不确定性。《变形记》里,有关格里高尔“变形”后在家中所造成的混乱场面的描写、有关他的生活和生理心理感受的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的具体细致,几乎到了精雕细刻的程度,然而,这些描写总是伴随着“仿佛”、“显然”、“也许”以及“看来”等推测性词语,或者以虚拟语气叙说,所以这些描写尽管形象生动,但给人的却是一种审美上的不确定性,或者说使整个作品弥漫着一种梦境般的氛围。这些似真似幻的形象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读者把它与现实生活作简单化的类比,却能给人以多样化理解的可能性,从而把读者引向关于人的存在本质的深层次的思考。就像卡夫卡自己在谈论《变形记》时所说的话:“梦揭开了现实,而想象隐蔽在现实后面。这是生活的可怕的东西——艺术的震撼人心的东西。”[14](P324)

从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到叙事语式,与传统小说相比,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整个地“变形”了,它使习惯于传统小说欣赏口味的读者不得不信服地承认,小说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来写作。当然,这“另外的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形式,或者说,“变形”并不是卡夫卡在形式上的刻意追求。“变形”就是卡夫卡的美学,它来自卡夫卡对生活本质的体验和体验的方式,同时也是他那“恐惧”本质的自然表露。卡夫卡曾对年轻的朋友古斯塔夫?雅诺施说:“日常的事情是最伟大的强盗小说。每分每秒,我们都经过千百具尸体,经历千百种罪恶,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我们日复~日的生活。”[t4](P岫a3)日常生活的不言而喻的特性,使得人们总是对生活熟视无睹,自我标榜“模仿”生活的传统小说,更是阻碍了人们对生活的本质体验,“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要比那种对这个生活经历的描绘离这个生活经历更远的了。”[15](n50)要达到对生活存在的本质的体验和披露,“变形”就是他的一种选择。卡夫卡的“变形”首先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一个笼子在寻找一个鸟。”E14]㈣)这句著名的箴言正是他的变了形的“滑动反论”式的思维方式的形象表述。[16](wo,u)‘‘笼子在寻找鸟”不仅跃过了“关”与“逃”两个阶段而呈现出反向思维的特征,并因其言语基点移到“笼子”上而开启出一片思维的新天地。《变形记》的思路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它省略了格里高尔“变形”甲虫的所有过程,反向地展示了甲虫格里高尔如何试图“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终因失败而死去的过程。“变形”的思维使卡夫卡能够洞察生活存在的可怕的本质,而他自己又不得不与常人一样地继续生活,生活与思维之间巨大的差异,造成了他心灵的分裂,导致了他对生存境况的本能的恐惧感。当他想用小说把他内心的对生活充满恐惧感的体验表述出来时,他所描写的生活与他对生活的体认之间的节奏和程度上的差异,必然会引起他小说话语方式的“变形”。卡夫卡在创作《变形记》时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问题:“我的心想让我进一步卷入这个故事,但我必须试图把我尽量放在故事外面。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n㈣到了晚期,卡夫卡对自己创作中这一状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认同,并形象地用两种“时钟”来比喻:“内心的时钟以一种魔鬼的或异常的或不管怎么说是非人的方法在追逐,外部的时钟断断续续走着它寻常的路。……内部进程的疯狂……的原因是自我观察,它不让想象停息,赶起每一个想象,为的是以后再作为新的自我观察的想象继续追逐。”虽然,他也感到“这个追逐穿过我的身体,并将

61

我撕碎……但我能够保持住自己,让自己承担这种追逐。”因

为他已看到了这种“追逐”的本质与功能,“这追逐的方向来自人类……‘追逐’只是一种幻象,我也可以说是‘对最后尘世极限的冲击”’。卡夫卡不仅认可了这种“追逐”,而且还充分地肯定了他的因“追逐”而引起话语方式“变形”的文学,可以说,卡夫卡已经默认了自己小说中的这种“变形”,已把它

视作自己的美学,所以,他才能够以如此坚定自信的语气说:“这整个的文学就是对极限的冲击o”L”H艄‘440)

参考文献:

[1][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法]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牛津大学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美]乔伊斯?欧茨.卡夫卡的天堂[A].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奥]奥斯卡?瓦尔策.奇异之中的逻辑[A].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德]迈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A].叶廷芳.论卡夫卡[c].jt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文艺出版社,1986.

[8][美]w?考夫曼.存在主义[M].陈鼓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9]e匈牙利]卢卡契.弗兰茨?卡夫卡抑或托马斯?曼[A].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10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美]温弗里斯?库楚斯.卡夫卡的《诉讼》和《城堡》中叙述的方式与时间的演变[A].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2][法]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A].路梅林.美学文艺学方法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13][奥]瓦尔德?索克尔.弗兰茨?卡夫卡[A].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It4]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6]【德]格啥尔?诺伊曼.倒转与转移一论弗兰茨?卡夫卡的“滑动反论”[A].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

[17]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9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7]【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t吴岳添译.上海:上海1996

I)istortedAesthetics

--DiscourseNormsinFranzKafka’STheMetamorphoses

陆E铣i『,li昭

(WeihaiC02rtplBShandongUravers/ty,We/ha/,Shandong264209)

Abstract:AdiscoursenOITllofdistortionisoftenemployedinFranzKafka’swritings,e.g.TheMetamorphoses.Theun-usualbeginningsinhisworksusuallymisleadthe碳qtdel'¥andhisprotagonistsintoadistortedaestheticcontext.Hishal-一rativetimeoftenputschangeoralterationintosimplicity,withanarrativenonnofcompounddualansleofview,andmany0fhissentencestructuresinsubjunctivemoodwithhypotheticalwords.ThismainlyoriginatesinKafka’Sdistortedae8一theticsincludinghisfrightenedexperienceofhuman’slivingcontextandhismodeofthinkinginthestyleofslipparadox.KeyWords:distortion;aesthetics;Kafka;TheMetamorphoses;discoursemode

62

责任编辑:方晓明

"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作者:胡志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山东,威海,264209

刊名: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年,卷(期):2001,46(5)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17条)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1995

2.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1995

3.乔伊斯·欧茨卡夫卡的天堂 1995

4.亚理斯多德.罗念生诗学 1982

5.奥斯卡·瓦尔策奇异之中的逻辑 1995

6.迈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 1995

7.罗杰·加洛蒂.吴岳添论无边的现实主义 1986

8.W·考夫曼存在主义 1987

9.卢卡契弗兰茨·卡夫卡抑或托马斯·曼 1995

10.叶廷芳卡夫卡全集 1996

11.温弗里斯·库楚斯卡夫卡的<诉讼>和<城堡>中叙述的方式与时间的演变 1995

12.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 1985

13.瓦尔德·索克尔弗兰茨·卡夫卡 1995

14.叶廷芳卡夫卡全集 1996

15.叶廷芳卡夫卡全集 1996

16.格哈尔·诺伊曼倒转与转移-论弗兰茨·卡夫卡的"滑动反论" 1995

17.叶廷芳卡夫卡全集 199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吴敏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0(4)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卡夫卡的<变形记>,首先从思想意义上,它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异化现象.次者从认识来源上指出<变形记>是卡夫卡独特生命的体验.再者从艺术特色上分析了<变形记>的表现手法.

2.期刊论文江松人性的异化和神话的复活——论卡夫卡的《变形记》-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11)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非理性的梦呓文字建立在时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基础上,对人性的异化和采用荒诞的神话变形正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表面上看卡夫卡的文风怪异,实际上,是他对生活的怪异感受(内容)生发成艺术的怪异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让生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走进他的小说,这也许是我们有效地理解和破译其小说<变形记>内涵的一个切入口.

3.期刊论文冯维娜.FENG WEINA痛并爱着——评卡夫卡的《变形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4)

对于痛苦的理解和感受,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文学的命脉.无论是卡夫卡的个人生活,还是他的小说<变形记>都给人一种痛苦、荒谬和绝望的感觉.家庭、时代和社会结构形态给卡夫卡带来无比的伤痛;<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被异化成了一只大甲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人世的热爱,他们痛并爱着.

4.期刊论文刘伟安.赵学斌.LIU Wei-an.ZHAO Xue-bin语言的焦虑——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主题新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

人们普遍认为<变形记>表现了人类的异化,但其实<变形记>还暗含有一种更深的意蕴:人类需要语言来相互沟通,而已经变成甲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却失落了人类的语言,无法与他人沟通,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因此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实际上还表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性和哲理意味的主题:语言的焦虑.而主人公异化为甲虫则使得读者能够转换一种新的体验角度,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那种语言的焦虑及其折射出的人类的沟通困境.

5.期刊论文姜智芹.Jiang Zhiqin论卡夫卡的文学传统——以《变形记》为典型个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3)

.他富于创造性的地方是把前人作品中潜在的趋向明晰化,拓展出一片新的文学天空.卡夫卡的<变形记>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狄更斯的影响,而真正的影响是一种创造,卡夫卡跟随前辈文学大师,走出了完全只属于他自己的创作道路.

6.期刊论文夏郁芹卡夫卡《变形记》初探-兰州学刊2005,""(1)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变形记>采用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用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社会矛盾,使一个原本平淡无奇,毫不引人入胜的日常话题进入文学作品中,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 使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文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现虚幻与现实的矛盾;反映父子之间的冲突;揭露"异化"现象.

7.期刊论文龙怀珠卡夫卡《变形记》创作方法辨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

卡夫卡的<变形记>固然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但不能因此就断定该作是"现代主义小说".若从小说文本的内容到形式逐一进行剖析,并与现代主义及其表现主义基本艺术特点进行比照审视,即可看出:<变形记>是一篇寓言小说或者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

8.期刊论文靳晶论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多重寓意性-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7)

卡夫卡的小说内涵丰富、深刻而复杂,是一个寓言的世界.本文从寓言的角度来解读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揭示其多重寓意性并进行具体的阐释.同时,也试图表明卡夫卡小说具有寓言的特点.

9.学位论文师彩霞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创作的后现代特征2007

哈桑认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承继又有断裂,它们之间不是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万里长城,历史像书写在羊皮纸上那样,可以擦掉重写,而文化可以渗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中。一个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写一部既是现代主义的、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一直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对于其作品,也一直是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的。现在,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人们又发现了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后现代性。在国外,后现代理论大师哈桑甚至把卡夫卡归到后现代作家中去;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并著文研究。卡夫卡生活在现代,不可避免会带有现代性。但卡夫卡无疑又是超前的,他之所以受到众多后现代作家的喜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卡夫卡的思想及其创作也确实表现出了某种后现代特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其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本文以之为例,从主题、人物、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卡夫卡创作的后现代特征。

主题部分:按照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论,《变形记》是一部消解责任的小说。这一部分主要从卡夫卡恐惧做养家男人、想象做养家男人、逃避做养家男人及至拒绝做养家男人四个方面阐述了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与卡夫卡对家庭责任感的消失密切相连的。

人物部分: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人的零散化。零散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它与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是相通的。这一部分主要从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四个方面说明格里高尔的变形预示了后现代人的零散化。

艺术部分: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变形记》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此特征。这一部分主要从主题的不确定、人物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叙述者情感的不确定及语言的不确定五个方面解读卡夫卡创作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特征。

10.期刊论文龚艳丽.GONG Yan-li以《变形记》为例看卡夫卡作品的悖谬性-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8(4)

荒诞与真实、绝望与抗争、偶然与必然、可能与不可能,这些对立面共同构成了卡夫卡作品的两重性.而在这些两重性之间又出现了巨大的分裂,从而形成了卡夫卡作品的悖谬特色.<变形记>更是以典型的悖谬特色.全面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引证文献(3条)

1.张俊慧浅析《变形记》中的"变形"手法[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12)

2.胡志明《在流放地》的审美品格和思想价值[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4)

3.张萌《变形记》思想和艺术探析[期刊论文]-安阳大学学报 2003(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5257285.html,/Periodical_sdsdxb-rwshkxb200105015.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f278b3b5-d4f5-48b9-944a-9e21012814b4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日

变形金刚实力大排名

在动画片《变形金刚》里,也有元始天尊(Primus)。他也是变形金刚的始祖。元始天尊(Primus)和宇宙大帝(Unicron)一样,他们都是创造神至尊太君(Primacron)创造出来的远古生命体。与宇宙大帝不同的是,它是靠四块能量芯片(地球,猛兽,巨人,急速)来给予能量,宇宙大帝则是靠吞吃星球来补充能量。但当元始天尊没有能量芯片时,他连惊破天也打不过。有了能量芯片后,力量足以摧毁宇宙。特别是拿起卫星炮时,一下子就把宇宙大帝变成的黑洞给摧毁了。 元始天尊(Primus)曾与宇宙大帝决斗,并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自身化作一个被地球人叫做塞伯坦的星球以此来封印了宇宙大帝的元神,并在塞伯坦星球上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机械生命体-变形金刚。被后世称作“救世主”的那个来自于某个异空间的实体(此处应该是指至尊太君Primacron吧)为了探索新生的宇宙(这里的宇宙应该是运用了“平行宇宙Altiernate Universe”原理,即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会因为其中的物质的分子水平上的不同的变化alternate而分化出相对应的宇宙),先后创造了两个使者以为先驱:第一个就是宇宙大帝Unicron;第二个则是元始天尊Primus。此二人穿梭往来,探索了无数的(平行)宇宙中,也将无数的尚处在混沌之中的世界带去了文明之光。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在这一片和那一片叶子上...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质检跟踪报告记载:宇宙大帝Unicron在随后的使用中被证明是个次品。事实上,宇宙大帝Unicron内心对力量的渴求让他堕入魔道。两个变形金刚世界的先驱就这样割席分座,继而刀剑相向,同室操戈。这是一场星球级的较量,战场跨越N个时空。战斗中,宇宙大帝Unicron根据自己的星球形态变形成机器人形态;而元始天尊Primus虽然也可以便形成机器人形态,但是他似乎“球形爱用”——一个由星球涡轮推动的球——被后世的蓝星人称作“塞伯坦”的那个球。战争是残酷的,就像爱情一样。笑与泪,信仰与背叛。第13使徒,史称“堕落金刚The Fallen”,就像耳后长着反骨却多活了很多年的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一样,不能免俗地背叛了元始天尊Primus的伟大事业,远离了光辉的航程,投入了宇宙大帝Unicron 的怀抱。也许其中另有曲折,也许其中真有冤情,但是那些已经没关系了。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 最后的对决元始天尊Primus+12罗汉VS. 宇宙大帝Unicron+堕落金刚The Fallen 结局 宇宙大帝Unicron和堕落金刚The Fallen被踢出正统宇宙的圈子,宇宙大帝Unicron元气大伤,只好在一些边际宇宙吞吃星球来补充营养,伺机翻盘。堕落金刚The Fallen则被痛苦地夹在无数的平行宇宙之间-他没事儿看哪片儿宇宙没有老大了,他就会出现骚扰一番。在擎天柱和威震天消失在太空桥的爆炸中之后,堕落金刚适时地一下出场了-结果还是被元始天尊Primus一声碾死了-只要剧情需要-也许没死。

变形记读后感7篇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读后感(1): 《变形记》是卡夫卡笔下以变异为题材写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在1912年写的,发表于1915年。是卡夫卡生前发表的少数作品之一。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天清晨醒来,发 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大的甲虫。他本来能够用他的收入来养活全家,此刻却要全家来养活他。 起先,他的爸妈和妹妹对他突然变成一只甲虫表示怜惜,都充满了同情和关怀,妹妹每一天都 帮他送饭,打扫房间。但是时刻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怀着鄙视的眼光,期望他早点死去吧,这样大家都简单。最后有一天,他在全家的 长期冷落中,孤独的离开了人世间。全家为此庆幸。父亲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一家三口为 了庆祝格里高尔的死去,决定乘车去城外郊游。小说的大概资料就是这样的。 卡夫卡以前说过:为每一天的面包而忧虑会摧毁一个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卡夫卡就死在写他自己,正因我在网络上查询了一下卡夫卡这个人, 发现网络上的说和这本书上所讲述的资料有所相同之处。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只 虫子。卡夫卡喜爱文学,很想成为一名作家,但现实没能如他所愿。用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 就不得不成为一名保险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开交。他害怕孤独,渴望感情。以前三次与女友订婚,但都没有结婚。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内心总是充满这样的矛盾:没有她, 我不能活。和她在一齐,我也没办法生活。这样的顾虑下,使他始终没有迈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气的话,他就能够收获他的幸福,因此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说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创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腐败,奥匈帝国的强 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困穷苦,经济衰败,这更加深了敏感 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由此,不难明白他的作品为什么荒诞了,他是根据梦创作,这种荒 诞的思绪来自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创造了象征性的世界来表现被异化的困境,《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被生活压倒 喘但是气来。那天空永远是黑暗的,与世隔着窄小的门缝,身处无可名状的绝望和令人羞愧的 寂静,还是要用触角饱尝羞辱,包围他的永远是冷冷的情感,感觉是呈灰绿色和诸褐色,着实 一想,让人感觉有一点恐怖啊!格里高尔的背后隐藏着卡夫卡的无奈、痛苦和忧郁。难道我们 困扰的是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主角(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矛盾。毕业后,我们为了寻找工作,四处碰壁,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倔就是社会对我们的选取,但是心里的沮丧,不是几杯酒就能够消除的。 坚信我们在读过这本小说后,心灵上能够得到足够的宣泄然后平静下来,清理思绪,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变形记读后感(2):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变形记》中对人 与人关联的描述,尤其写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靠时,他与别人 的关联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联、母子关联、兄妹关联突 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00字3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00字3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00字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00字1 格雷戈尔,一个担任着重要职位的公司职员,在家里也有着维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没了他,家里就没有一个能挣钱的人格雷戈尔的妹妹,才十七岁,不需要指望她干活挣钱维持家庭生活、格雷戈尔的爸爸,几年之前就破产了,五年没工作了,估计自信心也没了、格雷戈尔的妈妈,更不用说,绕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气。 而可怜的格雷戈尔,在一天刚刚醒来时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令人恶心的虫子!他百般尝试的从床上下来,可刚一下来就撞伤在了床腿上。这只可怜的虫子的惨遇估计谁也无法料到。 从此以来,没人愿意再看见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给他送来吃的,天天关心着他。格雷戈尔的爸爸妈妈从此一见到他这只恶心人的虫子就会昏过去,而家里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尔父亲的公司倒闭时营救出来的财产了,厨工和女佣也先后被辞退了,格雷戈尔渐渐成为了被人驱赶的对象,而他感到别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动也始终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远。一系列的不好的情绪困扰他,最后,可怜的格雷戈尔在凌晨三点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唉,可怜的格雷戈尔,一个相当受别人欢迎的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虫子,谁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该是多么无奈,渐渐地被人疏远,被大家所驱逐,所厌恶。许多人所厌恶的格雷戈尔是多么可怜啊!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00字2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对自己的形像感到非常的吃惊,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一句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会他突然想到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可是看着自己的身驱说到,我现在变成这样是不可能了,他就发弃了上班。限难地从床上滚了下来,然后从门缝里钻了出去。来到客厅闻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顺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小心翼翼地喝着牛奶,可是还是掉了进去,但到最后还是艰难地爬了出来。从那以后他吃饭都要靠妹妹来喂他。他的这种样子使妹妹感到可怜,把他当小宠物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都要靠他来生活,他的工资是靠当旅行推销员得来的。可是他现在却变成了甲虫,没有办法给家人挣钱。家人因为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变得很贫穷,家里人的心情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没有心情来喂养它,还拿苹果来砸它。最后家人对他失去了感觉,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个流浪的甲虫,爬在房顶上。 这个故事我们,因为现在的社会带给人严重性的压力,最后把人的外表给异化了,不用说内心也会被异化。就会变得外表丑陋丧失

智慧树知到《世界优秀影片赏析(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界优秀影片赏析(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电影最早诞生在()。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意大利 答案: 法国 2、《艺术家》是一部(   )。 A.黑白默片 B.彩色影片 C.3D电影 D.黑白影片 答案: 黑白默片 3、《艺术家》成功的元素有(  )。 A.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 B.惊心动魄的大制作 C.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D.大牌明星 答案: 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 4、《艺术家》没有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奖项是()。 A.最佳导演

B.最佳影片 C.最佳女主角 D.最佳男主角 答案: 最佳女主角 5、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是一部()题材的电影? A.灾难 B.家庭伦理 C.二战 D.爱情 答案: 二战 6、《虎口脱险》的导演是()。 A.杰拉尔·乌里 B.让·雅克 C.吕克·贝松 D.让·雷诺 答案: 杰拉尔·乌里 第二章 1、《罗马假日》的导演是()。 A.约翰·福特 B.威廉·惠勒 C.查理·卓别林 D.格里高利·派克

答案: 威廉·惠勒 2、下列哪部影片不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__。 A.《龙凤配》 B.《窈窕淑女》 C.《蒂凡尼的早餐》 D.《音乐之声》 答案: 《音乐之声》 3、下列哪部影片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 A.《变形金刚系列》 B.《记忆碎片》 C.《盗梦空间》 D.《蝙蝠侠》 答案: 《变形金刚系列》 4、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哪部影片中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 A.《盗梦空间》 B.《不一样的天空》 C.《飞行家》 D.《血钻》 答案: 《盗梦空间》 5、诺兰在《盗梦空间》中营造了几层时空? A.三层 B.四层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这种变形,看似荒诞,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主人公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辛勤工作赚钱养家,受尽劳苦毫无怨言。然而一夜之间变成一只无法再养家的大甲虫,于是成为了这个困窘家庭的累赘。本来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的一家人,也在日日夜夜间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的意识即是小说的主体: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同时所反映出的,并与之相对的是格里高尔家人们对于他的情感心理发生的变化——从惊慌、同情,到因他的存在增加的负担和引来的无限麻烦而逐渐憎恨,再到忍无可忍,对他的死无动于衷,更决定去郊游。这种残酷的人情反差,是因为当时社会

生活对人的压迫造成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失去自我,人性扭曲。 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人们开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认为“非人”。于是,社会地位,人情,乃至尊严,都被剥夺殆尽。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断共同的利害关系的维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 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总是那样孤独的动物,彼此之间,很多时候,实质是陌生与隔膜。这一点,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静和谐的社会,恐怕也仍然存在着,并会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卡夫卡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他似乎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一旦自己作为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他最爱的妹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孩那样厌弃他的。事实上,现实正是如此,他因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谓全失。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也许有时候,荒诞与现实,只是一层纸的距离。 于是有一个问题在我们迷茫的目光前变得异常尖锐:当我们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无法与其他人正常交流,面对日行渐 远的昔日亲友,却无力改变自己遭到冷落甚至鄙夷与嫌弃,我

北美文化

《变形金刚2》已于6月26日引进中国内地,为“金刚迷”献上一份精彩的视觉盛宴,上映8天票房达2.3亿!在享受北美文化大餐的同时,是否对《变形金刚》背后的文化 力量有做深入思考。 美国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社会,但他们的英雄以平民英雄居多。中国人向来很反感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是一个贬义词,现在来说有所好转。美国影片 的个人英雄主义很浓,几乎片片不例外,变形金刚也是一个其中的一个集大成者,什么正邪最后决斗,一定是单挑喽;什么孤胆英雄身处险境处变不惊安全脱险喽;什么英雄 还未出场就吓破敌人胆子喽;什么一人单挑十余人毫无费力喽,再加上极具动感的得金属音乐,等等等等,似乎都与前面所说民主,制衡,反独裁的文化相背。 但是,从美国来源看,本身就是一部用无数个人奋斗堆积而成的历史。当初来北美的人,几乎都是穷人,都是怀着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和美好憧憬来的。然而在荒蛮 原始的新大陆,靠的只有是一双手而已。所以,美国的这种英雄主义情节是缘于自身,而不是仅存于某些个人身上,或者是附会在神灵身上的,这正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制 衡,反独裁的内在精神所在。对于个人主义的英雄,美国人是向来不会吝啬他们的溢美之词的。与其它民主国不同的是,欧洲更倾向于一种哲学式的理性思想,而不是头脑简 单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在中国,奴性哲学与堂而皇之的集体主义,则自然把个人英雄主义当作批判的对象。 然而应当看到的事,个人英雄主义的盛行,会造成社会个体之间的隔膜,而缺乏友爱的和平的宽容的心态,而这些对人而言,都是不可缺的。美国前些年邪教组织的流行 ,很大程度上得源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大家庭的群体互助需求和依赖心理。对此,美国的社会学家已经开始就这种激烈竞争状态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 策。但是,已经深植入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情结却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第二篇:由美系车看北美文化 美系车是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向来以宽大舒适闻名。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当年的赛欧开创了“十万元家轿”的概念,合资美系车也逐步增多。 美系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比如说悍马,开在路上威风凛凛,周围的车都成了小马驹,对其只可仰视。和悍马类似,美系车的设计风格大都粗犷奔放,犹如美国 人的自由精神。 第二个印象就是美系车的多元化。美国本来就是一个融合多个民族的国家,它的汽车也同样品种丰富,适应性强。比如上海通用,一直以来都在媒体中享有“入乡随俗 ”的美誉。 第三个印象就是油耗大,经济性能相对一般,近来原油价格高涨,不知道这是不是日韩车渐渐攻占美国市场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就是,美系车永远与“个性”二字联系在一起。 第一篇:文化北美 一直以为文化是一种历史沉淀,年头越久,味道越浓。到加拿大、美国走了一趟,始知并不尽然,历史短,不等于文化浅。这两个国家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在那里可以 强烈地感受到文明的硕果、移民文化的优越,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化浸润。 在加拿大和美国,不管是总督府、议会大厦、市政大厅,还是教堂、艺术宫、大剧院,规划、设计都非常讲究,不在于庞大、高耸,而在于功能定位、文化品位,有的凝 重、威严,有的抽象、艺术。建筑与建筑之间留有相当的空间,周周正正,错落有致。这些建筑看上去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古朴、老旧,像沧桑老人,实际上只有200年左 右的历史。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异化的躯壳 读《变形记》有感 当卡夫卡的文字,忧伤地掠过我心底那片毫无遮掩的脆弱,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说卡夫卡是孤独的。从格里高尔那陌生而又矛盾的甲虫躯壳里,我隐约窥见到卡夫卡那种歇斯底里的寂寞,这是一种几乎接近于恐惧的寂寞。即使仅仅是隐约,却足以在我心底涂抹上一片广阔的忧郁。 《变形记》是一个关于隔阂与伤害的故事。卡夫卡大概想把他巨大的悲伤通过各种交错的矛盾冲突潜在而又准确地描述出来。荒诞与不合理是《变形记》故事主线里面最突出的特点,但在细节上的描写却又真实得甚至让人感到触手可及。如果把《变形记》中荒诞与不合理仅仅当作卡夫卡写作的手段,那么就会遗憾地错过《变形记》的主旨和精髓。卡夫卡眼中的世界就是荒诞而不合理的,这不仅是卡夫卡的世界,而是现代人共同的困惑。我个人猜测,在卡夫卡的内心,这种荒诞与不合理的源头来自于社会环境与个人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存在本身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并且卡夫卡个人默认了这种异化,也许因为他的脆弱,他毫无反抗地接受了这种毫无原因存在的异化。善良的卡夫卡无法解释这一切,但他极力要将这种摧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卡夫卡作品的主旨,也是他所要传达时代精神和历史价值。 所以,在小说开始的时候,毫无原因存在的这种异化就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原因。“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就是全部冲突的起因,而这个起因来得莫名其妙。卡夫卡把这个怪异的变化作为故事的戏剧冲突和开始,而对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原因和过程只字不提,我想他想传达这个世界的异化本身就是不可理解的,而不必要去理解。重要的是这个不合理的现代世界的各种异化对人类精神的摧残,而摧残却来自于毫无原因存在的异化。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摧残,使得卡夫卡的内心异常孤独,愤懑。由于他对这种毫无原因的异化的不理解,即使每天时时刻刻地接触,他也对这个异化的世界产保持着一种奇怪的陌生感,并且在精神上对人类世界保持着一定的排斥与距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卡夫卡要选择甲虫作为格里高尔变化的对象,甲虫是本身就是一种和人类生活的社会关系甚微的昆虫,甲虫的外壳使得格里高尔的外在模样上远离了人类社会,这样的处理含蓄又准确地说明了卡夫卡本人的处境,同时也隐喻了现代社会的各种异化的现象。 对现象的错位的描写是表现主义里面惯用的手法,现象的错位对应的是精神世界的错位。这种错位,既是异化,是格里高尔与周围隔阂的缘由。 因此理解《变形记》可以从两条线索进行对比。其一是主角格里高尔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第二是周围人行为反应上的各种变化。在同一件事中,我们往往发现格里高尔心里所想的与他父母,妹妹,公司里的上司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变成了甲虫,无法与人做哪怕最基本的沟通,他的各种善良而纯真的想法,都遭到了周围人的曲解,哪怕自己最亲的家人。虽然他的想法依然真挚而又单纯,像他没变成甲虫以前那样。可家里人的态度反应却全变了,他们对待格里高尔不是对自己的亲人,而是对一个怪物。就连他最关心爱护的妹妹,最后也要把他赶走。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他所关心的事并不是自己身体的

视听语言复习题三套题及参考答案 (2)

2009级视听语言课程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 1.特写2.场面调度3.对比调度 4.人声5.声画同步6.理性蒙太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基本原则。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3.镜头运动的作用。 4.拍摄角度有哪些及其拍摄角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声画同步对非连贯性剪辑的影响。 2.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哪几大类,试举例分析。 2009级视听语言课程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特写: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2.场面调度:本义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影视艺术中,场面调度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 3.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4.人声:指人在声音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按表现方式不同,电影中的人声主要分成对话、独白和旁白三部分。 5.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和它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6.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对杂耍蒙太奇进一步发展,提出理性电影的观念,追求电影富于激情的叙述和理性思想的传达。“理性蒙太奇理论的意义在于:理性电影是能够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之间的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辩证法的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在是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闻的电影。更改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思想体系的直接表现。”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重要原则。P22 ①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的正常视觉经验,我们在构图时,需要尽量遵循平衡原则。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各元素的重心基本能够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对比要让人感觉协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依照情况而定。 ②变化原则。相对而言,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与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如在一片相对静态的物体中,个别动态的物体就会首先吸引人的注意,平衡的构图中,如果重心突然发生改变,也会吸引人的注意,所以,有时候,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③动态构图的原则。因为影像是活动的,相对于静态构图而言,动态构图在通常的点线面色光等要素之外,又加入运动这个因素。动态构图中,各元素在时刻发生变化,这与剪辑有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精选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精选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精选,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些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欢迎来阅读借鉴~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篇幅不大的一个小故事。三个小节。 格里高尔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责任感的人,生活给他太多压力。故事让他在一夜之间变为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之后,他所关心的家人却没接受他的变形,抛弃了异样的他。这是一个因为变异,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绝望死亡的悲剧人物。 他的父母年纪大了,根本没什么经济收入,他的妹妹还有自己的人生要经营。变异后的格里高尔对谁来说都是一个负担,因为剩下的人必须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现为心痛和怜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格里高尔复原的期待逐渐削减为零,也尝试着坚持,但最终抵不过内心的私欲和无力感。时间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怜悯,附和产生了厌恶和憎恨,他们最后都把格里高尔当成是

负担,谁也不愿承担这个当初照顾他们而如今却变异的亲人。当格里高尔绝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抛弃格里高尔之后,三人坐火车外出接受阳光沐浴时心里如释重负的描写,或许带着冷漠和悲剧的气味。但是谁又能断言格里高尔的家人最终的抛弃就是冷漠无情呢?我却更愿意相信,最终的抛弃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们有能力,他们绝不会做这样的决定。 这是一个无弱拍、强硬到底的社会,有太多人承受着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那种无法克服的、荒诞的恐惧使人发生异化现象。故事终究是故事,情节过于夸张,因为人难以变形为动物。但是生活中心灵变异的事实却存在。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异更值得当今社会的重视。或许我们过得比几十年前好,但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变般千变万化而又难以捉摸。这也是心理学在现今社会大受关注的原因。我们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吃得饱,穿得暖,更为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建设。 每一个人都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不要让自己毁灭在自己的手里。要知道人始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简单的个体。错综复杂的人生就像是一团线,你要准确无误地缠好每一根细丝,要学会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情绪。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篇一: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由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为开始的。这个>故事的开头真是有够荒诞的,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虫子了呢,但是又不得不说也正是这个荒诞的开始才将那个社会的矛盾给凸显了出来,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从主人公发现自己变成虫子后的反应,我想主人公是很单纯的,格里高尔在变成虫子后还想着要赶快起床要赶到公司工作,他怎么没有想想当别人知道他变成了虫子,大家会接受他吗?从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格里高尔心里也是很矛盾的,对这份工作他后悔没有辞掉它,他想,“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在枯燥、无聊、劳累又没有人情味的工作上格里高利想辞职,但是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格里高尔又觉得自己应该坚持,应该起来去工作。也正是从他的这种矛盾的心里可以看出主人公善良的性格特征,其实从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写中都可以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但是从后面的他的亲人对他的态度上也更衬托出主人公悲惨的人物命运。 1、表现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激烈,外界带来的压力,导致人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态的恶化,那些小人物为了生存只能更拼命的工作,否则社会是不会允许那些最底层的人们生活下去的,人蜕化为没有感情的社会工具。《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面对着自己向四面八方挥动的小腿,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这也正是显示出这个物化的世社会人们的限制。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但是他真的可能重新回到人类的圈子里吗,从下文看到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越来越远离了社会的中心。其实现实就是那些在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无法实现的事情,比如说他艰难的想从床上起来却不能,他艰难的走到门口,想开们却不能。现实对人的束缚太深,压抑太重,在社会中人永远都被社会所控制,这就使得人与神会的矛盾更加的深化。 2、表现人际关系的无情与冷漠。 人们的关系在金钱面前变了味道,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在那个社会被异化了,失去了那种单纯真挚的情感。被异化了的社会关系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变形记》中我们就看到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特别在格里高尔家人对待格里高尔态度的转变上。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世界的精神孤独 ——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尽管这些赞词未免有过甚其词之嫌,但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讨论其作品的"卡夫卡学"。 --引自《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密,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这种生理上的变形也折射了心理上的变形;家人情感态度的变形;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形等。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变形记》运用了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故事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清早一起来就变成一只甲虫,然而他对自己的变形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就像他只是患了头痛脑热一样。整个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我出了什么事啦?”尔后,他又像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工作,想着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当家里人因叫不开门在外面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当他的声音里“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出来”的时候,他似乎没事儿似的,认为“仅仅是重感冒的征兆”,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整篇小说里,作者几乎一直是用这种平静冷漠的笔调来叙述格里高尔变形后发生的一切。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事实。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一旦失去了谋生的能力、手段、资本和机会,就无异于一只甲虫。作者就这样化奇异为平凡,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入理了。 作者以格里高尔的家人为代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人绝对黑暗的一面。当生活平静时,一家人温情脉脉,格力高尔得到的是亲人的感激。当他变成甲虫后,失业了,亲人们掩饰的个性、人性都暴露出来,面对变形的格力高尔的不是骨肉亲情,而是他不能为家里挣钱。父亲狂怒,妹妹厌弃,他甚至成了他们的“家丑”和家庭负担。父母把他锁在卧室里,对他的态度就是仿佛是一个怪物,唯一对格里高尔还有一丝关怀的妹妹在送食物进去的时候也“一定要打开窗”,而格里高尔对这一切还心怀感激。格里高尔每次在黑暗的房间里搁着门听着外面家人的谈话,都还关心着家人的生活。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在妹妹为房客拉小提琴却被忽视的时候,格里高尔听着妹妹的琴声情不自禁的爬出了房间。“他决心再往前爬,一直来到妹妹的跟前,好拉拉她的裙子让她知道,她应该带了小提琴到他房间里去,因为这儿谁也不像他那样欣赏她的演奏。”这是作为一个兄长的美好的愿望,是他最真挚的情感。但是格里高尔的出现却让父亲难堪,房客也以退房相威胁,妹妹怪罪格里高尔,并且又将他赶回了自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篇一: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这种变形,看似荒诞,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主人公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辛勤工作赚钱养家,受尽劳苦毫无怨言。然而一夜之间变成一只无法再养家的大甲虫,于是成为了这个困窘家庭的累赘。本来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的一家人,也在日日夜夜间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的意识即是小说的主体: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同时所反映出的,并与之相对的是格里高尔家人们对于他的情感心理发生的变化——从惊慌、同情,到因他的存在增加的负担和引来的无限麻烦而逐渐憎恨,再到忍无可忍,对他的死无动于衷,更决定去郊游。这种残酷的人情反差,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压迫造成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失去自我,人性扭曲。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人们开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认为“非人”。于是,社会地位,人情,乃至尊严,都被剥夺殆尽。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断共同的利害关系的维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总是那样孤独的动物,彼此之间,很多时候,实质是陌生与隔膜。这一点,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静和谐的社会,恐怕也仍然存在着,并会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卡夫卡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他似乎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一旦自己作为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他最爱的妹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孩那样厌弃他的。事实上,现实正是如此,他因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谓全失。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也许有时候,荒诞与现实,只是一层纸的距离。于是有一个问题在我们迷茫的目光前变得异常尖锐:当我们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无法与其他人正常交流,面对日行渐远的昔日亲友,却无力改变自己遭到冷落甚至鄙夷与嫌弃,我们,该怎么办?又有谁为我们取走在背上留下伤痕的苹果,在它腐烂变质之前?篇二: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格雷戈尔,一个担任着重要职位的公司职员,在家里也有着维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没了他,家里就没有一个能挣钱的人——格雷戈尔的妹妹,才十七岁,不需要指望她干活挣钱维持家庭生活、格雷戈尔的爸爸,几年之前就破产了,五年没工作了,估计自信心也没了、格雷戈尔的妈妈,更不用说,绕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气。而可怜的格雷戈尔,在一天刚刚醒来时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令人恶心的虫子(⊙ o ⊙)!。他百般尝试的从床上下来,可刚一下来就撞伤在了床腿上。这只可怜的虫子的惨遇估计谁也无法料到……从此以来,没人愿意再看见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给他送来吃的,天天关心着他。格雷戈尔的爸爸妈妈从此一见到他这只恶心人的虫子就会昏过去,而家里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尔父亲的公司倒闭时“营救”出来的财产了,厨工和女佣也先后被辞退了,格雷戈尔渐渐成为了被人驱赶的对象,而他感到别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而行动也始终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远。一系列的不好的心情困扰他,终于,可怜的格雷戈尔在凌晨三点呼出了最后一口气。唉,可怜的格雷戈尔,一个相当受别人欢迎的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虫子,谁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该是多么无奈,渐渐地被人疏远,被大家所驱逐,所厌恶。许多人所讨厌的格雷戈尔是多么可怜啊!篇三: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今夜,卡夫卡的甲虫在我的思维中蛰伏着。喧器的城市与疲惫的身影在我的灯光中四处摇曳,日渐消散。我试图以仰姿与这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声名大振,轰动全球,被誉为西方现代

贾作光的舞蹈艺术特色及创作思想

贾作光的舞蹈艺术特色及创作思想 摘要:贾作光是我国现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一位国内著名的舞蹈家和教育家。他的舞蹈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名字俨然成为了新中国民族舞蹈的一个代名词。本文通过对贾作光舞蹈艺术特色的赏析、创作的思想两个方面,发现蒙古族舞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在继承旧传统和发扬新文化的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活力。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特色创作思想 贾作光出生于辽宁沈阳,1938年考入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是中国著名的编导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北京舞蹈学院的创始人,一直享有“东方舞神”的美誉。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会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等艺术界的要职。 一、艺术特色之―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一)民族色彩 贾作光先生身为蒙古族舞蹈的创始人,一直被视为和蒙古族歌王哈扎布和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同样的艺术大师。著名的蒙古族舞蹈艺术家斯琴塔日哈先生曾这样赞颂贾作光:“他是第一个用舞蹈艺术塑造了牧民的完美艺术形象”、“他

是第一个将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加以强化,提升为舞台艺术的人”。贾作光的舞蹈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他的舞蹈忠实于民族的审美理念,具有很强的鲜明、创新的自觉和时代的印记。贾作光先生于1947年创作了独舞《牧马舞》,该舞蹈主要为观众展现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通过生动描述牧马人的生活,为观众探寻牧马人的生活状态。通过舞蹈表现的张力,向观众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坚韧不拔的强悍形象,充斥着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色彩。 (二)艺术来自生活 《牧马舞》以游牧民族的生活背景为参考对象,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牧马人民的粗狂、彪悍及其豪放,并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冲击。尤其在表演上重视牧马人神态、形态的张扬与彰显。贾作光先生说过:“艺术的完美表现,必须做到形神兼备方可”,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主题思想。只有将人物内心最深切的情感作为立足点,才可以更好的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标准。贾作光宪政这样评价《牧马舞》:“对牧民生活了解的不够透彻,就谈不上对牧马人的深刻剖析。所以我必须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日常的生活习惯研究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对马特殊的情感。该舞蹈不仅仅是表现蒙古族人民的形象和性格,更多的是要将浪漫主义精神注入到牧马人的生活中,加上艺术的渲染,舞蹈的表演,才能将最好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800字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800字 《变形记》主要描写了高尔因为内心压抑变异的故事,显示了不如意的人生命运的可怕。以下《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800字》由读后感网中外名著读后感频道为您提供,希望 对您写读后感有所帮助! 奥地利卡夫卡的很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离奇:年轻的推销员格里 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然而在 一天早上,大概是由于受生活重担和职业的习惯势力的压迫,他竟然从人变成了一只顾大 的甲虫。自己和家人的一翻惊慌后,家人开始明显地对他冷淡,几乎不予理睬,不予关照。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根本不愿费力养这个不能挣钱还给家里带 来不少麻烦的"怪物"。后来这个"甲虫"终于在虚弱和绝望中死去了。死后,家人竟"奇迹般"地很快就恢复过来——或者说他们干脆就没有一丝伤心之情,反之,他们都感到了卸 去重担般的解脱,尽管他们心里十分清楚这只曾经开口叫过他们的甲虫就是格里高尔,这 个不幸的家庭中终于又再次充满了阳光,老两口看着格里高尔那心情愈发愉快的美丽的妹妹,心满意足地想该给女儿找个好女婿啦……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我一定会绝望得当场死掉。这 是多大的灾难啊!虽然看似荒唐,但毕竟不是没有可能。命运难以捉摸,谁知道哪天灾难 就降临到自己头上来!更可悲的是,多数这样的灾难都来得无缘无故——至少受害者本人 根本就是无辜的——自然灾害,战争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头上。想躲避当然是没用的,我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或深或浅的灾难,主人公遭到的灾难看似脱离现实却又再 经典不过了。极为悲哀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灾难,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灾难不 是命中注定的其实更为可怕。当然幸运地逃脱灾难又是命运不可捉摸的另一方面了。 甲虫本身,甲虫是什么甲虫是一种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动物。格里高尔是什么他是一 个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动物。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形式的格里高尔就是一只甲虫,或者,甲虫就象征着格里高尔这样的人类。机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压抑的一天天中变得 几乎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这又是多么悲惨!这样恐怖的事实终于被写 成了真正的故事情节,这种人变成甲虫的现象真的少见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变形金刚1》影视特效经典解析

《变形金刚》(Transformers): 对于像《变形金刚》这样的电影,观众的一个普遍反映是:特效超牛!

但是,“特效”到底是指什么?包括那些种类?又是如何做成的?每个步骤有何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在专业人士那里是想当然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则极为模糊。 为此,作为一个极端门外汉,俺斗胆专门从特效制作的角度,来赏析一下《变形金刚》(Transformers),以便被“方家”们鄙视。 一、导言 首先,大伙都说《变形金刚》的特效“牛”,可能大家都没意识到,我们所指的,实际上只是该片特效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个种类——也就是那个被媒体宣传至耳熟能详的“电脑特效画面”(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简称CGI)。 有趣的是,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语境里,“特效”(Special Effects)一词都是这么稀里糊涂用的;甚至在俺所看过的老外专业影评人那里,也有很多指代不明的情况。可实际上,在电影制作术语中,“特效”(Special Effects,简称SFX或FX,还有叫SPFX的)与“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也有用Special Visual Effects的,简称VFX)、“电脑特效画面”(CGI)虽然有所联系,但还是有各自严格界定的,不能混用。 在当代电影的语境里,“特效”一词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几乎包括除真人实景拍摄之外的所有元素。一般来说,它又包括两部分:“现场特效”和“视觉特效”。前者在英文中表述为mechanical effect s(机械效果)、physical effects(物理效果)或practical effects(实际效果),后者的英文表述为visual effects或者optical effects。两者的主要区别为:一,前者是与电影的实际拍摄同期的,而且多在拍摄现场完成(所以称之为“现场特效”),后者则多是在现场拍摄结束之后的后期制作中完成;二,前者的工作对象和“正常拍摄”没有区别,都是真实存在的人或物件,后者则是通过对已有胶片画面的加工、或者用摄像机以外的视频处理设备(如电脑)来产生新的画面。 此外,“现场特效”也应与“特技”(Stunt)区分开来的,二者虽然都有人的参与,但前者主要作用对象是物,如各种爆炸、崩塌、弹坑、烟雾、降雪、洪水等效果;而后者是要靠“人”(也就是俗称的“替身”)亲自实施的效果,如追车、坠楼、着火、跳水、翻滚、挨打等。在IMDB的电影资料分类中,与“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平级的是special effects,其实指的只是电影制作意义上的“特效”中的“现场特效”(practical effects)部分。 现在人气超旺的“电脑动画”,其实只是“视觉特效”中的一部分,进而只是整部电影“特效”的一小部分。在电脑发明之前,“视觉特效”主要通过对胶片和播放设施做手脚来达成,包括直接在胶片上作画或者重新剪接胶片等“原始手法”,影迷们熟悉的《如来神掌》和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许多技巧到今天仍在适用,例如“停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和“后投影”(rear-projection)。电脑作为视觉特效先锋的兴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是2D应用,后来因为电脑处理能力的突飞猛进,如今CGI已经成为处理3D静止画面或者动画的中坚力量了。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依靠电脑三维动画为主的“视觉特效”主宰了近年来“好莱坞大片”的画面,相对传统一些的“现场特效”和“特技”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大型动作场景中,它们有着纯电脑特效难以替代的优点。 以下,俺先从一系列最基本的以“电脑生成画面”(CGI)为主要工具的视觉特效组工作流程,来看看万众瞩目的《变形金刚》这些不同层次上的表现,然后再结合“现场特效”“特技”等部分谈谈该片的整体效果,并简要分析其省钱的法门。 二、视觉特效流程 1.角色设计(Character Design) 对于一部像《变形金刚》这样题材的电影来说,由于表现主体的“虚拟性”,对这些虚拟主体的勾勒与设计,早在影片实际开机前很早就展开了。这第一步工作,就是设计出这些虚拟角色究竟该长成什么模样。 看过《魔戒》系列和《金刚》花絮的同学们,对这一过程应当有些印象。在前期制作阶段,“咕噜”和“金刚”的造型,是经过了无数次修改的。虽然目前还没看到关于《变形金刚》角色设计阶段的详细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