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主备人:马萍审稿:化学组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知道悬浊液,乳浊液,乳化现象

2、掌握溶液的概念

3、知道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区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回顾已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高锰酸钾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铁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酒精氢氧化钠氯化镁

自学新知:(阅读课本152-156)

2.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物质以或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

的;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3.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常伴随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解溶液的温度

比如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比如

4.乳化作用与溶解最大的不同是混合物中分散的物质形式不同,前者是以

形式分散,后者以形式分散。

5.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有,和

探究一: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状况

交流讨论:

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思考: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没有污染的空气是溶液吗?

物质溶于水后有哪些现象呢?

探究二:溶液是否就是无色的?

交流讨论: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巩固基础:

1.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豆浆B.牛奶C.矿泉水D.果酱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凡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体积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

C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是()

A.相同的B.不同的C.溶液下面的溶质多于上面的溶质D.无法判断

4.下列各种物质中,前一种是化合物,后一种是溶液的是()

A.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B.氯化氢气体、液态氮气

C.冰水混合物、稀硫酸D.溶化的蔗糖、水

5.写出下表中溶质的化学式

6.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Cl、CaCl2B.FeSO4、CuSO4C.NaCl、KMnO4 D.CaCO3、Na2CO3

8.各种洗涤剂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漆B.用洗头膏清洗头发上的油污

C.用肥皂液洗衣服上的油污D.用沐浴露洗澡

反思: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

主备人:马萍审稿:化学组

学习目标:

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掌握稀溶液的性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学习重点:稀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稀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自学新知:(阅读课本155-158)

1.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的变化,有些物质如溶解于水使溶液的温度;也有的物质如溶解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大量实验又表明,少数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沸点。

5.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可以导电的原因是:。

探究三:溶解过程的热效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巩固基础: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

D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被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

2.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厨房洗涤剂清洗油污后形成溶液 B.用硬水洗衣服不如用软水洗得干净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3.根据你做过的实验或学过的知识判定,在①食盐溶液、②氢氧化钠溶液、③硫酸溶液、

④糖水中能够导电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下列物质中不是溶液的是

A、人在呼吸时,氧气溶解于血液中形成混合物

B、冰水混合物

C、酒精跟水的混合物

D、甘甜的蔗糖水

5.下列各种应用中,不属于溶液应用的是

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消毒

B、熟石灰粉配制成喷涂墙壁的涂料

C、长跑运动员运动途中用葡萄糖水来补充能量

D、如果皮肤上生了疮,可用碘酒涂擦在患处

6.下列关于溶液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将盐水的温席降至0℃时会立即结冰

B、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会发生明显变化

C、蔗糖水溶液沸腾时的温度比水沸腾时的温度高

D、在水中溶解一些物质便可增强其导电能力

7.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形管内两壁在同一水平的红墨水,右边液面低了些,左边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硝酸铵

D、苛性钠

提升演练:

8.小明在做菜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你的预测;

因素②,你的预测。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10.举例说明生命现象与溶液有密切的关系。

11.某些物质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_______而使溶液能导电。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溶质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微粒符号),因为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氯化钠溶液不显电性。

12.现有稀硫酸和水两瓶无色液体,你能设计几种方案来区别它们?请写出实验方案。

13.请你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或解决下列问题。

(1)为什么盛着水的水缸冬季在室外会被冻裂,而正腌着咸菜的水缸却能在室外安全过冬?

(2)冬季建筑施工时,为什么往沙浆中掺入少量氯化钙就可防冰冻?

(3)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工作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4)在高山上,用普通的锅不容易将鸡蛋煮熟,为什么放一些食盐可以将鸡蛋煮熟呢?

(5)为什么A烧杯中(盛食盐水)试管里的水加热后能沸腾,而B烧杯中(盛蒸馏水)试管里水加热后不能沸腾?

反思: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_1.docx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 课时)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 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甜的。加糖。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学生实验1: 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 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 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 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 气体是什么物质? 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学生进行实验1。 得出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酒精可以溶解在水里。可以。汽水里的气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教案)

课 题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 施教时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涵义,能熟练进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2、知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根据所学相关内容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 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 点 溶液的配制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辅助; 2.药品:氯化钠、水、 3.仪器:烧杯 玻璃棒、天平、量筒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1、饱和溶液的定义为: 。 2、溶解度的定义为: 。 3、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 ,外因是 。 4、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 。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6、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2)P 点的的含义 (3)N 点为 ,可通过 ,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学教合作: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反馈 一、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 %100%100?+=?=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表达式为:%100%100%?+=?=剂 质质液质m m m m m a 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溶液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 量总是不变这一点,等式关系如下: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 表达式为:质稀稀液浓浓液m a m a m =?=?%% 对于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来说,有以下关系:(S 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100100 %?+=S S a 0 t 1 t 2 t 3 N t S P A B C

福建省南平市王台中学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福建省南平市王台中学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及其应用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2?结论

(1)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 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 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 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 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 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 ?物质溶解的现象 (1 )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女口: CuSO 溶液是蓝色的,FeCb 溶液是黄色的,FeSQ 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 溶液是紫红色的,NaCI 溶液等则呈无色。 解释: ( 1 )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 分与水分子形成水 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 )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 要吸收热量;另一 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 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 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I 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 温度不变; NHNO 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 热。 4 ?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 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 )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 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 )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 -6 C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 4.【2016·龙东】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2016·北京】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4、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溶解性测试题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笔记: 1.溶解性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重要特征。 2.课本中的实验表明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另一种液体里。 (2)一定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相同的条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一般地说,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5)气体物质在液体里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 (6)形成的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即溶液各处的组成都是一样的,在外界条件不变时,长期放置,溶液的各部分组成不会分离。 3.溶解的吸热与放热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物质溶于水)。有的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①.提出问题: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②.建立假设 猜测1.搅拌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猜测2.水的温度高低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猜测3.食盐颗粒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③.实验检验 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相关的条件进行有效控制,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变量的因素。④.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例题: 1、下列哪组物质的溶解能力一定是随液体的温度升高而减弱的是() A、蔗糖色拉油 B、蔗糖氢氧化钠 C、氧气二氧化碳 D、蔗糖食盐 1、现有一组物质:汽水、碘酒、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黄泥水 C、原油 D、食盐水 3、700C,氯化铵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60克,而500C时在120克水里也能溶解60克,则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的关系是() A、与温度无关 B、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不能确定 4、有一瓶100毫升蔗糖溶液,现把它分成10毫升、20毫升、30毫升很0毫升四份,并分别编号为①②③④,请你判断四份溶液中最甜的是() A、① B、④ C、都一样 D、无法判断 5、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 A、物质的种类 B、温度的高低 C、压强的大小 D、以上都是 6、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能在水中溶解 B、只有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C、只有固体和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 7、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我们把能够溶解别的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把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则物质的溶解能力与下列因素中哪些有关()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温度 A、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①②③都是 8、物质在溶解过程中() A、要放热 B、要吸热 C、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D、可能放热,也可能吸热 9、如右图所示,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 发现玻璃管中的有色液体向右移动,说明。 而向试管内放入少量的硝酸铵,则发现玻璃管中的有色液体 向左移动,这又说明了。 10、某同学做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盛水烧杯中逐渐 加入蔗糖,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的X= ,Y= ; (2)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①; ②。 11、如右下图是A、B、C三种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能力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其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的物质质量。由图象可得到的信息有: 信息1:在t10C时,B与C的溶解能力相同。 信息2:。 信息3:。 信息4:。

1.5《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 【主题】物质的溶解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会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行落实。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

及如何相互区别与转化。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从字面的角度,学生会习惯性地认为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这是生活经验所致,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与纠正。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一开始的小故事是什么吗? 【学生】加糖的故事 【教师】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很好。同学们今天要自己操作来更加深入地对此进行学习。首先请看一段实验视频。 2.新知呈现 【教师】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小组实验。 在容器a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配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贾汪大吴湖里小学俞妙琴 教学目标: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食盐4份(每份2.5克)、小苏打4份(每份2.5克)、汽水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引入: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一杯水中不断地加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不会)一杯水中所能溶解盐的多少,这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板书:溶解能力) 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补充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出示目标:(1)实验探究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提出问题。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猜一猜,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学生猜测)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3.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阅读29页实验方法,并回答: (1)盐和小苏打溶解在水中的比较实验中,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第一小份没有溶解完就加第二小份的做法对吗?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3)如果杯底有剩余的,怎样估计剩余的? (4)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放物质,另一人搅拌,其余人观察并作好记录。迅速有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举手示意。 4.汇报交流。 5.自主探究。 6.汇报总结。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1.设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老师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过一会,又会怎样?你有什么猜想?(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分钟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 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 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 同,但是溶剂量不同, 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 出在40℃时100g水中 可以溶解64g硝酸钾, 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力。 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 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 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 量(单位g)。例如:20℃时 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g,是指在20℃时,100g水 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 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 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 “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 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 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 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 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 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 度其他表述方式: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 为36:100;20℃时36g 氯化钠溶于100g水 中,得到饱和溶液; 20℃时的氯化钠饱和 溶液,每蒸发100g水, 会析出36g氯化钠晶 体等。 使学生 感受到 科学研 究基准 问题。通 过讨论、 辨析和 运用溶 解度概 念表述 的训练, 加深对 概念的 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 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展示氯 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 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 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 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 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 围,(2)50℃时氯化钠和硝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 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 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 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 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 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答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 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 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 让学生 认识到 列表法 是数据 处理的 一种方 法,并从 列表中 的数据 发现规 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溶解第一节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 A聚焦教材课前预习)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__溶解性__,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内因(__溶质__、__溶剂__的性质)有关系,也与外因(__温度__、__压强__)有关系。 2.物质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1)升温:某些物质溶于水时,表现为溶液温度升高,如__氢氧化钠__溶于水放出热量。 (2)降温:某些物质溶于水时,表现为溶液温度降低,如__硝酸铵__溶于水吸收热量。 (3)温度无明显变化,如氯化钠溶于水。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__一定温度__下,在__一定量__的__溶剂__里,__不能__继续溶解某种__溶质__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饱和溶液__。 (2)在__一定温度__下,在__一定量__的__溶剂__里,__还能__继续溶解某种__溶质__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溶液__。 注意: ①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条件,“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②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达到饱和状态时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③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条件改变时: 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加水 改变温度蒸发水分加入溶质 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 (1)饱和溶液__不一定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不一定__是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__浓__一些。 5.加速物质溶解的方法有__搅拌__、研细、__加热__等。 B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6.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7.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性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8.质量相等的蔗糖同时分别投入等量的水中,溶解最慢的是() A.将蔗糖直接投入水中 B.将蔗糖研细后投入水中 C.将蔗糖投入水中后加热 D.将蔗糖投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9.物质的溶解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一组是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1 教科版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各组装水烧杯2个,高锰酸钾1小份,搅拌棒1根,小药勺1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铁架台1个,实验记录表1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播放课件: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食盐哪里去了?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的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三、播放课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本课表二)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溶解》单元的第2课,主要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实验观察”、“小组合作”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通过猜测、实验验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实验步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明显存在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细致的问题;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展开了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进行充分的观察,指导学生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努力使学生不仅掌握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且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进而了解到溶解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观察交流、探究发现、口语表达、动手操作等综合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课时)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沪教 版 班级姓名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课前预习】 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以上事实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因素有关。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下,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中达到时所溶解的。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3.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______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温度时_______的大小,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溶解度随 ____________变化的不同。 4.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_____ _____。【学习过程】 【讨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需考虑哪些因素?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中达到时所溶解的。(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 。 (2) 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4克,所以将50g蔗糖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不饱和,要使其饱和,我们可以怎么做? (3)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课本19页表6-9) 判断物质的溶解性:氢氧化钙,食盐, 蔗糖,碳酸钠 碳酸钙难溶于水,说明常温下它的溶解度范围是。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内因。(2)外因 3、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课本19 页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教师“个备”或学生笔记栏 (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的溶解(一)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1节物质的溶解(一) 一、选择题 1.溶液是()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D.均一、稳定的化合物2.(2011.临沂)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B.泥土C.汽油D.蔗糖3.(2011.无锡)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黄酒C.白糖D.橄榄油4.(2011.上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番茄汁B.矿泉水C.牛奶D.蒸馏水 5.小明在家庭小实验中把下列物质分别放人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后,有固体小颗粒悬浮的是() A.白糖B.玉米粉C.纯碱D.碳酸氢铵6.将下列四种液态物质分别与适量的水混合并振荡,其中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的是() A.白酒B.白醋C.酒精D.机油 7.下列清洗方法中有乳化现象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D.用盐酸清洗水垢 8.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有色溶液的是() A.煤油B.粉笔灰C.氯化钠D.高锰酸钾9.按下表进行实验,振荡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试管编号加入液体加入其他物质 A10mL稀硫酸一小粒锌 B10mL含有洗洁精的水两滴菜籽油 C10mL煤油1mL汽油 D10mL酒精一小粒碘 10.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一定属于溶液的是() A.油水B.污水C.硬水D.蒸馏水11.(2011.烟台)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D.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12.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混合物放置较长时间后,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豆浆B.石灰乳C.泥水D.糖水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李爱妮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学情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本章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

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因此,本节的教学拟通过系统实验、课外探究、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溶解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http:// /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http:// /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http:// /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内探究】 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反馈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 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 【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提示性问题: (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

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得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现象这一过程。 4.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药勺、食盐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师:同学们喜欢吃糖吗? 师:那你们知道糖含在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会慢慢的化了。 师:如果把糖和食盐放到水又会发生什么呢?(揭示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食盐)生:是食盐。 师:那你们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吗?(教师做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1.让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 2.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 3.做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