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调查报告

中国电影调查报告
中国电影调查报告

淄博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报告中国电影商业调查报告高2010级9班第7课题研究小组梁绍凯翟超凡赵焦云山王晨阳周昊邹童

指导教师:何胜利丁乃辊

时间:2001年3月18日

前言

课题研究原因: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一种美的追求,体现出美的内涵,其审美构成是十分丰富的。但中国的电影事业却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比起外国的大片来受欢迎程度明显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竞争就处于劣势?为什么中国的电影火不起来?为此,我研究课题小组将通过调查与研究中国电影的优缺点以及其火不起来的原因作为研究性课题,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了解中国电影的现状,探索出中国电影火不起来的原因,和今后发展的道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为此,本小组经民主举手表决,决定本学期进行中国电影商业调查报告。

正文

第一阶段:

我们活动小组成员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收集其他地区的调查过程、技巧与结果,为研究活动制定方案,指明研究路线。

本着各成员发挥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们每人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到很多信息。

作为组长,我通过网络的途径从各搜索引擎了解到以下现象:

(一)、调查有关中国电影的资料:

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鲁迅著,夏衍改编,桑弧导演),北京电视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传》,编剧李准,导演沈浮,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术师的奇遇》,编剧:王栋、陈恭敏、桑弧、,导演桑弧,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徐进、桑弧,导演桑弧,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云官、王炼编剧,谢晋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杨范、陈涓翻译翻

译,周彦译制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译制。

中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公司合摄的《风筝》,导演王家乙、罗歇·比果。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近三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二)、有关中国电影节及奖项

1、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文化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电影节在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每年6月上旬举行,中国唯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

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电影节举办至今,已经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3823部影片的报名,959部影片展映,累计票房2770万人民币。这是尚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度唯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观众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电影朝圣,创办至今,已经有150多万人次融入这个中国重要的电影活动中。现在,每年六月期间九天的电影节已然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

2、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厅、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办。本届电影节的宗旨是:友谊、交流、发展。电影节组委会将聘请电影界各方面专家组成评委会。本届电影节设下列奖项:1、最佳华语故事片奖(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语故事片奖;3、优秀华语故事片奖;4、优秀外语故事片奖;5、最佳编剧奖;6、最佳导演奖;7、最佳男主角奖;8、最佳女主角奖;9、最佳男配角奖;10、最佳女配角奖;对获奖者,电影节组委会分别颁发金鹿杯、银鹿杯,证书和奖金。

3、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从1996年的第二届起改为现名,电影节本着加强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将跨出两岸四地的范围,逐步接纳评选海内外由华人担任主创人员的影片,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

4、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1993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历届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电影前辈凌子风、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晋等曾为大学生电影节题词,希望大学生电影节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还是中国青年导演初试艺声的舞台,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艺术创新特别奖的设立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影坛新鲜力量的期待和鼓励。

“大学生电影节”不但赢得电影创作者和大学生观众的青睐,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部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赵实部长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学生电影节日益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电影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80余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系列报道,电影节闭幕暨颁奖晚会在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海外中

心《欢聚一堂》栏目、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多次播出,取得较大反响。

“大学生电影节”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间召开。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目前,第九届电影节已在积极进行。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本届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观赏效果、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艺术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在大学生投票推选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青年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电影节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此外还将在北京20余所著名大学放映参赛影片,观影人次达20余万人次。

“大学生电影节”还将举办专题影展、专题讨论和专题讲座等众多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年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参赛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欢聚一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也是电影人的青春聚会。

“大学生电影节”还对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录像作品进行评奖。“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是国内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文化赛事。今年的参赛片规模和评奖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对象扩展到香港,关注群体成直线上升。

5、中国台北电影节

由台北市政府主办、台北市文化局承办,台湾电影文化协会、台湾艺术大学执办。始于1998年,每年一届。是台湾地区重要的电影盛会,从第四届开始把主题定位于“城市、市民、学生”,并由以国际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影展”、以“台北电影奖”“台北主题奖”为况赛单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国内外学生作品为主的“国际学生电影金狮奖”三部分级成。

6、中国电影金鸡奖

该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奖杯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舞、奋发前进的意义。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大众电影百花奖

该奖始创于1962年,1964年停办。1980年恢复举办。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所属《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的,经由广大观众投票产生的群众性电影奖。它以百花盛开象征影坛繁荣,鼓舞电影工作者为广大群众创作出更好的影片。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7、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每年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种影片进行评选。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除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评奖外,仍为一年一届,1994年开始启用现名。

8、中国电影童牛奖

中国电影童牛奖系全国电影四大奖之一,是专为奖励优秀儿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优秀成绩的儿童少年电影工作者而设立的。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受国家广电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委托创办了中国电影童牛奖。其宗旨是团结少年儿童电影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我国儿童少年电影的创作水平,为广大小观众拍摄出更多更好的儿童少年电影,让健康优秀的精神食粮伴随孩子们成长。

9、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10、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评人协会(HKFCA)主办,始于1996年,每年举办一次,本协会共有会员四十多人,其中包括电影教育、电影研究、电影工作者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及学者。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

11、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

“金马奖”是台湾为促进华语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该奖创办于1962年,由台湾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每年举办一届(其中1968、1974年停办),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九十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现在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至1999年一共举办了36届,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整体电影事业的发展,对华人电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12、中国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国内唯一将内地和港台电影作品同时纳入视野的电影评选活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创办于2001年,旨在通过两岸三地电影人的交流,电影的多方面对比,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全面推动中国电影的创造(三)、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区别:

1、审查关。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太过保守。基本上能在电影院演都有主旋律的阴影,不过这两年好一些能让放〈天黑请闭眼〉之类的恐怖片了

2、拍摄类型。中国电影这两年出现诸如〈可可西里〉〈寻枪〉〈玉观音〉这样的片子,基本都脱胎于欧美模式,我不是指的内容,而是新一代导演运用的各种拍摄技巧。

3、产业化模式。好莱坞电影已经进入全盘的商业运做,电影制作就好比商品生产一般,几乎全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中国电影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每年国家计划投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影片,留给开发商的空间太小,没有形成规模

4、人才储备。中国的电影人才如是有才华名气的都想到国外发展。而好莱坞却是集合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电脑制作大师,导演,编剧等,形成了良性互动

5、投资制作。中国的商界大亨最国产电影产业顾虑重重,又没有外国资本家那么财大气粗。是以很难下决心投资国产影片,除非是张艺谋这样的世界知名人士。

关于中国电影和外国电影,其实从起点来说就不是一条线的,中国电影在解放后很多时候都被做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到了90年代以后才逐渐有真正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出现,但是近期以张艺谋为首的中国电影从投入到画面再到剧情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我看来真正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还是《紫日》《霸王别姬》《红高粱》《蓝宇》以及近期的《建国大业》《风声》...当然是个人意见~~但是相对于欧美大片,确实从投入到画面制作到演员水准差距还是巨大的,毕竟中国没有PIX,工业光魔等等大型的3D技术背景支持,但是相信中国电影人也在大步流星的追赶着那些电影巨头们,毕竟电影的魅力是将历史、现实、未来以不同的手段和视觉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好莱坞是类型电影发展最为完备的大众商业文化之都,但即便如此,在百年美国电影史上,仍然会间断地出现一些偏离类型电影轨道,乃至偏离商业需求的电影作品。正是这样一些作品的出现,在实质上也推动着类型电影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以其打破常规的多重视角叙事和景深镜头的创造性运用,成为世界现代电影的一个真正的发端。这部商业上遭遇失败的影片在奥斯卡奖评选中也仅仅获得了最佳剧本奖,成为奥斯卡评选历史上最大的“遗珠”之一。但是,经典永不褪色,随着时代的推移,影片的价值开始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其影响也一直在延续着。法国导演特吕弗说:“从1940

年以来,电影中一切有创见的东西都来源于《公民凯恩》和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1] 在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邀请国际知名影评家评选“世界电影10大佳作”活动中,影片多次名列第一。1998年6月16日美国CBS电视台公布的“美国电影学院百年百片”中,《公民凯恩》名列第一,这次评选是美国电影学院邀请1500多名演员、导演、制片、评论家、史学家、经理人、放映商等电影界知名人士从1896到1996年间生产的400部美国影片中投票产生的。[2] 以罗伯特·阿尔特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斯坦利·库布里克、阿瑟·佩恩、西德尼·波拉克、迈克·尼克尔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等为代表的新好莱坞电影“试图给美学上以及经济上已经部分停滞不前的好莱坞电影生产注入新的生命,他们虽然承认各种电影样式的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但却从内部使它们充实新的内容。他们把自己亲身的经验倾注到影片中来,反映青年一代的理想、梦想和期望,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电影样式的种种美学手段。”[3] 而斯蒂芬·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昆廷·塔兰蒂诺的《低俗小说》等影片的出现并且先后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一方面表现了素以“艺术”著称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对于美国具有独立品格的电影创作的持续认同,同时,他们对于经典好莱坞模式的反叛,可以看成是对奥逊·威尔斯、对新好莱坞电影精神的某种延续。正是这种对经典好莱坞模式的不断的反叛和背离,构成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之一。曾经的“先锋”往往成为后来的“主流”。这些曾经“先锋”的导演后来也成为美国主流电影的中坚力量。

通常人们都会把欧洲当成是艺术电影的圣地。二战结束后的现代电影思潮,正是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作为主要标志的。回望世界电影史,可以说几乎所有先锋电影或新浪潮电影都有一个无法逃脱的宿命,这个宿命就是它的短命,它们作为一个运动通常只持续短短几年时间,但其影响力却一直延续着,并影响到了表面上似乎与之相对的商业化的类型电影创作之中。通常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一场新电影运动仅有6年的历史,即从罗西里尼拍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1945年开始,到德·西卡拍摄《温别尔托·D》的1951年结束。战后意大利特殊的经济文化力量是新现实主义的支持力量,同时也成为终止它继续发展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意大利社会开始走向复苏和繁荣,反法西斯不再成为人们集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无法再以此将不同政治倾向的艺术家引向一种共同的创作潮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本身的成分就比较复杂,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反共人士,还有天主教徒等,他们是因为反法西斯的共同要求而走到一起的。当这一共同要求不再占据主要地位时,分化就是在所难免的。同时,意大利政府也开始对这样一些具有社会批判意味的影片侧目,审查制度和国家的压力开始抑制这个运动的继续发展。对于电影来说更加内在的因素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一些局限性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其题材上的狭隘性已经无法充分适应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其电影形态上的一些特征事实上也起到了贬低编剧和表演的作用,尤其是当它走向极端的时候。于是,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也走向分化,罗西里尼开始探讨基督教和西方历史;德·西卡开始关注多愁善感的风流韵事;维斯康蒂开始表现上层社会环境等等。尽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已然走向终结,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结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因素仍然可以在弗特里科·费里尼的《路》、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一个爱情的故事》这样一些他们的早期影片中看到。这两位导演后来都走向了现代主义,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政治电影”的出现也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世界各国电影都产生着影响。半个多世纪之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还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找到了回应,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都以其纪实风格的追求(包括偷拍手法的运用、非职业演员的采用等)在向新现实主义的前辈们表示敬意,而它们都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金狮奖;从某种角度来说,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也可以看成是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致敬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法国新浪潮作为一个运动,60年代初开始走向衰落,而其影响却一直延续着,“新浪潮”也被广义地运用于出现于世界各国的由新锐导演创作的敢于打破传统电影规范的电影思潮。发端于60年代中期“德国青年电影”、70年代有着成熟作品出现的新德国

电影,因为1982年法斯宾德的逝世,似乎多少标志着其作为思潮和运动的终结。

在韩国,既有象1999年到2003年间连续获得年度票房冠军的《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朋友》、《家族荣誉》、《杀人回忆》以及2004年卖座大片《实尾岛》、《太极旗飘扬》这样类型化的电影,也有林权泽(《曼陀罗》、《悲歌一曲》、《春香传》、《醉画仙》、《下流人生》)、金基德(《漂流欲室》、《收件人不详》、《坏男人》、《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洪尚秀(《猪堕井的那天》、《江原道之力》、《处女心经》、《生活的发现》、《女人是男人的未来》)这样一些坚持个性创作的导演。正是这样多层次的电影文化建构,才是韩国电影真正具备国际电影节和商业市场双重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同样的进程虽然滞后,却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进行着。以北京电影学院78班作为创作主体的被称为“第五代”的中国新电影从1984年《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横空出世,到1987年以陈凯歌的《孩子王》、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戛纳和柏林的不同遭际为标志性符号,其作为一个创作思潮持续了大约四五年时间,便走向分化了。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夏钢等导演继续坚执于电影创作,然而其创作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偏重个人表达、电影语言探索,转向更关注观众和市场的电影创作,从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田壮壮的《摇滚青年》、李少红的《银蛇谋杀案》的初涉“娱乐片”,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大片”的直击全球市场;另外有更多的导演,则将精力放到了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之中,比如李少红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吴子牛的《天下粮仓》等。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真正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具有号召力的类型电影,基本上还是以武侠为主,从80年代初由《少林寺》带动而出现的《武林志》、《武当》、《少林小子》,到后来的《双旗镇刀客》,一直到21世纪初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何平的《天地英雄》,陈凯歌的《无极》,武侠这种类型电影不但是香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类型,同时也是中国内地电影转型中最重要的类型电影。李安的《卧虎藏龙》、周星驰的《功夫》的成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内地类型电影发展中另一块屡试不爽的金字招牌则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从类型角度来说当属喜剧片的范畴。从电影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的小试牛刀,到《甲方乙方》进入贺岁片创作,《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持续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冯小刚成为除张艺谋之外另一个票房保证。事实上,这些影片无论在影像上,还是在叙事上,并非全部都有共同的特性,而其喜剧风格和明星策略,则几乎是其一以贯之的元素,除了《一声叹息》这个不多见的例外。在冯小刚的影片里,男主角是“铁打”的聪明脑袋不长毛的葛优(除了《一声叹息》),冷静中蕴藏着幽默,显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女主角则是一部一换人,从《甲方乙方》中的刘蓓,到《不见不散》中的徐帆,到《没完没了》中的吴倩莲,到《大腕》中的关之琳,再到《手机》中的范冰冰、徐帆。《天下无贼》更有刘德华、刘若英、傅彪、范伟、冯远征的加盟。

明星策略,毫无疑问是类型电影创作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与注重个人表达的“第五代”前期作品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在香港,即使个性如王家卫,也始终启用大牌明星。这是一种艺术策略,也是一种商业策略。张艺谋作为导演作品的成功,无论是巩俐、章子怡、董洁组成的“谋女郎”系列,还是在其影片中始终启用诸如姜文、李保田、葛优等既具有票房号召力,又具有超凡演技的明星,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精明的电影策略。而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陈道明、刘德华、金城武的明星组合,成为其基本票房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这个明星策略中最重要的因素恰恰是张艺谋自己。这个名字在电影上、歌剧上的成功以及在雅典奥运会上的亮相,使他成为全球化时代成功抵制好莱坞入侵的标志性符号。

然而,问题在于,只有张艺谋和冯小刚,只有《英雄》、《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是无法构建起完备的类型电影体系,无法构建起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更惘说在整体上与美国好莱坞抗衡。2004年中国内地创纪录的拍摄了212部影片,并且在电影票房整体上首度超过美国进口大片,但是单片平均票房仍与进口大片相距甚远。冯小刚

的《手机》、《天下无贼》,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周星驰的《功夫》四部影片支撑起了国产电影的主体票房。中国电影在其它类型电影的创作上,比如爱情片、恐怖片、警匪片、科幻片等,仍然显得比较颓靡。

电影作为这样的一种文化艺术样式,它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始终都无法完全脱离世界电影的整体背景,即使是在相对闭关自守的那个年代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个背景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有所变化,其姿态上也会有或主动或被动的差异。当历史进入世纪之交,已经很难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谋求本土电影的完全独立的发展,因此,跟踪世界电影发展的潮流,实施区域间的电影文化合作,不仅是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电影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在中国电影内部完成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建构,则是保证这种电影文化合作的必要前提,事实上也成为合作的目的之一。

第二阶段:

调查开始了。我们各司其职、兵分几路去学校及各自同学家中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在监控寒假的时候我们小组成员已经在本校调查了一些初中时、小学时的熟人。寒假期间我们又访问了很多同学与朋友。通过调查,中国电影在中学生的群体中还有拥有很大的影迷,对中国电影关心的人是非常多的,是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能走出国门,在世界的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一定的发言权。这为我们的调查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反映来看,中学生们说中国电影虽然有他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是必经他是自己国产的,对于国产货,大多数学生还是给予肯定的,中国电影他是年轻的,有朝气的,有发展的,有希望的,所以才有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样的活动,这就是广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的希冀所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提出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充分说明了中国电影在学生这一群体里是受到热烈欢迎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主办高校12所,联办高校百余所;每年观影人次逾20万,参赛、参展影片几乎囊括所有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还举办专题影展、专题讨论、专题讲座、导演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影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欢聚一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也是电影人的青春聚会。通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历年来的成功举办,更能体现了中国电影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阶段:

在肯定了中学生对中国电影的热情后,学生也对中国电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商业电影之花瓶:

商业电影的本质就是娱乐大众,当然就少不了花瓶了,但是我们中国电影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商业电影上我们很难找出专业的花瓶,现在为了保证票房统统只看人气,不看质地;国内人气就靠几个.....甚至去找超女好难;如果想内外统吃,女的章子怡,男的不是Jackie Chen 就是Jet Li 来来去去还是那么几个,无奈。另一个毛病,内地影人本身也缺乏对自身针对性的培养,国内影星门现在的状况是,偶像派老实把自己当实力派,角色不怕演不好就怕演太好。接到个角,还没有琢磨怎么把它演好,就开始烦恼以后跳不出这类型的框框。没发财就怕被别人劫财,没定型就叫嚣着转型。对比起来,最近决定息影的罗万阿特金森就十分明白自己的演艺道路,直到最后一电影,演的还是傻乎乎的憨豆先生。

(二)、商业电影之高雅娱乐

说是高雅,要求其实也是很简单,那就是别把观众当傻子别把自己当外国人看,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我是一个推崇"作者"电影的人,所谓作者电影就是赋予导演所有权,而在中国,中国模仿好莱坞方式,以制片人为中心,这样的模式就将导致电影以娱乐,票房为中心,把观众当傻子,看一场电影下来除了画面的震撼其他什么感受都没有。电影也是一

种艺术,艺术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揭示生活,给大众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在娱乐中得到升华。说通俗点,现在的中国电影只有赤裸裸的机械动作,我们需要的是粉红电影。

(三)、政府政策

记得有这样的报道陆川准备拍<<南京南京>>用了三年的时间,去申请<<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我在想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呢,看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电影管理条理>>我才知道为什么。其实这样的条理很好,对电影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保护国产电影规定电影院放映国产片不得低于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建立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电影事业发展等。可是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法制上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大体上看根本没什么弊端,可是仔细想下,我还是从中看出了一些不人性化。就简单的拿一条来说吧,比如审片,不论什么样的影片拍摄完成后都要拿到<<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才能在市场上公映,审片是由广电局的"专家"+以退休人员组成的(听说每组4人,4组,一组一部)<<<<电影管理条理>>>>第25条为基本依据来审查一部电影,可我觉得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客观性的存在,局限性,这样的就评定一部电影的生死,我觉得不是很准确。再加上最近有王塑举报广电审片组受贿,我们先不去看是真是假,就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不否定,广电审片组与一些制作片商是有矛盾,有冲突的。审片的方式也有局限性。

(四)、电影人特别是导演和演员,放低姿态。

没错就是放低姿态。老百姓是你的客户,虽然真的不会把顾客当上帝,但是也不要把客户当小学生。很多电影人或许是从小“思想品德”学得好,政治理论学得突出,习惯在电影里“教育人”,仿佛下面做了一群学生,要听“老夫子”讲解道理,分辨是非,强迫植入观念。这是绝对错误的,为什么?想一想,我们被教育的还少吗?上学被老师教育,上班被老板教育,回家没准被父母老婆老公教育,看看电视还经常被新闻联播教育,然后去电影院看一场价格不菲的电影,还要被教育?这能不疯了吗?所谓的花钱买罪受,大致也不过如此,毕竟现在不是封闭的社会,对于电影,基本上老百姓有“脚”投票权的。一句话,郭德刚说的好,老百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不需要谁来教育,各位导演们尤其要深深记住这句话。

电影不是不可以将道理,问题是如何把道理讲好,有的老师辛苦讲一堆话,学生一点没有听进去;有的老师却能“润物细无声”,学生拥护,两全其美。这关键一点就是放下姿态,和观众是朋友的切磋和欣赏,而不是夫子教育学生。说这话并不是开玩笑。媒体报道,某导演在回答关于《阿凡达》的时候说,中国老百姓要学会欣赏中国自己的电影。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不是我拍的不好,是你们不会欣赏?看的出谁是老大了吧,我才是。导演应该记住这样一条,这不是一个“崇拜”的年代,这是一个你迎合观众,而不是观众迎合你的时代。老百姓不喜欢,立刻用脚投票,几个老百姓投票没关系,形成了潮流,没有了票房,导演就是失败的。

结论

通过这几天来的调查,从被调查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

中国电影还是处于成长的阶段,中间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和提高性,只要我们中国的电影人们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心想着为广大群众创造出更好作品想法,就一定能使中国电影火起来,在世界的影坛上散发出瞩目的光彩,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了解并喜欢中国电影。

近几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影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据2010年1月24日《经济日报》报道,2009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同比增幅为42.96%。全年生产故事片456部,票房收入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2部,其中包括《建国大业》等3部单片票房收入超4亿元的影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在总结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时指出:“2009年中国电影的成绩证明,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正

在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基本态势,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高成长性、低竞争力、小众、适度开放与逐步开放等特点。

1、高成长性

客观地讲,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仍偏小,2007年30多亿元的总票房收入仅相当于同期一个酒店集团一年的销售收入。不过,动态地看,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巨大的成长性。2004~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5%,其中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65.26%),最低的年份为2007年(26.98%)(见图1)。如此迅猛的年度增长率,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高成长性。电影消费支出属于媒介消费支出,根据“相对常数原则”可以判断,中国电影消费支出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中国电影市场保持高成长性的基础。

根据2003~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票房收入,可以得到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预测指数模型:y=7.9322e0.2919x。此模型的判定系数R2=0.988,说明预测曲线与实际票房收入曲线存在很高的拟合度,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几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根据此预测模型可以推断,如果2010~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仍继续2003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的话,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最迟将于2011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13年则有望接近或超过200亿元大关。

2、小众

2008年,美国人均看电影的时间、金钱及观影次数分别为11.83小时、38.16美元和5.55次,与2007年的情况相差不大。

由于中国目前缺少全国范围内的同类数据,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局部数据做对比。2009年7月中国电影博物馆对北京城区(包括郊县的城区,但未包括农村地区)居民的一项研究发现,最近一年北京城区居民的平均观影次数为2.68次,电影的平均票价为51.32元。考虑到中国存在大量农民及北京属于经济最发达的少数城市之一的事实,可以预见,从整体上看,中国人每年平均看电影的时间与次数会更少。可以说,中国电影面对的是“小众”市场——看电影只是少数人能负担得起的一种“奢侈”休闲方式,而美国电影市场则是“大众”市场——看电影是大多数美国人最负担得起和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影院线普遍走票价较高的中高端路线,院线与院线之间、影院与影院之间并未形成错位竞争态势。不过,可以预见,当目前利润较丰富的中高端市场被“摊薄”后,会有部分影院与院线尝试在更大众化的中、低端市场寻求生存空间。

3、低竞争力

从故事片产量上看,自2001年至2009年,中国内地出品的故事片数量呈递增之势(见图4)。但是,数量并不代表竞争力,真正代表竞争力的一个指标应该是单部影片的票房收益。2004~2005年,美国所生产的每部故事片国内票房收入年均为1500万美元左右,国际票房收入年均为2600万美元。而中国每部国产故事片的国内票房收入年均为500万元人民币,海外销售与海外票房收入年均约600万人民币。这说明,目前中国单部影片的“吸金”能力相对较低,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从国内看,中国单部影片的“吸金”能力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目前电影市场停留于单一层面(中高端市场层面)开发的现状。中高端市场的确富集了大多数票房收入,但市场中的“长尾”效应仍不可忽视。相信随着高、中、低端电影市场的立体开发,中国电影市场空间将会更大。从国际上看,单部影片的低“吸金”能力则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挺进国际市场仍任重而道远。

4、适度开放与逐步开放

于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审查机构(以下简称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该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电影进口业务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指定电影进口经营单位经营;未经指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电影进口业务。”第三十一条规定,“进口供公映的电影片,进口前应当报送电影审查机构审查。”2010年国办发9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指导

意见》,亦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市场准入管理,严把立项、备案、审查、发行放映和播出等关口,规范互联网电影传播秩序”,并要求“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三分之二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国产影片发行放映考核奖励”。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适度开放的特点:既不排斥外国的优秀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亦必须遵循现有审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制度。

此外,中国电影市场还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引进电影的框架协议表现出逐步开放的特点:最初每年引进分账大片10部(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2003年后增加到20部,其中包括16部美国影片和4部其他国家影片。由于除了分账大片,中国每年还会引进一些其他外国影片,因此,总的来看,近些年中国每年进口的电影总数会超过20部,譬如2005年进口的电影总数达到了50部。

实际上,不仅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适度开放与逐步开放的特点,欧洲不少高举“文化例外”原则大旗的国家的电影市场亦表现出同样的特点。“文化例外”概念由法国最早提出,法国认为文化产品作为国家文化必须得到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得到保护,不能同其他商品一样进行自由流通。1993年乌拉圭谈判中,欧盟同意“文化例外”的主张。应该说,面对美国电影产业强大的对外辐射力,中国、欧盟“适度开放”电影市场的目的很明确:缓冲国外(特别是美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冲击,以便为本国电影产业争取到更多成长壮大的时间与空间。

附录

一、对于电影在高中生中受欢迎程度调查表

1.平时,您喜欢看电影吗?

□喜欢□一般□不喜欢

2.您喜欢以下哪种类型的电影?(任选五项)

□Action动作片□Drama剧情片□Comedy喜剧片□Romance爱情片□Thriller惊悚片□Sci-Fi科幻片□Animation动画片□Mystery 悬念片□Crime犯罪片□Adventure冒险片□Documentary纪录片□Family家庭片□Fantasy奇幻片□Film-Noir黑色片□Horror恐怖片□Music音乐片□Musical歌舞片□Short超短片□War战争片□Western西部片□Ghost鬼片□New Year Celebration贺岁片

3.您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能说说为什么吗?

4.你更喜欢哪个国家的电影?

□中国□欧美日韩□其他

5.一般来说,您为什么喜欢一部电影?

□因为里面的明星

□因为剧情吸引人

□因为里面含有许多流行元素

□因为拍摄技术好或者里面含有很高科技的元素

6.您比较喜欢看老版的电影还是现代的?

□老版的□现代的□都喜欢

7.您比较喜欢哪位演员的作品?能说说为什么吗?

8.您觉得怎样的电影是一部好电影?

9.您一般在电影上一年的消费为多少?

10. 那么您一般是会选择去电影院还是购买DVD或者上网下载呢?原因?

□电影院因为□有气氛有效果□习惯□其他

□DVD 因为□有收藏价值□其他

□上网下载因为□免费□觉得没有必要花钱

□有太多值得一看的电影只在网上有

□其他

11.对于现在的电影界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

二、参考文献:

1、《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

2、《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3、《镜与世俗神话精读影片十八例》

4、《认识电影》

5、《世界电影史》

6、《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xx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69 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26.78 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17.95 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14.83 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12.46 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电影院市场调查报告

电影院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电影院市场调查研究报告2013版 第一章电影院市场调研的目的及方法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方法 第二章电影院市场调研的可行性及计划流程 一、电影院市场调研可行性 二、计划进度以及流程 第三章电影院市场需求调研 一、电影院市场规模(需求量) 二、电影院细分需求领域调研 三、电影院细分需求市场份额调研 四、电影院细分需求市场饱和度调研 五、电影院替代行业影响力调研 第四章电影院市场供给调研 一、电影院市场供给总量 二、电影院市场集中度 三、电影院产业集群 第五章电影院产品价格调研 一、电影院价格特征分析 二、电影院主要品牌企业价位分析 三、电影院价格与成本的关系 四、电影院价格策略分析 第六章电影院产品进出口调查分析 一、电影院产品出口分析 1.我国电影院产品出口量额及增长情况 2.电影院产品主要海外市场分布情况 3.经营海外市场的主要电影院品牌 4.国际经济形式对电影院产品出口影响的分析 二、电影院产品进口分析 1.我国电影院产品进口量额及增长情况 2.电影院进口产品的主要品牌 3.影响电影院产品进口的因素 第七章电影院市场竞争调研 一、技术竞争 二、原材料及成本竞争 三、产品定位竞争分析

四、区域市场竞争 五、品牌影响力 六、价格竞争 七、电影院产品主流企业市场占有率 八、影响电影院市场竞争格局的因素 第八章电影院市场渠道调研 一、电影院细分市场占领调研 二、电影院销售渠道调研 三、电影院销售体系建设调研 第九章电影院产品用户调研 一、用户对电影院产品的认知程度 二、电影院用户的关注因素 1.功能 2.产品质量 3.价格 4.产品设计 三、电影院目标消费者的特征 第十章电影院品牌调研 一、电影院品牌总体情况 二、电影院品牌传播 三、电影院品牌美誉度 四、代理商对电影院品牌的选择情况 五、主要城市市场对主要电影院品牌的认知水平 六、电影院广告 第十一章电影院重点细分区域调研 一、华东地区 1.华东地区电影院发展现状 2.华东地区电影院发展特征分析 3.华东地区电影院发展趋势分析 二、华南地区 1.华南地区电影院发展现状 2.华南地区电影院发展特征分析 3.华南地区电影院发展趋势分析 三、东北地区 1.东北地区电影院发展现状 2.东北地区电影院发展特征分析 3.东北地区电影院发展趋势分析 四、华北地区 ……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亿元,同比增长%,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国内外资本开始以组建影视基金的形式,对我国电影、电视剧产业进行投资。从已成立影视基金的LP 群体组成看来,具有影视背景的专业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是国内影视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具有影视专业知识的LP 也可以为影视公司、项目提供更多指导,改善经营,规避项目风险。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大学生观影动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你可以选择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可以选择在图书馆徜徉书海,也可以选择就宅在寝室自得其乐。而看电影,往往能成为大学生活的调节剂,因为在你累了、倦了、或者闲了的时候,一部精彩的电影可以为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可以说,电影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娱乐休闲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甚至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于是我们小组就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这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随机取样进行调查问卷,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于电影消费的需求情况和选择导向。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消费;消费者心理;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动机 一、问题的提出,现状与特点 电影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又是多样化的,为了更深的理解当前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见五)。 先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个概述型的介绍。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观影的频率大致介于一周一次到一月一次之间。而欧美电影,尤其是喜剧片和爱情片,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比较偏好的类型。但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大学生是以去电影院为看电影的主要方式,网络已经俨然成为了大学生观影的首选。但是票价并不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因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是认为电影的票价还是比较适中可以接受的(学生可接受的心里价位为20-50元),而且电影院相对高档的设施和良好的观影氛围也是受到大学生们的肯定的。但是不论大学生是选择去电影院还是在网络上进行观影,90%的同学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放松心情。而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网络观片收费而转向电影院观片”时,持鲜明观点的同学占极少数,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可能不会”这个选项,借此结果,国家版权署可以针对版权征收一定的观影费用(亦即当前实施的“付费观影”政策)而却不会很大的改变电影消费者对网络电影消费的影响。以下,我们将对这次的调查结果从消费者的“行为与需要”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观影频率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观看电影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大学生是一个普遍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在课业负担不重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会偏好观影的方式来打发时间。此外,当下的大学生普遍用电脑来观影,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学生的观影频率为何如此之高。 (二)观影类型分析 1.影片内容类型分析

中国影视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影视市场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影视市场调查研究 中国影视市场调查研究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的加速,电影,这件没有国籍的娱乐产品正以势不可挡的劲头涌入家家户户,渗透入各国的文化。其中首屈一指的成功案例当属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它的迅速发展俨然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中必不可少的增长因素。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带头人,作为拥让任何国家都羡慕的文明史的中国,面对这么一件崭新却比不陌生的东西,该何去何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电影发展的并不比其他的国家晚,而且早期的中国电影也是深得人们的喜爱,毕竟当时的生活条件限制,能够娱乐的事物少之又少,而电影就是许多人主要的娱乐项目。按理说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至今也应该比较成熟,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途。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设备的限制,人才的外流,好莱坞的涌入,保守的生活观等等,可是追根究底还是人均收入在作怪,虽然看一场电影的消费水平不高,可是面对中国居民普遍的保守性思想,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来解释就是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太低,似乎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钱赚的还不够,而没有足够的钱就好像失去了生活的保障,所以就别提去花钱娱乐了。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也在增长,这看上

去本是必然的联系从中我们却看出了一条显而易见却又常被人忽略的道理:一个国家如果无法为国民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这个国家是很难在全方面发展起来的 一、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调查显示,观众对影片的喜好程度为灾难片、科幻片、战争片、言情片、侦探片、武侠片、恐怖片、歌舞片。然而随着社会生活影响以及时间推移。市场需求也默默地发生变化。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华人引以为荣的武侠片已经不再稳居榜首,退居科幻、灾难、战争电影。究其原因是18至28年龄段的青年人属于电影观众结构中的最大群落,其次成分居高群落为29至39年龄段的观众。如果是后者内心深处依然残留对武侠的钟情的话,那么前者就是在电子游戏、科幻故事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电影消费群落,西方消费文化对这一消费群落影响颇深。我国电影的客户分类从文化角度细分为主流文化消费者、精英文化消费者和大众文化消费者这主要的三个群体。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是指具有主流文化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具有官方性强、客观性强、集体性强、商品性较弱的基本特征。精英文化消费群体是由现代中国具有精英文化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有官方性较强、客观性较弱、集体性弱、社会性弱 1、行业集中度 在电影制片业中虽然从影片的生产数量角度进行测量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低速缓慢发展再到近10年爆炸式发展的过程。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2012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从增量来看,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增量的75%,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增量市场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也难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均将目光瞄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许多大片均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一、中国电影市场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扶持政策,5年来政府在扶持电影创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财税及融资政策、土地使用、院线建设、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方面实施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电影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重点、主流文化产业,首当其冲将受益匪浅。 2.经济环境: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特别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均遭遇重大挫折,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效益大幅下滑。201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 3.6亿元,GOP增速7.3%,创24年来新低;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9%。然而,电影市场却未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逆势上涨,屡创票房新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 4.51%。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到330.09亿元,同比增长50.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97.55亿元,同比增长7 5.24%。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占比59.8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2015年“十﹒一”黄金周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18.5亿元的总票房,相较于2014年国庆档的10.71亿元,增长率达70%。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投资回报高,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势必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继续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辐射和带动旅游、动漫、游戏、广告、玩具等周边产业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还将在很

关于电影行业的分析报告

关于电影行业的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低速缓慢发展再到近10年爆炸式发展的过程。201x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XX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从增量来看,201x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增量的75%,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增量市场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也难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均将目光瞄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许多大片均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1. 政治环境:早在201x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扶持政策,5年来政府在扶持电影创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财税及融资政策、土地使用、院线建设、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方面实施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电影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201x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重点、主流文化产业,首当其冲将受益匪浅。

2. 经济环境:201x年以来,我国经济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特别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均遭遇重大挫折,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效益大幅下滑。201x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OP 增速%,创24年来新低;201x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然而,电影市场却未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逆势上涨,屡创票房新高。据统计,201x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国产片票房亿元,占总票房的%。201x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201x年“十﹒一”黄金周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亿元的总票房,相较于201x年国庆档的亿元,增长率达70%。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投资回报高,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势必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继续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辐射和带动旅游、动漫、游戏、广告、玩具等周边产业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快速发展。 3. 人文环境: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人们的文化、娱乐及精神需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中国人

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低速缓慢发展再到近10年爆炸式发展的过程。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2012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从增量来看,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增量的75%,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增量市场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也难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均将目光瞄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许多大片均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一、中国电影市场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扶持政策,5年来政府在扶持电影创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财税及融资政策、土地使用、院线建设、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方面实施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电影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重点、主流文化产业,首当其冲将受益匪浅。 2.经济环境: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特别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均遭遇重大挫折,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效益大幅下滑。201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OP增速%,创24年来新低;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然而,电影市场却未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逆势上涨,屡创票房新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国产片票房亿元,占总票房的%。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2015年“十﹒一”黄金周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亿元的总票房,相较于2014年国庆档的亿元,增长率达70%。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投资回报高,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势必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继续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辐射和带动旅游、动漫、游戏、广告、玩具等周边产业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亿元,同比增长%,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国内外资本开始以组建影视基金的形式,对我国电影、电视剧产业进行投资。从已成立影视基金的LP 群体组成看来,具有影视背景的专业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是国内影视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具有影视专业知识的LP 也可以为影视公司、项目提供更多指导,改善经营,规避项目风险。截至2013 年8 月初,国内VC/PE 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在设立初期定位于影

电影消费者调查报告

电影消费者调查报告 一、调研实施的背景 电影消费者调查课题是以电影消费者为对象,对其群体构成、特征及其消费行为进行客观、准确地描述的研究。该研究课题作为“电影市场研究”这一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题中占据相当重要的理论地位,同时也是实践中最迫切需要的理论指导。 二、调研的目的 1、描述现实的电影消费者的群体构成、特征,探索潜在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2、描述现实电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3、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三、调研的意义 1、理论意义:消费者研究是市场营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电影市场营销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侧重点多放在政策环境和发行体制上,而对于消费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经营者,对于电影消费者的了解都比较缺乏。针对电影消费者进行细致、科学的研究,对于充实、完善电影市场营销理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应用意义:任何营销策略的制定都要围绕消费者来进行,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特征、心理和行为习惯,一切营销活动都会失去方向。在一部电影的营销过程中,无论是电影产品的立项拍摄、电影票价的制定,还是发行渠道的选择、宣传手段的应用,都不能忽略消费者这一重要因素。 四、调研结果和分析 一、电影消费者群体特征描述 任何产品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消费者群体,一切的营销和生产活动都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因此,充分了解消费者群体,了解其构成和特征,是保证营销和生产方向正确的前提,也是产品是否能拥有好的市场的关键。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电影消费者的群体结构和特征呈现如下: 1、电影消费者的年龄结构 5101520253035400-1011到1819-2526-3536-4546-5556-6566-75

电影调查报告

电影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大学生观看电影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观看电影的报告 一.调查背景: 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国产影片的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认真关注和反思。为此,我们制作此次调查,分析当今大学生关于观看电影的有关情况。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我们发出调查问卷60份,收回58份;其中,男生23份,女生35份。受采访人数中,45%表示非常喜欢看电影,41%表示喜欢看,12%对看电影持一般态度,只有2%(一名大学生)表示不太喜欢看电影。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可以得到,大学生得之知电影的渠道男生主要通过博客、网站等网络形式(占63%)女生得知电影的渠道中,博客、网站的网络形式只占27.9%,通过朋友介绍与电视报刊广播分别占37.2%,27.9%;男女生喜欢的电影中都包括了喜剧片(分别占24.4%和30.3%),不同的是男生还喜欢动作片(26.7%)女生则喜欢爱情片(28.8%);对于电影的产地大学生一致的都偏向于美国片(男女分别占70.8%和52.0%),而国产大陆片喜爱的比例不高,男女分别是8.3%和20.2%;在电影制作方面更能吸引人的方面“引人入胜的剧情”占比

例较大男女比例分别为34.0%和52.7%;对于喜爱的电影生一致表示愿意重复观看;观看电影的选择,男女情况类似30%多表示选择去电影院观看,其余的选择在线观看或下载观看,而通过dVd观看的人数男女均为为0;对于电影票价40%左右选择31--50元,还有20%表示只要喜欢的电影,多少钱都不在乎;如果电影院有优惠活动,男生31.8%表示回去观看,50.0%表示如果有人要请会去,18.2%则表示不回去,女生中74.3%表示会去,其余25.7%表示如果有人邀请会去观看;7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有喜欢的影视明星,约50%大学生表示会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去影院看电影;对于影视周刊,60%偶尔购买,30%以上完全不会买。 三.对大学生观看电影情况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自由时间丰富,且多数喜欢观看电影; 2.大学生均喜欢喜剧片,且美国片更受欢迎,国产片喜爱比例较低; 3.多数大学生有自己喜爱的影视明星且半数表示愿为了自己喜爱的明星去影院; 4.电影票价在31—50元更易被接受,有优惠会吸引更多人; 5.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愿意重复观看自己喜爱的影片; 四.总结 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电影在青少年和学生中很有消费的,电影产品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电影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 电影市场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可中国电影市场的缩影。针对存在的问

中国大陆电影现状及前景调查报告

中国大陆电影现状及前景调查报告 每每提及一个地区的电影的现状与前景,我们都不得不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市场与创作主体。基于这样一个开展调查的逻辑,我所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调查问卷(问卷内容附于文尾)总结时下人们对中国大陆地区电影行业的看法,深入分析在这样的大众回馈背后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市场方面:毫无疑问,电影产业的存活依赖于强大的资金支持,而资金来源绝大多数依赖于市场的供给。针对此次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我国大陆地区的电影市场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人们对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投入比重日益上升,这就使得大陆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优势得以开发,在强大的人口基数为依托的前提下,电影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看电影已经从过去的奢侈消费逐步演变成了一种大众消费行为,我们完全有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影必然会从一种大众消费行为成长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这便是我国大陆地区强大的市场潜力之所在。不难发现,近几年港台地区的电影人都注意到了大陆地区的电影市场,并纷纷确立了自身在大陆市场的发展方向并有所斩获。2008年贺岁档,在电影《投名状》与《集结号》各分账两亿的情况下,电影《长江七号》与《大灌篮》与贺岁档的末尾又各进账一亿,连《大灌篮》的导演朱延平自己都连连感叹:“大陆市场太可怕”。

2、市场混乱,分工不明。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美国好莱坞与欧洲艺术院线的概念,在好莱坞,电影产业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这种工业化不单单是体现在它的制作技术上,正为突出的是反应在他的商业运作环节上,从前期的筹备到编、导、演、摄、录、美人员的到位,再到后期的发行推广都分工明确条理清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同时达到了人员的最大化利用;在欧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的是正常院线和艺术院线并行的路线,这样的分工既保证了票房收益同时使得难有票房保障的作者电影得以生存。反观我国,大陆地区的电影市场总是处在一锅粥的状态,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许多整体运作没有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在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资源浪费,同时在目前影院建设情况下往往会滋生垄断与抵制的恶果从而大大的打击了一些个性化创作的导演们的积极性。 3、观众审美需求各异,传统观念与市场体制的矛盾。纵观电影史我们可以知道,在卢米艾尔、格里菲斯、梅里埃等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电影早已成为了一门艺术。在我国人们的一直保留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然而在电影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适应市场的电影模式,换句话说这种模式能够创造出高的票房收益但却与我们这一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很多的电影工作者秉承这一原则一直在艺术的洪流中挣扎探索,然而这种个人化的创作绝大多数很难创造高的收益最终面临难以自处的饥荒,相反那些努力迎合市场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票房业绩但却承受着前仆后继的骂声。艺术的尴尬与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6年影视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目录 一行业简介 1定义

2大电影产业链包含的主体与收入构成3电影产业三个环节:制片、发行和放映4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 二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 2产品的技术水品发展 3总结 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供需关系 2行业竞争者 3市场集中度 四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格局 2供应链分析 3产业格局的发展 五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行业的发展环境 2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 3中国电影行业的投资机会 4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 5典型企业的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影视行业的监管体制正在由单一计划经济的监管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监管体制。作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剧市场连续多年保持持续增长,各类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影视制作行业,除原有的国有资本主导的影视剧制作市场外,民营资本、外资也相继进入影视制作行业,一方面促进了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加剧了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2009年随着广电总局逐渐加大对外资影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开放力度,并陆续出台《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外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关注极大程度的缓解了中国电影产业资金匮乏的问题,为充满巨大活力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行业简介 1、定义:电影产业链是指在市场经济时代和产业格局下,以电影产品为核心,以其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指涉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各个功能主体的集合。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一体化流程。 而广义的电影产业链即“大电影产业链”,则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广义的电影产业链突破了影院的空间,使电影经济超越了传统的票房经济并在明星经济、广告业、唱片业、游戏业等相关行业里辐射出持续的经济能量。 2、大电影产业链包含的主体与收入构成如下:

大学生电影市场调查报告(共5篇)

大学生电影市场调查报告(共5篇) 大学生电影市场调查报告(共5篇) 第1篇: 关于大学生对电影看法的调查报告优秀关于大学生对电影看法的调查报告前言:电影是现代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早。从中国最早的无声电影定军山开始到现在,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在不断的进步着。但是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和世界影视的差距不断拉大。然后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电影产业的政策使这一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即至年,国产电影的数量已经占有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几年前中国电影市场中85%以上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情形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然而,中国在电影产业方面仍旧还遗留了许多问题有待改善,如:国产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少电影花下大量金钱制作后却取不到预期效果,票房收入更是远远低于引进的国外电影,产量更是拉下了世界的后腿。而作为大学生,与高中相比课余时间多了很多,不少学生选择了观赏电影来娱乐和充实生活,所以作为电影的庞大观看群体。了解其对电影的看法,会对影界的评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现在电影的看法,我们对宁波大学及科学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10.8.10.25调查地点: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及宁波大学调查对象: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及宁波大学学生调查方法:问卷抽样调查调查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七个方面,如下:一:大学生对不同国家电影的喜爱程度二:大学生对不同种类电影的看法和喜爱程度三:大学生对电影要素的看法四:明星是否参与电影对大学生选择电影的影响五:大学生对原声电影及中文配音的外国电影的看法六:大学生看电影的方式七:大学生对中国电影前景的看法八:调查总结现将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喜欢美国电影的群体庞大由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宁大还是科院,男生或女生,喜欢观看美国电影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如今,"美国大片"已经深入人心,自然也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然而这是无可厚非的。美国电影在场景制作,音响效果,特效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许多在国际电影界有名气的导演有许多都在美国(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影视作品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高超的拍摄技术,且出产的电影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些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推崇和喜爱。同时英语在世界的流通也是一个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美国电影外,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国产电影,这表明国产电影还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如果能拍出更多高质量的国产电影,喜欢国产电影的人数比例想必还会增加。同时还可以看出其他国家电影的观赏人数比例则远远小于爱看美国电影及国产电影的人数比例。

影视市场调查报告

影视市场调查报告 篇一:20XX年电影市场分析报告(经典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XX年8月 目录 一、综述:14年中国电影票房直逼300亿市场风格更加多元4 1、全球视角:全球市场格局稳定亚太地区需求强劲4 2、中国市场:票房距离300亿一步之遥90后已成为观影主力人群6 3、趋势:内容充分供给的拉动力不可忽视影片的“中产阶级”日渐成型11 二、影片:类型片发展推动电影多元化国产影片依旧依赖营销14 1、影片风格的多元化进程仍在继续14 2、营销在国产片中扮演重要角色类型片影响力日渐提升16 3、新导演成为主角并非常态导演和风格均可穿越时代18 三、发行:发行领域成为各巨头切入点aPP成为另类发行平台21 1、综述:电影营销费用保持稳健增长互联网巨头已纷纷切入宣发领域22 2、发行格局:传统龙头仍保持强势新进入者跃跃欲试22 (1)发行格局:14年光线、博纳和乐视位居前三23 (2)互联网巨头集中于20XX年纷纷进入市场23

(3)在线购票应用成为重要的宣传和分发渠道23 (4)电影营销公司也是宣发的有机部分后续还需依赖产业链的延展 24 四、播映:院线格局仍较为分散关注“后电影”市场24 1、万达领跑院线市场但格局依旧分散24 2、影院非票房收入还需继续拓展24 3、互联网和电视端均有望成为大屏的有效补充25 五、趋势:电影已成为产业链整体竞争国际化和大iP将成为亮点25 1、行业龙头着手布局完整产业链已有集团竞争趋势25 2、更多公司开始国际化布局26 3、电影仍主要是iP的变现渠道关注15年几部重磅影片26 六、策略:布局未来的产业巨头同时关注特色型影业公司26 随着万达院线的成功上市,乐视影业计划注入上市公司,奥飞影业、游族影业等相继设立,已经有充分的材料和数据让我们完整地、无偏地观察整个行业: 1)14年能够明显看到,电影市场的龙头在比以前任何一年都更加积极地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展望未来电影市场的竞争将从发行延展到整个产业链,成为生态和集团之争。市场的进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影视市场调查报告),同时国际化和大iP成为整体布局里的亮点。 2)制片领域,Top10影片的票房占比继续下降,类型片支撑起电影市场的“中产阶级“拉动内容消费。国产片依旧严重依赖营销,而引进片的口碑与票房之间有更好的线性关系。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 组长:陈保新组员:陈敏毓陈晓青丁翠兰高银利高园郭鑫胡晓琪胡艳胡志伟刘丹阳 内容概要:中国电影市场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票房收入连年攀升。电影市场发展的形势貌似只一片大好,但是仔细看看去不难发现有太多太多的问题。 关键词:电影市场、票房、发展趋势、特点。。。。 1、中国电影市场的构成 2、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3、中国电影市场与国外电影市场的对比 4、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 5、如何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力有所提高,市场稳步扩展,国产影片的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电影业似乎正面临一个步出困境、再度振兴的契机。同时,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仍然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电影市场潜力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的严重失衡,大城市市场与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消费对比,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的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我国电影市场的构成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 A、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 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行,中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 B、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 司买断国内发行权; C、国产(含合拍及港片)商业大片:投资金额在一亿元以上; D、国产(含合拍及港片)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金额在2000万到一亿之间; E、国产(含合拍及港片)中低成本电影:投资金额在500万到2000万之间; F、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金额在500下的国产影片。

中国电影产业的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产业的行业分析报告 姓名学号:周坤龙 N09160 所在院系:文学院 学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目录 一行业简介 1定义 2大电影产业链包含的主体与收入构成 3电影产业三个环节:制片、发行和放映 4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 二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 2产品的技术水品发展 3总结 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供需关系 2行业竞争者 3市场集中度 四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格局 2供应链分析 3产业格局的发展 五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行业的发展环境 2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 3中国电影行业的投资机会 4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 5典型企业的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影视行业的监管体制正在由单一计划经济的监管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监管体制。作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剧市场连续多年保持持续增长,各类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影视制作行业,除原有的国有资本主导的影视剧制作市场外,民营资本、外资也相继进入影视制作行业,一方面促进了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加剧了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2009年随着广电总局逐渐加大对外资影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开放力度,并陆续出台《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

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外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关注极大程度的缓解了中国电影产业资金匮乏的问题,为充满巨大活力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行业简介 1、定义:电影产业链是指在市场经济时代和产业格局下,以电影产品为核心,以其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指涉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各个功能主体的集合。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一体化流程。 而广义的电影产业链即“大电影产业链”,则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广义的电影产业链突破了影院的空间,使电影经济超越了传统的票房经济并在明星经济、广告业、唱片业、游戏业等相关行业里辐射出持续的经济能量。 2、大电影产业链包含的主体与收入构成如下: 主体构成:内容提供商(制片商、外包内容供应商)、发行商、组织渠道商(院线/影院); 收入构成:票房收入、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收入、转播收入、网络版权收入等。 3、电影产业分为三个环节:制片、发行和放映: 制片:有投资意愿的制片商投入资金、设备及人力等必要资源,然后剧组根据剧本进行分镜头拍摄,再经过一系列后期制作合成标准拷贝与复制要发行的拷贝,影片成品完成。此过程统称为“制片”。制片都作为电影版权拥有者以票房分账和出售各种版权获得收益。 发行:发行商从制片商购买发行权后,在指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将已完成影片拷贝的使用权向电影放映单位输出(出租),以实现对制片方生成的电影产品进行有偿的传播。具体来说,发行商主要负责影片的营销推广策略制定、实以及及与院线洽谈拷贝投放。发行都以票房分账形式获得收益。很多时候,电影的制片和发行由同一家公司操作。 放映:指获得拷贝使用权的放映商利用专业业设备,在影院等放映场所把影片拷贝转换为屏幕效果的过程,放映商以票房分成、食品饮料以及电影衍生品销售获得收益。 4、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