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航行管考研罗斯金《政治科学》重点笔记【学姐分享】2.

2017北航行管考研罗斯金《政治科学》重点笔记【学姐分享】2.
2017北航行管考研罗斯金《政治科学》重点笔记【学姐分享】2.

北航行管考研《政治科学》辅导讲义

本书总计包括21个章节,占考试总分的40%,其中重点章节是前十二章,根据对往年考题的分布的分析,从09年到11年考的内容都是前12章的内容,2012年之后逐渐涉及到后面的章节,说明前12章是重点,后面的章节也逐渐成为重点。但认真研究发现,12章之后的章节有许多知识点不是“纯”的政治学的知识,有一些是行政学和法学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可能就不会是本书考察的重点,我们可以据此来有重点的复习备考。

第一章关于政治的科学

重要知识点:

1、千万不要对事实发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事情的发生不是随意和偶然的,而是有着合适和充分地理由的,即“存在即合理”。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性去描绘事物的真相。我们研究政治要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不要对我们所见所闻愤恨不已,而要努力去理解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

2、合法性:最初的含义是指合法的国王或女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这个术语的意思增加了,它不再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利”。现在的合法性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一个快速检测合法性的方法是:有多少警察。

3、政府获得合法性的方法:

提供安全保障

实行法治的政体

存续时间长一点

良好的政绩

政府的组成结构对合法性也有影响

政府通过操纵国家象征来支持其合法性

4、主权:最初的含义是君主统治其王国的权力。后来词意扩大为民族国家对其领土的控制,即成为其地盘的主人。

5、权威:领导者获得他人服从的心理能力。它有赖于人们对其职位的合法权力的服从。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服从那些他们认为是合法的权威。(2010年考)

6、政治权力: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去做某事的能力。政治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是它关注的焦点是权力,强调权力在政治中的作用。对于政治权力的阐述,有很多个角度。

最早提出生物学解释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说“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这是指人有着群居的天性,为了获得食物、求得生存而本能地需要相互帮助;他们像所有群居动物一样,自动排

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序列。现代生物学解释认为,形成一个政治系统并服从其领导者是人类天生的行为,是代代相传的。

心理学的解释认为,人是天生的墨守成规者。同意群体中的多数成员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定的。对权威和群思(领导集体告诉自己一切正常,现行政策运转良好。)的服从意味着人类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即把自己融入群体并遵守它的规范

文化的解释认为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是建立在文化价值之上的,这种价值是通过父母、学校、教会和大众传媒来传承的。文化学派坚持认为当政治系统隔断与文化系统的联系时,麻烦就会产生。

另一个思想流派把政治看做理性的事情,即人们通常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也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好的理由。建立在人类理性假设之上的政治体系更有可能进行公正和人道主义的治理。

非理性的观点认为,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尤其是涉及政治权力时。他们是感性的,受神话和俗套的支配,政治其实就是一种象征符号的操纵,人们就像野兽一般被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煽动着去执行他们的吩咐。这可以很好的解释墨索里尼、希特勒、本拉登等的追随者的行为。

合成的权力观点认为,政治权力是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非理性的:建立在恐惧和神话的力量之上而掩盖了理性。

8、理性的:建立在推理能力之上的。

9、假设:研究者开始研究时所推出的最初的理论,需要论据来证明。

第二章理论:经典和现代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科学”的论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一个传统——研究一个善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的起源。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阶级的公民组成的,那些有可能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它的中产阶级规模是庞大的,它的公民有着适度而且充足的财产……民主制比寡头制更加安全也更加持久,因为它们有更大规模的中产阶级,并且更大程度地分享政府权力。”

2、描述性的:解释是什么。

3、规范性的额:解释应该是什么。

4、现实主义:对待世界如其所示而非如我们所愿,通常聚焦于权力。

5、其他国家关于政治的理解:

中国:孔子:一个良好和未定的政府应该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家庭和礼——渗透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当中的道德行为。在最高层,帝王通过净化自己的心灵和完善自己的举止来树立一个道德楷模。

印度:考底利耶:《利论》,生活在运转良好的国家才有富裕可言,跟霍布斯一样,假设有个原初状态叫做无政府状态。君主的出现是要保护土地和人民免于无政府状态,并使之繁荣。

跟马基雅维利一样,考底利耶建议他的国王把纯粹的私利作为行动的基础,不则手段地保护国内安全和抵御其他王国。

北非:赫勒敦:《世界通史》,认为阿拉伯人的品质和他们的内聚性受到气候和侵略的侵蚀,他已经看出文明的发展有着增长和衰退的周期。

6、社会契约:一种理论,认为个人加入并保持公民社会就好像他们是签了契约似的。

7、文明社会:人类开化之后。现代用法称作“公民社会”,指的是家庭和政府之间的社会组织。

8、原初状态:人类开化之前。

9、公意:卢梭关于共同体中每个人愿望的理论。超越个人和利益团体“特殊意愿”的每个人的愿望。

10、时代精神:黑格尔的理论,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与众不同的精神,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11、无产阶级:马克思所说的产业工人阶级。

12、上层建筑:马克思的术语,指建立在经济之上的所有东西(法律、艺术、政治等)

13、左派:左派是意识形态的一种,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为使持相似政见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同时避免强硬的政治家间形成互斗,在半圆形的座位里,保守派坐在发言席右侧,激进派坐在发言席的左侧,持折中态度的人坐在中间。自此,我们把他们的意识形态继承人叫做“左派”、“右派”、“中间派”。左派热衷于平等、福利项目、政府对经济的必要干预,希望进行激进的社会变革以提高穷人的地位和改善穷人的状况。(11年)

14、实证主义:一种认为社会能被科学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的增进而不断进步的理论。

15、行为主义:对实际的人类行为进行经验研究的理论,而不是抽象的或猜测的理论。

16、后行为主义:在政治研究中,综合了传统主义、行为主义和其他技术的方法。

17、系统理论:由戴维·伊斯顿设计的理论,其关键在于:你不能哪怕是改变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改变一个组成部分也将改变其他所有部分。国家的政治就像生物系统一样运作,公民的要求即输入,被政策制定者所接受,他们将其变为政府的决定和行动,即输出。公民重新表达他们的要求,这就是与系统相连的重要的反馈。系统模型本质上是对现状的静态的、有偏差的反映,并且无法应对剧烈变化。

18、范式:被一个学科接受的做研究的模式或方法。

第三章民族、国家和政府

1、民族:是个具有自我意识、凝聚力、共同的态度和观念,并经常有一种共同的语言的人群。

2、国家:是一种政府结构,通常是独立自主的并有足够的权力来理性它的法令。

3、地区主义:有时在一国地区人口中出现的不同的意识。

4、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独立和政府。

5、民族主义:人们关于文化、历史和领土的认同、统一和有时自豪的强烈意识。

6、原初政府:政府的开端或试验性的政府。

7、国家构建的危机:(09年考)认同性、合法性、渗透性、参与性、分配性。

8、虚弱国家:一个无法有效统治的、腐败的和罪恶弥漫的国家。

9、失败国家:一个连最小限度的治理都无法实现的国家,根本就没有全国性的政府。

10、政府类型:根据国家所有的高低和社会福利的高低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自由放任,政府拥有很少获没有产业,以福利计划形式出现的再分配也相当的少;

福利国家,很少或没有自己的产业,但要通过财富的再分配来帮助那些境况较差的人;

政府统治,国家是头号资本家,拥有并经营许多主要产业,却一点也不提供福利救济;

社会主义,既实行国家所有又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

11、亚里士多德论政府的六种类型。按照统治当局为了全体利益还是自己的利益行事,划分三种合法的政府和三种堕落的政府。

谁统治一个人少数人多数人

合法形式(为所有人的利益)君主制贵族制城邦

腐化形式(为少数人的利益)暴君制寡头制民主制

12、自治:国家让社团处于自由和非监管状态。

13、根据政府允许这些团体自治的程度来划分政府类型:多元体制,社团有相当的自由度甚至能够影响政府;极权主义政府,像纳粹德国和苏联,很少允许或根本没有自治。按照权利的区域分布划分为单一制或联邦制。

14、达尔的“影响力术语”:理性说服;操纵的说服;诱导;权利;强制;暴力。

15、单一制国家:权力集中于一国的首都,地方政府很少有自治权。

16、联邦制:权力在一国首都和自治的地方政府之间平衡。

17、象征性政策:特意安排的法案或声明,既让公民感到满意又不用花费多少。

18、切实的政策:给予诉苦的群体以实际利益。

第四章个人和宪法

1、少数派:在大型社会内由语言、民族、种族或宗教等区分出来的小集团。

2、司法审查:法院决定法律是否合宪的能力,并非所有国家都有。

3、司法能动主义:某些法官积极主动地宣布某一法令违宪来推翻立法机关的决定。

4、司法克制:某些法官不情愿地推翻立法机关通过的法令。

5、政治文化:一个国家关于政治的心理。

6、立宪主义:政府权力受限制的程度。(11年)

7、宪法的目的:国家目标的表述;形成政府结构;确立政府的合法性。

8、公民权: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能力,比人权的层次要高。

9、建构:某种东西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古老的和神圣的,实际上却是新近的和人为的。

第五章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

1、民主:实行公众参与。竞选、人权和公民权的政治体系。

2、全民公决:对某个议题而不是候选人进行大众投票,是直接民主的一种类型。

3、代议制民主:人民不是直接统治而是通过选出的负责任的代表来统治的制度。

4、代议制民主的几个基本特征:政府的大众责任、政治竞争、权力轮替、民众代表、多数决定、持异议和不服从的权利、政治平等、大众咨询、新闻自由。

5、精英:政治体系中居高层或最有影响力的人。(2008年)

6、多元主义:认为政治是许多团体互动的理论(09)

7、寡头统治铁律:罗伯特·米歇尔认为任何组织,不管其民主意图怎样,最终是由少数精英来运作。

8、利益集团:为自己支持的政策向政府施压的团体。

9、多头统治:相互之间达成稳定理解的几个集团领导者的统治。

10、组合民主:每个重要集团的精英之间要按照宪政游戏规则行事的协议,并要限制他们的追随者使用暴力。

11、极权主义:国家试图完全控制公民的政治体系。它本质上是这样一个政府体制,在其中一个政党掌握所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司法的权力。这个政党试图按照政党的价值观来重构社会并且广泛干预公民个人的生活。极权主义国家坚持大众参与,并努力激发热情。

12、卡尔.弗里德里希和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为所有的极权主义国家概括出六个基本特征:一个包罗万象的意识形态;单一政党;有组织的恐怖;传媒垄断;武器垄断;经济管制13、权威主义政权由一个小集团统治,只有最低限度的大众输入,它们并不试图控制一切。反对个人自由而更偏爱命令、服从和秩序。他们把社会看做是一个统治者或统治集团领导下的控制链构成的等级组织。

14、辉格民主:少数人的民主,是早期民主的典型情况。

15、民主和评论:认为民主国家不会相互交战的理论。

第六章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相信社会可以通过遵循特定的教义而得以改进的信仰体系。(09)

实用主义:完全不按照理论或意识形态来行事的态度。

自由主义:由亚当·斯密所创立,要求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意识形态;在美国演变为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要求最大限度地维持既有体制的意识形态。

现代自由主义:拥护政府为修正经济和社会弊病而进行干预的意识形态;即当代美国的自由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温和形态,强调福利政策而不是对企业的国有化。

共产主义:与列宁式组织结合成全能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保守主义:从先前的自由派观点转向保守目标和方法的美国意识形态。

自由至上主义:主张收缩所有的政府权力以确保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

女权主义:要求女性达到心理上、政治上和经济上平等的意识形态。

伊斯兰主义:有时称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是一股关于宗教,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反现代化”的愤怒潮流,伊斯兰主义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腐蚀了伊斯兰道德和文化,使这一地区变得经济之上,并窃取了伊斯兰的圣地。

第七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政治的态度。

公民社会:霍布斯用这个术语来表示那些已经文明化的人类;黑格尔用它来指称比家庭大、比国家小的联合体——教会、俱乐部、商会等;伯克把这些称为“社会中的小群体”,他们构成政治生活的基础;它们所鼓励的合作、法制、约束和调和,托克维尔称为心灵的习惯。犬儒主义:不信任和怀疑,特别是对政府而言。

预期反应法则:政治家们根据民众可能的反应来制定政策。

公民文化(09年):根据参政能力和参政效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参与型、从属型和教区型三种类型。

亚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次级群体文化。

边缘化:被推到社会和经济的边缘,通常指的是穷人和亚文化群体。

政治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大众传媒、政府。

公开社会化:明确的教导文化的政府政策。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新教徒为资本主义奠定了文化的基础。“新教伦理”推动人们努力工作,积聚资本。

第八章民意

民意:公民对于流行的、特定的问题和事件的反应。

社会阶级:主要基于收入而形成的社会分层,通常分为底层、中间和上层。

影响民意形成的因素:社会阶级、教育、地域、宗教、年龄、性别、种族群体。

政治化:认为年轻时代的政治观点可以形成长期影响的理论。

经典的舆论曲线:对于那些没有多少争议的问题,显示的是倾斜的J型曲线,即是稳定曲线。在许多问题上,民意的曲线是“钟型”的,或是单峰分布,位于极端位置的人很少,大部分集中于中间地带。第三种是U形曲线,或是双峰分布,两级要多于中间的人。钟形曲线的舆论分布式民主国家的基础,形成U形曲线,政治体系就处于崩溃之中。民主是中间化的。重振士气的事件:能够重新激发起对总统支持率的事件。

阿尔蒙德的三种“公众”(11年):普通的公众:除了切身利益外对其他事情不太了解或不感兴趣。专注的公众: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了解那些抽象的政治问题。政治精英:极少数高度卷入政治生活的人,通常是职业的政治家。

第九章政治沟通和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沟通方式,可以拥有广泛的受众。

舆论领袖:地方的代表性人物,能够影响其他人的观点。

大众沟通的两步曲:舆论领袖(专注的公众)从大众传媒那里获得政治观点,再在日常接触中把这些观点传播给那些并不怎么关注政治的朋友。

精英媒体: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为精英们和关注的公众所阅读。

媒体事件:为了迎合报道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新闻。

交叉压力: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的争夺选民之战,经常造成政治冷漠。

第十章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指那些试图影响政府而组织起来的人群。戴维·杜鲁门把利益集团定义为“一个具有共同态度的群体”,通过影响政府而“向社会中的其他群体提出一定的利益要求或某种声明。

利益集团与政党的不同(2010):在目标、成员性质、数量上存在不同。

组合主义:利益集团对政府运作的直接参与,又译法团主义。

有效的利益集团:在具有地方自治和结社传统的多元社会中。金钱的增多。关注单一议题的利益集团。组织规模和成员的支持程度。接近途径:结构性通道。

结构性通道:利益集团和官员们建立起来的长期的友好关系。

利益集团的策略:接近立法者。接近政府。接近司法机构。诉诸公众。示威。暴力抗议。共同起诉:为某一团体的利益而进行的诉讼。

法院之友:以个人而不是政党的名义作出的法律声明。

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2011):详见“真题精讲”课程。

第十一章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的功能(2009):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利益的聚合。整合进政治体系。政治社会化。选民动员。

民主政治中的政党:三个重要的要素:集中化的程度。参与政策制定的范畴。财政状况如何。政党的三种模式:群众型:组织化程度较高,拥有大量的、在意识形态方面高度认同的成员。依靠成员的缴费来获得资金。干部型: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依靠党内活跃的政治精英。信徒型:它的正式结构式由一个人来创建,没有其创建者就很难再维持下去。

世界观型政党:试图兜售特定意识形态的政党。不仅争取选民的支持,而且希望按照他们的世界观来推动进步。

兼容型政党:意识形态非常宽泛,欢迎所有人加入的政党。

政党制度:各政党之间以及各政党与整个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表明政党如何相互作用。

相关性政党:让主要政党在竞选或组建联盟时不得不考虑到的政党。

竞争性政党制度:只要至少有两个政党存在,就可以这么称呼,这是消除腐败的最基本的方式。

萨托利关于政党竞争模式的划分:适度多元主义:通常有5个或少于5个的政党以“追求”中心或向心的方式进行竞争。适度多元主义下的政治生活倾向于平静而稳定,其强调意识形态的调门也不高。极度多元主义:政党的数量多于五六个,政党可能以“远离中心”或离心的方式进行竞争,不是采取中间主义的立场,而是在意识形态上走向极端,致力于进行政治上出价比别人高的竞争。这种情况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有时会引发国内战争。

第十二章选举

选举人团:美国的选举制度中,为保证总统选举的公正性而给予小州的倾斜性政策。

唐斯的投票理论:详见课件。

影响投票的因素:收入和教育。种族。年龄。性别。

后物质主义:认为现代文化已经变得强调所得和消费的理论。

政党认同(2010):对某一特定政党长期的支持态度。

阶级性投票:某一社会阶层稳定地对某一政党的支持,认为后者代表了本阶层的利益。

投票集团:有着明显特征的投票群体。

临界选举:暂时性的支持。

重组选举:主要的、长期的政党认同的改变。

解组:在政党认同方面主要的、长期的衰减。

回顾性投票:选民通过回顾总统在整个任期内的表现来作出选择。

第十三章基本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既存的、持续的权威关系。

君主制:国家统治权力个人继承下去。

单名选区制:每一地区选举一个人。

比例代表制:通过政党所得票数来分配席位。

权力下放:从中央政府转移部分权力给地方政府。

地方化分权:把行政管理的职能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层级,比权力下放的程度要弱一些。巴尔干化:分裂为众多的不可思议的小单位。

范式:适合其他案例的模式或模型。P38、P284

第十四章立法机关

绝对主义:封建制度晚期的君主集权。

总统制:总统独立于立法和司法机构,拥有实际的权力。

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理论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往往只有象征意义上的责任。

权力融合:行政机关作为立法机关的主要产物。

信任投票:议会举行投票,以决定内阁的去留。

墨守陈规:联合政府往往缺乏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适应性,只能延续既有做法。

政治分肥:旨在使议员选区受益点的政府项目。

相互捧场:立法者之间相互支持各自的“分肥”项目,为的是取得别人对自己项目的支持。立法机关的功能:立法、选民服务、对政府的监督与批评、教育、代表。

选民服务:议员们关注于本选区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立法机关衰落的原因:结构性缺陷;专业知识的缺乏;心理上的劣势;缺席问题;缺乏轮换。议会的两难困境。

议会的两难困境:为了办事,权力必须集中于强有力的行政机关。为了民主,权力又必须分散,在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进行分割。

第十五章行政机关

民主的僵局:在总统制国家中,行政和立法机构相互之间的否决。

总统的角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外交首脑。职位分配者。主要的立法者。

第十六章行政与官僚

官僚制:职业的文官系统,负责政府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

功绩制:建立在竞争性考试基础上,不存在世袭的继承。

现代官僚机构的职能:管理、服务、监管、审批、信息收集。

官僚政治:职业文官系统内部的权力运作,为的是制定政策。

第十七章法律制度和法院

影响法官表决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法官与政党的关系和法官关于司法角色的认识。同事的观点。

第十八章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影响;政府在经济中应该做的事。

权力津贴:按照法律要求的美国联邦开支,比如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

第十九章暴力与革命

体制失效:主要的政治故障或不稳定性。

暴力的类型:原生型。分裂型。革命型。政变型。问题型。

革命的几个阶段:旧政权的腐朽。革命的初始阶段。起初,温和派接管政权。极端主义者接管政权。热月结束恐怖统治。

第二十章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的类型:关键的对次要的;暂时的对永久的;特定的对普遍的;互补的对冲突的。民主和平论:民主国家间从未发生战争。

集体安全:在所有国家间形成共识,以自动地对付入侵者。

功能主义:一种认为国家在某个特淡定领域的合作将激发整体合作的理念。

第二十一章全球体系

权力均势:一种主要国家组成和重组联盟以保护自己的体系。

孤立主义:美国将外部世界的重要性最小化的趋势。

克林伯格的交替理论:交替的内向性阶段(平均21年)和外向性阶段(平均27年)。

单边主义:违背盟友的意愿而以我们的方式来行事。

安全困境: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反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娥现象。

2016年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下面易研老师以经常考察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为例,来讲解标准的答题思路。

(一)名词解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我们的考研专业课对每个科目都收集了重点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析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A”。

第一,什么是A(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A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A的5点内涵。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

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专业课资深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我们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A就是B”。(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A的定义。

第二,B的定义。

第三,总结:A与B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

例如“简答A的职能。”

第一,A的定义。(不能缺少)

第二,A的3大职能。(主体部分)

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字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然后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必要性,罗列要点,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①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②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③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方法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紧扣理论。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这是主要的部分)

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我们有各专业案例分析库,可以供考生练习答题。

【资深名师总结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甚至140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我们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学员专业课单科曾创下150满分奇迹的原因!

2016年考研高效专业课复习经验指导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一)择校预备阶段(12月底——3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1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1月中旬):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1月中旬——12月中旬):

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

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答题能力。建议一定要让权威的有经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批改试卷,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六)考前冲刺阶段(12月中旬——考试):

关键词:保持复习热度、调节最佳身心状态、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经过前面5个阶段的复习,效果已经基本定型,在最后的5-10天内,要保持每天8小时的复习,保持专业课和公共课复习热度。这一阶段的复习要跳出来,不要纠缠于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要敢抓敢放,抓大放小,整体通览,查漏补缺。此外,调节最佳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要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比如考试是上午考英语,那么现在的复习也应该是上午复习英语;要注意饮食健康,充足睡眠;要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输入考研正能量。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美的知识储备,优秀的答题能力,强健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赢在终点,笑到最后。

此资料由易研考研名师团队独家整理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王雪瑶 14300270063 2014/12/30 政治生活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个体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王雪瑶 14300270063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是一个自由民主主义者,他承认并且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但是又毫不避讳的宣扬自己的观点。在《政治学的邀请》一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的观点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但是我认为核心内容在于以层层的逻辑论证了政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向我们发出了政治学的邀请。 我们往往不愿参与政治,首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政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虽然政治也有不同的类型)那么政治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哪里呢?我想可以借用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逻辑来论证:首先,人类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活的——人的需求总是没有止境的,人类不仅仅追求现世生活的满足,更希望能够得到不朽。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走向消亡,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则是永不衰亡的。生命的结束只代表肉体的死亡,但是个人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财富则可以永不消逝。因此可以出现这样一种假设:人类是追求不朽的,因此我们形成了社会。 其次,在社会生活之中,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产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共同领导,因此我们产生了对于秩序、领袖、政府的需求,这些也都是政治的一些形式。或许有些人会倡导无政府主义,但是在人性的双重假设之下,这种理念是行不通的——倘若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其良心行事,在满足自己利益追求的过程只需中不干涉他人,我们也就不需要政府的存在,但是这是显然不可能存在的,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之下,便会毫无约束的追求自身利益。因此我们是需要一种政治权威的存在的。 在这两种假设之下,我们便可以理解政治产生的目的,因而可以得出:人类是不可能摆脱政治生活的。 这是从政治的产生曾面来论证政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的重要性又体现在何处呢?——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地加剧,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缓和这些矛盾,在各种手段下,政治应当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来被予以实施的。首先,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自由主义的倡导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快速的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更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暴动、战争往往不可避免,被

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书笔记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 莱斯利·里普森著 第1章政治学研究的介绍 一、个人自由 1、理解是自由的开始,自由就是掌握自己的生活,两方面:否定的一面是免除束缚,而肯定的一面则是行为的自主。 2、自由或强迫的概念,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自由的判定标准同样在于这两方面,但是在选择的方式上,个人不同于群体的是,使之形成的或者后来变更的决定是在多种混合的影响下形成的。 3、自由的观念以一个人们解释的特殊意义为先决条件。它意味着:首先,我们能够并且可以做到对哪些是不必预定的预言进行选择;其二,所选择的自由是好的,我们越自由,就越好。 4、A:主张自由是幻象的决定论者,或者从某种已经成为教义的现代方式的行为主义者认为无论是建立在自然或者是教化的基础上,支配性的影响来自于我们是什么和我们要做什么,用心理学的和用共同体的社会学解释个人的两种人都常常提出独裁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B:另一些认为自由是可能的,但是认为它的价值是可疑的。认为问题在于如何运用自由,认为对于道德成熟程度不够、知识程度不足的多数人,明智的办法就是服从那些比更多的知道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方向的人们。

5、我们可以将自己看成是我们制度和习俗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它们的创造者,而分歧正从中体现出来。 二、决定论者错在何处 1、决定论者的概念是模糊的,它暧昧地在因果关系和必要性之间徘徊,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存在许多关于它的涵义的困惑和对它毫无批判的接受。人性展现出的东西是复杂的,它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精确的结果和两个因素的相关的影响是不能被完全掌握的。 2、这里讨论自由是与社会行为相关的,因此也是有关政治的。 3、本书的立足点是拒绝行为主义者的研究路径,因为相信人类有着单独的和群体的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愿望。社会的构成是可以被理解的,政治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的领域,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目前生活得更好。 三、蚂蚁的社会观察 1、之上所说的是应然的政治图景,却不是通常的实际状态。 2、我们对疯狂世界的治疗并不成功,因为: A:群众为普遍的消极被动惯性所支配,许多人害怕伴随改革出现的骚乱,宁可忍受现在也不冒险; B: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习惯的创造物和过去的模仿者,这就限制了创造和改进的机会。

政治类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政治读书笔记

政治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 《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 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 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 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 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 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 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 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 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 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 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 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 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 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 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 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 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 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

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 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城邦

《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和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首先将政治学从哲学伦理学里分野出来,以分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国家的理论、政体的理论、法治的理论等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紧接着,开始讨论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结论是:?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应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亚氏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于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他认为,由多数人掌权是合乎公道的。 接着自然地转为各种政体的问题。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平民政体,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在亚氏看来,共和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前者倾向平民而后者倾向寡头。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人数最多,从整体上占有着巨大的财富,个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贫穷,所以能够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而且中产阶级讲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在第五卷,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首先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在最后的七八两卷,亚氏从新回到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最优秀的政体就要有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对于幸福的人,幸福的城邦的讨论。以及对于土地分配,共餐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音乐、文学等等具有柏拉图式理想观的讨论。这也说明亚氏的思想终究在某些方面被其师柏拉图深深的影响。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创始者,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政治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城邦,政体,法制等政治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此后的政治家和学者。

政治学经典读书笔记

接触到一门新学科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清楚学科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就以上阅读内容对政治学基本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以上政治家属于政治学建立早期的大家,政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就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政治学在早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与伦理学相独立,国家权力起源问题,国家政体的划分以及国家权力的分化。 一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 从一个纵向时间轴来看,政治学有一个不断专业化明晰化的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将关于人的研究归属伦理学,关于城邦的研究属政治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对城邦正义的研究和对城邦公民德性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眼中的人天生就是政治性动物,他们通过对人的高尚品德的研究来以小见大考察整个城邦的善,所以这时的政治学与伦理学是含混在一起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看中君主和公民的德性和修养,在他们看来自然法下的正义和善是评价一切政体和公民的准则,他们的社会是充满和谐和善的。 而之后的马基雅维利有关国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国家情景。马基雅维利着眼现实认为一切善恶的评价标准都在于个人,把结果当作评价一切行为的准则,只要能达成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使用,他提倡武力永远比说服更为有效,提倡君主的重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怎样论述执政者应怎样注重德行和正义怎样修养身心,后者拿出具体的方案帮助君主成为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他专注于为君主怎样维持政权提供谋略支持,可见自马基雅维利开始他就弱化了有关公民伦理学的研究而是专注于国家权力方面,他被称作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学彻底分开的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观点更具空想性,他们就自己的时代背景为建立更好的城邦政体提供政治构想,马基雅维利立足实践极力为君主制的维护出谋划策。并且两方就国家正义的评判辨准和人性假设天壤之别,虽有这些不同之处,但是在他们眼中,人都是生而不平等的,强调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服从,其政治学主要还是就既存政体来论述政体,不问国家权力出处,而做国家的维护者。 而从霍布斯开始,政治学视野就更扩大了一步。他们从自然权利出发,认为人生而自由和平等,但是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政治学家进一步开始追问国家权力的起源及放眼历史和现实实践研究政体类型及权力分配相关问题。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 “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1 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2 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 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从利益的二重性开始论述,由利益的二重性产生了政 治权利与政治权力,进而衍生出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关系。通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引入了国家、政治社团、政党等政治要素定义。最后,作者坚持辩证发展观点,提出政治发展。此为全书的一个基本脉络。 3、两线、一面、一法的认识分析。首先两线即从利益二重性到政治权力在到政治统治、 政治管理,再由此进深到国家和政党;从利益关系到政治权利再到政治参与,最后引入政治社团概念。其次,一面是对政治文化(其中我认为较为关键是对政治心理的分析)和政治发展及时代意义的认识。最后,应当重视本书提到的政治分析法。由此,我认为此书之要意可涵盖。 利益是整个政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在小标题中提到政治是利益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产物,同时利益在政治萌芽产生后仍是推动政治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具体表现在以下的过程中:首先,由人的本性、生存需求出发形成人的需要(亦可说是人性自身自然而然的对于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欲作用下的产物)。进而这种需求迫使人加快建立生产,并加强与自然的联系,人的需求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迫于生产工具水平,社会组织的限制,人不得不做出改变,其中生产工具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就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就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就是培养公民、实现与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与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与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与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与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与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就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与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与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与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与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就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就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就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与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就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就是后人的思想源泉与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与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就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与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就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就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就是排除了努力与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与追溯法描述的就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就是:“公民就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与治权机构的人们”与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与决定就是城邦的最高权利与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与形成作者就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与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就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 【篇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2010-10-07 10:33:16) 转载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政体的分类 实证研究 城邦 公民 文化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 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 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 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 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 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 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 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 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 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 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 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 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 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

政治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三卷四读后感学术2007-11-10 22:13:54 阅读3164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政体、城邦、公民的概念: 1、三者的概念看其三者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是建立在国家理论基础上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国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邦。政体则是“关于城邦居民的某种制度或安排。”“而城邦的含义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简言之,是以维持自足生活的公民的组合体” 2、关于公民的讨论: 我们还要清楚公民的概念: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于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首先强调的是要有参与城邦权力机构的权利。那么,哪些人可以享有这一权利从而能够成为城邦公民呢?在他看来,侨民和奴隶显然不得称为公民,儿童与老人也不能算做“全称公民”,因为这些人“只有诉讼法权或不完全的诉讼法权”。他进一步指出,“这个定义,对于一切称为公民的人们,最广涵而切当地说明了他们的政治地位,……那些人们如果一旦参加城邦政体,享有了政治权利,他们就的确是公民了”。这里,“享有政治权利”第一次成为公民资格的必要条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公民资格所受的严格限制,因为,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然而在古希腊,就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城邦型式应当是不把工匠作为公民的”,因为工匠不大可能具备“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这一良好的公民品德。同样,“忙于田畴”的农民和“从事贱业”的商贩也不能作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闲暇来培育善德以从事政治活动”。这样看来,在一个亚氏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善良之人的德行与良好公民的德行相同还是不同? 例子,水手的的功能不同,但是都有一个目标,即航行的安全。同样,公民尽管不尽一致,但整个共同体的安全则是所有公民合理谋求的目标。他们的共同体就是他们的政体,因而,公民的德行于他们的政体有关。所以,政体如果有多种形式,作为一个好公民,不必人人具备一个善人所应有的品德,公民的德行不必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但是善人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当然善人与公民的德行也有重合的地方。也就是在某些城邦中善人与好公民的德行是相同的,在同一城邦中,只有政治家、和有能力领导公共事务的人才既是好公民又是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很显然,在他看来,公民必定是属于某一个城邦的,这一点可以类同于现代定义中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国籍”。亚氏反复强调的“既能被统治又能统治”的公民品德,也可以相应地被诠释为“既能忠实地履行义务又能充分地行使权利”。如此看来,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的界定已经暗合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定义了,或者说为现代公民的定义提供了原初的范式。这样,我们不妨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公民称做“原初公民”或“前现代公民”,对应于民族国家产生之后的“现代公民”。 二、政体的划分: 1、根据城邦所追求的目的对政体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统治者对国家终极目的的不同态度,形成不同的统治宗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划分政体类型的第一个标淮:“以绝对公正的原则来判断,凡照顾到公利的各种政体就是正当或正宗或叫正确的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到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这一标准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性标准,是从根本性质上对政体进行的分类. 2、根据政权形态对政体的划分 将政体进行了最基本的划分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了第一个政体划分称准.即根据“政权形态”,在正当政体和变态政体中又分别划分出三种不同政体:在正确政体中,也就是为共同利益着想的政体中,最高治权由一人掌握的是君主政体,由少数人掌握的是贵族政体,由多数人掌握的是共和政体;在变态政体中,依照同样的人数标准,可划分为僣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其中僣主制是君主制的变态,寡头制是贵族制的变态,平民制是共和制的变态。但亚里士多德同时指出,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并非绝对的划分标准,“人数标准”还有两点补充原则:首先,人数与其它因素相结合原则。人数并非划分贵族制与共和制/寡头制与平民制的准确依据,而要与其它因素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划分标准:在正当政体中人数因素要与才德因素相结合,少数人联系于才德之士,而多数人则与贫穷结合因此,‘平民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门望)教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其次,人数为

【优质文档】政治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参考-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政治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参考 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 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即使 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 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 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 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 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 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 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 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 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 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 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 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 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 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 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 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 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回顾亚氏的政治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 于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思考。而对于还处于“前近代”社会,和并未落实宪政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鸦片战争背后的故事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书名:《天朝的崩溃》 作者:茅海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出版 密密麻麻的文字逐次洗礼了我的视觉,字里行间散发着的气息和带给我的感受却似波澜起伏,良久挥之不去。且不论是非功过,用平和的心态去倾听那鸦片战争背后的故事。 作者开篇由琦善卖国一说而联想到关于忠奸伦理和“奸臣模式”的衍生:“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旧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P19页)而这样的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何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我们从失败上学到的东西。 武器装备上的落后: 当时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从水师方面看,清军水师的任务并非出洋作战,而是在近海巡缉,守卫海岸。中英舰船的悬殊,迫使清军放弃海上交锋而专注于陆地,使得清军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英军凭借其海军的强大,决定了战斗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清朝的防御工事主要有两种:一为城,一为炮台。 编制方面的问题: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处于兵器上的劣势,但处于兵力上的优势。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以海陆军合并计算,大约是7000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在总兵力上占优势的清军,在各次战斗中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有时反处于劣势;在本土作战的清军,并不是总能以逸待劳,有时反疲于奔命。问题的关键,与清军的编制有很大关系。清朝是靠武力镇压而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军队是其支柱。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就成了清军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务。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主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