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调查

客家文化调查
客家文化调查

河源客家古建筑文化调查报告

为保存河源已有的客家文化,弄清河源客家文化的底子。再有可以提升我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文化,增强客家文化的保护意识,我发起了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行动,由于我是河源人,使我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更加的方便、也让我更积极的去调查。

说起河源市和平县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地名吧!其实河源市和平县也之不过是在广东省极为落后的一个小县罢了,可是为什么会怎么的出名呢、我相信大家都是仰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的古村落的大名而来的吧。是的林寨古镇的确有悠久的历史了。

基本路线:、

1、河源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上河源大道/205国道—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1-2小时)

2、广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沿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京珠高速—上G4京港澳高速—下增城龙舟场/增城体育馆/G35/增城/惠州/汕头出口走G35济广高速—沿G35济广高速前行—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4-5小时)

3、惠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2-3小时)

4、梅州出发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下G205/龙川出口—老隆大道/205国道—173县道—229省道—230乡道—朝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3-4小时)

和平林寨古村简介:

林寨古村悠悠二千多年历史,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独特的“老八古”。这里蕴含神韵,人杰地灵,俊材辈出,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等多人,林寨乡间有盛演粤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习俗,这里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乡。林寨古村,村廓城墙环成船形,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四周碧水绕环,这里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船艇可通东江,是东江上游小有名气的客家水乡。林寨古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建筑。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

林寨古村民风纯朴,村民秉承“崇文重义、恪守纲常、诚信经商、敬祖睦宗、铭恩乡梓”之祖训,几百户人家和睦相处,村落布局合理,巷街纵错有致,有两条石街贯穿全村,交通极为方便,排水导污设计精良,村內学堂塾馆、花街当铺、神庙宗祠、水井马厩、戏台广场,一应俱全,旧时村内有三个广场,北门校场是习武练功之地,西门是农贸加工场,东门广场可容数千观众,世代是乡人娱乐之所。

2012年1月25日我前往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实地考察了客家民居建筑、最为出名的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刚走进林寨古村落,首先看到的是那青山绿水间高高耸立的客家特色民居——四角楼,这些城堡式的建筑好像在显现着客家人的庄重与威严,黑瓦白墙在灿烂的阳光下耀人眼目,四角楼显得格外巍峨。这里的四角楼不但高大雄伟而且浑厚壮观,一般都以三层楼屋居多, 高达十余米。当我仰望着高耸的炮楼和厚实的墙体时,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你在它面前变得渺小,相形之下更感觉它的壮丽与宏伟。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谓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大杰作。从外观看,整幢建筑分为四幢(正座)、四杠(横屋),呈左右、上下对称的建筑风格。石楼前面有一口半圆形的池塘,与整幢屋构成一个大的椭圆形。五个角楼如同五个剽悍的勇士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石楼四周的墙壁全用条形花岗石砌成,厚达80厘米,坚如磐石。看到这些我们可以想像到,即使是碰上了战乱,当石楼的大门被牢牢的

关上之后,石楼内依然是一片安乐祥和。、

1、再有就是林寨客家民居建筑——朝议第、楼内遗镇属唯一的门当户对之石雕饰物,满屋廊屏雕刻精细、寓意深长,是较早的官宦豪

宅,因土地革命时期曾是农会会址,留下赤色印记。朝议第又是朝议大夫陈济川的祖屋。济川公崇文重教,教子有方,议定散居为安,互相照应,各自成家立业,多置田产,日则钱谷,夜则诗书,挤身科举之阶,是为立身兴家之本。百十年后宗族即大振家声,兴旺发达。

2、下镇当铺,村头的“下镇当铺”,建于清光绪25年,是乡中富绅合办的乡村银行。专营收取质押品,发放高利贷款。此处典当价钱适宜,急人所急,诚信经营,生意一直红火。此处遗有精美牌匾,

宣扬中庸之道。据说楼内门官神位特别灵验,凡有人求财祈福、诚心则灵。

四、小结

目前林寨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古楼中几乎没有几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

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也很开心的和我聊天。,非常热情地协助我,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林寨古镇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从功能性上来说,它体现了客家先民强烈的排他性。从技术性上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技巧和风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们的房子时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筑思维。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然而从建筑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瓦的烧制,到水渠的设计挖掘,楼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辈们经过精心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从艺术性上来说,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那么精美绝伦,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极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状况。

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星海音乐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毕业生姓名 系别舞蹈系 专业(方向)舞蹈表演与理论 学号200911057 入学年份2009 毕业年份2013 论文指导教师 星海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评语及评分

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广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主要包含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等等在内的文化组成部分,岭南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发展方向在一定层面上受文化的影响。因此,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背景,把握一个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岭南文化中客家文化的简要阐述,以及对相关客家舞蹈剧目的举例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关键词】岭南;舞蹈;客家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其优秀文化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岭南舞蹈这一以肢体语言为载体,创造于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艺术中逐渐闪耀出与众不同的光芒。岭南舞蹈文化底蕴浓厚,表现内容丰富纯朴,它作为最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真实,最能反映百姓精神活动的舞蹈形式,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体系中的支流,在岭南舞蹈艺术的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客家舞蹈的发掘研究,对于岭南舞蹈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中国古代六次南迁造就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人因迁徙而产生,也因迁徙产生了客家人坚忍不拔的品性,因此朴实勤劳的客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所以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分住在赣、粤、闽、湘、台、琼等各省,并逐渐括散到国外,漫布全球。而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现在称呼的“客家人”指的是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 在多彩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占据着重要分量。祠堂是每个客家宗族大事的见证地与聚居地。客家祠堂的一般结构主要有为迁始祖而立的总祠、各“房”所建的分祠和支“房”和小“房”所建的支祠。 客家祠堂的建立最初可以一直追溯到宋元时期。在中国的古代,祭祀祖先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设立宗庙祭祖只能是君王贵族的特权,一般的庶民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到了宋朝,因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势利的扩大,再加上张载、陈颐和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等封建家族的建设,所以祭祖的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而到了元朝,祠堂在民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宋元时期又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口大量增加,搬迁到客家地区的宗族开始建立早期的祠堂,但这一时期的祠堂数量比较少。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祭祖礼制有所放松,同时客家民系无论从数量、规模和财力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因此客家人修建祠堂的积极性更高,客家祠堂进入到了大发展时期。而在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几乎“族必有祠”。 在民国时期,因为受战乱的影响,有一些客家祠堂被战火烧毁,也有少量祠堂在新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客家祠堂被毁了不少,部分祠堂因为作为生产队、学校和民居被保存下来,进入到八十年代,许多客家地区的祠堂被修复、重建,尤其是在闽粤赣地区,有不少保存比较完整的祠堂存在。 作为迁徙的民系,客家人更重视传统、崇尚祖制观念,尤其是对先祖中显赫的人感到骄傲,同时其成为家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生活条件的艰难更需要祖制观念来团结族人来克服困难,从客家祠堂的神牌、对联和祭祀祖先的活动,都能集中体现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祠堂文化也是崇祖文化。 客家祠堂不仅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客家人的教育场所,客家人重视本族子弟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培养出光宗耀祖的人才,来提高本族的声望和地位, 因此客家祠堂尤其是总祠大都高大、宽敞、采光好、肃静,并且门厅和柱子上镌刻着许多文采飞扬的对联,这些对联大都是颂扬祖先功德、追溯家世渊源、叙述本家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者是劝诫后代子孙的箴言,形成激励上进的文化氛围。 客家祠堂也是举行客家民俗的重要场所,客家人无论是举办婚礼、丧事、年节的娱乐等都是在祠堂举办,并且摆上贡品,祭祀敬告祖先,这些活动在祠堂有特定的民俗规定,客家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是不仅体现客家人对宗族的重视,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客家文化,更是我们了解客家观念和客家精神的重要途径。

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筹建方案

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筹建方案 一、项目背景 1、广东发展“文化强省”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2、广东岭南地区是客家文化重要聚集地。 3、因为一些原因,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走在前面。 4、客家文化分布在海内外,而研究投入相对薄弱。 5、客家文化研究的著名专家谭元亨教授与岭南集团关系良好。 6、广东岭南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已经成立,可为研究院提供基础支撑。 7、本年度的客家恳亲大会11月份在河源召开,是关键性参予契机。 8、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切入点。 二、组织架构 1、名称: 机构的中文全称: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暂名) 机构的英文全称: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Hakka Culture 2、机构性质: 先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单位筹建(教育厅备案),随后向省文化厅/民政厅申请NGO执照。 3、注册资本: 向省民政厅申请NGO执照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30万元。 4、机构设置 (1)理事会:由海内外热心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承认《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章程》,愿意为机构运行和活动提供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按照章程,负 责审议本机构的重大事项、制定重大决策。理事会设常务理事3 5名,并推举1名本机构法人代表,理事名额不限。 (2)顾问委员会:由海内外热心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为本机构提供咨询、政策或社会影响支持,顾问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委员名额不限。 (3)学术委员会:由海内外对客家文化研究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

组成。负责开展客家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交流、培训、推广,编辑出版机构 刊物、专著,策划主办沙龙、论坛等活动。学术委员会设主任由本机构院长担 任,另设副主任若干名,聘请研究员若干名。 (4)院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本机构学术和行政事务;设副院长若 干,分管下属部门工作;各下属机构职能如图所示。 三、运行机制 实行股份制,独立运作。设置独立账户,年度预决算。凡以本院名义开展 的一切活动及其盈亏,各参股单位按照股份比例分担。 四、业务范围 1、建立客家文化研究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和传承客家文化,发表论文,出版 学术刊物(出版《客情》月刊)、专著(如出版客家经典系列、出版客家名人传 记系列、客家风情灯); 2、建立面向全球研究机构的客家文献数据库,建立运营本机构网站(客家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前言:简要说明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范围、调研组成员、调研日期、调研数据的依据等内容。 一、PEST分析 ◆政治要素(Politics):了解当地政府的结构、指导方向、产业政策等; ◆经济要素(Economic):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零售业态分类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存款占比情况、恩格尔系数、物业投资水平、外资投资情况、物业售价、租金价格等; ◆社会要素(Society):是指当地城市居民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 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技术要素(Technology): 技术要素包括当地零售业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前景预测。 二、区域城市功能调查 ◆公共设施状况 ◆交通体系状况 ◆道路状况、通行量 ◆区域性质与功能特点 ◆各项城区的机能 ◆城市规划? 三、区域商业现状调研 ◆商业发展现状及布局情况(概况、规模、商圈分类) ◆商业发展规划(政策规划、趋势研判) ◆租金水平、售价水平研究等; ◆发展商开发情况研究; ◆零售品牌调研(分档次、分业种、分业态进行交叉分析) ◆新店开设趋势研究 ◆典型案例分析 四、区域商业物业供需分析 ◆区域供应 ◆区域消化

◆供需交叉分析 ◆租金走势 ◆售价走势 ◆租售交叉分析 ◆典型开发案例分析 五、区域内主要商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查与研究 ◆地理细分调查分析 ◆购买人群细分调查 ◆年龄细分调查分析 ◆经济状况细分调查分析 ◆消费者交通和出行方式 ◆购买者购买心理及行为分析 六、意向项目SWOT分析 (包括道路类别及交通状况、项目地块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顾客是否容易达到商业区、周边环境和公建设施、项目周围经济条件分析等) 七、结论 ◆区域投资价值建议 ◆项目投资建议 ◆产品投资建议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1)

学号1150102103 毕业论文 (2011 届本科) 题目:《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学院:文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作者姓名:陈晓芳 指导教师:哈建军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 二○一二年五月

河西学院文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登记表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陈晓芳 (河西学院文学院张掖 734000) 摘要:客家是一个迁徙的民系,是汉族民系中极其特殊的一支。西晋永嘉之乱后,因不堪战乱祸害,部分中原汉民开始南迁。所以客家人是中原大迁移中造就的一群顽强不屈的勤劳勇敢又朴实善良的人民。作家窦应泰的长篇小说《客家人》就是以这一伟大民系为主角的,是一部拥有客家独特风味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广西贺州贺县客家人的谋生与发展的艰辛过程,尽显着客家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团结齐心等客家文化中的精神传统。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传统;现实意义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客”意味着行走、路过和陌生化地面对,“家”意味着驻足和栖息的根据地。客家是走走停停、在迁徙中栖息的状态。中国的客家人特指的是晋代以来,由于战乱大规模地移民迁徙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是汉族支系之一,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又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早期的客家大多是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界,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移,并最终成为汉族民系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在广东的“土客械斗”事件,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所以,“客家”这个名称,不是客家人自己起的,而是当地土著人对从中原迁来的汉族的称呼。章太炎先生在所著《新方言》中《岭外三州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一其民自晋末边岭, 宅于海滨, 言语软古, 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先客’‘后客’之分, 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先客’,元明以来从汀精二州迁入者为‘后客’”[1]。 “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民汉族对宋末以来南迁汉族的专称,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所以这一族群就被称之为客家。“客”是行走的状态,

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篇一: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模板)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前言:简要说明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范围、调研组成员、调研日期、调研数据的依据等内容。 一、 PEST分析 ? 政治要素(Politics):了解当地政府的结构、指导方向、产业政策等; ? 经济要素(Economic):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零售业态分类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存款占比情况、恩格尔系数、物业投资水平、外资投资情况、物业售价、租金价格等; ? 社会要素(Society):是指当地城市居民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 技术要素(Technology): 技术要素包括当地零售业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前景预测。 二、区域城市功能调查 ? 公共设施状况 ? 交通体系状况 ? 道路状况、通行量 ? 区域性质与功能特点 ? 各项城区的机能 ? 城市规划 三、区域商业现状调研 ? 商业发展现状及布局情况(概况、规模、商圈分类)? 商业发展规划(政策规划、趋势研判) ? 租金水平、售价水平研究等; ? 发展商开发情况研究; ? 零售品牌调研(分档次、分业种、分业态进行交叉分析)

? 新店开设趋势研究 ? 典型案例分析 四、区域商业物业供需分析 ? 区域供应 ? 区域消化 ? 供需交叉分析 ? 租金走势 ? 售价走势 ? 租售交叉分析 ? 典型开发案例分析 五、区域内主要商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查与研究? 地理细分调查分析 ? 购买人群细分调查 ? 年龄细分调查分析 ? 经济状况细分调查分析 ? 消费者交通和出行方式 ? 购买者购买心理及行为分析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 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

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 或劝诫后人, 或传递美好情感。歌词文采富丽, 句式对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 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一种建筑文化,必然会在其所处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兼收并蓄、融合发展。“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设计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和平县地处河源市东北部、九连山区东麓,为客家的聚居地。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和平县地处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在无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属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印记。 明代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巡抚粤、赣、湘、闽四省交界一带,清剿盗贼,教化地方,并向朝廷上书设置和平县并得到朝廷的批复。和平县城以阳明镇命名,以纪念这位造福地方的先哲。 要进行建设改造的东山路位于和平县“全国第一坡”-东山岭山脚下以及和平河畔,山水相伴,县政府近在咫尺,商业荟萃,地理位置优越。

在和平县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岭南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的建筑风格。甲方对此项目的要求也是要体现这种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的特点为坚固、安全、封闭、合族聚居、就地取材(如木、石、三合土、竹、泥墙粉石灰等)。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最多,并最具代表性,其特点为: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大屋顶、高台基、玲珑的屋身;就地取材,以木为主;绘画复杂,色彩浓郁。 岭南建筑的特点为照壁、天井、屏风、骑楼、对称、通风好、轻巧、色彩淡雅。 红色建筑的特点为集中、对称、庄严、纪念性、朴素、尺度大、伟大、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宏大、经济、实用、三段式(檐部、墙身、勒脚)。 阳明文化的特点为心外无物、致良知、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本然与明觉、求是、圣人必可学而至。 经过分析与思考,我们的设计构思可以归纳为“一线九点”,“一线”为客家民俗风情街,“九点”为整个街道空间序列中重要的的九个空间节点。通过对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王阳明文化进行提炼与发展,结合市政设施及灯光夜景设计,用简约的建筑符号和表现手法和较经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客家山歌进传扬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继承了《诗经·国风》的风格 世代相传。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涵盖了

浅谈客家土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余昌盛

浅谈客家土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余昌盛 发表时间:2018-05-16T10:38:30.8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作者:余昌盛唐贵宏 [导读] 摘要:客家土楼规模巨大,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其文化内涵也如土楼的群体一样凝实厚重,体现出精湛的建筑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多元的信仰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昆明 650300 摘要:客家土楼规模巨大,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其文化内涵也如土楼的群体一样凝实厚重,体现出精湛的建筑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多元的信仰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当前,土楼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土楼的建筑文化元素也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借鉴。 关键词:土楼文化;传承;发展 一、当前客家土楼文化的内涵及发展价值 (一)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 1、建筑文化美 建筑本身就是科学、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客家土楼看似土气,但它“土”得非常自然,给人以质朴苍劲的感受,每座土楼都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从土楼建造过程来考量,它选址的自然性、建造科学性、整体造型的多样性、布局的对称性和装饰的简约性等方面都充分展示了客家先民高超的建造技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2、传统文化美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深深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客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也深深地植根于儒家思想之中。千万座客家土楼折射出的古朴凝重而又绚烂的中原文化,正是浸润着儒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 客家土楼中最能直接凸显传统儒家文化的是那些点缀在土楼建筑之上的明珠——楹联,楹联就是儒家忠、孝、礼、义、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精髓的最好诠释,可以说客家土楼是这些儒家思想、理念教化的实物。 3、信仰文化多元 客家土楼居民的信仰是多元的,主要是信仰妈祖、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这些信仰在客家人中形成了一种融合,以西陂天后宫的土楼塔为例,从底层到五层,分别供奉有妈祖、关圣帝君、文昌帝君、魁星尊神、仓颉先师这五位神祗。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不无关联。即使在现代科学昌明、农业技术发达的当下,土楼客家人仍然在求吉心理的驱使下,将神灵信仰中的祭祀仪式以民间习俗的形式展现,并糅合进传统文化因素和现实主义情怀,形成了具有深厚意蕴的民间信仰。 4、浓郁的民俗 客家民俗文化是客家人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客家人民风淳朴、岁时习俗、婚丧仪节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例如:在春节,年初一拜年贺喜,初二新婚夫妇回娘家;元宵节,富裕人家举办花灯;每年晚稻收割后要“做福”,家家杀鸡宰鸭做米酒;婚嫁仪式要先定亲,迎娶时新娘还有“哭嫁”的风俗等。 (二)客家土楼文化的发展价值 1、史学研究价值 客家土楼历史悠久,它们沿袭了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结合当地环境,融合当地文化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客家土楼是集历史文化、审美艺术和科学研究为一体,且和自然山水环境相互融合的民居建筑,在中国民居史上的地位和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它成为重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从历史学和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土楼悠久的传承中承载着雄厚的底蕴,通过对土楼的研究分析,能够反映古代地方历史和当时社会状况。 2、经济价值 随着客家土楼申遗成功,土楼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客家土楼旅游迅速发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旅游观光、体验客家风情、品味客家文化。 土楼申遗成功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上,不少海内外客商看重客家土楼的名气含金量,纷纷来此投资创业。土楼当地的发展既给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也间接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吸引了各地的商人游客投资入驻,拉动了地方经济与其对外的交流与发展。 3、建筑文化价值 客家土楼凭借它自身的建筑文化之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旅游者。客家土楼建筑在布局上呈现中轴对称、层次丰富、秩序井然,具有明显的礼制建筑的特征。土楼以祖堂作为中心,层层相套,这也是建筑文化在社会作用中的一种体现。客家土楼建筑类型多样,最常见的是方土楼和圆土楼。方土楼和圆土楼在布局上共同组成庞大的土楼群,十分壮美。如著名的南靖书洋乡田螺坑村土楼群,一座方楼居中,四座圆楼合围,旁边还有若干方形土楼分布,如同方圆大器布满大地,体现了土楼建筑文化的无限包容之美。 二、在现代建筑文化中融入客家土楼文化 1、客家土楼建筑形式与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簸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土楼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土楼内部空间呈现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强烈向心的布局方式,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向心性的特点,它表现着中国人一定的气质内涵。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土楼建筑正是因为它独特的形式与风格,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元素和发展方向。如广东南海土楼公社,作品简介中曾这样描述“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除了形式和风格上的承袭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楼社区空间的再创造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建筑师认为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和现代

客家古韵

客家古韵 中华诸多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着一道韵味流 长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内涵丰蕴,形式多样,是岭南文化中 的具有影响力的一支。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 家美食等等是客家文化底蕴的或物质、或非物质 表现,而身为纯客家乡镇的樟城,正如其名声一般,充满了客家的气息。 客家山歌 樟城的客家山歌又一度被人民重视起来,客家 山歌合唱团、客家山歌演唱赛等等活动搞的红红 火火。 客家山歌虽然大多是民间唱调,但真正的客家 山歌也是很讲究的。 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 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 十一种。要是能把客家山歌摸得一清二楚,唱起 来也能风生水起呢!客家山歌可唱出了客家人朴素、亲善而刚直的特征!而且樟城现在正提倡把

现代元素融入到客家山歌的韵律中去,体现了客家山歌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特色。 客家建筑 在樟城,虽然林立起了许多现代的高楼大厦,却还保留着一些以往的客家建筑,而那屋顶上层层叠叠的瓦片真是客家民楼最显眼的地方,厚实的混泥墙在日光下泛着雄黄的色泽,一如客家人民从祖辈以来就辛勤耕耘的土地,守护着樟城这一方水土和人民。 谈到客家建筑的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樟城自主开发的观音山森林公园,名声不错,而里面的建筑大多保留着佛学特色,在公园门口,就是醒目的飞檐、青瓦搭成的建筑,气韵非常。而观音山森林公园发展的旅游业,也带动了樟城的欣欣向荣。时至今日,樟城观音山旅游节已举行了多届,为此樟城还获得小香港的殊荣。 客家节日 客家民间节日有很多,而且相邻两个村庄之间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节作文日。但按节日的形成来说,大约有三种。一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夕等。二是与二十四节时有关的节日,如春分、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