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建筑设计原理(三)内容摘要

2012建筑设计原理(三)内容摘要
2012建筑设计原理(三)内容摘要

建筑设计原理(三)讲义

(建筑形式与空间设计理论)

李世芬张宇编撰

第一章系统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第二章建筑群体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四章建筑细部设计及其技术与艺术表达

第五章既有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更新

第一章系统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系统观念

·基于系统思维的结构主义方法

·反叛:解构主义的观念与方法

·开放系统:非线性观念与方法

·系统建筑的观念

一、系统观念

观念决定成败,一个成熟的建筑师都有自己的设计哲学。

系统论创始人是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②相互联系的原则

③有序性原则

③动态原则最根本,具有方法论因素,源于生命科学

钱学森:“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要点

?生物有一个有条不紊的原则(社会亦如此),有目的地发展。系统强调其开放性,

即每个系统要同其周围的环境有能量和物质交换,走向更稳定的系统结构。如

结构主义建筑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

即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结构具有功能。

?空间结构——同时态的稳定结构,数量上一定的比例关系(原子、建筑)

?时间结构——历时态的变动结构,具变动、流动性如生物钟、耗散结构

二、基于系统思维的结构主义方法 (construction)

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958版)观点:

1)结构是各种关系的特定总和;

2)整个结构把各种特定成分联结在一起,而成分是其恰当的组成部分;

3)属于同一系统中的不同结构都存在一种和谐的关系。

2、皮亚杰《论结构主义》观点:结构是一种特定关系的总和,各个成分以整个关系为依据互相依赖。整体—有序性转换—动态性自调—平衡性

3、建筑结构主义观念与方法

50年代末,以“十次小组”为开端,新一代建筑师对现代建筑产生了质疑(史密逊夫妇等),1953年滑铁卢会议上,他们向雅典宪章的四项功能分类(居住,工作,娱乐与交通)发起挑战,CIAM解体,“社会与建筑相互关系的研究小组”成立,建筑结构主义从此诞生。

1)建筑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Team ten、赫兹伯格、范.埃克(VanEipk)2)Team ten提出:

“以人为核心”和“人际结合”——认同感。

?“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

?建立“住宅—街道—地区—城市”纵向场所层次结构,替代雅典宪章的横向

功能结构

认为Place与Site,应最小冲突,hansheng协同行动——非激进式的转化

?生态学原则——基地条件

?当地历史、地区情感需求、传统手工艺、特殊材料等;政治、经济背景

建筑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赫兹伯格、范.埃克(VanEipk)

3)范.埃克(VanEipk)的结构主义观点:

·成双现象是一种基本现象(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是共同作用的二元体)

·关于行为原型(人总是在任何地方都有其相同的基础,相同的智力、精神特征,我们能到处碰到我们自己……)

·“场所”的概念(城市是场的集合,空间环境应具有易识别性、多义多价、随机性)·中间领域的概念(中介空间—调和冲突、对立)

·数量美学(数的连续感代表人性,数在动中取得协调)

·延伸,内聚,一致性(聚集性、互换性、衍生性、机动性)

·网格(一种基本秩序)

·城市簇--城市的理想(Cluster City—簇集—整体结构的完整性)4)典型案例与方法:创作围绕上述观点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荷兰社会事物部(MSA)、贝布亚保险公司、阿波罗小学、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

三、反叛:解构主义的观念与方法 (de-construction)

结构主义注重建立某种秩序;

解构建筑则刻意破坏秩序,并在破坏中追求一种新秩序。通过对旧有秩序的颠覆、肢解,对各个隐含的、显在的因素的关联强化和个性夸张,在高度自主状态下实现新的、动态的、自由与秩序混成的时空构成。

反古典、反现代、反后现代,追求散乱动势残缺奇艳突变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的疯狂“游戏”;埃森曼Peter Eisenman的消解和颠覆构成;丹尼尔.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虚空表演;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非线性操作……

四、开放系统:非线性观念与方法

1、非线性科学

与线性科学相对应(线性指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关系-用直角坐标画出来是一条直线)

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关系部分之和等于整体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描述方程遵从叠加原理,不遵从叠加原理,

(如傅立叶变换)(无统一的方法可循)

物理表现平滑运动,从规则向不规则的转化和跃变

正常,缓慢、成比例反常,涡旋、突变面,性质改变计算机的应用----复杂的运算,从共性的角度探讨各种非线性行为,并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

非线性研究贯穿信息、生命、空间、地球、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

1-1混沌学(Chaos )

在微观、宏观两个层次上,由确定方程描述的简单系统可以出现极为复杂的、貌似无规的运动,强调随机性和复杂性。气象学家劳伦兹1963 提出的“蝴蝶效应”,表明简单原因可能产生复杂后果。混沌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

混沌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我们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从宇宙星系的运行到人体心脏的脉动,乃至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

世界是混沌与有序深度结合的辨证统一体;

宇宙是变化、进化并相互关联的;

时空是不可分的、非线性的,不受决定论支配的;

运动的系统具有复杂性、随机性和自组织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混沌理论的意义

1)混沌理论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揭示了物质世界更为真实的形态和结构。

2)混沌打破了自牛顿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决定论的思维定式,使机械的宇宙论转向有机主义。

3)混沌学的引入为建筑复杂空间的探索注入了活力,非线性思维与分形理论拓展了人们的观念和手法,自然的类比是建筑创作的丰富源泉。

混沌的系统:

三大系统:人类系统、环境系统以及建筑系统

建筑系统:一个独立的非线性系统,它的组成不仅仅是建筑实体,还包括所有从事建筑活动的人。

建筑系统需要与其他两大系统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发展与活力。

1-2 分形几何(fractal)

混沌学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去研究对象;分形侧重于从空间结构去研究对象。

1、概念: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在理想的模型中,可能存在着无穷的内在层次,层次之间存在着“自相似性”或“不尽相似”,适当地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整个结构并不改变,具有这类结构的几何体成为分形。(曲折的海岸线、边沿参差不齐的云彩)。

首先,分形是一种几何形式,它通过各种尺度表现出自相似性。所谓自相似,指

形式的递归,在一个图形内还有相似的图形。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曲折的海岸线、边沿参差不齐的云彩等)。 KOCH曲线是分形的典型例子。

2、分形的特性:

自相似性:局部与整体的相似

无尺度性(具有精细结构):有任意小比例的细节,有无穷多重复的层次结构(hierarchy)

分数维(fractal dimension):具有非整数维

2、意义:批评和设计的量化工具

对于批评和设计两方面来说分形几何都提供了一种混合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量化工具。

分形几何引导人们去研究那些不能用通常的长度、面积、体积表示的非规则几何

物体的性质。与欧几里德几何相比,分形几何更接近实际,它开阔了人们对自然界结构形式的认识。

3、建筑是一个不同尺度层次的分形系统。

当一个人接近或进入一栋建筑时,随着距离的不同,只有存在下一个更小的尺度(细部)时,才具有吸引力、趣味性和丰满度。否则,建筑会枯燥无味。

因此,建筑的组织与体验其过程的尺度层次有关。有趣的细部表达了整体的创作

意图,这是建筑分形的结果,也是创作必不可少的部分。

尺度层级(Hierarchy of Scales)是分析建筑视觉信息层级性的最佳切入点。

视觉信息层级与尺度层级。建筑传递给人的视觉信息包括很多方面:形状、大小、色彩、质感、光影……其中最能反映视觉信息层级性的因素是——尺度信息,建筑形体变化越丰富则尺度层级越连续、丰富。

连续性与协调性取决于跨尺度细部级数(progression in detail across scale)

五、系统建筑的观念

?系统建筑

?生命建筑

?和合建筑

1、系统建筑。

“人-建筑-环境”系统,混沌有机的同一整体;

有机建筑:好的建筑,应该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由内而外,不仅形似自然的貌相,更遵循自然的秩序及其运行的机理和律动,会伴着自然的琴弦——共舞。

2、生命建筑

建筑如人,具有生命体的系统特性

1)每个单体自成体系。空间(腔体)、表皮、结构(骨骼)、交通(神经)、设备(循环)

等等,每一个体系都有自己的“章法”(自组织),只有遵循她的“章法”,才能做出美妙和谐的建筑,比如交通体系就遵循着“通则不痛”的医理。

2)分形体系。不仅建筑自身,而且规划-建筑-细部是一系列不同尺度层级的有机分形体

系,设计的关键在于每个尺度层级的把握,连续性与自相似性又是至关重要的。

3)和合建筑

天地万物,阴阳和合,建筑也不例外,方圆、曲直、高低的同构……

第二章建筑群体设计理论与方法

群—人们集聚的生存、生活、工作、休憩的地方。群—是一种群落共生的关系

一、群体分析理论(城市空间三大基础理论)

1、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

?图底理论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间(开放虚体)的“底”的相互关系(相对比例关系).关键在于城市实体与空间的控制和组成,实体和空间的对话应

是完整和可感的。处理好图底关系的积极作用:

?(1)化空间的“无”为“有”.例如

?(a)可利用楼房下层腾空作为广场.

?(b)外部空间广场置于建筑物底层以上的二~三层.

?(c)设置中庭.

?(d)增加建筑与街道间的中间地带的空间.

?(2)图、底互逆,外部空间处于“图”的位置,或“图”与“底”模棱两可状态.?(3)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不使外部空间成为剩余空间,而成为物化的空间( Space as Object),使开敞空间得到完形(configuration).

?(4)化大空间为小空间.

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强调交通图解.它研究各部分线的组织,以及由这些线把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的空间基线设计.空间基线可以是场地线、运动的导向线、组织轴线或建筑边缘.

?为组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可组成表现城市特征性线型空间的“城市轴”,或称“空间轴”.它可以是城市道路交通轴、景观轴、绿化轴、河流轴以及步行为主的文化业轴,还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中轴.城市轴又可分为工业轴、居住轴、商业轴、综合轴(是由公建、商业、文化、居住等组成的具有综合性的服务带形中心).城市轴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个性.

?G.卡伦在《城市景观艺术》一书中根据联系理论提出“视觉连续” (Serial vision)的概念.提出“可以把城镇按人们的设想编排成一出连贯完整的戏剧”,将无序的因素组织成能够引发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

3、场所理论

二、群体组合的原则

1、单体建筑协调(体量、尺度、材料、色彩、风格等彼此呼应,互相制约)

2、各外部空间(各单体所限定的)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构成整体

3、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互相交织穿插、和谐共生

4、协调建筑群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保护和利用

?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继承

三、群体组合中达到统一的途径

1、通过对称达到统一

2、轴线的引导、转折

1、向心

2、与地形有机结合

3、相似的体形

4、形式与风格统一

四、新老建筑整体构成的手法

新老建筑的协调应以要素—关系的构成原理为基础,主要追求新老建筑物与环境其它构成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从形成环境的系统作用看待新老建筑的关系,系统的作用大于它各个局部的相加的作用,形体环境的整体感和连续感是和谐的标准。

1、与空间要素建立相应的关系

新老建筑,以空间体插入其间形成围合、接续、互迭等拓扑关系或中心、轴线、平行坐标等几何关系时,就能形成良好的整体环境。如新老建筑在平面上互有进退,可形成一些两边或三边围合的阴角空间。如果有几何图形上的联系,或形式上的相似,新老建筑的结合感就更强烈

2、与实体要素建立相应的关系

1)用路灯、行道树、连廊等实体小品在一个环境中的连续性使新老建筑纳入一个整体环境之中。

2)在新老建筑中插进天然实体(山丘、大树、湖面)或人工建筑物、构筑物,

3)以回廊围绕空间、以水体围绕建筑群、以雕塑或高大树木或其他景物作为构图中心、以地面或小品协调建筑群等等.

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与旧建筑的联系不但通过几何图形和独线关系,而且通过同样色彩和质感的大理石材料饰面,以及使新老建筑在檐部的高度和总体图形上有联续和呼应,还可以以互迭关系结合新老建筑;

3.通过基面建立各种关系使新旧建筑结台成一个整体.

1)使新旧建筑同处一个标高,使基地对建筑物具有某种程度的围合关系和空间的关系;

2)用同样的铺面材料形成基面的连续性,将新老建筑形成同一环境的整体,尤其是一些为保持基地的原有气氛,而“隐姓埋名”的新建筑,通过空间坐标的呼应与旧建筑联系起来。

《城市景观艺术》的作者卡伦认为:统一和结合城市的最有力的因素是地面

第三章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外部空间的限定

1、外部空间的形成

城市空间是从无穷的大自然环境中人为限定的一部分外部空间。无穷的外部空间以远处的地平线和天际线为界限。为了取得合用的外部空间,应用基界面和垂直界面进行三度控制。

外部空间常常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它各种界面围合而成,供人们进行户外活动。例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和居住区空间等。

界面的围闭程度、比例、形状和表面处理决定了基本的空间效果。与其说空间的界面是视觉的封闭物,不如说是视觉的引导和指示物。界面与视觉目标的结合,一是成为视觉目标的背景,二是以向心的态势突出中心目标,三是在最好的景观处开口以对准目标。

当建筑物矗立在空间里,它们各自的外立面如果以阳角相交,就有一种体积感;而当它们围绕一个空间布置时,相邻建筑物的立面以阴角相交时则产生一种容积感,形成一种空间体(space body),一种反转的空间造型体,实际上就是一个“露天房间”(open room)。其中,大地是地板,建筑物是墙面,而天空则是天花板。当只有一幢建筑物时,该建筑物就

成为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形成凸空间。

1、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区别

外部空间比内部空间尺度大,要了解不同使用空间的尺度要求,掌握界面高度与距离的比率。

外部空间范围大,结构略显松散,水平向度通常大于垂直向度。形体的几何性与完整性也不及内部空间,交接不一定很精确。不规则形状如在室内时会感到不适,但在外部空间有时甚至很有趣味。人在外部空间识别几何性和坡度的能力不如室内敏感,所以外部空间的组织可以自由一些。

城市空间艺术是知觉艺术,人对城市外部空间的感觉主要通过视觉,加上听、嗅、触觉、冷暖觉、动觉的补充而得到,空间印象也因风、雨、日而不同。城市外部空间比内部空间多了使用树木、绿地、水、石等条件。室外雕塑、小品也被运用,并产生向阳、背阳与阴影问题。创造夜晚光环境的气氛也是重要内容。

二、外部空间的性质

1、外部空间的五个层次:(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

a、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肉体行为直接感觉的空间;

b、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直接定位的空间;

c、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人能形成稳定意向的环境空间;

d、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科学认识的客观物理世界的空间;

e、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

城市外部空间程度不同地具有以上五类空间的综合特征。

2、虚拟空间

人造环境中的虚拟空间形成于人的活动与场地对应。虚拟空间的形成有赖于运用以下虚拟手法:

a、中心化:如树荫、篝火

b、建立基面:·基面对比

·投光造影

·基面抬高

·基面下沉

c、形成空幕

d、加设顶盖(伞)

3、围合性、占领性

领域空间,中性空间,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空间

三、外部空间的形状

克莱尔(Robert Krier)罗列了大量的欧洲广场的空间形态,说明空间原形基本上仍为方、圆和三角形的几何变换而成的.他把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广场都归结为三个基本形的变形、分解、重迭、相加、混合变换(distortion,angling,segment,overlapping,addition,merging)的结果.

四、外部空间的尺度

城市空间尺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人与实体、空间的尺度关系

b、实体与实体的尺度关系(建筑与山峦)

c、空间与实体的尺度关系等(如广场大小与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

1、尺度影响人的感觉。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与感觉关系如下:

1~2米,亲切

12米,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

25米,能认清对方是谁

130米,能辨认对方的姿态

1200米,仍能看得见对方

2、当两个建筑实体的高度为H,间距为D时,则D/H的比值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

D/H约为1时,有一种内聚、安定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

D/H约为2时,仍然能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

而不致产生排斥、离散的感觉

D/H约为3时,就会产生两实体排斥、离散的感觉。

(我国古城镇D/H小于0.5甚至0.2并无明显的不舒适。动态的综合效应,节点)

3、专家的结论

]·西特(Camillo Sitte)指出:

(1)欧洲历史上有名的广场平均面积为57.5x140.9平方米;

(2)有围合感但无压迫感的D/H介于1-2之间.

·赫格曼(Hegemann)和庇茨(Peets)指出:

视距与楼高构成的视角为18度~27度。

·吉勃德(Gibberd)认为

在80英尺(24.38米)之内为亲切空间,

最大的城镇空间尺度不能超出450英尺(137米).

·林奇(Lynch)把亲切距离定在40英尺(12.19米)之内,

80英尺(24.38米)以内为适于人的良好尺度.

最大的尺度也是450英尺(137米),

最佳的D/H值在2-3之间.

·芦原义信认为D/H=l时空间最为匀称和稳定.他用内部空间尺度放大8—10倍来决定外部空间尺度.提出外部空间的模数为20~25米。

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以上这些研究的主要缺陷是孤立地分析空间尺度,没有从形体环境的系统作用和综合体验作深人研究.

五、外部空间的类型与特征

城市空间按空间围合方式分为:

封闭空间、开敞空间、狭长空间(线形空间)、自由组合空间。

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是最基本的空间组合形式。空间形式通常是多种型号上的交错综合运用,空间的引导、转换、景物的相互取借,都是重要的空间处理手法。

1、封闭空间

任何空间的形式都取决于它的围合程度。封闭空间的围合面越多,则其封闭性越强,空间的形式和范围也越明确。封闭空间的特点是:

1)连续感与协调感;

2)围护感;

3)易于组织主体建筑;

4)安宁感

2、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的特点是:

1)动态

2)主体建筑物的组织必须更有力、更强调

3)与周围景色相联系

4)重视开敞面(即开敞空间的入口)的设计以保持空间的完整性

3、狭长式空间(线形空间)

城市中的狭长空间主要指仅有两侧围合或一侧围合、一侧为山体、水体、绿地的街道空间,他们可以被两个平面、曲面或折面所夹峙。

直线型街道空间的景观可一览无余;

曲线型街道空间是在人们行进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它两侧的视觉效果不一样。凸出部分往往是遮蔽的,凹入部分往往是敞开的(为展示建筑景观的重要场所,转弯处意义消失)。

折线型街道空间景观的转换常常出奇制胜,其景观重心应表现在它的折点处,即最富于表现力的建筑物宜布置在转折处的道路对景线上。

街道空间的规划设计要求是:

a、从属建筑扮演陪衬角色,避免争胜;

b、一般街道分段节。前奏—高潮--陪衬

c、环行干道,按功能均匀分布主要建筑群

d、滨河路、公园路,在绿带中安排若干建筑群

·自由组合空间

自由组合空间的空间组合比较自由,但要注意处理好主从、均衡、韵律关系以及调和与对比关系。

六、城市空间的表象(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城市空间的客观形象通过人的感官构成了人的主观意象(image),凯文·林奇根据人们对城市的意象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道路(path);边沿(edge);区域(district);结点(node);标志(landmark)

1、道路:大多数人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不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

2、边沿: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人从海边观看城市或透过郊区田野观看城市都能看到这种边沿。

3、区域: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城市区域。

4、结点:指城市广场、道路交叉口或河道转弯处等非线性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或城市人流聚集的核心往往出现结点型的空间。

5、标志:是人们感觉和识别常年故事的重要参照物。它可能是常年故事中的电视塔,或一座有特征的山,也可能是城市中极有特征的建筑或群体。标志可以是高大或矮小的,它能引起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回想,或是对个一个区或街道产生深刻的印象或留恋。

七、外部空间的体验

城镇空间体验还受到其它因素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尤其是环境心理的影响.(一)移情作用

感觉可分为三级:“前向感觉”,“后随感觉”,“移人感情”,

第一级名为“前向感觉”,眼睛只注意到对象的光线和颜色,并没有往意到对象的形式.此时主要是知觉神经在运动.

第二级感觉名为“后随感觉”,运动神经的活动占了优势,注意到对象的形式,眼睛肌

肉追随着对象的轮廓.

第三级名为“移人感情”,眼睛不满足于追随对象的轮廓线条,试图把它的全部造形的生动性和鲜明性都加以理解.知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总合在一起.

情感也分“前向情感”、“后随情感”和“移人情感”。

前向情感的对象也是光和色.如古建筑红色显得热,蓝色显得冷,黑色显得庄重,金色显得富贵.

“后随情感”的对象也是形式轮廓,它们被看成是有生命,能活动的.

最后到了“移人情感”,即“移情作用”(einfuehlung),建筑能将感情状态移人结构形体中,使之人性化而具有生气,观看建筑形象,会发生共鸣而激动起来.审美活动才达到完美阶段.移情现象是直接随知觉来的物我同一.

人们能够理解并能产生移情作用的一般都是美的.

建筑的形式因素对人的精神产生的感染力在艺术上称之为形式感.

利用人的心理效应,如庙宇修茸在高山上,使人攀登疲惫,以加强人的宗教信仰.以寺庙客房作为旅游卧房,空间很小,数量很多,形成“家的气氛”.在大自然里攀登,跋涉了一天的游客,宁住斗室,而不住大厦,宁要亲切质朴而不要繁琐豪华.

(二)感觉空间(Perrceptual Space)多量度的作用

建筑是多量度的,时间、空间加上其它有关因素构成一个领域.其它因素是:热量、水量、力、阳光、声音、色彩、光线、温度、气味等等.培根(Edmund Bacon)指出:“建筑形式、纹理、材料、光影、色彩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就使空间有了灵魂,它们能够表现空间”.

1、光线:

采光情况对空间观感有影响.不同的采光方向和光质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采光的控制可以使空间边界清楚明晰,也可以使边界模糊.模糊的边界会改变空间尺度感,清晨薄雾,广场和街道空间感显得大些.可以通过光影处理强调或弱化界面轮廓或纹理,突出或掩盖建筑特征.在城市休息广场可通过不同的采光方式指示出供人沉思、遐想的安静区和供人活动交往的公共区.

在低照度而有一定色彩渲染的环境,人们的视觉感受,优于照度高而色彩贫乏的环境.阴影的投射也影响空间观感.城镇景观中常有通过阴影烘托一个中心目标或构成一个景框,增加空间的层次和深远感,也可以利用阴影的投射形状表现出空间界面表面的起伏.设计者也可以利用人工照明加强空间感,表现体面凹凸和纹理变化,突出建筑物的形象,指示道路和空间的进出口场所的特征.

2、色彩:

色彩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金顶红墙、灰砖青瓦,荚格兰的传统茶色,西班牙的白色,非洲的浅色彩,日本的灰色.

3、听觉和嗅觉:

听觉和嗅觉刺激是空间体验的另一影响因素.

传统寺庙用响铃在风吹动时的音响表现脱俗幽静的气氛.某些形体环境中的寂静无声或市并喧哗,常给人们带来很大情绪影响.安静的空间在尺度上较喧闹的空间显得大一些.声音的反射回响影响空间的尺度感,因此要考虑界面的形状、材质、色彩、洞口比例对音响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嗅觉的变化不但有助于人们识别方位,并且给日常生活添上了意义.有时特定的气味能嗅起怀旧的记忆.气味有时会与特定的气氛相联系,如私家园林的花木、寺庙的香烛气味. 4、其它的感觉如温度觉、运动觉等同样对空间体验产生影响.

如利用温度觉,以南向避风处开辟城市休息小空间.如利用运动觉,通过人的动觉和平衡觉来传递形体环境的方向和起伏高低的信息.我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小径、独木桥等都

是巧妙地利用着动觉及平衡觉的约定来表达迂回曲折、幽静玄妙等等意境.(三)各种空间形态处理引起的感情和心理反应

不稳定的破碎的构图,无逻辑的复杂,不协调的色彩,造成视觉不平衡.声、光和温度刺激会引起一种心理紧张或兴奋.倾斜、扭曲无逻辑、不稳定、方向、尺度不明确会造成压抑、恐惧心理。

简洁、亲切、流畅、稳定的结构、悦目的形状和柔和的纹理、光线可使人松弛。有规律的结构、自由流动、温暖的色调造成欢悦感.

色彩冷静、简朴的灰性空间可保障私密性,保证宁静和安全,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沉思冥想.

而形状粗大、结构凝重、棱角分明、纹理粗旷、趣味中心突出,或有斜交的面的空间可产生运动感.

低矮亲切的尺度、柔和的线型和面、温暖的色彩会产生挚爱的情绪.巨大的尺度、垂直高耸的对称空间,配以高贵的材料,对人是一种精神的威慑.

八、外部空间的构图

城市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即构图要素包括:

1、立体感与方位感

2、尺度

3、形状

4、距离与景深

5、空间选择

6、质感

7、色彩 8、地面

9、室外设施 10、标志

11、轮廓线 12、空间程序

13、工程构筑物与城市空间

1、立体感与方位感

立体感的强化主要依靠投光造型和增加亮度方法产生鲜明的光影效果。如果建筑群的用色使亮度与对比度降低,或凹凸面用色相近,都会冲淡立体感。

方位感的强化或冲淡也是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有助于人们定向,在城市规划格局上应便于人们总体把握,要害部位应设置标志性的东西(北京,西安)。面积庞大的建筑群,如果没有明确的系统规律,缺少了标志物,也容易失却方位感。

2、形状

城市空间呈现的形状,有的是规则的几何形状,有的是不规则的。规则的城市空间使人感到一种理性的秩序,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如规划得当,令人感到刺激、兴奋、动荡,能产生迷恋、令人期待和耐人寻味。这类空间有时很具有魅力。

(不规则地形,或受现有房屋、古树、特定标志条件制约时采用)

巴洛克时期,欧洲盛行的梯形广场,就是利用广场的不规则形状而形成的一种极具魅力的空间构图.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可分解为三个梯形平面.其中最大的一个梯形广场,东宽90米、西宽56米、东西距175米.从东向西看,由于深远感强化,使人感到广场比实际情况大;而从西向东望,圣马可教堂显得拉近而宏伟,突出了广场的主体建筑.

3、距离与景深

为了使人们对环境中目的物的距离与景深获得定向和认同,在外部空间的塑造上加以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北京旧城从永定门到钟楼长8公里,其中每隔一定距离点缀一座门楼或建筑,如箭楼、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后各三殿、景山、地安门以至钟楼。以及周围城墙设有十几座城门楼,使人生活在北京

不论处于何地,都有明确的距离感。又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伯尼尼)。

运用空气透视原理(达·芬奇)可以增加距离感和景深感。(如顶棚设计、高层建筑、文艺复兴宅邸)

4、空间选择

人们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于空间的知觉并不是自然地依次进行,而是有选择的。由于内在心理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具有一定关系,人们对某些空间对象有作出优先反映的定式,即所谓空间选择。空间选择与对象质量、数量、组合、对比性等因素有关。关于空间选择的规律,可运用差异原理、高品级原理、反衬原理等。

美好的空间造型不宜完全重复人们司空见惯的形式与组合,需与人们的人们的内在图式既有一定联系,又表现出差异。

人们总是优先选择高品级、高质量的对象去感觉和知觉。

反衬,即加大图与底的对比度,以便于知觉优先选择。如加强造型对象与环境的反差;强化造型对象的边缘,使图与底的界限更为清晰等。

5、质感:

空间的质感有两方面的涵义:

其一,空间的界面和底面如建筑立面、矮墙、树丛和铺地等表面的质感;

其二,指整个空间系列的质感。如街道两边建筑的进退、起伏等(干道与步行街尺度与细腻程度不同)。

6、色彩:可用来表现城市空间的性格、环境气氛,创造良好的空间效果。(和谐、统

一、对比、距离感)

7、底面:主要指地面,也可指水面。

对空间构成的作用:有助于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改变尺度感(图案),或通过一块底面的处理使室外空间与实体相互渗透。底面的升降是重要的空间设计手段。

底面也能表达某种意义,或引起联想。

8、室外设施:路灯、座椅、花坛、花盆、电话亭、交通标志、广告牌等等秩序的布置,

功能与艺术相结合,可以形成舒适的“室外房间”。

9、标志

城市的标志凝聚着人们对城市的感情,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时代的成就或是特有的卓越地理环境,能激起人们对城市的向往或勾起回忆。

城市标志常常选在城市的入口处、市中心区、广场等环境优美的场所。标志应具有唯一性,避免重复,否则会冲淡记忆。

10、轮廓线

作为“边沿”的空间形态展现出来,一般呈现为全景,因为它是有许多实体构成的(人工、自然)。许多城市通过对城市建筑或构筑物高度的限制来控制城市轮廓线。

11、空间程序

城市中常用轴线来建立空间的秩序,并以此组织空间秩序。一种轴线既是人的视觉轴线又是人们的活动路线。另一种只是视觉轴线,不是或不完全是活动路线。卡伦提出“连续视景”(serial vision)的方法,用动态观点分析城市空间的视觉效果。

12、工程构筑物与城市空间

造型优美的桥、塔等构筑物不仅与环境协调,有些还成为城市空间的主题。大体量的构筑物常常成为城市的标志。

九、外部空间的构景

5、人的视野与景面

人的视野有一定的范围和距离。

视角水平:最大水平视角140

中央60度最清晰,熟视时成1度圆锥。

垂直:仰视角45度,俯视角65度。

视距 200米内,可看清观赏对象;

1200米内,可看清人的存在;

超过1600米,城市景观显得过大;

4000米以外,景物不易看到。

敞景:视点周围比较开阔时,可以看到横向展开的画面,称为敞景。敞景由于景面宽广,主题突出,可使构图连续,各项景物的比例、陪衬、尺度以及各部分相互衬托。敞景易反映群体特色,聚景易突出重点。

聚景:在建筑空间狭长时,人们看到窄而深的画面,称为聚景。聚景视野两侧景物的限制和透视面的引导,很自然地被吸引到空间的主要景面上,聚景深度不宜过长,需要两侧排列上的进退,树种的变化,道路断面宽窄的变化等等。

6、城市画面的取景

城市画面的取景,首先必须确定主景的地位.主景乃构图中心,往往也是视线集中之焦点.城市空间中的主景一般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位于群体平面中的重要位置,二是体姿突出.巴黎圣母院所以在河心岛东南那么引人注月,就因为它雄踞该建筑群中心并鹤立鸡群。

(三)三种不同的观赏角--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

人们观赏客观对象时,由于主体与客体相对高度的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赏角.

当观赏者与观赏对象出于同一水平位置时,则产生平视景观.它的中视线与地面平行,视线可伸展到无限,深度方向的诸直线产生透视消失现象,所以此方向的感染力特别强.平视景观带来平静的舒适感,产生平易的美.

当观赏者的视点低于观赏对象时,则产生仰视景观.这种观赏角度,使观者感到自身渺小,而对方则无比高大,可获得崇高而雄伟的效果.马克思谈到哥特大教堂对人们心灵的影响时指出,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中古的教堂很高,而它前面的广场却很小,这就诱导人们从近距离去仰视它,达到宗教威慑的目的.当观赏者的视点高于观赏对象时,则产生一种俯视景观.这种景观有远视与近视之分。如极目远眺,则使人眼界非常开阔.心情舒畅,仿佛顶天立地,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如俯首下望,则给人以惊险之感,使人如临悬崖峭壁,危危然如涉深渊。

(五)城市空间层次一一远景、中景、近景

城市外部空间有不同的空间层次.层次可分为远、中、近三层景色.

远景只呈现大体的轮廓线、建筑体量不甚分明;中景可看清建筑的全貌,一般能看清物体的体积、色彩和明暗关系;而近景则显示清楚的细部。通常中景是作为观赏对象、是主题所在;而远景是它的背景,起衬托作用Z近景则成为景面的边框或透视引导面.

实际上,人们在一定地点作静止观赏时空间的层次才是稳定的,而当他们在空间中移动时,这三种层次因为人们相对距离的改变也相应地交替转换,在观赏点近侧,可布置姿态优美的树木、柱廊、灯柱或其它建筑小品,作为近景,以增加空间层次.

(六)借景

如果某些景物不在构景范围,或虽然景区内有完整景面,但外界有更好的景色可借时,可利用借景以添景色.

邻借:借景有各种形式,若借附近之景,则称邻借.如彼得堡之十二月党人广场,南侧借中心区三条大街的街景,北侧借涅瓦河之不景,西北恻借彼得大帝骑马像,作跃马跳跃状,象征当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东地借冬宫广场上亚历山大立柱的高耸壮丽景观.

远借:对城市景观来说,借景主要为借外围或远方之景.大凡田野村落、峰峦岗岭、湖光水影皆可借之.一般说来,凡借城外之景,多作俯借.须有天然或人工之视廊,在边缘设点或登高四望,如登上青岛之观海山,不仅市区面貌历历在目,并且碧波云天,船樯帆影之海湾风光,亦浮现于眼前.

仰借:若景居低处,附近高处有景可借,或外界之景体形十分高大。则人必仰首观之.称为仰借.此种借景多为云天、山峰、高阁,如北京可仰借景山.框景:如果从某个观赏点上,通过近景把相对画面的四周遮盖起来,而突出其中心部分,此种剪裁手法叫做框景.框景的剪裁,一般都先有景,然后对画面进行剪裁,有时也可以先有框,后有景.观者的视点宜居框中心,使画面落人26度的视域内.景框多为各种洞口,如门洞、窗洞、桥洞,或为绿荫丛中的树叶囵成的空隙.夹景:假若不是把景面四周都遮盖起来,而仅仅以近景把景面两侧遮盖而突出其中间部分,这种剪裁手法叫做夹景.它的作用有点像深谷中的风景,在黑白对比中突出了通常是有着纵向构图的主景.夹景可以是街景中的对景,也可以植物作剪裁,有时候两侧树木就可以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送来连绵不断的夹景t

障景:城市空间构景中,有时可用近景把画面中的某一部分遮盖起来,此种剪裁手法称之为障景.其目的是为了把那些不成景的景物隐蔽起来,或为了不使空间一眼望穿,以奏欲露先藏之功效.

漏景:有时可以障中有漏.以空花、疏林或建筑物疏密相间等布置,以漏景的形式使外界景物除隐约约流露出来.

(七)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是城市构景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雕塑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它们与建筑、园林相互衬托,不仅对城市起美化作用,而且也反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城市雕塑一要构思深、二要手法新.应以再现自然的表象和摹写纯客观生活为目的.它应该比生活更强烈、更生动,创作就是要创新,要突破常规恩维的逻辑,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有的城市雕塑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城标(城徽),如纽约以自由女神像作为城市标志,华沙以美人鱼作为城市的徽志.朝鲜以千里马雕像作为城市的徽志,我国广州以五羊石像作为市徽.

二十世纪,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变成大尺度的雕像、壁画和其它装饰艺术品的场地.现代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及音响艺术等被引用到雕塑中来.城市雕塑的风格特点和趋向是:

1.抽象:现代抽象雕塑力图表现空间与物质的关系,表现形的生命力,以艺术为主观选择的形的符号去表现内在的和外在的概念世界.

抽象手法之一是对客观形象加以主观概括、简化、强化。另一种抽象手法是几何形的抽象,即用点、线、面与光、色等形式符号组成各种各样的形体,像音乐中的音符组成旋律和声一样,几何抽象形体虽有形象,但是有精神情绪,人们同样可以感觉到它的神态和生命.

2.动态:创造活动的、甚至有声响、气流、光色变化效果的雕塑作品.

3.材料质感的多样:除常用的金属、石头和木料外,几乎使用了任何其它材料. 4.暗示和比喻某种文化和特殊的纪念意义.

5.反抽象的具象:受60-70年代pop艺术的影响,塑造生活中具体的人或物.雕塑类型有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游乐雕塑、园林雕塑等.纪念性雕塑往往再现伟大的历史事件,因造杰出的历史人物,人们可以从形象中了解过去,得到启迪和教育.装饰性雕塑对改善环境、活跃城市气氛颇有作用。游乐雕塑常放置在住宅区绿地儿童游戏场、小学校园、城市公园或商业区一角。有的利用自然地形和山石,稍加人工处理,就成为一种称为“大地雕塑”的作品.园林雕塑与湖池、山石、喷泉结合,组成各种绮丽园景.

(八)水景

基地中如有水,可对建筑环境的声、光、视、嗅等感觉发生影响.动水创造生命感,静水带来宁静的气氛,静水蓄在环境最低处.

水和光共同作用而形成“镜面”效果,反映出天空的变幻和色彩以及周围的建筑物和空间.水的流动及发出的声响可以活跃环境,可以通过精心安排水渠、水台,发出跌落音响.水体形状会引起不同的感受,简洁肯定的边缘产生稳定和清楚的视感.曲折逶迤,急藏忽露的水池有深远莫测的感觉.

水在外部空间的作用为:(1)收敛作用.(2)发散作用.(3)联系作用.(4)分割作用.(5)引导作用.(6)背景作用.

规划设计中,常用的水景手法有:衬托、对比、借声、点色、贯通、藏引等。

第四章建筑细部设计及其技术与艺术表达

一.概述

1,什么叫建筑细部

●“在充满技艺的打样和营造过程中对形态联结与技术构成的经营”

●细部的缘起:功能决定了细部,功能的需求导致了细部的产生;而美学的需求又会

导致细部的进一步演变。一般而言,细部总是先以功能性的形式出现,此时在形式

上比较简陋,而后逐渐丰满直至定型。

2,建筑细部都包含什么

● A 整体造型的细部

B 局部立面的细部

●整体和局部是相对的,细部究竟是存在于整体还是局部也是相对的,所以研究建筑

的细部必须包含整体的细部与局部的细部。

3,为什么要探讨建筑细部设计方法

●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有好的构思,而且细部要到位;细部是建筑成为艺术作品的最

根本的手段

4,本章节包含的内容

二.建筑造型的细部处理

1,对题目的相关理解

●建筑的造型相对与某一个面来说更为复杂和系统化。建筑的立面描绘展示了建筑

的面,但其与另五个面形成立体空间不能忽视,造型的完整性更加重要。

●我们在环境中走来走去,是从不同的视点看东西,所接受到的投影慢慢变化、积

累形成有序序列,这种序列的一致性大大促进了所涉及特定图像物体的识别,改

变观看位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为全面的图像,根据离散的图像,大脑将其整合

成完整的形象。

●建筑作为完整的作品,从来不会让任何人将它全部看到,它是或多或少地把部分

图像合成起来的一种精神想像,因此建筑师必须基于这一特征,当创作高度复杂

的形状时,需要很艰苦的观察、体验人的行为,组织建筑的功能、研究建筑的形

式、合理梳理出潜在的结构造型规律,既要研究建筑作为有机整体的统一图像,

又要研究人对建筑的有序体验。

●建筑形体造型的三个内涵:基本体块、屋顶、组合的方式

1,体块形式

●矩形体块

●异型体块

●仿生体块

●体块穿插

2,屋顶形式

●坡屋顶

●曲屋顶

●平屋顶

●花园屋顶

3,组团处理

●带型模式

●集中模式

●主副模式

以上各种形式的形态特征,设计处理手法

小结:设计建筑整体造型是设计建筑细部过程中最初始的阶段,只有对建筑整体造型进行很好的把握才能在建筑局部的细部设计中以一种恰当的逻辑深入下去,在哲学的范畴中,整体和局部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建筑的整体和局部来说,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互制约、互相衬托的。

三.建筑局部立面的细部处理

1,对题目的相关理解

●所谓建筑整体和局部指的是细部具体形式同建筑的总体造型之间的关系。即细部

的构图、纹样、肌理、色彩和风格等必须服从建筑造型的总要求和建筑的整体构

思,细部设计要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能自成体系,孤立的进

行设计。

●“房子是一个小城市,正如城市是一所大房子”,细部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

虑,整个建筑也可看成一个大的细部。

●建筑局部的细部总是先以功能性的形式出现,此时在形式上往往比较简陋,而后

逐渐丰满直至定型。从艺术层次上,只有符合功能的东西才是美的,这是唯有建

筑艺术上才有的独特追求。

2,局部细部产生的部位

●带型模式细部一般出现在建筑室外的女儿墙、檐口、阳台、窗、门、栏杆、台阶、

花台等,室内的柱、梁、楼梯、转角处理、灯具等。这些细部都是位于建筑物的

联结部位:如门窗是墙体的维护功能与采光、出入功能之间的连接,是实与虚的

联结;梁柱是结构上不可或缺的联结;而更小的细部如墙上的分格与划分也是不

同材料、肌理之间的联结。

●归纳起来:建筑物的联结部位可分成三大类:一是功能性联结部位,二是结构性

联结部位,三是形态性联结部位。

●功能性联结部位定义:所谓功能性联结部位是指建筑物中由于不同的建筑功能、

需求之间相联结从而导致新的形态产生的部位。不同功能部分之间的拼接是造成

联结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因,建筑中不同功能部分之间的拼接就导致细部的产生:

如门是产生于墙体的维护功能同人体的出入需求这二者之间的联结,是内外的联

结部位;窗户是墙体的维护功能与建筑物采光需求之间的联结。

●结构性联结部位定义:所谓结构性性联结部位是指在结构上起着一定的联结作用

的部位,如人体的关节;建筑中的榫卯。用榫卯来联系两根木头,这榫卯就是结

构上的联结细部。“结构性联结部位不仅是设计中应理性解决的技术部位,而且这

些部位正是形态操作中进行变化的主要部位。”

●形态性联结部位定义:所谓形态性联结部位是指建筑中连接不同形态或者说是不

同形态之间的过渡区。实际上无论功能性联结部位还是结构性联结部位,其操作

最终都要落实到形态操作层面上。与功能联结部位和结构联结部位的使用内涵相

比,形态性联结部位的形态内涵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建筑必须设置一种明确

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带必须明确认识到被联结两边形态的重要性。因此在处理形

态性联结细部时,在联结处引入第三类实体,这类实体给建筑带来的新秩序要么

是构成建筑局部的整体基础,要么是局部的一部分模式或者是采用了周围环境的

某些特征。

●转角部位是两片墙、两个实体的交界处,是视线的焦点所在,也是两种秩序的转

换处,从希腊到现在一直都是建筑师着迷的地方。

3,建筑局部细部的表达方式和设计的重点部位

●细部的表达有两种:一是处理手法和建筑语汇的运用,这是外界意识强加给建筑

的附载,可以用美学的规律加以引导,最常见有:呼应、重复、夸张、变异、对

比、协调、淡化等;另外一种是组成建筑的物质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性,比如说材

料(质感和颜色)、结构、空间、环境、体量、形式等,这些都是建筑本身自带的

本体,这些本体所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细部。

●设计的重点部位细部的处理主要集中在形态的联结部位。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来讲,

在细部的设计中无论是功能性联结细部还是结构性联结细部,最终都要落实到形

态层面上,而形态的处理又主要集中在形态性联结部位,由此可见形态性联结部

位是细部设计的重点所在。具体来说,在建筑中“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形态性联结

部位---“中间地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件的穿插处、材料的接头处、形体

的转折处、色彩的过渡区、形状变化处、新旧衔接处。

●结构与构件的穿插处

细部与结构

结构是采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按照一定的力学原则与力学规律而构成的建筑骨骼。任何优秀的建筑作品都在体现形式美的同时也符合结构的逻辑。有许多优美的建筑形式主要来自结构的巧妙设计。我们在设计时,恰当处理好结构暴露和隐蔽关系,本身就是细部的一种表达。

关于窗户

窗户是建筑立面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组成建筑的重要构件,窗户造型的直观性和它在

整个立面中所占的比例对立面的形象十分重要,包括排列形式、比例关系、构造组成这些都会形成建筑的细部。点式窗户—利用相对细小的形象,以及它在绘画平面中做表现出的具有张力感的特点,加强、肯定了窗户在立面中的位置;带型窗户—带型窗利用的是构图中以线为基础的构图法则,参与水平构图;落地窗—增加窗的面积,增强建筑的通透性和虚的部分;异型窗户—除了方形以外的形状窗户均可称为异性窗,异型窗户参与整个立面构图,使建筑活跃,但在构造上很难做开启扇。

构件的穿插处的手法处理

在同一个面上,不同方向的构件相互咬合时,其联结点既是原先那些构件上的一部分,又由于二者的相互叠加而拥有了两个构件的某些特征。在处理不同构件的穿插方式时,采用哪种形式要依照主题而定,不同的方式所反映出来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在处理水平向与垂直向的构件相交时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水平向构件出头,如立面上的梁端深出墙外。第二种是垂直向构件出头,从而在立面上挡住水平向构件,这样立面上的构件之间的关系就变成单纯的垂直向构件之间的构图关系,譬如阳台板向下压的很深,完全挡住了阳台挑梁地板的视线,从而纯化了立面;第三种方式是二者都不出头,强调了连续性,给人含蓄、精细之感。

●材料与材料的接头处

细部与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物质载体,它既有使用功能又有表现功能。细部形态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建筑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独特的物理特性与质感,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如何利用材料来表达建筑的细部特征非常重要。

接头处的手法处理

材料作为细部乃至建筑整体的形式的载体,其作用不容忽视。在处理形式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材料之间的关系做出交代,而交代的好坏与清晰与否又会反过来影响形式的表现力。材料转换处的一些手法和语汇的运用,是建筑细部表达的一个重要部位。当接头处的两边为同一种材料的时候,由于现代建筑中在处理大面积墙面时常根据一定的尺寸去划分实墙面,这种分割有的仅是稍微做凹凸,而后涂以深色,有的却是引入另外一种材料作为分割。

当接头处的两边为不同种材料的时候,往往是引入第三种材料作为过度,或者在建筑的形态上做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形体尺度与形体的转折处

关于尺度

形体的转折处的手法处理

一个建筑基本上是由天花板、地面和墙面等面构成的,使用空间也主要由这些面来界定,但从人的知觉看,人们往往会忽略单纯的面,而注意那些面的转折、相交处。因此在处理形体的转折、不同面的相交成为细部设计的重点。

将转折处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构件、改变材质、变化形态等方式强化转角处。将转折处进行形态上的柔化,或者不加修饰的表现转折关系,起到了弱化转角的意图.

●色彩运用与色彩的过度区

颜色是人们感知世界过程中最感性的要素,建筑可以通过颜色表达意境,颜色的搭配

与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细部,其次在两种颜色相连接的时候也是建筑产生细部的重点部位。

色彩的运用

色彩具有强调作用,对要强化的建筑细部施加与背景部分不同的色彩,可以使该部分得到有力的强调,被突出的部分可与周围背景在色彩的色相、明度或纯度上有所区别。

不同地域,不同风俗对色彩的偏好不同,建筑通过色彩可以表达各自的意境。比如:红色、橙色等代表热情,蓝色、白色等代表纯净,紫色、褐色代表着神秘……每种色彩都有各自的情感,建筑正是可以借用颜色的情感来创造建筑意境。

通过创造色彩构成来渲染建筑的立面效果。

利用色彩在造型中的特殊功能,对构成形象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构图和再造使同一形象展现不同的色彩造型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对建筑进行适当的造型分区。

色彩过渡区的手法处理

通过引入中间色或者运用渐变、退晕等方式进行调和与过度,另外也可以选择第三种颜色进行分割式处理

通常用一些诸如线脚等构件进行过度,或者通过凹进与凸出在层次上进行变化。

●形状与形状变化处

细部与建筑的局部形体

建筑的整体造型与局部造型是相互依赖存在的,相互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其塑造造型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尺度、组织等方面。

形状变化处的手法处理

两种形状的交接处,采用中间形态的渐变逐渐从一种形状过度到另外一种形状

两种形状的交接处,通过引入第三种形态进行分割,从而形成过度。

●新旧的衔接处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脉的重视,在老建筑周围插入一个新建筑,怎样处理“新与旧”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怎样从形态上将新造的建筑同旧有建筑协调起来,或者将同一建筑中新扩建的部分与原有建筑之间统一起来,就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过度,既要有旧的外延,又要有“新”的内涵。采用“旧”的材料、“新”的形式或“新”的材料、“旧”

的形式,或者不“新”不“旧”的处理,作为第三者插入,作为过度,都是解决办法,这些细部处理便体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

四.建筑新技术与材料在建筑细部形态效应

1,前言

2,非混凝土梁柱支撑结构体系下建筑的细部表现

2.1 钢结构

2.2 模结构

2.3木结构

2.4特殊结构

3,较为特殊维护结构体系下建筑的细部表现

3.1 木材

3.2 玻璃

3.3清水混凝土

3.4金属饰面材料

3.5塑料以及充气枕体结构(水立方)

4,较为特殊构造体系下建筑的细部表现

5,有关生态建筑以及地方性建筑的一些细部表现4.1 百叶

4.2植物墙

4.3双层幕墙

4.4太阳能墙体

4.4地方性材料

4.5地方性适宜技术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考试的试题

1.如何理解“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并说明建筑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名词解释 层高是指该层地坪或楼地面到上层楼板面的距离。 造型表现 :利用建筑自身存在的某些规律,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结合反映建筑空间处理、环境布局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形象。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设计应该如何进行与建筑师应如何思考和工作。 1、公共建筑: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空间尺度:就是人们权衡空间的大小、粗细等视觉感受上的问题。 3、韵律:所谓韵律,常指建筑构图中的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是变化与重复形成了有节奏的韵律感,从而可以给人美的感受。 4、建筑构图原理:形式美的规律,运用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 5、功能分区:在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需要把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便。使不同要求的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6、有效面积: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 使用面积: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 建筑面积:有效面积加上结构面积 结构面积:建筑平面中结构所占的面积 7、有效面积系数:有效面积/建筑面积 使用面积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结构面积系数: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填空 建筑结构的发展。一方面是新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仿生学 建筑构图规律:1.统一与完整2.对比与微差3.均衡与稳定4.韵律与节奏5.比例与尺度6.主从与重点 2.室外空间环境的形成,一般考虑建筑群体.广场道路.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和灯光造型的艺术效果。 1.在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中,作为垂直交通联系的手段,常用的有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及坡道等形式。 2.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 3.民用建筑按照它们的使用性质,通常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大类。 4.公共建筑通常以交通.使用.辅助三种空间组成。2 5.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功能要求,二是精神要求。 6.在医疗建筑中,基于防火疏散的需要至少设置2部楼梯。

《 建筑设计基础Ⅰ》教学大纲

黑龙江东方学院 《建筑设计基础(1)》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学部建筑装饰设计教研室 课程编号: 03122011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 学分:6 总学时 112 (理论学时 40 ;实践(实验)学时: 72 )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就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得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建筑学设计系列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就是建筑设计入门得关键。 本课程得教学宗旨与目标就是通过系统得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课程作业过程训 练,培养学生对建筑形式语言得认知、运用、表达能力与初步得建筑设计构思能力,为学习后续得建筑设计课程打基础。 二、本课程得目得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就是建筑设计得启蒙 教育,就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即“悟性——理性——创造性”过程得重要环节,更就是建筑设计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得目得任务就是: 1.建立正确得建筑观; 2.对建筑设计体系得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得感性认识与一般了解,对名建筑得欣赏与评价; 3.掌握建筑设计得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即建筑功能、空间、环境得概念,平立剖面得含义以及规范表达,形式美得法则等; 4.建筑表现技能得表现:建筑制图、渲染技法、模型制作、徒手表现、建筑速写等。 三、本课程与其她课程得关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主导课程——建筑装饰设计系列课程得先修课程。本课程所讲授得内容与所进行得各方面基本功训练直接为今后得建筑

装饰设计课提供预备知识与技能。 四、本课程得基本要求 1.建筑表达部分: ·学习水彩渲染技法; ·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及通过模型推敲方案、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2.建筑形态构成部分: ·培养对建筑形体得认知与组合加工能力; ·培养对建筑空间得认知能力,学习设计、创造建筑空间得方法。包括认识不同空间类型(动、静、开敞、封闭、流动、引导……)与学习空间限定得手法(设立、下沉、升起、围合、覆盖……); ·加强对各种建筑形式要素(形状、色彩、尺度、质地、方向、位置)得直觉及相关性认识,培养用形式要素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学习建筑形式得加工方法( 附加、重复、穿插、切削、旋转、、、、)。 3.建筑美学部分: 学习美学原理,培养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将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训练贯彻于一切作业得环节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变化与统一得方法。 4.建筑设计入门部分: 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得程序与方法。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初识 (4学时) 了解重点:初步接触建筑概念,介绍与本课程相关得基本内容及工程字规范书写。 难点:学习这门课程得目得与达到何种标准。字体结构与笔画特点。 第二部分徒手线条练习 (4学时) 掌握重点:徒手线条得组织、排列、衔接、构图等表达。 难点:线条得流畅、间距得疏密、衔接得方法、黑白灰得对比关系等。 第三部分工具线条练习 (6学时) 掌握重点:学习用墨线综合表现得方法,训练构图能力,加强审美感觉。 难点:墨线线条衔接得当,图面精良。 第四部分建筑绘图练习 (10学时) 掌握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 1总论 1.1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概况 1.1.1居住建筑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空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类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宿舍、专用公寓和居住综合体等多种建筑类型。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它是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居住空间设施。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在建筑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上,还是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和外观造型的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而璀璨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建筑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它是为满足城镇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的共同需求,而采取集约化建造的居住设施。它们为刚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群体,缺少生活照料的老年群体,在家办公的商务白领群体,以及寻求独立生活的青年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居住空间环境。 (3)居住综合体建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性功能的居住建筑类型,也可称为综合型居住建筑。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仍将继续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居住方式的变革,

综合型居住建筑的广义特性,将会使其展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1.1.2发展概况 简略回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住宅建设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当今住宅和其他各类居住建筑的建设及预见今后的发展方向,皆具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其发展轨迹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居住建筑总体的发展概况。 (1)1950-1952年,为建国初期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为生活最为贫困的基层工人和市民初步改善了居住条件。 (2)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大量城镇住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3)1958-1966年,为我国住宅建设自主探索时期,1963-1965年实行了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促进了住宅建设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4)1966-1976年,为发展迟缓时期,国内政治处于10年文革动荡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住宅建设标准自然仍以小面积、低造价、低标准为计划控制目标。 (5)1979-1990年,为我国住宅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经历了10年文革的经济停滞,拨乱反正,百业待兴,城镇住宅建设重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6)1991年直至目前,为加速改革与全面发展时期,该时期正值国民经济“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实施阶段,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3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试题及答案

土建技术试题 项目部:地块:姓名:成绩: (注意:请认真书写姓名及相关信息。填空题55分+简答题45分=总分100分) 1.检验防水层施工质量时,在防水层完成后进行蓄水试验,楼地面蓄水高度不应小于20mm,蓄水时间不应小于24h,独立水容器应满池蓄水,蓄水时间不应少于24h。 2.楼地面的防水层在门口处应水平延展,且向外延展的长度不应小于500mm,向两侧延展的宽度不应小于200mm。 3.防水设计中,卫生间、浴室的楼、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门口应设置阻止积水外溢的措施。 4.防水基层处理时,基层的阴阳角部位宜做成圆弧形。 5.穿越楼板的管道应设置防水套管,高度应高出装饰完成面20 mm 以上,套管和管道之间应用防水密封材料嵌填压实。 6.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施工环境温度宜为5℃~35℃。 7.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施工时,基层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明水。 8.混凝土找坡层最薄处的厚度不应小于30 mm,砂浆找坡层最薄处的厚度不应小于20 mm,找平层兼找坡层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为C20的细石混凝土;需设填充层铺设管道时,宜与找坡层合并,填充材料宜选用轻骨料混凝土。 9.水泥砂浆防水层终凝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温度不宜低于5摄氏度。

10.防水卷材胶粘剂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腐蚀性和耐霉变性。 11.防水施工基层处理时,基层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并应通过验收。基层表面应坚实平整、无浮浆、无起砂、裂纹现象。 12.防水涂料在大面积施工前,应在阴阳角、管根、地漏、排水口、设备基础根等部位施做附加层,并应夹铺胎体增强材料,附加层的宽度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3.住宅室内防水工程应遵循防排结合、刚柔相继、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安全环保、综合治理的原则。 14.容积率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15.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 16.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0 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量加宽。 17.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 18.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建筑。 19.为普通建筑和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 20.对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应进行处理,并对噪声、眩光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应引起公害。

(完整版)建筑设计原理试题与答案

建筑设计原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共20分) 1.方案阶段的建筑剖面,可包括以下内容() A.建筑的剖切与投影部分、设计绝对标高、环境和配景、电梯井剖面; B.建筑轴线、设计标高、高度尺寸、室外地坪; C.设计标高、环境和配景、楼梯剖面、文字标注; D.绘图比例、高度尺寸、建筑轴线、建筑阴影。 2.在面积定额指标中.所谓户均使用面积是指() A.有效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B.建筑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C.居住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D.使用总面积与总户数之比 3.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刻等)的重要标志在于 ( ) A、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比较大 B、建筑有使用功能的要求 C、造价较高 D、有内部空间 4.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属于居住建筑。 A. 托儿所 B. 宾馆 C. 公 寓 D. 疗养院 5. 平面利用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100%,其中使用面积是指除结构面积之外的() A. 所有使用房间净面积之和 B. 所有使用房间与辅助房间净面积之和 C. 所有房间面积与交通面积之和 6.考虑建筑的防火及安全疏散,可采用的楼电梯类型有() A.双跑梯剪刀梯、螺旋楼梯、自动扶梯; B.悬臂梯、双跑梯、弧形楼梯、剪刀梯; C.防烟楼梯、封闭楼梯、消防电梯、螺旋梯; D.剪刀梯、弧形楼梯、双跑梯、封闭楼梯。 7.建筑立面的重点处理常采用()手法。 A.对比 B.均衡 C. 统一 D.韵律

8. 民用建筑的主要楼梯一般布置在() A、建筑物次要入口附近 B、主要入口附近位置明显的部位 C、一定要在房屋的中间部位 D、一定要在房屋的端部 9. 通常房间内最小净高不宜低于( ) A.2.0m B.2.2m C.2.4m D.2.6m 10.建筑施工平面图上,建筑物外部尺寸的标注一般是() A.一道 B.二道 C.三道 D.四道 11. 大厅式组合一般适用于()建筑类型。 A.剧院、电影院、体育馆B.火车站、浴室 C.医院、中小学、办公楼 D.百货商店 12.以下门的类型组可用于建筑的安全疏散口。() A.旋转门、平开门、自动感应门、卷帘门; B.平开门、弹簧门、滑拉门、防火门; C.铝合金地弹门、平开门、防火门、隔音门; D. 铁拉门、防火门、平开门、弹簧门。 13. 建筑的构成三要素中()是建筑的目的,起着主导作用。 A. 建筑功能 B.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 C. 建筑形象 D. 建筑的经济性 14.施工图的建筑立面包含以下内容() A.建筑轴线、设计标高、周边环境及绿化、风玫瑰; B.高度尺寸、建筑轴线、设计标高、门窗立面; C. 建筑阴影、门窗立面、室外踏步、高度尺寸; D.文字标注、设计标高、绘图比例、门前雕塑。 15.方案设计文件的内容应包括:() A.封面、设计说明、效果图、总平面图、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大样图。 B.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效果图、总平面图、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设计 概算。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专著类: 1、《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受之著) 2、《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3、《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比例——科学?哲学?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注: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同学可以选读。 9、《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世界室内设计史》((美)派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拙匠随笔》(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有助于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由来。 1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注:已知最早的建筑设计理论著作,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坚固、美观、实用”的建筑三原则。 15、《安藤忠雄论建筑》((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7、《建筑师的20岁》(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王静、王建国、费移山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8、《负建筑》((日)隈研吾,山东人民出版社) 注: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空间设计的哲学思辨。 19、《普利茨克建筑大师思想精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最新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最新版 第一章总则 第 1.0.1 条 目的 为保证建筑符合适用、 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第 1.0.2 条 适用范围 本通则适用于全国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 注:根据国务院颁 发的《城市规划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所称城市,是指国家行 政区 域划分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建制的镇 )及未设镇的县城。 第 1.0.3 条 与其它规范的关系 民用建筑设计除执行本通则外, 尚应执行国家或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 设计标准、 规范和 规定。 第 1.0.4 条 建筑耐久年限 以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分下列四级: 一级耐久年限 100 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四级耐久 年限 15 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第 1.0.5 条 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 一、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 1 ? 3层为低层 ;4 ? 6层为多层 ;7 ? 9层为中高层 ;10 层以 上 为高层。 二、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 24m 者为高层 (不包括高度超过 24m 的单层主体 建筑 )。 三、 建筑物高度超过 100m 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 第 1.0.6 条 建筑热工设计 分为下列四个地区: 第 1.0.7 条 设计基本原则 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外,尚应执行下列基本 原则: 一、 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的城市规划实施条例 ; 二、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目的,综合讲求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提倡社会化综合开发和综合性建筑 ; 四、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将来提高和改造的可 能; 五、 节约建筑能耗,保证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 六、 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应与多样化结合 ; 七、 体现对残疾人、 老年人的关怀, 为他们的生活、 工作和社会活动提供无障碍的 室内外环境 ; 八、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考虑防火、抗震、防空和防洪等安全措施 ; 九、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 景名胜区的各项建设,应按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关条例和保护规划进行。 第1.0.8条 无标定人数的建筑 一、 建筑物除有固定座席或有尺寸排列并标明使用人数外, 对无标定人数的建筑均 应按有关专项建筑的设计规范核算并标明人数。 二、 公共建筑中为主体使用部分配置的辅助面积, 当其面积与主体使用部分相接近, 安全、 卫生等基本要求, 特制定本通则作为各类民用建筑设计必 建筑物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按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规定,全国划 严寒地区(I 区) 寒冷地区(H 区) 温暖地区(川区) 炎热地区("区) 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w -10 C 的地区。 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10C 、w 0C 的地区。 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0 C,最热月平均温度 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28C 的地区。 <+28 C 的地区。

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考试资料

1.广义建筑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基本概念 所谓广义建筑学,即与传统意义或狭义相对照,其研究领域和内涵有所扩大,其研究方法从注重个体或微观发展到更注重宏观和整体,把相关的学科融入其中(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强调“整体观”和“辩证统一观”。 (2)基本内涵 其内涵为: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把城市与建筑、建筑与地景、建筑与生态融为一体。 2. 建筑的双重功能性 一是使用功能,二是精神满足,二者缺一则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 3. 建筑有两种主要的需求:一是具有使用者的要求,二是社会、城市的要求。 4. 建筑的基本特征: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审美性 5.建筑的空间性问题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是建筑的生命。建筑物内部或周围的所有区域都是具有空间定义的容量。建筑空间有两种类型:一是内部空间——由建筑物本身所形成。 二是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是由建筑物和他周围的环境所构成。建筑空间有六种构成方式:(会理解和判断某种建筑用了那些空间构成方式) (1)围合 ①形成:用墙体(实墙、花墙)、栏杆、列柜、篱笆及其它的物质形式围合成的一定的空间,被围部分与其外部就有了区分。 ②特点: 这种空间的区分随隔围物体的形式可以产生各种不同围的方式或强化或弱化或随意或是有一种隔而不断的感觉。 ③应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各种半室外空间等. (2)覆盖 ①形成:在空间的上部设置一个面积性的物体,那么其下部便形成一个空间。这种空间垂直方向的限定性很强,水平方向的限定性很弱。如亭子、雨伞、凉棚等。 ②特点:是行为的自由,并有某种关怀、保护、庇护等作用(因为人们往往对来自上方的袭击是很担心的)。覆盖物的大小和高度是覆盖强度的两个要素。 ③应用:如雨棚、亭子、阳台、室外走廊等 (3)凹凸 ①形成 凸起一个平台也是一种空间的限定方式。这种限定会随着凸起物的增高而增强,同理,“凹入”地面也是一种空间的限定方式。 ②特点: 凸起的性质是“显露”的,显示地位或权势的高大,可增强或烘托建筑的气势。 凹入则与凸起刚好相反,它是“隐藏性”的有安全感,两者刚好是一露一藏。 ③应用: 凸起多用于纪念性建筑当中,如纪念碑前的台子……和大型公共建筑前的平台; 凹入多用于地下通道、城市人防工程、下沉式广场等。 (4)设立 ①形成:这种空间形式是意象性的,而且空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设立和围着好是相反的情形,如果一种叫做正空间(positive),则另一种叫负空间(negative)。 ②特点:与围对应,围是物体包围或限定空间,而设立则是空间包围着限定物,而且空间的边界模糊,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 住宅建筑设计 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业主对工程项目设计提出的要求,是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进行 可行性研究的工程项目, 可以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代替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一般应 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设计项目名称、建设地点。 2.批准设计项目的文号、协议书文号及其有关内容。 3.设计项目的用地情况,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地形、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要求保留 的树木及文物古迹的拆除和保留情况等。还应说明场地周围道路及建筑等环境情况。 4.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5.水、电、气、燃料等能源供应情况,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6.用地、环保、卫生、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7.材料供应及施工条件情况。 8.工程设计的规模和项目组成。 9.项目的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要求。 10.项目的设计标准及总投资。 11.建筑造型及建筑室内外装修方面要求。 建筑方案设计 建筑方案设计是依据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文件。 它由设计说明书、 设计图纸、 投资估算、 透视图等四部分组成, 一些大型或重要的建筑, 根据工程的需要可加做建筑模 型。 建筑方案 设计必须贯彻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建设标 准、设计规范和制图标准以及确定投资的有关指标、 定额和费用标准规定。 建筑方案设计的 内容和深度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建筑方案设计一般应包括总平面、 建筑、结构、给水排 水、电气、采暖通风及空调、动力和投资估算等专业,除总平面和建筑专业应绘制图纸外, 其它专业以设计说明简述设计内容, 但当仅以设计说明还难以表达设计意图时, 简图进行表示。 建筑方案设计可以由业主直接委托有资格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竞选的方式进行设计。 方案设计竞选可以采用公开竞选和邀请竞选两种方式。 竞选应按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初步设计文件。 初步设计 文件由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和各专业的设计说明书) 、设计图纸、主要设备及材料 表和工程概算书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为: 1.封面; 2.扉页; 3.初 步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图纸; 6.主要设备及材料表; 7.工程概算书。在可以用设计 也可以采取 建筑方案设计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10.3第4条——窗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临空的窗台低于0.8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护高度由楼地面起计算不应低于0.80m; 注:1 住宅窗台低于0.9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2 低窗台、凸窗等下部有能上人站立的宽窗台面时,贴窗护栏或固定窗的防护高度应从窗台面起计算。 以此为依据,您所叙述的情况中,应该在550毫米高的窗台上做0.9米(住宅)或0.8米(其他建筑)高的栏杆。之所以出现混淆,可能和下面这本书的相关条款有关,请参阅。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第121页中,10.5.4条规定: 低窗台防护措施的高度应不小于0.8米(住宅应不小于0.9米)。 1 低窗台的防护高度应遵守以下规定: 1)低窗台高度低于0.5米时,护栏或固定扇的高度均自窗台面起算; 2)低窗台高度高于0.5米时,护栏或固定扇的高度可自地面起算。但护栏下部0.5米高度范围内不得设置水平栏栅或任何其他可踏部位。如有可踏部位则其高度应从可踏部位起算; 3)当室内外高差小于或等于0.6米时,首层的低窗台可不加防

护措施。 2 凸窗(飘窗)的低窗台防护高度应遵守以下规定: 1)凡凸窗范围内社有宽窗台可供人坐或放置花盆等用时,护栏或固定窗的防护高度一律从窗台面起算; 2)当凸窗范围内无宽窗台,且护栏紧贴凸窗内墙面设置时,可按低窗台的规定执行。 本人之前遇到过类似问题,非常棘手。因为在0.45米~0.55米高的窗台上安装0.9米高的栏杆后,栏杆距地面1.35米~1.45米,刚好是普通人眼睛的高度,遮挡视线,实在是很难处理。 至于“栏杆高1.05米、1.10米”之说,源自《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6.6.3条“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该条适用于“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室内窗台不在其

异性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异性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内容摘要]异性建筑设计原理做为与传统建筑设计原理相异,但它以它创新设计理念不断征服人们眼球。它不仅打破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适用、美观、安全、舒适,又大胆创新将建筑设计构造外形艺术化。本篇文章将对异性建筑设计原理进行分析,使其更好服务于异性建筑设计。 [关键词] 异性;原理;眼球;艺术化 无论是传统异性建筑设计原理还是异性建筑设计原理,两者都必须遵循一定共同原理,同时作为异性建筑设计原理其有有所异。今天我们看到各种异性建筑设计,如法拉利专卖店、俄罗斯圣彼得堡码头、中国鸟巢等都以其异性建筑设计赢得世人赞叹。如下将对异性建筑设计原理进行分析。 一、异性建筑设计原理基本构成因素 在谈起异性建筑设计原理时,首先必须肯定异形建筑先是建筑然后才是异性建筑。这就使得异型建筑设计原理中必须要有一般设计原理基本构成要素。做为建筑设计居于首位考虑的是满足未来的适用功用,也就是讲求实用、安全、美艳。这是任何建筑设计所必需守一的原则。假使一建筑只讲求建筑美轮美奂奇异绝颜,而毫无适用与安全保障,结果人们对它评价不会因为美轮美奂奇异绝颜而高度赞扬,效果相反它会成为异性建筑中的奇葩,而受世人唾弃。在我国建筑业如今把适用、安全、美艳做为基本原则。适用要求舒坦、干净。在设计中安全也是重中之重。 异性建筑设计原理相对普通建筑设计原理,设计者们更是起决定作用,原因很简单,异性建筑设计讲究创造性,有时全靠建筑设计者们的把握,许多人可以说对那些异性建筑设计不理解,这在人们欣赏一异性建筑设计时,总感觉其构造不可思议,或者说感觉建筑隐隐约约不安全,就需要建筑者们的高度责任感。 异性建筑设计在普通建筑设计基础上更加讲求美观。使观赏者看到后不由自主发出感叹。在中设计中设计者们或者将人文气息或者注入生态意识,总之是艺术设计包含多层深意。增强其精神与物质完美协和。 二、异型建筑设计原理下异性建筑构造设计 在谈论异型建筑设计时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大体建造的艺术性。也即异型构造设计中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异形建筑中的设计模型。模型做为构造中最重

建筑设计基础--答案-

《建筑设计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徒手画的特点是:P170 2.法国巴黎圣母院采用了一种叫飞券结构和骨架劵 3.结构是建筑的骨架,结构的坚固程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P17 4.角梁分为两层:下面称为老角梁,上面为—仔角梁 5.建筑形态要素是: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P23 6.把各个开间左右延续,上下叠合,使建筑显得完美和谐,富于韵律感,人们把这种处理手法称为7.西方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是 8.流水别墅的设计者是赖特 9.明清时期的彩画多做在檐下及室内的梁、枋、斗拱和天花与柱头上 10.形的基本要素分为概念要素和视觉要素 11.宿舍楼,教室楼就空间的组织形式而言属于—并列关系 12.在制定古典建筑各部分和各种构件的大小尺寸时,度量的基本单位是—母度 13.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的发明人是古罗马人 14.古代常用的框架材料是中国木材西方石材 15.古代建筑物的平面形式一般都是长方形,度量长度的一面称为面阔,短的一面称为进深 16.中式传统建筑的屋顶不包括(包含硬山悬山庑殿歇山重檐庑殿卷棚单坡圆攒尖等等)17.雅典的卫城它的建筑群组是由山门和什么共同组成---三个神庙 18.希腊的柱式包括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19.苏式彩画又称“园林彩画”起源于南方园林 20.正殿前左右对立着的称为配殿或厢房 21.意大利建筑师帕拉蒂奥是哪个时期的著名建筑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22.在建筑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最早采用的两种结构形式是柱、梁板和拱券结构 23.属于人文环境的是 24.对于建筑而言,其主要目的考虑的是(使用功能) 25.建筑设计的方案构思采用 26.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建造技术采用了飞券结构和骨架劵 2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除了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为流传外,历史上还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28.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设计者是...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 年)建筑师:密斯凡德罗29.建筑施工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

建筑设计原理习题(详细答案)资料

课堂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建筑的基本属性的是( A ) A 实用性、技术性、艺术性、时空性、民族和地域性、社会性 B 技术性、艺术性、时空性 C 技术性、艺术性、时空性、民族和地域性、社会性 D 实用性、技术性、艺术性、时空性 2、古代拉丁美洲建筑主要是以什么建筑类型为主( D ) A 木构架体系建筑 B 伊斯兰教建筑 C 陵墓建筑 D 高台建筑 3、古代印度建筑主要是以什么建筑类型为主( A ) A 佛教建筑 B 筑陵墓建筑 C 伊斯兰教建 D 木构架体系建筑 4、下列不是两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主要表现的一项是( D ) A 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宗庙、 明堂、辟雍)、居住建筑(宅第、坞壁)、园林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 B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在建 筑上开始广泛使用,建筑组群日趋庞大,群体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 C 多层楼阁兴起和盛行,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 的、大型多层的木楼阁 所取代 D 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经历了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革,

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5、下列不是清代建筑发展主要表现的一项是( D ) A 园林建筑进入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 B 单体建筑在明代定性化基础上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筑高度程式化 C 建筑结构与建筑装饰分离,单体的建筑装饰精细、华丽,甚至由 于装饰过分而产生繁缛和堆砌感 D 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经历了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革, 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6、希腊建筑长期的推敲改进主要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及其相互组合上,这套做法固定后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柱式:( A ) A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 B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塔斯干 C 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复合柱式 D 爱奥尼克柱式塔斯干复合柱式 7、自然环境构思法主要是指( C ) A 通过建筑形态、语言、符号等表达其内在的某种哲学或思想内涵, 从而使观者产生联想、共鸣或启示 B 建筑通过形象(含总平面、平面、立面及内外装饰)表达或蕴涵某 一主题思想,从而增加建筑文化含量 C 新建筑根据所处环境原有的道路、景观及建筑布局、形态、形式、 风格、材料、色彩以及特点、个性等进行构思,从而达到新旧环境与建筑的谐调平衡。 D 运用象征或隐喻的方法来表达经构思而确定 8、基本构思法的设计操作过程包括( A ) A 方案设计依据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形态设计方案设计深化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最新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最新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目的 为保证建筑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通则作为各类民用建筑设计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第1.0.2条适用范围 本通则适用于全国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 注: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所称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建制的镇)及未设镇的县城。 第1.0.3条与其它规范的关系 民用建筑设计除执行本通则外,尚应执行国家或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1.0.4条建筑耐久年限 以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分下列四级: 一级耐久年限100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第1.0.5条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 一、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 二、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m者为高层(不包括高度超过24m的单层主体建筑)。 三、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 第1.0.6条建筑热工设计 建筑物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规定,全国划分为下列四个地区: 严寒地区(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的地区。 寒冷地区(Ⅱ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0℃的地区。 温暖地区(Ⅲ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0℃,最热月平均温度<+28℃的地区。 炎热地区(Ⅳ区):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28℃的地区。 第1.0.7条设计基本原则 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外,尚应执行下列基本原则: 一、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的城市规划实施条例; 二、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目的,综合讲求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提倡社会化综合开发和综合性建筑; 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将来提高和改造的可能; 五、节约建筑能耗,保证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六、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应与多样化结合; 七、体现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怀,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提供无障碍的室内外环境; 八、建筑和环境应综合考虑防火、抗震、防空和防洪等安全措施;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试卷A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 1、考试试卷共 7 页 2、考试形式:开卷 3、考试时间: 120 分钟 4、适用专业:建筑学 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共 5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户型: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 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2.户人口规模:指住户家庭人口的数量。 3.动静分区:通常把住宅中使用时间主要在白天和部分晚上活动频繁的 区域划分为动区。如会客室、起居室、餐厅、厨房等。把使用时间集 中在晚上或要求安静不受干扰的区域划分为静区。如卧室、书房等。 4.跃层住宅:指一户人家占用两层或部分两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 联系。这种住宅可节约部分公共交通面积,室内空间丰富。在坡顶住 宅中,可充分利用坡顶空间。 5.支撑体住宅:指将住宅的骨架作为支撑体,并预留洞口。其间容纳面 宽和面积各不相同的套型单元,将可拆装的轻质隔墙、设备、装修、 按模数设计的通用构件和部件作为填充体(可分体)。从而具有更多灵 活可变性的住宅类型。 6.住宅单元: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 统一结构、构造和方便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 将这种标准段叫做单元 7.安全疏散间距:指从户门到安全出入口之间的最大距离。 8.防火分区:为防止火灾广泛蔓延,将建筑分隔成若干一定面积的区域, 每个区域均设有两个安全疏散口,这种区域划分称作防火分区 9.塔式住宅:指平面上两个方向的尺寸比较接近,而高度又远远超过平 面尺寸,以一组垂直交通枢纽为中心,各户围绕布置,不与其他单元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户型: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2.住宅:指专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别墅、公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职工单身宿舍和学生宿舍等。但不包括住宅楼中作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儿所、病房、疗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 3.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4.住宅组团:在城市居住区规划和居住小区设计中,将若干栋住宅集中紧凑地布置在一起,在建筑上形成整体的、在生活上有密切联系的住宅组织形式。 5.套型: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6.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7.复式住宅:所谓复式住宅,即在住宅层高3.3-3.5m的情况下,在内部空间中巧妙地布置夹层,形成空间重复利用。 8.点式住宅:此种住宅在进深、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故称点式住宅 9.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四、简答 1.低层住宅特点: 答:优:1居住行为方面:使住户较接近自然,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生活提供方便,一次性上楼高度小或不用上楼,使住户在住宅附近活动频率加大,加强住户之间相互交往。 2居住心理方面:小体量易形成亲切的尺度,符合人类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造型灵活,有“前院后庭”的;理想家园模式,使对住宅及居住环境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强:因体量小,使其与地形、地貌、绿化、水体等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资料.pdf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居住建筑功能类型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很古老的建筑类型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建筑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 3.居住综合体建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性功能的 居住建筑类型,也可称为综合性居住建筑 ·居住面积标准 1.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定位 国际上对国民居住目标按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最低标准为一人一床;文明型标准为每户一套房;舒适性标准为每人各有一室。 我国小康住宅居住目标的基本定位应属国际上的文明型标准,即在21世纪初,我国居民应达到每户拥有一套设施完备的住房的居住目标,人均居住面积将超过8㎡。 2.社会居住模式预测 住户成员构成的特征通常称为户型,住房空间构成和形式的特征通常称为套型。住宅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常规住户——“家庭户”的户型特征及空间需求;其他非住宅类型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对象时准常规住户——“集体户”的组成特征及空间需求。户型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和家庭人口结构类型两方面。 ·室内光环境质量 1.光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居住空间的光环境由天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两部分组 成,包括日照,采光和照明三方面的要求。 a.增进人体和视力的健康,并在心里上增进居住空间的舒适感。 b.为居住空间中展开各种日常生活行为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和环境氛围,以提高劳作效率,增进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感。 c.正确处理天然采光设计和人工照明设计的关系,有利于从建筑整体上节约能源。 2.确保光环境质量的设计措施和控制标准:为创造居住建筑室内良好的光环境,建筑 设计上应争取良好的朝向,确保足够的建筑日照间距,立面窗户的开设应确保足够的采光面积。建筑电气设计上,应提供合理照明水平。 a.关于日照标准的确定。 b.关于天然采光标准。 c.关于人工照明标准。 ·室内声环境质量 A.要求和意义:声环境是指居住建筑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形成的对居住者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环境。 B.标准和措施 标准:符合人们健康的生活需要;符合国家经济与技术条件的允许。 措施:城市总体规划应尽量是居住区远离各种工业或城市交通措施的强音噪声源;设置声屏障或利用道路绿化大幅度降低城市交通噪声对居住建筑环境的影响;居住建筑中需要安静的房间,应设计布置在远离道路较安静的一侧。安静房间的上下层位置设计也宜安排安静的用房,以减少户间撞击噪声的影响;提高建筑物构建的隔声能力, 特别是分户墙、楼板和外墙门窗的隔声性能,降低室内建筑与家用电器设备的噪声级。·一套住宅的各功能房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空间、厨卫空间和辅助空间三类。 居住空间:起居室、餐厅、主卧室、书房、次卧室 厨卫空间:厨房、卫生间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之楼梯

6.7楼梯 6.7.1楼梯的数量、位置、宽度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6.7.3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 1.20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量加宽。 6.7.4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6.7.5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宜小于 2.20m。 注: 梯段净高为自踏步前缘(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 0.30m范围内)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高度。 6.7,6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 6.7.7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 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 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 1.05m。 6.7.8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 6.7.9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楼梯,梯井净宽大于

0.20m时,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攀滑的措施,楼梯栏杆应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 0.11m。 6.7.10楼梯踏步的高宽比应符合表 6.7.10的规定。 表6.7.10楼梯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宽度(m) 楼梯类别 住宅公共楼梯 xx、小学校等楼梯 电影院、剧场、体育馆、商场、 医院、旅馆和大中学校等楼梯 其他建筑楼梯 专用疏散楼梯 服务楼梯、住宅套内楼梯最小宽度 0.26 0.26 0.28 0.26 0.25 0.22最大宽度 0.175

0.15 0.16 0.17 0.18 0.20注: 无中柱螺旋楼梯和弧形楼梯离内侧扶手中心0.25m处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 0.22m。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计原理考试课件

一幢好的公共建筑,其室内外的空间环境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使之构成一个整体统一而又和谐完整的空间体系。 我们在创造室外空间时,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公共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及美观的问题。 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方面的要求。 一)室外环境的建筑群体 建筑群体,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时,才能真正地称为“群体”。 这种有机联系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关系。 2、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因此,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组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 2、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 3、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二)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场地及道路) 由于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所要求的室外场地的空间也不同,通常可划分为三类: a.集散广场 b.活动场地

c.停车场地 在对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性: 第一种观点认为: 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种观点认为: 建筑是人工产品,不应当模仿有机体,而应与自然构成一种对比的关系。 在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上,以上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它们是不是可以并存?我们认为是可以并存的。 第一种观点主张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使建筑与环境相统一。第二种观点虽然强调建筑是人工产品,但并不是说它可以脱离自然而孤立地存在,“建筑就是建筑,它有权力按其本身存在,并与自然共存。我并不把它看成是孤立的组合,而是和自然互相联系的,它们构成一种对比的组合” 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他们所强调的侧重有所不同,但都不否定建筑应当与环境共存,并互相联系,这实质上就是建筑与环境相统一。所不同的是,一个是通过调和而达到统一,另一个则是通过对比而达到统一。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将其平面化,可以看作是“形和底”的关系。 我们的视野通常是由形形色色的要素、不同形状、尺寸及色彩的题材组成。为了更好的理解一个景观的结构,我们通常把要素组织在正、负两个对立的组别里:我们把图形当成正的要素,称之为“形”,把图形的背底当成负的要素,称之为“底”。 任何建筑,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如果脱离了环境、群体而孤立地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失去了烘托而大为减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