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尝试

南湖区新丰中心小学高峰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行新课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挖掘、分析影响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同时结合实践获得了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制约因素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所谓小学数学实践能力是一种自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操作能力的综合。所以数学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一般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调查交际能力,讨论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种能力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数学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经验。

一、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人们对数学学科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仍旧停留在:一、教学内容仍以本为本,内容缺少实际意义,脱离生活实际较远;二、学生理论学习的时间多,而实践活动的机会少得很;三、各种教育力量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深,或者说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下来,学生的知识掌握得确实牢固了,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针对上述的弊端和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已经在进行教学改革。他们运用开放教学、合作教学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某种意义上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原因是:不少教师认同于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上不能很好把握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质,实践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表面。虽然想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问题。常出现组织教学失控,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缺少培养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是重要原因。通过挖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探索培养实践能力的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经验,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挖掘影响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影响

目前,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那就是只看学校的升学率。在这样一根无形指挥棒的指引下,我们教育难以离开它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迫使我们的教育难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仍然停留在“棒头下面出孝子”层面。在以前的家访中有位家长告诉我说,我的孩子只要分数好,其他再差也没关系,因为中考、高考都要讲分数。在家长心中数学实践能力不是很重视。

3、学校课程资源不足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没们老师的教学在改革尝试适应信息时代教育的要求。但教师再新的理念、再新的方法离开了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显得教学媒介的支持,这一切努力仍是纸上谈兵。实践活动材料少,缺少许多教学开放的实物材料

二、主观因素

1、施教者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师的评价的影响。作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应清楚认识到所谓师者是帮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教给知识的专业人员,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引导者。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的学习认识。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在我们教育前进的历史中,它扮演着主角。但由于受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因素。例如,教师的理念再好,缺少了现代教育媒介的支持,单纯的教师讲授,“两机一幕”。这样的教学手段怎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再说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单一,教师科学地,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缺乏。

2、与家长的期望不符

农村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孩子”或是“高分型的孩子”,很少的家长注重自己的孩子成为“能力型的孩子”或是“研究型的孩子”。

3、受教者的自身影响A、学习的价值观B、认为实践能力无用

每个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参与性活动,那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加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根主线。我们课题组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实践能力。我们摸索发现,小学生数

学实践能力

三、培养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时代在进步,我们教师应该认清教育的发展形势,明确我们应培养怎样的人,培养这些人是为了什么?我们培养的人以后是要参加工作的,需要各种生存、生活、工作的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存竞争力就是某人实践能力的竞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教师应树立正确意识,同时帮助学生也树立正确的意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一个思想基础。(二)、营造实践氛围,培养实践能力

创设一个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在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巩固知识的学习和其它能力的发展;在营造氛围的时候,在教学中应考虑的方面:A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原认知、生活实际,必要时重组教材和自选内容);B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C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哪些方法?教师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先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一份实践的信心。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发现“绕”、“滚”、“截”、“拉”等方法研究出圆的周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了不同的提高。

(三)、“六大解放”,培养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他主张的“六大解放,解放手,脑,眼,口……”,给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教师可遵循一代教育家精辟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例在教学《步测、目测》一课中,教师让每个学生在30米的跑道上,来回走上四五遍,并要求记住每次走的步数。自己估计自己每一步的距离。对于几次步数不稳定的同学要求自找原因,让他自己去想办法。最后,用步测的方法测量一段路程,同时要求多走几次,看看有什么两样?目测也一样,先让学生看一段距离,再用目测来测量路程。教师解放学生的脚、眼、口……,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能力得到深程度的发展。

(四)、鼓励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今天的学习,是学习一种方法,是为了明天的不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独立地解决某些问题已成为可能。教师、家长应鼓励学生在课余、课后时间多进行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和

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对长方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如在学完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后,可让学生做一些模型,以便巩固新知;又如在学完对称轴图形后,可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同学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知识的巩固又进一步。

总之,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营造实践氛围,解放学生的感官,鼓励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兼《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2版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为学生的再学习创造条件

作者:吕惠兴

摘要:本文从实际例子出发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为学生的再学习创造条件的五点做法。

关键词:再学习.兴趣.思维.创造.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知识的高速膨胀将使人们进入终生学习的时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的再学习创造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曾在某村小听数学课“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因为十个手指不够用,老师让学生把每个手指的三个关节都用上,当碰到结果大于30时,有的学生只能把脚趾都用上了。笔者发现该老师所任教的一年级成绩和其他学校差不多,但从二年级开始,成绩便明显在全乡处于下游。进一步发现,由于该老师在该小学一任教近30年,故该村至今未出过一名大学生。

小学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教材内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而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失误,如为了追求分数而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不注重教育的研究而进行满堂灌,不根据学生的特点而一刀切,等等。这些的做法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上面提到的例子不是在培养千百万个“万百千”吗?这些都是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原理相违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经验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的再学习创造条件。

一、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学生有对所学知识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发自内心的产生进一步学习并要努力学好的动力。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实现乐中学、学中乐,达到学而不倦的境界。

如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因为口算是一种综合的心智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良好的训练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不断变换口算训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完1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配数”

的练习,先可确定一个基数,如10,老师报出一个数,由学生马上报出基数与该数的差。也可采用看谁说得又快又多的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如:10-()=(),初接触学生会认为出错了,缺少了一个条件,这时教给他思维的方法就很容易了,可根据减数从小到大去想写出:10-(0)=(10)、10-(2)=(8)、10-(3)=(7)、……、10-(10)=(0)或根据减数从大到小去想,也能很快写出11道算式。这样的口算训练,覆盖面大,计算题多,学生不会感到乏味枯燥,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口算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有时也可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犹如加入了催化剂,学生情绪激昂,不但新知识接受得快,而且思维易于扩展,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讨论氛围

巴甫洛夫认为: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发表见解,并鼓励学生提出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经常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辩论以至争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中鼓励他们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培养了他们解题的创新性。如:一个西瓜切一刀,两刀,三刀,四刀最多可以切多少块?又如,一个西瓜切成一个“井”字形可以看到几块皮和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讨论,甚至可让他们自由结合,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好朋友商量,学生纷纷自己找到平时要好的伙伴,愉快地进行研讨,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向已知条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在教师点拨下,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了思维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也为学生升入中学学好立体几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使各类学生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鼓励逆向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变换思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不要困于常规。这种另辟蹊径的逆向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解答“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它的31,第二根用去3

1米,求剩下的那一段长?”这道题按“常规”解,要求剩下的钢管哪一段长,必须先知道两根钢管有多长与分别用去多少米。但钢管原长不知道,这道似乎不能解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讨论在怎样的情况下,用去的钢管会一样长?又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不一样长?让学生不被常规思维禁锢住,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让学生学会“正难则反”的思维方法,学过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这样的思维方式将是学生受益终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培养发散思维

为学生的再学习创造条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在学生以后的终生学习中会碰倒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就需要创造能力。按照现代心理学家的见解,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有人还将其看做创造思维的唯一标志。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就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或主要指发散思维。有人也称求异思维。它是从已知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出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不死守一个方向,不囿于一种答案的寻求,所以才会在思考过程中,思路宽阔发散、善于多方求索,不拘一格,而使思维的途径具有多向性;思路灵活求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而使思维的过程富于变通性;思路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使思维的结果富于独特性。发散思维也正是有这样三个方面最为显著的特征,才使得它成为构成创造思维极其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各种开放性的,具有多种答案的发散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2,3,4,5,6,10这六个数中哪一个是与众不同的?等等。这种发散式的训练,既沟通了知识间的互相联系,深入扩展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经常进行这种发散式训练,学生就会发散得愈来愈多,愈来愈广,思路就会广阔,思维就越来越容易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思维富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五、启迪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广义相对论就是他的“心中实验“的结果,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更强的想象力,就要求在小学开始培养,想象总是与思维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丰富的超常想象力的参加,创造思维活动是难以进行的。因此,丰富的超常想象力,也是构成数学教师创造思维心理能力结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一单元时,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表象,让学生在这些图形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拼摆,组成不同的图形,如人、表、自行车、机器人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范围,智力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时刻注意为学生的再学习创造条件不能为眼前的分数所迷惑,为学生的再学习创造条件也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我的学生中大学生已有50多人,另有其他许多在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在我现在所任教的小学五年级平行班中,在前不久举行的全乡数学竞赛中包揽了全部三个一等奖。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能主动学习,具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理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2.孙孔懿,教育失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3.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此文获省数学学会论文比赛二等奖)

在数学教学中环境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教师:姚全心伴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已迫在眉睫。“环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小学生应当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如果空洞的进行宣传,学生不可能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所教学科和自身优势,寓环境教育于适当内容之中,并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感觉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只有保护好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好。近几年来,我就如何结合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进行初步探索,初步总结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和一般做法:

一、体现在教学目标中: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怀有一颗环保之心,并主要体现于情感目标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和《统计图》二课时,我就制订了这样的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课时,结合环境日清除路边垃圾,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根据清除垃圾那天提供的有关数据自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2、在自编应用题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渗透在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余能自觉地不乱扔垃圾,并看见垃圾及时捡起,也成立了校园护绿小分队,对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并积极行动,使一些原已踩坏的草坪重新生机盎然。

二、渗透、贯穿于学生的感知体验之中。

具体生动的环境情境具有相当大的心灵冲击力,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增强自身体验。而调查是一种感性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与数学教学内容相联系,和小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环保内容,让学生在调查,探究,演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环保知识和熏陶。

如在教学《统计图》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对校园中的花草数目的数量进行调查,使学生感觉到校园里无不透视着大自然的美,无不折射出大自然对人类的诱惑,这样优美的环境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怎能不激起大家去认识它,欣赏它和保护它的决心。而后又带领学生去参观了校外的的一条100米长的道路,对道路两旁中散乱丢弃的垃圾作了分类调查统计。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了解了这些垃圾的来源,明

白了乱扔垃圾的危害,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憾,激起了学生对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和鄙视。我们还可借助于电教多媒体,借助于有关的数据等等,让一些原本不为人觉察的环保知识与现象,直观地具体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逐步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同时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即教育了自我,又影响了别人,促使大家都为环保尽一份力。

三、导之以行。

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的环境道德认识转化为环境道德行为,进而养成环境道德习惯,内化为潜意识,形成环境道德品质。教学实践证明,坚持环境道德行为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首先做到身教言传一致,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许多课上都带学生深入到环境中去,如在对校园的花草树木做调查统计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等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实际的观察中,我处处从爱惜生命的角度出发,不乱踏一角草坪,不乱折一根树枝,碰到一定要进入绿化区也都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都自觉地在绿化带之处进行调查统计,这样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此外,在教学中,每一个数据,每一道应用题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环境中引用,利用身边的环境现象反复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行为的必要指导,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学生从“要我做”为“我要做”。在调查,活动中,对环境品质优良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典型,对环境道德行为不端的学生及时评价,形成“破环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

现代人类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保护,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环保教育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保素质。

我们当数学教师的,在指导学生认识数学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运算定律和方法的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在数学领域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全面提高新一代人的素质,进而创造理想的自然环境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作者:俞海明小学数学试行大纲中指出:学生发展能力要有一个过程……,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作为首要目标,注意巩固与发展相结合。这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方面。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形式,所以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小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切能力发展离不开的因素。

所谓发散思维即多向思维,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方法的思维形式。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故在数学课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尤为重要和必要。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新知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在课堂上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法进行训练。

一、大胆尝试,发散思维。

学生今天的学习,是学习一种方法,是为了明天的不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独立地解决某些问题已成为可能。让学生大胆尝试,可以让他们自己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同时也有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充分显示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尝试过程中,学生思维活了,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五花八门,很大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出示题目: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下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图:

请学生思考,大胆尝试,你是怎么想的?反馈有:1、一个一个数方格;2、每行个数×行数;3、每列个数×列数;4、斜数凑3格×斜行数;5、无规则的数。通过自己来自已动手、动脑,再加上相互交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的方面拓宽了,尤如“八仙

过海,各显神通”。

二、鼓励争论,发散思维。

有句名言“怀疑乃真理之父”,让学生对某个知识,某种说法等产生怀疑,引起争论。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口中的意见体现了自主参与和个性特点,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时,如下图:

先让同学观察讨论,让同学间相互说,教师可以置之不理,让学生去争论。让他们争得不可开交时,教师组织反馈得到:(1)分成一个小长方形与梯形来计算;(2)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左下角的小三角形来计算;(3)分成三个图形相加。教师不要肯定各

方法利弊,让反对的同学来讲理,让支持的同学来说理。同学通过集体的努力,自己得出哪种方法的好坏,学生在争辨过程中,也充分暴露了多种思维的途径,学生的多向思维得了充分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发散思维。

目前,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研究精神为重要任务,为的是学生的生存和持续地发展。小学生的合作和探究需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而在合作,探究中可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全面性。如教学六年级分数与小数相乘的教学,“1 ×4.8”教师提出分工合作,四人讨论研究,看哪个小组方法多。学生开始讨论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种”、“2种”……,“5种”,学生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合作、讨论,发现的方法远远超出书本所要求的2种方法。学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兴趣倍增,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师请刚才得到5种方法的小组,到黑板上板演给其他同学看。学生通过比较,已经有选择地进行简便计算,这样思维又一次不同程度得到了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唯有动脑,才能把题目巧妙地解出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引导,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这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借助实物,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

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举一”是指用原有的方法、知识等;“反三”则是思维的多样化、发散、创新的过程。举一反三重在“反三”。例如在教学“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已修了这条路的1/3,这时离中点正好是12千米,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先让学生试做,当生已经能做出来时就问你是怎么想的;当生还不会做时就问“这能否转化为我们已学知识来解决,你可以先画一个线段图。”又可这样启发引导“找到12千米的对应分率是关键”。通过师的引导学生动手画,终于把这道题目迎刃而解:

A、12 ÷(1/2—1/3)

B、12×2÷1/3

C、12÷(2/3—1/2)。

通过师的引导,举一反三,学生思维得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

五、加强训练

1、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如:应用题补条件,解答问题;根据条件提问题等。

2、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

数学建模和数学意识的培养

作者:吕惠兴【内容摘要】

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建模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数学意识的培养上,本文从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特征出发论述了数学建模教学与数学意识的关系,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如何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中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而实际上数学意识比数学能力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和意义。美国一些大公司在招收员工时,喜欢招收数学系的学生,就是由于他们欣赏这些学生身上的数学意识——这些意识有助于他们的分析和综合,并严谨地、全面地、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字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从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认识世界,并解决各种问题的这种思维倾向或自觉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大脑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反映。数学意识能将数学感知、数学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能够调节学生的数学活动。简而言之,数学意识就是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具有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数学意识是通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行为的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评价、调节等都是数学意识的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开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一般认为,数学意识包括:转化意识,创新意识,系统意识,综合意识,细分和分析意识等。

数学建模就是对我们在科学研究、技术改革、经济管理等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抽象简化,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用数学的方法去寻求解决办法,并通过解释、验证、修改的多次反复,最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一般认为,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际上,由于数学建模过程的复杂性,综合性,因此数学建模教学可以从全方位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历史上看,任何一项先进技术最终必然会进入教育。当前,国际上已经把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重心从大学转移到中学,从高年级

转向低年级,并已成为一个趋势。数学建模活动是对现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弥补了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也促进了数学教学的改革。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小学数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是一个基本趋势,数学建模教学为此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加强,数学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下面我们从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特征来论述它与数学意识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如何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重视过程,培养转化意识

数学建模教学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数学建模要求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经过研究或探讨模型的解,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数学建模教学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它既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又是一种生活的教育。在数学建模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换句话说,数学建模问题往往由于它的答案不确定性,因此,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能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至关重要,很多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种转化的意识,即把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数学解题就是不断对命题进行转化的过程,数学转化意识就是要对数学问题有目标的以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潜在的心理反应,这和数学建模教学重视的过程是一致的。每个问题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由于实际问题没有标准的解答,因此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以致用,培养细分与分析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数学建模教学要使学生把民俗数学和课堂上的数学联系起来,数学建模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数学建模教学主要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

数学建模教学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数学建模教学实际上就是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数学意识的培养,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学生对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能力方面。而数学建模教学恰好要求我们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让学生在弄清实际问题,分析处理资料的过程中确定实际问题的主要特征,进行数学抽象概括,提出假设,应用数学的工具建立各种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的处理。笛卡儿曾说过:“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对小学数学问题来说,在困难问题面前,有设法把它细分的意识。细分与分析意识中包含着数学中“枚举”、“中途点”、“化归”、“分析”等思想方法。实际问题往往比单纯的数学问题更复杂,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要把复杂实际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细分和分析意识。

三.注重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建模教学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数学建模教学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包括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固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观念意识的形成也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感性认识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实践的过程,而数学建模教学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创新是灵感的积累,而灵感需要有足够的感性体验和认识,数学建模教学能

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充实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另外,数学建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在这种创新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积极参与,培养系统意识

数学建模教学主张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有别于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数学建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数学建模教学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数学的有关知识和内容都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系统意识指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地理顺数学内容各块知识的逻辑关系的心理操作。数学建模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和系统意识,遇到难题,一下子找不到思路是常有的事,这时,高明的解题者会暂时舍弃整体思考,转而先去考虑该问题的一些特款。在简单情形中和诸特款中一步步上升或综合成整体。而这和数学建模教学小学生间通过合作再综合是大致一致的。

五.激发兴趣,培养自学意识

随着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还将包括在计算机网络上查阅信息资料的能力。数学建模所涉及的各种实际问题一般与现实生活联系都比较密切,许多建模问题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建模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和其它知识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自觉地查阅与建模问题有关的科技资料,使他们从“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被灌式地学”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变为“教师启发性地教,学生探索性地学”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他们掌握一种可以终身获得知识的方法。即使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能够不断

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更新的需要,通过自我教育来保持自身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进而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生存。

数学建模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这些都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数学建模教学的功能还远远没有被开发,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对应用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数学建模教学时要从全局上把握,促使学生各种数学意识的提高,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任善强、雷鸣.数学模型.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2.傅敏.试论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学研究1998(5)

3.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此文获区教研室数学论文比赛二等奖)

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美的课堂

———浅析“吨”的教学

黄挺

数学教学是一门美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并能使学生体验美,获得美的享受。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有其三美:语言精辟、图形抽象概括、公式简练明了。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从体验中发现数学美的内涵,从“创设情景——-发现美的轨迹——体验美的内涵——内化美的含义,形成美的观念”。

“吨”的教学是浙江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的内容。这个知识教学是建构在“克、千克”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的发展与深化。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即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克、千克是计量较轻物体的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学生能感受到它的重量。而吨是计量较大物体或大宗物体的单位,学生不能通过实际的操作,设身处地切身体验1吨或几吨的重量。

依照传统的教学,学生无法体会到吨的含义,无法建立1吨=1000千克的概念,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吨的认识”中,应注重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这一大环境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培养审美的能力。

一、创设美的情景:

(一)复习旧知识

1、师:老师来上课时入过农工商超市,买了一袋味精,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呢?(1千克的味精)

2、生边掂量边估计味精的重量(引出:克、千克)

3、克、千克的复习(包括字母表示及进率)

板书设计:

克——1000———千克

g kg

评析:教学中让学生猜测一袋味精的重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在猜测中同时巩固了旧知识的复习,体现了数学设计结构的美;板书的设置体现了数学符号的和谐、对称之美;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故事情境

1、出示图片:小猴在参观水族馆时,发现一幅图上介绍一头大鲸的重量是70(?),

没有单位,小猴很疑惑不知到底是什么?

2、学生猜测(克千克吨)

3、引出吨(教学吨的单位及字母表示)

评析:在创设情景中质疑猜测,学生完全有能力猜测到用吨作单位。在此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实际生活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故事中学习知识、体验美。

二、发现美的轨迹:

吨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建立起1吨=1000千克的概念。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此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到医务室称自己的体重。教师刻意记下几个典型的数据如:20千克、25千克、40千克等。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寻找美的轨迹。

1、列举法:教师举例像1千克的味精1000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像某某同学的体重是20千克像他这样的体重50个同学是多少呢?学生回答说1000千克,教师追问也就是几吨呢?学生再次回答1吨。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再列举25千克,40千克等。

2、图示法:用投影仪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水泥的吨数,每袋的千克数及袋数。在图示中巩固1吨=1000千克、几个几千克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3、讨论法:学生在初步认识吨的基础上,开展小组的协作交流、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展开讨论你对吨有了那些认识?

例1:一个西瓜是()千克,()个西瓜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如此类型的讨论)例2:估计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例3:猜测物体的重量。(如大象、长颈鹿、猴子等)

评析:教学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列举法、图示法、讨论交流法,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吨的有关知识,挖掘知识的内涵。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在最大的空间中发现美的轨迹。

三、体验美的内涵:

建立吨的概念是本教时的难点所在。学生较容易在教学时掌握1吨=1000千克,可在实际生活中1吨到底有多重呢?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或用吨来表示呢?学生无法说出个所以然。诚然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不成功的。现代教学的理念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学吨时,要充分创造条件设计情境,让学生体验,积累其丰富的感性材料,避免知其一、不知其二、重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原因分析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 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2.78。 3、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二、措施方法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本册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就要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我在课堂上经常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答案,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15+5 ×(1 -0.5),错误地算成20×(1 -0.5)。3、分步入手,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1)、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听算、做口算练习册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平阳少艺校教导处》作者:陈碎林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

《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18-02-08 一、课题的提出 现实意义: 在一次次考试后我们经常会听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这样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我们更应该追根溯源,更进一步剖析是什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题目都没有看懂。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然而,谈到阅读,我们常常误认为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教学只要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就足够了,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然而有多少语文阅读能力很强的学生遇到数学题就犯糊涂,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鲜见。 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包办”的形式,完全限制住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社会数学化”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产品说明书”、“股市分析”都需要数学阅读。因此,数学教学中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导航”。 理论意义: 1、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2、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住了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他们就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思维数学思维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前提条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维。 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有利于发现新事物和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 1、利用演示、操作。演示可把图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 2、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问,它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3、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讲、问牵着学生听、答的教学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 4、考虑到学生现有心理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篇1 浅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

学习《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心得

学习《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心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生活技能之一。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一、重视口算教学,加强口算练习。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运算能力的提高。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练习,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口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学生的计算既快速,又准确。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

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四、重视笔算与估算结合。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重视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估算就会教之无味,弃之不能。为了让学生在估算不失利,我们对学生进行“聪明”之法教学,使其能准确估算。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

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一个新增的内容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既不是新课,也不是复习课,更不是单纯性的巩固练习课,“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的领引、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虽然开展课程改革多年,但仍有不少教师对此领域存在困惑。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还存在,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创造条件、为学生实践操作奠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践是有条件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直观操作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直观演示、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强化感性认识,为理解知识奠定基础,并运用知识实践操作。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时,采用掂、称、比等实际操作行为,让学生切实感受“1克好轻哟”、“1千克比1克重得多”,在学生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的实践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活动的平台,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有趣、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的学习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首先,教学方式的改变,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也是这个活动的主角,他们也需要时间来改变原来只是听课、练习、考试等简单的重复流程,这就需要有合适的课程作为切入点来启动,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方式。所以,在教学之前,结合平时的教学,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素材,精心选择和设计实践课的内容。在平时的数学课中,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数学,学习和思考数学的应用,布置一些和实践课有关联的作业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得真实感受,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选择合适的实践课内容,如实践活动课《小调查》,《办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_课题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_课题研究 数学阅读能力就是指导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的定义、性质、法则等基本概念,能正确的读懂例题、理解例题的思路,能正确的辨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独立、主动的阅读课外有关数学知识的报刊书籍,扩大知识面。 一、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数学课上,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尤其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学习后、教师更要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介绍学习数学的方法,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在练习中检查看、读、思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掌握读书大致步骤以及如何使用工具书等,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读书要求:咬文嚼字理解含义;做阅读符号,写出批注;辨析概念,区别异同;集中提问,分组议论;布置预习检查评议。形成对学生阅读情况系统有序的督促,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指导读,引导学生读书入门。 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正小数、负小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第一堂新授课时,考虑到与这个单元衔接的知识是正、负整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这两个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在学习方法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学生阅读起来应该困难不多,所以可以布置以下阅读提纲:①、什么叫正小数?②、什么叫负小数?③、正、负小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与正、负整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异同?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新旧知识联系。经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较快的掌握正、负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二)、课上研究深入读,帮助学生读书入门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和具有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检查学生课前的阅读情况,根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适时的设置一些容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他们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进行议论评判,使他们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后,为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有关几何知识的含义,我采取了读读、想想、划划、辩辩、议议的方法,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正确、全面。我的教法是先出示三句话:①、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想想、划划、议议:a、这三句话你认为那几个词是关键词?b、特殊的含义是什么?(它包含了平行四边形的一切特征)反过来说行不行?c、完全相同的含义是什么?画画图说明一下,必须完全相同。(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省去等底等高行不行?为什么?整堂课上围绕对概念的理解与区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例题、充分发表意见,师生归纳后再回到数学课本上。这样,学生对所学的几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全面,而且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精练也有了体会,做练习时错误率就较低。三、导学生形成数学阅读的技巧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的效果,这一切都取决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注意,而且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探索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的自学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提一些有兴趣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列举一些有兴趣的例题,那么学生对有意思的问题学起来自然感兴趣;或者,是作一些形象的比喻。适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较易为人接受。 其次,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

数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要途径。 1 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征。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用一根红线与正方形的四条边比试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把正方形的纸片先进行对折发现对边相等,再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邻边相等,由此可推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2 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自由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劳动体验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六一”前夕学校按每人10元给各班自行购买图书赠送给每个班级,充实班级图书角的书籍。我就请同学们担任学校购书采购员,调查图书市场,设计

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明月中心校向琼 小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义务教学阶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 一、首先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得技能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讲究训练形式,不是只停留在先计算,在汇报答案是否与正确答案相符的情况下进行,教师应注重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适当的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夺红旗,竞赛等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打破常规的计算模式,让课堂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怎么计算,而是充分发掘计算教学的潜在价值,丰富计算教学的内涵,依附计算这个载体,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我适时地列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二、培养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

怎样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DOC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它充分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逐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面向21世纪的现代课程理论来看,应当鼓励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对于学生而言,真实的生活同样是最好的课程,换句话说,课程应当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应当允许学生选择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现代课程应当减少“灌输”,而鼓励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并将概念运用于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单纯知识性的传授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正文】: 考察现在的小学生,我们发现他们在独立学习、团结合作、融入社会、创新奋斗等方面的基本品质还较差,普遍综合实践能力较弱,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基础教育的某些体制和学校教育的某些弊端不能不说影响着学生综合实 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基础教育历来都重视对正规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受教育基本是在一种囿固的环境里在封闭状态下进行;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什么是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从结构层面上看,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包括态度和情感)。其中,科学的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核心。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规律、创造知识。但它们都必须于依赖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一旦具有,将终身促使人去勤奋地学习,去创造性地探索,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先从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入手,进而初步确立科学的精神,丰富科学的知识我认为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但是,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候,课程性质与结构的缺陷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许多学科性课程陈旧和先天性缺损。因此,我一直希望有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可以利用学生在各个学科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形成合力,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体验人类在探究自然与社会规律时所用的科学方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当代最重要的科技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我选择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 二、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经验储备、品质特征,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为:密切学生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大自然、社会及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地讲,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其一、学生了解认识自然的情感和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融入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其二、学生了解认识社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准则、要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健康文明的社会小公民的意识和能力。其三、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集体生活的健康情感与能力。其四、探索与创新训练。主要培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谈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文科阅读能力已明显不够,比如他们有时会看不懂某些电子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行期……表明在现代社会中要求人们具有文科阅读能力为基础外,还包括要具备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数学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

学的特点及教育功能,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符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从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既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应识结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任何教师都包办代替不了,必须由学生参与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识。如在学习“年、月、日”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前请学生自己去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必须有2012年、20 08年、2004年),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最后得出年、月、日之间的普通规律,既不管年份的变化,而31天、30天的月份始终是固定不变的,只有2月份的天数例外。在收集时有意让学生收集2012年、2008年、2004年的卡片,是有意安排了平年、闰年,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的情况,设疑激思,让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制作一张下一学期的校历,经历了知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年、月、日的规律,建立起知识结构,丰富了表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新识的精神,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_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开题报告 [日期:2004-04-08] 来源:崇川区教研室虹桥小学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思斯特·卡尔西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的知识。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人逐渐以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使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创造教育,才能使人由一定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社会实体,使人走向自我的完善。 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造和创新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所提的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或创造能力,可以视为同义语。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良好思维品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思维产物是新颖的,有价值的;其二,思维过程也是新颖的。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许是人们久已熟知的,所创造的产物并无社会价值,但对其自身来说,也许是某种新东西的发现或发明,对其智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是有价值的,其思维过过程是创造性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培养期,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形成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结构,能创造性地解决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三.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五.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解决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创造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究其规律为同类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八.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九.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课题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研究专长,为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在小学数学教研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均为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多数成员在省、市、区获得优课一等奖,撰写论文在全国、省、市、区发表,他们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是一个结构合理,具有较为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科研集体。 课题组成员来自全区8所学校,随着实验的展开,还将扩展到全区更多小学,这将为课题材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十.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1月—2001年10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01年11月—2003年9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区多所学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9月 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材料,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汇编实践与体会论文集及案例集等,进行结题评审。 十一.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李济元王涤张桂明袁爱均 子课题负责人:张华陈建芳杨谷萍陈洁淳成海滨陆建霞祁志华周淼顾娟葛美娟 开题论证 该课题针对小学数学传统教学忽视知识发生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和创新意识淡薄的弊端,着重探索适和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重大的实际意义。开课报告对课题的认识,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措施,研究的步骤等都作出了比较细致规范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建议课题组进一部加强学习,突出重点。在实施中研究内容及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开题报告 鹤峰县实验小学于2007年9月向湖北省教研室申报立项,承担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活动。11月获得正式立项。 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课题的理论支撑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 (2)“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关注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