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备课教案(2010年修订版)

一、四则混合运算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三、确定位置

四、三角形

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八、统计

九、总复习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备课教案(2010年修订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 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计算下面各题

85-26+7318÷9×8200-17×724×5+12

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 计算下面各题

185-(51+49)35×(107-79)819÷(108-99)

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

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

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 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

教师: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

同学们能计算出来吗?

1

学生解答后,重点就运算顺序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

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

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

让学生观察后发现,“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

教师: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指导学生分析出右图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出混合运算算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00-80÷4×7。

教师:从做灯笼这幅图的要求来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教师:就是说图中要求我们先算除,再算乘,最后算减。

教师边讲边板书:200-80③÷①4×7②

教师:按照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要求,这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指导学生对照黑板上复习时板书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思考,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确定这道题要先算80÷4×7,再根据“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确定要先算80÷4,再算乘法。

教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与刚才分析的图中的要求一致吗?

教师:说明这个算式列对了。

同学们能按照这个运算顺序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吗?(指示计算,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教师指导:每算一步,要把结果写在原来这步计算相应的位置,比如80÷4这一步的结果是20,这个结果要写在原来80÷4的这个位置上。

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

教师:多一步计算,顺序的分析和计算过程都要复杂一些了,但是有相同的地方吗?(着重发现确定计算顺序的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对了,前面掌握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方法,在三步计算中也同样适用。

你能用你掌握的计算知识确定下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125+75×4-90360÷40+17×8学生分析出运算顺序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计算出结果。

2 教学例2

出示:70×(750-715÷65)。

教师:和前面的混合运算比,这道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小括号)

原来我们学过有小括号的算式吗?想一想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怎样算?

教师:能应用前面掌握的知识分析出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吗?

指导学生分析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70×③(750-715②÷65)①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先算除和减,再算加的理由吗?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先算除再算减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除和减都在括号里,按运算顺序,应该先乘除,后加减。

教师:能把这道题做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问题情景探索并理解含两个小括

号或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价值。

2 知道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中括号的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两个小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题。

3 在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两个小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请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278-(17+195÷65)19+(324×15-129)14×(666÷74×2)

教师: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说出:有小括号的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小括号里面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可以再次拿出第一课时的板书)

2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把图中师傅和徒弟的对话框合起来改为“我们俩每时一共可以做30个”。

教师:要求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该怎么想呢?

教师:剩下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怎么求呢?

教师:你能根据这种想法写出算式吗?

教师:在这个算式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教师:根据这幅情景图的意思,我们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教师:看来所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的顺序是一致的,说明我们的算式是写对了。

现在你能根据这个运算顺序算出结果吗?

学生根据运算顺序算出结果后汇报,重点引导说出运算顺序。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老师把这个题改一改,看看和刚才的题有什么不同?(课件显示例3原图)

教师:现在我们要求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应该怎么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要先算师傅做27个后,还剩下的个数,还要算师徒两人每时共做的个数。

教师:那我们怎么写算式呢?如果有学生能一下子就想到写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来计算,则应加以表扬;如果学生不能想到同时用两个小括号的算式来计算,就可以按以下设计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学生有可能写出这样的算式:(147-27)÷12+18。

教师:按我们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这幅情景图中的意思要求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的顺序一样吗?说明了什么?

教师:错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分析出:我们应该想办法先算12+18。

教师:要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出:加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写出算式:(147-27)÷(12+18)

教师:比较这个算式和以前我们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你认为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

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小括号都要先算,也就是说两个小括号要一起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47-27)①÷②(12+18)①]

教师:你能按照这个运算顺序算出结果吗?

学生算出结果后汇报,重点汇报运算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要一起先算出两个小括号的结果,再进行括号外面的计算。

出示练习:

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72-18)÷(6×3)(25-10)×(33+19)(53+19)÷(12×2)(253-195)×(72÷6)

2 教学例4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工人师傅做零件的问题。

出示下面这道题:

大徒弟每时做15个零件,小徒弟每时做10个零件,师傅每时能做的个数是大徒弟与小徒弟每时加工零件个数的和的3倍,师傅要加工1800个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师傅要加工1800个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教师:师傅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样求呢?

(随学生的回答完成如下分析)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想法写出算式吗?

学生写好算式后展示,由于没有学习中括号,估计大多数学生会写出下面的算式:1800÷(15+10)×3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掌握的运算顺序,你认为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800÷②(15+10)

①×3③

教师:为什么要像这样算呢?

教师:这和我们解决问题的顺序一样吗?

教师:按照解决问题的要求,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教师:我们现在列出的算式能满足题目的要求吗?

教师:我们就要请一个新朋友来帮忙。

板书:1800÷[(15+10)×3]。

教师:(指板书上的中括号)它的名字叫“中括号”,它也能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计算有中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你能按照这个运算顺序说说这个算式的运

3

算顺序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1800÷③[(15+10)①×3]②。

教师:这个运算顺序与题目要求的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吗?

教师:这样我们列出的算式就正确了。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运算顺序算出结果。

学生算出结果后汇报,重点汇报运算顺序。

3 议一议

通过上面两个题的学习,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5×[42÷(3+11)]

[510-(150+120)]÷16

15×[107-(35-18)]

30÷[480÷(24-8)]

学生汇报后集体订正,再一次强调有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第1,2题。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乘除法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15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 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 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

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12×4=4848÷4=1248÷12=4……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

12棵树上挂了48个灯笼。

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 48÷4=12 48÷12=4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来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2 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12页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3 讨论

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先计算下列各题:

(1)0÷4=0÷5=0÷134=

(2)0÷0=6÷0=

学生猜一猜这两组算式的商是几?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4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都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堂活动

1 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2 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读题,问:从题目的要求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写出依据。

抽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2 练习三第2题和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说出依据。

五、课堂作业

1 练习三第4,5题,学生独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3页例3,第14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整除,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2 在区别“除尽”与“整除”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学例3

(1)口算。

(教师板书结果)

6÷2=39÷2=15÷12=250÷50=26÷13=25÷7=160÷1=0÷9=76÷21

(2)观察口算题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议一议。

(3)全班按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情况。

(算式都是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除尽”和“除不尽”两类,或有“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类……教师将学生发现的情况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同时注意引导得出“整除”来)(3)教师小结出整除的意义。

像6÷2=3,0÷9=0……这些除法算式都没有余数。

6÷2=3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让学生齐读书第13页)

再让学生尝试说说:250÷50=,26÷13=,谁能被谁整除。

(4)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在表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每个学生举出几个表示整除的除法算式。

2 “说一说”下面哪个算式的除数能整除

被除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反馈。

重点讨论25÷4中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吗?

(2)教师小结:要判定算式中除数能否整除被除数,要看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才能确定。

三、课堂活动

1 “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读题后,先独

立完成,然后抽生订正,请同学帮助有错的同学并说明理由。

2 练习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回

答,再集体订正理由。

3 练习三第8题:学生先独立试做,订正

时抽学生说说依据。

4 练习三第10题:学生独立试做,再集体

订正。

四、拓展练习

1 练习三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试做,

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在小组中商量,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9,11,12题。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5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 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

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 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

流,说出依据。

2 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乘法运算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

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

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

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 填空。

a×=b×(a×)×c=a×(×)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

61×25×4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这里的设计是让学生讨论一题的多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为什么简便,来获得简便计算的感受,是可取的。]

三、课堂活动

1 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 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 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 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 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

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

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

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

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80×75=3750+2250=6000(只)=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3×(4+6)=3×4+3×6=(13+12)×4=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7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 3×(4+6)=3×4+3×6(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 ×c 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 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 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 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 填空。

25×6+75×6=(□+□)×□12×(5+20)=12×□+□×□ 3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

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 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4500+90=4080+510=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32

×100=3200=3200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 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4×39×25=4××39 125×(8×57)=(×)×57102×28=(+)×28=×+×76×37+24×37=(+)×34×99=34×(-)=×-×2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 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 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8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探索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 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 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 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 (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 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 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

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 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

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 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4 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

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

过程。

2 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

积的变化趋势。

3 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

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直接写出结果。

3×630×63×12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

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 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 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9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第二次探索: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与第列比,一个因数倍,另一个因数倍,积就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 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 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 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0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尝试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解决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解决这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要求“余刚家与少年宫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余刚行走的路程,路程=速度×时间,时间不知道,要先算。

所以9时16分-9时=16分,16×75=1200(m)。

教师:这是一道行程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

我们研究的是一个人行走在家和少年宫之间的问题,如果是两个人从各自的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会出现哪些情况?大家分析一下。

(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两人相向而行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课件出示例1)

教师:请同学们先看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理解信息

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两人行走的时间各是多少?(行走时间相同)为什么?(两人9:00同时出发,9:16正好相遇)。

两人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什么是相向而行?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下。

2 分析问题

由于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那么当两人相遇时,他们所走的路程与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联系?说说你的想法。

3 独立思考、合作解决

解题思路1:先算余刚行驶的路程,再算苗苗行驶的路程,最后把两人行驶的路程加起来:75×16+70×16

解题思路2:先算余刚和苗苗每分行多少米,再算两人16分行多少米:(75+70)×16 教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喜欢?

教师:两人都说到了第二种解法更简便,那么你理解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如果两种方法都理解,那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4 变换条件,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

出示第30页议一议,算一算。

(1)教师:现在两人是同时出发的吗?谁先出发?那么余刚走的路程与原来有变化吗?

10

请再次独立思考,与同桌伙伴交流后,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1:第一次算余刚提前4分行驶的路程,第二次算余刚16分行驶的路程,第三次算苗苗16分行驶的路程,最后把这三次行驶的路程加起来。

60×4+60×16+70×16

解题思路2:先求出余刚4分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余刚和苗苗16分走了多少米,最后把两段路程加起来:60×4+(60+70)×16

解题思路3:先算余刚20分走了多少米,再算苗苗16分走了多少米,最后把两人走的路程加起来:60×20+70×16

解题思路4:先把两人走的时间都看成20分,算出两人20分共走的路程,再减去多给苗苗算了4分走的路程,就是余刚和苗苗家相距的路程:(60+70)×20-70×4

客车的速度是40 km/h,轿车的速度是80 km/h;也就是说两车的速度不同。

两车是相向而行,也就告诉了我们它们的运动方向是不同的,是“相向而行”。

客车先开了2 h后轿车出发一起行驶,就说明两车的出发时间不同。

2 分析问题。

教师:告诉的所有信息都与车的行驶有关,要求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与两车的行驶有联系吗?说说你的想法。

3 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教师:你知道怎样求出两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吗?请认真思考。

(1)独立思考解答。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案。

(3)全班交流。

教师: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解决的?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一:先算客车行驶的路程,再算小汽车行的路程,最后把两车行驶的路程加起来:40×6+80×4。

解题思路二:先算客车2时行的路程,再算4时两车共行驶的路程,最后把它们加起来。

可以是40×2+40×4+80×4;也可以是 40×2+(40+80)×4。

教师:思路一样,解题的算式不同,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解题思路三:把客车和小汽车都看成行6时,把总的路程减去客车少行2时的路程:(40+80)×6-80×2。

解题思路四:因为客车的速度是小汽车的一半,它6时行的路程相当于小汽车3时行的路

程:80×(6÷2)+80×4或80×(6÷2+4)教师随学生的讨论、交流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哪一种是你最能理解的?你最喜欢哪一种?请把它的解题思路和同桌相互说说吧!

5 加深认识

教师: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明白两人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

在思考解题方法时,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列式解答。

三、课堂活动

独立完成第33页第1题,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课堂练习

第34页1~4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解决问题的讨论,你有什么体会?

教师:学习数学知识,就应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在思考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如果都像这节课一样,开动脑筋,多角度的去思考,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1页例2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 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

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体会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解

决数学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一、复习引入

1 (课件出示):甲、乙两货车上午8时

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km,乙车每时行40km,下午13时两车途中相遇。

你知道A、B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2 教师:如果我们把本题中两车看成两个

工程队,把它的行驶速度看成工程队的工作效率,那么两车行驶的时间相当于工程队的什么?(工作时间)两车行驶的路程相当于工程

11

队修复的公路。

即可以把本题改为下面的问题。

看看你会解吗?

课件出示改后的问题:甲、乙两队7月25日起从这段路的A、B两端同时开工,到7月30日(含7月30日)修通这段路,这段路有多少米?

(1)教师:请认真看大屏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说一说(45+40)的和表示什么,乘6的积又表示什么。

如果将这条路的长度当成已知条件,两队每天修路的米数和同时开工的时间不变,问8月1日前能否修完,又该怎样解答?

二、分析解决问题课件

出示P31页例2。

1 理解信息

(1)教师: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弄清了要求哪些问题;

2 分析解决问题

(1)教师:要求8月1日前能否修完,说明与修复的什么有关?(时间)

你有什么办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伙伴商量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2)汇报。

(3)教师:除通过比较时间来回答问题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教师:你理解哪种算法?但两种算法都要先算什么?(时间)

(4)改问题,再分析解决。

(第32页算一算)

如果按计划修完这段路,甲队比乙队多修了多少米?你能回答吗?

先独立思考,再列出算式。

对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作分析。

45×7-40×7(45-40)×7

你能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解题思路吗?

你理解了这两种解题思路了吗?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5)加深对问题的分析。

教师:解决例2的问题,你是怎样想例2的第2问呢?

所以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不止用一种方法,在多种解法中,你应该尽量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用自己理解的、更简便的方法解决)

三、课堂活动

1 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桌交流。

第3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 独立完成作业第35页5,6,7,8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那些体会?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人的速度和×时间=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并且本节课是利用类似于由这类数量关系推出“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人的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但是不管是求所行路程还是求类似于所行时间的问题,虽然事件不同,数量名称不同,但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都是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上节课学生掌握的有关知识,可以直接用于本节课的学习。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展开对新知识的研讨,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转化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能有效地借助原有知识来分析、解答新的问题。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还尽可能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的解释,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复习引入中的第一题转变成第二题,老师特意让学生经历转变的过程,既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活跃思维,又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并沟通了两类问题的关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外,教学中还注重学生的相互讨论,注重用线段图再造“行走”或修路的情景,为学生的分析提供表象支持,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这些教学把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2页例3。

【教学目标】

1 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数

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 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3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解

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功体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上个星期,我们到电影院看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叫什么名字?

教师:在看电影之前,你们最关心什么?

12

猜一猜,每一场电影放映之前,电影院的经理最关心什么?

我猜想,电影院的经理最关心卖出了多少张票。

教师:对,我们关心的是电影的内容,经理最关心的是票房收入。

板书:票房收入。

一场电影票房收入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票价,观看人数。

二、解决问题

教师:请看这样一个事例。

出示课件:小影院共有甲票座位50个,乙票座位100个。

教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教师:什么情况会使电影院经理最开心?

教师:如果告诉你本场票房收入为2300元,请估计,电影票全部卖完了吗?(同时打出:本场电影票房收入2300元)说出判断结果的依据?

1500+1000=2500元,但只收入了2300元,说明电影票没有全部卖完。

教师:票房收入2300元,说明有空位,看电影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出示:本场观众最少有多少人?

教师:想想:什么情况下,人数最少?结合信息思考。

教师:对,甲票尽量卖完,应有50人。

(板书)按照这样的思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尝试一下,独立解决。

依照学生的思路,教师板书。

甲票卖完,就有50张,也就是有50人。

乙票卖的张数是:(2300-30×50)÷10=80(张),也就是有80人。

观众最少有:50+80=130(人)。

教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做得对不对呢?(引导学生验算)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要使观众最少,就尽可能多的卖出贵的票。

教师:回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什么情况下观众最少?(尽可能多卖贵的票)在具体解决时,有可能遇到不恰当的情况,要认真分析作出调整。

当然,根据票房收入2300元算出的观众人数最少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不排除有其他人数的可能。

这个,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研究。

三、独立练习

1 第33页课堂活动第3题。

2 教师:再看另一个事例。

(课件出示)

精装80元/套简装30元/套

春苗书屋新进了《上下五千年》精装20本,简装30本。

王老师为学校图书馆购这种书共花了1540元。

他最多买了多少本?

教师:能独立解决吗?请拿出购书方案表,把解题的方案和算式写在表中。

组织学生汇报。

四、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甲票尽量卖完,50人。

乙票:(2300-30×50)÷10=80(人)。

观众最少有:50+80=130(人)。

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8页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体验学习整理知识的一种新方式——

表格法。

2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的良好习惯。

3 通过整理与复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对本单元知识的有序整理,巩固掌握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弥补我们学习中的一些不足。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整理

出示为学生设计好的表格。

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整理方法——表格法。

请同学们看这张表格里有4栏,内容分别是……

提出要求:

(1)认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表。

(2)填完以后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

13

己整理的内容,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

流程:

A 学生独自进行单元整理并填表。

B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对自己的填表进行修改补充。

C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整理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在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评议。

教师:你认为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是否全面呢?有什么修改意见吗?

注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要求写出关系式;乘法运算律,最好能用字母式子来表达。

教师:通过回忆本单元知识,同学们还总结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问题,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你们的疑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吧!

三、答疑解难

教师:把你在本单元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告诉大伙,我们互帮互学,好吗?

四、知识巩固

第38页第1~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评议时指出每个问题是复习了什么知识。

重点复习第3题,如何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五、独立练习

练习八第1~4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做了两件事,第一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第二重点复习了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9页5~7题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体验学习整理的又一种方法——归纳法。

2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的收获与问题的良好习惯。

3 通过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理归纳本单元解决问题的类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乘除法

的关系和运算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整理方法,是什么方法?(表格法)那么同学们能将本单元学习的应用题整理归纳一下吗?

二、阅读整理

(1)教师:请看书第30~32页例1~3,你能将这三个例题的内容分类吗?说出你分的几类,按什么标准分的?

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思考,再与同桌伙伴交流自己的意见。

(2)学生汇报:我们将3个例题分成两类,一类是相遇问题;一类是购票问题。

教师:相遇问题所给的信息和求的问题都与哪些数量有关系,在解答时,你是怎样来思考的,以第39页第5,6题为例来说明。

请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请看交流要求:

①第5,6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与哪些数量有

关;

②解答时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汇报解答思路。

(3)教师:对第二类问题又该怎样思考呢?以第32页例3为例思考。

①学生思考交流;

②汇报和教师引导,根据具体情况逐一分

析多种情况,怎样才能达到题目要求。

三、答疑解难

教师:把你在本单元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先与同桌讨论解决,再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解决。

四、知识巩固

第39页第7题,练习八第7,8,9题。

五、独立练习

练习八第41~42页第11~14题。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有收获吗?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你应该怎样做?

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3~44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教学目标】

1 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

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 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

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 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

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

14

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4 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数据、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并写在纸上。

教师准备:天平、装有水的纸杯、大头针、计算器、课件。

(包括教师自己调查的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教师: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板书:一滴水)

二、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

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称重量。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板书:1分大约滴水3克。

三、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

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展示计算的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年大约漏水1555200 g 。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

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1个人饮水1111天。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00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水42天)

五、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

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

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课件:水资源的扇形统计图和学生小组收集材料的情景图)

教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关于水资源的统计图。

(老师解释: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的水是咸水,是无法饮用的。

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仅有5‰可饮用。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地球是个装满水的大水缸,那么这个大水缸里我们人类可以饮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

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

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教师:今后,我们怎样节约一滴水呢?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七、作业

15

设计数学小报

板书节约一滴水一个水龙头1分大约漏水3 g。

1年大约漏水1555200 g。

(大约可供1个人饮水1111天)学校75个水龙头这样漏水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水42天。

三、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1、第4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九1,2题。

【教学目标】

1 能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位置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介绍自己的位置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小伙伴,(课件出示主题图)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

教师:哪位同学能给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

学生可能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或第几组第几排来介绍自己的位置。

教师:真不错,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老师特别注意到有的同学用第几组第几排这种方式介绍位置,其余同学能继续用这种方式来向你的同桌介绍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排向自己的同桌介绍自己的位置。

2 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同学们已经学过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确定位置。

(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 了解用“列”、“行”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着小红问:同学们能用前面你们掌

握的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新朋友小红的位置吗?

学生可能介绍:小红在第3组第2排。

教师:你们是怎么找到她的位置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原来找位置的方法后回答:我是先数第几组,再数第几排这样找到的。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主题图上先闪烁第3组的前两个小朋友,再闪烁第2排的左边3小朋友,最后闪烁交点——小红。

教师:是这样找小红的位置的吗?

教师:非常好!生活中我们习惯先横后竖的观察,先横着看小红在第3组,竖着看她在第2排,在数学中我们习惯把横着排列的说成“行”,竖着排列的说成“列”。

你能用“列”和“行”说一说小红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说出:小红在第3列第2行。

教师:再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同学们边说边注意思考一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用“列”和“行”说自己的位置。

教师:不错,从刚才大家说位置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在介绍位置时都用到了第几列和第几行。

教师: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指着板书的第3列第2行)表示一位同学的位置通常用两个数,第1个数表示这个同学在第几列,第2个数表示这个同学在第几行。

2 探究在方格中用“点”来表示位置

(1)从主题图中抽象出方格及小红的位置。

教师:想看魔术吗?老师用魔术把主题图变一变。

(在主题图课件中小朋友位置上闪现方格,然后隐去图中的小朋友,只留下小红“点”

的位置和方格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小朋友们的位置变成了方格,并且方格中横着的数表示列数,竖着的数表示行数。

教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小红的位置在方格中用第3列第2行的交点来表示。

教师:你是怎样找到这个点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方格中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然后用它们的交点(课件闪烁这个点)表示小红的位置。

教师:真棒!小红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这个点可以用数对(3,2)来表示。

(教师在小红所在点的下面板书(3,2))能说说(3,2)表示什么意思吗?

16

引导学生回答:前一个数3表示第3列,后一个数2表示第2行。

教师:能说说从(3,2)这个点知道些什么吗?

(2)教学用“点”表示小娟、小强的位置。

(课件返回到主题图)

教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介绍一下小娟和小强的位置吗?

教师:试一试在图中用“点”表示小娟和小强的位置。

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方格中标出小娟和小强的位置,然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件上闪烁小娟和小强两个“点”的位置。

教师:你为什么要用这个点(指小娟“点”)来表示小娟的位置呢?

教师:你为什么又要用这个点(指小强“点”)表示小强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试着用数对描述自己或班上同学的位置,并在教师提供的方格纸上用数对标出自己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第46页课堂活动,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题、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1 教师准备;学生每人一张棋盘、一盒黑、白两色棋子、一幅象棋、一张表格。

2 在本节课上课之前,用体育课的时间请体育教师配合教学生下象棋,至少要学会象棋的基本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体育课学习了下象棋,大家学会了吗?

教师:老师想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哪两个同学来露一手?出示一个摆好的棋局,请两个学生来比赛。

教师:为了使同学们都能观看到你们精彩的比赛,你们在座位上说怎样走棋,教师帮你们在电脑上操作。

先请×××同学说你怎么走。

学生在下面说怎样走棋,老师用象棋游戏软件进行演示;学生有可能不能选择准确的语言表达棋子的位置,妨碍比赛的进行。

教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比赛没法进行呢?教师:怎样才能把棋子的位置说清楚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二、进行新课

1 学生用行、列表示棋子的位置

教师:怎样在棋盘上确定位置呢?我们可不可以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呢?

(出示第46页例2图)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我们的棋盘和上节课我们的位置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在上节课学习的位置图上,“组”用“列”来表示,“排”用“行”来表示,也就是说竖的表示“列”,横的表示“行”。

在这个棋盘上也有竖着的“列”和横着的“行”。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棋盘中(隐去棋子),竖着的线也称为“列”,(隐去“行”,闪烁“列”)横着的线也称为“行”(隐去“列”,闪烁“行”)。

现在你觉得我们可以怎样来清楚地介绍每个棋子的位置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也可以用“列”和“行”来表示棋子的位置。

教师:这个想法不错,为了我们研究方便,请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棋盘上的“列”编上序号,再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在左边把“行”编上序号。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辅导,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2 学生用数对表示棋子的位置

(出示例题,如图所示)

教师:谁能用“列”和“行”介绍“”的位置?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很好,你是怎样找到“”的位置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我先竖着看“”的位置在第8列,再横着看“”的位置在第3行。

教师:是这样吗?(先闪烁第8列,再闪烁第3行,使列和行的交点落在“”上)

教师:你觉得该用哪一个数对来表示“”的位置呢?

教师:为什么呢?

17

教师:你能分别用数对来表示“”、“”、“”在棋盘上的位置吗?选一个你喜欢的棋子,给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用数对表示后,选一个喜欢的说给同桌听,然后全班汇报。

3 探究用数对表示生活中的位置

教师:你是怎样用数对表示棋盘上棋子的位置的呢?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棋盘上棋子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还有很多东西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比如,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还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希望同学们能多留心观察,好好地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简评: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以后,还要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感受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

教师:既然同学们都学会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那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下象棋。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棋盘,按大屏幕上的要求摆好棋子。

出示:车(8,3),马(3,3),象(7,5),士(5,2),将(5,1),炮(8,5),兵(1,4)。

学生按要求摆棋,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你们按象棋的走棋规则走棋,边走边说这个棋子是从哪个位置走到了哪个位置。

学生按要求走几步棋,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演示。

教师:看到同学们走棋这么有趣,老师也想来试试,同意吗?

教师:但教师走一步,就想请一个同学来帮我介绍棋子从哪儿走到了哪儿,行吗?

教师走棋,抽学生说棋子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确定位置?这样确定位置有什么好处?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提出来大家研讨。

学生回答略。

五、延伸课外

教师: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不是还有一场象棋比赛没有完成吗?剩下的时间我们就请两

位同学上来参加比赛,其余的同学当评委。

我们规则还是参赛的同学只能在下面说,另外再请两位同学来分别按照参赛同学的要求帮他们走棋。

同学们开始进行精彩的象棋比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7~50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

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动点运动后的位置。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 教学例3

出示例3。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情景图,用列和行说说小方家的位置。

教师:现在小方家从向东行到学校,每分行50 m,她8分就能到学校,如果图中每格的距离代表50 m,请你在图上用点标出学校的位置。

学校的位置应该在图上第几列第几行?为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学校的位置是第9列,第3行。

因为图中每格的距离代表50 m,而小方每分向东行走50 m,所以小方每分走1格,她走了8分就到了学校,所以她走了8格,也就是从第1列走到了第9列。

由于小方是向东行走的,所以她所在行数不变,还是第3行。

教师:小方行走到现在的位置也就是学校的位置第9列,第3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呢?

教师闪烁,小方的家,再闪烁小方走的过程(格数),最后闪烁学校的位置,并在上边闪烁出数对(9,3)。

教师:请同学们把表示学校位置的数对填在书上。

2 教学例4

18

出示例4情景图及相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问后,再抽学生说一说,灰兔的位置和森林的位置,特别是森林的位置,要让学生看清楚。

教师:两只兔子同时向森林的家中跑去,速度一样,它们能同时跑回家吗?为什么?小组议一议。

学生可能回答:两只兔子不同时回到家中,灰兔比白兔先跑回家。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灰兔在家的西方。

离家只有5格,白兔在家的南方,离家有6格。

所以灰兔向东跑回家只跑5格,而白兔向北跑回家要跑6格,它们的速度相同,所以灰兔回家时,白兔还差1格才到家。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

那么,当灰兔跑回家时,白兔应该在什么位置呢?你能用列和行说一说吗?

教师:能用数对表示吗?

教师:闪烁白兔的位置,并在方格上标出(8,6)。

教师:同学们真行,能仔细观察,准确的表示出白兔的位置。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多动脑,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九的第6题,学生独立思考后画出1~2条行走路线,同桌互相说出行走的线路,再在全班交流。

2 完成思考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

四、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

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

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3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

化。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

1 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

1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2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

19

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3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三、巩固练习

1 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 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2 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

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二、探究规律

1 教学例3

(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 教学例4

(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

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

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

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

种)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 练习十一第1~3题。

四、总结

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20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4、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二)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用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用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用字母表示:a-0= a 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用字母表示:a×0= 0 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用字母表示:0÷a(a≠0)= 0 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一)乘除法的关系 1、被除数÷除法=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2、除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 3、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除数能整除被除数

(二)加法运算定律: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公式:a+b=b+a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公式:(a+b) +c=a+(b+c) (三)乘法运算定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 拓展:(a-b)×c=a×c-b×c 或a×(b-c) =a×b-a×c (四)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用字母表示:a÷b÷c=a÷c÷b (六)探索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者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 2.一个因数扩大(或者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或者缩小)几倍,积就扩大两个因数扩大(或者缩小)倍数的乘积。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学校:班级:姓名: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在没有括号的综合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⑵在没有括号的综合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⑶在有括号的综合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1、乘除法的关系: ⑴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⑵在没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⑶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小于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⑷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 2、乘法运算律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⑴两个数相乘,交换这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⑵3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1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⑶除法的运算性质可以表示为:a÷b÷c=a÷(b×c)。 ⑷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b)×c=a×c+b×c。 三确定位置 1、⑴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通常是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通常是以观察者的角度从近往远数。 ⑵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是用两个数加小括号表示,将点所在的列数写前,行数写后,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用逗号隔开。 ⑶如果两个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那么这两个数对分别表示的两个点的位置在同一列。如果两个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那么这两个数对分别表示的两个点的位置在同一行。 四三角形 1、⑴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内角,3个顶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且不易变形。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边的垂线,这个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底与它对应的高互相垂直。因为三角形有3个顶点,过每个顶点都可以画对边的高,所以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⑵当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最长的那条线段时,这3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当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线段时,这3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根据两点之间,

【2020】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0】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从这些学生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来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概念的理解过于肤浅,运用也欠灵活,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字和题目,作图不用直尺等,还有极个别学生学习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确定位置;三角形;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均数;总复习和三个综合与实践(制订乡村旅游计划;防灾小常识;我们长高了)。其中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 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 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 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 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 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单元试卷及答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测试卷(A) (时间:70分钟总分:100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第5题第2个空2分,共20分) 1.()、()、()、()统称为四则运算。 2.计算25÷5×6和36+15-28计算时,计算的顺序都是按从()往()进行的。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4.计算15×4-36÷3的步骤是:第一步,计算(),求();同时计算(),求()。第二步,计算积-(),求()。 5.要使算式470-420÷5的计算顺序为先算减法,应该使用(),算式改为:()。 6. 在含有两种括号的算式里,运算的顺序是先算(),再算(),最后算()。 二、我会判断(每题2分,共10分)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2.18×5+(36 - 12 )去掉括号后,结果不变。() 3.49×[(15+13)÷4]的运算顺序是先乘,再除,最后加。() 4.算式5÷0没有商,算式0÷0有无数个商。() 5.四则运算中,列综合算式都要用到括号。() 三、我会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A.(900-224)÷4=169 B.900÷4-224=1 C.900-224÷4=844 D.(900-224)÷4=194 2.252加70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A.(252+70)÷14=23 B.252+70÷14=23 C.252+70÷14=257 D.252÷14+70=88 3.120减15乘6的积,差是多少?() A.120-15×6=40 B.120-15×6=30 C.120-15×6=630 D.(120-15)×6=630 4.81加54的和再除以27,得多少?() A.81+54÷27=5 B.81÷27+54=57 C.81+54÷27=83 D.(81+54)÷27=5 5.576除以12的商再乘6。积是多少?() A.6×(576÷12)=288 B.576÷12×6=28 C.576÷(12×6)=8 D .576÷12÷6=48 四、我会算 1.直接写得数(每题1分,共10分) (32-32)×72×23= (13×5×0)÷7= 28+32÷8= 12-45÷5+3= 23×2-0×50= 42÷7÷6= [(48+32)÷5] ×0= 52-14×3= 76×(2-0)×5= 125×8= 2.递等式计算(每题3分,共18分) 5100-736÷4×25 (28+17)×(50+16)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85-26+73 18÷9×8 200-17×7 24×5+12 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185-(51+49) 35×(107-79) 819÷(108-99) 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 教师: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 同学们能计算出来吗? 学生解答后,重点就运算顺序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 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 (2)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 让学生观察后发现,“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 教师: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指导学生分析出右图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出混合运算算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00-80÷4×7。 教师:从做灯笼这幅图的要求来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教师:就是说图中要求我们先算除,再算乘,最后算减。 教师边讲边板书:200-80③÷①4×7② 教师:按照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要求,这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指导学生对照黑板上复习时板书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思考,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确定这道题要先算80÷4×7,再根据“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确定要先算80÷4,再算乘法。 教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与刚才分析的图中的要求一致吗? 教师:说明这个算式列对了。 同学们能按照这个运算顺序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吗?(指示计算,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教师指导:每算一步,要把结果写在原来这步计算相应的位置,比如80÷4这一步的结果是20,这个结果要写在原来80÷4的这个位置上。 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 教师:多一步计算,顺序的分析和计算过程都要复杂一些了,但是有相同的地方吗?(着重发现确定计算顺序的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对了,前面掌握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方法,在三步计算中也同样适用。 你能用你掌握的计算知识确定下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备课教案 一、四则混合运算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三、确定位置 四、三角形 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八、统计 九、总复习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备课教案(2010年修订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 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

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85-26+7318÷9×8200-17×724×5+12 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185-(51+49)35×(107-79)819÷(108-99) 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 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 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 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 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 教师: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 同学们能计算出来吗? 学生解答后,重点就运算顺序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 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 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 让学生观察后发现,“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 教师: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指导学生分析出右图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出混合运算算式。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例1,课堂活动1,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正确进行没有括号的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想一想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然后计算在草稿本上。 25-15 +18 27÷9×6 100-15×6 200÷8+10 反馈时,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看计算是否正确。 小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齐读。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1,不带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1)情境导入

元宵节快到了,同学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做大红灯笼,在做灯笼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数学问题,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吗? 出示例1的情境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要求还剩多少个,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00-20×7 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剩的个数)(2)改变信息,理解题意 将上题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例1的对话框,题目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4天做了8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 观察题目,这道题与上题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 (3)列综合算式 要求还剩多少个没做?解题思路是什么呢?(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剩的个数) 怎样才能求出7天做的个数呢?(先求每天做多少个?再求7天做了多少个?) 要求还剩多少个没有做?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00-80÷4×7 (4)尝试解答 在200-80÷4×7这个算式中,按照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除法、乘法、减法) 为什么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呢?(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出每天做的个数,再算7天做的个数,最后才能求剩下的个数。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 按照这样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用递等式计算在草稿本上。 请一学生板演在黑板上。 (5)反馈 教师讲评,提示没有参加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6)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 小结: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只有两步运算,今天学习的有三步运算。教师揭

新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四则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例1,第2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正确进行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四则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习题引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想一想这几道题的运算顺 序是什么,然后计算在草稿本上。 25-15+18 27÷9×6 100-15×6 200÷8+10 学生反馈时,要求学生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看计算是否正确。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则混合运算。 [点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教师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1,不带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1)情境导入。 元宵节快到了,同学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做大红灯笼,在做灯笼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数学问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 出示例1的情境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灯笼没做?”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要求还剩多少个,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00-20×7)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剩的个数。) (2)改变信息,理解题意。 将上题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例1的对话框,题目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4天做了8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没做? 观察题目,这道题与上题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 (3)列综合算式。 要求还剩多少个没做,解题思路是什么呢?(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

最新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班级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的学生,上课时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确定位置;三角形;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均数;总复习和三个综合与实践(制订乡村旅游计划;防灾小常识;我们长高了)。其中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020】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0】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从这些学生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来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概念的理解过于肤浅,运用也欠灵活,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字和题目,作图不用直尺等,还有极个别学生学习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确定位置;三角形;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均数;总复习和三个综合与实践(制订乡村旅游计划;防灾小常识;我们长高了)。其中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1、一共要做200个灯笼,4天做了80 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没做 2、狮子今年28岁,大象今年的岁数比狮子的3倍小25 岁,大象比狮子大多少岁 3、师徒两人工作147个零件。徒弟每时做12个,师傅每时做18个。师傅做27 个后,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才能完成任务 4、剑兰花每支18 元,水仙花每支85 元,李阿姨买8 支剑兰花和 1 盆水仙花。付出250 元,应找回多少元 5、一条跑道长60 米,我每次跑7 个来回,我每次跑多少米 6、小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900 米,平时走12 分。一天他有急事,平均每分比平时多走15 米,这天小强用多少分从家走到学校 7、胜利小学四年级有25个小组,每组 4 人。 (1)如果每人植树8 棵,一共植树多少棵 (2)如果四年级共植树900 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8、某公园:成人票40 元/人;儿童票半价。两种票各买14 张。一共需要多少钱 9、每张桌子65 元,每把椅子35 元。够买40 套桌椅要多少元 10、冰冰冷饮部的牛奶雪糕:批发60元/箱,零售3元/支。李阿姨批发3箱牛奶雪糕,每箱30 支。如果按零售价全部卖完,可以赚多少钱 11 、余刚和苗苗约定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去少年文化宫。余刚每分走75 米,苗苗每分走60 米。经过 5 分两 人正好在少年文化宫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车站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5 千米,乙车每时行52 千米, 两车开出 3 时后相距多少千米 13、甲、乙两个工程队修复一段510米长的公路,甲队每天修45米,乙队每天修40 米。两队同时各从一端开工。8 天能否修复这段公路 14、两辆货车运化肥,小货车每次载重3吨,大货车每次载重6吨。如果两辆车都运了24 次,共运化肥多 少吨 15、少先队员植树,第一组平均每人植树11 棵,第二组平均每人植树13 棵。如果两个组都有10 人,第二 组比第一组多植树多少棵 16、一辆客车以每时40千米的速度从汇东车站早上6时出发,一辆小轿车以每时80 千米的速度从双凤车站早上8 时出发。两车中午12 时相遇,汇东车站和双凤车站相距多少千米 17、王兰有158 元,李丹有126 元,她们各买了一个价格相同的包。她们两个的钱合在一起刚好可以买两个。李丹应还王兰多少钱 18、兰兰和亮亮要完成297 张图片的设计任务。兰兰每天能设计15 张图片,亮亮每天能设计18 张图片。他们10 天后能完成任务吗 19、两辆货车同时从一个商场出发,向背而行。一辆车每时行42 千米,另一辆车每时行48 千米。经过多 少时间,两车相距270 千米 20、爷爷奶奶今年估计能收200 千克梨,还养了23只母鸡,一只母鸡一年约产蛋8 千克。爸爸每月给他们 300 元赡养费。如果鸡蛋每千克8 元,梨每千克 5 元的售价计算,预算爷爷奶奶今年的收入是多少 21、用 1 根长30 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三角形。 (1)如果围成 1 个等边三角形铁框,它的一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如果围成 1 个底边长是8 厘米的等腰三角形铁框,它的一条腰长是多少厘米 (3)能围成一个两条边长分别是16 厘米和9 厘米的三角形铁框吗 22、1 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是 5 厘米,另一条边是 4 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3、100 千克小麦能加工75 千克面粉。 1 千克小麦能加工多少千克的面粉 24、如果把10 万张相同的宣传卡片一张一张的相连成“长龙” ,你知道这条长龙能排多远吗(一张卡片的长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经典练习题

第四讲小数除法(1) [知识点] 基本知识: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子,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乘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b) ×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a±b) ×c=a×c±b×c 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性质:a÷b÷c=a÷(b×c) 注:除法没有分配律。 一、填空题。 1、两个因数的积是0.45,其中的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因数是()。 2、在3.333 3、7.8484……、5.9090……、3.1415926……中,有()个循环小数,有()个无限小数,有()个有限小数。 3、20÷3的商用简便方法记作(),精确到百分位是()。 4、在里填上“< = >”。 1.377÷0.99 1.377 2.85÷0.6 2.85×0.6 1.377÷1.9 1.377 3.76×0.8 0.8×3.76 5、用148.8元买了12支相同的钢笔,每支钢笔()元。 6、两个数相除的商是87.9,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20倍,那么所得的商是()。 7、面粉每千克2.45元,买3.5千克面粉应付()元,49元钱能买()千克面粉。 8、已知912÷24=38,那么9.12÷0.24=(),0.912÷2.4=()。 二、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2.5—0.25)×0.8 0.86×15.7—0.86×14.7 14—7.32—2.68 2.64+8.67+7.36+11.33 2.31×1.2×0.5 (2.5—0.25)×0.4

西师版四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符号),二想(顺序),三算(正确),四查(检查)。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中括号“[ ]”,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如果一个算式含有两个小括号,可以先算第1个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算第2个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同时计算前后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括号的位置不一样,运算顺序就不一样,那么计算结果也就不同。括号主要包括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中括号也叫方括号。括号的作用是能改变运算顺序。 火车过桥时,“火车长度忽略不计”时,火车行驶的路程=桥的长度;如果没有“忽略不计”,那么火车行驶的路程=火车的长度+桥的长度。 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乘法算式中的积,也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也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验算,除法用乘法验算。 简算: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加多了就减、减多了就加、加少了继续加、减少了继续减;先加后减变成先减后加(换位置方法)。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3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1个数,积不变。这就 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结合 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 =a÷(b×c)。 25×4=100;125×8=1000。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 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 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 律可以表示为:(a+b)×c=a×c+b×c;a×c+b×c=(a+b)×c。乘 法分配律对减法的情况同时适用。a×c-b×c=(a-b)×c; (a-b)×c=a×c-b×c。 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单价×数量=总价。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相距路程; s=(v1+v2)×t;工作问题:工效和×工作时间=工作总 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和;购物问题:在总 价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单价越低,所买到的数量就越多; 反之,单价越高,所买到的数量就越少。 人数最少,就应该是票价高的甲票尽量多卖。人数 最多,就应该是票价低的乙票尽量多卖。 思考题:小狗跑的时间=小强和小华的相遇时间 同时同地、相反方向:距离=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地、相同方向:距离=速度差×时间 同时不同地、相遇:距离=速度和×时间 第三单元确定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用两个数加小括号表示,将点 所在的列数写在前,行数写在后。用数对表示为:(列 数,行数),列数表示第几列,行数表示第几行。 点的位置左右移动,列数变、行数不变:列数左减 右加;点的位置上下移动(或前后移动),列数不变、 行数变:行数上加下减(或后加前减)。 第四单元认识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3 个顶点,3条边,3个角。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 间的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高和 底互相垂直。注意:作高使用虚线,并记住标注直角符 号。三角形有3条高,注意底和高一一对应。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 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第三边比两边之 差大,比两边之和小。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 可围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围成三角形。先确定 较小的两根,再找较大的第三根。 确定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测量法,撕拼法,折拼 法。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以量三个角的度数计算, 也可以通过折一折拼成一个平角,还可以把三个内角剪 下来拼在一起是平角来验证。 三角形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 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 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 形是钝角三角形。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大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锐角三角形;最大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最 大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锐角,无法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但是 露出了两个锐角就能判断了。 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其他三角形。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 2条腰,1条底,2个底角,1个顶角,2条腰的长度相 等,2个底角的大小相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中都有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 形,只有1条对称轴。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都是60°;它是轴 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是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180°×(边数-2)。 第五单元小数 像0.7,0.45,0.025,0.107……这样用来表示十分 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就是小数。小数 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间的进率是10。(注意:十分之几用零点几表示,百分 之几用零点几几表示,千分之几用零点几几几表示。)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 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到右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 上的数字。

新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题(全套)

数学四年级(下)过程性教学评估(一) (四则混合运算) 班级姓名 一、在〇里标出运算的顺序。(18分) 45 +240 ÷4 ×3 2400 +(104 ×2 -17)〇〇〇〇〇〇 1344 ÷32 +(3500 -3426)(421 +47)÷(357 -345)〇〇〇〇〇〇 15 ×(800 -400 ÷25)450 ÷[(10 +20)×3] 〇〇〇〇〇〇 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再列出综合算式。(20分)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三、数学医院。(12分) 72-4×6÷3 25×4÷25×4 =68×2 =100÷100 =128 ()=1 () 四、计算下面各题。(36分) 400-420÷12×6 16×(100-1440÷24)

25164+420×13 (575-255)÷(18+62) 216÷[12×(57-51)] 75×[(470-150)÷80] 五、解决问题。(14分) 1.师徒两人计划生产360个零件,师傅生产了72个后,师徒合做还要多少 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2.小强同学要在七月下旬看完一本245页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前6天平 均每天看20页,以后每天要看多少页才能在计划时间内看完?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班级 姓名 一、填空。(共20分,其中3题1分,7题5分,其余每空1分。) 1.1000是( )的25倍,15的15倍是( )。 2.两个因数的积是230。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

倍,积应扩大()。 3.根据34×8=272,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是 ()和() 4.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a×b=()×a(a×b)×c=a×() a×c+b×c=(a+b)×() 5.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缩小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 6.在式子8×▲+7×▲=▲中,▲表示同一个数,那么▲应是()。 7.根据运算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6=26×25×18×4=××18 (30×25)×=30×(×40) 26×5+5×74=(26+)× 8×(125-20)=8×-× 8.找规律填空。 25×60=1500 16×15=240 250×60=()16×75=() 25×6=()4×15=() 250×600=()8×30=()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8分) 1.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2.一个不为0的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不为0的因数扩大10倍,积应该扩大10倍。 () 3.240能被12整除,也就是12能整除240。() 4.125×32=125×8×4运用了乘法分配律。()5.15+37+85+63=(15+85)+(37+63)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新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四则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二)、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 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a÷b(b≠0)=c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先将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积扩大m×n倍; 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积缩小m×n倍; (六)、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