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二单元复习

一、知识网络

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背景):

①经济:和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工商业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的确立。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和等新的阶层。

②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加强。

③军事: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为主,战国主要是战争。

④文化:出现了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春秋时期的变革:

①齐国改革。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整顿和发展,改革。在赋税制度方面:规定“”即根据和征收赋税。

②鲁国“”、“”。时间:。意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3、战国时期的改革:

①李悝在魏国变法

主要内容:实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推行“”,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加强法制。地位:变法最早的诸侯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

②吴起在楚国变法

内容:限制权力,改变世袭的,要求官员,改良社会风气。地位:在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4、秦国改革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①的改革,秦国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②秦国君主,旧贵族势力相对减弱;③容易被秦国公众认同;④民风,精神充斥;⑤公元前,孝公受刺激决心变法。客观:晋分裂为、、三国,势力削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追求的机会。5、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

(1)经济改革:(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

措施: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维护了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②,奖励耕织。③统一。

(2)(军事、政治、思想)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在当时激烈的中占据主动,取得)

措施:①,实行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官吏从有中选用。②废除“”,鼓励贵族。剥夺了过去秦国贵族世代享有的和特权。

③建立严密的,制定,以此。

④废除,普遍推行。分全国为县,由国君进行管理,加强。

⑤“”。烧毁宣扬一些、不符合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制订了,用法律的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3)社会风俗:改革旧的。规定父子兄弟,推行一夫一妻的政策。

6、商鞅变法侵犯了的利益,因此一开始就受到了的强烈和,只是

由于的支持,变法才得以实施。秦孝公去世后,乘机反扑,得到秦惠文王的支持。商鞅被迫在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被。商鞅虽死,但他“”“”“”等措施却得以保留,影响深远。

7、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的改革运动。商鞅在、、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改革。他废除了,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的繁荣,壮大了,为秦国的和后来的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8、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健全了的职能,开始建设制度。

②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废井田,,从根本上确立了。

③军事上:,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使秦国的对外兼并战争不断获得胜利,为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综合国力: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来称贺。

9、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①轻视,鼓吹,刑法。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特别是,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③未与彻底划清界限。如规定按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的合法性。

二、重点、难点回顾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背景是什么?

2、秦国进行变法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3、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探究商鞅惨死的原因,并简单评价商鞅的变法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2016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学案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 专题聚焦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的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逐渐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逐渐沦丧,被迫实行屈辱外交;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一改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地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与探究: 【自主学习】 1、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_____________。 2、元朝元世祖时,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实行“ ______________”政策;严格

限制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的《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耻辱外交的开始;1901年《_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1955年中国参加的________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参考答案:丝绸之路;马可.波罗;《马可 .波罗行纪》;闭关锁国;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万隆;“求同存异”;恢复。【合作探究】 1、对新旧中国的外交认识学习,有着怎样的不同?并说说你的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你觉得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根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的走和平发展之路?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加强合作与交流、和平相处。 (2)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修建白马寺,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3、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双方往来贸易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联系,著有《大唐西域记》。 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从越南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文化大争鸣。其中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①②③④⑤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符合史实,故选D。 答案:D 2.《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既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更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 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D.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牛耕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故选B。 答案:B 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 B.战国时代的到来 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 D.统一趋势的加强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两件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堕三都”和三家分晋这两件事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也无法得出统一趋势的加强,故AD两项排除。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排除。 答案:C 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解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古代世界的发展历程导学案1

第17讲古代世界的发展历程 一、知识梳理 主题一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起源:可能是从非洲_________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在距今约_________年前形成。 2.人种的形成: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_____、白种和_____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_____________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氏族社会: (1)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发展过程。 主题二亚、非、欧奴隶制文明 1.亚非文明古国: (1)古代埃及:发源于_______流域,_______是其文明的标志。 (2)古代巴比伦:发源于_________,制定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维护了________的利益。 (3)古代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实行“_________”,把社会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4)古代中国: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商朝的司母戊

鼎、甲骨文等都是古代中国文明的象征。 2.西方文明: (1)西方文明之源:源于_______,雅典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2)雅典民主政治:_________当政期间,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①表现: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_____________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_________;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 ②本质: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3)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①罗马共和国:__________年建立;公元前3至前2世纪,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_________;公元前2世纪,成为_______霸主。 ②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_______建立;到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主题三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1.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大化改新。 ①背景: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_________决定仿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②内容:政治上,建立_________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______,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_____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_____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作用: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_________过渡的标志。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①7世纪初,在麦加创立_________。 ②622年,在_______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③630年,征服麦加,使它成为伊斯兰教圣地,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课题: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唐(618——907年) 辽(916——1125) 金(1115——1234) 五代十国 (907——960960——1127) 南宋(1127——1276) 1038——1227) 蒙古(1206——1271) 元(1271——1368年) 二、基础梳理 (一)历史背景

(三)结局与评价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 B.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 C.军事上面临着辽夏的威胁 D.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变法 2.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6.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感悟总结】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背景及概况;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的表现;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及影响;赋税制度的缺陷;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 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本课导读 (一)阅读教材32页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拓拔部建国历程:(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化的表现有哪些?(A)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阅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和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1、宗主督护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A) 2、北魏存在哪些社会矛盾?(A) 3、依据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统治者贱其它民族反映了什么问题?(B) (三)阅读冯太后的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第2、3段和学习延伸,回答问题。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空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必修1专题三

必修Ⅰ政治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 1.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2.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时间:1905年。 4.地点:日本东京。 5.总理:孙中山。 6.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7.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的爆发(b)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组织基础:文学社和共进会。 3.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4.结果: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b)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首都:南京。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国旗:五色旗。 5.纪年法: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6.中央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7.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1.时间:1912年3月。 2.制定:参议院。 3.颁布:孙中山。 4.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5.内容: (1)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民权设置: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3)政权结构:按照立法(参议院)、行政(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司法(法院)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防范袁世凯独裁的特别设计)。 6.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7.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1.积极性: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局限性: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c)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 (1)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1919.6初,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 4.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一大”(b) 1.背景: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召开: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 3.内容: (1)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 (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 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二、过程 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1) (1)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2)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1)

预习导航 梁启超说,“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 安石)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 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 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2)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这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4)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5)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田亩多少、好坏征税。

(6)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的原则。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分别是针对哪些社会问题提出的? 提示:(1)青苗法是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百姓的高息盘剥提出的。 (2)农田水利法是针对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问题而提出的。 (3)免役法是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而提出的。 (4)市易法和均输法是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而提出的。 (5)方田均税法是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而提出的。 知识点三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农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领军队。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会产生怎样的改革成效? 提示:(1)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但减少了军费的开支,有利于抵御西夏的进攻。 (2)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节省了政府的开支。 (3)将兵法:有效防范了更戍法带来的弊端,使兵有常将,将能识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军器监的设立改善了武器的质量,提高了数量。 总之,王安石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 知识点四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3)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一

东台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 第一模块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时间结构 第1讲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高考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目标解读] 1.知道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联系,特点。 二,阅读教材梳理本课基础知识: 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 (3)对象: (4)权利和义务权利: 义务: (5)影响: 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宗法制 (1)目的: (2)内容: (3)影响: (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三问题探究一 宗法制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 问题探究二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课堂检测: 1 (2014·海淀区期末考)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 2 (2014·济南市高三调研)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 3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四课后总结: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 选修1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检测题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①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①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2.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中的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以中国古典经济学为样板开始初步的常平仓实验,国家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前者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后者是对农场主投放信贷。据此可看出美国的农业新政主要是受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法令的影响() ①方田均税法 ①青苗法 ①募役法 ①农田水利法 ①市易法 ①保甲法 A. ①①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 D. ①① 3.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4.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 B.西夏 C.金 D.元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6.下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守旧官僚反对均田制 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 C.代表守旧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 D.代表民意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 7.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8.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 ①消除了分裂割据①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①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9.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课件)作业1

课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淄博一中试题)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7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答案A 解析公元前8~前7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B、C、D三项都是对雅典当时社会状况的准确表述。故选A项。 2.(2019·沈阳市试题)下列关于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 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 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贵族政治的特征。B、C两项符合史实;从贵族制否定个人独裁等方面可看出这是一种进步,D项正确。执政官是从贵族中选出的,A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9·苏州试题)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的结果 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被称为“六一汉”,由此可见B项正确。4.(2019·洛阳市试题)公元前7世纪,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对工商业奴隶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上富裕B.与贵族同居统治地位C.政治上无权D.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答案B 解析工商业奴隶主大多出身平民阶层,虽然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无权,与平民共同反对贵族专权。故选B项。 5.(2019·南京市试题)基伦企图建立僭主政治的暴动失败,说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两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专题复习八:两次世界大战 一.课标检测 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三国同盟:成员国:核心国:相关条约: 三国协约:成员国:核心国:对抗后果: 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时间:经过: 认识: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凡尔登战役: 认识: 4.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时间:参与国:条约:内容:影响: 绥靖政策的实质: 影响: 5.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全面爆发:扩大:进一步扩大: 6.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联合国家宣言》:时间: 参与国地点:内容: 意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的作用: 雅尔塔会议:时间:与会国及其首脑:目的: 内容: 7.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战场:作用: 诺曼底登陆战役:时间:参与军队:作用: 攻克柏林战役:时间:参与军队:作用: 二.表格比较 1.完成表格 一战二战时间 开始标志 结束标志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双方 性质 新式武器 战后政治 格局 战后国际 组织

三.模拟演练 1.图表题: 图一巴黎和会三巨头图二慕尼黑会议图三雅尔塔三巨头图四丘吉尔 ③图五、图六中情景说明战争的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④有人根据图六中的情景认为日本是受害者,你有何看法? 2.判断分析: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得出如下观点,请判断谁的答案正确,并分析其他的错误原因: 甲: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乙:中国都是战胜国,但国际地位低下 丙:经济危机的打击是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丁: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四.中考真题: 1.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两个主题。 材料一:欧洲的分裂所造成的影响像是灾难性的。20世纪前半期欧洲的两次分裂带来的只是生灵的涂炭、……地位的削弱。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誉为“世界工厂”的“日不落帝国”,在欧洲第二次分裂后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材料二:二战后,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欧洲一些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合作的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建立一个密切合作的联盟。 材料三: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材料四: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罗斯福材料五: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此后,“联合国家”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军事土互相配合,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动力是什么?1943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言语,意味着战后国际格局将出现怎样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练习)

1.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统治是() A. 中央集权 B. 土地私有 C. 世卿世禄制 D. 重农抑商 2.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 宣传法家思想 B. 以法治国 C. 诗书的传播不利于统治 D. 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3.商鞅在被人诬告后,携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呼!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 推行县制 B. 法律严酷 C. 奖励军功 D. 焚烧诗书 4.齐国的“相地而衰征”与鲁国“初税亩”的共同本质是() 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 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 有利于农民获得土地 D. 赋税有了统一的标准 5.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打击了贵族的特权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 A. 没得到作者认可 B. 未建立正常秩序 C. 提升了秦国国力 D. 引发了诸侯争霸7.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增强国家的实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大变革时代”是指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巨变的时期。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是()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民族融合 9.《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C.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 普遍推行县制 1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 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11.《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 A. 功利思想盛行 B. 亲情淡漠 C. 公民意识浓厚 D. 军纪严明 1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 B. 水利工程的兴建 C. 私田荒地的开垦 D. 井田制逐渐瓦解13.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③ 1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 阶级立场不同B. 政治主张的分歧C. 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D. 社会性质的差异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学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学案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民族问题 一、选择题 1.秦朝统一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 A.结束了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 B.使“书同文”“车同轨”,全国有了统一的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拓展了疆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经济方面最显著的作用是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D.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因地理位置因素造成的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确B.交通发达C.对外开放D.国家统一6.“和同为一家”,主要讲述了唐朝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关系,那么最能说明这一史实的是 A.唐朝统治者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 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 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7.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各自权限不同 8.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中外历史遗留问题B.前者是中外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9.历史上国共两党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过两次合作,当前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是 A.实现本阶级的统治 B.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