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法思想与社会治理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509843.html,

荀子礼法思想与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赵静涛

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5年第01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社会呈现城市化、网络化的趋势。由耕地征收纠纷、房屋拆迁纠纷、医患纠纷等引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剧增,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日益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管理者案头的首要任务。社会治理创新,不仅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还应结合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经验。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

有观点认为,社会治理源于西方社会学,中国古代并无社会学理论,此说过于片面。中国古代先哲也有关于社会治理的思考,也有类似的理论主张。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如果我们同意把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范围放宽一些,包括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知识和理论,那么社会学的来源在中国就有很长久的历史。”他还引用拉德克利夫·布朗(Redcliff.Brown)的观点佐证。后者认为“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荀子开创了这门学科,比西方的孔德(https://www.360docs.net/doc/147509843.html,te)和斯宾塞

(H.Spencer)要早2000多年”。[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J].社会学研究1994,(l).]清末严复译介社会学时,向古代学术借用“群学”一词。

回望中国的学术传统,各学派更不乏有关社会治理的理论。儒家提倡“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世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推崇“爱无差等”的社会;道家提倡“无为”,推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王国胜)的社会;法家则强调“为君谋”和“君主本位”色彩,实践特征是通过耕战治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梁启超)可见,先秦诸子百家曾对社会治理、社会结构有过深入思考。荀子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儒家的礼文化,吸纳当时勃兴的法思想,以社会与人的互动为基础,构筑了其独具特色的礼法思想。梁启超认为荀子是“社会学之巨擘”,并将其有关“群”的思想与西方社会学相比较,认为它们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因此,荀子礼法思想可以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启示。

荀子礼法思想中的社会治理理念

荀子礼法思想是荀子糅合儒家礼文化传统、吸纳法家思想构筑的社会治理思想。他从社会结构、人性来阐述礼法思想的必要性,提出礼法制度是形成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关于礼法制度的起源,荀子论道,“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篇》)荀子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永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若无“度量分界”进行分配,必然引起人与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