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第三章心理系统及其对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影响

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

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

现象学

女性主义理论

埃里克森、科尔伯格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遵循快乐原则

人是受本能(instinct)所驱动的

生的本能:力必多(libido)

死的本能

本我:人的动物性,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遵守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派生于本外,是本我的执行机构,遵守现实原则

超我: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

口唇期(oral stage)0~18个月心理分裂、抑郁

肛门期(anal stage)18个月~3岁凌乱、固执、叛逆;反向作用

性器期(phallic stage)3~5岁恋父/母情结

潜伏期(latent stage)5~12岁性冲动被压抑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 全身心的爱和工作

固着防御机制

补偿压抑升华否定认同/自居反向作用倒退投射合理化

精神障碍的发展

创伤

内在的无意识过程

荣格:集体无意识

弗洛姆:社会无意识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

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的人格品质:

1、婴儿前期(0-2岁):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希望的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意志

3、幼儿期(4-7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目标

4、童年期(7-12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力

5、青少年期(12-18岁):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征————诚实

6、成年早期(18-25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爱

7、成年中期(25-50岁):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关心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智慧、贤明的品质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

对儿童怕、怒、爱的情绪行为的研究

对儿童嫉妒的情绪行为的研究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1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

经典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则是指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和可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有机体似乎是自发产生的行为。

2 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

强化增强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条件反应本身,而是反应发生的频率。

正强化:积极强化

负强化:消极强化

负强化不是惩罚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

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原理的推广和运用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社会控制计划

行为矫正

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交互决定论个人, 环境行为(交互影响)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观察学习的特点

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

不依赖直接强化

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attentional processes)

保持过程(retention processes)

动作复现过程(motor reproduction processes)

动机过程(motivational processes)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受辅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自我理论理想自我自我实现倾向人性善

女性主义理论

排除“错误二分法”

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

皮亚杰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的结构及其动态过程

图式(schema)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平衡(equilibration)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由简单的反射活动到通过感觉动作了解外部环境

其一,儿童获得各种感觉并根据感觉接收信息。

其二,个体出现指向行为。

其三,儿童发展出对客观事物恒定性的认识。

2 前运算性思维阶段:2~7岁

儿童思维继续向抽象化、逻辑化发展

语言、符号表征

三个障碍

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集中性

不可逆性

认知能力的发展

分类

排序

守恒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

(1)数量守恒。纽扣实验。

(2)长度守恒。木棍实验。

(3)液体守恒。

(4)重量守恒。泥球实验。

(5)面积守恒

3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不同视角,可逆性,理解能力,同感能力,记忆力

抽象思维达到高峰,不再受到具体事物的束缚,通过假设推理解决问题。

4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

一、新皮亚杰主义

修订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信息加工论与皮亚杰理论结合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

医学模式

“患者”

内部原因、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模式

第四章社会系统及其对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影响

社会化

儿童获得关于语言、价值、礼仪、规矩、行为、社会期望等复杂微妙的知识,以及其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并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一个过程。

家庭环境

家庭结构的变化

积极的家庭作用

社会力量和政策对家庭系统的影响

系统理论应用于家庭

家庭结构的差异

传统核心家庭

非传统家庭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混合家庭

再婚家庭

积极的家庭功能

广泛的支持

良好的沟通

应答性条件反射

示范

观察学习

角色扮演

经典实验

相似性、威望、社会地位、专业水平

操作训练

行为ABC 经典实验

强化正面强化刺激负面强化刺激处罚杜绝

行为方法的类型:1.强化(正面:发生的事情:展示正面事件;负面, 取出负面事件..结果:行为频率增加.) 2 处罚(发生的事件: 给予敌对事件或去除正面强化刺激. 结果:行为频率减小) 3 杜绝( 发生的事件: 终止强化(不是被拿走)结果:行为频率减小)

学习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

正面强化刺激的应用:

正面强化刺激的类型: 初级强化刺激; 高级强化刺激( 物质刺激和非食物消费品刺激;

活动刺激;社交刺激;象征刺激)

强化刺激和奖励:

应用正面强化的建议: 质量及时性频率塑造行为

处罚的作用

潜在的负面结果(激起负面感情效应; 对处罚者和处罚环境的躲避;使孩子产生攻击性;可能对孩子身体产生伤害; 教育人们什么不该做,但没告诉他们什么该做)

处罚的特点( 处罚实施后应该立即生效。否则就没有必要继续处罚; 处罚效果不持久; 处罚效果往往局限于环境状况;)

应用处罚的建议(应及早进行干预; 每次行为发生后都实施处罚; 处罚的同时采用一些补充措施强化其恰当行为; 处罚时要保持镇静)

偶然训练

测量进步程度

父母关爱的重要性

暂停强化:一种特殊的治疗状况

日常生活事件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模式有三种模式:宽容式控制式恩威式

文化背景和抚养风格

兄弟姐妹子系统的成员关系

新生儿的来临兄弟姐妹的相互作用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和家庭空间

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环境:同龄人、电视与学校

与同龄人的社交游戏

儿童做游戏的作用: 强身健体;激发创新;学习交往、竞争和分享;社会化。

游戏的定义: 单纯为了娱乐,没有其他目的; 智力或体力的参与; 全凭自愿,没有强迫;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皮亚杰游戏理论

游戏的本质——体验,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的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帕顿(Parten):儿童游戏的六个阶段

初始行为旁观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系游戏合作游戏

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同龄人群体和声望电视的影响

电视是否教会孩子暴力和好斗?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学校环境

老师的影响

怎样算一个好老师?

课堂环境传统班级开放班级

儿童虐待

受虐儿童的三类极端行为表现

1、为不引人注意和避免与父母的潜在冲突孩子表现出极端被动、特别听话和顺从。

2、由于气愤和挫败而产生明显过度的好斗和敌意。极端渴望得到关注,哪怕是负面的。

3、发展滞后。

虐待者的特征

个人支持和培养的需要。低自尊

社会孤立。低自信。

交流和沟通困难。孩子成发泄对象

培养孩子的技能贫乏

处理事情的能力贫乏

极度的外来压力与生活危机

儿童漠视父母或看护人拥有一定的资源却没有为孩子提供最低限度的健康、营养、居所、教育、感情方面的照顾

被漠视孩子的特征

身体健康照顾心理健康照顾监管、看护危险住房家庭公共卫生个人卫生营养

社会心理侏儒症漠视儿童的父母特征

感情虐待

第六章生物系统及其对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影响

青少年期:介于童年期与成年期之间的人生阶段。是文化概念。

青春期:

人的性成熟且逐渐拥有繁殖能力的特殊阶段。

女孩开始青春期约在8~13岁,男孩晚约2年。女孩约17岁身体停止长高,男孩则差不多在21岁。

荷尔蒙的产生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外形的变化

1、身高

男生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的平均年龄是13岁左右,14岁左右达到生长高峰,然后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到15.5岁时,又退回到以前的生长速度。

女生的这一过程要先于男生近两年,她们大多数人从9岁左右开始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12岁左右达到生长高峰。

2、体重

我国城市女生在11至14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4公斤,12、13岁是增长高峰,14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我国城市男生在13至15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5公斤,14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

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出现胡须等。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体态丰满等。

4、头面部的变化

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项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

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被头身比例协调的身体姿态所取代。

(二)体内机能的增强

1、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

首先,在形态上,为了保证青春期生长发育突增的需要,作为人体运输系统的心血管系统也出现了第二次生长加速;

其次,在机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心率、脉搏开始减慢。

2、肺的发育

在整个青春期中,肺活量将比青春期前增加1倍多,男女生肺活量存在显著差异。

3、肌肉力量的增强

初中生体重的增强表明了肌肉和骨骼发生了变化。在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上,男女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4、大脑的发育

在量的方面,初中生脑重及脑容积的增长不显著。

在质的方面,这时期脑的发展则有较大进展。

(三)性的发育与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激素的增多

2、性器官的发育

3、性机能的发育

生物生理危险

营养需求与饮食习惯超重痛经粉刺头痛男孩的早熟及晚熟女孩的早熟及晚熟

男孩的早熟及晚熟

早熟的男孩更自信,更有进取心,与异性关系更成功。

更强健的体格与运动能力,更易得到同龄人的尊敬。

可能更谨慎,更多受到规则和惯例约束;可能更会受到同龄人和长辈的压力,对他的期望值会更高。

晚熟的男孩体型上不算有吸引力,表现更紧张,会有不成熟的举动以吸引别人注意。

女孩的早熟及晚熟

早熟的女孩不如晚熟的女孩学业好。而且更可能发生行为问题。早熟女孩更易养成吸烟、喝酒的习惯,更可能遭遇情绪抑郁、饮食紊乱、学习问题及行动困难,可能更早地获得性经历。还天真烂漫缺乏人生经验的时候,就不得不冒险做出类似成年人的选择。

早熟的女孩矮胖,晚熟的女孩高瘦。

早熟的女孩与同伴交流会格格不入。

有迹象表明,早熟的不利之处在青少年后就消失了。

青年期

身体发育: 25~30岁拥有最大的肌肉力量,30岁之后减退,主要表现在腿部和背部肌肉上,有时候是臂部。30岁活动速度达到顶峰,35岁以后手部和手指的灵敏度就下降了。20岁时候,听力视力最佳。视觉敏锐程度到40~45岁时才会明显显现。

健康状况:25~30岁拥有最大的肌肉力量,30岁之后减退,主要表现在腿部和背部肌肉上,有时候是臂部。30岁活动速度达到顶峰,35岁以后手部和手指的灵敏度就下降了。20岁时候,听力视力最佳。视觉敏锐程度到40~45岁时才会明显显现。

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健康状况

积极地健康习惯:经常吃早饭和有规律进食不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零食不吸烟、不酗酒

适度锻炼和睡眠

不利于健康的习惯及因素:酗酒,吸烟,压力,饮食,经济水平

小学一年级主要解决家长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有关性健康问题,让孩子知道珍惜生命、孝敬

父母的问题;

小学四年级主要指导将要进入性发育期的孩子学会爱,学会尊重和自尊,避免发育过程中的慌乱和焦虑;

初中一年级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变化,重点解决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

高中一年级解决孩子在性发育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父母如何关注孩子的情感、恋情,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7心理系统及其对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影响

认同的形成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论(psychosocial theory

玛西亚的认同范畴

认同如期获得先定认同认同弥散认同延迟

道德发展

女性与道德发展:吉利根的理论

女性倾向于从个体的具体情况审视和诠释道德。

吉利根:女性道德发展的层次与过渡

第一层次:个体生存取向

过渡一:从自私到责任

第二层次:自我牺牲的善

过渡二:从善良到现实

第三层次:非暴力负责任的道德准则

男人喜欢上天入地,天上太玄虚,地下太阴郁,女人便把他拉回到地面上来。女人使人生更实在,也更轻松了。

女人总是把大道理扯成小事情。男人总是把小事情扯成大道理。

男人常常责备女人虚荣。女人的确虚荣,她爱打扮,讲排场,喜欢当沙龙女主人。叔本华为此瞧不起女人。他承认男人也有男人的虚荣,不过,在他看来,女人是低级虚荣,只注重美貌、虚饰、浮华等物质方面,男人是高级虚荣,倾心于知识、才华、勇气等精神方面。反正是男优女劣。

同一个现象,到了英国作家托马斯·萨斯笔下,却是替女人叫屈了:"男人们多么讨厌妻子购买衣服和零星饰物时的长久等待;而女人们又多么讨厌丈夫购买名声和荣誉时的无尽等待——这种等待往往耗费了她们大半生的光阴!"

对吉利根理论的评价

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原始的或称含混的信仰0~2岁

第二阶段直觉—投射式信仰2~6岁

第三阶段神话—字面上的信仰6~12岁

第四阶段综合—习俗的信仰12岁以上

第五阶段个人化—反省式信仰成年早期及以后

第六阶段连接性信仰中年及以后

第七阶段普遍性信仰中年及以后

精神信仰与社会工作实践

自杀与缺乏自信

自杀的发生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越发沉重的压力

家庭问题心理问题越发沉重的压力

自杀者的症状

性别年龄有既往的自杀企图滥用酒精等药物丧失理性缺乏社会支持预谋独身或丧偶疾病其他症状

如何使用SAD PERSONS量表

救助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需要遵循的原则

保持清醒、冷静给予支持确定问题的症结确认自身的力量减少读出的时间寻求解决问题的机制激发活下去的勇气力戒空而无用的话寻找可能的途径

社区对自杀现象的回应:预防与危机干预

自杀预防特别工作组危机求救热线学生同伴互助小组社区专业人员培训项目

通过自信及自信力训练实施增权

不自信的、自信的和攻击性交流

不自信的交流自信的交流攻击性交流

自信力训练

8社会系统及其对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影响

发生在青少年期和青年期身上的社会系统变迁

1 从依赖到独立(情感独立社会独立经济独立)

2 同龄人群体的交往

3 亲密对孤独(亲密感孤独感)

家庭系统中的互动:选择个人生活方式

婚姻同居独身生活父母身份无子女夫妇

4 给无家可归的青年增权

婚姻

关于人们为什么选择彼此作为配偶的理论:

邻近性理论理想配偶理论价值观和谐理论同型理论需求互补理论兼容理论

婚姻的利益

传宗接代性生活情感身体健康个人成长

浪漫的爱情和理性的爱情

浪漫的爱情:

事件(遇到或者认识一个人,他有明显的特征是你希望在爱情中获得的//)

内部思考(这个人有吸引力,气质不凡,具有我渴望的爱情伴侣所有的品质)

情感(被强烈地迷惑,开始浪漫的爱情,欣喜若狂的感觉)

理性的爱情

事件(了解自己与别人,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你期望中伴侣的标准)

内部思考(我欣赏这个人的优点,也意识到并接受他/她的缺点)

情感(理性的爱情)

独身

选择独身有什么优势?

能够自给自足,增加就业机会,尝试新生活方式,性行为的自由性,体验不同经历,有机会扮演多种角色,有机会与各种人建立友谊。

选择独身有什么劣势?

融入多数人结婚的社会的困难,父母及朋友的接受程度,对自尊的影响

父母身份

为什么要生孩子

农业和前工业社会,孩子有经济价值“养育本能”:社会化习得?

如今,孩子成为一个经济负担。

期望“孩子的父母”取代“父母的孩子”

蜜月期出世后几个月

高原期幼儿期到青春期

退出期孩子们离家

社会问题

一饮食紊乱(神经性厌食症狂食症强迫性进食症原因治疗)

二情绪和行为问题(医学模式; 交互作用模式<批评医学(心理疾病)模式的人认为,这种医学模式没有诊断或治疗价值,还经常有负面的标签效应。1、个人能力丧失,例如过度焦虑、抑郁、不胜任感。2、反社会行为,属于社会偏离,而不是心理问题或疾病。

3、与脑功能恶化有关的人格改变。>;)

三宏观系统的问题:犯罪和违法问题宏观系统的问题:犯罪团伙

评估和治疗有害情绪:在案主的情境中使用理论

事件(我们的经验)

内部思考我们对自己遇到的事实进行评估性思考

情绪可能包括保持平静

通过社会工作给小组增权

1 小组类型

娱乐小组娱乐—技能小组教育小组特别任务组问题解决和决策小组焦点小组

自助小组社会化小组治疗小组交朋友小组

2 小组模式的时间发展进程

3 任务角色和维持角色

4 领导理论

10章生理系统及其对中年期的影响

中年期的年龄范围30~40岁之间至60~70岁之间

中年的身体变化: 躯体功能的变化健康方面的变化外貌的变化衰老的双重标准感觉器官的变化体力和反应时的变化智力功能的变化

女性绝经期: 年龄月经模式的变化生理变化潮热、骨质疏松等心理变化

男性更年期

性格特征身体症状反思、检省、重估心理:怕老、怕失败、敏感。崇拜年轻对

抑郁对工作不满

中年危机:正确还是错误

年龄月经模式的变化生理变化潮热、骨质疏松等心理变化

社会工作角色:重燃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希望

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包括:

HIV感染检测与咨询;

给公众和高危人群做培训,使其减少感染HIV的行为;

帮助HIV感染者保持活力与生产能力;

鼓励HIV感染者降低把病毒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向HIV感染者的家人与朋友提供支持与信息;

对艾滋病患者的服务项目有:

咨询与教育;危机干预;个案管理;协助支持群体;协助治疗群体并协助丧亡家属为收养家庭提供服务;协调需求方与资源提供方协助支持网络;积极倡议;财政援助与法律援助;联接社会保障权益部门;为无家可归的感染儿童提供居所

社会工作者帮助艾滋患者的核心要素是增权

永远不能把艾滋病人当做受害者,而是把他们当做与艾滋共生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重心。对艾滋病人而言,保持有意义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生的热望还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再联系。支持系统很重要。

如何处理生活很重要,如何看待死亡也同样关键;

心理系统及其对中年期的影响

生殖性对停滞

生殖性: 指对安排并引导下一代的关注与兴趣。

生殖性成就包括乐于关注他人和已经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保护并改善周边环境的决心。青年人成长

佩克的心理发展理论

1.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化与性的对立

2.重视智慧与重视体能的对立

3.情感灵活与情感贫乏的对立

4.心智灵活与心智僵化的对立

心智灵活与心智僵化的对立

生命结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游戏分析与笔迹分析法

游戏分析

Eric Berne的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Parent “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Adult “我个人的想法是……”

Child 我猜想……”,“我不知道……”。

哈里斯的生活剧本模式

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

生活剧本的形成

自我状态分三个阶段形成:

第一阶段(幼儿出生到两三岁):C(儿童自我状态)的形成

第二阶段(孩子四岁到六岁):P(父母自我状态)的形成

第三阶段(孩子七岁到十二岁):A(成人自我状态)的形成

文化剧本以及家庭剧本

文化剧本指的是某个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的作用(重复言语代替言语交流强调言语交流调节言语交流可以与与言语信息相矛盾)

身体姿势身体方向手势触觉衣着

个人空间:亲密区域、个人区域、社交区域、公共区域

领地面部表情声音外表、容貌

(1)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试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 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 2.社会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简单地反对理论”、和“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 3. 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和超我。 4.增权理论代表人物Solomon认为,受压制的人群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权力障碍和。 5.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首先出现的动作是,然后依次是翻身、独立坐起、手膝爬行、独立站立、行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关联性 B. 整体观 C.等级结构性 D. 动态平衡性 总分核分人

3.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5个阶段,其中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这是在()。【】 A. 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4.()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延伸至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毕生发展理论。【】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巴尔特斯 D.柯尔伯格 5.在埃利斯ABC人格理论中“B”代表的是()。【】A.情绪和行为结果 B.诱发性事件 C.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 A.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B.主要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C.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7.提出“镜中我”观点的是()。【】 A.米德 B.托马斯 C.布鲁默 D.库利 8. 下列不属于范斌提出的增权三个层次的是()。【】 A.个体层面的增权 B.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C.外力推动层面的增权 D.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 9.()主要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验到的症状。【】 A. 父亲产前忧郁症 B. 父亲怀孕综合症 C. 父亲综合症 D. 产翁综合症 10.能儿童交流良好,同时保持一定的控制,要求儿童有成熟行为的父母是()。 【】 A. 冷漠型父母 B. 溺爱型父母 C. 宽容型父母 D. 权威型父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认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B试卷以及答案

……情感灾难2011年71、以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例,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系统的相互影响。2、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哪些?请列举,并说明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考试形式开卷(√ )、闭卷( ),在选项上打(√) 开课教研室 社会工作系 命题教师 盖中辉 命题时间 2012.5 使用学期 11-12-2 总张数 3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三、案例分析:校园同性恋者的处境 20岁的冰封是广州一所大学大二的学生。他的痛苦在高中时代已经开始。 高一时他开始住校,开学一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他突然被踢出了班上的Q 群,原因是他在G ay 吧里的交友信息无意中被一个女同学搜索到,同性恋身份因此曝光。冰封初、高中都做过班长,虽然因 为行为举止上的女生姿态被骂“变态、人妖、娘娘腔……”,他一直努力通过为同学做事来获得认可。 但寄宿制高中的生活让他变得越来越消极。尽管仍是班长,他管纪律时没有人听,宿舍里6个人 有4个人孤立他。有次晚自习他气急了吼了句“你们都给我安静 下来”,回到宿舍后就发现桌子上被人写满了“变态、垃圾”之类的字眼。 另有次合唱比赛前的音乐课,他在台上组织没有人理会,训练的老师来了问班上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有个男生就很大声地说“我们班有22.5个男生,22.5个女生”,全班哄堂大笑。冰封为此逃了 一节课,到操场上放声大哭。此后他就不再管班级事务,也不再努力地融入集体了。 但这并没有让同学停止欺侮,有天清晨他去上洗手间,几个男生在旁边将小便洒在他的头上,取 笑他娘娘腔。 冰封回忆当时的自己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进入高三也没有对大学的向往。“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再步入社会,每次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他觉得心力交瘁,“不如索性 独来独往”。 材料来源:2012年05月23日05:19??南方都市报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取向? 2、谈谈你本人对同性恋的道德评价。 3、从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念分析一下,应如何看待对同性恋歧视现象。 4、作为一个青少年社工作者,你会如何对待同性恋者冰封? 不良嗜好,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也高于其他儿童。广东心理学研究员张平(Zhang Ping ,音译)表示,留守儿童也更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在学校,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回家后则缺少必要的指导。 在将儿子带到深圳前,黄冬艳希望能够拉进母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但这并不容易做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她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当时,她对儿 子说“让妈妈喂你吧”,但小张毅却拿着鸡腿离开饭桌,朝着姐姐走过去。不一会,她又听到张毅让姐姐给他剪指甲,黄冬艳坚持帮儿子剪。她说:“你只听姐姐的,不听妈妈的是吗?”语气中带有一份痛苦,因为儿子显然忽视了她的存在。 张毅与母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电话,每月通话次数不多。张平表示用电话与孩子保持联系已经成为当下农民工的一种“标准做法”。电话中,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包括黄冬艳在内——只是问一下学习和家里的情况,其他的基本不问。这种有限的交流很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纽带。通常情况下,这种纽带只有在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才会形成。 由于孩子的父母在城里打工,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通常肩负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他们本就步入老年,身体状况不佳,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到田里干活,操持家务,这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巨大压力。张 平说:“中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偏远农村的祖父母辈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与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之间相距甚远。” …… 最近几年,中国留守儿童企图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陷入担忧之中。9 月,江西省3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企图跳下一座两层楼自杀,因为无法完成课堂作业带来的后果让 她们心生恐惧。据悉,提议自杀的那名女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两年前,陕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节选自:网易探索5月5日报道 问题:1、结合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分析材料中儿童张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 2、分析社会系统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50小题.每题1.0分,共50.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小明今年16岁,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近两个月来他迷上网络游戏,经常请病假不去学校,甚至逃学。请问,小明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异常行为,其评判标准是什么?( ) A 不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B 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C 不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D 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E 不是;统计规律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小文的母亲许女士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因为小文现在几乎都不怎么和她讲话,即使她写信留言给小文,小文也爱理不理的。小文今年17岁,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在文艺方面很有天赋。小文近半年来经常因肚子痛请病假,母亲每次都让她在家休息。据许女士说,小文很像他父亲,因为小文的父亲在家也很少和她说话,她感觉自己在家都像面对两个木头人一样。后据社会工作者了解分析发现,其实是许女士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沟通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许女士留言而其丈夫不做任何回应。女儿小文则比较敏感,发现了父母之问这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而她认为很多时候是由母亲的错引起的,所以也就学习了父母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以下这个案例分析中错误的观点是( )。 A 目前对于小文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 B 家庭对于小文的影响,包含了家庭教养模式的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C 纵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成长模式 D 横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的互动模式对于小文成长的影响 E 在这里,纵向与横向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 B 3岁~6岁 C 6岁~12岁 D 12岁~18岁 E 18岁~40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 B 身高 C 年龄 D 容貌 E 疾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怀 B 博爱 C 智慧 D 勤奋 E 创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 B 恋父情结 C 恋母情结 D 性驱力 E 潜意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贡献。 A 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罗杰斯 D 埃里克森 E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主要贡献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6题( )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A 需要 B 动机 C 驱力 D 诱因 E 力比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提示] 需要是有机体在某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驱力是机体内在的一种力量;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有目的行为的外在刺激物;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代表着内驱力的一种东西。 第7题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 A 婴幼儿期 B 儿童期 C 青少年期 D 成年早期 E 成年中期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个人行为的意义大于社会(环境)。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代表人物:韦伯) 前意识:包含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无意识: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含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的欲望。 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部分,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快乐和满足,它不符合逻辑,缺乏道德观。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部分,运行着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功能。遵行“现实原则”,审视本我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生本能:通常被称为性爱或性,目的是通过消除性兴奋状态给机体带来愉快。 死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它的目的是使有机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的、即死亡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的最重要部分不是源于个体的个人经历,而是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对所有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大致是一致的。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积极关注:当自我意识出现后,婴儿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 印象管理: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这种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自我效能:由于父母和其他人的鼓励,一个人很有可能发展自信,也就是他们能够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表现其行为。 表出行为:指儿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其有情感问题。 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神秘的超越感。有高峰体验的人视整个宇宙为一个统一体,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感到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力大无比,他们接纳一切,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和知觉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我决策。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发展学院09级社会工作专业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观点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基本概念: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生态系统模式(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 其余一些视角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的目的: 直接与社会中的个人打交道,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与公共和私人的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食堂的故事) 改善大体系以促进人们得到资源 连结人与系统。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社会工作过程: 研究并理解问题或情境;(2)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仔细选择和详细说明行动目标;(3)实际介入,包罗向个人提供忠告,或与大型组织打交道,以改变某些政策,更好的满足案主的需要;(4)以有条理的方式结束介入。(Shulman,1981,17-28) 基本概念 1、行为: 行为是个体面对环境所作的反应。又可分为广义的行为除可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行为,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历程、潜意识历程。 B、社会学家汤麦斯认为个人必须对事物持有价值观点,然后会引起其心理态度(行为趋势)。龙冠海教授将行为解释为态度的表现。 2、适应:对个体、家庭和群体需求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被称为适应。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 theory) 人本主义理论(client-centered therapy) 发生认识论(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发展 ■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德勒和荣格■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自我心理学:哈特曼、艾里克森 ■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弗兰克、罗洛梅 ■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论文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报告 题目女性权利与安全 专业社会工作 年级班级B151302 学号 B15130210 姓名陈丛 指导教师王洪亮

女性权利与安全 很久很久以前,当社会还是母系社会的时候,女性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极高的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生活主要靠女性的采集生产活动来维持,女性孕育抚养孩子,所以孩子跟母亲姓,跟母亲生活,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女性的地位占据了优势。这个时候的女性拥有绝对权利,主要的敌人也还是洪水猛兽一类,并且有男性族人的保护。可当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父系社会取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男性慢慢成为社会的主导,几千年以来,这个社会形态不断地发展,母系社会也再无翻身的机会。社会形态的形成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男性越来越强大,而女性的地位越来越卑微低下,这样一来女性的权利与安全问题愈发明显。 在古代,中国自古以来除了武则天以外并无一例被记载过的女皇帝的例子。皇权,一定属于男性,而女性只是皇权贵族的消遣品。美人,无论出身贵族还是贫民一定会被进献或是用来维系家族权益,女奴的性命则更为悲惨,只是几文钱的事情,穷尽一生也没有任何权利自由可言。 在现在,女性更是成为整个社会中的弱者,她们的权利与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其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现在的家庭中最容易发生也是对女性安全威胁最大的问题。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对大多数是男性,包括侮辱谩骂、殴打、经济控制、限制人身自由、冷暴力等等,他们对妻子大打出手,恶语相向,对妻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最不陌生的例子就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他的前妻Kim在微博上传了多张照片,称遭到家庭暴力,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四次开庭审判,最终判李阳支付Kim几百万的赡养费。家庭暴力要从社会、生理、心理等多种角度去分析。现在很多的舆论媒体并没有摆正他们的社会价值观,有一则丰胸广告的广告词是这样的:只有挺起胸,你才能抬起头。当这则广告出来后,有不少人认为广告有明显的带有歧视女性的意味,似乎女性所有的价值仅仅在于她的胸围是否够大,而她的学识、才干、能力等全被忽视了。这样无形中给人一种误导: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男人赏心悦目。社会没有将女性放在一个独立、平等的位置上,也没有很客观地看待女性外表与内在之前的平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 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 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依恋的类型: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忽视:严重地或长期地、有意或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例如足够饮食、衣服、住宿、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 (1)定义: 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 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 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 (3)行为的种类 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 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 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 2、环境

(1)涵义 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 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b.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 d.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 e.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②社会环境 A、定义(广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比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 B、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个体通过行为适应和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动机和动力),环境因素是根本。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决定性影响。 第一、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的定则: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的影响最大。 第二、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第三、个人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第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 ①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 约。 ④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①生物过程 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 ③社会化过程 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 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 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 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 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 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理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 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学习独立行动。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代理人是同 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机、爱及伴侣的感觉。 代理人是配偶、情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 ⑦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致力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代理人是配偶、 子女和文化规范。 ⑧老年期:65岁以上,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回忆过去,感到满意或者失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6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法。单位诸如家庭、团体、社区、 文化及社会阶段与阶层。 3. 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 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在人生过程中从幼年到 老年,各人在不同阶段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及赋予的工作责任均不相 同。 4. 常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 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5. 社会化:是个人从婴儿时期起逐渐被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 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6. 镜中之自我:社会学家顾里所创立。表示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反应 与态度,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愧的行为。 7. 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8. 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是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性的影响,换言 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9. 观察法:观察法可分成自然观察法及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 下进行观察,而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室研究,系属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 10. 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的研究设计。 11. 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 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12. 社会计量法:从表面上看来,此研究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而实际应用上,他是用来评量某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工具。 第二章婴儿及幼儿期 1. 超我:源自于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 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2. 口欲期:佛洛依德心理与性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口欲期是婴儿时期主要的活动,是与口腔 有关的,包括吃、玩、发声以及探索周围的环境。 3. 依恋感理论:提出爱的需求及依恋感理论者,要为包尔贝。另立柏尔、郝威、哈罗、史匹 兹等人也提出相似看法或试验。他们强调:婴幼儿需要照顾者(主要为母亲) 爱抚养育,二者是互动且相互影响的。 4. 感觉动作期:感觉动作期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第一期,婴儿从最原始的反射性操作,改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大作业 考试科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美国学者佩根提出的游戏发展模式。请你谈谈对游戏发展模式的看法。 谈谈看法:(不得少于500文字) 答:该发展模式体现出随着幼儿的成长,游戏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最开心的时候是出于搭积木、拍皮球、讲故事、过家家等各种游戏中时。游戏给幼儿带来不少欢笑与快乐,也是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因为追着幼儿的成长发展,家长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独立吃饭、穿衣、上厕所、收拾玩具等;在幼儿园,幼儿们需要完成手工、绘画、唱歌、跳舞等任务,这些都要求幼儿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一方面幼儿渴求与成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其能力比较有限,暂时无法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因此游戏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有人据此将幼儿期称为游戏期。感觉运动游戏需要幼儿知觉与运动技能的协调-致:假装/象征性不仅对幼儿的知觉与运动技能提出了要求,还需要幼儿记忆、表象思维、语言及情绪的表达能力参与:当然,到了结构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时期,幼儿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综合提高。 在游戏内容形式和所需技能的变化过程中,幼儿的身心都得到了全面发展。首先,游戏能让幼儿们享受愉快、幸福的童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不仅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好奇好模仿的特点,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感成功感自主感,满足孩子好合群好交往的特点,使其在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中产生快乐和喜悦,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到明显的提高,在换位思考方面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角色获取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思考的深度方面,也能促使幼儿逐步从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向内在本质特征的方向转变;再次,让幼儿们体验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游戏所具有的虚构性愉悦性主动性和“控制感”特点,能极大的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极力地去克服,这样就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最后,游戏能是幼儿获得生存和生活的经验。 2、试述生育的主要原因。谈谈你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谈谈看法:(不得少于500文字) 答:生育是有社会功能的。比如在乡土的社会,他就是那种传统社会,不是工业化的,没有现代化的社会,生育有一个绝对的功能就是养老功能。费孝通先生说:中国是反哺模式,西方是接力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李爱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主要围绕“情境中的人”这一主题,从纵向上按时间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九个时期,从横向上按空间将人的活动场所划分为母体、家庭、幼儿园、学校、职场、社区、公共场所等地,分别讨论处在不同时间段上的个体,其行为发展与不同空间场所的关系,目的是帮助同学更好的理解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化过程、影响社会化过程的因素、以及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矫治方法。 本学期第一次开设本门课程,教学中在教材选择上注意到教材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课件制作突出三条教学主线:环境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性行为、个体社会不适应性行为及其矫治;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教学结果得到同学肯定,与此同时,同学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的内在联系,注重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社会学原理去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与现象。教学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教与学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建议言之有理,对今后改进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作为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结合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在反思本门课程教学时得出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主题与主线:人类行为学(行为问题——环境原因——矫治方法) 2、基本理论与知识 (1)基本理论 ◆社会化理论:个体的行为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成长阶段理论:个体的成长或行为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障碍与危机。 ◆社会工作理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障碍与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与干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1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的反应。 A、环境 B 客体 C学校 D 家庭 2、一般而言,可以把人类的环境区分为()和社会环境。 A、家庭 B、自然环境 C、学校 D、客观环境 3、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对人、人的问题和()做出正确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A、人的思想 B、人的行为 C、人的能力 D、情境 4、社会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各年龄层次人们的()。 A、积极性 B、水平 C、社会功能 D、社会能力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年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工作专业新采用的课程名称。 A、1981 B、1971 C、1982 D、1973 6、皮亚杰是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是()的创始人。 A、需求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认识论 D、发生论 7、同化是把外界因素纳入到机体己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此来获得()。 A、知识 B、能力 C、教育 D、适应 8、角色是一种根据个人()确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特定团体和社会中的期望。 A、威信 B、地位 C、才能 D、成绩 9、预防实务关注的领域与日常实务关注的领城相同——人与()的相互作用。 A、人 B、家庭 C、社会环境 D、学校 10、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一书中提出的。 A、《人类动机的理论》 B、《存在心理学探索》 C、《行为矫治原理》 D、《动机与人格》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压力是一种制服人的力量,通常让人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或者感到()。 A、危害 B、威胁 C、恐惧 D、无望 2、指定传染病指()等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B试卷以及答案

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从二楼打到一楼,小强妈妈的腰也摔伤了,母子二人从此形同路人,互不理睬。小强表姐说,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问题: 1、从系统的视角对小强的心理、生理、心理进行分析, 二、材料分析: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堪忧 ……情感灾难 户籍制度遭指责 2011年7月一个闷热的晚上,17岁的张娟子和母亲黄冬艳结束12个小时的旅途,从深圳回到老家——湖南的一个偏远农村。下车后,娟子推开木门,走近屋内,叫醒5岁的弟弟张毅。看到黄冬艳,张毅并没有立即投入她的怀抱,而是扑向姐姐。他一直看着姐姐,似乎不敢看母亲。黄冬艳则一直乞求他,让他叫妈妈,可张毅就是不肯叫。过了一会,黄冬艳拿出一个毛绒动物玩具,轻轻地说“叫妈妈”,张毅这才叫出“妈妈”两个字,同时用手抓住他的新玩具。黄冬艳此次回家的目的是接儿子去深圳,与她一起生活。 在深圳,像黄冬艳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大约有1200万。他们中很多人在工厂打工,生产鞋子、iPad 和其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希望用赚来的钱改善家里的经济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卷 (B ) 使用专业、班级 社工10 学号 姓名 l 题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以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例,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系统的相互影响。 2、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哪些?请列举,并说明非言语交流的作用。 3、试描述女性更年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在中年期阶段,存在着生殖性对停滞的心理危机。怎样理解中年期存在的生殖性对停滞这个心理危机? 二、案例分析:学习障碍的孩子(20分)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 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差点把腿打断”,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 考试形式开卷(√ )、闭卷( ),在选项上打(√) 开课教研室 社会工作系 命题教师 盖中辉 命题时间 2012.5 使用学期 11-12-2 总张数 3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