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央视《开讲啦》 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浅谈央视《开讲啦》 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浅谈央视《开讲啦》 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浅谈央视《开讲啦》

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王志停

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号:100244018

指导教师:李红霞硕士

摘要:随着“娱乐”“收视率”的加盟,国内电视综艺节目从买内容到买版权不断“拿来”变化,越来越多的责任媒体人呼吁原创。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上海唯众影视传播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坚持原创,带着真诚制作节目,独特的节目定位、双向交流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使其赢得了口碑和收视率,对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开讲啦》;青年电视公开课;真诚;受众细分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上海唯众影视传播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响应国家广电总局政策,坚持以原创开拓市场,借明星和青年的思想互动吸引观众,用TV2.0①的思维不断创新,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开讲啦》栏目的举办一方面对于当下电视荧屏上雷同率高、缺乏个性的娱乐类节目有重要的净化作用;另一方面顺应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由于节目自身的特质以及节目正处于发展阶段,变化性较强,目前国内对它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于分析该节目获得好评的原因,肯定其价值以及节目长久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朱晓彧、冯美的《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人文讲坛节目的突围——中央电视台<开讲啦>的创新价值》从节目的模式定位创新、传播主体创新、内容形式的创新、传播方式的创新方面分析节目给观众带来的新体验,肯定其是“近期中国电视荧屏最具冲击力、感染力的创新之作”②,是一档传递正能量的心灵好声音。本文通过对比、列举等方法,分析节目概况、节目特色及它对其它电视综艺节目创新启示,以期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健康发展有些许思考。

一、节目概况

《开讲啦》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上海唯众影视传播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是特意为90后大学生打造的思想价值观的交流平台。节目自2012年8月27日在央视综合频道跨零点时段播出,采用季播的播出形式,2013年3月底节目由季播改为周播+季播,假日进行特别策划的播出方式,先后推出了

“开学季”、“青春季”、“毕业季”和“新年季”等特别节目,并在CCTV-1和CCTV-2共同播出,节目播出时间在2014年进入了央视晚上次黄金档十点半档。该节目通过“青春代表校园行”等活动,选拔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作为青年代表;通过网络和线下调查“你想听谁讲,我们就请谁来”[1]征集演讲嘉宾、演讲主题和互动话题;邀请各个年代各界各领域“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为嘉宾;在没有演讲台、演讲稿和提词器的舞台上,嘉宾通过十五分钟演讲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悟,然后与八位青年代表、三百位观众进行现场交流对话,讨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截止到 2014年 3 月,节目共播出 80多期,百度相关词条突破930万,其官方微博有近六十万的粉丝,其微话题有近四百万的讨论互动,优酷点击率从第一季的161.1万到第四季的2541.2万,[2]屡创新高。

表1:《开讲啦》部分节目单

二、创新表现

近几年,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2005年《超级女声》引发电视“秀”狂潮;2010年电视婚恋节目遍地开花;2012-2013歌唱类节目再度泛滥,2013年《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激情唱响》等将近几十档的电视歌唱节目,节目定位单一,缺乏个性,缺少创新。针对这种状况,媒体人呼吁创新,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希望能够优化节目结构,激发国内创新力量。《开讲啦》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在节目定位、形式、内容等方面力主原创,顺应国家政策和市场要求,给电视荧屏带来了一份“清凉”。

(一)以青年电视公开课为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包括受众定位和节目形态定位。借鉴经济学的观点,受众定位是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形态定位是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3]当下社会处在一个复杂的转型期,社会生活、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阶层之间有不同的生活需求、利益诉求。从孩子到老人,从男性到女性,从高知到农民工人,人们的年龄不一样,性别不一样,文化的背景和程度不一样,看电视的习惯不一样,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不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一档节目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要对观众进行细分,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为谁生产”,明确自身定位,尽可能的找到“市场空隙”,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节目定位首先是受众定位。受众的定位关系到受众细分,它指根据受众的要求,按接收信息的习惯方式,把受众分成特征相同的一部分。受众的细分来源于经济学,也就是对受众进行分类,对受众进行分类是我国电视整体水平发展和受众自身素质普遍提高的必然结果。[4]目前我国电视节目讲节目定位在年轻人、青年人较多,但年轻人、青年人定位较模糊,不明确,80年代初人和80年代末人在思想、兴趣等方面就大不相同。《开讲啦》对观众进行细分,将节目定位在90后大学生,是特意为走向社会的90后打造的演讲类节目,是中国首个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嘉宾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涉世未深的年轻学子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希望能给其提供一些参考。

其次是形态定位。传播学者麦奎尔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指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特定‘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5]电视节目想要抓住观众,就要解决好“生产什么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节目可以从受众的某一方面需求入手,或者满足年轻爸爸妈妈们对育儿知识的需求,或者满足老人们情感的需要求或是满足一些中年男性、中年女性对某一种东西的渴求等等。《开讲啦》从社会变化发展给年轻人带来的困惑、迷茫、不解和焦虑入手,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与青年们交流对话,通过对话,把梦想和现实、生活和工作拆开又合并。这种有关交流思想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在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中是罕见的。在收视率和口碑都比较好的众多综艺节目中,《爸爸去哪儿》以亲子关系作为节目突破口,《中国好声音》以音乐梦想为起点,《非诚勿扰》策划单身男女的相亲婚恋,《一站到底》将益智竞技作为节目定位等等,各种各样的节目定位,却鲜有关注90后青年人的思想层面的。《开讲啦》满足其精神方面的需求,弥补了这个空缺,赢得了青年们的青睐。在专业调研网站问卷星上所做的《<开讲啦>收视情况调查》的问卷中显示,观看该节目的观众年龄在15-20之间的占13.3%,20-30岁之间的占86.6%,拥有本科学历的占83.3%,66.7%的观众通过网络重播的方式观看节目。[6]

策划电视综艺节目可以从细分市场中找市场空隙,尽可能的缩小受众范围,尝试“小众化”式的“窄播”。先确定目标群体,在此基础上调查研究目标群体的兴趣,找准目标群体的需求,投其所好,策划节目内容和节目的表现形式,制作受众喜爱的节目。

(二)以双向交流为表达语态

随着网络的一步步发展,美国民间非营利机构TED的系列演讲风靡全球,之后各种演讲层出不穷。听道论坛、万有青年烩、《百家讲坛》、《超级演说家》等等,有直接模仿,做中国版TED的,像听道论坛和万有青年烩,也有借TED这股旋风做自己的演讲的。《开讲啦》以TED为蓝本,将演讲和青年代表们的犀利发问、平等的交流互动相结合,在中国电视上首创了青年电视公开课的表达形式。

1.表达上的双向交流

首先,“演讲+提问”的互动形式。《开讲啦》并不是公知们单纯的讲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它在演讲的基础上增加了“问”,一期节目45 分钟,演讲时间15分钟左右,其余时间用于互动交流。“演讲+提问”的互动形式是一般电视演讲所不具有的。在《百家讲坛》栏目中,专家学者们用自己的视角解读历史、解读名著,使学术文化大众化,让大众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历史,领悟普世价值,与《开讲啦》注重双向传播不同,它注重的是学者知识的单向传播。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栏目虽然采用了“演讲+提问”的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形式,但与《开讲啦》的交流互动不一样,《超级演说家》“学员”台上讲,“导师”台下评,考试一样的互动;《开讲啦》也是台上讲,台下评,考试一样的互动,不过人物位置对调了,被考被评的是那些权威“老师”,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公知,“考官”是草根观众。

其次,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除了“演讲+提问”的互动交流,《开讲啦》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话语权“分享”给受众。不同于“万有青年烩”演讲者的内部推荐,演讲内容的“技能化”,《开讲啦》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开展“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你想听谁讲,我们就请谁来”的活动,线上线下征集节目嘉宾、嘉宾演讲内容、话题内容甚至一些趣味“小纸条问题”。这种人物征集、话题征集搭建的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们开辟了一个在电视讨论公共话题的话语空间。[7]《百家讲坛》也曾引发了观众们的各种议论,但多是线下讨论,《开讲啦》这种线上线下的讨论却是绝无仅有的。节目播出时,现场几百位青年人与嘉宾互动交流;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是一派欣欣向荣。节目组邀请了多位嘉宾参与线上的微访谈,把一场与青年人的心灵对话演变成一场互联网社区与网友的互动。[8]《开讲啦》就像青年人的专有交流场所,大家一起分享对于青春、梦想和成长的思考。这种强大的互动交流,这种平等和尊重,这种“用电视”的精神,杨晖称之为“TV2.0”精神。

2. 内容上的双向交流

演讲类节目如TED、万有青年烩和《百家讲坛》,都是嘉宾们向受众阐述自己的观点后结束节目,内容单一。《开讲啦》则更进一步,增添了观点的讨论、思想内容的交流等环节,将演讲和青年代表的尖锐发问相结合。嘉宾通过十五分钟演讲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悟,然后与八位青年代表、三百位观众进行现场交流对话,讨论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交流思想。《开讲啦》的青年代表是通过“青春代表校园行”等活动选拔出来的,他们类型多样,来源多样,有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新锐的思想观点和新鲜的表达语态。面对各界各领域的明星嘉宾们,他们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问质疑。2013年11月30号高希希在分享“故事里的故事”时,青年代表杨起帆问他只拍正剧,不拍雷剧,担不担心被激烈的市场淘汰出局;青年代表宋澎和他说,忙碌工作后,很多人都不愿意费心费脑的看电视剧,还直言他的《新三国》有很多穿帮镜头;青年代表高原质疑他的《楚汉传奇》大规模运用《三国》的原班人马,甚至背景音效都一模一样,是不敢启用新人,是对观众的一种敷衍,是想给剧上保险等等。一系列的质疑、讨论让高希希导演不停擦汗。中央美院徐冰教授在分享“创造力从哪来”时,青年代表章扬说他去文化馆看艺术却看不懂,“看不懂艺术是谁的错,艺术是不是该离人民近点?”青年代表于垠水反驳,“为什么非要看懂呢”引发了“怎样看待当代艺术”的话题。对于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话题,人们可以赞同可以中立也可以驳斥,它是一堂课,更是一场思想讨论会。

“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新,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9]。《开讲啦》借助央视平台,将不同年代、性格和领域的明星人物整合,将网络社区、电视演讲、公开课、辩论会等元素进行整合,将人生问题和社会现实及时下的流行文化相结合,开创了富有“TV2.0” 的理念的青年电视公开课。这对其他电视综艺节目不得不说是一种思考,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打破各领域的界限,与时俱进,重新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三)真诚的节目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商业化,越来越多的节目为了收视率走向“表演化”。2012年《中国好声音》创造了收视奇迹,但与此同时,节目和选手被质疑编故事、假煽情;2013年《我是歌手》第二季观众席上出现的“哭泣姐”“陶醉哥”更是质疑声

不断,之后不断曝出一些节目为赢收视率找职业观众和托儿的事情。一时间,综艺节目制作的“真诚”饱受诟病。而《开讲啦》则始终带着真诚做节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节目制作理念真诚。它的定位是青年电视公开课,是特意为9 0 后年轻人制作的节目,在节目制作之前,栏目组特意到全国近百所高校做调研,然后分析整理,最后根据民意确定了节目语态、内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说人话,不端着,够真诚,正能量”[10]。《开讲啦》节目嘉宾范围广:有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政界、商界、文艺界、体育界甚至是国界等各界的有影响力的明星人物:有科学家杨振宁,大学教师陈果,文学家严歌苓,政治家范徐丽泰,企业家王健林,影星周润发,世界体育明星肖恩·巴蒂尔等等。虽然嘉宾都是各界各领域里的大腕,但栏目组根据尊重受众提出的“说人话,不端着,够真诚,正能量”的要求,将嘉宾演讲舞台设计成弧形,让青年代表、观众对舞台形成包围之势,并且没有给舞台设置演讲台、演讲稿和提示器,让嘉宾在有形无形的压迫下,无法遣词造句、反复琢磨,只能敞开心扉,真诚的表达。

其次,嘉宾态度真诚,叙事内容积极向上。虽然演讲嘉宾都是各界的顶级人物,但他们并没有什么明星气场。徐静蕾“一上场,就老实交代——“我是个容易紧张的人,一上台,脑子就一片空白”。刘德华在演讲前就给台下观众说自己会因为讲得不好而紧张,一上台就说自己很紧张,不会讲话,连手指都是麻的。一代影帝周润发在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更是幽默风趣、亲切可爱,当主持人撒贝宁问到“您为什么爱自拍”时,周润发淘气地在小撒耳边悄悄说:“你知道吗?我有病,自拍病”。然后在现场和观众自拍合影,与普通人无异。

虽然《开讲啦》邀请的演讲嘉宾在某一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但它并没有一味地宣扬嘉宾的成就,让人们向其学习、看齐,而是通过嘉宾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让青年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的生活。2013年7月1号范徐丽泰分享“你真的尽力了吗”时分享了她在大学里学羽毛球的事情。她不会打羽毛球,看见别人打得很好玩,就想去玩,人家在打的时候,她去参与,那些人都看不起她,因为她连羽毛球的拍子都拿得不好,都不让她跟他们打。第二天,她就到书局去买了好几本羽毛球的书,练了一年后,在香港大学比赛羽毛球的时候,拿了冠军。“为什么记着,不是因为我做了冠军,而是记着,如果我要想做一件事,如果我愿意付出努力,我会成功的,我会有进步的。任何事情我不认为我是懂的,就是因为我不

懂,我就要去学,我就要去了解”。类似于打羽毛球的事情几乎人人都会遇到,但遇到了像她那样去做的怕是寥寥无几。徐丽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年们面对困难,要付出努力要尽力而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从《开讲啦》的真诚可以看到电视综艺节目要赢得观众的青睐,必须从受众的角度思考,以受众为本,对受众负责,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和审美需要,以真诚换取受众对节目的忠诚。

三、对其它电视综艺节目的启示

《开讲啦》在收视与口碑上的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它身上有很多其他电视综艺节目需要学习的。它提示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受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除此之外,以下三点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统筹文化和娱乐,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统筹文化和娱乐,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就是找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到,“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 [11]。普通大众都有娱乐的需要,都比较喜欢观看一些有趣味、有吸引力的节目。《开讲啦》打破了“演讲即严肃”的惯例,节目轻松愉快,现场嘉宾跳艳舞,观众秀才艺,主持人幽默挑事,“小纸条”八卦,轻松的演讲愉悦受众身心。这档轻松的电视公开课为央视赢得了加多宝5996万的冠名费,比标底价溢价58%,可谓收益颇丰。这对一些主旋律的人文节目不得不说是一个借鉴,在可能的范围里,适当运用一些娱乐元素,将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寓教于乐,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品味人生哲理。

电视节目也不能只顾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丢失应有的社会效益。无论节目形式如何出新,内容如何丰富,最终都要满足大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不然,即使暂时赢得观众的“眼球”也不会长久。电视综艺节目要致力于提升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或者说“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12]《开讲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它通过

嘉宾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交流思想,讨论话题,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所以,电视综艺节目在注重搞笑注重娱乐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增加与大众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提升节目的文化内涵,让受众在娱乐中学到东西。总之,统筹兼顾文化和娱乐,落实两个效益的统一,让观众在愉悦中玩味生活。

(二)进一步推进电视节目的播出形态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观众从原来的看节目到要求参与节目,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开讲啦》利用节目直播的思维和形态,邀请观众大量参与节目。在节目播出时,节目组邀请多位嘉宾参与线上的微访谈,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发表自己的对节目意见和建议,形成互动交流,满足受众的参与感,节目组若能将“TV2.0”的诚意更进一步,开创首个综艺直播,把线下、电视、互联网全部集合到一个平台上,让观众全程参与节目,或许节目会有更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目前中国电视节目最大的问题是以录播为主,是电视而不能直播,那就还不如电影。电视生于直播,死于录播”[13]。录播与直播对观众而言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会使观众对节目有不同的印象,直播相对于录播,更鲜活,更有热度,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更能发挥观众的主体性,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在我国,盛大的体育比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已逐渐步入了直播形态,像奥运会开幕式、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1+1》《我的今日之最》等,虽然节目性质不同,但电视综艺节目也可以尝试一下推进电视节目播出形态。

(三)深度开发电视节目的产业价值

“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之间,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传统的行业界限正是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生成的机会。”[14]据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数据统计,《开讲啦》在25至44岁中形成了稳定的收视受众群。《开讲啦》栏目组借助节目影响力,利用节目品牌,对节目进行的一系列组合、开发,延伸节目价值链。栏目组首先将节目第一季演讲的全部内容以及一些未在节目中公开过的内容进行整理,集结成书——《开讲啦:人生路,莫慌张》,并将其出版发行,借书籍进一步扩大节目品牌影响力。接着利用节目品牌影响力进行广告招标,赢得了加多宝5996万的冠名费。据制作方透露,2014将推出《开讲啦》子品牌——大型季播节目《青年中国说》、“最青春“系列微电影及《开讲啦》系列图书,全力打造“2014开讲年”。[15]电视综艺

节目要先打造节目品牌,立足节目市场,然后打破行业界限,对节目进行的一系列组合,深度开发电视节目的产业价值,实现电视文化产业化。

在如今电视节目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开讲啦》虽然有很多不足,但其真诚的制作理念、独特的定位、双向交流的表达语态及其交流思想的内涵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其他电视综艺节目借鉴思考的。由于节目正处于发展阶段,变化性较强,可借鉴的前人成果较少,加上笔者视野狭窄知识积累不足,所以难免有所欠缺。希望《开讲啦》再接再厉,不断拓展节目的发展空间,让那一抹“雨过天青色”[16]给予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注释:

①TV2.0:“Web2.0”的电视应用,强调传统电视与现代网络媒体的融合,具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其核心精神在于发挥观众的主体性,让观众参与节目,甚至是决定节目的发展

②黄悦的《打造电视界的“思想好声音”——浅析央视<开讲啦>》主要通过分析节目特色、受众定位、节目制播模式、TV2.0的理念、与其它同时段卫视节目的比较性优势,探究其长久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林洪海的《央视<开讲啦>栏目的SWOT分析》以SWOT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担任着媒介的正面传播功能的节目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8]杨晖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1013157522.html,/s/blog_4bfdcd910102e8id.html

[2]数据来源于网络

[3]黄悦.打造电视界的“思想好声音”——浅析央视《开讲啦》[J]. 新闻知识,2013(8):66

[4]谌怡秋.电视栏目受众定位与受众细分化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87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陈岩.从“黄孩子”到“开讲啦”:媒介的社会责任[J]西部广播电视, 2013(20): 27

[7][9]袁靖华.电视节目模式创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7

[10]王晴川,罗闽儿,陈颖,郑必朋.“说人话、不端着、够真诚、正能量”——对话唯众传媒总裁、央视一套《开讲啦》策划杨晖[J]南方电视学刊 , 2012年05期88页)

[11]邵培仁,陈建洲.《传播社会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3):20.

[12]战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策划》[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6

[13]李幸.大众立场·李幸电视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14]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0

[15]侯殿垚.《开讲啦》研讨会上海举行明年推子品牌《青年中国说》[N].综艺报.2013-11-14

[16]顾学文.要盯着脚下,更要看着远方——专访央视主持人撒贝宁[N].解放日报,2013-11-29(17)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中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从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发,讨论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凸现出许多因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下面这组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据: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国在50%以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时至今日,创新水平低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道路上的大绊脚石,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我觉得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创新主体的内在原因,例如创新思维观念落后、创新人才匮乏和创新能力不高;其二,创新外部环境原因,例如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和创新资源不足等。 从创新主体内在的方面来看,首先,自主创新主体的知识水平应该比较高。国家自主创新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知识和想法转化为成果的人才。随着我国大学的普遍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长。虽然看上去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行业创新人才很少。其次,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进步,又谈何发展?创新需要主体拥有颠覆的、独特的、大胆的思维方式方法。古板的、墨守成规的人是不大可能有创新想法的。可悲的是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不被鼓励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的能力被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发布时间:2014-9-30 16:10:22 阅读数:127 哈工大报讯(王永靖/文)我21岁进入哈工大-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计划,23岁获得哈工大和伯明翰大学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转专业进入智能材料领域开始博士生涯。我的简历其实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并不出彩,没有获得很多的奖项和奖学金,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没有参与过大型研究计划,只是千万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也曾是迷茫的大多数。但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我同时接受了中国和英国先进大学的本科教育,在英国和哈工大都认识了很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的同学和师长,并且我的两位导师:米特斯劳·布勒迪斯教授(本科生导师,国际自控联大规模复杂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德张·范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英官佐勋章,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都是世界知名的学者和专家。更有趣的是,他们两人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学者,做事情想问题风格迥然不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对比,所以我只想从我的经历谈谈科研创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什么是科研? 在我刚上大学时,从未考虑过自己会踏上科研这条道路,似乎科研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一方面我们觉得科研人员太过高大,一定是智力和勤奋程度超群的人才能够胜任;另一方面又过于苦行、清贫,和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格格不入。我从来都对自己的智力没有信心,对于科研完全没有兴趣。对于我在科研和商业的选择上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交通学院的王东升老师。当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他的时候,他顿了顿说:做科研好的人做商业也会好,反之亦然,两个不矛盾。我在读了博士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其实在英美的经济体系下,科研和企业是一样的,只是企业生产的是商品,科研生产的是知识,其他的环节,比如前期的投资、产品的推广、内部的管理都有着相似之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兰迪·鲍什教授罹患了胰脏癌,在他人生的最后一节课上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年轻时的他并不想读博士,他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销售经理,而当时他的导师说:既然你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不如来销售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来销售知识怎么样? 相信在英美有过研究经历的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一个世界顶级的研究组中会有若干位教授,而这些教授或学者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分工,其中会有一个在本领域基本功扎实、坐得住冷板凳的教授搞理论突破,为整个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会有一个口才好、亲和力强、人脉广的教授拉项目,为研究组提供资金支撑;会有一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经验丰富、涉猎广泛、眼光深远的老学者,对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筛选;还有一个很会发表文章、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通讯上的都很抢眼的写手,扩大研究结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都是出色的科研人员。当然,尽管大家分工不同,这些人都拥有基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很多大学生会说,自己的成绩不好,基础不好,不适合做科研。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在本科学习的是控制,博士时我准备跟随范教授继续研究控制和优化。范教授看到我在控制方面的成果后同意了我的申请,但入学后第一天他却用充满信心的语气问我:想不想做一点更有前景的学科?我们来试一试做XXX智能材料吧。控制与优化的基础学科为数学,而材料的基础科学是物理与化学。这样的跨度在研究初期对我挑战很大,高中那点可怜的物理和化学基础过了4年本科都还给了老师,不仅学术论文看不懂,甚至一些基本的名词都不清楚。我不止一次向导师阐述了我的担忧,导师笑着对我说:第一,我进入过很多领域,一开始也不了解,可慢慢都获得了一席之地,重要的是勤奋;第二,你在一个领域可以取得成果,在别的领域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就,具体知识不重要,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做事习惯是更重要的;第三,我已经指导了超过100名博士生,看看我身后书架上的博士毕业论文,我有信心,你也应该有信心。此外,他还亲授他自己读文献、想问题和写论文的心得。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没有任何人的引导下,我们师徒从零开始就一路摸清了XXX 智能材料这个领域,并在6个月后写出了这个领域的一篇综述论文,渡过了重要而艰难的开创期。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本科要打好基础,学好基础学科,然后到博士才有能力大施拳脚。但随着交叉学科越来越成为科研的前沿,已经很难面面俱到地把众多领域的基础都打牢固了。有着优质的教科书、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自学方法,任何知识缺陷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补起来,关键是要有下定决心的勇气和勤奋的态度。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内容摘要: 自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更加肆意疯狂.他们通过经济的掠夺,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受到严重的破坏解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操纵与控制.致使我国逐步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日趋崩溃,失去了对文学艺术的控制,近代再没有皇家出面组织美术活动.然而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并不麻木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百余年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进行反抗斗争.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取得了不断的胜利.在孙中山领导的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资产阶级新民主革命给美术带了新生机,是过去为封建社会及其统治阶级服务的美术,改变成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中国革命促使美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近代中国画虽然受到压制和排斥,但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中国画及多方面艺术影响的同时,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有生命的发展着。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近现代中国画海派吴昌硕齐白石 正文: 在中国古代称绘画或为丹青或为水墨。自从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中国画”。受外来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坛传统绘画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提出反对封建政治纲领的同时,对于文化艺术也很重视。一方面取缔、改造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雕塑、绘画、打倒“圣人”孔丘的偶像,反对描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仙佛鬼怪的人物画。另一方面,重视民间美术的宣传作用和组织管理,设有专业的机构,将民间画工、画师以及手工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石刻等制作。现存太平天国的美术作品尤以壁画为多,浙江绍兴、金华、安徽绩溪、江苏苏州、江宁、宜兴和南京等地有这一时期的壁画遗存。较多表现的是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伴随着历史的推演,中国近现代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也要求中国画适应新的审美需要,在文化知识界展开了对传统绘画的分析批判。 传统的中国画充分表露画家对当代生活的兴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肖像画得到了重视,提出了“悟对通神”“览之若面”的要求,事实上这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反映,也从而使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了发展。花鸟画的发展要晚于山水画。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的玄思想盛行以及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独立的山水作品,只是山水多作人物的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较为古拙。由于题材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渐渐的使山水画不但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风格炯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工致浓丽,开创了金碧山水一派;而吴道子画山水笔迹豪放;王维以诗人画创“破墨”山水,抒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致,创“泼墨”之法;张璪的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从一个侧面道出一个艺术家对山水画的创作的追求与理解,等等。在盛唐之时,山水画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浅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

浅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 第六期县级干部轮训班姚应东 根据教程安排和班委提名,我现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浅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评批、指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的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各工作方面中去并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加速我国经济方式的快速转变。 一、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日渐提高,在科技领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集成蕊片”的突破、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等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为我国科技界和企业圈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这些成果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我国经济至今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的矛盾长期存在,压力日益增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生产国”的地位;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我国就是产品加工或组装的基地,而不是产品技术 腹有诗书气自华

研发基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再就是我国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能力差,对技术的引进在吸收、消化和转化方面工作开展滞后,导致我国长期处于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重复引进,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使经济的增长与国家总财富增长不同步。 (二)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已严重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来推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许多企业宁愿花费巨资做广告,也不愿意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科技含量上多投入。 (三)核心技术薄弱。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没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弱国家是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经济强国。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成本将越来越大,在日趋广泛的国际竞争中,将越来越被动。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与方式 如何尽快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强的自主的创新能力,使技术引进由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原始创新方面:要重点过研发,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批在科技前沿有着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要攻克一批制约和影响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电视剧产业已积累了雄厚的软、硬件基础,影视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一大批电视剧产业制作人才,同时,一批国有和其它经济成份的影视实体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脱颖而出,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制作和管理经验,电视剧产业作品和市场营销的新方式和新观念在改革和探索之后已基本上被接受。 1.1中国电视体制特点 电视作为一种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播事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在电视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目前世界各国电视的电视体制主要有五种类型: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根据这些体制在各国的实现程度的不同,各国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多种并行的方式运营。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典型的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很明显,这个结构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完全是同构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1]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1.2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 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 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1],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自主创新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深圳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讲话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2005年11月23日 一、以有形产品换无形产品的贸易不可长期持续, 中国产品不能长期处于低利润的一端 中国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主要由这样两个严峻的事实决定着的:即中国难以持续地和长久地以有形的实物资源交换发达国家无形的知识和技术资源。第二,在有形与无形产品的交换过程中,无形产品的利润率大大高于有形产品。中国如果长期处在有形产品的生产阶段,便在国际分工中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国民财富便很难有实质性地增加。 大家知道,中国目前已经被国际分工分配到一个初级工业品制造加工的生产地位,这种国家主要是给国际市场提供资源类和简单的机械加工类产品。在与外国的贸易交往中,这类国家往往需要付出大量有形的实物资源来换取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产品。而物质产品往往需要消耗本国实实在在的物质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如果中国长期陷入这样一种国际分工角色,那么本国的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很快便会消耗殆尽。最终世界将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以知识换实物的发达国家将生活在清山绿水的环境中,而以实物换知识的国家最终将出现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发展难以持续。 这种国际分工目前已经达到何种程度?看看航空业就清楚了,整个中国民航使用的全是外国飞机,一个行业被外部产品所垄断。这种国际分工还在继续进行,如果中国不改变发展战略,过不了多久,很多领域都可能出现严重的分化。 因此,中国不能盲目地夸大国际分工的好处,任何一种制度和原理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国际分工也是如此,既有优点,也有弊端。一旦某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被国际分工定格到一个工业制造加工的位置,那么这个国家将长久地从事简单的生产制造工作,既不能从国家贸易交换中获得高利润,也会因资源透支而导致不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国际分工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举一个数字便可以看出,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目前都已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的程度,但是,美国的年钢铁生产量从来没有超过1.5亿吨。而我们国家,目前的GDP以美元计算仅仅只有1.5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

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 摘要: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上体现为直接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现当代,经过对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和“85新潮”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思之后,艺术界出现的“新文人画”现象,实质上是对全盘西化和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拨,预示着艺术审美思想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禅宗中国画艺术审美 一、禅宗思想对构建传统艺术审美的意义 中国封建理学与禅宗思想对待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意识,有着两种不同的学说。存天理灭人欲,天理高于一切,人欲不可违背是理学家回避“自由”问题的一贯主张。而禅宗思想却正视个体生命的不自由问题,认为人生的自由存在于不自由之中,解脱之道即在由迷而悟之中。“悟”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人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即“涅檠”。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现实生活之外的空灵与思想自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而,禅宗有别于儒学的特殊思想魅力也就由此形成。 一方面,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这些知识分子士大夫为寻求自救,找回个体的生命自由,希望通过“修持”在无自由的现有社会压迫下求得心理解脱和精神释放。 被理学思想规范着的封建士大夫,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封建秩序对抗。而主张不触动现有秩序的禅宗精神,正好符合士大夫的要求。禅宗的核心“悟“在形式和作用上与艺术审美最为接近。因此,士大夫尚保存的对自由的本能追求,都大量转入艺术审美方面,直接从艺术活动中来体会自由经验,使禅宗在封建时代,成为艺术家的哲学,较之儒学和道学也最富于艺术精神。 禅宗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审美思想的发展,并且渗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发现,对中国式的“气韵生动”的发现,以及对形成人与自然融合之艺术精神体系的重大影响。换句话说,即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和重构艺术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多彩的背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源远流长的还有灿烂的文化。人际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被赋予时代的气息,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经历历史的变迁,当今人际关系呈现怎样的趋势,又该有怎样的发展?存在着什么利弊端?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儒家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因素很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铸就了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国度。 孔子开创先秦原始儒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集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之大成,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这传统以人文主义精神特质,从而为儒学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确定了基本生命路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整合手段 ,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 ,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在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礼”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纽带,也是维系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在儒家文化中都有明确的规范,三纲五常更是给当时的百姓系上了缰绳。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普通百姓也遵循着礼的说教,因此程门立雪、孔融让梨一个个著名的故事流传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时间流逝,”礼”的精髓并没有改变,当今人际关系也遵循着礼。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教导他的子民以礼待人。因而引出问题,当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走向民主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调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讲求人人平等。当今社会,传统的等级思想与特权意识逐渐受到批判,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开始强调平等,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事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家庭已成为一个较过去不同的和谐和睦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家庭成员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决策权的平等,个人隐私权和个人生活中的决定得到尊重,不同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等权利。这是不同于儒家文化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制影响平等自由势力的发展,当今人际关系更倡导平等自由,尊重人权。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并喊出了“向创新要效益”、“用创新带动发展”等口号。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方面内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对科技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和深远发展潜力的重大战略决策。 然而本文避开了很多官方式的语言,参考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了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自主创新的看法浅谈一下中国的自主创新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中国在2006年发起的自主创新计划给世界科技巨头敲响的警钟,超过了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的其他任何政策措施。美国商会最近一篇报告甚至把这一计划称为“一份以空前规模盗窃技术的蓝图”。 自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让中国加快速度上升到科技阶梯的更高端。通过多种机制(比如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把尖端技术和研发实验室转移到中国),这个计划本来应该是有助于中国企业消化、吸收外企开发的自有技术并进行再度创新的。中国政府对自主创新计划的几乎所有评估,都把它界定为一个有输有赢的设想──赢的是中国,输的是外国跨国公司。但据有关分析表明,自主创新政策对中国自身也起到了反作用。它并没有诱导科技巨头以更快速度把尖端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在有些方面而是产生了刚好相反的作用。以下就来谈谈这些反作用所在。 今天的中国大约有1,000家外资所有的研发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几乎全都是首先注重将国外形成的创新成果进行本地化改造,而不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发尖端科技和产品。科技企业高管看中的是他们急需的中国人才的质量和规模。然而又考虑到中国政府关于自主创新的措施,他们却又不相信在中国从事尖端研发是安全的。这就令很多国外公司对于在中国研发望而却步。 跟印度比较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印度并没有类似于自主创新的规则。另外,政府也满足于在允许企业设立研发设施的同时,没有任何规定要求它们与本地合作伙伴等分享技术。这些政策差异似乎对企业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想想,2006年到2010年从美国专利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获得专利最多的10家美国科技巨头分别是:IBM、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惠普(Hewlett-Packard)、美光(Micron)、通用电气(GE)、思科(Cisco)、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博通(Broadcom)和霍尼韦尔(Honeywell)。这些公司中有一半似乎并没有在中国进行任何重要的研发工作。2006年至2010年,其中五家的中国子公司均未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专利。相比之下,这1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在印度开发出来的创新技术或产品未获得专利。对这些公司来说,则证明在印度会有更加“肥沃的土壤”。这10家科技巨头在印度的实验室共获得1,119项专利,比位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浅谈宋代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继承与发扬 材料学院10级四班申艳微201000150163 大唐盛世百花齐放,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长安也成为世界经 济文化的中心,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千疮百孔,巍峨霸气的唐朝宫殿还是在无数人的哭声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时宋代来临了,当浓墨重彩的繁华化为泡影,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对内的征服。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自然会自成一种风格,别具一番特色。再加上宋代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独特的艺术见解,所以宋代的艺术很顺利的完成了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宋代,政府组织建立了皇家画院。根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曾亲自主持画院,宋代统治者对艺术的推崇与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两宋宫廷画院都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宫廷画师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有一段时间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发展规律。当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时,宋代一些 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倡导文人画运动。 文人运动以苏轼为核心。他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系统的阐释了文人画理论,提出要将文人画家与画工区别对待,积极鼓励文化积淀深厚的文人加入到绘画创作中来。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

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极力推崇王维的画作,“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另一方面,文人画理论很快得到了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宋徽宗的赞赏,并有宋徽宗将其推展全国性的绘画规范。文人画的迅速、顺利的开展不能说不得益于宋代有一个皇帝画家——宋徽宗。据记载,为推展文人画运动,宋徽宗亲选宫廷画师的考试题目。由以往的看事物作画,求画作的逼真,改为以诗作画。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 让全国的学画、作画风气为之一变。从此画家开始追求人文精神的提高,人文关怀的培养。南宋被史学家成为南宋的继续,绘画上也不例外,文人画在南宋仍得到了较好的鼓励与发展。 下面我就个人的理解谈一下,在社会背景影响下的宋代绘画的突出特点。 宋代开始画家开始抽调画中的缤纷色彩,而进行以墨为主的创作。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一反面,放弃色彩,只保留最基本最经典的墨色,还原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让人看到的是最自然的状态。这一点正是对中国文化中“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的继承。另一方面,没有外在缤纷色彩的渲染与修饰会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心,注重对内心的征服,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体现的是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文人画运动的必然产物。另外,这一点与中国画中大片的留白一起,实现了中国画家追求的永恒。没有色彩涂抹、占据,仅用计白当黑凝练的笔法将对象的轮廓作于画上,永远不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zhlzw.com中华勵志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

生”,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的排队买火车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的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的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