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魂灵》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浅谈地主群像_冯莉莉

2012年2月刊

18

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是俄国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兴起,俄国的农奴制更加显现出它愚昧、落后的真实面目,并且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果戈理作为一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现实主义作家,以极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塑造五个农奴主的形象,以高超的讽刺技巧,揭示了败落不堪的农奴制度即将面临破产的事实。

果戈里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地主形象,如懒散的梦想家玛尼罗夫、愚昧贪财的科罗鲍齐卡、喜爱撒谎打架的酒鬼、视赌如命的诺兹德列夫、粗鲁顽固的索巴克维奇以及吝啬鬼泼留希金等等。果戈里以辛辣的讽刺手法,对这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外表、嗜好、言谈和心理等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得他们成为了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一、玛尼罗夫

第一位地主是玛尼罗夫,一位外表相当“可爱而又出色的人”玛尼罗夫谈吐高雅,举止文明。他是一个初接触还能讨人喜欢,一会儿就让人难以忍受的人。优厚的物质享受使玛尼罗夫从小养成了无所事事的习性,他整天沉溺在虚无飘渺的梦幻之中。他最大的兴趣就是和朋友们空谈所谓学问。他安于现状,满足于一切事、一切人。玛尼罗夫害怕任何行动,他更不愿意看到生活的冲突和矛盾,懒散早就成为了他的特性。在他的将就的客厅里,多年来始终摆着一对与整个气氛很不协调的绷着麻袋布的靠手椅。对这,主人毫不在意。书房的桌子上摆着一本书,书签所夹的页数还是两年前所读到的地方,后来没有翻过一页书。窗台上有一堆整齐的烟斗灰,那是主人经过一番心计排列出来的。因为闲得无聊,他常常用这些动作来消磨光阴。田庄上的事他一概交由别人管理,甚至连到地里走动都极不愿意。

玛尼罗夫是个体面却慵懒无为的地主,他不劳而获地生活在幻想之中,没有任何行动的能力,所谓的“玛尼罗夫性格”已经成为了无所作为的空想家、一无是处的懒汉的代名词,这是一个丧失了一切生活能力、被空虚吞噬了灵魂的活尸型的地主形象。果戈里正是通过对玛尼罗夫的真实细致的描写,揭示了宗法制地主内心世界的极端无聊和空虚。

二、科罗鲍齐卡

第二个地主是只拥有八十个农奴的科罗鲍齐卡。这是一个整天忙于农务的小地主,她与玛尼罗夫的性格截然不同。由于缺乏文化教养,她处处表现出呆板、迟钝、闭塞。她一心扑在农务上,只要能赚钱,什么大麻、蜂蜜、面粉等等全都经营。科罗鲍齐卡习惯在闭塞的小领地里生活,她对周围的事情一概毫无兴趣,唯有钱财能给她以引诱。她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守财奴。她一生中最大的乐趣是积蓄钱财,喜欢把“现钱一个一个的弄到藏在她的柜

子的抽屉里的花麻布钱包里去。”平时,她省吃俭用,衣衫褴褛,目的也是为了多积下几个卢布。

女地主科罗鲍齐卡孤陋寡闻,精于算计却又愚昧无知,科罗鲍齐卡是十分典型的愚昧闭塞、务实浅薄的俄国乡村小地主形象。

三、诺兹德列夫

乞乞科夫走访的第三个地主是他在一次玩会上结识的诺兹德列夫。诺兹德列夫是个狂热的赌徒,但总是输的精光。这次,两人在路上相遇,诺兹德列夫坐的是街车,因为他把马车也输掉了。但是这位挥金如土的地主仍然兴高采烈的要乞乞科夫向他“道喜”。他足迹所到之处,总会引起一片混乱和斗殴。“不管在哪一个集会上只要有他在,总要闹出点“故事”来。这个挥霍无度的赌徒嗜好养狗。他的庄园有宽敞的狗舍和各式各样的狗群。每当主人回来时,活泼的狗群向他摇首摆尾地迎上来,“他在他们中间,完全像家庭里的父亲一般”。诺兹德列夫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吹牛。他常常把突然想到的事情乱吹一气。不大的一件事他能说成天大的一件事情。

正如作者所深有感触的说到的那样,在俄罗斯,诺兹德列夫式的人物并不少见,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不至于消灭得这么快的。”诺兹德列夫蛮横无理,放荡成性,是恶霸地主的代表。

四、索巴克维奇

索巴克维奇的形象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一个拥有熊一样外表,像熊一样冷酷的动物性的大地主。他讨厌一切文明的行为,不喜欢那些所谓的高尚情操,更不能接受任何新事物。他以固执的目光,怀疑地扫视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他没有任何精神需求,有的只是熊一样的食欲。索巴克维奇只关心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口福为目的。他的名言是:“我宁可只有两个菜,不过要让我吃饱,知道心满意足。”完全可以说,他的整个生活方式都是畸形的。

虽然索巴克维奇体形笨拙,但在赚钱上却表现得非常机灵,老练的玩弄手段,就连乞乞科夫也甘拜下风。但是更多时候他靠的是强取豪夺,无疑,索巴克维奇这类人是俄国地主阶级中最顽固最凶狠的一部分,索巴克维奇精打细算,从不亏待自己,是一个贪婪、无耻的剥削者的典型。更是沙俄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柱。

五、泼留希金

最后出现的地主是守财奴泼留希金老头,虽然拥有上千农奴,但他长年累月穿着一件乞丐般的补丁衣服,一副寒酸相,像个十足的穷老头。他对财产的追求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疯狂,农民们常说,泼留希金老爷走过的路用不着打扫,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被他捡走了,而不管有用无用。对钱财的渴求使老头对人类的感情日渐单薄:儿子从他那得不到分文;小外孙来看他,只能送给他一只旧纽扣,

《死魂灵》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谈地主群像

冯莉莉 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死魂灵》这部小说继承了欧洲流浪小说的传统,以骗子乞乞科夫为联缀人物,以其为牟取暴利而奔走于偏僻农村收购死农奴为情节主线,巧妙地引出了五个乡村地主的形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剥削和压榨,描绘了田园荒芜的衰败景象,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人民的反抗,农奴的逃亡。果戈里以尖刻无比的讽刺、愤怒地鞭笞了这个腐朽社会的代表人物——官僚、地主和贵族。

关键词:死魂灵 地主形象 讽刺

文学评论

(一)作家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出生于一个具有着浓厚革命气息的家庭:父亲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家中世代务农,但是作者的父亲接受过乡村小学的教育,并锲而不舍地坚持自学。在作者的父亲任乡村老师期间,结识了俄国民意党人。作者的父亲从此踏上了他的革命之路。也打开了他人生的监狱之灾的大门;作者的母亲安东尼娜·弗拉基米罗夫娜,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早在上彼得堡医师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同革命者有所接触。可能是上帝的旨意,让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而这样的婚姻是由于一次朋友的请求,她假装成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的未婚妻子去监狱探视,最终假戏真做二者结为夫妻。也正是上苍这种冥冥之中的安排,让我们后世人能够品味到法捷耶夫作品中那些对自由,对战争,对美好人性以及心中坚韧信念的描绘。在俄罗斯文学历史的画布上,永远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伟大的法捷耶夫,于1901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商业学校学习,那时这所学校拥有着浓厚的自由思想气息。他参加了文学小组从而培养了深厚的文学兴趣。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种对自由、对革命的激情、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精神的高度崇拜下,法捷耶夫同许多“同人”一道成长,并于17岁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19年法捷耶夫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同叛乱者和国外武装干涉者进行斗争。正是这些羁旅和鏖战,给了他丰富的文学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站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片段中,我似乎能看到一位执笔描绘着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残酷战争境况的伟人。

(二)古典文化的继承决定了作品中莱奋生的刻画方式 《毁灭》这篇长篇小说正是使法捷耶夫名声大震之作。在写作的时候,作家在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也努力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法捷耶夫称自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学

那还是因为女儿送了礼的缘故;仆人们进屋时共用一双鞋子,平时都是光着脚走路;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清苦。令人费解的是,他的草垛和粮食腐烂了变成了肥料,面粉硬的像石头一样,对于这些,他倒是无动于衷。用索巴克维奇的话说,他“是一个贱种,这样的吝啬鬼,人是想也想不到的。”

作家对泼留希金这种病态的细腻入微的描绘,真的是惟妙惟肖。他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泼留希金种种愚蠢的行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泼留希金虽然富裕,但吝啬到了极端。然而,这个贪婪的吝啬鬼正是地主阶级日趋没落的写照。

这五个农奴主,其共同的特性是:吸附在社会的内部,过着如寄生虫一般的生活,极度的贪得无厌,精神极其空虚,并用尽残余的力气,努力支撑、维护腐朽、落后的农奴制。赫尔岑说过:“《死魂灵》这一标题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引起恐怖的东西,它不能赋予别样的名字;并非名册上所有的才是死魂灵,这一切诺兹德列夫们,玛尼罗夫们及其他人——这些都是死魂灵,我们每走一步,都能碰见他们。”这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各异,性格不一,生活嗜好迥异,而作者通过娴熟的讽刺技巧,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一个比一个更无耻,一个比一个更可笑,并且是一个比一个更可恨,使读者读之,禁不住拍案叫绝。为了使五个农奴主的形象更加深刻,且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果戈理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人物的肖像、言行举止、环境等方面作深入鲜明的刻画,从而达到最佳的讽刺效果,揭开农奴制度腐朽丑恶的脓疮。爱幻想、空虚无比的寄生虫玛尼罗夫;闭塞、智能低下的科罗鲍齐卡;吹牛撒谎、无赖的诺兹德列夫;外表像熊,内心像狼一样的索巴克维奇;家境富裕却生活清苦的吝啬鬼泼留希金。在他的笔下,这五个地主的肖像令人赞不绝口。可以说小说中的地主都具有强烈的辛辣讽刺意味。

果戈里以其对生活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量,塑造出了这么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地主尽管都生活在穷乡僻壤的狭窄空间里,但是作者把他们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加以展示。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言谈举止,秉性嗜好,处事心态等方面各不相同的人物,都成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典型形象。他们不仅仅代表了俄国地主阶级的不同类型,而且还揭露了地主阶级共有的寄生、腐朽和卑劣的特征,显示了滋生这些真正的“死魂灵”的专制农奴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作者正式通过对贵族地主的无情揭露,让人们看清了因循守旧的地主生活的极端腐朽和没落,唤起人民的觉醒。也正由此,《死魂灵》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参考文献:

[1]辛未艾《赫尔岑论文学》第7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2]钱中文《果戈里及其讽刺艺术》第10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年版。

[3]《果戈里和他的作品》第八章第88—89页,北京出版社。

[4]朱少华《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第五讲第52页,安徽人民

出版社。

[5]童道明《阅读俄罗斯》下辑27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浅析《毁灭》中主人公莱奋生乐观、坚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精神

马昺华 绥化学院

摘 要:在法捷耶夫近三十年创作生涯中,为新艺术而进行的斗争贯穿始终。由于鲁迅先生的翻译和推介,《毁灭》这部作品,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著作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曾了解到《毁灭》《铁流》等散发着浓郁布尔什维克主义精神的外国书书籍。在旧时代的洪流中,残酷的现实、社会的劣根性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信仰,成为了像法捷耶夫这样的人不得不面对的境遇。这篇文章将就作品《毁灭》中主人公莱奋生善良、坚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精神进行简要剖析。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主义 法捷耶夫

2012年2月刊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