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__硫酸多糖抗病毒作用

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__硫酸多糖抗病毒作用
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__硫酸多糖抗病毒作用

5生物工程进展62000,Vol.20,No.2

研究

进展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ò1硫酸多糖抗病毒作用

王长云管华诗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

摘要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包括抗艾滋病毒H IV-1活性,在近年得以阐明。本文综述了硫酸多糖的抗病毒作用、抗病毒机理及其构效关系。硫酸多糖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其抗病毒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硫酸多糖抗病毒活性综述

1硫酸多糖抗病毒活性

硫酸多糖是指糖羟基上带有硫酸根的多糖,是抗病毒多糖中研究最多的一类多糖。包括从植物中提取的各种硫酸多糖、肝素、天然中性多糖的硫酸衍生物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硫酸多糖,如:硫酸葡聚糖,硫酸戊聚糖,硫酸木聚糖,硫酸香菇多糖,岩藻依聚糖,卡拉胶等。硫酸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性质,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对免疫系统作用和抗凝活性。早在30年前就已知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性质。1964年Nahm ias等[1]报道过肝素对HSV有抑制作用,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认为这种作用是非特异性的。直到80年代末研究发现几种聚阴离子物质是H IV复制的有效抑制剂[2],才又引起对硫酸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的兴趣。鉴于此,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筛选发现,其水相提取物显示了高百分率(23%)的抗H IV活性,而这些活性组分基本是硫酸多糖,而且许多提取物显示出类于硫酸葡聚糖和其他硫酸多糖的生物学特性[3]。近年来,随着对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研究的深入,这类多糖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4]。

硫酸多糖及某些多糖的硫酸化衍生物无论在体内还是在体外,都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病毒活性。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硫酸葡聚糖和其他聚阴离子物质可干扰反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的吸附和侵入[5,6],有些表现出对各种反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RT S)的抑制活性[7-9]。有报道用硫酸葡聚糖和其他硫酸多糖,其剂量常低于细胞毒水平,可完全在体外抑制H IV-1复制[10,11]。Nakashima[7],Baba[10]和U eno[12]阐明了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硫酸葡聚糖,肝素,多聚硫酸木聚糖,核聚糖及甘草皂素对H IV-1细胞毒活性(CD4+T淋巴细胞)。H IV-1对CD4+淋巴细胞系MT-4感染几乎完全被硫酸葡聚糖(10-25L g/ml)抑制,HIV-1抗原阳性细胞在5L g/ml硫酸葡聚糖存在时,经12天培养可被消除[8]。

硫酸多糖,更一般地,聚硫酸化合物,不仅对H IV有抑制作用,还对其他被膜病毒具抑制作用,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y-tomeg alovirus),流感A型病毒(influenza A virus),囊状胃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es)等[10,13-16]。硫酸多糖对许多组织培养中的动物病毒,包括疱疹病毒、微小RNA病毒、节肢介体病毒、粘液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肝素,硫酸葡聚糖和其他聚阴离子可抑制劳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鸟肉瘤病毒(avian sarcoma virus)和鼠Friend白血病病毒。肝素在同样浓度范围内,可抑制H IV-1阳性细胞形态,而低分子肝素的抑制活性则相当低[17]。M izumoto[11]和Bagas-ra[5]都用抑制H IV-l诱导的合胞体形成作为抗H IV-1活性试验的主要手段。

据报道,半合成硫酸多糖,如硫酸葡聚糖,多聚硫酸戊糖[18],硫酸香菇多糖[19]和硫酸呋喃核聚糖[20]等可在体外抑制H IV引起的细胞病作用。香菇多糖是一种B-1,3-连接并带有B-1,6-侧链的葡聚糖,本身虽无抗H IV活性,硫酸化后却可抑制H IV-1产生的细胞病变[4,21]。硫酸化烷基寡糖,如:硫酸化十八烷六麦芽糖,硫酸化十二烷五乳糖在体外0. 4-0.7L g/mL即可抑制H IV感染,而无烷基的硫酸化寡糖抗H IV活性则较低[22]。NCMCS(N-Car-boxymethylchitosan-N,O-Sulfate)-几丁质的硫酸衍生物能抑制H IV-1在CD4+T淋巴细胞中以及劳氏

3

鼠白血病病毒(Rauscher Leukemia virus,RLV)在鼠成纤维细胞中的繁殖[23]。CRDS(Curdlan sulfate)也是一种合成的硫酸多糖,主链是B-1,3-连接的D-葡聚糖,能在体外抑制H IV-1在H9细胞中的感染[24,25]。

海藻、真菌及细菌的胞外和某些植物中均存在有天然的硫酸多糖。有报道海藻Fucus vesiculosus 中的复合硫酸多糖岩藻依聚糖(fucoidan)具有体外H IV抑制活性。Galax ea,Reniochalina和Pyrosoma 中的多糖为硫酸藻聚糖(fucans),与岩藻依聚糖的结构类似,但支链较少[3]。从帚状鹿角菜(Pelvelia f astigiata)中分离的硫酸多糖岩藻依聚糖,主要由岩藻糖-4-硫酸构成,能在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 BsAg)与抗H BsAg抗体反应[26]。近年,对红藻多糖卡拉胶的抗病毒作用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详见/ó.卡拉胶及其抗病毒作用0)。

2硫酸多糖抗病毒机理

一般认为,多糖抗病毒机制是对病毒复制早期阶段进行抑制,即抑制病毒向细胞表面的吸附。病毒结合多糖通过对被侵染细胞外部作用而抑制蚀斑形成,这一观点为绝大多数病毒学家所接受。对抑制作用模式的研究表明,病毒对细胞吸附被硫酸聚阴离子阻断。当存在多聚阳离子DEAE-葡聚糖和鱼精蛋白(可与聚阴离子抑制剂结合)时,抑制作用可被阻止或反转。类似特性在红藻抗疱疹病毒多糖中发现。然而,这些研究未揭示抑制作用是否由硫酸聚阴离子结合到病毒或细胞表面引起。病毒吸附到细胞原生质膜是一种静电现象,需要细胞表面和病毒间的分子亲和力。细胞表面这种亲和区域称为病毒受体。可能是强负电荷硫酸聚阴离子与病毒或细胞表面正电荷分子结合,从而立体地抑制吸附。与聚阴离子结合的正电荷分子可能在细胞受体附近或受体本身。相应地,聚阴离子可能与向细胞受体吸附的病毒分子或其附近结合。被膜单纯疱疹病毒含有聚氨基亚精胺即为可与硫酸聚阴离子结合的正电荷分子。

硫酸多糖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也归功于对病毒向细胞吸附相关作用的抑制,即直接抑制病毒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复制的某一步骤[27-30]。普遍认为,硫酸多糖对H IV作用机制与其对H IV-1病毒颗粒向CD4+T-细胞膜吸附阻断能力有关[6,27,29,31,32]。硫酸多糖与病毒gp120糖蛋白有专一性反应,并抑制病毒诱导的合体细胞形成[33],而合体细胞的形成是艾滋病人CD4+T-淋巴细胞衰竭的重要原因。H IV-1外壳糖蛋白gpl20是与T淋巴细胞表面HIV受体分子CD4特异结合的部位, gpl20V3区域带正电荷,硫酸多糖能与该区域结合,从而使病毒不能与CD4+T细胞结合,消除了H IV引起的细胞病变[4]。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细胞表面的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 lycans)是H SV-1, H SV-2,假性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牛疱疹病毒(bovine herpes virus)的起始受体[28,34,35]。硫酸化聚合物与这些糖蛋白上的阳电荷区域作用,导致这些区域的屏蔽作用,从而阻止病毒向阴电荷的硫酸类肝素的结合[28]。H IV-1引起的合胞体形成是由于感染H IV-1T细胞与未感染HIV-1细胞表面结合,而硫酸多糖可有效抑制合胞体形成[33]。已有实验证明,CD4分子衍生物的肽段和硫酸多糖有相似的抗H IV机理,均依靠与gp120带正电荷片段的静电作用来抵御H IV。这种机制也解释了硫酸多糖具有的广泛抗囊膜病毒能力,硫酸多糖靠静电作用与囊膜外膜蛋白质结合,占据了囊膜病毒与受体细胞结合的部位,使囊膜病毒不能感染细胞。

硫酸葡聚糖具有抗H IV-1作用,而葡聚糖无活性。硫酸葡聚糖和硫酸戊聚糖(及高浓度肝素和硫酸软骨素)的H IV-1的抑制活性是通过抑制合胞体形成和抑制H IV-1p24抗原向培养液的释放来证实的[5]。63L g/ml硫酸葡聚糖(5,000)500,000Da),在一些实验中低至3L g/m l也未见合胞体形成。实际上,无论是SUP-T1,还是H9细胞,经12h至10d 培养,无抑制剂存在时每微孔平均产生50-100个合胞体。有实验进一步表明,肝素和硫酸葡聚糖虽然都能抑制H IV-1吸附到CD4+T细胞上,但其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在一定条件下,肝素是g p120的V3区域障碍物,而硫酸葡聚糖则在抑制gp120与CD4的结合上更活跃[36]。有报道硫酸多糖可与CD4分子位点(即OKT4A和Leu-3a)反应,并区别于那些gp120反应[37]。硫酸葡聚糖可阻断向H IV-1主要中性区域的结合,而不干扰g p120-CD4反应。这些化合物进入靶细胞的细胞质也是可能的,倘若如此,其抗H IV-1活性主要位于细胞内水平,而不在细胞表面。

已知细胞表面硫酸类肝素和H SV糖蛋白间的多重作用与感染前期有关[38,39]。所有对硫酸类肝素和肝素分子上的负电荷有贡献的硫酸基和羧基对病毒结合都是重要的,特别地,A-D-氨基葡糖残基上

4

的N-硫酸和6-0-硫酸起关键作用[40]。

其他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机理也有报道。右旋糖酐硫酸酯可阻断携有H IV的细胞与带有CD4的靶细胞生成合体细胞的过程,肝素和右旋糖酐硫酸酯在体外还可抑制与H IV有关的逆转录酶。放射性标记试验表明两者抗HIV的机理是抑制病毒吸附和合胞化过程,即它们既能抑制H IV细胞性病毒感染,也可抑制细胞间感染[21]。硫酸化烷基寡糖可能从两方面抑制H IV-1,一方面硫酸化烷基寡糖的寡糖部分与HIV囊膜糖蛋白有高度亲和性,这与其他硫酸多糖一致;另一方面其烷基部分与表面活性剂类似,可与病毒囊膜脂双层作用,破坏其囊膜[22]。硫酸戊聚糖抑制H IV的机制也有报道,发现其抑制蛋白质苏氨酸/丝氨酸及酪氨酸激酶可能是抗H IV-1机制之一[41]。实验表明,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herbimycin A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将减少H IV-1的细胞毒性,这更确认了这一机制。岩藻依聚糖抗H IV作用推测是由多糖与靶细胞膜上H IV结合位直接反应所致。但是,Gonzalez[42]报道了上述硫酸多糖抗病毒模式的一个例外,认为卡拉胶抑制HSV病毒侵入后循环的某一步,但在此后的病毒蛋白合成开始之前(参见/ó.卡拉胶及其抗病毒作用0)。

3硫酸多糖构效关系

311结构与构象

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由其结构决定。一般地,匀多糖的硫酸酯抗病毒活性大于杂多糖硫酸酯的活性[11,43,44]。如:岩藻依聚糖、右旋糖酐、纤维素和角叉菜胶(卡拉胶)等硫酸化匀多糖有强的活性。M izomoto等[11]报道,硫酸化匀多糖比硫酸化杂多糖有更强的抗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ó型(H 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 pe-ó,HTLV-ó)活性。肝素硫酸化杂多糖只有弱抗H TLV-ó活性。说明不仅硫酸根在抑制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结构也同样重要[4]。

和其他多糖一样,硫酸多糖的高级结构比一级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更大。硫酸多糖抗病毒活性还随分子量或硫酸化程度变化[45],而且,硫酸基的分布和在特定环境中适应特定形状的骨架也是影响多糖-病毒复合体形成的因素[46]。结合区构象的柔性在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方面起重要作用[46,47]。无规则盘绕的卡拉胶分子链的柔性随3,6-脱水-半乳糖增加而增加,因而,K-卡拉胶柔性小于J-卡拉胶。研究发现,链柔性降低与抗病毒活性升高相关联[48]。(参见ó.卡拉胶及其抗病毒作用0)。

312硫酸基

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首先源于其聚阴离子特性。硫酸多糖对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 C),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和Cox sackievirus B4具有抑制作用,但加入聚阳离子,如DEAE-葡聚糖,对其抑制作用则具有反作用。然而也有报道,聚阳离子引起的病毒蚀斑增大与硫酸多糖的反应无关。

硫酸多糖的聚阴离子特性主要源于其分子中的硫酸基。硫酸多糖抗病毒谱的不同,可能与这些多糖骨架上硫酸基分布有关[49]。卡拉胶和肝素等还具有抑制疱疹病毒复制的作用,但是如果将这些多糖的硫酸根除去,则上述活性随之消失。研究发现,有的自身无抗病毒活性的多糖经硫酸化后,表现出抗病毒活性;而有抗病毒活性的硫酸多糖被脱去硫酸根后,失去抗病毒活性,足见硫酸根对一些多糖抗病毒活性的重要性。

Bagasra等[50]对几种硫酸多糖、单糖、中性多糖和多肽的抗H IV-1活性进行了研究。抗H IV-1活性用4种不同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1)H IV诱导合胞体形成;(2)用公认的抗H IV-1物质预培养后细胞H IV-1感染力;(3)对CD4+靶细胞的保护能力;(4)抗逆转录酶活性。此外,抗H IV-1物质毒性由其对细胞增殖、细胞毒作用、以及对凝血作用测得。结果表明,只有硫酸多糖(卡拉胶、岩藻依聚糖)和1种硫酸单糖氨基葡萄糖-6-SO4=,具有显著抗H IV-1活性(体外),证实了硫酸基对抗病毒活性的作用。

Rider等[51]将化学修饰的肝素用于测定其体外抑制H IV-1复制和抑制其向V3loop特定的单克隆抗体重组H IV-1g p120的结合。结果显示,N-脱硫降低活性,而N-乙酰化基本上可以恢复;选择性O-脱硫也显著降低活性,而羧基还原影响甚微。这些结果表明,肝素的抗H IV-1活性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负电荷密度,而是特殊的结构,尤其是O-硫酸对其活性影响较大。肝素通过向g p120上V3loop结合而起抗H IV-1作用[51]。无抗病毒活性的多糖如葡萄糖,当分子中引入硫酸基时,则有活性[42]。这为利用相当便宜的寡糖带来了可能。这些寡糖在自然大量存在,可用简单的反应转为抗病毒化合物。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并已在临床上应用,但不具有抗艾滋病作用。如果硫酸酯化后则具有显著的抗

5

艾滋病作用。未硫酸化的香菇多糖在500L g/mL浓度下对H IV-1无抑制作用,而10L g/mL硫酸化的香菇多糖完全保护M T-4细胞免受H IV-1侵染。硫酸根对其抗病毒活性强度有一定影响,发现硫酸化香菇多糖在每葡萄糖单位117个硫酸根时,抗H IV-1活性最强[21]。此外,褐藻和红藻含有大量硫酸多糖,如硫酸岩藻聚糖(fucan sulfate),卡拉胶和硫酸半乳聚糖(galactan sulfate)等。这些多糖中的硫酸基在其生物活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硫酸化度(即每二糖单位硫酸基数量)是肝素等硫酸多糖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一般地,硫酸根含量在每个糖残基平均含115)210为最佳[44]。对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硫酸聚阴离子对单纯疱疹病毒的抑制作用进行的分析发现,抑制作用随分子中硫酸化程度而发生变化,当多糖中每个已糖单位含1个硫酸基时,抑制活性最强。De Cler-cq[18]也报道,无硫酸根或硫酸根含量不足的右旋糖酐和肝素钠无抗H IV-1活性,认为每糖单位2)3个硫酸根时,可获得最佳抗H IV-1活性。H atanaka 等人[20]发现,硫酸呋喃核聚糖抗凝和抗HIV活性也依赖硫酸化程度。另有报道从裸藻属纤维裸藻中分离的Paramylon是B-1,3-葡聚糖,无抑制病毒作用,但硫酸衍生物有抗H IV-1活性。硫酸取代率1216%的Paramylon在0114L g/mL就能显著抑制M T-4细胞受H IV-1感染后所致的细胞病变[52]。以D-葡萄糖和D-半乳糖为侧链的纤维素和支链纤维素硫酸化后,有抗HIV活性,且抗H IV活性随硫酸根取代率的增高而增高[53]。

除硫酸基外,分子中其他基团是否也对其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尚未可知。但最重要的是,硫酸基的引入引起多糖理化性质,特别是立体构象的变化,而构象变化恰恰是活性变化的决定因素。目前,对硫酸多糖构象与抗病毒活性关系的研究十分欠缺,将是今后重要发展方向。

313分子量

硫酸多糖的抗病毒作用不仅与硫酸根相关,而且与分子量M r有很大关系。已有实验证明,硫酸化的Paramylon抗H IV活性与M r有关[52]。肝素也如此,实验表明,其抑制H IV活性与其平均分子量相关[21]。一般认为,多糖分子量5000)6000为最佳[43]。其他一些匀多糖的硫酸酯,如岩藻依聚糖右旋糖、纤维素和J-卡拉胶等,是T-淋巴细胞病毒ó型(HTLV-ó)的抑制剂,其活性除随硫酸根的含量变化外,还随分子量变化而变化。硫酸葡聚糖的抗H IV-1活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在M r= 10000时达到最大,硫酸葡聚糖抗其他囊膜病毒的能力也有近似的趋势[14,16]。但是,一旦获得较小分子,其抑制作用并不依据分子大小。硫酸多聚葡萄糖(Sulfopolyglucin)是一种只含有12至14个葡萄糖残基的高度硫酸化分子,而只是一种弱抑制剂。

此外,抑制作用与分子侧链、糖苷键类型、硫酸键类型(砜或硫酸酯)有关。硫酸多糖的活性也与给药途径,剂量有关。和其他多糖一样,硫酸多糖也有一个最适剂量范围。

4硫酸多糖的临床应用

有些硫酸多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并非所有的硫酸多糖用于临床都取得良好结果。硫酸多糖用于临床有其不足之处,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子量大和抗凝血问题。

411分子量大

许多硫酸多糖和其他多糖一样,是高分子化合物,需通过机体不同的屏障,甚至细胞膜。例如硫酸葡聚糖临床试验中的一个问题是,其通过胃肠系统的吸收很差,因而要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是不可能的[54,55]。有报道硫酸葡聚糖及硫酸戊聚糖临床上治疗AIDS病,口服吸收差,且可能引起芽孢杆菌在肠中的过渡生长伴随肠粘膜组织的改变[56]。而用静脉注射硫酸葡聚糖及硫酸戊聚糖治疗未见有效,且连续用药有毒,表现为抗凝血和血小板减少[57]。大分子多糖也不能透过皮肤用于局部皮肤HSV-1感染。可能的解释是硫酸葡聚糖及硫酸戊聚糖的低渗透性,或大量与膜蛋白结合,而且由于其M r较大及强阴离子性质,很可能只停留在血管内而不能到达治疗的组织。

而小分子寡糖,如硫酸葡聚糖(MW5,000),可容易地通过这些屏障。肝素寡糖在鼠经口给药实验中,在血中发现了寡糖,表明,寡糖在体内比早先设想的具有更好的扩散性[58]。

412抗凝血

硫酸多糖因其具有强阴离子性,一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凝血活性[59]。如低分子量的右旋糖硫酸酯具有抗凝血作用,作为抗血栓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但在抗艾滋病作用中,抗凝血就成了一个需克服的副作用。低分子硫酸葡聚糖和肝素对人无毒性,但有抗凝活性。然而,后者限制了这类化合物在体内治疗应用的药效。

Bagasra等人[50]研究显示,几种硫酸多糖具强

6

抗HIV-1活性,但也显示出抗凝活性,可引起严重的出血问题,因此,很可能不适于临床试验。只有卡拉胶、岩藻依聚糖和氨基葡糖-6-SO4=似乎结合了高抗H IV-1活性和低抗凝特性,并鉴于其口服吸收潜力,可提供临床试验。Carlucci等人[47]最近对卡拉胶的抗栓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其抗疱疹病毒活性与抗凝作用无关。卡拉胶只在比IC50相当高的浓度下才显示出很低的抗凝活性,有的则完全没有抗凝活性。在天然卡拉胶中,L/C-型(1C3级分)显示出与强抗病毒作用和弱抗凝作用间的最佳关系,是很有前途的化合物。氨基葡糖-6-SO4=是一种单糖,分子相当小,而且,该化合物似乎对合胞体形成有抑制作用,显示出对无病毒颗粒细胞的抗HIV-1活性,对靶细胞具保护作用,并表现出相当好的抗RT活性。氨基葡糖-6-SO4=已用于口服治疗骨关节炎,其吸收、分布和排泄状况均较理想。该化合物可通过胃肠道吸收,无细胞毒性,并可被机体所有器官生物利用,包括脑、睾丸和肺[50]。该化合物可作为一种抗H IV-1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因此,小分子化合物,如氨基葡糖-6-SO4=具有显著抗HIV-1活性而无抗凝活性,理所当然值得进一步研究。

据报道,肝素化学修饰产物也显示其抗病毒活性与抗凝作用无关联[60,61]。对于大多数硫酸多糖来说,由于其副作用很大,也必须改造它们的性质使之失去不利因素,才能在临床上有效应用。

413硫酸多糖药物

除了肝素有较强的抗凝活性之外,一般来说,硫酸多糖,如低分子肝素以及右旋糖酐硫酸酯,对人体没有足以妨碍临床使用的毒性。硫酸聚阴离子中硫酸氨基多糖L5等已被临床接受。有临床试验表明,硫酸葡聚糖也许可以用于临床[62]。但目前上市的糖类药物为数尚不多。然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多糖在AIDS,肝炎等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硫酸多糖用作抗病毒药物突出的例子是抗H IV药物Hoe/Bay946(1987年联邦德国Bayer与Hoechst公司联合研制),其化学成分是木聚糖硫酸酯,分子量M r=6000,平均每个单糖残基含有118个硫酸根。Hoe/Bay946为一种蛋白激酶-C抑制剂,主要是干扰H IV穿透进入CD4细胞。体外试验25L g/mL时,能100%抑制RT及合体细胞的生成,体内按1215)50mg/Kg给药,获得满意结果[4]。除抗凝血外未发现其他严重副作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可以相信,随着糖化学分离、提纯、合成和生物学、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多糖制药工艺的进一步发展,硫酸多糖抗病毒药物将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Nahmias A.J.and S.Kibrick,1964.J.Bacteriol.87:1060-

1066.

[2]Ito M.,M.Baba,A.Sato,et al.,1987.Antiviral Res.7:361-

367.

[3]Beutler A.A.,T.C.M cKee,R.W.Fuller,et al.,1993.Anti v-i

ral Chem.Chemother.4(3):167-172.

[4]周靓,蒙义文,1997.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3(1):82-90.

[5]Bagasra O.,and H.W.Li schner,1988.J.Infect.Dis.158:1084

-1087.

[6]Baba M.,R.Pauw els,R.balzarini,et al.,1988.Proc.Natl.A-

cad.Sci.U.S.A.85:6132-6136.

[7]Nakashima H.,Y.Kido,N.Kobayashi,et al.,1987.Antim-i

crob.Agents Chemother.31(10):1524-1528.

[8]Nakashima H.,O.Yoshida,T.T ochikura,et al.,1987.Jpn.J.

Cancer Res.(Gann)78:1164-1168.

[9]Nakashima H.,T.M ats ui,O.Yoshida,et al.,1987.Jpn.J.Can-

cer Res(Gann)78:767-771.

[10]Baba M.,R.S noeck,R.Pauwel,et al.,1988.Antimicrob.A-

gents Chemother.32:1742-1745.

[11]M izumoto K.,I.Sugaw ara,W.Ito,et al.,1988.J.Exp.M ed.

58:145-151.

[12]Ueno R.,and S.Kuno,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525611.html,ncet2:796-797.

[13]Schols D.,E.De Clercq,J.Balzarini,et al.,1990.Antiviral

Chem.Chemother.1:233-240.

[14]W itvrouw M.,D.Schols,G.Andrei,et al.,1991.Antiviral

Chem.Chemother.2:171-179.

[15]W itvrouw M.,D.Schols,G.Andrei,et al.,1992.Antiviral

Chem.Chemother.3:351-360.

[16]Witvrouw M.,J.A.Este,M.Q.M ateu,et al.,1994.Antiviral

Chem.Chemother.5(5):297-303.

[17]Nagumo T.,and H.Hoshino,1988.Jpn J.Can cer Res.(Gann)

79:9-11.

[18]De Clercq E.,1989.J.Antimicrob.Chemother.23(Suppl.A):

35-46.

[19]Hatanaka K.,T.Yosh i da,T.Uryu,et al.,1989.Jpn.J.Cancer

Res.80:95-98.

[20]Hatanaka K.,I.Nakaji ma,T.Yoshida,et al.,1991.J.Carbohy-

dr.Chem.10:681-690.

[21]方唯硕,译(Gao H.,et al.),1993.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8

(2):65-69.

[22]Uryu T.,N.Ikushima,K.Katsuraya,et al.,1992.Biochem.

Pharmacol.43(11):2385-2392.

[23]Sosa M.A.,F.Frazely,J.A.Koch,et al.,1991.Biochem.Bi o-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525611.html, mune.174:489-496.

[24]Aoki T.,Y.Kaneko,M.S.Stefanski,et al.,1991.AIDS Res.

Hum.Retrovirus7:409-416.

7

[25]Jagodzinski P.P.,R.Wiaderkiew icz,G.Kurzawsk i,et al.,

1994.Virology202:735-745.

[26]Venkates w ararm,S.Pinayur,I.M illman,et al.,1989.Planta

M ed.55:265-270.

[27]Baba M.,M.Nakajima,M.Schol,et al.,1988.Antiviral Res.9:

335-343.

[28]Neyts J.,R.Snoeck,D.Schols,et al.,1992.Virology189:48-

58.

[29]M itsuya H.,D.J.Looney,S.Kuno,et al.,1988.Science240:

646-649.

[30]Schols D.,R.Pauw els,J.Desmyter,et al.,1990.Virology175:

556-561.

[31]Nakashima H.,O.Yosh ida,M.Baba,et al.,1989.Antiviral

Res.11:233-246.

[32]Schols D.,M.Baba,R.Pauwels,et al.,1989.J.AIDS2:10-

15.

[33]Baba M.,D.Schols,R.Pauw els,et al.,1990.J.AIDS3:493-

499.

[34]Okazaki K.,T.M atsuzaki,Y.S ugahara,et al.,1991.Virology

181:666-670.

[35]Kari B.and R.Gehrz,1992.J.Virol.66:1761-1764.

[36]H arrop H.A.,C.C.Rider,and D.R.Coombe,1992.Bioch em.

Society Trans.20:163S.

[37]Lederman S.,R.Gulick,and L.Chess,1989.J.Immunol.143:

1149-1154.

[38]Herold B.C.,W uDunn D.,S oltys N.et al.,1991.Virology65:

1090.

[39]Shieh M.and Spear P.G.,1994.J.Virol.68:1224.

[40]H erold B.C.,Gerber S.I.,Pol onsky T.,et al.,1995.Virology

206:1108.

[41]Srivas tava A.K.,R.P.Sekaly,and J.L.C hi asson,1993.M ol.

And Cellul.Biochem.120:127-133.

[42]Gonz lez M.E.,B.Alarcon,and L.Carrasco,1987.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31(9):1388-1393.

[43]方积年,1993.中国药学杂志,28(7):393-396[44]胡文祥,王来曦,恽榴红,1994.科学(中译本),3:4-8

[45]W itvrouw M.,Desmyter J.and De Clercq E.,1995.Antiviral

Chem.Chemother.5:345.

[46]Kolender A.A.,M atulewicz M.C.and Cerezo A.S.,1995.Car-

bohydr.Res.273:179.

[47]Carlucci M.J.,C.A.Pujol,M.Cianci a,et al.,1997.Intern.J.

Biol.M acromolecules20:97-105.

[48]Yalpani M.,1988.In:Polys acchari des-Syntheses.M odifications

and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Elsevier.Amsterdam.444. [49]Damonte E.,J.Neyts,C.A.Pujol,et al.,1994.Bioch em.Phar-

macol.47(12):2187-2192.

[50]Bagasra O.,P.Whittle,B.Heins,et al.,1991.J.Infection Dis-

eases164:1082-1090.

[51]Ri der C.C.,D.R.Coombe,H.A.Harrop,et al.,1994.

Bioch em.33:6974-6980.

[52]Koi zumi N.,1993.Antiviral Res.21(1):1-4.

[53]Yamamoto I.,K.Takayama,K.Honma,et al.,1991.Carbohy-

dr.Polymers14:53-63.

[54]Abrams D.I.,S.Juno,R.Wong,et al.,1989.Ann.Intern.

M ed.110f:183-188.

[55]Lorensten K.,C.Hendrix,J.Colli ns,et al.,1989.Ann.Intern.

M ed.11:561-566.

[56]W ells C.L.,and F.S.Rhame,1990.J.AIDS33:361-365.

[57]Flexer C.,P.A.Bardi tch-Crovo,D.M.Kornhauser,et al.,

1991.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35:2544-2550. [58]Larsen A.K.,D.P.Lund,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525611.html,rger,et al.,1986.Proc.Natl.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525611.html,A83:2964-2968.

[59]向道斌,李晓玉,1992.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1-5.

[60]Baba M.,De Clercq E.,D.Schols,et al.,1990.J.Infection Dis-

eases161:208-213.

[61]Barzu T.,L evel M.,Petitou M.,et al.,1993.J.M ed.Chem.

36:3546.

[62]Abrams D.,M.Gottlieb,M.Greco,et al.,1988.AIDS/HIV

Experimental T reatment Directory.American Foundation for Ai ds Research,New York

Advances of Researches on Antiviral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ò1Antiviral Activities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Wang Changyun Guan Huashi

(M ari ne Drug and Food Insti tute,Ocean Universi ty of Qingdao,Qingdao2669003)

Abstract The antivir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i HIV activity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have been clarified recently.We review ed the antiviral activities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the mechanisms of antiviral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ir antiviral activities and structures.It is worth to make thoroug h studies on the antiviral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for their w ide prospect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s antiv iral drugs.

Key words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antiviral activities,review

8

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褚书地

收稿日期:2002-11-25 *通讯作者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褚书地 瞿伟菁* 李 穆 曹群华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 蒺藜全草中含有皂甙、生物碱、黄酮、多糖、基氨酸等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对动物及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性功能及肌肉体系等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 蒺藜,活性成分,药理研究 Research Advance on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ibulus terrestris Chu Shudi,Qu W eijing,Li Mu,Cao Qunhua (Schoo l o f Life Science,E ast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whole plant of Tribulus ter restris L.co ntains activ e substances as sapo nin,alka-loid,flav o ne,poly saccharide and amino acid,which hav e sev eral effects o n cardio-cerebral vas-cula r system,central neural sy stem,sex functio n and muscula r system in animal a nd human body.In this pa per,the dev elopment o f the study on its chemical com po nents and pharmacologi-ca l research was review ed. Key words Tribulus terrestris L.,Activ e substance,Pharmaco logica l research 中药蒺藜,国家《药典》记载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刺蒺藜、硬蒺藜、白蒺藜,生药学拉丁名为“FRU CTU S T RIBU LI”,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蒺藜的花、苗、根,也有药用记载[1,2]。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蒺藜也进行了研究,以蒺藜总皂甙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心脑舒通已用于临床。迄今已证实蒺藜主要含有皂甙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它尚含甾醇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3,4]。蒺藜有“草中名药”之称,对其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对其深入研究。 1 化学成分 1.1 蒺藜多糖 蒺藜全草、果实、根中都含有多糖,且全草中糖的含量略高于果实、炮制后的果实(碾去刺、清炒)多糖含量则较低[5]。蒺藜多糖对CP(环磷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作用来保护细胞膜,防止CP 的代谢产物进入细胞内直接损伤DN A,或减少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攻击DN A[6]。 1.2 生物碱 目前从蒺藜中分离、鉴定出的生物碱有哈尔满(harmane)、哈尔碱(harmine)、哈尔醇(ha rmol)、β-ca rboline、imdo leamines、norharmane、N-对羟基苯乙酮基-3甲氧基-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TribulusamidesA、TribulusamidesB、N-trans-feruloy ltyramine、terrestrisamide、N-trans-co uma roylty ramine,经研究发现它们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但关于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7]。 1.3 黄酮 自印度1969年报道分离出黄酮甙后,1981年埃及学者系统地报道了蒺藜叶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 第22卷第4期 2003年8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 ources V o l.22No.4 Aug.2003

黄芪研究进展综述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 周春竹 【摘要】黄芪为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的根。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现代研兜分析发现其舍有苷类、黄嗣、多糖、氧基酸、亚油酸、生物碱和胆碱等多种有效成分。本文就黄芪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作出综述。【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综述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效[2]。黄芪用途广泛,可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津亏的消渴等症[3]。 多年来人们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黄芪新的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焦点。本文主要针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对心脏器官的作用 1.1改善心功能 1.1.1 增强心肌收缩力黄芪对改善心功能具有肯定的作用。黄芪皂苷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犬和心功能受抑制犬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4]。王氏等[5]采用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诱发麻醉犬体内急性心衰模型的方法,通过血流动力学测定,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增加心输出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的作用。 1.1.2 减轻心脏负荷研究表明[6],黄芪扩血管作用和组胺释放或肾上腺素d、B受体无关,而可能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产生,促进NO产生,继而激活血

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导致血管扩张。 1.2保护心肌细胞 1.2.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彭氏等[7]利用培养的心肌细胞造成缺氧模型,发现缺氧30分钟时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细胞显著增高,109/L黄芪对缺血心肌无保护作用,1009/L、10009/L的黄芪使凋亡率分别降低34.96%、37.02%,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黄芪可能抑制缺氧心肌细胞的凋亡,但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且缺氧心肌细胞中TNF-otmRNA的水平和凋亡率都增高,提示TNF.a可能参与诱导缺氧心肌细胞凋亡。 1.2.2稳定细胞膜李氏等[8]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黄芪可提高SOD活性,使MDA、CK水平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该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黄芪可能通过抗自由基和稳定细胞膜来防止细胞受损。 1.3 心脏的保护作用采用体外兔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从器官和细胞2个水平,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记、RT—PCR、生化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发现该药物具有调节抗再灌注损伤的MAPK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很可能是其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之一。并且特异性抑制剂并不能减弱黄芪作用,说明黄芪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9]。 1.4对血压的影响黄芪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大鼠体外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上[10],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去除内皮的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上的三磷酸肌醇敏感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内钙的释放有关。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结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效应。朱培成[11]等观察到斑秃患者给服黄芪多糖后可显著下调Thl型细胞因子(IFN-y,IL-12)及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逆转斑秃患者Thl型反应,提示APS可抑制斑秃患者转录因子T-bet及Thl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IO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使之向Th2型漂移。蔡小燕[12]通过研究黄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发现黄芪治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_纯化研究进展

第29卷第2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9,No .2 2008年4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Ap r .2008 收稿日期:20080227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专项(2007BS023) 作者简介:李磊(1985),男,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3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6732383(2008)02008706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李 磊,王卫国 3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真菌多糖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活性及结构,有望成为保健食品与药品行业重点开发的新资 源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真菌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其提取与纯化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真菌多糖在医疗保健、动物养殖及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发酵;提取;纯化中图分类号:TS201.2 文献标识码:B 0 前言 多糖也称聚糖,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及微生物细胞壁中,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多糖是自然界中糖类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生物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微生物多糖,其中微生物多糖(尤其是真菌多糖)是至今研究的较为深入和广泛的一类多糖. 真菌多糖系真菌中分离出的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一类活性 多糖[1]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氧化、抗病毒、抗辐射、抗血栓和抗凝血等作用.因此,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真菌多糖在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真菌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 自1958年B rander 报道了酵母细胞壁多糖 (Zy mosan )具有抗肿瘤作用以来,人们对真菌多 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真菌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2-3] .目前,对于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主要是通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等的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它不仅能够激活T 、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 全面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4] . Nanba [5] 曾研究了灰树花多糖(PGF )D -组分对各种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结果发现小鼠i p0.5mg/kg 或ig1.0mg/kg 灰树花D -组分10d 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毒T 细胞、迟敏T 细胞分别增至1.5~2.2倍,白介素-1和超氧负离子的量也得到了提高,白介素-2提高至1.7 倍.另外,李海花[6] 在实验中发现灰树花多糖在180mg/kg 和120mg/kg 剂量下,可明显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并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而Fang 等[7] 研究发现金针菇多糖也能增加荷瘤小鼠脾脏重量、NK 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恢复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1.2 抗肿瘤作用 实验表明,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能激活机体的免疫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525611.html,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唐方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 [摘要] 厚朴酚是常用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厚朴酚的研究与日俱增,该研究综述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厚朴;活性成分;厚朴酚;药理作用;抗氧化 厚朴Mangnolia officinalis是传统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Kampo medicine in Japan)广泛使用的一味药物,临床多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炎症和胃肠道疾病等[1]。自1973年日本人藤田 先后从原药材中分离得到2种主要活性成分厚朴酚(magnolol)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honokiol)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这2种成分展开了诸多研究[2]。既往研究证实厚朴酚具有中 枢性肌肉松弛,中枢神经抑制,抗炎,抗菌,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激素调节等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厚朴酚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成分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指导。 1 厚朴酚的理化性质 厚朴酚的分子式为C18H18O2,相对分子质量为266.32,性状为白色精细粉末,单体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02 ℃,易溶于苯、氯仿、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易溶于苛性碱稀溶液。 2 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厚朴酚的酚羟基易被氧化,而含有烯丙基的酚类化合物多具有清除O2-或羟自由基的能力[3],这些结构造就了厚朴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能力,而这一特性也成为其他许多药理作用的基 础。 2.1.1 清除自由基 Zhao[4]等报道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可有效降低硝基自由基ONOO-和单线态氧1O2,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Sun等[5]以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法(TOSC)证实厚朴中的3种有效成分均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以丁香苷最强,其次是和厚朴酚及厚朴酚。 2.1.2 对抗脂质过氧化 Li等[6]以TBHP(叔丁基过氧化氢)预处理NCI-H460细胞(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24 h后以20 μmol·L-1的厚朴酚干预,证实厚朴酚可以有效对抗TBHP引起

黄芪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黄芪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黄芪在临床治疗肿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对黄芪治疗肿瘤的机制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其中黄芪多糖的作用研究较多,现就黄芪多糖治疗肿瘤的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Abstract: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s widely used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umor.In recent years,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 is paid close attention,especialy the effect of astragalus polysacharin.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ction mechanism in treating tumor. Key words:Atragalus polysaccharide;Tumor;Mechanism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1]。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中提取出的大分子多糖类化合物,进一步水解后得到多种糖类单体[2]。研究证实,多糖是补益类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中药材中发挥调节免疫功能的重要组份[3-4]。在多种中药,如黄芪、当归等均可以提取出多糖,有多项研究表明,多糖在中药的药理活性有相当重要的角色。现代医学业已证明,黄芪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黄芪多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黄芪多糖在抗肿瘤的机制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1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黄芪为补中益气药物,广泛应用在了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广泛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介导多种体液及细胞免疫,并且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有研究认为黄芪在抗肿瘤方面展示了较好的效果,黄芪多糖是黄芪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可调理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5]。国外研究认为其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传统研究认为黄芪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关[6]。还有研究认为黄芪多糖抗肿瘤活性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它能摄取各类抗原,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7-8]。 有研究发现在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时用黄芪多糖进行干预还可以促进DC的成熟及对T细胞的增殖反应。这与临床中黄芪可以通过传统的口服或静脉给药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的结论相吻合[9]。还有研究发现黄芪多糖通过激活淋巴细胞,增强恢复机体免疫力发挥抗肿瘤的药理作用[10]。黄芪多糖能升高荷瘤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s,IL-2)和TNF-α的水平。据此有学者推测,黄芪多糖无明显细胞毒活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IL-2和TNF-α的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11]。一定剂量黄芪多糖能促进黑色素瘤荷瘤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有效增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三七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三七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对三七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1]。结论:研究表明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三七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三七、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要产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2]。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三七提供参考。 2 有效成分: 三七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三七根主要含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达三七化学成分的8%~12%,以人参皂苷Rb1和Rg1为主。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以后者含量为高。与人参所含皂苷不同的是缺少齐墩果酸。三七中的人参皂苷绝大多数属于达玛甾烷型四环三萜,在达玛甾烷骨架的C3和C12位均有羟基取代。达玛烷型皂苷(1)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otopanaxadiol)该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c、Rd、K、L、R7、F2,丝石竹皂苷IX、XVⅡ,三七皂苷Fa、Fc、Fe、F1-F413种[3]。20(s)-原人参二醇型(2)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xatriol)包括人参皂苷Re、RM、R、Rg1、R1、Rg2、Rf、Rh1、R2、R310种[4]20(s)-原人参三醇型此外[5],用连续色谱柱分离到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8和R9,两者分别占总皂苷含量的0.00011%和0.00003%。经光谱分析证明两者为相互表异构物,分子式均为C36H62O10。

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2003 Vo1115 No 14   收稿日期:2002207224 修回日期:2002209225 湖北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1AA204B03) 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进展 李小定 荣建华 吴谋成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 武汉 430070) 摘 要 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关注。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反应调节剂,灰树花多糖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的进展情况。关键词 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 灰树花(Grif ola f rondosa (Dicks ,ex Fr )S.F. Gray )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层菌纲(Hg 2menomycetes )、无隔担子菌亚纲(Holobasid 2iomyceidae )、非褶菌目(Aphyllophrales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树花菌属(Grigola )真菌,又名贝叶 多孔菌、千佛菌、栗子蘑、云蕈、莲花菌等,日本称之为舞茸(Maitake )。其药用作用最早记载于日本坂然的《菌谱》中,“味甘、平、无毒,可治痔疮”。子实体具有独特的芳香味,口味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与生物活性物质,是近年来我国和日本正在推广的一种珍贵食、药兼用真菌。在日本,灰树花的栽培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日本重点发展的六大食用菌之一,其销量仅次于香菇和金针菇。虽然我国灰树花的驯化栽培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于河北、吉林、广西、四川等地。1984年Ohno 等[1]报道了灰树花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对灰树花多糖的化学结构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已逐步展开,其对人体生理功能良好的调节作用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大量的药理分析与临床实验证实,灰树花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改善免疫系统功能、抗HIV 病毒、调节血糖、血脂及胆固醇水平的作用。目前,以灰树花及灰树花多糖为原料的保健品已风靡日本与美国,已上市的产品主要有日本的MAITEX 系列产品、美国的GRIFRON 、MAITA KE 系列产品及我国的保力生胶囊、栗磨胶囊等。 1 抗肿瘤作用 Ohno 等[3]从灰树花子实体中用热水提取得到 的Grifolan 21N 显示了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以每只小 鼠20μg 的剂量腹腔注射5次后,对小鼠S 180实体瘤的抑制率为98%,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为7/10。从菌丝体中提取的三种多糖对小鼠S 180实体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经腹腔注射,用热水提取的LMHW 的抑制率为24%,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为1/10,相同剂量下用冷碱和热碱提取得到的LMCA 和LMHA 的抑制率分别为77%和71%,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都为3/10,冷碱提取物显示了最强的抗肿瘤活性。Ohno 等[5]还研究了无抗肿瘤活性的多 糖对灰树花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发现β21,62葡聚糖(Islandicin )可提高其活性,而α21,42葡聚糖 (Starch )可降低其活性。Nanba 等[6,7]的研究结果表明灰树花多糖是所有研究过的真菌多糖中抗肿瘤活性最强的,经与其它真菌多糖的对比实验发现,灰树花多糖对肿瘤的抑制率为8613%,而相同剂量下香菇多糖、双孢蘑菇多糖、金针菇多糖、糙皮侧耳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7710%、7113%、6117%和6217%。用含20%灰树花粉末的饲料喂养MM46(胸腺癌)肿瘤小鼠一个月,肿瘤被完全抑制的小鼠 占40%,另外的60%与对照组相比肿瘤抑制率为90%。他们还发现脲、胍等变性剂会破坏一些真菌 多糖的立体构象,导致生物活性的变化,如香菇多糖经变性剂处理后β2三股螺旋结构消失,不具有抗肿瘤活性,不具活性的茯苓多糖经8mol/L 尿素处理后活性明显增强,灰树花多糖与裂褶菌多糖经变性剂处理前后活性无明显改变,这大大拓宽了灰树花多糖的应用领域。灰树花多糖不仅可以抑制已经开始生长的肿瘤,还对肿瘤的发生以及由于癌细胞在血液和淋巴液中的转移而引起的次级灶的形成有较强的抑制效果。Nanba 等[8]用灰树花子实体热水提取物M T 21和M T 22以1mg/kg ~20mg/kg 的剂量 4 63

黄芪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机理研究综述

黄芪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机理研究综述 摘要:黄芪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及激活剂,有效的治疗能引起免疫系统病的疾病。如免疫抑制综合症(又称贫血因子),法氏囊、禽流感、白血病、同时是一种很好的疫苗保护剂、并能迅速增加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提高抗体水平。免疫后连用1—2天,效果更好。 关键字:黄芪多糖、佐剂、免疫 引言 中草药研究的拓展过程中,我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中草药在机体免疫系统调节方面的广阔前景。一方面,中草药可以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中草药也具有免疫抑制功能,能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或消除抗体的产生,抑制T细胞的增殖等。目前研究发现,大多数中草药具有免疫双向调节功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正常。这种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实际上正体现了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与“阴阳平衡”理论。本文依据近年来中草药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医学实验和临床应用状况,对中草药免疫双向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当免疫应答过强时,免疫系统对“异己”抗原产生高免疫应答性从而导致超敏反应,甚至免疫系统耐受平衡被打破,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当免疫应答较弱时,机体对外来入侵物质不能正常反应、清除,便会降低机体的抗感染、抗肿瘤能力,产生免疫抑制。所以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芪多糖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经提取、浓缩、纯化而成的水溶性杂多糖。淡黄色,粉末细腻,均匀无杂质,具引湿性。黄芪多糖由己糖醛酸、葡萄糖、果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等组成,可作为免疫促进剂或调节剂,同时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抗应激、抗氧化等作用,它的增强免疫作用的机理如下。。 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黄芪多糖(APS)可显著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使小白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 溶血功能和明显的碳离廓作用、明显增加脾重量。进一步分离黄芪多糖得到3种单体多糖:123,分别进行实验,结果是多糖1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2与1相似但较弱,多糖3没有作用。黄芪皂苷能促进淋巴结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形成。黄芪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玫瑰花结的形成。黄芪多糖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GE2的释放,但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环氧化酶抑制布洛芬则明显抑制PGE2和TNF的释放,对吞噬功能无明显影响。因此可以提示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08级2班杜长蔓 摘要: 就微生物多糖的种类,生物合成、提取与纯化、实现了工业化的微生物多糖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望了微生物多糖开发利用的前景。微生物多糖主要指大部分细菌、少量的真菌和藻类产生的多糖。微生物多糖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理化特性独特等优点而使其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备受关注,尤其在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微生物多糖在细胞内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 ①黏附在细胞表面上,即胞壁多糖; ②分泌到培养基中,即胞外多糖; ③构成微生物细胞的成分,即胞内多糖。而其中的胞外多糖具有产生量大、易于与菌体分离、可通过深层发酵实现工业化生产。一般微生物多糖的生产主要是利用淀粉为碳源,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进行生产,也有通过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制成的。能够产生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微生物种类较多,但是真正有应用价值并已进行或接近工业化生产的仅十几种。近几年,随着对微生物多糖研究的深入,世界上微生物多糖的产量和年增长量在10 %以上,而一些新兴多糖年增长量在30 %以上。到目前为止,已大量投产的微生物胞外多糖有黄原胶(Xant han gum) 、结冷胶( Gellan gum) 、小核菌葡聚糖(Scleeroglucan) 、短梗霉多糖( Pullulan) 、热凝多糖(Curdlan) 等。微生物多糖和植物多糖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地域、病虫害等条件的限制; 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③应用广泛,例如已作为胶凝剂、成膜剂、保鲜剂、乳化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微生物多糖年加工业产值可达80 亿左右。 关键词: 微生物多糖; 生物合成; 提取与纯化;开发应用 0引言 多糖是一种天然的大分子化合物,来源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在海藻、真菌及高等植物中尤为丰富。它是由醛糖和(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的聚合物,作为有机体必不可少的成分,同维持生命体机能密切相关,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根据多糖在微生物细胞内的位置,可分为胞内多糖、胞壁多糖和胞外多糖。人们对多糖的初始研究可追溯到1936 年Shear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发现, 但微生物多糖倍受关注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 20 世纪50 年代, J eanes等人筛选、获得了许多黄原胶(Xan than gum ) 的产生菌. 1964 年, 原田等人从土壤中分离到产凝结多糖(Cu rdlan, 又称热凝多糖) 的细菌, 后发现农杆菌(A grobacterium sp. ) 也可以产生该多糖. 1978 年,美国人生产制造了产生于少动鞘脂类单胞菌(S p hing om onas p aucim obilis, 旧称伊乐藻假单胞菌) 的结冷胶(Gellan gum , 又称胶联多糖). 随后, 小核菌葡聚糖(Scleeroglucan)、短梗霉多糖(Pu llu lan, 又称普蓝)、透明质酸( Hyalu ron ic acid)、壳聚糖(Ch i2tasan) 等微生物多糖又相继被人们发现.近年来又兴起一些新型微生物多糖如海藻糖、透明质酸、壳聚糖等的研究。微生物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已作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胶凝剂、悬浮剂、润滑剂、食品添药品等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医疗、制药保健等多个领域[1 ]. 为了不断开发微生物多糖的潜能, 仍然需要筛选、分离新的多糖产生菌, 了解多糖的生物合成, 研究它们的结构、理化学特性,进一步拓展它们的应用领域. 1微生物多糖的生物合成 多糖有的合成于微生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有的合成于对数生长后期, 而有的则合成于静止期. 它们种类繁多, 可分为同型多糖和异型多糖, 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单糖或者和其它基团在特

黄芪多糖的作用介绍

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经提取、浓缩、纯化而成的水溶性杂多糖。淡黄色,粉末细腻,均匀无杂质,具引湿性。黄芪多糖由己糖醛酸、葡萄糖、果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等组成,可作为免疫促进剂或调节剂,同时具 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抗应激、抗氧化等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黄芪多糖 外文名称 Astragalus Polysacharin 缩写 APS 口服液级 不低于65% 针用 应不低于70% 颜色 棕黄色粉末 目录 1、概述 2、性状鉴别 3、功效 4、生产应用 5、使用说明 1、概述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黄芪中含多糖、皂甙、黄酮、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均有促进抗体生成和免疫反应的作用,其中以对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harin,APS)的研究报道为多。黄芪多糖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经过高科技萃取、分离而得到的。 该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提取物,含黄芪多糖以葡萄糖(C6H12O6)计,口服液级应不低于65%,针用级应不低于70%。

黄芪多糖是黄芪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2、性状鉴别 【性状】该品为棕黄色粉末,味微甜,具引湿性。 【鉴别】(1)取该品50-100mg,加水5ml,使完全溶解后,加2%a-萘酚乙醇溶液3滴,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硫酸0.5-1ml,在两液面交界处显棕色环。 (2)取该品约10mg,加水2ml使完全溶解,浸没滴入温热的碱性酒右酸铜试液中,水浴15-20分钟后,产生棕红色沉淀。 A、摸。开始光滑细腻,片刻后粘手; B、尝。尝起来不甜 C、溶。溶解速度慢,但是能完全溶解,溶解后产生泡沫。 【干澡失重】不大于8.0%。 【含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在105℃干澡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0.1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液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0.7g置250ml量瓶中,加水50ml左右,微热,振摇溶液,放置冷却后,再加30%硫酸锌溶液5ml,在水浴中加热5分钟后,在振摇下立即加亚铁氰化钾试液5ml,冷却后加至刻度,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5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ml,分别置50ml量瓶中,各加2%苯酚溶液2.5ml,硫酸25ml,摇匀,置水浴中加热15分钟,放冷,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附录),在490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度,计算,即得。以加蒸馏水10ml 配制成的溶液为空白溶液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种单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前对其功效研究颇多,剂型研究也较多,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为制备高效实用的临床药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华蟾酥毒基;药理;剂型;综述 Abstract : Cinobufagin is one monomer of toad venom ,with many bio ftiefficacy ;presently there ' s many studies on it ,so is dosage form ;nowit briefly sumsup its pharmacy function and dosage form research,to offer helpful clues for preparing high 拟effect and practical clinical drugs. Key words : Cinobufagin ; pharmaco; dosage form ;review 华蟾酥毒基(又名华蟾毒精,)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蟾毒配基,是国家药典规定的中药蟾酥的质控成分,分子式为C26H34O,相对分子质量为442.54。是一种具有醚键的甾体化合物,难溶于水,体内半衰期短且分

布广泛,并具有较强的毒性。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 1.1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 (1)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华蟾酥毒基(Cino)对细胞膜有直接破坏作用,研究表明1X 10-7mol/L华蟾酥毒基能使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继而引起细胞器水肿变性进而死亡 :1]。(2)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一定剂量的华蟾酥毒基能抑制毛细管样的网络形成。经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8nmol/L的Cino即可显著 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增殖受到抑制。Cino能特异的预防小牛主动脉内皮(BAE细胞进入细胞循环的G0/G1期的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2]。(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X 10-6mol/L华蟾酥毒基可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以740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降低进入S期的比例从而加速瘤细胞死亡,华蟾酥毒可以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3]o Cino明显影响SMMC7721细胞S期DNA 含量及增殖指数,透射电镜观察显示:Cino作用后,可见成片的细 胞坏死,细胞凋亡,内质网肿胀、线粒体肿大呈空泡样,溶酶体增多等细胞结构改变。其中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BEL拟7402)最为敏感]4]。(4)诱导肿瘤细胞分化,Cino低浓度时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分化,从而抑制Na+-K+-

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摘要:近几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综述了多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辐射、抗病毒、抗衰老、抗胃溃疡、抗凝血等几个方面的药理活性。 关键词:多糖;药理活性;作用机理 多糖是由单糖聚合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维持生命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现已发现的天然多糖化合物有数百种,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在生物体中,糖类不仅作为能源物质,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生命现象中细胞的各种活动[1]。很多药理和临床实验证明,多糖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本文主要从多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辐射、抗病毒、抗衰老、抗胃溃疡、抗凝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其药理活性的研究概括。 1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许多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的功效,其中包括香菇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灰树花多糖、花粉多糖、海带多糖等。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多糖能起到刺激机体的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繁殖,增加巨噬细胞非特异性细胞毒,诱导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促进抗体形成,活化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及变更途径等作用[2]。而且由于多糖是通过宿主中介起作用,所以多糖药物没有细胞毒性,不影响正常细胞。多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多糖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活性,促使IL-1、IFN-r的产生,消除Ts 细胞,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冯鹏等发现灵芝多糖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如增强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以及促进细胞因子如IL-1、IL-2、IL-6、IL-12的生成[4]。②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李海花[5]对灰树花多糖的研究发现,灰树花多糖在180mg/kg和120mg/kg剂量下,可明显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并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③多糖能促进B细胞分化、增加抗体生成。孟达理等[6]发现,麻黄多糖能显著提高绵羊红细胞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水平。SB Han等[7]报道,从桔梗(PG)根中分离的一种多糖能够显著地增加IgM的产生,促进B细胞增殖,刺激巨噬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转录和产生。 2 抗肿瘤 恶性肿瘤是常见的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富含多糖的物质可作为抗肿瘤药物或辅助药物,如灵芝、人参、香菇、银耳、云芝、芦荟、仙人掌等[8]。迄今为止,在我国已投放市场的多糖药物包括香菇多糖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云芝多糖胶囊、黄芪多糖、云芝肝泰、灰树花胶囊等,已有广泛的应用[9]。多糖抗肿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直接杀伤肿瘤细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可编辑)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维普资讯 ////0>. 丞堡匡堂瞳堂 . . . 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生出版社, .. , .,: . . 郭玲,钟学宽,周令望,等. 病毒致低硒低维 ,, : ? . 生素鼠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 .中国地方病防治 ,, ,. 杂志, ,: ? . 邓守恒,孙各琴.高硒情况下维生素对幼龄大鼠抗 .氧化作用的研究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 .邹秋萍,侯淑萍,王瑞珍.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卫文峰,张国成,许东亮,等.柴胡黄芩炙甘草对小瘤坏死因子一【的变化及维生素、的干预作用鼠心肌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中国当代儿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 ?. 杂志, ,: .苗艳波,师海波,孙英莲.高山红景天总甙的抗衰老王雪峰,郭津津,魏克伦,等.小柴胡汤分解剂抗柯萨奇病毒感染及其对心肌炎防治作用的研究 . 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 ,: ?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 .第一版.人民卫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 一 . 收稿日期: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臧亚茹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关键词】丁香;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十二碳三烯一卜醇, 一杜松油烯,【一石竹烯,对烯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基茴香醚等。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萘酚、鼠李素、齐墩的干燥花蕾,其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 果酸等黄酮成分。 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 抗菌作用及机理 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 丁香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且抗菌谱广泛。张西玲等 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 通过对丁香、小茴香、肉桂、八角茴香四种中药挥发油 性状 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四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厘米,花冠圆球形,棕褐色 至褐黄色,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较低浓度时均有一定的抑 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最佳,以丁香、肉桂 感。 挥发油在体外抑菌效果最为显著,挥发油在较高浓度时 化学成分

黄芪多糖作用和机理

黄芪多糖作用和机理 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可特异性地或非特异性排除侵入机体的异物。黄芪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均有促进作用。 1.对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免疫器官的发育状况会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力的高低,对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胸腺、脾脏、法氏囊重量的影响以及对创伤动物免疫器官重量减轻的拮抗作用。龚国华报道黄芪多糖能促进鸡法氏囊、脾的发育并能增加其重量。 2.对特异性免疫促进作用 特异性免疫是指由淋巴细胞参与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包括T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消灭侵入机体的特定病原微生物)和B淋 巴细胞参与的体液免疫(通过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而消灭病原微生物)。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陈洪亮等报道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是通过改变细胞内信息传导实现的。郝钰等证实黄芪多糖可通过增强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而促进淋巴细胞再循环,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的接触机会,从而扩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增强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是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各种巨噬细胞产生的非针对某特定病原体的防御机能。这些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能吞噬侵入机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并且能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杀灭病原微生物或调控机体的免疫机能。此外,这些巨噬细胞也是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基础。试验证明: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二、抗应激作用 黄芪多糖能明显增加肾上腺重量,对小鼠数种缺氧模型具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使正常及虚损小鼠抗寒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对正常及阳虚小鼠具有明显抗疲劳作用,还能显著延长氢化可的松耗竭小鼠游泳时间。 三、抗细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药物对细散及其毒性产物的直接抑杀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而挥扶正祛邪抑菌,杀菌作用。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a 、b型溶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抗菌均有抗菌作用。 四、抗病毒作用 黄芪多糖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机体对抗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地抑制病毒的繁殖。胡元亮等研究了黄芪多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对鸡新城疫病毒细胞感染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对新城疫病毒Ⅰ系和新城疫病毒Ⅳ系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随黄芪多糖浓度升高而增强。谢麟等报道黄芪多糖能使动物体诱生内源性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抑制病毒蛋白合成,从而产生抗病毒感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