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第31卷 第5期2009年9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

Vol.31,No.5Sep.,2009

收稿日期:2008

--10--13http:P P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654586.html,,http:P P journal.bj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654586.html,

基金项目:/十一五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03)。

第一作者:卜楠。主要研究方向:复合农林、地理信息系统。电话:010--62390564 Email:bn -222@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654586.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418信箱。

责任作者:朱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电话:010

--62336083 Email:xi angmb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654586.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卜 楠 朱清科 王 蕊 郑 慧 安彦川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生物土壤结皮对提高黄土区土壤抗冲刷与抗侵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和了解其作用机理对治理该区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原状土冲刷槽的实验方法,于2008年9月对陕北黄土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冲刷过程中的径流含沙量、冲刷总量及抗冲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苔藓比例是衡量生物土壤结皮抗冲能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冲刷总量与苔藓比例呈负相关,生物土壤结皮崩解时间与其呈正相关。o生物土壤结皮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随冲刷时间逐渐增加,在生物土壤结皮完全崩解后,径流含沙量开始减少。?土壤抗冲指数(冲走1g 土所需时间)与时间呈显著二次多项式的关系,即随着时间增加,生物土壤结皮逐渐崩解,土壤抗冲指数随之降低。?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与土壤冲刷侵蚀量呈负相关,即盖度越高,侵蚀量越低;在坡度与冲刷强度相同条件下,无结皮土壤径流含沙量是全覆盖结皮土壤的35倍。?坡度与生物土壤结皮径流含沙量呈正相关,且在陡坡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抗冲刷和抗侵蚀能力更为明显,因此,提高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增加生物土壤结皮苔藓含量是提高黄土区土壤抗冲刷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黄土区

中图分类号:S71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1522(2009)05--0096--06BU Nan;ZH U Qing -ke;W ANG Rui;ZHENG Hui;AN Yan -chuan.Anti -scourability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t in the loess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 f Beijing Fo restry

University (2009)31(5)96

--101[Ch,15ref.]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100083,P.R.China.

Microbiotic soil crust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soil ant-i sc ourability in loess area and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its mechanism is important in soil erosion conserva tion in this region.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used scouring e xperiment to study ant-i scourability inde x of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t by

measuring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run -off in the loess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northwestern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moss content in microbiotic soil crust was an important ant-i scourability factor and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ediment c oncentration,whil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ime of microbiotic soil c rust c ollapsing.2)During the process of scouring,sediment c 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scouring time,and decreased after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ollapsed.3)Ant-i scourability had

quadratic relationship with scouring time.As the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ollapsed with time,ant-i scourability

decreased.4)The coverage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t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ediment concentration,i.e.the higher the coverage was,the lower the soil erosion was.The erosion rate for soil without crust covering was 35times of that with a fully covered surface.5)Slope had a positive c orrelation with sediment concentration.The role of ant-i scourability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t was especially distinct for a steep slope.In conclusion,increasing the coverage and lichen rate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oil ant-i scourability in the loess area.

Key words mic robiotic soil crust;ant-i sc ourability;loess area

生物土壤结皮(microbiotic soil crust)(简称生物结皮)是苔类、叶苔(Jungermannia lanceolata)、蓝藻(Cyanobacteria)、绿藻(Chlorophyta)、地衣类、真菌和细菌,以及许多景观中常见的非维管束植物成分与土壤胶结形成的十分复杂的聚合体[1],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分布广泛的典型景观[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土壤结皮作为人工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深刻影响着干旱区土壤的结构性质和发育状况[3],同时也在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和水分循环中占有重要角色。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生理结构和分布的特殊性,对其生态效益的研究也逐渐深入[4--7],尤其在抗冲刷和抗侵蚀方面,生物土壤结皮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结果证实:生物土壤结皮可有效抵御降雨径流的冲刷,减少土壤侵蚀量[8--10]。目前,国内主要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土质等因子对黄土区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进行研究[11--14],但针对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抗冲刷能力产生的影响研究较

少。鉴于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分布广泛,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物组分、盖度和坡度等方面,对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的抗冲性进行研究,充分认识生物土壤结皮在影响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冲刷能力中所起的作用。

1研究区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陕西省吴起县(107b38c57d~ 108b32c49d E,36b33c33d~37b24c27d N)。吴起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农牧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县境内有无定河、北洛河两大流域,白于山、子午岭两大山系。受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气候变化的剧烈性、地形和地貌的复杂性、土壤的易蚀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县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南北长93.4km,东西宽79.89km,总面积3791.5km2,海拔高度1233~1809m,绝大部分地表为黄土覆盖。黄土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壤,占总土地面积的9716%,其次则是新积土,大约占1.06%。年平均气温7.8e,无霜期96~146d,平均日照时数为2400 h,年平均降雨量478.3mm,且大部分集中在7)9月份,降雨量为301.7mm,占年降雨量的63.1%。该县属于森林灌丛草原植被区,有木本植物120多种,主要树种为山杨(Po pulus davidian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Hippo phae rhamnoides)、杜梨(P yrus betulae folia)、胡枝子(

Les pedeza bicolor)等;草本植物220多种,以长芒草(Stipa bungean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百里香(Thym us m ongo licus)、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阿尔泰紫菀(Hetero pappus altaicus)等为主,覆盖度为50% ~60%。

2研究方法与步骤

2.1实验装置

实验采用原状土冲刷法[15],实验仪器以蒋定生设计的原状土冲刷水槽为基础进行改进(图1)。冲刷槽长200c m,宽10cm。整套装置由缓冲池、漫流区、冲刷区、集水区4个部分组成。供水装置由水压表、水量表和水阀构成。在进行冲刷实验的过程中,供水装置出水口与冲刷水槽的缓冲池相连结,使水流以溢流形式均匀流出缓冲池,经漫流区溢入冲刷区,尽量降低供水装置初始水压给冲刷试验造成的影响。原状土取样盒尺寸为10c m@5c m@20c m,有匹配盖子。

图1实验模式图

FIG URE1Sketch illus t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2.2样地选择与样本采集

所有实验样本均在吴起县杨青流域采集。该流域退耕封育10年,生态环境与地貌具有一定代表性,历史资料详实。在该流域内选择合适坡面,在同坡向采集具有不同生物组分、不同结皮盖度的原状土样本,所采集的样本生长环境相似,干扰程度相近。生物土壤结皮在自然状态下质地脆弱,直接采集容易导致破裂,使试验结果误差较大。因此在取土之前,先用水浇湿取土地点,浇水面积应大于取土面积,生物土壤结皮遇水以后柔韧性增加,松脆程度降低,当取土点水分彻底渗透后,把取土盒刀口向下缓慢压入土中,使土壤表层与取土盒顶部边缘相平,然后按照环刀取土方式取出土壤盒,削平、加盖后放入储物箱中。样本采集后当天进行抗冲刷实验。

生物土壤结皮的类型一般分为藻结皮、地衣结

97

第5期卜楠等: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皮和苔藓结皮等3种[3,7--10]。藻结皮为生物土壤结皮初级演替类型,本实验样本采集地点因封育时间较长,人为干扰程度低,藻结皮分布较少,只大面积天然分布着地衣结皮、苔藓结皮,部分地区分布苔藓和地衣的混生结皮。

本实验样本采用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原状土,包括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地衣与苔藓共生的混生结皮3种主要类型进行实验研究,其中混生结皮分为混生结皮?(约20%地衣、80%苔藓)、混生结皮ò(约50%地衣、50%苔藓)、混生结皮ó(约90%地衣、10%苔藓)。野外采集样本时,可以根据颜色判断生物组分种类,天然地衣呈棕黑色,苔藓呈墨绿色;另外,采集盖度约为70%、50%、30%和无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原状土进行对比实验,每种类型采集5个重复样进行室内实验。

2.3实验方法与指标确定

本次实验设计冲刷水流强度为2L P min,冲刷时间为30~60min,视结皮破坏程度而定。为了缩短冲刷时间,需对生物土壤结皮样本预先进行浸泡,使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冲刷过程中,每间隔5min 采集水样,再用过滤烘干法测定水样中的泥沙含量。在进行抗冲刷实验过程中,每种样本重复5次,分别取其平均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验测定指标主要有冲刷水流量Q(L P min),冲刷历时t(min),冲刷干土重W(g),土壤抗冲能力用单位流量土壤抗冲指数A (min P g)来表示,即冲失1g土所需时间,A=T P W。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冲刷量分析

对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样本进行抗冲刷试验,选择冲刷坡度为30b、冲刷时间为60min,冲刷水流含沙量和土壤冲刷量所占样本总量比例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经60 min冲刷后,土壤冲刷量所占样本总量的比例差异比较明显,其中:苔藓结皮的比例最小,仅为2115%,地衣结皮比例最大,为28.4%,但均不超过30%,可见生物土壤结皮具有减少土壤冲刷量的作用。径流含沙量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苔藓结皮的径流含沙量是最小的,为0.074g P(L#h),地衣结皮的径流含沙量最大,达到0.712g P(L#h),但都不超过0.8g P(L#h)。其中,混生结皮的径流含沙量随苔藓比例的减少而增加,但介于苔藓结皮和地衣结皮之间,依次为0.083、0.228、0.529g P(L#h),这说明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苔藓比例大小是衡量其抗冲刷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苔藓含量越高,土壤径流含沙量越小。

表1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径流含沙量

TABLE1Sediment concentration i n surface runoff of

differen t microbiotic soil crus t types

生物土壤结皮种类含沙量P(g#L-1#h-1)比例P%地衣结皮0.71228.40

苔藓结皮0.074 2.15

混生结皮?0.083 2.97

混生结皮ò0.2288.25

混生结皮ó0.52919.10

注:比例为冲刷干土重与样本干土重的比值。

3.2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抗冲刷过程分析

生物土壤结皮冲刷过程中,不同时段径流含沙量的变化可反映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在冲刷作用下,抗冲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选择冲刷坡度为30b,冲刷历时60min,冲刷过程中各时段径流含沙量见表2。

表2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冲刷过程径流含沙量g#L-1 TABLE2Sediment concentration i n surface runoff of

different microbiotic soil crust types in erosi on process

冲刷历

时P mi n

生物土壤结皮类型

地衣

结皮

苔藓

结皮

混生

结皮?

混生

结皮ò

混生

结皮ó

50.030.020.020.020.03

100.52*0.030.030.050.06

150.780.020.030.040.07

200.720.040.060.040.08

250.690.060.070.050.09

300.840.050.080.110.10

35 1.040.060.060.120.71*

40 2.020.070.080.33*0.70

450.180.080.080.520.60

500.220.080.080.83 1.45

550.190.080.090.27 1.61

600.210.090.100.160.78

注:*表示生物土壤结皮崩解发生的时段。

从表2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土壤结皮在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总体变化规律为:1崩解发生时间:在5~10min里,地衣结皮表面就开始发生崩解,径流含沙量也随之显著增加;混生结皮ó在30~35min内,表层发生崩解,生物土壤结皮开始脱落,径流含沙量由0.10升至0.71g P L,增加了约610%;混生结皮ò在35~40min内出现崩解现象,径流含沙量由0.12升至0.33g P L,增加了约175%;而苔藓结皮和混生结皮?在60min内未发生崩解现象。o冲刷过程:苔藓结皮和混生结皮?在冲刷过程中,其径流含沙量变化程度较为平缓,变化率维持在20%~25%,且径流含沙量不超过0.10g P L;地衣结皮径流含沙量变化程度最为剧烈,变化率最高达到1600%;混生结皮ò和ó则表现为一般剧烈。?径流含沙量峰值:地衣结皮的径流含沙量以25%左右的速率增加,在第35~40min内达到最大值,为2.02g P L;混生结皮ò、混生结皮ó的径流含沙量在

98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31卷

50~55min 内都达到最大,分别为0.83和1.61g P L;苔藓结皮和混生结皮?的径流含沙量最大值在实验时间内则未出现。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冲刷过程中,地衣结皮的径流含沙量在各时段都是所有类型生物土壤结皮中最高的,峰值达2.02g P L,比苔藓结皮的0.09g P L 仍要高出19倍,并在5~10min 内就发生崩解,在所有类型生物土壤结皮中崩解发生时间最早。苔藓结皮的整个冲刷过程则是比较平稳的,径流含沙量维持在0.10g P L 左右,且变化率不超过25%。由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随着生物土壤结皮中苔藓成分的增加,生物土壤结皮在各时段的径流含沙量减少,结

皮崩解发生时间延迟,径流含沙量峰值也随之降低。3.3 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抗冲指数分析

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抗冲指数变化见图2。由图2可知,土壤抗冲指数随冲刷时间而发生变化。对抗冲指数进行拟合,通过对比得出,二次多项式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R 最高,苔藓结皮R 值为019858,拟合效果最好,地衣结皮R 值为019679,其他3种混生结皮的R 值介于以上两者之间,通过拟合曲线可以推断出抗冲指数A 与冲刷时间T 的关系如下:

A =aT 2

-bT +c

(1)

式中:a 、b 、c

为常数。

图2 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指数随冲刷时间变化趋势

FIGURE 2 Ant-i scourability of different microbiotic soil crust types wi th scouring time

如图2所示,对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土壤抗冲指数进行比较:1在0~5min 内,土壤抗冲指数

大小关系为:苔藓结皮>混生结皮?>混生结皮ò>混生结皮ó>地衣结皮。之后,土壤抗冲指数随时间逐渐降低,当达到最低点后,抗冲指数趋于稳定,说明生物土壤结皮在冲刷初期,对提高土壤抗冲能力的作用是明显的。o覆盖苔藓结皮的土壤抗冲指数变化最为缓和,由最高的25.00降至8.82min P g,变化率为64.72%,覆盖地衣结皮的土壤抗冲指数变化最为剧烈,由最高的16.70降至0.71min P g,变化率为95.75%。只有覆盖地衣结皮的土壤抗冲指数最低值在40~45min 时段内出现,其他类型的土壤抗冲指数最低值在60min 的冲刷时间内均未出现。?在实验中发现,苔藓结皮的抗冲指数在

各个时段上都是最高的,其次是混生结皮?、混生结皮ò、混生结皮ó,地衣结皮的抗冲指数最低(冲刷到45min 时,样本已冲刷完毕)。由此可以推断,苔藓比例大小决定了土壤抗冲指数和其变化速率,苔藓类在生物土壤结皮组分中比例越大,土壤抗冲指数越高,变化也越缓慢,出现最小值的时间就越长,这与径流含沙量所表现出来的规律相吻合。3.4 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为了研究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和无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在抗冲性上的差异,选择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生物土壤结皮盖度约70%、50%、30%的土壤和无生物土壤结皮土壤5种类型,每种类型分别进行5次重复实验,以平均值研究抗冲指数和径流含沙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见表3。

99

第5期卜 楠等: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表3 不同盖度的生物土壤结皮径流含沙量

g #L -1

TABLE 3 Influence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 t coverage on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runoff

生物土壤结皮盖度P %

冲刷历时P min

0251015202530平均值

100000.030.520.780.720.690.840.607000 3.15 2.10 2.04 1.18 3.07 1.88 2.025000 4.43 4.05 2.91 1.80 1.76 2.18 2.86300010.4110.66 2.44 2.24 1.43

6.00

4.630(无结皮)

18.13

20.84

25.68

10.73

8.78

21.04

由表3可知,在相同冲刷时间内,径流含沙量的大小关系为:全盖度<70%盖度<50%盖度<30%盖度<无生物土壤结皮。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平均径流含沙量为0.6g P L,随着生物土壤结皮盖度的减少,平均径流含沙量逐渐升高。无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土壤平均径流含沙量达到了21.04g P L,是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径流含沙量的35倍以上,说明生物土壤结皮具有明显降低土壤冲刷侵蚀量的作用。盖度和平均径流含沙量关系见图3。由图3可见,随着生物土壤结皮盖度的降低,平均径流含沙量呈

指数级上升。

图3 生物结皮盖度对含沙总量的影响FIGURE 3 Influence of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 overage on s ediment concentration

每种样本类型的径流含沙量呈现较为相似的变化规律。盖度70%、50%和30%的土壤在冲刷过程中,含沙量是逐渐降低的,当达到最低值后又呈上升趋势,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反而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和实验中的观察,得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冲刷前期,径流产生的泥沙

主要来源于表层较为疏松的土壤,这时初始的泥沙含量是很高的,随着时间推移,表层松散泥沙逐渐减少,泥沙含量也开始下降,当达到平稳值后,生物土壤结皮稳定性开始降低,此时的泥沙含量处在较低水平,直至生物土壤结皮开始崩塌,径流含沙量猛增,迅速达到峰值后下降至稳定状态,直至冲刷结束。由此说明,生物土壤结皮具有抗冲刷能力强、减少径流含沙量等特点,但是这种效果基于生物土壤

结皮的完整性,一旦生物土壤结皮组织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量就会增加。

3.5 坡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选择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生物土壤结皮盖度70%的土壤及无结皮土壤3种样本,分别在20b 、30b 和40b 坡度下进行冲刷试验,冲刷量见表4。土壤冲刷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加而上升,这是因为坡度增高使水流流速加快,运移和输沙能力增强,因此土壤侵蚀量增加。对于有结皮覆盖的土壤,在20b ~30b 坡度范围内,土壤侵蚀量相差不是很大。但到了40b 以后,土壤侵蚀量显著增加,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上升了26倍,70%盖度的土壤上升了5.7倍。在40b 陡坡上,无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的侵蚀量是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的19倍。可见,随着坡度升高,生物土壤结皮在提高土壤抗冲刷与抗侵蚀的能力上作用更为明显。

表4 不同坡度下土壤冲刷侵蚀量g #L -1

TAB LE 4 Soil loss in different slope condi tions

坡度P (b )

20

3040全盖度

0.180.56 4.9070%盖度0.85 2.15 5.70无结皮

12.30

20.43

92.60

4结 论

1)生物土壤结皮中,苔藓类比例大小是衡量土壤抗冲刷、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相同冲刷条件下,土壤侵蚀量随着生物土壤结皮苔藓比例的提高呈递减趋势,土壤侵蚀量大小关系为:苔藓结皮<

混生结皮<地衣结皮。

2)在生物土壤结皮抗冲刷过程中,土壤径流含沙量在前5~10min 较高且逐渐上升,这部分的泥沙大都是土壤的表层疏松颗粒,当这些松散泥沙被冲刷掉以后,径流含沙量开始降低并趋于稳定,此时生物土壤结皮的稳定系数开始降低,但仍未发生崩解,所以径流含沙量没有增加。当生物土壤结皮开始发生崩解现象后,土壤径流含沙量开始增加。生物土壤结皮崩解所需时间关系为:苔藓结皮>混生

100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第31卷

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径流含沙量变化最为平稳,地衣结皮表现最为剧烈。

3)覆盖生物土壤结皮的土壤抗冲指数与时间具有二次多项式的关系,抗冲指数A(min P g)与冲刷时间T(min)的关系式为A=a T2-b T+c。不同样本类型的抗冲指数关系为:苔藓结皮>混生结皮?>混生结皮ò>混生结皮ó>地衣结皮。土壤抗冲指数随时间逐渐降低,可见生物土壤结皮可提高土壤的抗冲刷与抗侵蚀能力。其中,苔藓类生物的含量决定了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指数的高低和变化速率,苔藓类生物所占比例越大,抗冲指数越高,变化也越缓慢。

4)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和土壤的抗冲刷与抗侵蚀能力呈正相关,不同生物土壤结皮盖度的土壤径流含沙量的大小关系为:全盖度<70%盖度<50%盖度<30%盖度<无生物土壤结皮。无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土壤的泥沙含量是全覆盖生物土壤结皮泥沙含量的35倍。

5)坡度与生物土壤结皮的径流含沙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在40b陡坡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抗冲刷与抗侵蚀能力,这为今后陡坡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METTIN G B.Biol ogical s urface features of se miarid l ands and deserts

[C]P P SKUJINS J.Semiarid lands and de se rts:Soil re source and

rec lamation.Ne w York:Marcel Dekker,1991:257--293.

[2]PRASSE R,BOR NKA MM R.Effect of microbiotic s oi l s urface crusts

on e mergence of vasc ular plants[J].Plant Ec ology,2000,150:65--75.

[3]BELNAP J,LANGE O L.Biologic al soil crusts:Struc ture,function

and manage me nt[M].Berlin:Springer,2003:281--302.[4]BELNAP J,HARPER K T,WARREN S D.Surface di sturbance of

cryptobiotic soil crus ts:Ni trogenas e acti vi ty,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 orophyll degradation[J].Arid Soil Re s Rehabil,1994,8:1--8. [5]WEST N E.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icrophytic soil c rus ts in wild

land ecos ys tems of ari d to sem-i arid regi ons[J].Advanc es in Ecolo gical Researc h,1990,20:179--223.

[6]VESTE M.Importance of biological soil crus ts for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ari d and s em-i arid ecosystems[J].Science o f Soil and Water Conse rvation,2005,3(4):42--47.

[7]焦雯,朱清科,张宇清,等.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地生物结

皮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

(1):102--107.

[8]KINNEL P I A,CHARTRES C J,WATSO N C L.The effects of fire

on the soi l in a degraded semi arid woodland(ò):Susceptibility of the soil to eros ion by s hallow rain i mpacted flow[J].Aust J Soil Res,

1990,28(40):755--777.

[9]GREENE R S B,TONWAY D J.The si gnificance of surface physical

and che mical properties i n determining s oil s urface condition of red-earths in rangeland[J].Aust J Soil Res,1989,27:213--225. [10]唐泽军,雷廷武,张晴雯,等.雨滴溅蚀和结皮效应对土壤侵

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2004,41(4):632--635. [11]李勇,徐晓琴,朱显谟.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机

制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2(3):254--259.

[12]李勇,朱显谟.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机理初步研究[J].科学

通报,1990(5):390--393.

[13]胡维银,刘国彬.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坡耕地土壤抗冲性

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3):26--28.

[14]张建军,张宝颖.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6):26--29.

[15]蒋定生.黄土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抗冲刷能力的研究[J].土

壤学报,1979,16(4):20--23.

(责任编辑李)

101

第5期卜楠等: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陕西的土壤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 学生用) (学生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 论 总 论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经过近些年来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特别是为适应新世纪地理教育发展,在山东省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结合我校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长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现初步形成了以陕西省和山东泰安地区为主的2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以及与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相配套的烟台一带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地貌短途实习基地的野外实践教学格局。陕西地理野外实习。该部分属于长途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介绍陕西省省情,陕西自然地理概况、实习路线和主要考察地点。目的在于经过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差异性,加深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证。烟台地理野外实习。主要介绍烟台周边地区(百里以内,如蓬莱、昆嵛山,校园内等)的地质地貌、土壤、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习,以课堂知识印证和野外工作方法训练为主,目的在于为长途集中实习打下基础。 我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上,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实习投入力度亦不断加大,为顺利地完成实习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强化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野外实习教学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实习效果,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EI收录)

第26卷 第6期 2004年11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F BEI J I NG FORESTRY UNI VERSITY V ol.26,N o.6N ov.,2004 20032 2122210收稿http :ΠΠw w w.wan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654586.html, 3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0101)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81026)共同资助. 第一作者:张建军,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效益及森林水文.电话:0102286608783 Email :zhjj818@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654586.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 3 张建军 张宝颖 毕华兴 李笑吟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该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农地、草地、道路边坡为研究对象,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方法,以地表径流含沙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并就坡度、地被物、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及流量和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为: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草地>道路边坡>农地.林草措施的抗冲效果与坡度密切相关,且随坡度的增大林草措施的防冲效果变小;地被物对土壤抗冲性有显著影响,没有地被物的土壤抗冲性明显小于有地被物的土壤;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与冲刷水流的流量密切相关,冲刷水流的流量较小时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黄土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是分散地表径流. 关键词 土壤抗冲性,植被,地表径流,泥沙,黄土区中图分类号 S71417 ZH ANGJianjun ;ZH ANG Baoying ;BI Huaxing ;LI X iaoyin.Soil erosion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in Loess Plateau area .Journal o 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 sity (2004)26(6)252229[Ch ,17ref.]C ollege of S oil and Water C onservation ,Beijing F 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P.R.China. Using in suit artificial eroding trial ,sediment yield of surface runoff was set as a measurement index to investigate the erosion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in Loess Plateau area ,including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forest stand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stand ,farmland ,grass land and road 2 side slope.In the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root system on erosion re 2sistance were examined.The relativity between flow rate of surface runoff and s oil erosion resistances was als o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s oil erosion resistances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are ranked in decreasing trend as Chinese pine forest stand >black locust forest stand >grass land >roadside slope >farmland ;2)the effect of forest and Πor grass on erosion control increases along with slope gradient decreasing ;3)s oil erosion resistance increases when the land is covered with vegetation ;4)the vegetation root system has an obvious function on erosion resistance in the case of small flow.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ey factor for erosion control in Loess Plateau area is to spread around surface runoffs. K ey words erosion resistance ,vegetation ,surface runoff ,sediment ,Loess Plateau area G rosh [1] 研究了陡坡地的坡面流与泥沙搬运的 关系,Abrahams [2] 实验证实坡面流中细沙颗粒常以 跃移搬运为主,C overs 等[3,4] 研究了平面和不规则地块在漫流条件下的输沙能力.F oster 等[5] 在对凹形坡 面泥沙的沉积进行过研究.Nearing 等[6] 根据大量室内细沟侵蚀试验数据,提出了侵蚀产沙与溪流动力间的关系表达式.这一表达式被雷廷武等证实可以作为水流输沙能力方程使用,但实际使用中仍然需 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进行标定[7].孔亚平等[8] 利用 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坡长和不同雨强条 件下黄土坡面的侵蚀产沙.其结论与张晴雯等[9] 得出的陡坡条件下地表径流泥沙含量达到最大需要的坡长为6m 的结论比较接近. 土壤抗冲性研究多采用原状土冲刷法为主[102 213],但是由于在采取土样时将会对土体产生扰动,从而失去其原有结构,导致实验结果产生较大误

生物结皮法治理荒漠化的可行性报告

生物结皮法治理荒漠化的可行性报告 一、概述 1.研究背景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3%,青藏高原高寒干旱区面积220余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2%,两者合计占国土面积的52.5%。 沙漠化是由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表现为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据估算,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而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8倍,甚至达到10倍以上。沙漠化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可利用土地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草地退化一方面表现为植株变得低矮稀疏,产草量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优良牧草数量减少,牧草质量下降。破坏生产、生活设施.沙漠化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工矿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影响工农业生产,制约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农牧民的贫困程度。 2.沙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1.植物固沙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为沙区人畜提供燃料和饲料,同时,又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1】 2.工程治沙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 3.化学固沙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地域文化

分类号: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题目: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 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日期: 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摘要: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有着深切的思恋之情,其系列散文《商州三录》以冷静 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事,为我们展示了商州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那独特的地理风貌 及人情世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贾平凹表露出对故乡既赞誉又焦虑的复杂感 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 性。贾平凹商州系列散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散文创作转型的代 表之作,也是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 关键词:贾平凹商州散文地域特色思想深刻性 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Pingao’Shangzhou prose and the author thought profundity Abstract:Jia Pingao has sincerely to the hometown business state thinks of fondly the sentiment, its business state series prose "Business State Three Records" describe the hometown by the calm brushwork the human affairs, had demonstrated for us business state this ancient and on sincere land that unique geography style and human sentiment common custom, has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At the same time, Jia Pingao reveals him to the hometown both the praise and the anxious complex sentiment, from this as well as initiates to the national dispos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found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has displayed his thought profundity.Jia Pingao discusses the state series prose work representative which becomes its prose creation reforming by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profundity, also is its folk custom culture prose creation moves towards the mature symbol, has the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s worth us studying thoroughly. Key word:Jia Pingao;prose about Shangzhou;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rofundity 贾平凹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亦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于浑厚中见精 妙,朴拙中存灵气,清新灵秀,飘逸自然,在新时期散文园地中独树一帜。散文家贾平 凹大有超越小说家贾平凹的趋势,其作品“商州三录”被认为是贾平凹风俗文化散文创 作的典型和高峰的标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考点28生物与土壤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28:生物与土壤 (2013高考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答案: B 【考点】不同植被带的气温降水差异 【解析】从降水条件看,森林>草原>荒漠,故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来看,热带>亚热带>温带,但由于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气温较同纬度森林较高,故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蒸发一般森林地区更强,故Ⅱ线表示蒸发,B选项符合题意。 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 C 【考点】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 【解析】风化壳是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作用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所以风化壳的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甲大于丁、乙大于丙都是因为植被以森林为主,植物量大;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属于苔原带,风化壳厚度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热带森林带),故C选项正确。 3.(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1,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答案】D 【解析】某地区同时具有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可 推断该区域位于中纬度过渡地带或垂直地域分布地区,影响有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① 教育部重大项目(2000ZDXM 770013,01ZJDXM 77001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 P 379,IGC P 4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071006),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项目(9501104)资助收稿日期:2001-08-28 收修改稿日期:2002-05-28 文章编号:1000-0550(2003)02-0198-07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① 赵景波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西安 71006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 摘 要 根据显微结构鉴定,有机质分析,颗粒分析,Ca CO 3测定和野外观察、统计等资料,研究了黄土的本质和形成模式。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各种结构,具有指示草原和森林草原土壤发生特征的CaCO 3和Ca SO 4淀积成分,含 有土壤的有机质;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多种灰黄色狭义土壤,而且是在当时当地气候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发育成熟的古土壤;黄土形成模式是风尘经草原、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作用形成土壤的模式。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资源最深厚、最富集的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壤作用的强弱。 关键词 黄土本质 黄土形成 弱成壤作用 草原型土壤 形成模式 作者简介 赵景波 1953年出生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前人对黄土形成过程和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1~4〕 ,但过去是从沉积物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没有从土壤学的角度开展工作。过去一般认为,黄土中温湿条件下发育的红色土壤是古土壤,冷干条件下发育的黄土为风成沉积物〔1~4〕 ,这是以往没有从土壤学角度研究黄土的原因。虽然过去有的研究者也提出黄土是土壤〔1〕 ,但从以往所论黄土形成过程并不是成壤过程〔1〕 来看,过去并未真正认识到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未认识到黄土形成过程是土壤化过程。国外对黄土也进行了许多研究〔5,6〕 ,但同样是把黄土作为沉积物看待的。虽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理论来研究黄土,但应当说能揭示黄土本质的观点和理论是研究黄土最适用的和最有效的观点和理论。只有这样,才不致 于偏离对黄土本质的认识。黄土与气候变迁是我国第四纪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目前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对比标准的研究中,我国黄土地层作为全球气候对比标准〔1〕 的研究却明显晚于深海氧同位素气候的研究〔7,8〕。不过深海沉积不能指示土壤与资源的演变,所以在土壤演变特别是冷干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演变研究中我们应走在世界前列,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作者在1991年曾发表黄土是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一文〔9〕,但尚缺乏翔实充分的证据。本文在作者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种方法对更大范围黄土的土壤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揭示黄土和黄土形 成的本质,探讨黄土形成的模式,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和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1 黄土中的土壤发生学特征 野外与室内研究显示,黄土中具有机质、淀积成分和土壤结构等多种土壤发生学特征。1.1 黄土层中的土壤结构和有机质 通过对陕西秦岭以北的西安、长安双竹村、武功尚家坡、蓝田白村、洛川坡头、长武鸭儿沟、富县城东和甘肃西峰市北、环县山城、临洮辛甸、平凉市北、天水丰山村、秦安兴国镇、正宁城西、永登鲍家窑、陇西文峰镇、定西葛家岔、静宁徐家坡、临夏北原、兰州晏家坪、靖远乌兰乡等剖面的观察可知,黄土具有土壤的宏观结构, 这类结构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 在关中平原地区,黄土的宏观结构主要为发育较强的似棱柱状、棱块状、团块状和丰富的植物根孔、虫孔等。在黄土高原中部地区,黄土的土壤结构主要为团块状、团粒状和较多的根孔、虫孔(图1,照片4)。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黄土的土壤结构主要为团粒结构和植物根孔、虫孔。在黄土高原区, 从西北向东南,土壤结构的发育由弱到强,显示各地所受成壤作用存在差异。在整个黄土剖面中,各层均有土壤结构的显示,但从上部向下部土壤结构清晰度变低,这是土层的重力作用造成的。棱柱状结构是发育较好的土壤的特征〔10,11〕。虽然黄土中不具典 第21卷 第2期2003年6月 沉积学报AC T A SEDIM EN T O LO G ICA SIN IC A V o l.21N o.2 Jun.2003

用延安红色文化和陕北地域文化熔铸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用延安红色文化和陕北地域文化熔铸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近年来,延安大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挖掘、研究和传播延安红色文化与陕北地域文化,着力于用红色文化和黄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设立机构,搭建平台,研究并挖掘延安红色文化和陕北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延安大学所处的革命老区陕北和革命圣地延安,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和鲜明的历史地理特色,拥有取之不竭的红色文化和黄土文化资源。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领导中心和解放战争总后方。延安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小沟,都留下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仅延安城区就有革命遗址140余处。 延安大学图书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着党中央在延安13年时期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为研究和挖掘延安红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延安大学就开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延安红色文化和延安精神研究,并专门成立了延安学研究所,一批中青年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精神投入

研究之中。这种研究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入手,同时赋予延安红色文化和延安精神全新的意义,研究成果很快就引起了全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从这一时期开始,全国延安精神和延安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基本体系和代表性观点,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延安大学学者和专家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后,延安大学成立了中共党史研究院、延安学研究院等规模更大的研究机构,推出了一批引起反响的学术成果。截至目前,延安大学共出版延安红色文化和延安精神研究方面的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拍摄电视片5部,其中获国家、陕西省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奖励21次。 办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大学,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黄河文明和黄土文化的挖掘。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教员、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谱写了蜚声中外的《黄河大合唱》和《黄水谣》,鲁艺师生和延大校友以黄土文化、黄河文明为题材的艺术创作还有诗歌《回延安》、话剧《白毛女》、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和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为了继承老鲁艺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延安大学先后恢复成立了艺术系和鲁迅艺术学院,吸引、安置了一大批从事陕北文化和陕北民间艺术教学、研究及整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陕北文化和陕北民间艺术的挖掘、创造与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延安大学修建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星海音乐楼,成立了陕北文化研究院、陕北民歌研究中心、陕北非物质文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专门开展黄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工作。延安大学的陕北文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

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6.2006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陈一军,高金锋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然而,在目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诸如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差异,对不同地域文化心存偏见,因而导致评判违背史实,还有西洋理论和方法的滥用。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文化研究才能健康开展,而文化相对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差异;文化偏见;西洋方法;文化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6-0074-04 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曾几何时,由于政治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打入冷宫,惨遭蹂躏和毁坏。如今,痛定思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传统文化不光是“垃圾和毒药”,更多的是五光十色的宝贝和让人受益无穷的资源。它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本质,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迈向世界的资本和砝码。这是太让人欣喜的事情。中国人在经历了磨难后终于获得了新的智慧。于是,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中国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传统文化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也存在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所谓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之分,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之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分,等等。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在中华文化形成之后,地域文化依然以其鲜明特色存在着,而且与中华文化之间形成互动、相互生成的关系。因此,传统文化研究的兴盛,必然伴随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研究才能溯源穷根,深入持久下去。 然而,目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研究健康开展。 一、传统地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尊重差别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差异是非常鲜明丰富的。从大处讲,有南北文化的差别。具体到地区,又有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还有闽南文化、东北文化、大漠文化、草原文化、藏文化等。按理来讲,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区域文化。如果具备 [收稿日期]2006-09-04 [作者简介]陈一军(1970-),男,甘肃通渭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高金锋(1979-),男,甘肃正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

湿陷性黄土的地区的一些总结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壤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壤。 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前者在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包括附加压力和土自重压力)受水浸湿发生湿陷;后者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会发生湿陷。在湿陷性地区设计给排水工程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避免发生事故,不仅要考虑防止管道和构筑物的地基因受水浸湿而引起沉降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防治因给排水管道和构筑物漏水而使得附近建筑物发生湿陷的可能性。设计过程中要按照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规定,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程度,建筑物的类别,地基处理措施,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施工、维护、使用等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采取合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评价

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单轴浸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判定。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以根据湿陷系数分为三种: 当0.015≤δs≤0.03为轻微湿陷性; 0.03≤δs≤0.07为中等湿陷性; δs>0.07为强烈湿陷性。 通过自重湿陷系数δzs来判断: δzs<0.015,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0.015,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建筑场地分为: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见《建筑给水排水》表11-1。根据建筑物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大小,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物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限制的严格程度将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建筑物防护范围 防护距离指的是防止建筑物地基受到管道或水池等渗漏影响的最小距离,建筑物周围防护防护距离以内的区域成为防护区域。 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表11-3的规定,否则要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