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试题单元汇编(三)收入与分配

2011年高考试题单元汇编(三)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01.【A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7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火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背景,考查我国的收入分配这一考点,意在考查考生对如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怎增加的理解和运用。难度适中。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高增长,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①正确;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②正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调控是宏观的,不可能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③说法错误,排除;货币发行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随意发行,排除④。

02.【D 】(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10题)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 代表收入差距,纵轴 y 代表效率,原点O 表示决定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①在x 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在x 1之前,收入差距拉大,效率提高,效率与收入差距成正方向变化,故①表述不符合题意。x 1之后,收入差距拉大,效率较低。因此②④正确;③片面夸大了收入差距的作用。

03.【B 】(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11题)“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9500亿元。2011年中央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也将进一步向西北和“少边穷”地区倾斜,其中以车辆购置税安排的投资额将超过300亿元。这说明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 ③国家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④公民自觉纳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税收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财政的作用、财政与税收的关系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国家以车辆购臵税等形式加大投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因此①③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财政与税收的关系,因此②不能入选;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因此④错误。

04【A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5题)2011年4

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E )同比上升5.3%。为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措施是

A.削减行政开支,减少财政支出

B.增加国家税收,扩建公用设施

C.减少国家税收,减持外国国债

D.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长

【解析】本题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为切入点,考查政府控制通货膨胀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措施,难度中等。控制通货膨胀需要增加国家税收,减少财政支出,从而缩小投资规模,故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A 项削减行政开支,减少财政支出的措施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应入选。本题是措施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措施,达到“干肢一致”。

05.【C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6题)假如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上调至3000元,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所有居民应缴个人所得税减少

B.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所有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C.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解析】本题以社会热议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背景,考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等知识,难度适中。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至3000元,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居民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A 项错误;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月收入3000元以上者纳税数额相对减少,B 项不正确;个人所得税是调节税,不属于初次分配范畴,D 项排除;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后,居民平均税负减轻,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C 项入选。本题是知识运用题,解题的核心是明确个人所得税的作用等相关知识。

06.【B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1题)通货膨胀一般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来衡量的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I 涨幅达到3%作为警

戒线。读图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A 点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B.从B 点到C 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C.从C 点到D 点,适宜扩大财政盈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D.在E 点时,适宜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知识的把握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较大。CPI 涨幅超过3%通常作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由图可知,在A 点时,宜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从B 点到C 点,宜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B 项正确。从C 点到D 点,需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E 点时,市场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宜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的观点不对。

07.【C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3题)“拉弗曲线”(见图11)描述了税率和税收的关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税收政策必须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②A点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佳税率选择

③确定税率应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

④税率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将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税收的相关知识,考核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拉弗曲线”反映的是税率高低与政府税收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政府提高税率,自然会使税收增加,但如果税率太高,纳税人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并进而减少投资和工作时间,这将导致税基的减少,政府的税收不但不会因增税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减少。所以税率的制定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与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无关,排除③选①。从理论上说,当税率是零和税率是百分之百的时候,税收收入都等于零,所以④应选。A点是政府获取税收收入的最佳税率选择,但不是宏观调控的最佳选择。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根据客观的经济形势对应采取积极、稳健或者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度增税或者减税。

08.【D】(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1题)假定小张和老赵某月的工薪收入分别为1900元、5000元,结合表1,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个人工资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指

个人月工

资、薪金

所得减去

2000元以

后的余

额。

A.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具有累进性质

B.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小张该月不用缴纳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D.老赵该月应缴纳450元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排除正确选项。个人所得税对薪金所得实行累进税率,征收所得税具有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故AB两项正确,不选。小张该月的工薪没有达到个税起征点,因此不用缴纳个税,故排除C项。老赵的工资扣除免征额后应纳税的工资额为3000元,其应缴的个税为(500×5%)+(1500×10%)+(1000×15%)=325(元),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0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8题)(30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目标解读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级数全月应纳所得额*税率(%)

1不超过500元的5

2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10

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15

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20

………………

9超过100,000元的部分45

表2 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1)同学们围绕表中目标纷纷发表意见,请你谈谈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观点评说

同学乙说:“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安徽的发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许多与百姓利益攸关的事情要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2)请你运用民主管理意义的知识评说同学乙观点的合理性。

★感悟反思

(3)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解析】本题从《经济生活》角度考查了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财政的作用、扩大内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知识点;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考查了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社会发展规律、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知识点。从能力上看,本题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之中。

第(1)问要求回答表中经济目标的经济学依据。从总体目标来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财政民生支出,体现了财政对改善民生的作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可以联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可以联系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知识点。第(2)问要求很明确,运用民主管理的意义评说乙同学观点的合理性,主要是结合教材基层民主自治发展的意义分析基层民主自治的必要性。第(3)问要求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要求我们找到教材理论与探究内容的结合点。重视保障民生和推进基层民主要联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等知识;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的启示要联系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上层建筑;学生关注安徽发展,要联系人生价值的实现。

【参考答案】(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考生若从统筹城乡发展、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等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2)基层民主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3)重视保障民生和推进基层民主启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推进基层民主启示我们要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同学们关注安徽发展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1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38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指标2010年预

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财政民生支出(亿元)10962403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788力争31576>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285力争10570>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151.5950018

1959年,西藏掀起异常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86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8分)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1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相关政治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这是四大能力中的最高要求。

第(1)小题又分两小问:一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根据,二是这一制度对西藏发展的作用。这两问如果熟悉课本内容,非常容易回答,得分较高。但要注意结合材料。

(2)主要结合材料二说明财政的五大作用。绝大多数考生对此掌握熟练,能拿高分。

(3)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说明西藏发展的原因。考生得分较低。首先要了解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现阶段我国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进行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后结合材料说明这一原理即可。

【答案】(1)①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②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①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

②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

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

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2017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 文科数学 考场: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 钟.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A={4,5,7,9},B={3,4,7,8,9},全集U A B =U ,则集合()U A B I e中的元素共有( ) (A) 3个 (B ) 4个 (C )5个 (D )6个 (2)(2) 复数 3223i i +=-( ) (A )1 (B )1- (C )i (D)i - (3)已知()()3,2,1,0a b =-=-,向量a b λ+与2a b -垂直,则实数λ的值为( ) (A )17- (B )17 (C )1 6 - (D )16 (4)已知tan a =4,cot β=1 3 ,则tan(a+β)=( ) (A)711 (B)711- (C) 713 (D) 713 - (5)已知双曲线)0(13 2 22>=- a y a x 的离心率为2,则=a ( ) A. 2 B. 26 C. 2 5 D. 1 (6)已知函数()f x 的反函数为()()10g x x =+2lgx >,则=+)1()1(g f ( ) (A )0 (B )1 (C )2 (D )4 …

(7)在函数①|2|cos x y =,②|cos |x y = ,③) 62cos(π + =x y ,④)4 2tan(π -=x y 中,最小正周期为π的所有函数为( )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8)如图,网格纸的各小格都是正方形,粗实线画出的事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这个几 何体是( ) A.三棱锥 B.三棱柱 C.四棱锥 D.四棱柱 (9)若0tan >α,则( ) A. 0sin >α B. 0cos >α C. 02sin >α D. 02cos >α (10) 如果函数3cos(2)y x φ=+的图像关于点4(,0)3 π 中心对称,那么φ的最小值为( ) (A) 6π (B) 4π (C) 3π (D) 2 π (11)设,x y 满足24, 1,22,x y x y x y +≥?? -≥??-≤? 则z x y =+ ( ) (A )有最小值2,最大值3 (B )有最小值2,无最大值 (C )有最大值3,无最小值 (D )既无最小值,也无最大值 (12)已知椭圆2 2:12 x C y +=的右焦点为F,右准线l ,点A l ∈,线段AF 交C 于点B 。若3FA FB =u u u r u u u r ,则AF u u u r =( ) (A) 2 (B) 2 (C) 3 (D) 3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

单元综合检测(三) 收入与分配 一、选择题 1.李克强总理表示,2014年适当时候要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而且要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这有利于( ) A.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B.增加居民收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C.让人民在分享改革的红利中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D.使社会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提高效率的基础上 2.解决下图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 ) ①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②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③强化税收调节,整顿不合理分配秩序④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4年7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这种同工同酬的分配机制( )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②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③属再分配调节机制④能促进我国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专家认为,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低、扩中、控高”,即通过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将“沙漏形”的社会两极向中间挤压,最终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有( ) ①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清理和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③消除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④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8年居于全国省区首位。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让更多农民走出

土地,让更多农民充分就业,让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多元收入结构中的主体支撑。这表明( ) ①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②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前提③完善分配政策是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 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助推了农民增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 ①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 260元调整为1 400元②某公司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③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④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300元财政补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作为国内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措施,“营改增”将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产品或服务项目,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减少重复征税。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征收率的降低以及增值税价外税特征导致的税基缩小,税负得以下降。此举有利于( ) ①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③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④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享减半计征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范围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扩至10万元。这一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其合理的传导顺序是( ) ①生产成本降低②扩大再生产③企业利润增加④税收负担减轻 A.④—①—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9.(2015·泰安模拟)财政部2014年初发布消息称,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中央除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外,中央财政还专门设立了相关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总额为2 853亿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幅度提高税率B.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 为什么(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是什么?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的基本原则 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 条件: 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 对象:(内容)个人消费品 为什么? (1)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信息、技术要素、管理要素) 意义: ①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注意: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的加大,出现两极分化 4、(重点)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

2011年江苏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 姓名班级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结底是由决定的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3.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4.小张大学毕业后,在国有企业工作,从分配方式上看,小张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5.家在农村的姑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益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6.李某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6000元,,李某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7.某“90”后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8.小王在某外资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从分配方式上看,小王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资本要素分配 9.下列对我国收入差距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违背了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B.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长期过程 D.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10.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 ①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②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④消除收入差距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我们应该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卷及答案全国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全国 卷Ⅱ) 文科数学(必修+选修Ⅰ)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 位置上. 3. 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字体工整,笔迹 清楚 5. 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 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6.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 球的表面积公式 ()()()P A B P A P B +=+ 2 4πS R = 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P A B P A P B = 球的体积公式 如果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 3 4π3 V R =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1)(012)k k n k n n P k C p p k n -=-=,,,…, 一、选择题 1.cos330=( ) A . 12 B .12 - C D .2.设集合{1 234}{12}{24}U A B ===,,,,,,,,则()U A B =e( ) A .{2} B .{3} C .{124},, D .{1 4},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复习用的知识体系填空)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汇总) 复习策略 1、第7课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特别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命题由客观性题型为主转向主观性题型为主,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当前的时政热点相结合,在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试题立意看,知识立意较少,能力立意逐渐增多。本课考查的热点话题是缩小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关系。为此,高考复习中要关注与此有关的重大政策、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有关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如中央实行的财政、货币政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国富民强的理论等。 2、第8课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财政收入、支出的构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的作用,依法纳税等。特别是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财政与宏观调控在历年高考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观题目主要是体现类与措施类。体现类主要集中在对财政作用的考查。措施类主要集中在财政政策上。选择题相对集中在对财政收支和税收特征及其作用的考查。本部分考查的热点话题是国家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及利用财政和税收等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2012年高考复习过程中,要多关注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年度财政收支的计划;与财政和税收有关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等。如家电下乡、农村社会保障、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等。 考点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是什么:(1)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分配的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略)。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2)表现: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等;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等;③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所得; 为什么:(1)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_____;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_________;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_________ 。 (2)作用: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__________________成果分配。(和个体经济相对应) (2)按____________分配(主要存在于私营和外资经济中)★★ ①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②具体形式:下列几种情况分别是按哪种生产要素分配的? A 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B 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C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及其原因 (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我国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原因) ①生产决定分配。这种分配制度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是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格局的最终原因。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③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④这种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特别提示: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前者适用于公有制经济,后者适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及决定因素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 的。 特别提示:①哪些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承包集体土地的收入、联产计酬的收入。②不能说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等并不属于按劳分配,也实行有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如股份)。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1)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3)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

2018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文科数学试题(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卷 文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0,2},B={-2,-1,0,1,2},则A ∩B= A .{0,2} B .{1,2} C .{0} D .{-2,-1,0,1,2} 解析:选A 2.设z= 1-i 1+i +2i ,则|z|= A .0 B .1 2 C .1 D . 2 解析:选C z=1-i 1+i +2i=-i+2i=i 3.某地区经过一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一倍,实现翻番,为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农村的经济收入变化情况,统计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前后农村的经济收入构成比例,得到如下饼图: 建设前经济收入构成比例 建设后经济收入构成比例 则下面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新农村建设后,种植收入减少 B .新农村建设后,其他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 C .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入增加了一倍 D .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入与第三产业收入的总和超过了经济收入的一半 解析:选A 4.已知椭圆C :x 2 a 2+y 2 4=1的一个焦点为(2,0),则C 的离心率为 A .13 B .12 C . 22 D . 22 3 解析:选C ∵ c=2,4=a 2 -4 ∴a=2 2 ∴e= 22 5.已知圆柱的上、下底面的中心分别为O 1,O 2,过直线O 1O 2的平面截该圆柱所得的截面是面积为8的正方形,则该圆柱的表面积为 A .122π B .12π C .82π D .10π 解析:选B 设底面半径为R,则(2R)2=8 ∴R=2,圆柱表面积=2πR ×2R+2πR 2 =12π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测试卷(内附详细答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 某家庭有甲、乙两劳力,城镇化建设中,该家庭承包的6亩地以每年每亩1100元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经营。当年该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200元;乙在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工资、薪金年收入30000元,当年乙专利技术转让所得为3000元。 则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 ) A.1.55万元 B.1.74万元 C.2.4万元 D.4.85万元 2. M 村在确认村民的土地经营权等权属后,将1000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T 公司,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每户村民按850斤大米(约1400元)/亩·年的标准领取租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 ②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 ③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所获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指导企业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落实这一政策有利于( ) ①贯彻我国的按劳分配原则,健全再分配制度 ②提高技术工人生产积极性,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③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 ④快速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要从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 从分配角度看,下列有助于公平公正的有( ) ①改革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 ②精准扶贫,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降低创业成本,有效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 “短作业优先法”是华罗庚“统筹方法”的变例。某银行网点根据客户业务办理时间的不同,在各作业窗口间调配,缩短了所有人办理业务的总等待时间,一定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的人完成业务办理。 这说明( ) ①促进公平需要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②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 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保证 ④合理的公平表现为相对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 从2018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第13条规定:“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低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50%的,减按50%征收环境保护税。” 这一规定旨在( ) 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③保证税收的固定性 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放线菌素D"是“小众”、价格低廉的肿瘤化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儿童的恶性实体瘤,疗效显著。但最近 这种廉价抗癌救命药却因销量少且原料成本过高而全国断供,而国外替代药价格高达6000元一支。 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研发力度以降低药物的生产成本 B.运用行政手段规定企业继续保障低价药物供应 C.以财政补贴等政策对生产此类药物企业提供支持 D.必须充分放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9.为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M 市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 由此可见( ) 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资保障 ④财政资金是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关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依照《环境保护税法》规定,2018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对大气、水、固体、噪声等四类重点污染物征收环境保护税,多排污多缴税,少排污少缴税,税收收入全部作为地方的财政收入使用。 征收环境保护税将产生的积极效应是( ) ①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利益分配→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②提高征税比例→加大治污力度→遏制乱排乱放→改善生态环境 ③销售价格上涨→消费数量减少→生产规模萎缩→环境压力减小 ④企业成本提高→倒逼企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并率先在河北开展试点工作,采取水资源费改税方式,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纳入征税范围,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对高耗水行业、超计划用水以及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取用地下水等行为,适当提高税额标准,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维持原有负担水平不变。 实施资源税改革( ) ①可以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 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了财政收入 ③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④有利于强化税收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个人所得税改革是2018年两会热门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个税改革终于迎来大动作。 这次的个税改革( ) ①有利于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 ②有利于促进消费的真实增长 ③将大幅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 2017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强化经济托底政策。财政政策既能托底经济增长,也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中国经济的问题。 其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①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社会总供给增加——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国家经济增长 ②降低创新型企业税收标准——企业税负减轻——研发投入增加——企业实现转型 ③银行降低存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研发投入增加——企业从供给低端迈向中高端 ④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公共产品和服务总需求增加——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生产扩大——公共需要得到更好满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4.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具有显著的前低后高特点,往往40%左右的预算资金要留到四季度支出,如无法正常支出,则在年末以节余、结转等方式留在国库、财政专户或者部门账户上,累积而成财政存量资金。 对于财政存量资金,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出现财政存量资金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②过多的财政存量资金削弱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③财政存量资金的增加是财政收入新常态的重要表现 ④应当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1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卷-含解析

第三单元测试卷 本单元测试内容:收入与分配 测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姓名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相关政策,我国将针对技能人才、科研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多个群体开展城乡居民増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这一 试点工作开展的意义在于 ①完善我国的初次分配制度②增加我国城乡居民再分配收入 ③改变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④提高相关人群创新创业的热情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要突破“中 等收入陷阱”,需要政府做好收入分配的调整,为此,政府要 ①增加就业岗位,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③提高国有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④逐步降低居民储蓄率,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目前,中国居民新增财产性收入多来自房地产、银行理财、存款、股票、信托、基金和保险等。这种经济现象说明,在我国 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②居民投资方式多样化且风险不断降低 ③经济建设资金充足④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贫困经济学有一个规律:今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人力资本差距=明天的收入差距。(注: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据统计,未来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的l/3将来自贫困地区。为缩小今后的收入差距,当前需采取的措施有 ①坚持并完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②消除一切影响就业的不利障碍 ③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①某省政府给予社会托老机构的老人每月300元的财政补贴 ②某企业建立健全以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市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6.M村在确认村民的土地经营权等权属后,将1000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T公司,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每户村民按850斤大米(约1400元)/亩×年的标准领取租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2017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 数学(文史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 ={}|2x x <,B ={}|320x x ->,则 A .A B =3|2x x ??的最小偶数n ,那么在和两个空白框 中,可以分别填入 A .A >1000和n =n +1 B .A >1000和n =n +2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课本60页) 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总结新人教版必修1

收入与分配 1.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分配方 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基本内 容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数量和质量 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允许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 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重要意 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 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 展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含义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一看分配的领域: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主要是企业,再分配主要是国家。 三看分配的方式:初次分配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调整等方式进行。 3.财政及其作用

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作用①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依法纳税必要性:在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违反税法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公民要增强税收监督意识 权力和依法取得;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2015·上海高考)国内某电器集团的机器人车间里,每条流水线配有8台机器人作业,这些机器人几乎承担了车间的全部生产。从生产要素角度看,这些机器人属于( ) A.科技要素 B.资本要素 C.劳动要素 D.管理要素 答案 B 解析生产要素的具体形式有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劳动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等,其中机器人属于资本要素,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2.(2014·天津高考)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 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方式的相关内容。程秀虽然成为公司股东但未涉及该公司是否上市的问题,所以选择时首先排除④;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程秀的收入都是由该民营公司发放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①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分红的多少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 3.(2015·山东高考)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是( )

文科数学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2012——2014(全国卷,新课标1卷,新课标2卷)数学高考真题分类训练(二) 班级 姓名 一、三角函数 1、若函数()sin ([0,2])3 x f x ??π+=∈是偶函数,则=?( ) (A )2π (B )3 2π (C )23π (D )35π 2、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3sin 5 α=,则sin 2α=( ) (A )2524- (B )2512- (C )2512 (D )2524 3、当函数sin 3cos (02)y x x x π=-≤<取得最大值时,x =___________. 4、已知ω>0,0<φ<π,直线x =π4和x =5π4 是函数f (x )=sin(ωx +φ)图像的两条相邻的对称轴,则φ=( ) (A )π4 (B )π3 (C )π2 (D )3π4 5、设函数f (x )=(x +1)2+sin x x 2+1 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则M+m =____ 6、已知a 是第二象限角,5sin ,cos 13 a a ==则( ) (A )1213- (B )513- (C )513 (D )1213 7、若函数()()sin 0=y x ω?ωω=+>的部分图像如图,则 (A )5 (B )4 (C )3 (D )2 (B ) 8、函数()(1cos )sin f x x x =-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 9、设当x θ=时,函数()sin 2cos f x x x =-取得最大值,则cos θ= 10、已知sin2a 3 2=,则cos2(a+4π)=( ) (A ) (B ) (C ) (D )

11、函数)()2cos(y π?π?<≤-+=,x 的图像向右平移 2π个单位后,与函数y=sin (2x+3 π)的图像重合,则?=___________. 12、若0tan >α,则( ) A. 0sin >α B. 0cos >α C. 02sin >α D. 02cos >α 13、在函数①|2|cos x y =,②|cos |x y = ,③)62cos(π+ =x y ,④)42tan(π -=x y 中,最小正周期为π的所有函数为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函数x x x f cos sin 2)sin()(??-+=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二、解三角形 1、已知锐角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23cos cos 20A A +=,7a =,6c =,则b =( ) (A )10 (B )9 (C )8 (D )5 2、已知锐角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23cos cos 20A A +=,7a =, 6c =,则b =( ) (A )10 (B )9 (C )8 (D )5 2、△ABC 的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2,B=,C=,则△ABC 的面积为 (A )2+2 (B ) (C )2 (D )-1 3、如图,为测量山高MN ,选择A 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 为测量观测点.从A 点测得 M 点的仰角60MAN ∠=?,C 点的仰角45CAB ∠=?以及75MAC ∠=?;从C 点测得60MCA ∠=?.已知山高100BC m =,则山高MN =________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