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问题专题

折叠问题专题
折叠问题专题

§《折叠问题》

一.引入

如图正三棱锥BCD A -中,F E ,分别为棱AD AC ,上的点,

若040=∠BAC ,2=AB ,求BEF ?周长的最小值.

学生面对此题,会无从入手,

有的人可能会设n AF m AE ==,,

进而得BEF ?的周长表达式:

022020240cos 240cos 4440cos 44mn n m n n m m -++-++-+

但往下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能利用侧面展开图进行思考,则“豁然开朗”!空间问题平面化!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知BEF ?的周长的最小值等于'

BB 的长, 通过解三角形,得32'=BB .

二.典型例题

例1 (2017·孝义质检)如图(1),在五边形ABCDE 中, ED =EA ,AB ∥CD ,CD =2AB ,∠EDC =150°.如图(2),将△EAD 沿AD 折到△P AD 的位置,得到四棱锥P -ABCD .点M 为线段PC 的中点,且BM ⊥平面PCD .

(1)求证:平面P AD ⊥平面ABCD ;

(2)若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23,求四面体BCDM 的体积.

(1)证明 取PD 的中点N ,连接AN ,MN ,如图所示,则MN ∥CD ,MN =12

CD .

又AB ∥CD ,AB =12

CD ,∴MN ∥AB 且MN =AB , ∴四边形ABMN 为平行四边形,∴AN ∥BM ,

又BM ⊥平面PCD ,

∴AN ⊥平面PCD ,

∴AN ⊥PD ,AN ⊥CD .

由ED =EA ,即PD =P A 及N 为PD 的中点,可得△P AD 为等边三角形,

∴∠PDA =60°,又∠EDC =150°,

∴∠CDA =90°,∴CD ⊥AD ,

又AN ∩AD =A ,AN ?平面P AD ,AD ?平面P AD ,

∴CD ⊥平面P AD ,又∵CD ?平面ABCD ,

∴平面P AD ⊥平面ABCD .

(2)解 设四棱锥P -ABCD 的高为h ,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S ,则V P -ABCD =13

hS =23, 又S △BCD =23S ,四面体BCDM 的高为h 2

. ∴V BCDM =13×h 2×S △BCD =16×23

hS =16×23×63=233

, ∴四面体BCDM 的体积为233

. 例 2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模拟)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 AD ∥BC, AB ⊥BC, BD ⊥DC ,点E 是BC 边的中点, 将△ABD 沿BD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BCD ,连接AE, AC, DE, 得到如图所示的空间几何体.

(1)求证:AB ⊥平面ADC ;

(2)若AD =1,AB =2,求点B 到平面ADE 的距离.

(1)证明 因为平面ABD ⊥平面BCD ,

平面ABD ∩平面BCD =BD ,

又BD ⊥DC ,DC ?平面BCD ,所以DC ⊥平面ABD .

因为AB ?平面ABD ,所以DC ⊥AB .

又AD ⊥AB ,DC ∩AD =D ,AD ,DC ?平面ADC ,

所以AB ⊥平面ADC .

(2)解 因为AB =2,AD =1,所以BD = 3.

依题意△ABD ∽△DCB ,

所以AB AD =CD BD ,即21=CD 3. 所以CD = 6.

故BC =3.

由于AB ⊥平面ADC ,AB ⊥AC ,E 为BC 的中点, 所以AE =BC 2=32

. 同理DE =BC 2=32

. 所以S △ADE =12×1×2221232

2=??

? ??-??? ?? 因为DC ⊥平面ABD ,

所以V A —BCD =13CD ·S △ABD =33

. 设点B 到平面ADE 的距离为d ,

则13d ·S △ADE =V B —ADE =V A —BDE =12V A —BCD =36

, 所以d =62,即点B 到平面ADE 的距离为62. 三.当堂演练

如图(1),在正△ABC 中,E ,F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且BE =AF =2CF .点P 为边BC 上的点,将△AEF 沿EF 折起到△A 1EF 的位置,使平面A 1EF ⊥平面BEFC ,连接A 1B ,A 1P ,EP ,如图(2)所示.

(1)求证:A 1E ⊥FP ;

(2)若BP =BE ,点K 为棱A 1F 的中点,则在平面A 1FP 上是否存在过点K 的直线与平面A 1BE 平行,若存在,请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在正△ABC 中,取BE 的中点D ,连接DF ,如图所示.

因为BE =AF =2CF ,所以AF =AD ,AE =DE ,而∠A =60°,所以△ADF

为正三角形.又AE =DE ,所以EF ⊥AD .

所以在题图(2)中A 1E ⊥EF ,

BE ⊥EF .

故∠A 1EB 为二面角A 1—EF —B 的一个平面角.

因为平面A 1EF ⊥平面BEFC ,

所以∠A 1EB =90°,即A 1E ⊥EB .

因为EF ∩EB =E ,EF ,EB ?平面BEFC ,

所以A 1E ⊥平面BEFC .

因为FP ?平面BEFC ,所以A 1E ⊥FP .

(2)解 在平面A 1FP 上存在过点K 的直线与平面A 1BE 平行.

理由如下:

如题图(1),在正△ABC 中,因为BP =BE ,BE =AF ,

所以BP =AF ,所以FP ∥AB ,所以FP ∥BE .

如图所示,取A 1P 的中点M ,连接MK ,

因为点K 为棱A 1F 的中点,所以MK ∥FP .

因为FP ∥BE ,所以MK ∥BE .

因为MK ?平面A 1BE ,BE ?平面A 1BE ,

所以MK ∥平面A 1BE .

故在平面A 1FP 上存在过点K 的直线MK 与平面A 1BE 平行.

评注: 以平面图形的翻折为背景,探索空间直角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考题创新性强,可以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预计将成为今年高考的命题形式.

四.作业

《步步高二轮专题强化》第123页10,14题

思维提升:(2017西城一模)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1AB BC AA ===,点P 为对角线1AC 上的动点,点Q 为底面ABCD 上的动点(点P ,Q 可以重合),则1B P PQ +的最小值为( )

(A B C )3

2(D )2

分析:第一步:当点Q 在线段AC 上时,PQ P B +1才有可能达到最小。

第二步:

把PQ P B ,1两条线段转移到一个平面去,即把三角形11C AB 沿1AC 翻折到三角形1AMC 的位置,使三角形1AMC 与三角形1ACC 共面,则PQ MP PQ P B +=+1.

第三步:点M 到直线AC 的距离,就是

PQ MP PQ P B +=+1的最小值,经过计算等于2

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二)内容解析 在初中数学中,矩形的折叠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类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可循的,由于矩形的折叠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及大小,因而在矩形的折叠变换中,保持了许多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如图形中线段的长短不变,图形中角的大小不变等.这些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在初中几何全等型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很重要的运用价值,一些要通过作辅助线进行全等证明的数量关系,由图形的折叠变换就可以直接得到. 矩形折叠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轴对称知识,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痕(即对称轴)及其两侧的全等图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的性质,还可以连接对称点,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推理、计算。本节课选择矩形折叠中最常见求角度、求线段长两类题型为学习内容。 (三)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矩形折叠问题中求角度和求线段长的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折叠问题的方法;2.掌握折叠问题中求角度和求线段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推理论证,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矩形折叠问题的探究,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体会利用方程思想、转化思想解决折叠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目标解析 1.通过探究使学生得到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折叠——观察——验证——归纳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探究,寻找到解决折叠问题的思路,并且从中体会探究过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 4.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展示环节中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善于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几何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以及矩形,对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以及矩形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折纸的经验,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探究学生应该拥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基础。(2)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好动,好表现,求知欲望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获得外界评价的意识强。同时学生又缺乏将动手过程转化为几何语言的能力。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里特征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拥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和探究经验,但同时学生又普遍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出折叠的规律。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梳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方法和技能。要尽量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折叠

中考专题一-折叠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第18题图)M A C B 折叠问题 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解题时,灵活运用轴对称性质和背景图形性质。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的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 1、(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如图,D E ,分别为ABC △的AC ,BC 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P 处.若48CDE ∠=°,则APD ∠等于( ) A .42° B .48° C .52° D .58° 2、(2009湖北省荆门市)如图,Rt △ABC 中,∠ACB =90°,∠A =50°,将其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 上A ′处,折痕为CD ,则A DB '∠=( ) A .40° B .30° C .20° D .10° 3、(2009年日照市) 将三角形纸片(△ABC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 落在边AC 上,记为点B ′,折痕为EF .已知AB =AC =3,BC =4,若以点B ′,F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那么BF 的长度是 . 4、(2009年衢州)在△ABC 中,AB =12,AC =10,BC =9,AD 是BC 边上的高.将△ABC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则△DEF 的周长为 A .9.5 B .10.5 C .11 D .15.5 5、(2009泰安)如图,在Rt △ABC 中, ∠ACB=90°,∠A <∠B ,沿△ABC 的中线CM 将△CMA 折叠,使点A 落在点D 处, 若CD 恰好与MB 垂直,则tanA 的值为 . 6、(2009年上海市)在Rt ABC △中,903BAC AB M ∠==°,,为边BC 上的点,联结AM (如图3所示).如果将ABM △沿直线AM 翻折后,点B 恰好落在边AC 的中点处,那么点M 到AC 的距离是 . 7、(2009宁夏) 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CD 是AB 边上的中线,将ADC △沿AC 边所在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点E 处,得四边形ABCE . 求证:EC AB ∥. 8、(2009年清远)如图,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ABC ,BC 边的长为8,BC 边上的高为6,B ∠和 C ∠都为锐角,M 为AB 一动点(点M 与点A B 、不重合) ,过点M 作MN BC ∥,交AC 于点N ,在AMN △中,设MN 的长为x ,MN 上的高为h . (1)请你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h . (2)将AMN △沿MN 折叠,使AMN △落在四边形BCNM 所在平面,设点A 落在平面的点为1A ,1A MN △与四边形BCNM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当x 为何值时,y 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9、(2009恩施市)如图,在ABC △中,9010A BC ABC ∠==°,,△的面积为25,点D 为AB 边上的任意一点(D 不与A 、B 重合),过点D 作DE BC ∥,交AC 于点E .设DE x =,以DE 为折线将ADE △翻折(使ADE △落在四边形DBCE 所在的平面内),所得的A DE '△与梯形DBCE 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 . (1)用x 表示ADE △的面积; (2)求出05x <≤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求出510x <<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4)当x 取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A 图3 B M C B C N M A 第2题图 A ' B D A C E C B D

折叠几何综合专题---16道题目(含答案)

01如图,将矩形ABCD沿AF折叠,使点D落在BC边的点E处,过点E作EG∥CD交AF于点G,连接DG. (1)求证:四边形EFDG是菱形; (2)探究线段EG,GF,A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AG=6,EG=25,求BE的长.

(1)证明:由折叠性质可得,EF =FD ,∠AEF =∠ADF =90°,∠ EFA =∠DFA ,EG =GD ,∵EG ∥DC ,∴∠DFA =∠EGF , ∴∠EFA =∠EGF ,∴EF =EG =FD =GD ,∴四边形EFDG 是菱形; (2)解:EG 2 =1 2 GF ·AF .理由如下: 如解图,连接ED ,交AF 于点H , ∵四边形EFDG 是菱形, ∴DE ⊥AF ,FH =GH =12GF ,EH =DH =1 2 DE , ∵∠FEH =90°-∠EFA =∠FAE ,∠FHE =∠AEF =90°, ∴Rt △FEH ∽Rt △FAE ,∴EF AF =FH EF ,即EF 2=FH ·AF , 又∵FH =12GF ,EG =EF ,∴EG 2 =12 GF ·AF ; (3)解:∵AG =6,EG =25,EG 2 =12AF ·GF ,∴(25)2 =12 (6+GF )·GF , 解得GF =4或GF =-10(舍),∴GF =4,∴AF =10. ∵DF =EG =25,∴AD =BC =AF 2-DF 2=45, DE =2EH =2 EG 2 -(1 2 GF )2=8,

∵∠CDE+∠DFA=90°,∠DAF+∠DFA=90°,∴∠CDE=∠DAF,∵∠DCE=∠ADF=90°, ∴Rt△DCE∽Rt△ADF,∴EC DF = DE AF ,即 EC 25 = 8 10 , ∴EC=85 5 ,∴BE=BC-EC= 125 5 . 02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对折,点C落在E处,BE与AD相交于点F,若DE=4,BD=8. (1)求证:AF=EF; (2)求证:BF平分∠ABD.

专题训练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专题训练(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本专题部分习题有难度,请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 ) A.12 B.10 C.8 D.6 2.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是AB的中点,点G是BC上的一点,∠BEG=60°.现沿直线GE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的点H处,连接AH,则图中与∠BEG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EF对折,点D恰好与BC边上的点H重合,∠GFP=62°,那么∠EHF的度数等于________. 4.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和点D重合,折痕为EF.若AB=3 cm,BC=5 cm,则重叠部分△DEF的面积是________cm2. 5.如图,折叠矩形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BC=10 cm,AB=8 cm,求: (1)FC的长; (2)EF的长.

AD=8 cm,DE=6 cm. (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求BF的长; (3)求折痕AF长. 7.将矩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m,0)(m>0),点D(m,1)在BC上,将矩形OABC沿AD折叠压平,使点B落在坐标平面内,设点B的对应点为点E. (1)当m=3时,求点B的坐标和点E的坐标;(自己重新画图)

(2)随着m的变化,试探索:点E能否恰好落在x轴上若能,请求出m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8.如图,矩形ABCD中,AB=8,AD=10. (1)求矩形ABCD的周长; (2)E是CD上的点,将△ADE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 ①求DE的长; ②点P是线段CB延长线上的点,连接PA,若△PAF是等腰三角形,求PB的长.

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日期:第页: 1.把一宽度相等的纸条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则∠1的度数等于() (第1题)(第3题)(第4题) 2.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A.110°B.120°C.140°D.150° 3.如图:将一个矩形纸片ABCD,沿着BE折叠,使C、D点分别落在点C1,D1处.若∠C1BA=50°,则∠ABE的度数为()A.15°B.20°C.25°D.30° 4.如图,把一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C′,D′上,EC′交AD于点G,已知∠EFG=58°,那么∠BEG= 度. 5.如图,把一长方形纸条ABCD沿EF折叠,若∠1=58°,则∠AEG= 度. (第5题)(第6题)(第7题) 6.将一矩形纸条,按如图所示折叠,则∠1= 度. 7.如图,一宽度相等的纸条,折叠后,若∠ABC=110°,则∠1的度数为. 8.如图,一个宽度相等的纸条按如图所示方法折叠一下,则∠1= 度.

9.生活中,将一个宽度相等的低条按图所示的方法折叠一下,如果∠1=140°,那么∠2= 度. (第8题)(第9题)(第10题) 10.如图,把长方形ABCD沿EF对折后使两部分重合,若∠1=50°,则∠AEF= . 11.如图所示,将△ABC沿着DE翻折,若∠1+∠2=80°,则∠B= 度. 18.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度. (第18题)第19题第20题 19.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20.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1cm,D、E分别是AB、AC上的点,将△ADE沿直线DE折叠,点A落在点A′处,且点A′在△ABC外部,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为cm. 21.如图,将矩形ABCD沿BE折叠,若∠CBA′=30°,则∠BEA′=度. 第21题第22题第23题第28题

折叠专题整理

《折叠》专题系列 (整理人: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蒋冬豹) 1. 如图,把一块边长为6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着PQ翻折,使顶点A恰好与CD边上的点E重合,若 DE=2,则折痕PQ =_______. 2. 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AB=12,E是DC 上一点CE=5,折叠正方形纸片,使点B和点E重合,折痕为FG,则GF的长为_______. 3. 操作: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0,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顶点A落在边CD上的点P 处(点P与C、D不重合),折痕为EF,折叠后AB边落在PQ的位置,当P刚好位于DP= 5 1 DC时,△EDP与△PCG的周长之比为________. 4.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对折,使AB与CD重合,折痕为EF.如图2,展开后再折叠一次,使 点C与点E重合,折痕为GH,点B的对应点为点M,EM交AB于N,则tan∠ANE=_______. 5.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对折,使AB与CD重合,折痕为EF.如图2,展开后再折叠一次,使点C与点E重合,折痕为GH,点B的对应点为点M,EM交AB于N.若AD=2,则MN=_______.6.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对折后展开,折痕为EF,分别在边AB、BC上取点G、H,沿GH 对折,使点B落在折痕EF上,落点记为I,则: (1) ∠GHI角度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2) 线段IE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7.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M处(点M不与A、D重合),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折痕为EF,则△PDM的周长是( ) A.6 B.8 C.10 D.12 8.如图1,四边形ABCD是一张正方形纸片,先将正方形ABCD对折,使BC与AD重合,折痕为EF,把这个正方形展平,然后沿直线DG折叠,使A点落在EF上,对应点为A′,则∠DA′F的度数为_______°. 9.如图,先将正方形ABCD沿EF对折使AB与DC完全重合,再将角D翻折,使点D落在EF上,折痕为CG,那么∠DCG=_______°. ( 第1题) ( 第2题) ( 第3题) ( 第4题) ( 第9题) ( 第10题) ( 第11题) ( 第12题) ( 第5题) ( 第6题) ( 第7题) ( 第8题)

折叠问题专题复习.docx

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日期:第页姓名: 1.把一张宽度相等的纸条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则∠ 1的度数等于() (第 1 题)(第3题)(第4题) 2 .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 ∠CFE的度数是()A.110°B.120°C.140°D.150° 3 .如图:将一个矩形纸片ABCD,沿着BE折叠, 使 C、D 点分别落在点C1,D1处.若∠C1 BA=50°,则∠ ABE的度数为() A. 15°B. 20°C. 25°D. 30° 4.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沿EF折叠后, 点 C, D 分别落在C′, D′上, EC′交AD于 点 G, 已知∠ EFG=58°,那么∠BEG=度. 5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 沿EF折叠,若 ∠ 1=58°,则∠ AEG=度.

(第 5 题)(第 6 题)(第 7 题) 6.将一矩形纸条,按如图所示折叠,则∠ 1=度. 7.如图,一张宽度相等的纸条,折叠后,若∠ABC=110°,则∠1的度数为. 8.如图,一个宽度相等的纸条按如图所示方法折叠一下,则∠1=度. 9.生活中,将一个宽度相等的低条按图所示的方法折叠一下,如果∠ 1=140°,那么∠ 2=度. (第 8 题)(第 9 题)(第10 题) 10 .如图,把长方形ABCD 沿 EF对折后使两部分重合,若∠1=50°,则∠ AEF=. 11 .如图所示,将△ABC沿着DE翻折,若∠1+∠2=80°,则∠B=度. 18 .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 D、 C分别落在 D′、 C′的位置.若∠EFB=65°,则∠ AED′等于度. (第 18 题)第19题第20题 19 .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 ABCD中,AB=3,AD=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 A 落在处,折痕为 PQ,当点 A′在 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 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 AB、 AD边上移动,则点A′在 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BC边上的A′P、Q分别在 20.如图,等边△ ABC的边长为 1cm,D、E 分别是 AB、 AC上的点,将△ ADE沿直线 DE折叠,点 A 落在点A′处,且点A′在△ ABC外部,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为cm. 21 .如图,将矩形ABCD 沿BE折叠,若 ∠ CBA′=30°,则∠ BEA′=度.

折叠专题---2

1. 如图,把一块边长为6的正方形纸片ABCD 沿着PQ 翻折,使顶点A 恰好与CD 边上的点E 重合,若DE =2,则折痕PQ =_______. 2. 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AB =12,E 是DC 上一点CE =5,折叠正方形纸片,使点B 和点E 重 合,折痕为FG ,则GF 的长为_______. 3. 操作: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10,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顶点A 落在边CD 上的点P 处(点P 与C 、D 不重合),折痕为EF ,折叠后AB 边落在PQ 的位置,当P 刚好位于DP =5 1DC 时,△EDP 与△PCG 的周长之比为________. 4.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对折,使AB 与CD 重合,折痕为EF .如图2,展开后再折叠一次,使点C 与点E 重合,折痕为GH ,点B 的对应点为点M ,EM 交AB 于N ,则tan ∠ANE =_______. 5.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对折,使AB 与CD 重合,折痕为EF .如图2,展开后再折叠一次,使点C 与点E 重合,折痕为GH ,点B 的对应点为点M ,EM 交AB 于N .若AD =2,则MN =_______. 6.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对折后展开,折痕为EF ,分别在边AB 、BC 上取点G 、H ,沿GH 对折,使点B 落在折痕EF 上,落点记为I ,则: (1) ∠GHI 角度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2) 线段IE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7.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AD 边上的M 处(点M 不与A 、D 重合),点C 落在点N 处,MN 与CD 交于点P ,折痕为EF ,则△PDM 的周长是( ) A .6 B .8 C .10 D .12 8.如图1,四边形ABCD 是一张正方形纸片,先将正方形ABCD 对折,使BC 与AD 重合,折痕为EF ,把这个正方形展平,然后沿直线DG 折叠,使A 点落在EF 上,对应点为A′,则∠DA′F 的度数为_______°. 9.如图,先将正方形ABCD 沿EF 对折使AB 与DC 完全重合,再将角D 翻折,使点D 落在EF 上,折痕为CG ,那么∠DCG =_______°. 10.在一张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中,对折的折痕为EF ,再将点C 折到折痕EF 上,落在点N 的 位置,折痕为BH ,则EN 的长为_________. ( 第1题 ) ( 第2题 ) ( 第3题 ) ( 第4题 ) ( 第9题 ) ( 第10题 ) ( 第11题 ) ( 第12题 ) ( 第5题 ) ( 第6题 ) ( 第7题 ) ( 第8题 )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16矩形折叠问题(最新整理)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16——矩形折叠问 来源:家学网【相信自己,掌握未来,家学网值得信赖!】2012年05月18日

思路分析:找到由折叠产生的所有等量关系,其中也需要用到方程思想(设未知数,并表示出 其他线段长度) 例2.在长方形ABCD 中,AB=4,BC=8,将图形沿着AC 对折,如 图所示:(1)请说明△ABF △CFF(2)求 思路分析: 在多问设置的证明题中,前几问往往是为后面的问题服务的;所以得到全等之后,也就是得 到了多组等量关系,此时我们再来设未知数,自然可以表示出其他线段了. 例3. 在长方形 ABCD 中,AB=3,BC=5,将图形沿着 EF 对折,使得 B 点与 D 点重合。 (1)说明 DE=DF

(2)求 (3)求EF 的长度 思路分析:(1)要说明 DE=DF,有两种思路: ①可说明全等; ② 可说明△DEF 是等腰三角形,DE、DF 是两腰 所以这个题目既要有能力说明全等也要有能力说明等腰 例4 如图①,将边长为4cm 的正方形纸片 ABCD 沿EF 折叠(点 E、F 分别在边 AB、CD 上), 使点B 落在AD 边上的点 M 处,点 C 落在点 N 处,MN 与CD 交于点 P,连接 EP. (1)如图②,若M 为AD 边的中点,①,△AEM的周长= cm;②求证:EP=AE+DP; (2)随着落点 M 在AD 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 不与A、D 重合),△PDM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 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1)①设 AE=x,由折叠的性质可知 EM=BE=12-x,在Rt△AEM 中,运用勾股定理求AE;②过点 F 作FG⊥AB,垂足为 G,连接 BM,根据折叠的性质得点 B 和点M 关于EF 对称, 即BM⊥EF,又AB=FG,∠A=∠EGF=90°,可证△ABM≌△GFE,把求 EF 的问题转化为求 BM;(2)设AE=x,AM=y,则 BE=EM=12-x,MD=12-y,在Rt△AEM中,由勾股定理得出 x、y 的关 系式,可证Rt△AEM∽Rt△DMP,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求△DMP的周长. 三.能力训练 1.如图所示,如果将矩形纸沿虚线①对折后,沿虚线②剪开,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后 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则展开后三角形的周长是().

专题训练(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专题训练(一) 矩形中得折叠问题 (本专题部分习题有难度,请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得面积为( ) A.12 B.10 C.8 D.6 2.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就是AB得中点,点G就是BC上得一点,∠BEG=60°、现沿直线GE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得点H处,连接AH,则图中与∠BEG相等得角得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EF对折,点D恰好与BC边上得点H重合,∠GFP=62°,那么∠EHF得度数等于________. 4.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若AB=3 cm,BC=5 cm,则重叠部分△DEF得面积就是________cm2、 5.如图,折叠矩形一边AD,点D落在BC边得点F处,BC=10 cm,AB=8 cm,求: (1)FC得长; (2)EF得长. 6.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纸片.把纸片AB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CD边上,折痕为AF,且AB=10 cm,AD=8 cm,DE=6 cm、 (1)求证:四边形ABCD就是矩形; (2)求BF得长; (3)求折痕AF长. 7.将矩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得坐标为(0,4),点C得坐标为(m,0)(m>0),点D(m,1)在BC上,将矩形OABC沿AD折叠压平,使点B落在坐标平面内,设点B得对应点为点E、

(1)当m=3时,求点B得坐标与点E得坐标;(自己重新画图) (2)随着m得变化,试探索:点E能否恰好落在x轴上?若能,请求出m得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8.如图,矩形ABCD中,AB=8,AD=10、 (1)求矩形ABCD得周长; (2)E就是CD上得点,将△ADE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 ①求DE得长; ②点P就是线段CB延长线上得点,连接PA,若△PAF就是等腰三角形,求PB得长. (3)M就是AD上得动点,在DC上存在点N,使△MDN沿折痕MN折叠,点D落在BC边上点T处,求线段CT长度得最大值与最小值之与. 参考答案 1、B 2、A 3、56° 4.5.1 5、(1)由题意可得AF=AD=10 cm, 在Rt△ABF中,AB=8 cm,AF=10 cm, ∴BF=6 cm、 ∴FC=BC-BF=10-6=4(cm). (2)由题意可得EF=DE,可设EF得长为x, 则在R t△EFC中,(8-x)2+42=x2,解得x=5, 即EF得长为5 cm、 6、(1)证明:∵把纸片AB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CD边上, ∴AE=AB=10,AE2=102=100、 又∵AD2+DE2=82+62=100, ∴AD2+DE2=AE2、 ∴△ADE就是直角三角形,且∠D=90°、 又∵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就是矩形. (2)设BF=x,则EF=BF=x,EC=CD-DE=10-6=4(cm),FC=BC-BF=8-x, 在Rt△EFC中,EC2+FC2=EF2, 即42+(8-x)2=x2、 解得x=5、 故BF=5 cm、 (3)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F2=AF2, ∵AB=10 cm,BF=5 cm, ∴AF=102+52=55(cm). 7.(1)如图,点B得坐标为(3,4).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折叠问题

2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 (159套63专题) 专题31:折叠问题 、选择题 1. (2012广东梅州3分)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 ABC 纸片,点D E 分 别是边ABAC 上,将厶ABC 沿着DE 折叠压平,A 与A'重合,若/ A=75 ,则/ 1+Z 2=【 【答案】A o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 A DE >△ ABC 翻折变换而成,???/ AED M A ED / ADE M A DE / A=M A =75°o ???/AED M ADE M A ED+Z A DE=180 - 75° =105°,^ / 1+M 2=360°- 2X 105° =150°o 故选A o 2. (2012江苏南京2分)如图,菱形纸片 ABCD 中,/ A=60°,将纸片折叠,点 A D 分别 落在A'、D'处,且A D'经过B , EF 为折痕,当D'F _ CD 时, 【答案】A o A. 150° B. 210° CF C F 的值为【 FD B.乜 C.亠 D. 3 6 6 8 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菱形的性质,平行的性质,折叠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延长DC与A D',交于点M ???在菱形纸片ABCD中,/ A=60 , ???/ DCB M A=60°, AB// CD ???/ D=180 - / A=120。 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 / A D F=Z D=120 , ???/ FD M=180 - / A' D F=60°o ?/ D F± CD D FM=90,/ M=90 ???/ BCM=180 - / BCD=120,?/ CBM=180 - / BCM / M=30。二/ CBM W M O ? BC=CM 设CF=x, D' F=DF=y 贝U BC=CM=CD=CF+DF=x+y ? FM=CM+CF=2x,+y 3. (2012江苏连云港3分)小明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发现,将如图所示的矩形纸片 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上的点E处,还原后,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 使点A落在BC上的点F处,这样就可以求出67.5 °角的正切值是【】 A. 3 +1 B . 、、. 2 +1 C . 2.5 D . 5 【答案】Bo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 【分析】:?将如图所示的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上的点E处, -/ FD' M=30 o 在Rt△ D' FM 中,tan / M=tan30° DF _ y _ 3 FM 2x y 3 V3-1 x y o 2 CF FD 3-1 。故选A o D C A B

与矩形有关的折叠问题

与矩形相关的折叠问题 在矩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应用过程中,折叠类的题目是比较多见的,同时也是矩形和角平分线、勾股定理等知识的结合与拓展。折叠是轴对称的另一种描述,因此,在折叠问题中找到折痕即对称轴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下面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展示一下。 例1、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 (A )60° (B )75° (C )90° (D )95°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是利用折叠矩形的两个角给大家提供条件的,那么折痕BC 和折痕BD 就充当了角平分线的角色,即∠ABC =∠A /BC ,∠EBD =∠E /BD 。 例2、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沿BD 对折,使C 点落在E 处,BE 与AD 相交于点O 。 (1)由折叠可得△BCD ≌△BED ,除此之外,图中还存在其他的全等三角形,请你找出来 。 (2)图中有等腰三角形吗?请你找出来 。 (3)若AB =6,BC =8,则O 点到BD 的距离是 。 分析:在这一折叠的过程中,因为是与全等有关的,所以除了像例1一样提供了角的等量关系之外,边的相等是更重要的。问题(1)好解决,进而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以说明(2)的结论是等腰△OBD 。另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由折痕BD 可以找到 ∠OBD =∠CBD ,由于在矩形中,AD ∥BC ,∠ODB =∠CBD ,经过等量代换∠OBD =∠ODB ,然后等角对等边OB =OD 。这是在矩形折叠中比较常见的“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同时并存”的条件,结论就会出现“等角对等边”的等腰三角形。问题(3)跟计算线段长度有关,这也是勾股定理在折叠中发挥作用的一类题目。因为AD =BC ,BC =BE ,因此在△ABO 中可以设AO =x ,则BO =OD =8-x ,因为AB =6,即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列等式:AB 2+AO 2=BO 2进行计算了。下面的这个题目就是用这个思路解决的。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例3、已知:如图,矩形AOBC ,以O 为坐标原点,OB ,OA 分别在x 轴、y 轴上,点A 坐标为(0,3),∠OAB =60°,以AB 为轴对折后,使C 点落在D 点处,求D 点的坐标. O A C B E D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能力训练目标: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 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难 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方法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观察与发现:小明将纸片ABC (AB>AC )沿过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 为AD, 展开纸片;再次折叠该三角形 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 EF,展 开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1)。小明认 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 说明理由。引出课题。 2、运用性质,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归类探究。 归类一:折叠后求角的度数 典例解析: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得D 点与B 重合, 点C 落在点C'处,折痕为EF,如果∠ ABE =20°,则∠ EFC' =() A. 125 ° B. 80 ° C. 75 ° D. 无法确定评析:本题只要抓住 折叠的本质特征,折叠前后的

两个图形全等,找出翻折前后的一些不变量,其次要注意利用矩形的性质,如矩形的每个角都是90°、对边互相平行等。 体验感悟: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 沿AF 折叠,已知∠ ADB=20°,那么,∠ BAF 为多少度时,才能使AB' ∥BD?(∠ BAF =55°) 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 数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从 而求的未知角的度数。若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已知 时,该怎样思考? 2、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张矩形纸片, AD=2AB ,沿过点D 的折痕,将A 角翻折,使A 落在BC边上的A1处,则∠ E A1B= (本题和上题的区别在于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是已知的,要把线段之间的关系转化角的度数,然后求得未知角的度数。在难度上有所加 深,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利用折叠的性质,除了可以求角的度数之外,还可以求线 段的长度引出。 归类二:求线段的长度 例2、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8,BC=10,经折叠,A 点落在BC边的 F 点处,折痕DE 与AB 的交点是E ,求EF 的长。 解: 连接DF,设AE =X 根据题意,AE=EF=X,DF=AD =BC =10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CF=6 所以BF=10-6=4 因为BE=8-X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折叠中的计算问题 折叠矩形中这类计算,形式多样,新颖独特,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解决这类问题应把握两点:①折叠前后折痕(即对称轴)两侧的图形是全等图形;②折叠前后对应点的连线被折痕((即对称轴)垂直平分。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下面将有关的计算进行归纳整理, 供同学们参考。 一、角度的计算 例1、如图1,把矩形ABCD沿EF对折,若∠1=500,求∠AEF的度数。 二、边长的计算 例2、如图2,沿折痕AE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使点D落在BC边上一点F处。若AB=8,且⊿ABF的面积为24,求EC的长。 例3、如图3,是一矩形的纸片,其中AD=2.5,AB=1.5。按下列步骤折叠:将其对折,使AB落在AD上,折痕为AE,再将⊿ABE以BE为折痕向右折叠,AE与DC交于点F,则CF的长是( ) A.0.5 B.0.75 C.1 D.1.25 三、折痕的计算 例4、有一矩形纸片,其中宽AB=6cm,长BC=8cm。现按如图4所示 的方法作折纸游戏,将它折叠使B点与D点重合,求折痕EF的长。 四、面积的计算 例5、如图5,将矩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 ' BC交AD于E。已知AD=8,AB=4,求⊿BDE的面积。

实战练习: 1、如图1,是一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现作折纸游戏,使点B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2、在矩形ABCD中,AB=6,BC=8,将矩形ABCD沿C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对角线AC 上的点F处。 ①求EF的长; ②求梯形ABCE的面积. 矩形的折叠与阴影部分的面积 矩形的折叠问题,一般是关于面积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其在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与矩形折叠有关的面积问题,关键是将轴对称特征、勾股定理以及矩形的有关性质结合起来.请看几例. 例1、如图1,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F点处.已知 CE=3cm,AB=8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 图1 例2、把图2的矩形纸片ABCD折叠,B、C两点恰好重合落在AD边上的点P处如图),已知∠MPN=90°,PM=3,PN=4,那么矩形纸片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训练:矩形中的折叠问题.doc

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体会折叠中的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类型一 折叠中求角度 1.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落在点C ′处,折痕为EF .若∠EFC ′=125°,那么∠ABE 的度数为( ) A .15° B .20° C .25° D .30°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以下折纸活动:(1)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D 和BC 重合,得到折痕EF ,把纸片展平;(2)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EF 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 ,得到折痕BM ,同时得到线段BN .观察探究可以得到∠ABM 的度数是( ) A .25° B .30° C .36° D .45° ◆类型二 折叠中求线段长 3.(2017·安顺中考)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D =4cm ,把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 E 处,AE 交DC 于点O ,若AO =5cm ,则AB 的长为( ) A .6cm B .7cm C .8cm D .9cm 第3题图 第4题图 4.(2017·宜宾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BC =8,CD =6,将△ABE 沿BE 折叠,使点A 恰好落在对角线BD 上的F 处,则DE 的长是( ) A .3 B.245 C .5 D.89 16 5.★(2016·威海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BC =6,点E 为BC 的中点,将 △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矩形内的点F 处,连接CF ,则CF 的长为________.

◆类型三折叠中求面积 6.(2017·鄂州中考)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翻折,点B落在点F处,FC交AD于E. (1)求证:△AFE≌△CDE; (2)若AB=4,BC=8,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7.★(2016·福州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AB=4,AD=3,M是边CD上的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 (1)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 (2)连接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

中考专题六《折叠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折叠问题 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解题时,灵活运用轴对称性质和背景图形性质。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的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 1、(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如图,D E ,分别为ABC △的AC,BC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若48 CDE ∠=°,则APD ∠等于()A.42° B.48° C .52° D.58° 2、(2009湖北省荆门市)如图,Rt△ABC中,∠ACB=90°,∠A=50°,将其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上A′处,折痕为CD,则A DB ' ∠=() A.40° B.30° C.20° D.10° 3、(2009年日照市) 将三角形纸片(△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在边AC上,记为点B′,折痕为EF.已知AB=AC=3,BC=4,若以点B′,F,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那么BF的长度是. 4、(2009年衢州)在△ABC中,AB=12,AC=10,BC=9,AD是BC边上的高.将△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DEF的周长为 A.9.5 B.10.5 C.11 D.15.5 第2题图 A' B D A C

(第18题图) A C B 5、(2009泰安)如图,在Rt △ABC 中, ∠ACB=90°,∠A <∠B ,沿△ABC 的中线CM 将△CMA 折叠,使点A 落在点D 处, 若 CD 恰好与MB 垂直,则tanA 的值 为 . 6、(2009年上海市)在Rt ABC △中,903BAC AB M ∠==°,,为边BC 上的点,联结 AM (如图3所示) .如果将ABM △沿直线AM 翻折后,点B 恰好落在边AC 的中点处,那么点M 到AC 的距离是 . 7、(2009宁夏) 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CD 是AB 边上的中线,将ADC △沿AC 边所在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点E 处,得四边形ABCE . 求证:EC AB ∥. 8、(2009年清远)如图,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ABC ,BC 边的长为8,BC 边上的高为6, B ∠和 C ∠都为锐角,M 为AB 一动点 (点M 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M 作MN BC ∥,交AC 于点N ,在AMN △中,设MN 的长为x ,MN 上的高为h . (1)请你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h . (2)将AMN △沿MN 折叠,使AMN △落在四边形BCNM 所在平面,设点A 落在平面 的点为1A ,1A MN △与四边形BCNM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当x 为何值时,y 最大,最 大值为多少? B C N M A A 图3 B M C E C B A D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 .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 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 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一、矩形中的折叠 1.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BD为折痕,折叠后BG和BH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 BC、BD是折痕,所以有∠ABC = ∠GBC,∠EBD = ∠HBD 则∠CBD = 90° 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 2.如图所示,一矩形纸片沿BC折叠,顶点A落在点A′处,再过点A′折叠使折痕DE∥BC,若AB=4,AC=3,则△ADE的面积是. 沿BC折叠,顶点落在点A’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BC垂直平分AA’,即AF = 1 2 AA’,又DE∥BC,得到△ABC ∽△ADE,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出三角形ADE的面积 = 24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 3.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得折痕DG,求AG的长. 由勾股定理可得BD = 5,由对称的性质得△ADG ≌△ A’DG,由A’D = AD = 3,AG’ = AG,则A’B = 5 – 3 A'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