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8-02-21 作者简介:杨小冲,曲靖师范学院经济政法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杨小冲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政法学院(社科部),云南曲靖 655011)

摘 要:地方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龙头和骨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地方高校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应该和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地方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推进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合理配置专业结构,从而走出一条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新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三大功能;地方高校;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4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8)02-0031-05

地方高校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应该和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地方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推进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合理配置专业结构,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勤奋踏实、开拓创新的积极行动,走出一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新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地方高等教育。

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服务地方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和较快发展,规模居世界第一,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规模的扩大,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也发生变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为此,教育部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一般来说,进入“985”工程的学校处于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要关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和研究实力强的学校则应把精力多放在技术集成上,积极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而对于多数地方院校而言,主要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消化科技成果为企业、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的应用人才。[1]

对于像我们这样一所刚刚组建时间不长的地方师范院校,则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扬“地缘、人缘优势”之长,避“重点院校、名校在实力、水平、品牌、影响信誉等方面相差甚大”之短,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吸收消化科技成果为地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战略重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自己的声誉和水平。

(二)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办学质量的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作为新建的地方高校只能根据所处特定区位,培养各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地方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推动区域社会发展,办学目标得以实现,服务越

?

13?第27卷 第2期2008年3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UNI VERSITY

V ol.27 N o.2

Mar.2008

#

#

好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就越高。

(三)服务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责和功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地方高校在服务实践中办学理念会得到升华,办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学校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特色得到彰显。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中做出了成绩,取得了成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作用,社会声誉也会进一步提高。最后,地方高校在服务中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增进互信,加强沟通,理顺关系,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四)服务地方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地方高校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必须紧紧抓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学发挥了基础和主力军作用,加快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同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全社会提高自主创新的中心任务,也为地方高校发挥大学功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特别是企业以市场为驱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纽带,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力量,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则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对接,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力,促进了学科的不断发展。所有这些,促进了高校积极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的根本基础,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发挥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首先,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解决影响区域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其次,搭建区域科技新平台和产业化平台,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产业群的形成。最后,培养创新人才,把科学研究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丰富的教学、师资和培训资源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总之,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地方,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的宏伟事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崇高历史使命。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高校主动服务和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现和形成了一些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模式。如,广东省在省级行政区域内,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吸引全国高水平大学与全省的企业和地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浙江大学模式:学校同省内各地市县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把浙江大学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海三区联动模式:对杨浦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实行统筹规划、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河北太行山模式: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引导和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扎根农村,建立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学科技园模式:引进企业和科研院所同高校的人才和知识优势相结合,形成高科企业的孵化平台。应该说,很多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一是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院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带有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单科性高等学校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二是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突破口。三是要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做出

当地人民看得到实实在在的贡献。

[2]

?

23?第2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7卷

曲靖师范学院同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校风,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出“立足曲靖,面向云南,重点服务滇东北”的服务面向定位。此外,在办学实践中,学校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注重分析滇东北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依靠什么办大学?如何办好大学等根本问题,始终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本科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把提高质量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加大科研力度,增强服务地方意识,投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紧紧围绕曲靖市委政府提出的“建设珠江源大城市”、

“建设工业强市”和“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先后参与完成省市两级政府政策性课题20多项,如《教育与三农问题研究》、

《滇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曲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曲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研究》、

《曲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云南省铝加工业发展研究》等,为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优质的咨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设立种子基金200余万元,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截至2007年底,全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0多项,其中60%以上是关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完成,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大学因其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历史传统而被人们誉为“处于‘象牙塔’之内”。比如,有些地方高校(尤其是新组建不久的地(州、市)高校)的教学科研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或不愿意进行深入了解,不适应也不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一些教学科研人员热衷于发表论文、出著作、成果报奖、晋升职称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不够,更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缺少走出去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的勇气,即使成果搞出来也不愿意花大气力去宣传、推广,以使其转化为生产力。还有部分教师怀有知识分子的清高情绪,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3]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不够

地方高校的培养过程和目标与社会的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地方高校体制改革和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不能随着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及时调整,存在着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比较普遍,资源浪费严重,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急需人才得不到及时培养,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生形成知识性失业,就业困难等,这些都不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

(三)地方高校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程度有待深化

首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大量科技成果闲置或成为“垃圾”,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当前一些地方高校的普遍现象。先进技术和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地方高校作为当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够明显,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产学研关系处理不当。长期以来,“学”、“研”与“产”分开,高校与企业、地方科研院所脱节,互相之间缺乏沟通。许多企业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缺乏了解,甚至怀疑其服务功能,从而使这一功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

3

3

?

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四)地方高校与地方和企业之间合作的体

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首先,就目前合作的情况而言,许多高校,尤其是近几年组建的地、州(市)高校,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合作的内容还比较单一,大多缺乏长远规划,缺乏能真正实现与地方、企业、院所资源充分共享和有机整合、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机制和举措。其次,校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牵涉到校内、校外各个方面,需要校内、校外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推动,这就要求加强沟通,深入调研,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理顺关系。比如成立机构、协调人员,制定规划、划拨资金等。

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作为地方院校,必须转变思路,扩大开放,让发展的视野跳出高等教育的圈子,超越校园围墙,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进行战略思考,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适应并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地方院校必须念好“地方经”,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在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赢得各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的赞誉。

(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号召“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

的功能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为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服务,进而成为社会服务中心,使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地方高校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成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彻底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彻底破除为办学而办学,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要考虑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加快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并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树立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思想。当前人民群众对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是各级政府的义务,更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

(三)改革和优化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建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改革和优化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协调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实现学科调整与专业重构。教育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学生是它的“产品”,要想使产品“适销对路”,就必须充分研究和抓住市场,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各地方高校要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及时改造现有传统学科和专业,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及类型结构。关注和研究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各地方高校在研究人才报告、学科建设、科研开发等工作时,都多想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宗旨。

第三,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与交叉优势,为地方提供高质量、高层次决策咨询平台。要以参与

?

43?第2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7卷

制定发展规划,承担重要课题研究,参与决策咨询和担任各种社会兼职等为主要方式,以承接横向委托协作课题为纽带的区域服务体系,为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宏观战略、解决重点难点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由政府部门、地方高校、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平台。

(四)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既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高校的要求。周济部长在广东省、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有关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宽广道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5]作为地方高校要紧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从本校和地方实际出发,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摆上学校工作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书记、校长要亲自抓,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抓手,为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校企、校地有机互动,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地方高校以产学研为切入点,不仅能有效促进学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能促进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质量的提高,培育和锻炼师生的真才实学,形成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赢得社会更多赞誉和支持。

学校应以科研项目为纽带,集中优势资源,加强科技合作,突出重大科研成果。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技术难题攻关,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等。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聚集多学科高水平合作团队,提升合作项目平台的创新能力和辐射作用。要以良好的地方服务环境为基础,联合地方政府对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进行研发、攻关。突出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重大项目(课题组),联合地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积极与地方企业共同建立高层次工程技术中心。[6]主动瞄准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科学问题,承担企业的重大项目,加强科研攻关,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企业高工(工程师)高管(管理人员)进学校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密切学科与地方企业社区的联系,拓展产学研合作新途径,寻求产学研合作的突破口。高等学校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重大技术、科学问题,企业就会信赖学校,企业的眼光才会变得更远大,他们才会愿意出资与大学共建科学研究平台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未来长远科学基础问题。在此前提下,校企良性互动的创新战略联盟得以实现。

(五)丰富工作方法,完善校内运行机制

建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合作机制,成立地方服务与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加强对地方与合作工作的领导。首先,以教师利益保护好为出发点,制定和完善校内保护和激励政策,让更多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地方服务工作。其次,以项目孵化为目的,设立高校地方服务与合作基金,引导有重大意义项目的开展,可以发掘教师开展重大、综合性项目的研究能力,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重点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鼓励重点学科与重点企业、地方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把教育科研扩展到企业车间、社区,将为企业、社区提供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与全日制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教学和服务的统一、学校与企业的双赢,达到“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学校有困难,政府有扶持”的和谐统一。[7]

参考文献:

[1]杨晓玲,刘菊华.推动江西高校服务社会、产学研合

作的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114~117.

[2][5]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J].中国高等

教育,2007,(15、16):4~7.

[3][4][6]高原,匡永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2):4~5.

[7]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2):54~56.

(下转第39页)

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主脉,是一所大学生机活力的象征,重在建设,就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催生和造就各类创新人才。最后,坚持重在建设,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注重用交流疏导、民主讨论、说服教育等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促进大学的团结和谐,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

10-25(1).

[2]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

教育,2007,(9):19~21.

[3]李长春.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

文化[J].求是,2006,(23):3~8.

[4]蒋斌,周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大课题[N].光明日报,2007-02-13(9).

[5]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

础[N].人民日报,2006-10-24(2).

 

A B rief Analysis on the W ays of Constructing

H armonious Cultures in U niversity

Qian Runguang

(Office of Propaganda,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Yunnan655011,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harmoni2 o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harmonious campus,to lead the con2 struction of social harmonious culture,an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socialism cul2 ture.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harmonious culture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which has to be based on socialist core value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ropaganda,ideological work,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and etc.

K ey w ords:higher education;harmonious campus;core value;university spirit;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谭 昆] (上接第35页)

On the Service of Local U nivers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 conomy and Society

Y ang Xiaochong

(School of Economics,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Yunnan655011,China) Abstract:Local universitie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egional creativity system.It is a natural tendency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local society and it is also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advanced countries.The func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he local universities make them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apabili2 ty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Local universities are expected to deepen their reform and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s so as to find a new approach to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2 omy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K ey w ords:higher education;three functions;local university;measure

[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谭 昆]

钱润光:高校和谐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