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前练习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峰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

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3分)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C.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D.《凉州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而“黄河远上白云间”虽富有美感,但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B.作者旁征博引,用详实的资料来证明王之涣的原诗是“黄沙直上”,同时也否定了在研

讨诗作时,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而违备作者初衷的做法。

C.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

较富于美感。

D.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说作正误辨析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

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注释]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4.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

/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 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

/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 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

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 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

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5. 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

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 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 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

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6.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

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 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

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 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

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 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

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7. 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 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荀子《劝学》)

(3) 高余冠之岌岌兮,。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一书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

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这些称谓使林徽因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

人生境界。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林徽因的传奇色彩?(6分)

(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6分)

(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东方绿舟小区毗邻上海青浦淀山湖,占地5500亩,其中水域2000亩,水域浩淼,

植被苍翠,水木清华

....,环境优美,是人居最佳选择。

B.为了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

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

....,疲惫不堪。

C.教授李大潜院士认为,应用数学要真正取得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有比较长的周期,

所以校方和企业都要对此有耐心,不要趋利避害

....。

D.安检人员目不交睫

....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节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资纠纷纷纷进入高发期,为了避免让“流血讨薪”的惨剧不

再发生,九部委联合发力,紧急部署,要求确保农民工工资节前按时足额支付。

C.尽管西方人也普遍奉行物质主义,但宗教价值观、成熟的监管框架和法治对于界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商业行为起到一定作用是无疑的。

D.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15.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②惟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

可能的。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会化”的状态。

A.①④⑤⑥②③ B. ⑤①②③⑥④ C. ⑤①④⑥③② D.①④⑥③②⑤16.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5分)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答: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一弯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

平凡是一株野花,只要你愿意绽放,也会成就一抹绚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青海学生周浩以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转入自己喜欢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人人羡慕的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这一项支持的是“黄河远上”)

2.C(原文“可能”;这一结论是作者推测的)

3.A(“一千多年”不对)

4.答案D

5.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6.答案B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

7. (1)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5分)

(2)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5分)

【给分点】(1)“画象于丹青者”,1分;“为冠首”,1分;“其见重如此”被动句1分,意思对1分;整句通顺1分。(2):“忧”,1分;“存问”,1分;“名医上药”,1分;“相望于道”,1分;整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太宗平定京城,引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太宗十分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亲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众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多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亲王府。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以至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请求辞去官职,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但给他的俸禄和赏赐和原来一样。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皇帝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里,扶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于是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太宗吃到美味的指爪,想到杜如晦不能和自己一同吃而很伤心,吃了一半就停了下来,派使者将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后来,太宗忽然梦见了杜如晦,宛如生前。天亮后,把做梦的事告诉了房玄龄,言谈之间歔欷不已,并派人送御馔去祭奠。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宫到杜如晦家慰问他的妻子儿女。这种自始至终的恩遇,从来就没有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9.“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3分)“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3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BC(B“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C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2)三个方面:①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

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每点2分)

(3)“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2分)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2分)。“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2分)。

(4)

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②学术: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③精神: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④作者情感态度: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她高尚的人生境界让人钦佩.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五.语言运用

13.A。(水木清华:形容园林里池水花木清幽美丽。B.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

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应为“心力交瘁”。C.趋利避害: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应为“急功近利”。D.目不交睫: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应为“目不转睛”)

14. A。(B.“避免让…流血讨薪?的惨剧不再发生”多重否定不当,应改为“避免…流血讨薪?的惨

剧再次发生”。C.结构混乱。“作用”后加逗号,然后加“这”。D成分残缺,在“目标”后加上“的地方”。)

15. C(论述文段的中心话题是“信息公开(政治透明)的意义”。分两个层次,⑤①为第一层,④⑥③②为第二层,其中,⑤①提示了文段观点,④指明“信息公开的内容”,⑥③进一步解说,指明实质,②指出其结果和意义。)

16.(5分)第一方面: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1分)。第二方面: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或具有很强猎奇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2分)第三方面,满足于传统,忘

记了开新。(或阅读过于功利,影响年轻一代。)(2分)

17.(6分)

示例1

平凡是一眼清泉,如果你停止喷涌,终将变成一口枯井;

平凡是一棵老树,只要你愿意吐绿,也会摇曳一片春光。

示例2

平凡是一枚铁钉,如果你甘于腐朽,终将化为一撮锈尘;

平凡是一星渔火,只要你愿意发光,也会照亮一条航道。

18.(60分)

【写作指导】

至少可从以下角度立意:走自己的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坚持主见,不随意曲从;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是成功的前提;行行出状元。(其他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立意也可)(偏离题意的、文体“四不像”的、有套作嫌疑的,均30分左右;要敢于打高分甚至满分,也要敢于打低分)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的一生,不过是在找寻,找寻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

——题记愿得采菊东篱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因为那腐败昏暗的官场不适合他。他的清高与那个混沌的官场格格不入。而归隐,才是最适合他的,于是有了东篱下的悠悠酒香。而那晋时桃花也一直在灼灼其华。

愿得轻骑访名山,不欲低头事权贵。

他的狂,他的傲,都在那一瞬间展露无遗。他拥五车之学富,有八斗之文才。欲为国为家,无奈,偌大一个朝廷竟容不下他。于是他散发弄扁舟,任自己游情于山水之间。楚狂人的诗意也如那黄河之水,奔流到永远。

愿得浅谈黑动论,不畏身残口难开。

霍金,继爱因斯坦只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他本人却彻彻底底是个“废物”。只能坐在轮椅上。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需要被人照顾。但他却完成了黑洞论,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仍会选择物理研究,因为这才是适合他的事业。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不适合自己的,就算得到了也毫无用处。

公鸡在沙砾中寻找麦粒,但是却找到了一颗珍珠。公鸡弃珍珠不顾,继续寻找能让它果腹的麦粒。珍珠相比于麦粒,前者不知要比后者重多少倍。然而对于公鸡而言不能填饱它的肚子,就只能作为“废物”。

李煜的词写的很美,而且他工书,善画,通音律。若他出身于一个平凡的书香世家,定能够引领一代风骚。可惜造化弄人,他不得不去坐那个皇位。也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亡了国。

对我们而言,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才会让我们走向成功。无论它的起点有多低,处境有多难。

告诉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