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医学

六中医学
六中医学

专题六:中医学

中医学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形成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

中药的起源: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疾病,从而有了应用

逐渐产生了热熨和灸法:在烘火取暖时,发现兽皮、树皮报上烧热的石头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疼痛、

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某些疼痛,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病的方法,并由此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经络学说。?、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说作为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历史上代表性中医学著作的历史年代、医家或作者

1春秋战国《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汉朝以前《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3东西两汉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中药药物学理论

4东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该书以六经辩伤寒、以脏腑辩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临床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了基础

5西晋《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对针灸医学的发展期了很大作用。

6隋朝《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我国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

7唐朝《唐本草》苏敬等20余人我国古代颁行的第一步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朝《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

8宋代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

9金元“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流派

10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其学术观点对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驱病,以汗、吐、下为攻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元气派;?

朱震亨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滋阴派。?

11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瘟疫论》吴又可提出“非疯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

12清代产生“卫气营血”“三焦”对文并进行辩证施治的温热病学说,代表为叶桂《温热论》;薛雪《湿热条辨》;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

清代《医林改错》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的理论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的基本含义

1、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含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特殊研究和处理方式,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辩证是决定治疗

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辩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

“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

1、诊法:望、闻、问、切(以表知里)?

2、四诊合参:症状是辩证的基础明代李延星“望闻问切,犹人有四肢也,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诊缺不成其为医”

3、辨别病症: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辩证,是中医学固有的独特内容。

4、治疗手段:按摩疗法涅脊疗法刮痧火罐疗法

三、中药基本知识介绍

中药——又称中草药,是通过特定的加工方式加工炮制后可直接供给药房配剂使用,或可提供给药厂作为制药原料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成品药的剂型:丸、散、膏、丹、片、口服液、药酒等?

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

中药的功效分类和代表性药物:

疏散肌表,促使发汗,用于发散表邪,解除表症——解表药:麻黄、桂枝、薄荷、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攻击逐水,引起腹泻,润肠通便——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牵牛子、甘遂、火麻仁、

清解里热——清热药:石膏、栀子、丹皮、青葙子、生地、金银花、黄连、地骨皮

芳香辟浊,化湿醒脾——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砂仁、厚朴、砂仁?

通利水道,渗除水湿——利水渗湿药:茯苓、车前子、木通、泽泻

祛除风湿之邪,解除麻痹——祛风湿药:独活、五加皮、秦九、威灵仙?

温里祛寒,治疗寒症——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

镇静安神——安神药:朱砂、磁石、牡蛎、龙骨、

调理气血——理气(血)药:橘皮、青皮、川弓、桃仁、木香、丹参、?

健运脾胃,促进消化——消导药:山楂、鸡内金、麦牙、谷芽、莱菔子?

化痰止咳——止咳药:半夏、苏子、贝母、天南星、瓜萎、杏仁、枇杷叶

补虚扶正、治疗体虚不足——补虚药:人参、党参、鹿茸、黄氏、白术、鹿茸、杜仲、熟地黄、阿胶?

部分常用中成药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引起的发热头痛,微恶风寒,口微渴等

板兰根冲剂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温毒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烂、舌质红、太黄买书等

牛黄解毒丸清热泻火,解毒。主治热毒内盛。

十滴水祛暑除湿,主治由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肠胃不适。

仁丹清热开窍,祛暑解毒,主治中暑呕吐,烦躁恶心。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等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逍遥丸?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气不舒所致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

牛黄蛇胆川贝液? 清热,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咳嗽中的热痰咳嗽,燥痰咳嗽。

保和丸? 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锡类散解毒化腐,用于咽喉糜烂肿痛。解毒化腐,用于咽喉糜烂肿痛。

复方草珊瑚含片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喉痹

珍视明滴眼液明目去翳,清热解痉。用于青少年假性近视,缓解眼疲劳

藿胆丸? 芳香化浊,清热通窍。用于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的鼻塞

中药学基础知识

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2.能透甲的是:牛黄 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 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 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 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 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 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 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 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 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 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 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 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 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 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 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 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 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 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 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 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 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 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

最新中药学公开课课程:第六章清热药01

第六章清热药 【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兰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蒿、地骨皮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 3.了解其它清热药的分类和功效特点。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药性寒凉,按“热者寒之”的原则用于里热证,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主要用于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及阴虚发热等症所呈现的里热证。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虚热证。 应用清热药时,应辨别热证属气分还是血分,属实热还是虚热,并以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如有表证的,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的,宜气血两清。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使用本类药物,须中病即止,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热证。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 《本经》 石膏Cypsum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全年可采挖,除去杂质,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为清肺胃实热的要药。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热深入,气血两燔,见高热不退、发斑,可配水牛角、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如清瘟败毒饮。胃火上炎的牙痛、头痛,配知母、生地、牛膝等,如玉女煎。肺热咳喘,配麻黄、杏仁等,如麻杏石甘汤。 2.敛疮生肌,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可单用或配青黛、黄柏等外用。

中医学题库第六章辨证考点题库(临一

第六章辨证 考点 1、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2、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 3、虚证的含义。虚证的成因。阳虚证的主要证候。 4、xx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 5、实证与虚证的区别。 6、掌握寒热真假。 7、八纲的内容。 8、脏腑辨证的含义。 9、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10、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11肺气虚的临床表现。 12、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13、掌握脾气虚证在脾虚众证候中的基础地位。 14、食滞胃脘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15、肝病证候中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 16、肝阳上亢的病性,肝阳化风证候特点。 17、肾xx的临床表现。 18、心脾两虚证候特点。 19、肝胃不和证候特点。

20、脾气下陷证候特点。 21、掌握心与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表里关系。 22、xx所涉及的有关脏腑。 试题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单选题 1.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C) 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一般较急C必发展成里证 D病较轻病程短E恶寒发热并见 2.下列哪项不属表证的症状:(D) A恶寒发热B鼻塞喷嚏C脉浮苔薄 D咳嗽咳痰E头身疼痛 3.表证最常见于:(E) A内伤杂病B上焦病证C皮肤疮疡类病 Dxx病证E外感病初期 4.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D)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5.对里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 A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B外感病一定无里证C外邪可“直中”脏腑

D情志为病多属里证E饮食劳伤则多为里证 6.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B) A阳气亏虚B阴液不足C阴寒内盛D阴邪致病E阴气偏盛 7.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错误的是:(B) A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和不渴C寒证大便泻泄,热证大便秘结D寒证舌苔白润,热证舌苔黄干E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或xx 8.下述哪项是寒证与热证最主要的鉴别点:(C) A寒证肢冷,热证肢热B寒证口和,热证口渴 C寒证苔白,热证苔黄D寒证面白,热证面赤 E寒证脉迟,热证脉数 9.虚证的主要含义是:(B) A营血亏虚B正气亏虚C阳气亏虚 D阴液亏虚E经络亏虚 10.“虚”的含义最宜是:(C) A虚邪中人B邪气不盛C正气亏虚 D阴液亏虚E气血亏虚 11.下列哪项不是导致虚证的常见原因:(B) A先天禀赋不足B情志失于调摄C房事劳倦太过 D病中耗损过多E后天生化不足 12.下述哪种情况少见虚证:(C)

中药学复习题

第一章中药学基础 1.什么是中药? 2.什么是中药学? 3.简述清代以前重要本草学著作及其作者、成书朝代和学术价值(记载药物数量)(本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 4.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 5.试述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6.试举例说明五味的含义,表示的作用(注意) 7.何谓药物的升降浮沉?其与性味、药物质地的关系如何?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8.试述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9.怎样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10.何谓有毒无毒?药物毒性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11.试述中药七情的含义、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2.何谓十八反?十九畏? 13.简述中药禁忌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解表药 1.试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 2.简述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薄菏、牛蒡子、菊花、柴胡的性能特点、 功效和应用 3.比较下列各组药物的异同点并指出配伍类型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桂枝-白芍 4.举例说明麻黄入药的特点 5.选药: 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少阴头痛

风药中的润剂并通治一切风邪阳明头痛项背强痛解酒 太阳头痛颠顶头痛和解少阳升举阳气 行气安胎温胃止呕(呕家圣药) 燥热伤肺 中气下陷少阳证热病烦闷疏肝解郁 6.写出下列处方别名:蝉蜕牛蒡子菊花 7.菊花品种不同作用何异? 8.紫苏药用部位不同作用何异? 9.生姜取材和炮制不同作用何异? 10.使用细辛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1.写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各10味 第三章清热药 1.简述清热药含义性能特点适应证分类及使用注意 2.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异同点: 石膏-知母天花粉-芦根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双花-连翘生地-玄参青蒿-地骨皮 3.简述石膏知母(性能特点)生地玄参牡丹皮金银花连翘青蒿夏 枯草龙胆草的功效和应用及特点 4.写出下列药物的处方别名:石膏栀子银花连翘黄连蚤休 5.选药: 清热凉血退蒸湿热赤痢热毒炽盛之咽喉肿痛梅毒 乳痈肠痈肺痈疮家圣药清热解毒要药清营凉血肺热咳嗽 清心火兼泻中焦火泻相火坚阴消渴证 内热胎动不安清三焦火引热从小便出治痢圣药 恶疮要药阳明气分实热(并解释名词) 小儿疳积发热 清解头面局部热毒清肝明目常用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医药概论 一、绪论 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 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 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 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④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④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二、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定义? 答:1、精气是指人体内有用的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2、阴阳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三、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其各自引申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木有升发、生长、能屈能伸、喜条达舒畅的特性。 2、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其引申的意义是指火有温热、光明、向上的特性。 3、土的特性是“土曰稼穑”,其引申的意义是指土有受纳、承载、生化、长养的特性。

2019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

2019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试题及答案:第 六章 第六章解表药 一、A1 1、外感风寒挟湿之头痛、头重、身重应首选哪味药物治疗 A、香薷 B、桂枝 C、麻黄 D、羌活 E、生姜 2、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胜湿,止痛,止痉的药物是 A、荆芥 B、防风 C、香薷 D、紫苏 E、桂枝 3、下列病症除哪项外,均可用防风治疗 A、外感风寒,头身疼痛 B、风寒湿痹,肢体疼痛 C、风疹瘙痒

D、湿热痹证,痉厥抽搐 E、破伤风症,角弓反张 4、善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鼻渊的药对是 A、荆芥、防风 B、麻黄、桂枝 C、羌活、独活 D、辛夷、苍耳子 E、紫苏、生姜 5、既能宣通鼻窍,又能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的药物是 A、独活 B、羌活 C、防风 D、苍耳子 E、辛夷 6、治疗外感风寒所致巅顶头痛的药物是 A、白芷 B、羌活 C、藁本 D、苍耳子 E、细辛

7、既能治疗风寒头痛,又能治疗鼻渊的药物是 A、细辛 B、麻黄 C、荆芥 D、藿香 E、薄荷 8、既能燥湿止带,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A、天花粉 B、白蔹 C、白芷 D、苍术 E、白果 9、善于治疗阳明经眉棱骨痛的药物是 A、连翘 B、细辛 C、白芷 D、蔓荆子 E、柴胡 10、尤其善于祛上半身风湿的药物是 A、羌活

B、白芷 C、藁本 D、独活 E、细辛 11、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巅顶头痛的是 A、藁本 B、防风 C、细辛 D、辛夷 E、荆芥 12、善于治疗风热音哑,肝热目赤,小儿夜啼的药物是 A、薄荷 B、柴胡 C、葛根 D、桑叶 E、蝉蜕 13、性寒滑肠,气虚便溏者慎用的药物是 A、薄荷 B、蝉蜕 C、柴胡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2.能透甲的是:牛黄 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 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 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 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 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 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 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 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 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 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 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 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 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

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 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 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 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 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 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 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 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 22.四逆散主治: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23.属妊娠禁用药的是:牵牛子 属妊娠慎用药的是:肉桂 24.芍药汤与真人养脏汤的组成均有:当归,白芍 消风散与川芎茶调散的组成均有:防风,甘草 25.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会:影响分布 中药酒剂不能与苯巴比妥合用是因为:发生酶促反应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精练

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 习题班思路 1.大而全→少而精:提升应试技巧为主 2.按章节顺序,分模块 3.以题带点 4.部分基础班重点回放,部分难点冲刺班补充 考什么?——学什么! 本模块学习重点——常见剂型 传统剂型 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 现代剂型 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软膏剂、栓剂、膜剂、海绵剂、糖浆剂、乳剂、滴鼻(眼、耳、牙)剂、离子透入剂 小总结: 传统:散、汤(煮散、饮)、茶、酒、膏(煎膏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膏药)、丸(水蜜浓缩糊蜡滴糖)、胶、锭、灸、线、熨、糕、丹、条、钉、棒 现代:糖浆剂、酊剂、合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外用膏剂(软膏、贴膏、贴)、栓剂、胶囊剂、颗

粒、片剂、气雾剂、喷雾剂、膜剂、涂膜剂 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 散剂 A:关于散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粒径小、比表面积大 B.易分散、起效快 C.尤其适宜对湿敏感的药物 D.包装、贮存、运输、携带较方便 E.便于婴幼儿、老人服用 『正确答案』C 不宜制成散剂的药物 >>易吸湿 >>易氧化变质 >>刺激性大 >>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 湿氧刺激灰大 A.粗粉 B.中粉 C.细粉 D.最细粉 E.极细粉 1.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2.除另有规定外,儿科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3.除另有规定外,外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正确答案』C、D、D ☆散剂的制备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粉末分等:最粗粉、粗粉、中粉、细粉、最细粉、极细粉 内服细粉,儿科、局部最细粉 化学药局部用、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用散剂、儿科用,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 浸出药剂 X:有关合剂说法正确的是 A.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制成的液体制剂,可口服,也可外用 B.单剂量灌装者称为口服液 C.中药合剂是由汤剂发展而成,克服临用制备的麻烦 D.浓度较高,剂量较小,质量相对稳定,便于服用、携带和贮藏,适合工业化生产 E.合剂适应中医辨证的需要,可随证加减 『正确答案』BCD

中药学基础练习试题

中药学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得就是:D A、党参 B、西洋参 C、太子参 D、人参 E、黄芪 2、善于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痛得药物就是:A A、羌活 B、白芷 C、藁本 D、独活 E、细辛 3、辛味药得作用就是:E A、能与能缓 B、能燥能泄 C、能下能软 D、能 收能涩E、能行能散 4、补益药中属于补气类得药组就是:B A、人参、阿胶 B、人参、白术 C、西洋参、当归 D、党参、熟地 E、沙参、麦冬 5、将不溶于水得药物粉碎后再加水研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得炮制方法称为:C A、润 B、漂 C、水飞 D、淬 E、潬 6、藿香尤其适宜于治疗下列哪种呕吐:D A、胃虚呕吐 B、胃寒呕吐 C、胃热呕吐 D、湿浊中阻得呕吐 E、肝胃不与得呕吐 7、善于散风寒、除湿止痛,用之巅顶痛得药物就是:C A、荆芥 B、紫苏 C、藁本 D、麻黄 E、桂枝 8.反甘草得药物为( B ) A.大蓟B.大戟C.细辛D.白芍E.瓜蒌9.羌活为治疗何种头痛之要药( C ) A.血瘀头痛B.血虚头痛C.太阳经头痛 D.阳明经头痛E.风热头痛 10.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得药物为(A )A.石膏B.知母C.栀子 D.芦根E.天花粉

11.治疗湿热黄疸得要药为( E ) A.金钱草B.栀子C.大黄D.黄柏 E.茵陈蒿12.功能止血、化瘀、止痛,为伤科要药得药物为( A )A.三七B.白及C.地榆D.乳香E.五灵脂13.既有益气补中之功,又有解毒得药为(C ) A.人参B.党参C.甘草D.射干E.黄芪 14.善治呕吐而具“呕家圣药”之称得为(B ) A.半夏B.生姜C.竹茹D.代赭石E.枇杷叶 15.既治里实热,又治里虚热得就是(C ) A.石膏B.贝母C.知母D.大黄E.青蒿 16.下列各组药物中,均具有润肺燥作用得一组为(C )A.川贝、浙贝B.金银花、连翘C.紫菀、桑叶 D.半夏、瓜蒌E.桑白皮、葶苈子 17.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止泻作用得药物就是(C )A.升麻B.柴胡C.葛根D.白头翁E.黄连 18.质润入肾,具有填精益髓之功得药物为(E ) A.山药B.地骨皮C.白芍D.黄芪E.熟地黄 19.最宜治疗血瘀头痛得药物为(E ) A.天麻B.羌活C.吴茱萸D.蔓荆子E.川芎 20.善治阳明经头痛得药物为( C ) A.川芎B.细辛C.白芷D.羌活E.吴茱萸 21.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得一组药物就是(D )A.桑叶、薄荷B.荆芥、防风C.柴胡、葛根 D.金银花、连翘E.地丁、野菊花 22 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得目得就是 B A.消除毒性B.改变药性C.便于贮藏D.增强药效E.纯净药材 23 能增强活血作用得制法就是D A.蜜炙B.醋炙C.胆汁炙D.洒炙E.姜汁炙 24 五味就是指药物得 C A.五种作用B.部分味道C.最基本滋味D.全部味道

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2

镇肝息风汤和天王补心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天冬 天王补心丹和一贯煎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麦冬、生地 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导热下行 镇肝息风汤中重用生怀牛膝的主要用意是:补益肝肾,引血下行 温病后期,阴伤邪伏者,治宜选用:青蒿鳖甲汤 温病后期,阴虚风动者,治宜选用:大定风珠 治疗温热病,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 温热病,热闭心包兼热盛动风,首选的方剂是:紫雪 百合固金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玄参、桔梗 百合固金汤和养阴清肺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生地、玄参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 桑杏汤与桑菊饮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桑叶、杏仁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7:1 养阴清肺汤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散邪利咽 麦门冬汤的功用是: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功用的方剂是:清燥救肺汤 主治外感凉燥证的方剂是:杏苏散 养阴清肺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阴虚燥热,复感疫毒 方药配伍寓有“金水相生”之意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 方药配全寓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方剂是: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和泻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粳米 麦门冬汤和止嗽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 镇肝息风汤与养阴清肺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玄参、白芍 羚角钩藤汤与镇肝息风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白芍、甘草 桑杏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栀皮 定喘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白果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2: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7:1 风温初起,津伤不甚者,治宜选用:桑菊饮 外感温燥,津伤较甚者,治宜选用:桑杏汤 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 体现“金水相生”治法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 实脾散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泡附子、炙甘草 独活寄生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细辛、防风 三仁汤中配伍杏仁的用意是:宣利上焦肺气 三仁汤与八正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滑石 五苓散的君药是:泽泻 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陈皮、厚朴、甘草八正散与小蓟饮子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木通、滑石 不属于藿香正气散组成药物的是:苍术 不属于萆薢分清饮组成药物的是:山药 平胃散中以苍术为君的用意是:燥湿运脾 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滋阴润燥 实脾散中配伍木瓜的用意是:除湿醒脾 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八正散的功用是: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五苓散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中药学---第六章 用药禁忌

第六章用药禁忌 为了确保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注意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食禁忌四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所谓配伍禁忌,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共载相反中药十八种,即: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指出了共19个相畏(反)的药物:硫黄畏朴硝,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此后,《本草纲目》、《药鉴》、《炮炙大法》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诀那样广为传诵。 反药能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第。一些医家认为反药同用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药不可同用。除《神农本草经》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外,《本草经集注》也谓:“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孙思邈则谓:“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等等,均强调了反药不可同用,有的医家如《医说》甚则描述了相反药同用而致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反药同用(如贝母与乌头同用、巴豆与牵牛同用)引起中毒的例证。因此,《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 此外。古代也有不少反药同用的文献记载,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成、反抗夺积的效能。如《医学正传》谓:“外有大毒之疾,必有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妙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不可妄试以杀人也。”《本草纲目》也说:“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等等,都强调了反药可以同用。正如上述,古今反药同用的方剂也是屡见不鲜的。如《金匾要略》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同用治留饮;赤丸以乌头、半夏合用治寒气厥逆;《千金翼方》中大排风散、大宽香丸都用乌头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儒门事亲》通气丸中海藻、甘草同用;《景岳全书》的通气散则以藜芦配玄参治时毒肿盛、咽喉不利。现代也有文献报道用甘遂、甘草配伍治肝硬化及肾炎水肿;人参、五灵脂同用活血化瘀治冠心病;芫花、大戟、甘遂与甘草合用治结核性胸膜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肯定了反药可以同用的观点。 由此可见,无论文献资料、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目前均无统一的结论,说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科学研究还要做长期艰苦、深入、细致的工作,去伪存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中药学基础知识专业资料大全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一、绪论 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 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 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 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④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④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二、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定义? 答:1、精气是指人体内有用的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2、阴阳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三、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其各自引申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木有升发、生长、能屈能伸、喜条达舒畅的特性。 2、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其引申的意义是指火有温热、光明、向上的特性。 3、土的特性是“土曰稼穑”,其引申的意义是指土有受纳、承载、生化、长养的特性。 4、金的特性是“金曰从革”,其引申的意义是指金有肃杀、潜降、收敛的特性。 5、水的特性是“水曰润下”,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的特性。 第二章气血津液 一、气、气机、气化的概念是什么?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1、气是构成人体的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3、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 各种变化。4、气的生理功能有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 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答: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 三、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哪两类?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其各 自的概念、功能是什么? 答:1、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①先天之精气;②后天之精气两种。2、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

中药学第6讲寒凉药

中药学第6讲寒凉药 第六讲寒凉药 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辛寒、甘寒、苦寒、咸寒、酸寒以及 辛凉、甘凉等性味的常用清热药。其中包括清热泻火、清热 解毒、清热解暑、清热燥湿、清热化痰、清热凉血等药物。 白头翁 白头翁味苦,性寒。能泻胃与大肠邪热,常用于治疗痢疾。并有解毒作用。 由于肠胃热毒积滞而致大便带脓血,血多脓少,里急后重,腹痛便频等症。可用本品清大肠邪热,通利大肠积滞。常与黄连、黄柏、秦皮、木香、槟榔、白芍等同用。 本品配地愉、槐花炭、黄芩炭、炒槐角等,可用于大肠有热而致的大便下血,痔疮下血等症。 黄连、白头翁均能治疗痢疾,但黄连清热兼能燥湿,对湿热痢效果较好,白头翁主清大肠血热,对热痢下血效果较好;黄连对细菌性痢疾效果较好,白头翁对阿米巴痢疾疗效较好。 用量一般3~9克。 虚寒久痢忌用。 白薇 白薇味微苦,性寒。本品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益阴。常用于治疗虚热低烧,例如: 1.热病伤阴的低热:温热病恢复期,高热虽退,但因高热期中伤耗阴津,正气不易立即恢复,故常有余热未尽的低热出现,症见口渴、夜热早凉、下午低热、食欲不振等,可以本品配合地骨皮、知母,青蒿、丹皮、沙参、花粉等同用。以上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另外,白薇也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分、血分证的高热。因为白薇主入阳明经(兼入冲、任二脉),能凉血清热,益胃、生津,是治温热病的良药,可与生地、元参、生石膏、赤芍、知母、丹皮、大青叶、连翘、广犀角等同用。即使是温病初起,兼见舌红、口干,伴有头昏、怕风者,也可用本品配入辛凉解表剂(如金银花、牛蒡子、薄荷、菊花等)中应用。 2.胎前、产后的烦热:妇女妊娠烦热、遗尿、小便热痛等症,本品能入冲、任二脉,清血分之热,故可用本品配合白芍、黄芩、黄柏等同用。产后因失血过多而致血虚发热,烦乱、呕吐者,可用本品配竹茹、藿香、青蒿、陈皮等同用。根据本品能入任脉的经验,我对于血热尿赤淋痛、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加用本品,每收良好效果,请作参考。 青蒿清肝胆虚热,退无汗的骨蒸,治热在骨间,可将邪热由阴分引至气分而使其外出。白薇清肌胃虚热,治原因不明的低热,兼清冲任血热。 白薇除血热,偏用于解毒治疮,并能敛合疮口。白薇除血热,偏用于退虚热。用量一般为4.5~12克。重病可用至15克。 血分无热及肠胃虚寒、大便泄泻者勿用。

中医学基础---第九章 辩证

第九章辩证 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互相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如辨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寒热应与表、里、虚、实相联系,辨虚实又应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常常是表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一起,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之间还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透表、寒证转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从阳转阴,从阴转阳。因此不仅要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其相互间的相兼、夹杂、转化、真假等关系。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脏腑、气血阴阳、骨髓在内属里。从病势趋向论,病势由表入里是病渐加重,由里出表是病

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大全

中药基础知识总结 不属温热性能作用的是:开窍 平性药的含义:、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痞块 属于“反佐药”范畴的是:防止邪甚而拒药 由大承气汤化裁为小承气汤属于: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不属于丸剂的特点:不易变质(服用方便、吸收缓慢、药效持久、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 麻黄、杏仁同用的方剂是:麻黄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是::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 败毒散是配伍人参的用意是:扶正鼓邪外出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病证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温病条辨》所称“辛凉平剂”指的是:银翘散 不宜使用解表剂治疗的是:风邪初中经络者 败毒散的功用是: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发汗解表作用的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 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的功用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气虚之体,外感风寒湿者,治宜选用:败毒散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者,治宜选用:九味羌活汤 济川煎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牛膝、枳壳 黄龙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桔梗、枳实 十枣汤服用的最佳时间:清晨空腹服 下列泻下剂组成中不含有大黄的是:济川煎 不列各项是对十枣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描述,其中欠妥的是:宜从大剂量开始 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清热解毒,攻下散结 黄龙汤的功用是: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黄龙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不属于济川煎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燥少津 属于麻子仁丸主治病证的是:脾约便秘 不属于黄龙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象沉实 治疗肾虚便秘,首选的方剂是:济川煎 治疗脾约便秘,首选的方剂是:麻子仁丸 蒿芩清胆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赤茯苓、生枳壳 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烧生姜的方剂是:逍遥散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黄芩、大枣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半夏、甘草 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用意是:散肝舒脾 逍遥散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疏肝散热 四逆散的功用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大柴胡汤的主治病证是:少阳阳明合病 小柴胡汤证的发热特征是:往来寒热 不属于蒿芩清胆汤证临床表现的是:手足不温 不属于逍遥散证临床表现的是:脉弦而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