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减少,可由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少和细胞数量减少引起,常见的有肌肉、骨骼、中枢神经和生殖器官的萎缩。

3、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肥大细胞的线粒体总体积增大,细胞的合成功能增高,同时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增多,其它细胞器也相应增多,细胞核DNA含量增加,导致核增大和多倍体化,核型不规则。

4、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加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增生细胞的各种物质,如细胞器和核蛋白等并不或仅轻微增加。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形成,一般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

6、老化(aging):当机体发育成熟后,伴随年龄的增长,全身器官的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结构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并趋向死亡。

7、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引起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

8、水样变性(cellular swelling):由于感染、中毒、缺氧引起的细胞轻度损伤,细胞膜上Na+泵功能降低,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更多的Na+、Ca2+离子和水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K+离子外溢,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心、肝、肾等部位。

9、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非脂肪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为脂肪变性。该病变好发于心、肝、肾等代谢旺盛的实质器官。10、虎斑心(tigroid heart):由于严重缺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性,在左心室的内膜下肌和乳头肌处出现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11、心肌脂肪浸润(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出血而猝死。

12、玻璃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内或细动脉壁等处发生蛋白质蓄积,在HE染色中表现为均匀粉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其实质是物理性状相同而化学性状和发生机理各异的一组病变。

13、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左心衰竭引起的慢性肺淤血,肺泡壁纤维性肥厚,肺泡腔内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14、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的不可逆损伤。

15、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16、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 :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多发生于蛋白质少,脂质多的组织或溶解酶多的组织。

17、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称为干酪样坏死。

18、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发生在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坏死组织呈细丝、细颗粒状或片块状红染似纤维蛋白,常见于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

19、坏疽(gangrene):是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后,导致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学改变。坏疽又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三个类型。

20、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凝块、血栓、渗出物或其它异物等)的过程。

21、凋亡(apoptosis):指在特定信号诱导下,细胞内的死亡级联反应被触发所致的生理性或病理性、主

22、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对所有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3、再生(regeneration):再生指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发生的细胞增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24、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在细胞周期中连续分裂的细胞,它们对机体的建立和组织的更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胚胎早期的细胞、造血干细胞、上皮基底细胞等。

25、稳定细胞(stable cells):一般情况下不增殖,受到一定刺激后,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恢复增殖能力。如:肝、肾的实质细胞、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等。

26、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某些细胞分化程度很高,完全失去增殖能力,破坏后则成为永久性缺损。如:人的红细胞、神经元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

27、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c neuroma):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截肢失去远端,再生的轴突未能向远端髓鞘内伸展而和所属的神经鞘及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互相缠绕所形成的瘤状物,可引起顽固性疼痛。

28、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肉芽组织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29、瘢痕组织(scar tissue):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观呈收缩状态,灰白色、半透明质硬、缺乏弹性,镜下为透明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

30、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31、一期愈合(primary healing):见于组织缺损少、无感染、创缘整齐,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形成规则、整齐的线状瘢痕。如手术切口的愈合是典型的一期愈合。

32、二期愈合(second healing):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移位、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局部坏死组织多,炎症反应明显。这种伤口只有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消除后,再生才能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形成的瘢痕较大,愈合时间长。

33、充血(hyperemia):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34、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和减压后充血。

35、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淤血congestion):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的充血。

36、槟榔肝(nutmeg liver):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部高度淤血和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呈现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37、血栓形成(thrombosis):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38、血栓(thrombus):血栓形成过程中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39、白色血栓(white thrombus):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主要见于心瓣膜。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其边缘粘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网状小梁,内有网状纤维素,网眼中含一些红细胞。

40、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呈红白条纹相间,是以血小板和红细胞为主,混合而成。如二尖瓣狭窄和房颤时所形成的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均为混合血栓。

41、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多见于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由于混合性血栓形成后阻塞管腔,使局部血流停止而逐渐形成的暗红色血栓。

42、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微循环内广泛形成的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只能在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

43、血栓再通(recanalization of thrombus):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44、栓塞(embolism):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行至较小血管时发生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

45、栓子(embolus):循环血液中随血流运行至较小血管时堵塞血管腔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46、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产妇分娩过程中一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羊膜破裂、胎盘早剥、胎儿阻塞产道等原因,使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压升高,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可引起肺循环阻塞和DIC,导致死亡。

47、梗死(infarct):指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坏死。

48、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多发生于心、肾、脾、脑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侧支血管少的器官梗死。梗死灶呈灰白色,早期梗死灶的周围可形成暗红色的出血带。

49、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红色梗死,red infarct):常发生于肺、肠等组织结构疏松、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严重淤血的脏器梗死。梗死灶呈暗红色,有多量出血。

50、败血性梗死(septic infarct):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脱落的细菌栓子顺血流运行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动脉栓塞所致。梗死灶内可见细菌团及炎细胞浸润。

51、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高压环境急速转到低气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发生的氮气栓塞。

52、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的机体防御反应,其基本病变为变质、渗出和坏死。

53、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

54、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以血管反应为主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55、趋化作用(chemotaxis):当细菌等侵入机体某部位时,局部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增高,如细菌的代谢产物、炎性组织的变性蛋白等,可吸引炎性细胞向该处移动,称为趋化作用。

5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细胞和血浆产生的化学介质可通过内源性因子作用导致炎症,称为炎症介质。

57、变质性炎(alteration inflammation):以变性和坏死为主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渗出和增生改变较轻微,多见于急性炎症。

58、渗出性炎(exudative inflammation):以炎症局部有大量渗出物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炎症,主要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等类型。

59、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以浆液渗出为主,常发生于浆膜,黏膜和疏松结缔组织的渗出性炎。

60、假膜性炎(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发生在黏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上皮形成灰白色的假膜,称为假膜性炎。

61、化脓性炎(purulent inflammation):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渗出性炎。

62、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由于血管壁严重损伤,而在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一种渗出性炎。

63、脓肿(abscess):主要由金葡菌引起,形成含有脓液的空腔为特征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64、疖(furuncle):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发生的脓肿。

65、痈(carbuncle):多个疖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相互融合沟通的脓肿,一般只有切开引流、排脓才能修复愈合。

66、蜂窝织炎(phlegmon inflammation):由溶血链球菌引起的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

67、表面化脓(surface suppuration):是指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

68、积脓(empyema):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

69、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

70、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是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及肉芽组织增

71、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最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72、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73、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74、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再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75、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等。

76、肿瘤(tumor):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77、异型性(atypia):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异型性小,说明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说明分化程度低,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78、肿瘤的分化程度(degree of tumor differentiation):在肿瘤中,肿瘤组织和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和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这种相似程度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

79、间变(anaplasia):恶性肿瘤有时瘤细胞分化程度很低或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异型性极为显著,这种缺乏分化的状态称为间变。

80、演进(progression):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

81、异质性(heterogeneity):由单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和放疗的敏感性等方面呈现的非均一性,称为异质性。

82、恶病质(cachexia):指恶性肿瘤晚期,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83、侵袭(invasion):指恶性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或外周间隙神经束衣细胞浸润,破坏邻近正常器官和组织,并继续生长的过程。

84、转移(metastasis) :癌细胞从原发部位分离脱落通过血管、淋巴管、体腔转移到它处,并生长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

85、异位内分泌综合征(ectopic endocrine syndrome):有些非内分泌腺发生的肿瘤能产生或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86、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引起内分泌、神经、造血、消化、骨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副肿瘤综合征,这些原发灶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的。

87、癌珠(carcinoma pearl;角化珠,keratin pearl):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央出现的层状角化物,是病理学确定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的形态学标志。

88、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转变为癌。

89、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上皮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浓染、核浆比增大、核分裂像增多、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

90、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增生的异型性细胞在形态学上完全具备恶性特点,但只累及上皮全层未突破基底膜累及间质,是一种早期癌。

91、癌肉瘤(carcinosarcoma):一个肿瘤既有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成分,又有来源于间叶组织的的恶性肿瘤成分,称为癌肉瘤。

92、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常出现活跃的生长活性,并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和侵袭能力,可出现局部复发,但一般不发生转移,反复多次复发

93、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黏液癌的癌细胞产生的黏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在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以这种细胞为主要成分则称为印戒细胞癌。

94、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指上皮细胞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连续过程,将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Ⅰ级、Ⅱ级,将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称为上皮内瘤变Ⅲ级。

95、畸胎瘤(teratoma):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生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分,结构混乱,根据其组织分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

96、癌基因(oncogene):能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的基因,包括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大多数癌基因是正常原癌基因的突变形式,后者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97、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是一类能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促进细胞分化,从而抑制肿瘤发生的负调控基因。其丢失或失活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98、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由于血脂代谢异常在大中等弹力肌型动脉内膜有进行性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聚积,导致粥样斑块形成,并引起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等一系列继发性改变。

99、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粥瘤,atheroma):动脉粥样硬化时,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表面为纤维帽,在纤维帽之下含有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物、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斑块底部和边缘出现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

100、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绝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101、原发性颗粒固缩肾(primary granular atrophy of the kidney, arteriolar nephrosclerosis):高血压时由于肾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和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引起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状。

102、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增加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胸骨后部位的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疼痛常放射至心前区域、左上肢,持续数分钟,可因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而缓解消失。

103、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104、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是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左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形成的局限性向外膨隆。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引起心功能不全或继发血栓形成。

105、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常见于男性青壮年,可发生于某种诱因作用后,患者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迅速昏迷,多立即死亡或在数小时内死亡,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及相应心肌病变。

106、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原因未明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

107、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由于脑小动脉硬化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脑水肿。

108、急进性高血压(accelerated hypertension):多见于青壮年,血压显著升高,常超过230/130mmHg,病变进展迅速,发生高血压脑病或较早就出现肾衰竭,可继发于缓进性高血压,但常为原发。

109、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左心室壁增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圆,但心腔不扩大,甚至略缩小。

110、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向心性肥大继续发展,肥大的心肌细胞与间质毛细血管供氧不相适应,加上可能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因而降低,发生失代偿,逐渐出现心腔扩张。严重可出现心力衰竭。

111、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多见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动脉内膜因原有病变而破坏,动脉腔的血液经裂口注入中膜层内,或因主动脉中膜变性坏死,中膜滋养血管破裂出血,使中膜分离,局部形成夹层性血肿呈套管样假血腔。

112、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病变以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和血管等处,其中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113、风湿小体(Aschoff body):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病变,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聚集成群的风湿细胞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

114、绒毛心(cor villosum):在心外膜腔内有大量浆液渗出,则形成心外膜积液,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搏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115、心瓣膜病(valvular vitium of heart):是指心瓣膜受各种原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后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脏病之一。

116、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充血性心肌病congestive cardiomyopathy):是以进行性的心脏增大、心腔扩张和收缩能力下降为特征的心肌病。

117、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以心肌肥大、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充盈异常及左心室流出道受阻为特征的心肌病。

118、限制性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pathy):是以一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期容量降低为特点的心肌病。典型病变为心室内膜和内膜下心肌进行性纤维化,导致心室壁顺应性降低、心腔狭窄、舒张期心室充盈受限。

11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是一组以肺实质与小气道受到病理损害后,导致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点的肺疾病的总称,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

120、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为特征。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可并发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21、肺气肿(emphysema):是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持续含气量增加而过度膨大,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泡相互融合、肺体积膨大和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状态,是支气管和肺部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122、肺大泡(bullae lung):是指肺泡破裂、融合,肺泡间隔破坏消失,所形成的直径超过2cm的局限性气肿性囊腔,常位于胸膜下,破裂可形成气胸,多是阻塞性肺气肿或不规则型肺气肿的并发症。123、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指肺内小支气管管腔持久性扩张,伴管壁纤维化增厚的一种慢性呼吸道化脓性炎症。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因反复的支气管慢性炎症刺激,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等症状。晚期可并发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124、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多发于青壮年,起病急,临床表现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肺实变体征及周围血白细胞增高。

125、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因为中性粒细胞少或功能障碍,渗出物不能被完全清除吸收时,则由肉芽组织加以机化,病变部位肺组织变为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126、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是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发于小儿和年老体弱者,病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并向周围肺泡蔓延。

127、肺硅沉着症(silicosis):是因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沉着于肺部引起的一种以肺硅结节形成和广泛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特征的职业病。病人脱离硅尘作业后肺部病变仍继续发展,重症或晚期病例出现低氧症状和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28、硅结节(silicotic nodule):硅结节是矽肺的特征性变化,由吞噬矽尘的巨噬细胞聚集而成,周围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的局限性结节。早期为细胞性硅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硅结节和玻璃样硅结节。

12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30、燕麦细胞癌(oat cell carcinoma):肺小细胞癌的镜下结构,癌细胞小,呈短梭形,细胞一端稍尖形似燕麦穗粒。

131、Horner 综合症(Horner syndrome):是由肺尖部的肺癌压迫或侵蚀颈交感神经及颈神经根引起,表现为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胸壁皮肤无汗等交感神经麻痹综合症。

132、类癌综合症(carcinoid syndrome):见于有异位内分泌作用的肺癌,尤其是小细胞癌,可因5-HT 分泌过多而引起,表现为支气管哮喘、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等。

133、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由贲门或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裂孔疝等致病因素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损伤的特殊类型慢性食管炎,多累及食管下段。

134、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食管远端黏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胃黏膜柱状上皮所取代。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胃食管反流,是一种癌前病变,化生的腺上皮可转化为腺癌。

135、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在病理形态上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主要表现,因其发生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136、胃炎(gastritis):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而导致的炎症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类。急性胃炎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慢性胃炎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兼有腺体的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腺体的萎缩。

137、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在幽门窦病变区,胃粘膜表层上皮细胞中出现分泌酸性粘液的杯状细胞、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等,与小肠粘膜相似,称为肠上皮化生。

138、假幽门腺化生(pseudopyloric metaplasia):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出现上皮化生,在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所取代,称为假幽门腺化生。

139、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癌组织向胃壁内弥漫性浸润,大部分或全部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粘膜皱襞大部分消失,此类弥漫浸润性胃癌形似革囊,称为革囊胃。

140、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不论肿瘤面积大小,是否有胃周围淋巴结转移,只要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均属早期胃癌。局限于黏膜固有层者称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者称黏膜下癌。

141、进展性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癌组织侵达黏膜下层以下,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均称为进展期胃癌,侵犯越深,预后越差,转移可能性越大。

142、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为主要病变特征的变质性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

143、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man body):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胞核也浓缩消失,最后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

144、胞浆疏松化(endochylema puffing):由于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较正常明显增多所致,镜下见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化网状、半透明,称为胞浆疏松化,在病毒性肝炎中很常见。

145、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肝细胞水肿,细胞肿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高度气球样变的肝细胞最终可发生溶解性坏死。

146、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glass hepatocyte):多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镜下见肝细胞体积稍大,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的肝细胞,主要由于滑面内质网内含有大量HBsAg。

147、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肝小叶内散在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一个至几个肝细胞称为点状坏死,多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148、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两个中央静脉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呈带状融合性坏死,称为桥接坏死,常出现在慢性活动性肝炎。

149、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肝小叶周围的界板肝细胞灶状坏死、崩解伴炎细胞浸润,称为碎片状坏死,常出现在慢性活动性肝炎。

150、假小叶(pseudolobule):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和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151、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指由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的肝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改建形成假小叶、肝脏变形和变硬。152、羽毛状坏死(feathery necrosis):胆汁性肝硬化时,肝细胞胞质内胆色素沉积,变性、坏死的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细网状,核消失,称为羽毛状坏死

153、小肝癌(small liver carcinoma):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肝癌。

154、Krukenberg瘤(Krukenberg tumors):胃癌细胞,特别是黏液癌细胞浸润到胃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并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官的腹膜上,在卵巢形成的转移性黏液癌。

155、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出生后,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156、R-S细胞(Reed-Sternberg cell):是一种直径20-50um或更大的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嗜双色,细胞核呈双叶或多叶,状似双核或多核细胞。染色质粗糙,沿核膜聚集呈块状,核膜厚而清楚。核仁大,嗜酸性,核仁周围有空晕。

157、镜影细胞(mirror image cell):最典型的R-S细胞的细胞核呈双叶核,面对面排列,核仁突出,嗜酸性,形成的镜影细胞,对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58、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是一种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肿瘤,瘤细胞较为一致、中等大小、呈弥漫性浸润,其中有散在的巨噬细胞吞噬细胞碎片,胞浆空亮,形成满天星现象。

159、淋巴样肿瘤(lymphoid neoplasm):将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来源于淋巴细胞的肿瘤称为淋巴样肿瘤。

160、髓样肿瘤(myeloid neoplasm):来源于多能髓样干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可向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分化。由于干细胞位于骨髓,故骨髓样肿瘤多表现为白血病,而淋巴结、肝、脾的累及较轻。

161、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通常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多,并有幼稚细胞出现。162、新月体(crescents):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囊壁层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呈新月状和环状分布。

163、大红肾(large red kidney):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炎可见双侧肾脏轻、中度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称为大红肾。有的病例肾脏表面及切面有散在粟粒大小出血点,又称蚤咬肾。

164、大白肾(large white kidney):膜性肾小球肾炎或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时可见双肾肿大,颜色苍白,称大白肾。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随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

165、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以大量蛋白尿、低清蛋白血症、明显水肿、高脂血症和脂尿为特征的综合征,病理基础为基底膜理化性状改变所致的通透性增加。常见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166、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少尿,轻、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等,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167、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secondary granular and contracted kidney):慢性肾炎晚期见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肾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晰,小动脉壁增厚、变硬,肾盂周围脂肪增多的改变,被称为继发性颗粒固缩肾。

168、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主要病理表现以增生为主,由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病导致,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脂尿等尿的表现并高血压、水肿、高脂血症等症状为主,晚期可发生氮质血症等肾衰竭症状。

169、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小管和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症。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腰痛、脓尿等症状,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

170、肺出血性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由于抗基底膜抗体与肺泡基膜发生交叉反应,引起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合并肺出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复发性血尿、轻度蛋白尿、高血

171、IgA肾病(IgA neophropathy,Berger’s disease):伴有复发性血尿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特殊类型,病理变化主要为系膜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免疫荧光显示在系膜区有大量IgA沉积,故称为IgA肾病。

17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将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分别相当于轻、中度非典型增生,CINⅢ级相当于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173、微小浸润型鳞状细胞癌(micro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少数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并浸润到基底膜下方的间质内,形成不规则的癌细胞巢或条索,浸润的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没有血管浸润也无淋巴结转移。

174、巧克力囊肿(chocolate cyst):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可发生周期性变化,随月经反复出血,可以导致卵巢体积增大,在局部形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含黏稠的咖啡色液体。

175、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分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状似葡萄。镜下绒毛高度水肿,间质血管消失,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增生。

176、乳腺派杰病(paget disease):为伴有或不伴有间质浸润的导管内癌,癌细胞沿乳腺导管向上扩散,累及乳头和乳晕,在表皮内可见大而异型,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乳头和乳晕可见渗出和浅表溃疡,呈湿疹样改变,又称湿疹样癌。

177、粉刺癌(comedocarcinoma):为导管内原位癌,一半以上位于乳腺中央部位;癌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嗜酸性,分化不等,大小不一,有丰富的核分裂像;癌细胞实性排列,中央有坏死;导管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大体切面可见扩张的导管内含灰黄色软膏样坏死物,挤压时可由导管内溢出,状如皮肤粉刺,称粉刺癌。

178、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发生于乳腺小叶的末梢导管和腺泡的原位癌,扩张的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内充满呈实体排列的癌细胞,癌细胞体积较导管内癌的癌细胞小,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像罕见,增生的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

179、卫星现象(satellitosis):指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的现象;与神经元损害的程度和时间无明确关系,意义不明,可能和神经营养有关。

180、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指坏死的神经元细胞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的现象,在急性脑脊髓炎中最常见。

181、结核结节(tubercle):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由类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围局部积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的感染性肉芽肿,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还有干酪样坏死。182、肺原发综合征(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是原发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由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构成,在X线片上呈哑铃状阴影。好发于肺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

183、结核球(tuberculous ball,tuberculoma):又称结核瘤;继发性肺结核的一种类型,是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5cm;多为一个,有时多个,常位于肺上叶。184、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肉芽肿。

185、树胶样肿(gumma,梅毒瘤,syphiloma):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特征性病变,仅见于三期梅毒,肉眼呈灰白色,大小不等,质地如树胶,韧而有弹性,镜下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其周围有少许类上皮细胞和朗格汉斯巨细胞的结核样结节。

186、硬性下疳(hard chancre):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局部组织充血、水泡形成,水泡破溃后形成质硬、基底洁净、边缘隆起的溃疡,见于一期梅毒。

187、冷脓肿(cold abscess):骨及骨旁软组织的干酪样坏死物液化后形成的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无红热痛,故称为冷脓肿,病变穿破皮肤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188、阿米巴肿(amoeboma):肠阿米巴病慢性期病变,由于肠壁肉芽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局限性包块,多见于盲肠,可引起肠梗阻,易误诊为肠癌。

adaptation,atrophy,hypertrophy,hyperplasia,metaplasia,aging,degeneration,cellular swelling,fatty degeneration,fatty change,tigroid heart,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hyaline degeneration,heart failure cell,necrosis,coagulative necrosis,liquefactive necrosis,caseous necrosis,fibrinoid necrosis,gangrene,organization,apoptosis,repair,regeneration,labile cells,stable cells,permanent cells,traumatic neuroma,granulation tissue,scar tissue,wound healing,primary healing,second healing,hyperemia,arterial hyperemia,venous hyperemia,congestion,nutmeg liver,thrombosis,thrombus,white thrombus,mixed thrombus,red thrombus,hyaline thrombus,recanalization of thrombus,embolism,embolus,amniotic fluid embolism,infarct,anemic infarct,hemorrhagic infarct,red infarct,septic infarct,decompression sickness,inflammation,alteration,exudation,chemotaxis,inflammatory mediator,alteration inflammation,exudative inflammation,serous inflammation,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purulent inflammation,hemorrhagic inflammation,abscess,furuncle,carbuncle,phlegmon inflammation,surface suppuration,empyema,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inflammatory polyp,inflammatory pseudotumor,toxemia,septicemia,bacteremia,pyemia,tumor,atypia,degree of tumor differentiation ,anaplasia,progression,heterogeneity,cachexia,invasion,metastasis,ectopic endocrine syndrome,paraneoplastic syndrome,carcinoma pearl,keratin pearl,precancerous lesion,atypical hyperplasia,carcinoma in situ,carcinosarcoma,borderline tumor,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teratoma,oncogene,tumor suppressor gene, atherosclerosis,atheromatous plaque,atheroma,coronary heart disease,primary arteriolar nephrosclerosis,angina pectoris,myocardial infarction,ventricular aneurysm,sudden coronary death,primary hypertension,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accelerated hypertension,concentric hypertrophy,eccentric hypertrophy,dissecting aneurysm,rheumatism,Aschoff body,cor villosum,valvular vitium of heart,dilated cardiomyopathy,congestive cardiomyopathy,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restrictive cardiomypathy,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chronic bronchitis,emphysema,bullae lung,bronchiectasis,lobar pneumonia,pulmonary carnification,lobular pneumonia,silicosis,silicotic nodule,chronic cor pulmonale,oat cell carcinoma,Horner syndrome,carcinoid syndrome,reflux esophagitis,Barrett’s esophagus,peptic ulcer,gastritis,intestinal metaplasia,pseudopyloric metaplasia,linitis plastica,early gastric carcinoma,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viral hepatitis,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man body,endochylema puffing,ballooning degeneration ,ground-glass hepatocyte,spotty necrosis,bridging necrosis,piecemeal necrosis,pseudolobule,cirrhosis of liver,feathery necrosis,small liver carcinoma,Krukenberg tumors,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Reed-Sternberg cell,mirror image cell,Burkitt lymphoma ,lymphoid neoplasm,myeloid neoplasm,leukemoid reaction,crescents,large red kidney,large white kidney,nephrotic syndrome,acute nephritic syndrome,secondary granular and contracted kidney,glomerulonephritis,pyelonephritis ,Goodpasture’s syndrome,IgA neophropathy,Berger’s disease,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micro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hocolate cyst,hydatidiform mole,Paget disease,comedocarcinoma,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satellitosis,neuronophagia,tubercle,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tuberculous ball,tuberculoma,typhoid granuloma,typhoid nodule,gumma,syphiloma,hard chancre,cold abscess,amoeboma

病理学名词解释

栓。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栓塞embolus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embolus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成为栓子,引起的血管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称为空气栓塞。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造成的栓塞称为羊水栓塞。 梗死infaction由于血管腔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引起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一般由动脉阻塞引起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 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梗死灶贫血、苍白,故称为贫血性梗死。也 称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 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发生于有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呈暗红色,故称为出血性梗死。也称红色梗死(red jinfarct)。

第四章? 炎症 中文名英文名释义 炎症inflammation 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 程。 炎症介质 inflammatory mediator 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渗出trans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叫渗出。 机制: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 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到血管外的液体叫渗出液。 漏出液transudate由于瘀血等血液循环障碍,漏出到血管外的液体称漏出液。 炎性水肿 inflammatory edema 炎症时过多的液体渗出并聚积于组织间隙称炎性水肿。 趋化因子chemokines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作用chemotaxis白细胞向着趋化因子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叫做趋化作用。 炎细胞inflammatory cell炎症过程中,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 炎性浸润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白细胞附壁 Leukocytic selection 靠边的白细胞通过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因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而粘附于血管壁上,称为白细胞附壁。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白细胞游出并到达炎症灶,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炎性增生 Inflammatory proliferation 指炎症区的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组织周围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的增生。变质性炎 alterative inflanmmation 以组织和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轻微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exudative inflanmmation 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serous 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的炎症称为浆液性炎。

病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学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3、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4、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5、假性肥大 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原有体积甚至使体积增大。 6、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7、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有成熟组织中非成熟细胞直接转变。 8、损伤 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9、变性/可逆性损伤 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水变性 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11、气球样变 细胞水肿极期,水钠进一步积聚,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时的肝细胞。 12、脂肪变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3、虎斑心 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色斑纹。 14、脂肪心/心肌脂肪浸润 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并非心肌的脂肪变性。 15、玻璃样变/透明变 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均质红染状。 16、淀粉样变 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17、黏液样变 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18、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情况下,某些色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 19、病理性钙化 骨、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肿瘤 1.单纯癌:或称实性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2.转移癌: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做转移。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3.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着。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 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7.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8.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 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9.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乎二者 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0.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 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11.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严重的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疣状心内膜炎: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 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 小体):指在风湿病的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出现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 结缔组织中,特别是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而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也称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小动脉病变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临床表 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 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 5.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肉眼观: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7.室壁瘤: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 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8.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 出现相应的后果

病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适应环境的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并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最显著的发生部位是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 酶解性组织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于液化坏死范畴;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瘢痕组织(iscar tissue); 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其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的颜色和气味。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 水变性细胞损伤后钠水的过多积聚; 肥大与增生: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增加。;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再生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修复缺损; 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细胞微细胞坏消失,组织结构轮廓尚存; 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坏死彻底,不见组织结构轮廓。; 核碎裂(karyopyknosis)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破裂,细胞核发生碎裂,使核物质分散于细胞质中,也可有核固缩裂解城碎片而来;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浆水分增多,多角形细胞变大变圆,胞浆透明淡染; 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栓塞性脓肿由栓塞于毛细血管的化脓菌引起的脓肿; 脓性卡他粘膜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此时,中性粒细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化脓;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崩解后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炎性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应用、损伤、修复 第三节复习思考题 1、A样选择题 (1)、水样变性是细胞损伤最常见的一种早期的表现,请指出下列因 素中那一项与水样变性的发生无关?() A. 脂蛋白合成障碍 B.ATP产生减少 C.细 胞膜钠泵功能障 碍 D.线粒体损伤 E.细胞内钾离子外逸 (2)、下列关于“营养不良性钙化”的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主要沉淀在组织内 B. 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主要沉淀在变性、坏死组织内 C. 体内的钙磷代谢正常,钙磷主要沉淀在正常组织内 D. 体内的钙磷代谢正常,钙盐只要沉淀在变性、坏死组织内 E. 由全身钙、磷代谢失调所致 (3))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 织的过程,称之为() A. 转化 B.分化 C.退化 D.化生 E.再生

(4)、位于皮肤或黏膜的坏死灶,脱落后可形成缺损。若缺损深达皮 肤下或黏膜下,则称之为()

A. 肝脂肪变性 B.高脂血压 C.急性胰腺炎 D.糖尿病E 脂肪心 (6) 、肠上皮化生是指() A. 呼吸道上皮转变为肠粘膜上皮 B. 肠上皮转变为胃粘膜上皮 C. 肠粘膜上皮转变为其他上皮 D. 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粘膜上皮 E. 原来无上皮的部位出现肠粘膜上皮 (7) 、细胞坏死主要表现在()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器 E.核仁 (8) 、急性肠扭转最可能引起() A.干性坏死疽 B.湿性坏疽 C.气性坏疽 D.脂肪坏死 E.钙化 (9) 、Mallory小体形成与下列哪种细胞器有关() A.核蛋白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E.以上皆不是 (10) 、组织创伤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A.优化 B.完全性再生 C.不典型增值 D.不完全性再生 E. 异性增生 (11) 、肉芽组织中一般没有()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神经纤维 D.胶原纤维 E.外源性异物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 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与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与组织体积增大。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得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得细胞所代替得过程. 5、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6、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与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她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就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得条纹,如虎皮斑纹。 9、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得玻璃样物质。 10、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1、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得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得细胞器碎片残体。

12、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与牙以外得组织内有固体钙盐得沉积.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得组织中或异物内。 14、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与/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得组织中。 15、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得腔。17、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得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得过程中产生大量得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得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19、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她异物血凝块血栓及渗出物等得过程。 20、、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就是真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机制,主要就是激活内源性核算内切酶而发生得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1、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得纤维母细胞及多少不等得炎细胞组成。在创伤表面常成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新鲜肉芽,故此得名。 2、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而形成得纤维结缔组织,有大量纵横交错得胶原纤维束组成,组织内血管稀少。 1、淤血:器官或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引起得充血,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病理学 名词解释

biopsy 活体组织检查从病人身上可疑的病变组织上,取下一小块组织,送病理科惊醒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一种诊断方法。 pathology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hypertrophy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anemic infarct 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发生动脉阻塞时,因侧支血管细而小,梗死形成时从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少,梗死区呈灰白色 henmorrhagic infarct 出血性梗死组织结构疏松且侧支血管丰富的脏器,单纯动脉阻塞一般不引起梗死,往往静脉淤血而有效侧支循环不能建立时才会发生,此时梗死区有明显的出血,呈红色 atrophy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 官体积缩小。 metaplasia 化生是指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degeneration 变性指细胞受损伤后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过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并伴有功能下降。 hydropic degeneration 水样变性肿胀的线粒体、内质网破裂,胞浆内水分越来越多,胞浆呈疏松网状。 fatty degeneration 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 lipofuscin 脂褐素又称老年素。沉积于神经、心肌、肝脏等组织衰老细胞中的黄褐色不规则小体,内容物为电子密度不等的物质、脂滴、小泡等,是溶酶体作用后剩下不再能被消化的物质而形成的残余体。 coagulation necrosis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的状态 caseous necrosis 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 liquefaction necrosis 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太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 hyaline degeneration 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结缔组织、细胞内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性的钙、磷代谢障碍,引起机体血钙或血磷升高,导致钙盐在未受损伤的组织内沉积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病理性钙化除骨和牙齿外,在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钙盐沉着的现象 fibrinoid necrosis 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 dry gangrene 干性坏疽大多是坏疽的一种, 常见为肢端组织缺血坏死,干枯变黑并向躯干发展,直到血液循环足以防止坏死的地方停止。 moist gangrene 湿性坏疽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四肢(伴有淤血水肿时)。此时由于坏死组织含水分较多,故腐败菌感染严重,局部明显肿胀,呈暗绿色或污黑色。

病理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病理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是指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转化和 转归的一门学科。 5.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 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6.肥大;运动员肌肉肥大属于生理性肥大,高血压病人属于心肌肥大 7.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8.增生:是指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9.化生:是指由于环境改变的刺激作用,正常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10.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内水和钠离子过多积聚,又称水变性。 11.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沉积,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重度水肿——气球样 变→病毒性肝炎 12.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物质的蓄积,称为玻 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所有损伤因子,只要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 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受损组织,细胞的代谢完全停止,即引起坏死。 14.再生:指由健康的同种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复,再生可分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15.肉芽组织: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炎细胞浸 润。 16.干酪样坏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17.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的坏死。 18.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19.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0.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21.炎症:是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22.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23.渗出: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 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24.趋化作用:指白细胞沿炎症区域的化学刺激物浓度梯度做定向移动。 25.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浆产生和释放,参与或诱导 炎症发生发展的化学活性物质。 26.纤维素性炎:是指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继而形成纤维蛋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27.伪膜: 28.绒毛心:心包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不断跳动,渗出的纤维素在心包脏,壁两层表面可 形成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 29.脓肿: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点为炎症局部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 脓腔。 30.肉芽肿性炎:是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变的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炎 症。 3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2.休克:是由于各种强烈治病因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微循环血液灌流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得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得改变;就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与水得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得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与牙齿之外得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与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与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与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就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得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得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得毛细血管与增生得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得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得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得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得状似槟榔切面得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得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得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得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得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与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与粘膜表面得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得疏松结缔组织中得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就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得腔,主要发生于皮下与内脏。 慢性肉芽肿:就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得、境界清楚得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就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得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得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得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得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得细胞形态与组织结构相应得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得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她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得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得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得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得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 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得纤维素可因心脏得不停冲动与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得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得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得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得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与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与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与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与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得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与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得纤维组织分割原来得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得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是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分为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虎斑心:是心肌脂肪变性时,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处可见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 坏死:以酶溶性的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包括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的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包括再生(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纤维性修复(纤维结缔组织来修补)。 再生:是指由损生周围的同种细胞进行修补缺损的过程。 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不稳定细胞:生理状态下,再生能力最强能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会的细胞,常见于皮肤、淋巴。 ~稳定细胞(静止细胞):生理状态下,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常见于腺体、平滑肌细胞。~永久性细胞:再生能力较弱或无再生能力。常见于骨骼、心肌细胞。 肉芽组织: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伴有不等量的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瘢痕组织:由肉芽组织改建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上呈收缩状态,灰白色、半透明、质硬韧;镜下为透明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 创伤愈合: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淤血:器官或局部的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左心衰竭所致慢性肺淤血晚期,会引起肺间质纤维化,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的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 槟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的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血栓形成:在活体未破裂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分为白色血栓(血小板)、红色血栓(红细胞)、混合血栓(血细胞,血小板)、透明血栓(纤维蛋白)。 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了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液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炎症: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而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变质、渗出、增生。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病理名词解释答案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3. 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4. 脂肪变: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5. 玻璃样变: 6.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变为黑色或暗绿色,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7.虎斑心:严重贫血引起的心肌脂肪变性,常在左心室乳头肌处,可见出现整齐横行排列的黄红相间的条纹称为虎斑心。 8.凋亡:是一种以凋亡小体的形成为特点的,不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 1.机化: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处于静止期(G0),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3.肉芽组织::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4.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后或缝合后对合紧密的伤口,愈合的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少。 5.不完全再生:组织损伤较大或受损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弱,不能完全由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组织细胞来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来修补恢复,最终形成瘢痕。 6.创伤性神经瘤: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的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形成的肿物。 7.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的时间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第三章 1.congestion:器官或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2.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观肝的切面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的条纹。 3.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功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附壁血栓:发生于心腔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 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8.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9.血栓的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