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及演化

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及演化
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及演化

第14卷第4期2006年7月

黄金科学技术

Gold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Vol.14,No.4

Jul.2006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及演化3

马财1,伊有昌2,周金喜1,窦洪伟1,杨保荣1

(1.青海省有色地质八队,青海湟中;2.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西宁810007)

摘 要::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青海省内板块构造体系及其发展演化做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青海省位于古亚洲和特提斯构造域接合部位。在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大陆裂解和大洋扩张,大陆板块的飘移与碰撞,洋壳俯冲与大洋消亡,地壳隆升与造山,陆陆碰撞及陆内裂陷等活动频频发生,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沉积环境及板块构造体系。

关键词: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中图分类号:P61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518(2006)0420007-07

1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

青海省位于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

的接合部。中晚元古代以来,古陆裂解,大洋

扩张,大陆板块飘移,洋壳俯冲与大洋消亡,地

壳隆升造山,陆陆碰撞与陆内裂陷等活动频频

发生,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沉积环境。

根据青海省内沉积建造[1]、岩浆活动、构

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分布,运用

板块构造理论[2],划分不同等级的板块构造单

元。深达上地幔的昆中断裂是古亚洲和特提

斯两大构造域的分界[3];深达上地幔的大坂山

断裂和昆中断裂分别是塔柴板块与中朝板块、

华南板块的边界;板内以深达下地壳或上地幔

的断裂为板段界线;以壳内断裂为界划分沉积

环境[4](图1)。现将青海省内板块构造体系

简述如下:

1.1古亚洲构造域

1.1.1中朝板块

北祁连板段(I

1

)

(1)北祁连洋壳沉积带(I

1-f)。位于大

坂山断裂北侧。中晚元古代古陆裂解期,本区

处于秦祁昆大洋中的祁连洋区。古生代早期,

祁连洋扩张,演化为北祁连洋盆,有基性—超

基性岩侵位,并形成寒武-奥陶的火山沉积岩

系。从古陆裂解出来的元古界“微地体”,嵌布

于火山沉积岩系中。早古生代晚期,中朝、塔

柴两个板块碰撞—造山,引发中酸性岩浆侵

入,形成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海

侵扩张,造山带局部地段有泥盆—石炭系海陆

交互相沉积。石炭纪末该地区隆升成陆,二叠

纪—中新代陆相沉积盆地发育。因多次造山

活动叠加,形成有多期次的中酸性小岩体

(脉)。

(2)北祁连缝合带(NQS)。由大坂山断裂

带组成。在其北侧沿黑河—八宝河两岸,有超

基性岩—辉长辉绿岩—放射虫硅质岩—复理

式建造沉积岩组成的蛇绿岩套;清水河、卧龙

沟、百经寺一带有蓝闪片岩和构造混杂体分

布,大坂山断裂北侧,叠瓦式逆冲断裂发育等。

1.1.2塔柴板块(Ⅱ)

塔里木板段(Ⅱ

1

)

3收稿日期:2006202211;修订日期:2006206225

作者简介:马财(1971-)男,地质工程师,从事野外地质勘查与综合研究工作1

8 黄 金 科 学 技 术 第14卷 

(1)阿尔金基底隆起带(Ⅱ1-a)。位于阿尔金山中段。为早元古代结晶基底,局部有中—晚元古代滨海相沉积。是祁连洋向塔柴板块俯冲活动的产物。之后,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形成多期中酸性岩体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

(2)阿尔金走滑断裂(ALT)。古生代早期,祁连洋、昆仑洋向塔柴板块俯冲,受双向挤压的塔柴板块,发生北东向剪切作用,形成阿尔金走滑断裂。因多期造山活动叠加,该断裂多次活动,形成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将塔柴板块分为塔里木板段和柴达木板段。

(3)阿尔金裂谷带(Ⅱ1-c)。阿尔金走滑断裂活动,其北西侧形成早古生代拉张盆地,并演化为陆间裂谷,有基性—超基性岩侵位,并形成寒武-奥陶火山沉积岩系。早古生代晚期,裂谷闭合、造山。至中-新生代走滑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多处中-新生代拉张盆地。因多期次造山活动叠加,造成多期次中酸性侵入岩体产出。

柴达木板段

(1)中祁连岛弧隆起带(Ⅱ2-j)。随着祁连洋闭合,洋壳向南部的塔柴板块俯冲,在大坂山断裂和中祁连山南缘断裂之间形成中祁连岛弧隆起带。隆起区为元古界变质岩;岛间有中—新元古界滨海相沉积和寒武—奥陶系火山沉积。随着俯冲活动的加剧,海域退缩,局部沉积志留系海相磨拉石建造。早古生代末,中朝、塔柴板块碰撞,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加里东造山带。泥盆纪有陆相沉积。古亚洲洋海侵,有石碳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末隆升成陆,二叠纪、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发育。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形成有多期次的中酸性小岩体(脉)。

(2)南祁连弧后盆地(Ⅱ2-l)。祁连洋俯冲,中祁连岛弧隆起带南侧发生弧后裂陷,形成弧后盆地。有巨厚的奥陶—志留系火山沉积岩和少量基性岩侵位。中朝、塔柴两板块拼合,盆地隆升,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加里东造山带。古亚洲洋海侵,发生泥盆-石炭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海域扩大,有滨海相沉积。二叠纪末盆地隆升成陆。早中生代特提斯洋扩张,海水侵入本区,有三叠系滨海相沉积,三叠纪末进入陆内演化,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零星分布;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次的中酸性小岩体(脉)产出。

(3)拉鸡山裂谷带(Ⅱ2-c)。位于中祁连岛弧隆起带与日月山—化隆基底隆起带之间,呈“∽”形展布。南祁连弧后盆地东部的拉鸡山一带,弧后裂陷深达上地幔,并演化为拉鸡山裂谷,有寒武、奥陶系火山沉积和基性-超基性岩侵位。早古生代末,裂谷闭合,有中酸性岩浆侵入,造山带形成。陆内演化,有中—新代陆相沉积盆地零星分布。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活动断裂带发育,并有多期次的中酸性岩体(脉)侵入。

(4)日月山—化隆基底隆起带(Ⅱ

2

-a)。位于拉鸡山裂谷带南。由古元古界中深变质岩、顺层产出的基性-超基性岩组成。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历经多期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中酸性侵入岩。中—新生代以来,断陷活动发育,形成系列断陷盆地。

(5)宗务隆山裂谷带(Ⅱ

2

-c)。位于南祁连弧后盆地南侧。古亚洲洋扩张,塔柴板块北缘又发生裂陷,演化成晚古生代大陆裂谷,有石炭系、二叠系火山沉积、基性—超基性岩侵位;并有加里东造山带碎裂出来的志留系碎屑岩零星分布。晚古生代末,裂谷闭合,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华里西期造山带。至中生代,特提斯洋扩张,本区形成早中三叠世滨海相沉积。其后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活动断裂带、多期中酸性小岩体(脉)发育。

(6)欧龙布鲁克基地隆起带(Ⅱ

2

-a)。位于宗务隆山裂谷带南侧。由古元古界变质岩和顺层产出的基性-超基性岩组成。局部有中-晚元古界、寒武-奥陶系滨相沉积。晚古生代初,有泥盆系陆相沉积,随着古亚洲洋扩

9

 第4期 马财: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及演化

张,局部发生海侵,有石碳-二叠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末该区隆升,有三叠系陆相沉积煤系,至新生代地堑盆地发育。该区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次中酸性岩浆活动和构造蚀变带发育。

(7)柴北缘裂谷带(Ⅱ

2

-c)。祁连洋向南俯冲,塔柴板块北缘发生裂陷进而演化为裂谷。有中晚元古代沉积、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和基性-超基性岩侵位。中朝-塔柴板块拼合,裂谷关闭,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加里东造山带。其后,有泥盆系陆相火山沉积。古亚洲洋扩张,本区发生石炭—二叠系海陆相交互相沉积;晚古生代未,隆升成陆,有晚三叠世陆相火山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建造。因多期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构造蚀变带发育。

(8)柴达木断陷盆地(Ⅱ

2

-b)。该盆地为巨厚新生界覆盖,深部为古元古界中深变质岩。原是柴达木-化隆基地隆起带的一部分,燕山晚期,局部下陷,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加剧,下陷速度加快,形成大型断陷盆地。

(9)都兰—鄂拉山基地隆起带(Ⅱ

2

-a)。主要由古元古界变质岩组成。祁连洋、昆仑洋的扩张,使局部发生海侵,有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古亚洲洋扩张,局部有石炭系、二叠系海相火山沉积;特提斯洋扩张、隆起带东部有早-中三叠统滨海相沉积。隆起带长期承受近南北向不均匀挤压,发生北北西向剪切作用,形成鄂拉山转换断层,断层两侧有晚三叠世陆相火山沉积和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次中酸性侵入岩发育,使断裂构造格局复杂。

(10)共和—同仁陆缘活动带(Ⅱ

2

-m)。古亚洲洋、特提斯洋的扩张,致使都兰鄂拉山隆起带东缘、日月山—化隆隆起带南缘先后两次发生海侵,均为陆缘活动带沉积环境,有石炭系、二叠纪火山沉积和早—中三叠统滨海相沉积(局部有火山喷发活动)。此后进入陆内演化阶段,有晚三叠世、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盆地和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中酸性侵入岩和多方向、多期活动的断裂构造。

(11)祁漫塔格弧后盆地(Ⅱ

2

-l)。昆仑洋壳向北俯冲、塔柴板块南缘产生裂陷,形成祁漫塔格弧后盆地,接受寒武系浅海相沉积;随着俯冲活动加剧、裂陷加深,有奥陶系中基性火山沉积。局部有基性岩侵位和从隆起区飘来的古元古界“微地体”。早古生代末,塔柴、华南两个板块碰撞、拼合,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加里东造山带(即昆仑造山带)。古亚洲洋扩张,局部发生海侵,有泥盆纪海陆交互火山沉积和石炭—二叠系滨浅海相沉积。中生代以来,有晚三叠世陆相火山沉积和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同时构造蚀变带发育。

(12)东昆仑北坡岩浆岛弧带(Ⅱ

2

-i)。早古生代,昆仑洋壳向北俯冲,致使东昆仑北坡形成岛弧隆起带。隆起区为古元古界变质岩,岛弧间有中-晚元古代浅海相沉积,早古生代火山沉积。早古生代末,塔柴、华南两板块碰撞拼合,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加里东造山带。古亚洲洋海侵,有泥盆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系火山沉积。石炭纪末进入陆内演化,有晚三叠世陆相火山沉积和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特别是华里西、印支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强烈,致使岛弧隆起带演化为岩浆岛弧带。同时发育构造蚀变带。

(13)昆秦缝合带(K QS)。青海段即为昆中断裂带。断裂北地壳厚度约40k m,南部55k m;断裂两侧航磁异常特征,上地幔地震波速也有差异;北部中酸性侵入岩发育,南部较少;沿昆中主断裂带南侧有超基性岩、辉长辉绿岩、基性火山岩组成的蛇绿岩带、叠瓦式逆冲断裂和混杂堆积体等。

1.2特提斯构造域

1.2.1华南板块(Ⅲ)

唐巴松板段(Ⅲ

2

)

01 黄 金 科 学 技 术 第14卷 

(1)东昆仑南坡洋壳沉积带(Ⅲ

2

-f)。元古代中晚期,古陆裂解,秦祁昆大洋之昆仑洋扩张,东昆仑南坡接受中—新元古界浅海相沉积;古生代早期,演化为洋盆,有寒武—奥陶系火山沉积、基—超基性岩侵位。古元古界“微地体”零星分布。早古生代末,塔柴、华南板块碰撞拼合,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加里东造山带(即昆仑造山带)。古亚洲洋海侵,东段有石炭系火山沉积和二叠系滨海相沉积。二叠纪末隆升成陆。特提斯洋扩张,局部海侵,有早—中三叠统滨海相沉积和火山沉积。此后,进入陆内演化,有晚三叠世陆相火山沉积、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构造蚀变带发育。

(2)西倾山大陆棚(Ⅲ

2

-d)。古亚洲洋扩张,西倾山地区接受大陆棚环境下的沉积,有上古生界滨海相沉积;特提斯洋扩张,海域扩大,接受下—中三叠统滨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该区隆升成陆,有新生代陆相沉积。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中酸性小岩体(脉)产出,同时构造蚀变带发育。

(3)布青山-阿尼玛卿山裂谷带(Ⅲ

2

-c)。古亚洲洋扩张,华南板块北缘发生裂谷活动,形成布青山-阿尼玛卿山裂谷带。有石炭—二叠系火山沉积和基性—超基性岩侵位。二叠纪末,裂谷闭合,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华里西造山带。特提洋扩张,有下—中三叠统滨海相沉积。其后进入陆内演化,中—新生代断陷盆地零星分布。因多期次造山活动叠加,有多期中酸性侵入体(脉),构造蚀变带发育。零星出露有从深部推覆上来的元古界’微地体’。

(4)玛多—甘德大陆棚(Ⅲ

2

-d)。古亚洲洋扩张,玛多—甘德一带接受大陆棚环境沉积,形成上二叠统滨海相沉积。晚二叠纪世末该区隆升成陆。特提斯洋扩张,形成下—中三叠统滨海相沉积。其后进入陆内演化,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零星分布。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次断裂发育,并有多期中酸性小岩体(脉)侵入。

(5)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弧后盆地(Ⅲ

2

-l)。特提斯洋扩张,洋壳向北俯冲,形成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弧后盆地(其基底为下二叠系碎屑岩夹碳酸岩),沉积有三叠系碎屑岩。盆地局部裂陷较深,有深部基性岩侵入。三叠纪末进入陆内演化,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局部有侏罗纪、第三纪陆相火山喷发活动。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活动断裂带发育,并有多期中酸性小岩体(脉)。

(6)西金乌兰湖—玉树裂谷带(Ⅲ

2

-c)。古亚洲洋扩张期间,西金乌兰湖—玉树一带发生裂谷活动,有石炭—二叠系火山沉积和基性—超基性岩侵位。二叠纪末,裂谷闭合。早三叠世,特提斯洋扩张并向北俯冲,该裂谷复活,有下—中三叠统浅海相沉积、上三叠统火山沉积和基性—超基性岩侵位。晚三叠世末,裂谷闭合。形成印支造山带。侏罗纪特提斯洋再次扩张,局部有侏罗系滨海相沉积。侏罗纪末,进入陆内演化阶段,白垩纪、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局部有新生代火山喷发活动。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活动断裂发育,并有多期中酸性小岩体(脉)。

(7)唐古拉-杂多岛弧隆起带(Ⅲ

2

-j)。特提斯洋扩张、洋壳向北俯冲,形成唐古拉—杂多岛弧隆起带。其隆起区为石炭—下二叠统海陆交互相火山沉积岩;岛间有上三叠统海相火山沉积。晚三叠世末,该区隆升成陆,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印支造山带。侏罗纪特提斯洋再次扩张,局部形成中侏罗世滨海相沉积。其后进入陆内演化,白垩纪、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局部有新生代火山喷发。因多次造山活动,多期活动断裂发育,并有多期中酸性小岩体(脉)。

(8)年吉错弧间盆地(Ⅲ

2

-k)。为唐古拉-杂多岛弧隆起带中的裂陷盆地。裂陷初期,为早—中三叠世浅海相沉积。随着裂陷加深,有晚三叠世火山沉积。其后进入陆内演化,白垩纪、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因多次造

11

 第4期 马财: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及演化

山活动叠加,

多期活动断裂发育,多期中酸性

小岩体(脉)较多。

(9)小唐古拉山弧前盆地(Ⅲ2-h )。特提斯洋扩张,当曲河断裂以南,形成弧前盆地(其基底为石炭—二叠系火山沉积岩),接受上三叠统浅海相沉积。三叠纪末,该区隆升成陆。特提斯洋再次扩张,接受中—上侏罗统浅海相沉积。以后进入陆内演化,白垩纪、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局部有新生代火山喷发。因多次造山活动叠加,多期活动断裂带发育,燕山、喜山期小岩体(脉)较多。

2青海省板块构造演化特征

青海省内出露最老地层是古元古界,中朝、塔柴、华南三板块古元古界岩石建造相似,推测中元古代以前同属劳亚古陆[3]

。元古代中晚期,劳亚古陆裂解,形成以秦祁昆大洋环绕的多岛洋环境。

省域北部,早古生代祁连洋、昆仑洋扩张,逐步演化为洋盆。同时,祁连洋壳、昆仑洋壳向塔柴板块俯冲,在塔柴板块北缘形成中祁连岛弧隆起带、南祁连弧后盆地;深达上地幔的裂陷槽发展成柴北缘裂谷带、拉鸡山裂谷带。在塔柴板块南缘形成东昆仑北坡岛弧隆起带、祁漫塔格弧后盆地。受不均匀南北双向挤压的塔柴板块,发生北东—南西向剪切作用,形成阿尔金走滑断裂,将塔柴板块分成塔里木板段和柴达木板段。局部地段断裂深达上地幔,形成阿尔金裂谷。在此期间,塔柴板块中的阿尔金、都兰—鄂拉山、欧龙布鲁克、日月山—化隆四个基底隆起区和柴达木和共和地堑盆地的基地,一同构成古基地(柴达木)隆起区,该基底隆起区边缘形成陆缘活动带沉积环境。

省域南部,早古生代昆仑洋扩张,华南板块边缘接受海侵,玉树巴塘滩一带有奥陶—志留系大陆棚沉积[1]

早古生代末,塔柴板块与中朝、华南板块碰撞、拼合,秦祁昆大洋消亡,裂谷闭合,三大

板块连成一体,形成古中国大陆板块。晚古生

代,古亚洲洋开始扩张,北祁连造山带局部海侵,有泥盆—石炭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祁漫塔格、柴北缘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火山沉积;西倾山一带为大陆棚沉积。随着古亚洲洋扩张活动的加剧,发生宗吾隆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西金乌兰湖—玉树石炭—二叠纪裂谷活动。此时,柴北缘、中祁连一带为滨海相沉积;柴达木盆地东、南缘,西金乌兰湖—玉树裂谷带以南为陆缘活动带沉积;西倾山一带为大陆棚沉积;北祁连、中祁连有二叠系陆相沉积。晚二叠世,古亚洲洋缩退,裂谷闭合、造山,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华里西造山带。受华里西运动叠加和岩浆侵入,致使岩浆东昆仑北坡岛弧隆起带活动强烈,并演化为岩浆岛弧带。早中生代初,特提斯洋中的班公湖—怒江大洋裂谷扩张,特提斯洋壳向北部的华南板块俯冲。在华南板块南缘形成唐古拉—杂多岛弧隆起带、小唐古拉山弧前盆地、年吉错弧间湓地、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弧后盆地;期间,西金乌兰湖—玉树裂谷复活,形成早中生代裂谷带;在华南板块北缘形成玛多—甘德、西倾山大陆棚。塔柴板块东南缘为陆缘活动带,北缘有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三叠世,随着特提斯洋大范围扩张,省域南部的西金乌兰湖—玉树裂谷活动加剧;岛弧隆起带中火山沉积盆地发育;弧前(间)盆地也发生火山沉积活动;省域北部的塔柴板块南缘形成陆相火山沉积,北缘接受陆相沉积。晚三叠纪末,藏滇板块与华南板块拼合、碰撞,使裂谷闭合,形成印支造山带。之后,随着雅鲁藏布江大洋裂谷扩张,特提斯洋再次海侵到唐古拉—杂多印支造山带南缘,在小唐古拉弧前盆地形成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并伴有同生断裂活动;唐古拉—杂多印支造山带以北形成有侏罗纪陆相沉积盆地,局部伴有陆相火山喷发。侏罗纪末,特提斯洋退出省境,全省进入陆内演化。西金乌兰湖—玉树印支造山带以南形成大型白垩纪断陷盆地;其北也发育有小型断陷

21 黄 金 科 学 技 术 第14卷 

盆地,局部伴有陆相火山喷发。白垩纪末,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小唐古拉燕山期造山带。燕山期造山活动对早期造山带有叠加作用。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板块向北部的欧亚板块持续俯冲,使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陆陆碰撞强烈,在东昆仑造山带以南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向推覆构造;东昆仑造山带以北形成大型断陷盆地,其南形成小型盆地、湖泊星罗棋布,近东西向山脉、河流相间。同时,持续的挤压作用造成主要构造带一直处于长期活动之中(如昆南活动断裂)。

3结论

(1)青海省内板块构造演化是从中—晚

元古代古陆裂解开始的,历经中—晚元古代的多岛洋,早古生代祁连洋、昆仑洋扩张—俯冲—消亡—造山,三个板块拼合形成古中国大陆板块;古亚洲洋海侵、海退,华里西期叠加造山;特提斯洋两次扩张、俯冲、消亡,印支、燕山期叠加造山。白垩纪进入陆内演化,喜山期叠加造山活动强烈。构成本区三大板、3个板段、26个沉积环境的板块构造体系。

(2)省内构造伴随大陆的裂解拼合、大洋的扩张闭合,具有多次洋壳俯冲、板块碰撞活

动,造成近南北向挤压活动强烈;多次活动的北西西向推覆构造发育;并形成多期活动的北东向或北北西向走滑断裂。既有北西西向紧密褶皱;也有北东向褶曲。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格局。

(3)板块构造叠加活动,南北有异。北部主要有加里东期、华里西期板块构造活动叠加;南部有主要有华里西、印支、燕山、喜山期板块构造活动叠加。导致省内地壳结构南厚北薄;岩浆侵入活动北强南弱。

(4)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持续俯冲,造成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地质作用长期进行;造就青海省内地壳’南厚北薄’,具有’壳厚幔深’、’热壳冷幔’的特点。参考文献:

[1]青海省地质矿产局.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1.

[2]刘肇昌.板块构造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四

川:成都1985.

[3]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高延林青藏高原岩石圈

板块构造.西宁1998.

[4]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青海省第三轮成矿

远景区划研究及找矿靶区预测报告.西宁2003.

The Pl a te Tecton i cs Un its And Evoluti on of Q i n gha i prov i n ce

MA Cai 1

,YI Youchang 2

,ZHOU J inxi 1

,DOU Hong W ei 1

,Y ANG Baor ong

1

(1.Eighth Geological Party,Q inghai Provincial B ureau of N onferros M etal and Geological

M ineral Exploration,X ining 810012;2.Q inghai Provincial B ureau of N onferros

M etal and Geological M ineral Exploration,X ining 810007,China )

Abstract:Base in the p late tect onics theony,the paper analyses the p late tect onics syste m and their hist orical ev oluti on in the Q inghai p r ovince,then offer s ome ne w kno wledges .Q inghai p r ovince l oca 2ted in the juncture of Ancient A sia with Tethyan tectanic do main .By the continental dis persi on,the s p reading of ocean,the drift and the collisi on of the continental p lates,the oceanic subducti on and destructi on,crustal up lift,or ogenesis,the continental -continent collisi on and the depessi on in conti 2nent,the co mp lited tect onic sedi m entary envir on ment and the p late tect onic units were f or med in the p r ocessing of l ong geol ogical hist oric ev oluti on .

Key words:Q inghai p r ovince;The p late tect onic units;The tect onic -sedi m entary setting;Evoluti on

3

1 第4期 马财:青海省板块构造体系及演化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ISBN:9787562525356 作者: 周江羽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 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具体应用。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基本岩石学特点,陆相沉积体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过渡相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和当前沉积学分支学科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供沉积学以及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节 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章 碎屑岩的岩石学特点 第一节 碎屑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碎屑岩的水动力学及成因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指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构造 第五章 陆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冲积扇体系 第二节 河流体系 第三节 湖泊体系 第六章 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岸体系 第二节 浅海体系 第三节 半深海—深海体系 第七章 过渡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滨岸三角洲体系 第二节 湖泊三角洲体系 第三节 扇三角洲体系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第五节 河口湾体系 第八章 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湖泊重力流体系 第四节 深海重力流体系 第九章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 第十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典型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 第三节 主要储集体类型和含油气性 第十一章 盆地构造—沉积响应与油气聚集关系第一节 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样式 第二节 盆地充填和演化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盆地类型与油气聚集模式 第十二章 沉积学的分支学科简介 第一节 储层沉积学 第二节 地震沉积学 第三节 板块构造沉积学

第四章 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 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 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 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 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 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 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 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 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 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 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 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 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 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 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古地磁学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 海底扩张 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 (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 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 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 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 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含油气盆地分类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 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 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 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 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 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 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 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 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 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 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

“有效”理解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如何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的?“握”“煮”地球“敲”定板块 今年地震比较频繁,报道较多;看到作业后吃饭时我突然把地球和鸡蛋联系到一起,地球原来就是一个没煮熟透的鸡蛋,蛋壳烂了就地震了,蛋壳有缝隙就火山爆发了… 实验工具:生鸡蛋人手一个,500ml烧杯,石棉网,支架,酒精灯,水,火柴(化学实验室暂借用) 实验步骤:(以2人小组为单位) 小实验1:观“地球”,敲“地球”⑴观其中一个鸡蛋整体,手指轻弹鸡蛋,感知整体硬度⑵小范围敲碎另一个鸡蛋,感知实际状况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结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小实验2:握“地球”⑴握其中完整鸡蛋整体,进一步感知整体硬度⑵握其中敲碎另一个鸡蛋,感知实际运动状况 结论: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小实验3:煮“地球” 把保持完整蛋壳的鸡蛋和破裂蛋壳的鸡蛋分别放到盛水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观察。 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 结论:。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Ok了 本专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主要学习“有效教学”,本实验仅仅设想,有效与否还有待检验,设计仅是为地理课常在上午第四节,实验结束后仅为同学们减少饥饿感而已。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 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 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 【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 追问: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设计思想】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在“似乎知道又说不清”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迅速激发。 (二)新课教学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设计思想】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世界地图”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题型: 一. 选择题(10x2=20) 三.简答题(四选三,20) 四.论述题(40) 选择题 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 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 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 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 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 (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 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陆壳30-50km 洋壳5-12km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 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 100Km的地震低速带。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 (1)大陆地壳 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 2、具有双层结构 3、厚度大(30-50km) 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 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 6、地质构造复杂 (2)大洋地壳 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 2、具有单层结构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 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冬=~挤压 匚―f _张裂 盆地广/\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 系 ① 它们相伴发生 ② 在不冋时期和不冋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 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搬 运作用。( )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和3日10时43分,图示区域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震级分别为里氏8.2级和里氏7.8级。据此回答2?3题。 2 .图中山脉的成因主要是 ( ) A. 地壳水平运动 B. 地壳垂直运动 C. 地震活动频繁 D. 大规模火山喷发 3 .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 地壳厚度很薄 ②地壳张裂地带 ③地壳碰撞挤压 ④地壳运动活跃 A. ①③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侵蚀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太半洋础瑚礁i 岛)分布示盘图 /!仝

流水侵蚀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型谷;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 色沙漠” “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 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咯斯特地 貌,般地表崎岖,地表水勿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冰川侵 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沉积,形 成冰磧地貌 颗粒大、密度大 的先沉积,颗粒 小、密度小的后 沉积(具有明显 的分选性) 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 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回答第1 题。 3b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对象】 本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父母做小商小贩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学习面窄,思维不够活跃,查找资料的条件有限,一般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拓展知识范围较困难。【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 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学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继续提出来了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读书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读书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一)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产生现象的探究: 试验1: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全球共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师:哪些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哪些板块只包括海洋? 生: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2:

14号板块构造学说说课稿

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2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说课稿 云南省玉溪一中周家坤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程标准】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课堂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火山地震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图、游戏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板块运动的实例分析,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接着,郝斯加以深入阐述。 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 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全球被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

含油气盆地分类

为了对各种地质条件进行概括和比较,以便对各种盆地进行评价和勘探,许多学者提出了盆地分类。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所以含油气盆地的分类也都以不同的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 近三十年来地质科学的进展,在理论上发展了板块构造学说,在应用上发展了反射地震勘探,二者对石油工业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更多的学者采用板块构造理论作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工作假说:采用反射地震勘探作为研究盆地深部地质的工具。下面将各种含油气盆地分类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一、以板块边界类型和沉陷机制为基础的分类 Ingersoll和Busby(1995)据五种板块边界类型和盆地的以下七种沉陷机制确定出26个盆地类型(图)。 由于拉伸、侵蚀、或岩浆抽出而致使地壳变薄 ?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负荷和火山负荷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荷 ?岩石圈俯冲造成壳下负载 ?被下降岩石圈穿透的软流圈之动力流动 ?由于高压变形而引起的地壳致密化

26种盆地类型的沉陷机制(据Ingersoll and Busby,1995)

二、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来进行盆地分类,是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新的分类方法(Bally,1975;朱夏,1983;刘和甫,1982,1983)。盆地作为岩石圈上巨大的沉陷区域,以岩石圈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为前提,将对盆地形成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在盆地内沉积及构造样式的演化是受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控制,由于地球旋转速度的变化以及重力与热流的相互作用,使含油气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遭受各种应力作用,但主要是两种力起着主导作用,即地球旋转惯性力和重力。因此,从地球旋转惯性力所产生的水平应力场(图)和重力场来考虑,首先将含油气盆地划分为四大类,即: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然后再根据盆地所在的地壳结构和大地构造位置作进一步划分。最后讨论由于含油气盆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所产生的横向复合盆地和垂向复合盆地。 现将含油气盆地的分类列表于后(见表)。 ?张裂环境盆地 随着超级大陆的解体,中、新生代油气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大陆岩石圈破裂有关,也就是地壳破裂化作用所产生,这种碎裂往往与岩石圈的张应力有关,根据其地壳性质和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大陆裂谷盆地:形成于大陆扩张初期,盆地位于大陆型地壳之上,开始为 裂陷作用,然后为区域性坳陷,如北海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2.陆间裂谷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早期,出现有狭长的过渡型地壳,如红海 盆地; 3.大陆边缘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后期,在被动大陆边缘上沉积向海方向推 进的进积型沉积,包括一些大型三角洲盆地,如大西洋沿岸的一些盆地; 4.边缘海盆地:主要是由于弧后扩张或弧间扩张所产生的一些小洋盆,如日 本海盆地及南海盆地。 5.另外当裂谷扩展作用遭到中断,没有形成新的海洋,这类盆地可以称为坳 拉谷(aulacogen),把这类盆地暂归于大陆裂谷盆地之中。

地貌学论述题概要

第一章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内力 1)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外力 1)外力的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岩性不同本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2. 岩性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 网站2007 年11 月21 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总结 复习资料

克拉通盆地 成因机制:1.岩石圈伸展机制2.热收缩机制3.弯曲机制 一般特征: 1.盆地宽缓、呈碟状、均匀下凹、剖面对称 2.地壳减薄、镜像关系。 3.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 4.构造简单,发育正断层。 5.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 6.底部凹陷部位富含有机质,油气离心式运移,沿盆地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有地层 —构造复合圈闭。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 总体特征:盆地浅而宽缓、形似盘碟、构造简单、沉降速度慢、沉积厚度小,一般3000-4000米,大型油气田少见。 一般特征:同1-6 克拉通内断坳盆地 典型构造:断裂构造(正断层)、背斜构造、潜山油气藏、底辟构造。 裂谷盆地 大陆内初始裂谷特征: 1.规模大 2.呈三叉分支 3.发育生长断层 4.火山活动 5.热流值高 6.浅源地震活动 7.堆积陆相碎屑岩 大陆间裂谷与大陆内裂谷不同之处: 1.地壳减薄,在中央凹陷处为洋壳,向两侧为陆壳 2.裂谷规模大,发育多重地堑、半地堑组合 3.早期陆相,后期三角洲体系、近海沉积、海相沉积 4.深部地震作用强烈,伴随大洋玄武岩运动 5.油气主要富集在靠大陆的次级断陷陆相地层中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特征: 1.没有海沟俯冲带,无强烈地震、火上和造山活动 2.地壳为陆壳—过渡壳—洋壳 3.内部构造有同生断层、底辟构造、滚动背斜等普遍发育 沉积构造: 已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受形变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比。 剖面上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裂谷系沉积物,主要由湖相沉积、砂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上部为移离系沉积物,出现黑色页岩、蒸发岩。再上过渡为陆棚—陆隆沉积,包括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浊流沉积。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 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油气聚集模式多呈3层结构。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必修一自然地理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课标考纲】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会考要求: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3.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说明流水、风、冰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高考要求: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为利用GPS系统监测板块运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1)断层两侧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断层在加利福尼亚的走向是( ) A、南北 B、东西 C、西北一东南 D、东北一西南 (3)图中监测站的主要作用是() A、监测三个站之间距离变化 B、监测海洋污染情况 C、监测台风登陆的路径 D、监测厄尔尼诺现象 例2、读“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目前,人类开发的海洋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M处 B、N处 C、P处 D、Q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大陆坡 B、Q处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海沟 C、N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D、P处附近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例3、读图回答。

(1)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A、3 B、4 C、5 D、6 (2)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④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例4、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回答(1)~(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