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_卫志民

经济评论 2003年第1期EC ON OMIC REVIEW No.1 2003

近70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

卫志民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制度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重点研究博弈论对产业组织理论革命性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重点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演进方向和实践使命。

关键词:产业组织 产业经济 博弈论 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

产业组织理论,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①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②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规制经济学就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也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此外,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理财学、企业战略等领域也深受其影响。③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主义观点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有70年的历史。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20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迅猛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理论范式,④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⑤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R.Heflebow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Scherer)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那时,哈佛大学成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但哈佛学派的组织理论具有经验主义的性质,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与强化都曾发生过重大影响,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权威马场正雄就将自己的主要理论称为“反垄断的经济学”。

在产业组织理论的早期发展中,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组织理论做出过重要贡献,如霍特林(Hotel-ing)和兰凯斯特(Lancaster)。霍特林运用空间竞争理论将产品差异划分为空间中直线段上的不同点,从而使产品差异具有可检验意义,兰凯斯特则用他发展的特征空间理论,把消费者偏好序列定义为特征向量,由此推导出了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使传统厂商理论中对市场离散划分的四分法扩展成连续序列分析法,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SC P范式的衰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

济界批评讨论的热点,这些批评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包括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波斯纳(R.Posner)等人,正是在这批判的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崛起了,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由于他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⑥该学派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⑦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⑧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波斯纳为代表的学者们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重大转变,而且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S.Peltzman)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进退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又译“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⑨

与哈佛学派相同,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反托拉斯活动和政府管制政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在里根政府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重要部门担任要职,直接参与反垄断商业活动的司法实践,如贝格斯特(Baxster)和米勒(Miller)就分别担任上述两个重要部门的局长和主席,前面提到的波斯纳长期担任联邦法院的法官。

SCP范式的衰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旧产业组织学”与30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才导致SCP范式在70年代后期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衰落10;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如斯宾塞(Spence)、萨洛普(Sa-lop)、泰勒尔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1但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组织理论迅速发展的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不断地加入了研究的行列,极大地弥补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经验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缺陷。尤其是博弈论的应用,“使产业组织学成为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最富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12。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应用性强的相对独立的微观经济学科。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崛起的以科斯(R.H.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 on)、阿尔钦(Alchian)等人。13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L.Mises)、哈耶克(F.A.Hayek)、里奇(W.O.Reckie)、阿门塔诺(D.T.Armentano)、罗斯巴德(M.N.Rothbard)等人。此外,还有一些对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做出贡献的经济

学家,尽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新奥地利学派,却赞同和发展了新奥地利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熊彼特(Schum-peter)、博克(R.Bork)、布罗曾、德姆塞兹等。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与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在基础理论上的区别构成了新奥地利学派的最主要特征。针对新古典学派通过均衡对市场进行分析,把经济学当作客观的科学并模仿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来构筑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新奥地利学派对此进行了批评。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通常存在某种规律性,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还可通过实验来验证,而经济规律是通过对一些不言而喻的公理进行逻辑推论而发现的,历史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发生作用的复合结果,因此难以用来检验经济理论。所以该学派极力否定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代数学方法,主张经济现象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按“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的合理行为”这一公理,通过语言进行阐述。14新奥地利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新奥地利学派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理解为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不均衡就是因为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在政策上,新奥地利学派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基本持批判态度,强烈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的信息也是不完备的。哈佛学派建立在SCP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反垄断政策着眼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市场结构又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所决定,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唯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因此最有效的促进竞争的政策首先应该是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导致新奥地利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反对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结构主义政策主张。15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是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由英国威尔斯大学教授卡布尔主编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更加注重对产业组织理论政策含义的研究也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浏览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产业组织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由相当一部分是探讨公共经济政策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兼并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掠夺性定价问题、反托拉斯法是否有利于竞争等问题。16

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

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长足发展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巨大变化方面,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产业组织理论上的诸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方法的演变,研究方法的演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取决于它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这样,一种单一的方法,就难以满足各个领域的需要,所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集合,包括实证方法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博弈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实证方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在整个产业组织学的方法论集合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证研究又分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部分。就方法论而言,产业经济学也是一门具有强烈规范经济学色彩的应用经济学,在有关理论的研究分析中,其有关判断或结论的得出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标准为前提的。

产业组织学中的经验性规律,大多是综合应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的结果,静态分析常被称为横断面分析,虽然一般而言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起点和基础,但产业组织学研究进行的主要是动态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产业组织学中有许多研究成果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归纳一般规律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而在研究具体国家产业问题时又往往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与相应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状态进行比较。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十分重视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所以十分注重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及产业内各企业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并由此结构出发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行为。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这一点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一致。系统动力学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可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所以系统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而对变量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特别适合于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诸多产业经济对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从时间上看,20世纪50年代案例分析是产业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都曾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案例法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实际的复杂经济事例,非常有助于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有助于培养经济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涵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计量学方法成为产业经济学的

主要研究方法,是产业经济学转入实证以后主要采用的方法,目前仍是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60年代中后期,随着在经济计量学方法方面受过良好训练的(或匆匆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学者的出现,也由于电子计算机和经济计量学软件的迅速普及,利用结构—绩效模式横断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一时几乎成为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的时尚”17。总之,这一时期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来建立和验证SCP范式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五、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运用

产业组织理论是应用博弈论方法较早的一个领域,特别在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等领域。博弈论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过去几年来在理论方面的重大进展都是由于博弈论的广泛运用而取得的,同时,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应用也使得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大大加强。如果说经济计量学方法主要适合于实证研究的话,那么博弈论方法则主要适用于理论分析,80年代以法国学者泰勒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应用博弈论分析的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博弈论被引入产业经济理论的分析中,意味着那种过去认为只能依靠市场实现的瓦尔拉斯均衡现在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调整等来解决市场问题。理性预期学派为这一客观事实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企业行为也不仅仅取决于市场结构,还取决于企业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致的其他企业反应行为的预期,即企业的行为是其心理预期的函数,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企业的行为是各个企业所共同拥有的信息结构或判断概率的函数,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使产业组织理论对现实经济中厂商的行为有更强的解释力。

现在博弈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工具,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等问题,也正是由于博弈论的应用,才使产业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中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并吸引了一大批一流经济学家投身其中,“我们开始找到一个对丰富多彩的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处理的理论方法,……我们现在有了能从策略性行为和信息方面对种种现象给出解释的理论模型,这些现象包括:价格战、不真实广告、限制性定价、各种默契合作与合谋、讨价还价的破裂与协议的延误、担保和服务合同的作用、寡头垄断企业选择的定价方式、供货商与顾客之间的合同性质、各种交易制度的采用等,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在五年前几乎是无法得到的……”。18

但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谢勒(Scher-er)就认为“`新产业经济学'的成绩被大大高估了……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我们需要基于坚实的实证研究,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两个方面……”19,施马兰西(Schmalensee)也同意这种看法。我们对许多古典问题的认识,包括进入障碍和卡特尔稳定性问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博弈论方法在分析不完全竞争方面的两个不足:首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即使简单的多阶段博弈也有多重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但如何处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一般方法尚不清楚,而且认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复杂的多阶段博弈问题这种假设,也似乎把理性原则推得过远了;其次,大量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结果对假设的细微变化都很敏感,使得均衡非常脆弱,对博弈论模型的检验也变得相当困难,博弈论模型的预测看上去微妙,但往往难以检验,这样除非博弈论分析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般性预测或者被能做到这一点的其他理论所取代,否则就应相信,产业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实证研究,只有实证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论模型是“空盒子”,哪些理论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20。这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又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组织学家们又转向依靠实证研究来解决分歧、填补漏洞和提炼思想”21,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和实证研究者的界线消失了,实证研究者越来越愿意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方法的新成果,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整体上都具有更高的水准,理论研究者也比过去更多地接触实际,实际数据更加准确并且更易于获得。所以,伴随着理论层次上对博弈论的广泛重视,案例研究方法继续受到青睐,其重要性相对提高,但横断面回归分析有所衰落2。除了非合作博弈论仍将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外,网络博弈和合作—非合作混合博弈将日益渗透到产业组织的分析中。

普劳特(Plott)的实验方法和8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去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出现的对今后实证研究工作来说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23产业实验室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机在实验室内观察现实市场中无法观察到的某项变量,如信心、边际成本等对产品价格从而对厂商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的影响24;经济时间序列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ECMs)、双线性模型,Threshold自回归模型和混沌模型等都在产业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随着历史纵向数据资料的积累和越来越容易获得,这些模型和分析方法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更广泛的应用。

六、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学科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那时产业的概念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相应地学科专业也设立了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门类,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直到改革前,我国一直缺乏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由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仍然遇到与产业组织有关的问题需加以解决,因此,经济学界还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在苏联范式下进行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对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进入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分析工业托拉斯的优点(李必强,1968),但由于这些研究仍然是在传统范式下进行的,其研究的出发点只是如何通过计划来引导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因而这些研究均未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冲突”有理论上的分析。

1978年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在整个80年代,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

范式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双重性:一方面传统的范式和在传统范式影响下进行讨论的问题仍然得以继续;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一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范式对我国产业组织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1990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做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初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最早介绍到我国的产业组织著作是美国学者W·G·谢佩德(W.G.Shepherd)的《市场势利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该译著于1980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治编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为名的著作,在国内影响较大,其后国内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基本框架大多与其相近,尽管这本著作没有附参考文献,但从书中所引的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来看其受日本产业组织理论影响的痕迹很重,与西方不同,它的研究范围较宽泛,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都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主流经济学的要求。同年,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经济管理讲习班,编印了《产业组织经济学》,比较系统地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介绍。1988年,日本学者植草益的《产业组织论》(卢东斌译)25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译著,虽然篇幅不大,只有不到10万字,但结构框架比较完整。随后,国内又陆续翻译出版了几本西方学者研究产业组织的著作,如K·W·克拉克森和R·L·米勒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26、丹尼斯·卡尔顿和杰佛里·佩罗夫著的《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1998)27、J·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上述著作的翻译出版,对我国产业组织范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28进入90年代以后,也即进入一个新范式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繁荣阶段,经过改革开放10余年的引进、吸收,新的研究范式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主导范式,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得原本只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一些产业组织现象和问题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内一部分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展开研究。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活跃,出现了一批分析比较规范的研究成果,如陈小洪、金忠义主编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是国内学者编著的针对国内读者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和国外产业组织状况的专著;王慧炯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和马建堂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这两本书同时荣获了第六届孙冶方经济学奖(1994)。夏大慰的《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方法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的教材。将体制因素包括在产业组织的研究框架内,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体制因素在内的新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与创新,金碚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在其编著的《产业组织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中,全面考察了我国的产权制度、产业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使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更加完善。总之,这一时期的研究趋于多样化:在研究的理论框架上,既有在西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内展开的分析论著,也有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的分析在减少,实证和案例分析的论著增多;在分析的广度上,既有综合性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和专题性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引进、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许多不足,研究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中去,内容过于庞杂,把许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都纳入研究视野,学科范围不够清晰,偏于“宏观”,所以应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进行反思、清理与重新设计构建,使其逻辑结构合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市场结构理论的研究方面,翻译、评介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论著还比较少,难以反映出市场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行为研究方面,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在现有体制下,产权制度的确是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因素,但是,产权制度毕竟不是决定企业行为的唯一或全部因素,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得出的优化企业行为的对策,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实证研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在国内由于博弈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目前尚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但却是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对于一门最适用计量研究的微观性、应用性经济学科来说,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的忽视,很难取得具有说服力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数量分析又是建立在大量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应从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入手。

注释:

①参阅:Tirole,J.,1988.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Cam-bridge,MA:M IT Press,pp.1~10;[法]J·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文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②Sen,A.,1996,Introduction to Indus trial Organization.1st ed.Delhi: Oxford Universit y Press.

③想进一步对此了解的读者可参阅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④所谓SCP是Structure(市场结构)-Conduct(市场行为)-Perfor-mance(市场绩效)的简称,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⑤Bain,J.S,1959.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 s.Bain,J.S,1956.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 ity Press.(下转第115页)

强化速度和二元强度,因此,衡量金融发展是否具有良性作用的标准应该依据金融发展是否是在不降低甚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注意不是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强化二元经济的二元性,是否是在不断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缓解二元经济的二元性的。如果是则金融发展显然具有良性作用。而在二元经济转换的第二阶段,金融发展政策是否具有良性作用则可以通过检验金融发展能否加速二元对比系数的提高来衡量,如果是则金融发展政策具有良性作用。衡量金融发展对于二元经济转换的综合影响是否具有良性,主要应该看相对于其他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本国的金融发展是否更快的促进了二元经济转换即缩短了二元经济转换两阶段的时间总和。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许多金融发展理论家的观点,但他们主要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理论阐述和证明,这显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金融发展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意味着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促进二元经济的良性转换,如果金融发展没有产生这一结果,那么金融发展动员资本的结果顶多是中性的,更多地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通货膨胀和债台高筑,而又没有产生出偿还债务的手段,结果是造成恐慌、危机和经济崩溃。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发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由于造成了二元经济的不断强化而产生不出缓解的手段,到一定程度,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不仅要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良性转换,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注释:

①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之一是经济处于被分割状态,参见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文版,7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②二元对比系数这一测度二元经济转换状况的指标是陈宗胜在《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创建并使用的。

③④以上对于二元经济测度指标的论述可参见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324~326,328、326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中文版,389~39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326~32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费景汉、拉尼斯:《劳力剩余型经济的发展》,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Aghion,P.,and Bol ton,P.,199

7.A Theory if Trickle-Down Gro wth and Devel opment,Review of Ec onomic Studies,64(2).

7.Bencivengam V.,and Snuth,B.,1991.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dogenous Growth,R evie w of Econo mic Studies,58.

8.Townsend K.U.,2001.Transitional Growth with Increas ing Inequality and Financial Deepening,I MF Working Paper,wp01108.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 300071)

(责任编辑:Q)

(上接第90页)

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的获奖公告中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运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引自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⑦关于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理论的评述可参见夏大尉:《西方产业组织流派:方法论与基本观点》,见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10~17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及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一书第四章第三节的有关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⑧读者可阅读:Sti gler,G.J,1968.The Organiz ation of Indus try.Illi-nois:Irvin Press.中译本见[美]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⑨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美]约翰·伊特韦尔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文版,第2卷,867~872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理查德·施马伦西(Richad Schmal ensee)撰写、彭卫译的“产业组织”(Indus trial Organization)一节。

1017212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见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4、3、7、11页,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1进一步的了解参见:Spence,A.M.,1977,Entry,Capacity,Inves t-ment and Oligopol istic Pricing,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8,pp.534~544. Salop,S.C.,1979,Strategic Entry Deterrence,American Economic R evie w Papers and Proceedings,69,pp.335~358.

12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见J·卡布尔主编(于立、王旬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2页,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英文版见:Cable,John,1994(ed).Current Iss ues in Indus-trial Economics.Ne w York,M acmillan.

13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威廉姆森(O.E.Williams on)的著作之中,可参见: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 m,New York:Free Pres s.Williamson,O.E.,1989,Transaction Cos t Economics,in R.Schmal ensee and R.D.Will ig(eds),Handbook of Indus trial Organiz ation,Amsterdam,North 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 is hers.

14参见哈耶克:《知识的虚伪》,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对产业组织新奥地利学派理论的进一步评述可参考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17~23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6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Hay,D.,Morris,D.,Indus 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s t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 s,1991.

18R oberts,D.J.,1987.Battl es for Market Share:Inco mplete Information Aggressive Pricing and Competiti ve Dynamics.In T.Bewley(ed),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Fift h World Congress,Ca 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57.

19S c herer,F.M.,1988.The Economics of Market Dominance.Bas il Blackwell:Oxford,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 trial Organisation,6,pp. 517-518.

20Schmal ensee,1988.Industrial Economics:An Overview.Economic Journal,98,pp.675~676.

23Plott,C.R.,1989.An Updated Review of Indus trial Organiz ation: Applications of Experimental Methods,in R.Schmalensee and R.D.Willig (eds),Handbook of Indus trial Organization,Vols1and2,A msterdam: North–Holland.

24与此相关的内容参见藏旭恒:《美国的产业组织理论评述》,见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25~37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5进一步的了解可参见[日]植草益:《产业组织论》,中文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6英文版见:Clarks on,K.W.,and M iller,R.L.,1982.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Evidence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Macmill an。

27英文版见:Carl ton,D.W.,and Perloff,J.M.,1994.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28关于这方面更为详细的介绍可阅读王俊豪等:《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第1章,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天津 300071)

(责任编辑:Q)

产业组织理论

名词解释 1、垄断的无谓损失(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名词解释)P28 由于垄断企业实行高于边际成本定价,均衡产量水平下降到低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产量水平,使得社会总剩余减少,这种减少或者福利损失叫做―垄断的社会福利性净损失‖,也叫做―垄断的无谓损失‖,它反映的是资源无效配置的成本。 2、何谓消费者剩余(名词解释)P20 消费者愿意为一个单位商品支付的最大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3、何为范围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范围经济(名词解释)P38 范围经济说的是考虑生产k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这一系列的产品比由k家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低。 4、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定价方式?(名称解释)P68-71 个人化定价、两部定价、集束定价 5、激励相容约束(名词解释)P85 任何给高需求消费者建议提供的商品数量,其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必须等于他们从专门为低需求消费者设计提供的商品数量中能够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6、何谓价格歧视(名词解释)P87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个销售者将某一产品的两个亚种以不同的净价格出售给两个购买者,这里买方支付的净价格是经过对同产品差别化相关的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后的价格。 7、何谓纳什均衡?如何求解纳什均衡?(名词解释)P115 在其他人不改变战略的情况下,一个参与者没有任何激励去改变其目前采用的战略组合。 8、何谓掠夺性定价,如何进行掠夺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9、何谓限制性定价,如何进行限制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制定很低的价格以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行为。 10、何谓触发策略,企业如何使用触发策略(名词解释)P200 在卡特尔组织中,只要其他所有成员都一直遵守协议,那么参与者就按协议要求选择合作战略。如果有任何一个成员背叛协议,则参与成员永远不再选择合作战略,博弈转向非合作纳什均衡。 11、促使卡尔特维持的措施有哪些(名词、简答)P212-213 ①基点定价:选择一个或多个产地作为定价的基点,在选定基点之后,所有产品的运费都要报基点到销售地的价格,而不是报实际产地到销售地的价格。 ②最惠消费者条款:指卖方做出的承诺,它保证如果卖家将同一商品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其他后来的购买者,则之前的购买者将获得等同于两价格间差的退款。 ③相遇竞争条款:指某一卖家承诺如果同一产品的其他卖家价格更低,则自己也按照这一最低价格销售。 ④集中销售代理和行业协会。 简答 1、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答)P43、P48-49 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倾向于增加市场集中度,范围经济也有相似的效应,它倾向于将不同的产品集中于一家企业生产。在产品差别的市场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会导致更加集中的市场结构。 ②市场规模。大规模市场的集中度要低于小规模市场。然而,当沉淀成本随着市场规模而上升时,市场规模的扩张不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下降。 ③网络效应和政府管制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网络效应就是某种商品对任意使用者的价值会随着购买这一产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网络效应越大,企业就越是需要扩大规模以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此时市场就会变得更集中。政府可以通过限制进入(退出)、专利制度和保护竞争者等措施直接影响市场结构。 2、何为规模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简答)P34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掌握产业组织的涵义、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以及学会运用S—C—P分析范式分析具体产业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贝恩SCP的分析框架、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区别 教学时数:8课时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特定产业的竞争和垄断问题。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竞争和垄断的一些论述。 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最早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矛盾,因此,马歇尔被许多学者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或称鼻祖。相应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便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辉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 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标志着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打破了要么是完全竞争,要么是完全垄断的旧框框,填补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极之间的空白。 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开始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产业组织课程,由他指导的该领域最早的博士研究生贝恩(J. Bain)后来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当时,张伯仑也在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人才济济,成为早期(40—6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由于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为此,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把哈佛学派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从60年代后期起,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纳(R·Posner)、麦吉(Y·McGee)、布罗曾(Brozen)等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批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由于芝加哥学派极为注重效率标准,人们也称芝加哥学派为“效率学派”。 2.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引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注:参阅Tirole,J.,1988,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Press, pp.1~10。中译本参阅〔法〕J.泰勒尔着,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p.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注:参见Sen,A.,1996,IntroductiontoIndustrial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Univ ersityPress。)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 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 二、产业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360docs.net/doc/247519560.html,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 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 ●Market concentr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arriers to entry ?Business goals ?Business strategy ?Competitive practice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Technical progress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2、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限制横向企业间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容。3、其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发垄断内容的出台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 2、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准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绩效起决定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企业出现高效率的话,完全可能是该企业高效率的结果,而不是垄断势力的作用; ?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维持竞争者的数量。主张消极的反托拉斯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

(完整word版)产业组织理论复习整理

第一章导论 产业组织的定义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 哈佛学派 2. 新产业经济学(芝加哥学派) 哈佛学派重点 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谢林 著作:《垄断竞争理论》、《经济集中和垄断问题》、《产业组织》、《产业市场结构和绩效》 研究重点:产业集中、进入壁垒等与垄断相关的产业问题 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理论框架:SCP分析范式= S结构—C行为—P绩效 ?结构(structure):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 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在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行为(conduct):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或行动,即厂商作出决策的行为 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 ?绩效(performance):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 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厂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 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边际收益函数: 总收益函数:TR(y)=p(y)y 边际收益函数:MR(y)=dTR(y)/dy 边际收益: 消费者剩余定义:消费者剩余衡量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一种商品后他的福利(利益)在总体上得到改善的程度。 单个消费者剩余就是某一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将购买某种商品的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相加,就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总额。 计算公式: 总剩余与福利最大化 1、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就是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7519560.html,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本文就是在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国化综述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贝恩在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 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今后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观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研究产业组织理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产业与市场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杨治认为,①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而著名学者马建堂认为, ②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对此,弗格森(Ferguson)认为,③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由于大卡车、客车、轿车的用途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市场,就是在轿车市场中,“桑塔纳”和“劳斯莱斯”等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市场,因

为这两种品牌轿车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但是,所有的大卡车、客车和轿车都属于汽车产业,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中具有相当紧密的替代性,运用相类似的生产工艺过程,类似的原材料,工人的基本技能也相似。如果某个生产卡车的企业发现生产客车更有利可图,这家企业就能较容易地转产客车。所以,产业通常(但不是总是)比市场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伯吉斯(Burgess)则提出,④在以往的讨论中,市场和产业的概念几乎是通用的。但它们是等同的吗?不。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美国的汽车产业是指在美国生产汽车的国内生产者所组成的群体,汽车产业可能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也可能为出口供应产品。另一方面,美国汽车市场是指汽车的国内贸易,而不论汽车的产地。这个汽车市场可能由国内汽车产业提供产品,也可能通过进口满足市场需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产业可以由一组生产者生产特定产品时所使用的技术和原材料来定义,而市场可以由能满足一群购买者的特定需要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二、产业组织 与对产业有不同的定义相联系,学者们对产业组织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如一些学者认为,⑤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⑥所谓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有的学者则认为,⑦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及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柏拉图的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马歇尔冲突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等。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后形成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后SCP”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引进和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第二阶段:在研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的探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柏拉图(前427—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17—18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各种经济学理论学说和经济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由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他同时指出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商人们的利益,在商业或制造业的任何特定的分支机构里都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对立于公共利益。拓宽市场和减少竞争,总是商人们的利益所在”。可以说,亚当·斯密是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他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就会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后来,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他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同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二、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

一、定义及发展脉络 定义: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 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发展: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 经济理论的主要重点。在罗宾逊夫妇、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中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的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进一步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对象和解释的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本身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来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在他看来,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以此为基础构架了整个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s,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s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假定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解释,产业组织理论都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进一步的扩展。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研究假定 产业组织理论保持了主流理论的“理性人”的假定。稳定性偏好、约束和自利性最大化行为体现了“理性”的特征,主流理论强调了“厂商”作为“理性人”的假定,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也将这一假定贯穿于厂商之间的经济行为分析中。 在厂商理性中,关键的线索是“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如同“厂商”一样具有“完全”的理性偏好。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中最有争论的领域之一,大量的分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兼评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张维迎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70年代之前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该理论更多的是充当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从70年代开始,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认识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在内的新一轮经验研究开始出现;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把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并以其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大学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 一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大致来说,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最优规模和范围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函数,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等等,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理论"的东西。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漫溢到劳动经济学、公司融资、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领域。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寡头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如何制定价格、产量、投资、广告、研究开发、兼并等方面的决策,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等等。后者也就是狭义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方面的模型已被引入到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领域,并被企业用来指导商业战略的制定。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规范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最优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反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对自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美)沃德曼(Waldman,D.E.);(美)詹森(Jensen,E,J.)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章厂商和生产成本 一、关键词(我是在课本上找的) 1、拇指定律定价: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来进行产品定价,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拇指定律定价:第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基于资本投资赚取固定的回报率的假定;另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厂商把价格设定为货物成本的固定补偿。两个拇指定律定价已被经济学家看成是相等的.) 2、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规模经济存在于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中,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S=AC/MC,S>1,规模经济,S<1,规模不经济。) 3、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生产一系列相关产品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叫范围经济) 4、X-非效率:某一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少,市场垄断力量就越大。而垄断企业在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状况下,就会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了生产和经营低效率。这些企业不会自觉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制定价格,而往往会制定垄断价格,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低效率。 (一个给定的系列投入集合的扩展并不必然达到最大化产出。) 二、讨论题 1、请解释科斯的企业理论? 科斯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人经济分析,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的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 (1)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科斯早在1937年认识到厂商和市场都是组织生产的一种方式,利用市场来从事商业行为的成本叫交易费用。如果交易费用很高,厂商可能依靠内部产品,而不是市场。交易越频繁,不确定性越大,资产专业性越高,厂商就越可能采取内部行为。 内部生产带来的好处有:(1)降低了交易费用:(2)降低了市场风险:(3)一体化状态逐渐形成。企业会会扩大直到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 第3章竞争和垄断 一、关键词 1、勒纳指数:L= (P- MC) / P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勒纳指数在0到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