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关于XX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关于XX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关于某某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一、空心村现状

某某镇某某村在籍人数为425人,户数为109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63.7 亩土地,宅基地总数173处,其中常住人口184人,废旧宅基地55处,占地面积16.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 0.36 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1)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的麦场,每个打麦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63.7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场所占比例有

15.5亩左右。(2)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3)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

依照法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要么给新增加人口建房使用,要么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种地。因为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没有进行宅基地规划,农民这近二十年来建房是东一座西一座,而中间确有很多空地。这些在房子之间的小面积空地,集体回收上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很难加工成耕地,加工成耕地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三、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政府约束的理由很简单,保护耕地需要,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很多建

房农民望而却步。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村级干部不作为,当民间力量期望投资空心村改造时,因为空心村改造影响了村干部以保护耕地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费用的利益时,民间改造空心村的计划受到抵制和冷漠。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四、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

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

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总之,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

文档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 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 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为此,特以近年 来建设的新村聚居点空心化问题为例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县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民新村聚居点30个,涉及农户1328户,其中新建点16个714户,改建点14个614户。 正在建设有的23个1227户,其中新建点16个974户,改建 点7个253户。 建成镇吊脚楼村、镇立山村新村综合体2个123户。 据调查,建成的新村聚居点中住房空置率在50以上的聚居点 3个,占10;空置率在30—50的聚居点2个,占66;空置率在10—30的聚居点2个,占66;没有空置住房的聚居点23个,占768。 造成其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举家外出户增多。

当前,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 谋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农村人口密度逐年递减,直接导致了 人去房空现象的出现。 全县大多数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数高达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户达30以上。 县2011年建成的镇村聚居点共25户85人,其中村10户38人,吊脚楼村15户47人。 该聚居点外出人口66人,其中季节性外出27人,占总人口 的318,常年外出39人,占总人口的459,该聚居点新建农房常年无人居住9户,占总户数的346,季节性无人居住10户,占总户 数的40。 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先富起来的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城市 站稳脚跟后,举家迁往城镇生活。 国家大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城镇吸引力增加,各项就业、 就医、就学、文化等环境条件良好,加之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空心村现象日趋加重。 目前,县镇、镇、镇、镇、镇、乡等6个乡镇都在进行场镇 开发,邻近场镇或有能力的农户都在集镇购房。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关于某某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的调研报告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对我村认真细致的逐户调查走访,使我对村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现将我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情介绍 河间市兴村乡***村,距河间市西二环仅2公里,全村现建有3公里多的水泥路,直达市里的公交车经过我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我村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人均一亩左右,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花生等普通农作物,有少数耕地种植了速生杨,梨树、苹果树等。 全村共有382户,共1571人,其中党员49人。截止到今年3月18日两委班子换届在群众的满意声中圆满完成。新一任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0岁,都是村内文化水平,致富能力,政治觉悟比较高的人。换届后的村组干部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农村相关科技知识、党风廉政建设、党务知识等的培训。 果袋生产是我村的主营产业,同时我村有家具厂1家,饭店2家,商店3家,种子站1家等辅助行业。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客户流失、资金断档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果袋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小企业濒临破产甚至已经破产。集体收入方面,我村每年有大概5万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于租赁、集体产业等。 我村建有占地90多平米的休闲娱乐场所,定期会有娱乐活动,用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二、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村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果袋生产厂家,但是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是靠农业生产或是外出打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稳定并逐渐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资价格等大幅上涨,增加了种殖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了规模化产业的形成,同时受疫病、市场风险等的不利影响,抵销了农作物丰产带来的增收效应。虽说有一些补贴,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因素。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较高。由于受资金、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预期收益的不乐观的影响,当地农民普遍采用传统耕作模式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农户想继续保持增收就显得异常困难,这是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一个有力体现,也是为什么青壮年农民更愿意外出务工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以及劳动力缺乏等系列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户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这是一个亟需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问题。另外,村内的主要经济来源果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6年,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由民政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我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今年我区的三干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功能配套,建好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城阳城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区里关于召开三农问题研讨会的通知精神,我在走访座谈、收集情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点儿思考,由于时间仓促、学识不足、经验缺乏等原因,只是一些肤浅的想法,有待在进一步的学习、调研、思考、探讨后补充、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外出考察情况 今年3月23日至27日,我随区考察团,赴4省、7市的12个考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考察,每个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看点,都有很好的借鉴点。安吉县90%以上的村都是别墅,刘家塘村看环境和服务,村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150多项服务,灵峰村看规划和土地运作,规划标准高,一楼停车、放农机具,台阶直通二楼,二楼居住,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长兴市门前广场颇为壮观,

广场四周有护城河,旁边的山丘自然保存下来,很自然,很和谐,高淳县桠溪镇国际慢城、古街,主要看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华西村看集体经济实力,山东枣庄、台儿庄看古城复活、古城游,属二战纪念性城市,建设速度快,各类博物馆多,寿光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濮阳西辛庄只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庄,却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股合作份制企业和招商引资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新乡县古固镇、七里营镇的社区建设颇具规模,许昌鄢陵县的花卉产业和新型社区建设颇具特色。 考察一行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丰富了阅历,同时,也深感差距,倍增压力。回来后,我及时召开了班子成员会,把所看、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做了交流,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二、城阳城址保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城阳城址保护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53个,村庄分散,居民点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个(一般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0.5个)。人口超过300人村民组只有5个,200至300人的村民组8个,100至200人的村民组28个,100人以下的村民组12个,户籍人口9626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外出打工,形成多个“空心村”。城阳城址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基础差,底子

关于山东省单县李田楼镇“空心村”改造工程的调研

2013年寒假实践报告 学校 姓名 学号 编制日期 2013年 3 月 1 日

关于山东省单县李田楼镇“空心村”改造工程的调研摘要 针对目前山东省农村出现的村庄“空心化现象”,我选择了开展“空心村”改造工程较早的单县展开了调研,首先从村民开始,再到村干部、镇干部,最后到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然后我分别对农户、乡(镇)政府、县相关部门展开调研,并就调研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现行“空心村”改造工作的利弊。在“空心村”改造工程上,单县县政府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因地制宜的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改造模式——李田楼模式(统一规划,多方共建)。本实践报告对实地调研成果作出了总结,反映了单县李田楼镇新农村建设目前真实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空心村”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一、“空心村”的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愈来愈多的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经商和定居,加上原来所在的村庄都是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相关配套设施不是特别完善。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相对以前已经提高了很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这样,他们就不会选择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去建设房屋,而会在那些靠近公路地方去建设新的房屋。因此,我们就会发现在公路旁边耸立起来的一排排新房。在人口迁移的时候,在法律上房屋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土地是集体所共有的,但房屋的交易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土地的转换,这样就使得农村的房地产就不能进行转让,制约了旧宅基地的转让,导致部分房屋

地管理法》中并没有规定农村宅 基地土地使用权的期限,这也就 默认了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是无 期限的。同时,法律中也规定房 屋是人们的私有财产。在平时房 屋的流转过程中,房屋的交易也 伴随着土地的交易,使得人们也 认为土地也是一种私有财产。在这种认识之下,人们把土地也作为一种私有财产,就会想办法大量的去占有宅基地。在新建了新的住宅之后,即使将旧的住宅闲置在那里也不会愿意交给别人使用,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旧的、破的住宅闲置在村庄里面。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领域出现了中心衰竭、外围增长的“空心化现象”。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旧房老屋、残墙断壁,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外齐内乱的农村村庄存在状态。 二、单县“空心村”存在及其影响 1、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建新房而保留原有住房,增加了房屋的闲置率,村民乱占耕地建房,“空心村”占用的土地,既不能耕,又不能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众所周知,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发展工业离不开土地,土地是我们的生命线。如果各种建设滥用土地,我们的生命线将会受到威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2、阻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空心村”的存在,浪费大量的建设资金。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资本流入农村,农村住宅的更新频率远远超过了基础设施的更新水平,由于村 庄建设的大幅度扩张,耗费了基础设施和村庄改造的配套资金。与此同时,空闲房

关于XX村村务村情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关于XX村村务村情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为全面落实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将包村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2009年3月上旬,我就XX村近年的村级组织、村务公开、村级规 划建设、文化历史、教育事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个体工商经营及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 致的调查,对该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包村工作思路、工作打算 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梳理。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北部,距县城9公里。地处XX国道和XX公路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96户,人口361人,耕地 面积746亩,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2008 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村历史悠久,据该村《孙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孙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繁衍生息。村 民以孙姓居多,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解放前该村富户较多,名 声较响,现村内巍然屹立的两栋阁楼式建筑就是当时一处富人家的 居所。紧邻该村西南角有一处堆,占地面积六亩有余,其黑土层达 五米之深,村民称之为“香葬堆”。该堆下面全是石棺,石棺放置 方向各异,其数量达数十处。 据村内老人讲,当时人们为了防止棺内尸体过快腐烂和后人轻易盗墓,于是在埋葬石棺时,其表土全部用香油搅拌,后封棺培土, 层层夯实,间次加高,累计五米有余,日积月累,堆土色由黄变褐,由褐变黑,且土质无比坚硬,不易风化。这就是“香葬堆”的来历。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文革期间破“四旧”时,“香葬堆”被部分挖掘,当时发现石棺就有十余处,棺内均有精美的陶罐,土盆,古钱 币等。开棺时墓主人肌肤均保存完好,面色红润,其身着精美服饰 清晰可辨。至于墓主人的身份,以及为何这么多人集体葬在这里, 便永远的成为后人心中的一个谜。据说这种墓葬方式全国罕见,有

空心村的调查研究报告(成稿)

.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阳谷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2015年9月16日) 按照聊城市国土资源局通知要求,阳谷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人员深入到部分村庄,对空心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 一、阳谷县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距济南市150公里。县域下辖3个办事处、13个镇、2个乡,870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人,土地总面积159.86万亩,截止2014年底耕地面积108.01万亩,村庄占地面积20.36万亩。 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在解决既保障耕地红线,又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矛盾中,我县始终坚持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增减挂钩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对全县“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系统改造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其他村庄“空心村”改造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二、“空心村”基本状况 我县农村居民点多为历史自然形成的,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日渐富裕,农村兴起了建房热。由于旧式村庄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村内布局散乱,基础

条件差,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不够重视,于是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90年代前期取消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收费以后,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批地、违法占地愈演愈烈。导致村庄无休止地向外延扩张,形成了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置的“空心村”。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点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因为集体经济不发达,日常村庄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数量、规模、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合都缺少科学性,村庄建设不能形成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和内控力。 根据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数据和我县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0日,我县村庄建设用地19.54万亩,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9万余亩,其中部分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严重。因此,2009年我县对空心村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从全县范围看“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半部,土地建设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并有蔓延趋势。全县共存在“空心村”572个,占全县村庄的一半以上。

关于xx村村民经济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XX村村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了六十周年后,中国的农村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为深入了解农民收入现状及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在2010年暑假期间,我走访了省市XX村,与当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谈,查阅相关资料,并深入到村民家中,通过访谈式问卷调查,对当地村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说明 (一)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从2010年7月14日开始,到2010年8月1日结束,历时19天 (二)调查地点 省市XX村

(三)调查对象 XX村18岁以上村民及XX村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查容 XX村村村民收入现状,XX村概况 (五)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XX村村的概况和村民的收入现状,并对村民收入增长因素及成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提出建议。 (六)调查方法 基于调查对象的人数多,分布较广,年龄分布和跨度较大,村民文化程度有限的特点,我首先对XX村进行资料调查,即通过走访XX镇人民政府和XX村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并咨询查阅相关资料,了解XX村的大致概况。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家庭为单位实地走访了XX村100户人家,涵盖了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村民。并采用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XX村村村民的收入现状。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全部是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三、调查状况分析 (一)、XX村概况 XX村位于市西面,属城市近郊镇,距市城区20公里,公路贯穿整个村落,并有河流穿过。下辖14个村民组,农户数1412户,总人口5857人,承包耕地面积3996.38亩(其中田2975.5亩,土1020.88亩),人均耕地0.6772亩;有劳动力4100人,劳均耕

关于XX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关于某某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一、空心村现状 某某镇某某村在籍人数为425人,户数为109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63.7 亩土地,宅基地总数173处,其中常住人口184人,废旧宅基地55处,占地面积16.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 0.36 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1)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的麦场,每个打麦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63.7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场所占比例有

15.5亩左右。(2)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3)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

关于XX村村民经济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村村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了六十周年后,中国的农村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为深入了解农民收入现状及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在2010年暑假期间,我走访了贵州省遵义市村,与当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谈,查阅相关资料,并深入到村民家中,通过访谈式问卷调查,对当地村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说明 (一)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从2010年7月14日开始,到2010年8月1日结束,历时19天 (二)调查地点 贵州省遵义市村 (三)调查对象 村18岁以上村民及村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查内容 村村村民收入现状,村概况 (五)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村村的概况和村民的收入现状,并对村民收入增长因素及成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提出建议。 (六)调查方法 基于调查对象的人数多,分布较广,年龄分布和跨度较大,村民文化程度有限的特点,我首先对村进行资料调查,即通过走访镇人民政府和村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并咨询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村的大致概况。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家庭为单位实地走访了村100户人家,涵盖了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村民。并采用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村村村民的收入现状。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全部是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三、调查状况分析 (一)、村概况 村位于遵义市西面,属城市近郊镇,距遵义市城区20公里,公路贯穿整个村落,并有河流穿过。下辖14个村民组,农户数1412户,总人口5857人,承包耕地面积3996.38亩(其中田2975.5亩,土1020.88亩),人均耕地0.6772亩;有劳动力4100人,劳均耕地0.9747亩。村内有省级优质稻试验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5%,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31元。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70C—15.20C,极端最高气温38.70C,最低气温-6.50C;年平均陆地蒸发量630,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日照121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78天,年平均降雨量1250—1350,年平均气压93103毫米汞柱,气候宜人,主导风向为东风,最大风速11.8米,属于高原风静风区。 (二)、村村民收入基本状况

空心村调研报告(成稿)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阳谷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2015年9月16日) 按照聊城市国土资源局通知要求,阳谷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人员深入到部分村庄,对空心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 一、阳谷县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距济南市150公里。县域下辖3个办事处、13个镇、2个乡,870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人,土地总面积159.86万亩,截止2014年底耕地面积108.01万亩,村庄占地面积20.36万亩。 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在解决既保障耕地红线,又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矛盾中,我县始终坚持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增减挂钩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对全县“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系统改造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其他村庄“空心村”改造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二、“空心村”基本状况 我县农村居民点多为历史自然形成的,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日渐富裕,农村兴起了建房热。由于旧式村庄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村内布局散乱,基础 2

条件差,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不够重视,于是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90年代前期取消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收费以后,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批地、违法占地愈演愈烈。导致村庄无休止地向外延扩张,形成了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臵的“空心村”。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点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因为集体经济不发达,日常村庄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数量、规模、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合都缺少科学性,村庄建设不能形成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和内控力。 根据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数据和我县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0日,我县村庄建设用地19.54万亩,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9万余亩,其中部分农村建设用地闲臵严重。因此,2009年我县对空心村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从全县范围看“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半部,土地建设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并有蔓延趋势。全县共存在“空心村”572个,占全县村庄的一半以上。 3

关于xx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xx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重返巩固五强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近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一、基本情况 从XXX年开始,我区按照协调发展家园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四美”要求,以提升生态文明为基础,以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保障,紧紧依托环保、农业、林水、交通、财政等相关区级部门的项目资金,发挥教育、民政、卫生、人社、文化、文明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围绕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整治改变农村面貌、绿化亮化提升农村品位、完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升级版。XX年,XX村获全市十大美丽乡村提名村;XX年,XX村获全市十大美丽乡村称号,XX村、高家被评为XX年美丽乡村。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配合、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强调村庄硬化、美化、亮化,但是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则重视不够。 二、投入资金有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镇、村经济实力较弱,农民群众自投较少,财政资金有限,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三、农村人气集聚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空心村”逐渐增多,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能充分凸显。以高家镇明泉村为例,户籍人口XX人,村内常住人口不到XX人,并以老年人居多,农村人气集聚不足。 四、建设特色不突出。美丽乡村的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但是在挖掘农村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民俗风情、人文内涵和产业特色上还有待加强,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 五、经济基础薄弱。我区后山村特别是XX乡的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有

空心村调研报告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系别:会计 年级:大三 班级:会计20班 姓名:刘晨红 学号:201119511906

目录 一、前言 (2) (一)空心村 (2) (二)宅基地 (2) (三)中心村 (2) (四)土地价值 (3) 二、调研内容 (3) (一)空心村现状 (3)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4) (三)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6) 三、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 (7)

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一、前言 本调研报告以一个普通农村村庄为例子,对空心村的现状,形成原因,改善前景与困境做一些分析。期望调研报告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用法律和行政力量来推进空心村的改善。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土地,为农民居住改善条件。下面先介绍几个与空心村有关的名词,(一)空心村 顾名思义,一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二)宅基地 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三)中心村 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棠棣镇空心村的调研报告参考

棠棣镇空心村的调研报告参考 棠棣镇关于空心村的调研报告参考 棠棣镇地处**市域中部,北与烟店相连,西与木梓乡相望,南与巡店镇毗邻。府河由北向南从我镇东边擦过,辖区内岗峦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耕地主要分在低丘岗地区,占75℅,府河冲击平原占25℅。全市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全境,区域小集镇星罗棋布,属**城郊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30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7023户,30315人,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11亩。 "空心村"现状:全镇30个行政村有20个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自然湾,实际面积为1459300平方米(约2191亩)。其中宅基地面积为217805平方米,闲置宅基地面积为89847平方米,空闲基地面积为1241495平方米。空心村占地户平均面积为1656平方米(户平2.48亩),空心村人平均工矿面积为326平方米。据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市棠棣镇域镇区用地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2010年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9.45公顷,人均工矿用地面积为128.08平方米超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市人均工矿用地的小于或者等于82平方米的规定。 一、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二)建房管理严重不到位,村民"建新留旧"导致村庄扩大。另起"炉灶"建设新房现象不断增加,但仍保留着老房、旧房房产、地产的所有权,道至村庄面积在扩大,加上部分干部文化水平低,没有长远眼光,缺乏政策水平,"一户一基"的制度成为空谈。 二、"空心村"带来的问题 "空心村"的现象在我镇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二方面是"脏乱差"的落后现象阻碍了新

某村的蔬菜市场调研报告

关于某村的蔬菜市场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

关于XXX的蔬菜市场调研报告 “城之翼”团队 时间:2011年8月29日 地点:山东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尤其是2008绿色奥运承办以来,人民大众对生活的要求水平渐渐的提升,特别是对吃的要求特别严格,这就使得对蔬菜等作物的把关更加严格,从而间接的影响了农户的蔬菜销售方式,他们在面对大众对蔬菜要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将选择怎样的销售方式来将他们的蔬菜推向社会,而在这样的销售方式的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问题,了解农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蔬菜销售方式及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此,我们七人在暑假组成一个调研队伍,前往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XXX进行为期7天得社会调研,希望在这几天的市场调查中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一、XXX位置及蔬菜种植现状 1、XXX位置。该村位于昌乐县的南部,红河镇的北部,东临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北靠高速公路,让此村的交通看起来很是便利,这就对蔬菜的销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地势比较平坦,水资源很丰富,适合蔬菜的种植,使得当地的蔬菜长势良好,产量丰富。这个村人口有580户,劳动力丰富,为蔬菜的种植及销售提供了劳动力。 2、蔬菜生产状况。该村的总面积为1520亩,其中住宅面积为12

0亩,土地面积为1400亩,而且种植的蔬菜又占了一大半。可见,当地的蔬菜业很是发达。我们问了一些农户,得知,该村作物种植的分配为:春秋季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瓜果主要集中与夏季,当然冬季也有大棚蔬菜,但是不是很多,因此,蔬菜的种植与收获就主要是在夏季,当地蔬菜产量丰富,除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外,还与当地人民的合理种植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分不开,他们的蔬菜知识很是精湛,有强大的知识理论支持。通过我们的初步了解,该村的村委为了农户更好的种植蔬菜,更好的管理,村委为农户订阅了很多农产品的杂志,使得该村村民对蔬菜的种植有了新得理解,能够与时俱进,让蔬菜的产量得到更大的增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村种植的蔬菜主要是豆角、姜、葱、大蒜,每家种植的亩数很多,平均每户亩,而且蔬菜种植的土地很是集中。因此就出现大面积的豆角,生姜,葱,大蒜的种植区。 3、收益情况。通过我们与村委的沟通,以及农户调查,得到以下数据。 蔬菜种类种植亩 数 每亩产 量 单价每亩收 益(纯) 年收入 最低 价 最高 价 柴扁豆100亩500 0斤0.3 元 3元150 00元 150万 生姜250亩8000 斤0.3 元 1.8 元 14400 元 360万 大葱60亩8000 1.10.5400024万

【参考借鉴】山区乡镇空心村-调研报告.doc

RRR乡“空心村”调研报告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受交通、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环境等相关条件影响,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耕地空置、乡村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现象也日益凸显,形成“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村容村貌,不利于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根据乡党委、政府统一安排部署,采取走访入户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乡“空心村”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乡基本情况 RRR乡位于RR东南部深山区,是RR面积最大且唯一的深山区乡镇。RR国道纵贯全乡。辖区总面积RRR平方公里,由原RR乡、RR乡、RRR乡合并而成,辖RR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全乡户籍人口RRR户、RRRR人,常住人口RRR户、RRR人,耕地面积RRR 万亩。现有贫困村RRR个,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RRR户RRR人,2016年脱贫RR户RRR人,返贫RR户RR人,未脱贫RRR户,RRRR 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为RRR元。 1、空心村情况。调研发现全乡有15个村趋向于“空心村”,分别为RRR、RRR、RR、RRR、RRR、RR、RR(包括5个贫困村:RRR、RRRR、RRRR、),户籍人口RRR户,RRR人,常住人口RR户,RRR 人。耕地面积RR万亩,撂荒土地RRR亩,现有大量房屋闲置、土地撂荒,闲置原因是村民外出打工和村民一户拥有多处住宅。 2、村庄宅基地现状情况。调查中,没有违规违法私占买卖宅基地问题。 二、“空心村”现象主要现状

一是宅基地闲置荒废问题突出。据统计,RR个空心村中,村内闲置住宅达到RRRR宗以上,占居民点总面积的比例为60%;废弃地RRR宗,私搭乱建住宅RRR宗,村内其它空闲地RRR宗。严重的“空心村”如RRR村,现常住人口不足RR人,大量房屋空置、土地撂荒,造成大量社会财富和土地资源浪费。 二是村庄建设布局分散杂乱。村庄建设分散化、空心化、杂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规划编制滞后。由于建房缺乏科学的、长远的统一规划,致使个别地方农民建房杂乱无章,整体不美观,村内道路狭窄,基础设施差;住宅和畜养用地不分,卫生环境差。2、村内无序发展。多数村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受土地和户籍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离开本土,造型各异,呈现出星罗棋布、分散杂乱的状态。 三是农村撂荒、耕地空置现象突出。大部分荒地无人利用,大部分村土地贫瘠,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大户、企业对此兴趣不大,撂荒的农田田星星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的土地撂荒、耕地空置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乡村空巢现象突出。大量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把老人留在家里,形成了“乡村空巢”现象。50%的户是“空巢”老人守家,种田的大都是“40后”、“50后”,“守土守房”,成了“空巢户”。 五是产业空心现象突出。由于农业产业化效益比较低,大部分村民不愿务农,加上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撂荒,形成产业空心。 三、“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一是劳动力外流。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效益低下影响,大多数青壮年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出家乡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流,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第一批共计646个,第二批共计915个,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但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能够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中国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能够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比如,西湖龙井等成千上万的地方名品,就是中国优质农副产品的代表,而这些优质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国际上

关于XX乡XX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XX乡XX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展情况 的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为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XX镇XX村的推行情况,于2010年8月至11月,本人到XX村实地走访调查,作了一次有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等方式, 我对当地的新农保参保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一、XX村新农保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乡西北面,距集镇5公里,日照时间适中,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1021户农户,人口3867人。全村共有乡村公路20公里,村社公路3条25公里。人畜饮水管网工程9件,覆盖全村人口的87.8%,森林覆盖率达82.7%,农电网改全部改造结束,通信率达76%。 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主要有猪、牛、马、

羊等,种植业以玉米、洋芋为主,全村总收入928万元,人均纯收入1239元,人均有粮385公斤。 通过调查了解,本村总人口数2867人,其中:60岁以上350人,16-45岁1080人,45-59岁450人,参保率达89%。 在“新农保”参保调查中,85.7%的农民期盼养老金的金额能提高一些。“新农保”实施时,年满60周岁老人不需缴费就可领取每月55元的养老金,60周岁以下的老人通过15年的缴费,若缴费档次为100元/年,60周岁后大约可以领到76元/月的养老金。无论是55元/月,还是76元/月都是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而且物价处于上涨阶段,将来这些养老金能否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还不能妄下结论。 二、新农保的积极作用 1、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新农保政策持欢迎支持的态度,并且认为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农民的老年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惠及居多家庭,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新农保设置了100、200、300、400、500五个缴费档次,供农民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参保。符合农村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的参保意愿。 3、政府补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政府对参保人给予一定的补助,并计入个人账户。另外,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政府代其缴纳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