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迁移而来现今称之为黎族的黎民。探究海南神话传说的源头,我们需要追溯到黎族人民的最初文化印迹,那么就让我们从黎民的迁入说起。

据《海南岛黎族的起源》记载,海南原始居民是从我国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的,与“百越”中的一支—“骆越”有密切关系,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我国东南和局部沿海地区,广泛地居住着相互间有密切族属关系而又有各种“种姓”的越人。由于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因而史称“百越”。其中居住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又据《汉书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再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考察,海南习俗中承继了古越的“断发纹身”和“巢居”(“干栏式”茅屋)以及放寮(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玩耍)等。此外海南先民语言的结构例署特征也与壮、侗大致相同,可见海南先民与古越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而海南的移民于历史上分四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到高峰。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海,也从广东移民很多知识分子过来,尤其顺德那边的,他们和当地居民融合,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此文载自:玩三亚网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迁移而来现今称之为黎族的黎民。探究海南神话传说的源头,我们需要追溯到黎族人民的最初文化印迹,那么就让我们从黎民的迁入说起。 据《海南岛黎族的起源》记载,海南原始居民是从我国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的,与“百越”中的一支—“骆越”有密切关系,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我国东南和局部沿海地区,广泛地居住着相互间有密切族属关系而又有各种“种姓”的越人。由于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因而史称“百越”。其中居住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又据《汉书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再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考察,海南习俗中承继了古越的“断发纹身”和“巢居”(“干栏式”茅屋)以及放寮(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玩耍)等。此外海南先民语言的结构例署特征也与壮、侗大致相同,可见海南先民与古越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而海南的移民于历史上分四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到高峰。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海,也从广东移民很多知识分子过来,尤其顺德那边的,他们和当地居民融合,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摘要 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 因素。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影响因素发展 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 就像手势是印度舞蹈的特点,耸肩、抖胸、摆臀等夸张有趣的动作是非洲舞蹈的特点一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为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激烈奔放、勇猛刚毅的特色个性。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如:热情奔放、移颈动肩的新疆舞蹈;抖肩揉臂、欢快刚劲的蒙古族舞蹈等。繁花似锦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影响它们形成的共同的精髓元素。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八个。 一源自民间传说与图腾崇拜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还有一些与图腾崇拜有关——傣族舞蹈的孔雀情结,朝鲜族舞蹈鹤情结。 二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在意境创作上,热带的孔雀与北温带的鹤,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有关。 三民情习俗与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刀郎、赛乃姆,塔吉克族的鹰舞,彝族的烟盒舞等等,这些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民俗活动中来传承和发展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俗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继承。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 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少数民族儿童舞蹈视频大全

[标签:标题] 篇一:让本土少数民族舞蹈走进大课间 让本土少数民族舞蹈走进大课间 南屏小学陈红李亭翠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它不但是一种形体艺术,而且是一种形体语言,它融合了人体动态造型的精华,对学生进行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有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形体造型,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临沧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艺术文化,我们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融入我校大课间,形成一套民族韵律操,既让大课间活动更丰富多彩,又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在这个活动中使我们优秀的少数名族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课间操少数民族舞蹈快乐锻炼兴趣传承 一、课间操现状分析 课间操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规定,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最稳定、最有保证的一项体育活动,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的,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培养学生正确身体姿态的一种易行的教材。课间操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发挥其特殊的功能,课间操的整体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及综合水平的体现。长期以来,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势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课后加强适量运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合理的运动负荷能使运动中枢神经细胞兴 奋,迫使学生上课时思维中枢神经细胞得到抑制,得到更好的休息。如按课间操的要领认真地做、用力地做、动作规范地做,使肢体的各个部位活动增大,心脏的搏动加快,呼吸加深,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在前两节课中积累的疲劳更快消除。这对调节学生身心、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等有非常大的作用。纵使课间操在开展过程中虽然学校经常采取检查、评比等措施进行整顿、治理,工夫下得不少,但总是作用不大,更谈不上根本好转。能否增加一些节奏明快、音乐感强、提高学生做广播操的兴趣,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将本土少数民族舞蹈韵律操融入大课间可行性和必要性 1、民族舞蹈韵律操的作用 韵律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既是健美身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又是竞技运动的一个项目。民族韵律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各个民族民间舞动作作为元素将民族舞与健身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的一项体育运动。民族韵律操是在民族舞蹈和健身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形成了一项独具特色的健身体系,具有快节奏、多变化、动作轨迹的增加、动作方向的非一致性以及运动之间的非同步运动的特点。民族韵律操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一项将西方的健身操与我国的民族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运动项目,这一运动将健身操科学的练习方式、欢快的节奏、时尚的韵律气息与民族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富有现代气息和深厚化内涵的健身方式。这个项目具有表演性强、观赏价值高、易于参与、锻炼效果好等特点,观赏和参与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愉悦身心,而且还可以领略到独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族文化越来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越受到

北京旅游必去的20大景点

北京旅游必去的20大景点

北京旅游必去的20大景点!(景点+公交+住宿+行程)华 来自: 古月一休2014-01-02 19:14:12 北京旅游必去的20大景点!(景点+公交+住宿+行程)华 北京,祖国首都,长城、故宫、圆明园、鸟巢、水立方无一不见证了伟大首都的进步与飞跃。亦古亦今,繁华中带有历史的沉淀,古老中又闪耀这现代之光。犹记得明清两大帝国在历史的尘埃中缓缓落下帷幕,犹记得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以湖南调十足的普通话铿锵有力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犹记得北京奥运举办时举国欢腾的情境。总有那么份感觉,作为国人,一生不到一次北京,终究会有遗憾的。 到了北京城,你才会发现,北京真的比想象中的要大,因此,如果想把你所需要的景点都游得差不多,最少要5-7天。去一个地方旅游,首先要考虑去哪些景点,其次是订酒店,再次是考虑交通问题啦,最后要准备些东西,下面会就几个方面具体介绍~~~ 一. 主要景点介绍 1 天安门(登城楼15元、学生5元、需要存包、水。绕到后面有售票处,那边可以登楼。个人觉得景观一般,不去也可以) 2 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西侧,票价30元、学生15元。参观时间基本在9点-15点之间,遇开会不开放。凭有效证件购票,东门入场,请勿带包,大会堂南门东侧设有存包处) 3 英雄纪念碑(免费,矗立在广场中央位置,较醒目,找找就可以看到) 4 毛主席纪念堂(免费,周一闭馆,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8:00—12:00对外开放。上午9点前人较少,之后排队很长的,要参观建议提8-8:30就去排队,入口在东面,需要带身份证,存包,存包处在天安门广场对面,2-5元/次。) 5 国家博物馆(天安门东侧,与大会堂相望。从博物馆正门进,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入场,没带身份证填单子也可以入场。下午15点前都可以入场,具体可以看显示屏上的公告。国家博物馆非常大,逛好估计要一天,可以挑几个感兴趣的看看) 6 国家大剧院(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及国家法定节日9:00-17:00,官网订购25元/人;现场购买30元/人;家庭套票40元/套,65元/套,等候地点:北水下廊道。外观呈大巨蛋型,我们是经过,没时间进去,有兴趣可以看看) 7 故宫(旺季60,淡季40元,珍宝馆10元,钟表馆10元。开馆时间08:30到16:30。推荐路线:中路: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东路: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东六宫→宁寿宫→珍妃井西路: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养心殿→西六宫如果只有半天时间,建议走中线,中线的比较经典。我走了中线加东线,没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09年03月10日 10:45:54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是举世瞩目的。不必说诸子百家、皇城古都、古道雄关,单就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就能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其中,少数民族的舞蹈虽然只是我们丰富灿烂文化资源的沧海一粟,但却百花齐放,熠熠生辉,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品种丰富多彩,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所以许许多多少数民族舞蹈,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今天不但还愉悦千千万万的人们,而且还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的文化。 然而,在自豪之余,我们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是一个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的问题。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讨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以巍山彝族打歌为例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认识。 巍山彝族自称"腊罗拔","拔"是人的意思,即"拉罗人"。"打歌"又称"踏歌",彝语为"阿克",是巍山地区流行最广的少数民族民间喜闻乐见的集体舞蹈。所谓:"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巍山彝族还有:"(人)会吃奶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打歌"的说法。真是,彝家人无论婚丧嫁娶、飘梁竖柱、吉庆佳节、山林庙会都要举行打歌。 巍山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清·康熙《蒙化府志》载:"宴会则踏歌跳舞。"《蒙化府志稿》:"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弥渡县志》(紧邻巍山县)记云:"境内有彝族二十余村,至迎神赛会,选材中宽广隙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是灯幡,下焚香火,夜间男女杂沓,聚众打歌。……当正月十四日,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火,次日又复来打歌。"《赵州志》也记载了祭铁柱庙领歌之俗。另外,巍宝山文龙亭存有一幅绘于清乾隆年问的《松下踏歌图》,绘记的可能是南诏蒙氏后裔打歌祭祖的场面。现存"踏歌图"的后山,仍为打歌场。大量史料证实巍山 打歌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当然关于打歌的起源在民间还有多种传说:相传在部落时期,一次彝家与傈僳发生了战争。彝家节节败退,被围困于一座山头上,眼看夕阳西下,彝家急中生智,在山丫口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转圈,手舞刀棍,口里齐声喊着"傈僳子你瞧着"(这是打歌调中的主要衬词),山下傈僳人见山头火光冲天,再听呼喊声,误以为彝家援兵赶到,慌忙退兵。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从此彝家便兴起了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马鞍山的老艺人左伟增(生于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

赵红燕101012013110 观舞剧红梅赞的感想 现代舞剧红梅赞取材于小说《红岩》,被称为《江姐》的姊妹篇,是空政歌舞团新版大型现代舞剧,该舞剧截取了小说中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创作背景,从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入手,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革命先烈,倾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在剧目和人物身上,折射着一个国家诞生时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张扬着那种单纯而至透明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也凝结着我国文艺创作在这类题材处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舞剧的开始以阎肃老师苍劲有力的《黑牢诗篇》的朗诵开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感人肺腑的独白仿佛带我们穿梭到了那个属于革命的年代,让我们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决心与意志。紧接着象征鲜血的红绸缓缓流淌,大幕拉开,没有看到舞者,看到的只有紧闭着的冰冷的铁栅栏,由舞者饰演的革命先烈舞出了义愤阳刚舞出了阴柔哀怨,随后以序幕一样的形式诠释了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层次感的舞蹈,舞者的独舞使整个舞剧充满了立体感和诉说感,让观众可以切身体会到不同人物的心灵特质,多了一份感动,少了一份晦涩难懂,简单却又不失精彩。在整个舞剧中,由于没有过多的独白,所有观众的眼球都聚集在舞者

舞蹈的诠释中,杨威导演没有过多的去纠结这个故事的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将复杂的情节进行集中,把重点放在了具体人物的刻画,细腻的动作展示,更多的展现了处于牢笼中的革命先烈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描写,从人性上展现了各种人物特点使舞剧加以升华,舞剧不像歌曲和电影,没有那么多奢华的装饰,有的只是唯美的舞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次,灯光也是艺术表演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剧中灯光以白色为主,配以灰色蓝色,冷色调的灯光让人们置身于冰冷幽暗的渣滓洞中。监牢里,敌人像一场黑白电影,让人无法逃离无法抗拒。独舞者的聚光灯让观众可以抓住重点,灯光的强弱推进以及角度的变化,虽然没有那么的华丽却可以让人们融入整个舞蹈中,为之起舞为之动情。 此外,舞剧作为舞台剧本的一种,舞蹈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舞剧中,灯光,故事情节,道具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只有舞者本身,只有舞者才可以用舞蹈诠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红梅赞》舞剧中,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对人物心理状态和故事情节的把握使整个舞剧得到了质的升华。舞剧主要突出刻画了疯老头,情侣,孕妇,叛徒,江姐和小萝卜头几个具有鲜明人物特色的角色。疯老头疯癫却又不失坚定,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便双腿离地也要努力的去挣扎去逃脱这个禁锢他们的囚笼,一对情侣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用他们的缠绵,彼此之问的温柔使得渣滓洞的冰冷仿佛得到了融化,在艰难地环境依然无法改变人们追逐爱情自由的脚步,虽然艰难可是他们依然在坚持着。当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时候,首先是

北京景点介绍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城楼是紫禁城的正门,高三十多米,由城台和城楼组成,整座建筑营造出一种皇权至尊的威严。城前的宽大的天安门广场可同时容纳一百万人在此聚集,面积有50万平方米,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目前是中国重要庆典举办的场地,也是北京迎接八方宾客的门厅。广场中心矗立着人民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南面是十四世纪建的正阳门和前门箭楼两座古城楼。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日出时分国旗班战士们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大景观。 登城楼15元,需要存包、水,绕到后面有售票处,那边可以登楼。交通:乘1、2、4、5、9、10、17、20、22、44、52、53、54、59、110等多路公共汽车均可到达。乘环线地铁前门站、直线地铁天安门东站、天安门西站下车。 1、人民大会堂位于广场西侧,内有著名的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宴会厅。 2、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广场东侧,由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文物系统珍贵。 3、国家大剧院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及国家法定节日9:00-17:00,现场购买30元/人;家庭套票40元/套,65元/套,等候地点:北水下廊道。 4、毛主席纪念堂门票无,但一般需排长队,要存包,安检。开放时间:8:30-11:30(星期二到星期日),14:00-16:00(星期二到星期四),7、8月只有上午开放,星期一闭馆。 【故宫博物院】 地处北京市城区中心点的故宫,是明清两朝二十四代帝王的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屋宇9000余间;宫内建筑多以木质结构,青白石底座并绘以绚丽色彩,红色城墙配上黄色的琉璃瓦。建筑壁垒森严,有高墙环绕,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故宫按布局可分内廷与外朝两部分。故宫主体以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为中心的建筑,整个范围是由干清门往南到午门;午门和太和门中间有一座金水桥,是当时通往"外朝"那道石板"御路"的必经之处;午门在往前行可至端门,穿过端门外就是天安门。故宫规制宏伟,布局严整,建筑精美,富丽华贵,收藏有许多的稀世文物,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的精华。

海南历史文化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海南历史文化 题目名称:海之南——明珠海南 ——海南的民俗、椰风及旅游文化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专业班级:戏剧影视文学(一)班 姓名:马文娟 学号:20112314310019 评阅意见 评阅成绩 评阅教师: 2012年12 月22 日

海之南——明珠海南 ——海南的民俗、椰风及旅游文化 【摘要】“海之南”是文化概念,这里是奇峰异物,使人感受深厚而韵味绵长;“海之南”又是个空间概念,它标注了我们所在的独特方位,是我们置身于大海阳光与绿色之间去遐想。海南气候温暖,各处阳光灿烂,空气清新,长夏无冬,四季花开。海南是中国唯一一块独立的热带单元,她的大海、雨林、阳光、绿色本身就是特异的。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民俗气息,我们不但要带着好奇之心去挖掘,还要怀着敬重之情去感受与体会。椰树,是海南的独特风采,也是海南的象征。椰子节以其特有有的标志,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浓烈椰情倾诉。历史的不断积累,多姿多彩的古老海南文化,同时又让世人领略到不同的传统风俗,黎,苗族文化的内涵。“三月三”作为特有的民俗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遍布地域广阔的的“三月三”,奉献给欢庆的椰岛风情的人们。海南作为历史蔓延的海之南,发展以其自然的得天独厚,称为“东方夏威夷”。同时得天独厚的海南自然环境,及历史沉淀的文化,美食也是无处不在 各民族的盛宴也在此开席,海南以综合的菜系、美食娱乐城、饮食夜市、风味小吃、海南鸡.....这也是海南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只根系,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部分,不仅带来巨大地社会效益,更将特色饮食不断发展。海南岛虽孤悬海外,但西汉开始就对其进行管制,许多宰相及文人墨客被贬至海南,传播中原文明,留下了保留至今的历史古迹。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早已蜚声海外,是世界少有的未受污染的处女之地,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的好去处。更加以神奇魅力的的海之南的——明珠海南正以如诗如画的内涵及风情,召唤你体验一次非凡的

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发展与变化

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发展与变化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轫期,几位海外归国舞蹈前辈借用西方现代舞创作思维,运用风格化的民族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激活了,堂堂正正地登上了近现代社会的舞台。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也直接影响、指导着我国当时的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不过,这时期的少数民族舞蹈还处在原始的收集整理阶段,舞蹈风格简单朴素、舞蹈结构粗糙、舞蹈语言风格不统【一】缺少专业特征等显示出创作的不足。但在主题思想方面还是明确的。 “文革”前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逐渐被极“左”思潮所摆布,舞蹈创作从题材到体裁趋于僵化,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终止发展。“文革”结束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现代发展阶段开始启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开始注重理性主导,肯定现代性,积极为社会变革服务。但由于缺乏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现代性肢解得面目全非,未能充分表达出少数民族舞蹈审美特征,其发展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新时期初始,一批舞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史实,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改革开放的肯定。一些舞者肯定现代舞,接受现代艺术思维,但因缺乏对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导致盲目照搬西方创作模式,肢解了民族传统舞蹈,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现代性继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活动。一些表现极端现代性的民族舞蹈创作倾向导致出现艺术结构混乱、民族舞蹈语言模糊、风格严重缺失、特征完全抹平等问题。这种现象引起广大民族舞蹈艺术创作者的反思。一些创作的先锋派开始以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为核心,来表达个体的生存体验,反抗极端化的现代性。 21世纪,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来重构,挖掘、抢救、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将成为现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基本任务。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

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

我国少数民族分类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 第六次全国人普查汉族12.26亿,占总人口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1.14亿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却相当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东至台湾,南达海南岛,西到新疆、西藏、北至宁夏、内蒙古都有分布。而少数民族分布也有“小聚居”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其具体分布大致情况如下:满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辽宁省为最多;其次有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朝鲜族主要集中于吉林省;其次有黑龙江、辽宁等省。现在最大的聚居区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则有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多与蒙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集中,其次则有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新疆等省区。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和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维吾尔族大部分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伊犁地区和北疆各地。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族都居住或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甘、青、川、滇四省。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白、哈尼、傣、僳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纳西等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布依、水、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滇四省。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白、哈尼、傣、僳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纳西等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布依、水、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畲族主要散布在福建、浙江等省。毛南、京、仫佬等族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山族分布在台湾省。 总的看,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域广大、人口稀少的山区、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