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们读什么

《论语》我们读什么
《论语》我们读什么

谈谈《论语》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陈家昌

一、《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2007年3月上旬,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建议美国领导人好好读一读孔子的文章。一个国家的外交官建议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读指定的书,这在国际外交史上是罕见的。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什么外交上的麻烦,不过,一家美国报纸的评论文章多少有点刺激国人,文章首先承认《论语》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美国人的确有必要读一读。接着,作者反问道,那么又有多少中国的官员和平民百姓在读这本书呢?

1、《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论语》通过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其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占了较大部分,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自汉代起,我国学童经过启蒙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读《论语》。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其对中国历代政治家的影响。《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其内容是历代科举考试命题的一个主要来源。

作为中国人,不论文化程度如何,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在

何处,都能够从《论语》中获得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的东西,因此,都有学习《论语》的必要。学习《论语》,必须研读原作,不能仅仅摘录几段警句,或听他人谈一点心得体会。否则难以有切实的收效。《论语》的篇幅不长,仅1万多字,而且语言也比较简洁,阅读障碍并不大。一般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读通,并能逐渐读懂。

尽管《论语》篇幅不长,但你认真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它涉及的面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而且始终不会过时。如果你细细品味的话,其思想之深邃,蠡测之精准,语言之简练,就会在你的思维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如果因此而使你的言行举止有所改变,人们就会把这样的一个词——“儒雅”用在你的身上。

当年杨振宁先生从西南联大考取留美公费研究生时,他的父亲杨武之教授就为他请来老师,给他讲授《孟子》。青年杨振宁当时并不理解父亲的意思,认为他到美国是学习物理的,为什么要他学习古代文学呢?

数十年后,杨振宁先生回忆这件事,从内心深处感谢父亲,认为这是“根”和“魂”的教育。正因为树立了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使他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险阻,都能够不迷惑,都能够有尊严,有自信。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血脉相通,血浓于水。就我们的下一代而言,学好科学知识,学好外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树根立魂的教育,是血脉相通,血浓于水的教育。

问题在于,现在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来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但是学养却明显下降。所谓学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学术道德等方面有意识地长期地自我深造、锤炼和自我积累所能达到的程度。

历史上著名的教师,都是学养笃厚的文理兼备的道德高尚的君子。就说近代的如华罗庚先生,不仅是大数学家,他的文学功底也是相当了得,经常赋诗作文,书法也颇有特色;精通数学的苏步青先生,书法也自成一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经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不合格的其他科目就不用考了,语文都不行,别的学不成的。

中国历来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是放在第一位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充满历史和哲学的东西,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折射出灿烂的人文精神,体现人类美好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这些,就连西方的传教士都心里十分清楚。早期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如著名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圣约翰大学,他们培养的学生英语当然很好,而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也是一流的。

而当前的教师,文理兼备不用说了,即使文科教师,又有多少传统文化的底子呢?

从现在教师的构成来看,首先,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持续十年的动乱,教师的学脉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所谓学脉,是指老教师以勤奋好学的精神与高尚的师德对青年教师的直接的感

性的影响,使青年教师掌握治学的本领和修炼师德的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就是这样新陈交替,不断成长的。

但是,十年动乱严重摧残老教师的职业权威,使我国教育界学脉承续,至少中断二十年。

其次,长期以来轻视传统文化,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古代文化教育不断受到矮化和冲击。第三,较长时期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吸引不了一流人才进入师资队伍,加上大批人才流失,教育缺乏人才高地。

第四,社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影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片面强调加强英语教育的同时,逐渐矮化和冲击汉语和传统文化教育。

第五,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在促进学科教育的同时,对人文教育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高校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能写一手好字的越来越少,更不要说对字型结构的深入理解,对汉字本身包含的义理美的把握。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工作和学习方便的同时,充斥着许多不正确的信息,以至以讹传讹的事情不断发生。

我们今天的教师特别是中高端教师,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把它作为专业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养成习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去影响更多青年教师,并通过教育教学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

二、从《论语》中可以学到什么

1、学习做人,做堂堂正正的君子

在《论语》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君子”,与之相对应的一个词“小人”也多处出现,而“君子”“小人”同时出现共有16次。(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意思是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乡土;君子关心

法制,小人心系恩惠。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

子懂得正义,小人只讲究私利。

(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你

一定要做个有道德的儒者,千万不要做个没有道德的儒者。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意思是君

子事事处处时时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意思是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

正好相反。

(7)“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

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

(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思

是君子讲究互相协调,而不会盲目随从;小人盲目随从,而不

会讲究协调

(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意思是君子安详舒展,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详舒展。

(1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意思是君子当中会有不仁德的人啊,而小人当中却不会有仁德的人的。

(11)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定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别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验他,却可以承当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承当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去考验他。

(1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意思是君子惧怕三件事:惧怕天命,惧怕权贵人物,惧怕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没有惧怕,亵渎权贵人物,侮慢圣人的言论。

(1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意思是君子学习了道理便有仁爱之心,小人学习了道理便容易听使唤。

(16)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意思是君子之讲勇敢而不讲正义就会造反作乱,小人只讲勇敢而不讲正义就会做盗贼。

2、做一个仁者

?“仁”是孔子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仁的解释,散见于《论语》的许多条目之中,它以或问、或答、

或自语的形式出现,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例如

孔子的弟子颜回、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等都曾向孔子问

“仁”,而对于这些才智各异、禀赋不同的学生,孔子作出的答

复是相互不同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教育是仁者的事业。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具备高尚的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作为教师,对自己要“学而不厌”,对学生要“诲人不倦”,修炼道德要“为之不倦”。其次,孔子循循诱导学生成为具有仁德的君子,同时非常警惕弟子蜕变为小人。

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个学子,通过认真学习,成为一个博古通今的儒生,尽管很难,但还是能做到的,而要成为儒者中的君子,就不是经由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所能达到的了。

儒者中的君子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与学养的不断修炼而逐渐形成的。教师的教育,在君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

关键的作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修炼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儒者中的君子。

3、教师要真正爱护学生

什么才是真正爱护学生?

(1)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提倡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篇》第六第十六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一章)

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似乎不可思议。我们也找不到关于公冶长坐牢的历史资料,无法考证公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孔子对人的要求来看,公冶长一定是一位注重“仁德”修养的君子。

?冤案是时代的产物。古今都曾发生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冤案,有的冤狱甚至株连九族,祸及师友。据一位九死一生的

个中人说,灾难降临时,最痛心的不是内心的委屈,而是十目

所视,十手所指,众叛亲离,孤寂心寒。这时的同情与理解,

弥足珍贵。

?我们当然不希望未来还会有冤狱发生,但这只是善良的愿望而已。关键是我们的良知对涉及冤狱的人作如何的判断,我们以

怎样的心态去接纳和慰藉受伤的心灵。

(2)孔子还经常与学生谈心,要求学生不要在他的面前有所顾虑,“各言其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六章)

人各有志,志向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志向有大有小,孔子志存高远,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光明前途,

而是整个社会的安宁与和谐。经常与学生谈心的一定是一个关

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

(3)孔子注意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第六第二十一章)

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他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先进篇》第十一第二十二章)高明的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识、性格、经验、理解力等多种因素,分别给予不同的答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

(4)体现师生平等的精神

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篇》第六第二十六章)

?孔子还善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提出“当仁不让于师。”例如,有一次他到学生子游管理的武城去,看到那里农民耕种时还伴

有乐曲,认为是“杀鸡用牛刀”。子游立即回答他说,记得老师

你曾经教导我们,懂得音乐的人士不会犯上作乱的,今天武城

百姓喜欢音乐,有什么不妥呢?孔子马上承认自己错了。(5)对学生既不棒杀,也不捧杀。

鲁迅先生说,对青年人有两种迫害的方式,一是棒杀,一是捧杀。年轻人有了一点错误,就大加讨伐,全盘否定,就是棒杀;有了一点成绩,就大吹大擂,过渡吹捧,就是捧杀。这都是误人子弟的表现。

?孔子对学生,能够在指出缺点的同时,看到优点,又能够在表扬成绩的时候,指出错误。例如,他最喜爱的学生是颜回,孔

子在表扬他认真学习,始终不倦的同时,委婉地批评他,对于

老师的讲课“终日无违,若愚”。他在表扬子路勇敢的同时,批

评子路有勇无谋。有一次,子路在他门口弹琴,孔子非常生气,说你这么差的水平,为何要在我的门口来弹琴呢?

?于是,孔子的弟子对子路群起而攻之,纷纷指责子路。孔子就批评弟子们,说子路还是我的登堂而未入室的弟子,而你们连

门也未入,怎么可以攻击子路呢?

?对学生,该肯定的就及时肯定,该否定的就及时否定,是教师的正确态度,否则学生就会无所措手,严重影响其终身发展。(6)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爱护学生,就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孔子对自己所教导的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而且关注他们一生的事业发展。他经常推荐自己的学生出去担任官员,但不是学生一上任,他就不管了。而是始终关注他们在职位上所作的事情。

他一旦发现弟子有违背“仁德”与“理义”规范的行为,就会立即指出,要求弟子改正。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如,冉有位季氏作总管,帮助季氏敛财,孔子就宣布他不是自己的弟子,让学生鸣鼓而攻之!

(7)关注学生的安全

爱护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安全。这里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生命安全,一是政治安全。

孔子关心学生的生命安全,弟子有病,老师非常着急。例如,他去探望学生,从窗口伸手抓住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

?他要求学生保重身体,注意饮食安全。

?同时,在政治上,他要求学生“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而他自己生活在无道的社

会里,却不愚不隐。就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4、教师要成为学生行为的榜样

(1)儒家的价值观——义

“义”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词。孔子首先说“见利思义”,就是说,见到利益,就要先考虑一下是否合乎“仁义”的基本要求。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次,孔子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强调见义勇为。

?“义”贯穿了儒家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

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

?后来的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他开宗明义地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活是我所需要的,义也是我所需要的,二者不

可得兼,在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实践

“义”的要求

?在孟子看来,执着于仁义,就会产生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坚贞不屈、出污

泥而不染、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2)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

?礼。孔子以前,礼分祭祀之礼和确定人们尊卑贵贱、长幼之序的礼,孔子立意把二者分开。对于祭祀鬼神之礼,他尽量淡化,自己不谈论“怪、力、乱、神”。祭祀时表现的是敬,他说:“祭

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样做在迷信盛行,事事都占卜吉凶的

古代是十分勇敢的。对于祭祀祖先或丧葬之礼,孔子重视内心

的感情,不拘泥于形式。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

易也,宁戚。”

?对于人际关系之礼,孔子则着力把仁引入礼,从而把礼从对神灵的膜拜引向对人类伦理道德的追求,走向人生哲理的探究,

给礼带来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确定仁为本,礼为用,礼

依附於仁,要为仁服务。一次子夏问礼是在仁之后才有的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礼的本质,孔子很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

?

孔子认为治乱世,必须恢复礼。不仅君王大夫要守礼,“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使礼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准则。这就是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

孔子总结历史的经验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单靠行改命令和严刑峻法治国,老百姓只是避免惩罚,但不懂犯罪的可耻;如果引导人们修养道德,以礼来约束自己,老百姓就会懂得做坏事可耻,自己去纠正错误,这样可以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治为主治理国家。从而突破“礼不下庶人”的旧典。

怎样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呢?孔子认为首先要正名,人们在社会所处的地位、称谓,有各自的内涵,既具有相应的权力,又有相应的义务、责任。

孔子谈为政之道时,答齐景公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答鲁定公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在《大学》里还记述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些论述都是关于君臣父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关系,君对臣,以仁、礼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臣才会对君忠、敬。

?后世的儒者以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为代表,硬把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绎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

纲”,篡改为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的主奴关系,说:“君不名恶,

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

就是故意曲解孔子的学说,实际上制造了一个假孔子,这种以尊孔为名,把自己的私货装进孔子思想的做法,历代都有,值得学者警惕。这种流毒不仅使人民饱受专制之苦,也使孔子受到重大屈辱,其至遭遇“打倒孔家店”的厄运。

?知.孔子强调做有智慧的人.主要是通过学习.成为有知识和能力的人。孔子和孟子都非常注重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学习与了解世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习的内容)“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信.为人处世的态度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

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读书心得5篇

论语读书心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论语读后感1 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也同样如此,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很好的书! 《论语》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内容为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一部分不属于问答,只是孔子的言论。《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论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的确不超出《论语》。过去臣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论语》里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了世界的财富。 论语读后感2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举止的综合,可谓是儒家的精华,儒家育人的必备品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时期,如果三字经是家喻户晓,那么论语就是代代相传举一个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经典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可谓是论语的经典,我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长篇大论解

学习《论语》的方法

学习《论语》的方法 学习《论语》的方法一为什么要读《论语》 爱读书,而未曾读《论语》,是身为中国人最大的遗憾。爱读书之中国人,无不知《论语》。知而不读者,或是尚未来得及读,或是因对孔子、《论语》一些间接的不好的印象,不愿读《论语》。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之。人皆知自由好,罪恶虽假自由之名而行,人不会将罪恶归之于自由。然而罪恶假孔子、儒家之名而行之,人却将罪恶悉归于孔子、儒家。 孔子、《论语》、儒家,有太多的误解在它们的周围。程子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爱读书者,自己亲眼读一读《论语》才好。读了,或许会有一些真切的感受。 学习《论语》的方法二要把孔子,和历代后儒,分开来历代后儒,虽都尊孔子为圣,但实际上各有各的主张。所以,历代后儒所论,不等于是孔子所论,历代后儒所论之儒,未必就是孔子之儒。真正儒家的衡量标准,在孔子,在《论语》。程、朱、陆、王……等历代大儒,实际上都对于孔子、《论语》有极大的偏离,导致诸种流弊。我们万万不可把程朱陆王,等同于孔子、《论语》。 注:关于对程朱陆王的批判,是思想史中的大事。程朱陆王

到底错在哪里,这里不多说,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论之极详,有兴趣者可以找来参照。 学习《论语》的方法三读《论语》的方法(1):要读人,不要读书 《论语》是“语录”体。读“语录"之法,不在读文字,在于“读人”。读其言语,仿佛面对问答,又如见其人,陪伴左右,耳濡目染,须眉表情历历。读得多了,知其品质、脾气、好恶、性情、知识、见识……哪怕是经典中没有记载,也知道他会在何时大致说何等言语、作何等选择;也知道他在何时断不会说何言语,断不会做何选择。 读人之法,不在于刻意去记问,而在于熏陶、涵泳、耳濡目染……便如我们与人处,无须刻意去记忆其人其事其语,但不经意间,自自然然见到听到,时日渐增,便知其人。《论语》之中,孔子及诸弟子,皆个性形象鲜明,读来生动,跃然纸上。对于时间少的人,读论语》,无需太刻意,只需放置手边,偶有兴致,取而翻阅,读数句而止,如此日积月累,便可渐渐了解《论语》,了解孔子及其诸弟子。 读人之用,大矣哉。 譬如我们,与某人甲相熟,一日,某人乙告我们某人甲某事某言语,尽管我们并不身临其境,但常常会说:对对,某人甲就是这个样子;或许又会说:不对,不对,这事这话绝对不是某人甲作的说的。 如果我们读《论语》,把孔子这人读出来了,那么后儒的很多扰乱,就可以排除。比如朱子说:存天理,灭人欲。孔子曰:“饮

《丧家狗——我读论语》 读书报告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提问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 2,《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 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 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 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 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后来人批判最为集中地地方。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凝聚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是啊,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到了社会,进入官僚阶级,怎么可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什么的,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 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但是由于没有做研究,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是否存在。于是不过问,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烦,还是尊敬点好。这样问题就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可惜的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那些怪力乱神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有点像孔子的自我总结,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可以独立思考,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大道,六十岁听得进批评,七十岁则不必拘泥于规则,但依然合理。 孔子自己这样,从没有让别人这样,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说过已所欲施于人。但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划分是否过于机械,六十才耳顺起步太晚,而且苏格拉底谈论美,最后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在今时-----我读《论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经典,在这之中包括的内容涉及个人处事,生活态度,治理国家等多个方面。它在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今的我们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 现今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读不懂经典,以至于觉得《论语》是阳春白雪,高不可及。但在细细品读《论语》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人们广泛流传和运用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像太阳每天都要升起落下。一代代相传,一代代理解,一代代传播。斗转星移,几千年前的智慧穿越过历史的长河来到今天,《论语》已经成为一部普及率极高的经典。有很多人在探讨《论语》在今天的意义,认为它所阐释的道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但经典就是经典,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我们都会从其中体会到一些不同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是“知之为知之”,“思而不学则罔”的学习方法,还是“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每个人都会从这部传世经典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而当我如今再细细品味《论语》时,发现它在现今之于我最大的启示在交友,处事和理想方面。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交往,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交友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论语》则告诉我们该怎样交友。第一就是要慎择友。孔夫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意思是说交朋友应该交真诚,坦荡,不作伪,见闻广博的朋友。而不是那些溜须拍马,两面派,见风使舵的朋友。虽然说并不是现实到只交对我们有用的朋友,但好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到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第二是掌分寸。朋友之间相处一定要有一定的分寸。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说到,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朋友,也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太过密切反而会遭到朋友的反感。这是在关于平时相处上的分寸。而在朋友犯错时,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这是在说,当朋友犯错之后,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朋友之间的情感也要有所节制,不能肆意泛滥,这也是出于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尊重。古语亦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三是言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朋友之间更需要讲诚信。 读《论语》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它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处世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宽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在要求我们处世之道之一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反思自己的行为。此外,“巧言令色”是不可取的,君子当少言而敏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告诉我们要多听,多看,多思,多想,谨言慎行。这会让我们对自己多出的行为少一些后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对我们在当下这个快速高效,分工明确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越俎代庖是不可取的。在处世方面,《论语》主要强调内心的分寸。自己与别人相处时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分寸,平常生活中言语和行为的分寸以及做该做的事的分寸。 罗曼·罗兰曾说过:“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的境界。翻开《论语》之后,我们总会在语句中发现理想之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突出了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在“侍坐”中孔子与学生们一起谈论理想,在众多学生谈论的理想中,孔子最同意曾点的谈论。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其理想。这是孔子认为最有价值的理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的理想要立足于现实之上,悬于空中的理想没有多大的价值,要做到我虽心及九重天,但脚仍踏住三尺地。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中学生应该怎样读《论语》

中学生应该怎样读《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老师思想、言论与生活的一部重要儒家经典,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我们都知道自西汉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学几乎被视为国教,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最深远最广泛的影响,儒学几乎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宗教和哲学。近一百多年来,由于西学东进,儒学与民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被抛弃在了陈旧的故纸堆中。但以“科学民主”为旗号的西方文化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力倡导,经过精心的移植、培育与生长,可惜的是在传统文化的消解之下,这种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相反的是在多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使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更加复杂和多元。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日益呈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真的很有必要重读经典,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寻求思想渊源和增添精神动力。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作为大众认可度最高,影响也最广的媒体,在《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北京

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在全社会一度形成了“经典热”。“经典热”固可喜,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经典?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读经典?应该怎样从经典中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下面,就和同学们谈一谈中学生应该如何读《论语》这个问题。个人之见,仅供同学们参考。 《论语》的现实意义究竟何在?在人的精神日益空虚,思想日趋浮躁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论语》?我想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论语》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怎样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今现实有着怎样的影响或 意义?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这部经典,最重要或者说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要“古为今用”。而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必须弄明白《论语》这部经典的精华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取的是精华,剔除的是糟粕,反之,如果我们盲目跟风食而不化,精华糟粕不分,甚至误把糟粕当精华,在那里津津乐道,这不仅是对《论语》经典的亵渎,

《论语》我们读什么

谈谈《论语》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陈家昌 一、《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2007年3月上旬,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建议美国领导人好好读一读孔子的文章。一个国家的外交官建议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读指定的书,这在国际外交史上是罕见的。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什么外交上的麻烦,不过,一家美国报纸的评论文章多少有点刺激国人,文章首先承认《论语》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美国人的确有必要读一读。接着,作者反问道,那么又有多少中国的官员和平民百姓在读这本书呢? 1、《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论语》通过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其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占了较大部分,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自汉代起,我国学童经过启蒙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读《论语》。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其对中国历代政治家的影响。《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其内容是历代科举考试命题的一个主要来源。 作为中国人,不论文化程度如何,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在

何处,都能够从《论语》中获得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的东西,因此,都有学习《论语》的必要。学习《论语》,必须研读原作,不能仅仅摘录几段警句,或听他人谈一点心得体会。否则难以有切实的收效。《论语》的篇幅不长,仅1万多字,而且语言也比较简洁,阅读障碍并不大。一般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读通,并能逐渐读懂。 尽管《论语》篇幅不长,但你认真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它涉及的面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而且始终不会过时。如果你细细品味的话,其思想之深邃,蠡测之精准,语言之简练,就会在你的思维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如果因此而使你的言行举止有所改变,人们就会把这样的一个词——“儒雅”用在你的身上。 当年杨振宁先生从西南联大考取留美公费研究生时,他的父亲杨武之教授就为他请来老师,给他讲授《孟子》。青年杨振宁当时并不理解父亲的意思,认为他到美国是学习物理的,为什么要他学习古代文学呢? 数十年后,杨振宁先生回忆这件事,从内心深处感谢父亲,认为这是“根”和“魂”的教育。正因为树立了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使他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险阻,都能够不迷惑,都能够有尊严,有自信。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血脉相通,血浓于水。就我们的下一代而言,学好科学知识,学好外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树根立魂的教育,是血脉相通,血浓于水的教育。

《论语》读书报告写范文

《论语》读书报告写范文 导语: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简评式读书报告(brief-mentbookreport)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读书报告怎么写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考学习!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

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何对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是72年生的,要说记忆什么的可能都是很平常。接触到王教授的读经理念后,感觉到自己要读经典、背诵记忆经典。南怀谨先生多次说到他们是怎么读书的,所谓读过的书如果不能记忆下来就不叫读书,所以过去私塾教育儿童大量记忆了《四书五经》等典籍,不论在文化上、修养上、思想层次上、大脑被训练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教育,6、7年工夫,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会诞生真正的人才!!记得家父说道幼年读了3私塾,说头天还上课的,第二天这个老师就被省长请去做秘书去了!现在很多的家长给孩子读了十几年的书,指望他能成为人才,但是多数是让人失望的,那么多的孩子难找工作,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还不是所谓的真正的人才(但是还以为自己是人才,当然不去做普通工作了),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存在在个问题的!所以我 决定要按照我们过去的读书理念来读书,仔细想来,我若是真正在读书的话,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在读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接触的家长、老师,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开始这样读书了。我影响下的家长有好几个都能做到每天家里几代人一起读书的家庭快乐。一个人是能影响许多人的,我这样读书,我的孩子肯定也会喜欢这样读书。象范仲淹的

子孙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读书,出了好多大人才,象范曾就是个真正读书人的代表!实际上我现在读《论语》,不如说是听书,而我在读的时候都是背诵了;因为我的家里、办公室、车上都是及时播放我想背诵的段落或者整部经典!我现在放的是《论语》朗诵的CD、还有李家安老师整理的《论语》吟诵,散步的时候被走边吟诵《论语》,也很轻松 自然,听得多了(大概几十、百把遍),想背诵的时候读个 几遍就行了,渐渐复习背诵,很快就背诵了《论语》前3章。现在我还发现了个好方法,因为每句听的很熟,把每句的关键词编个顺口溜,做引子,这样整章一下字就会连起来了!呵呵!实际上现在的好多人都是想用理解+记忆来读(看)书,这个是成年人的通常想法,其实是不合理的想法。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见解基本上是相对狭隘的,以此心态去读经典,经常遇到自己的见解会和经典中的东西会有抵触而放弃!此,无疑是管中窥豹不得其真义!是没有办法读下去的,所以这个是非常多的人的读书途径,所以没有办法读好经典,更不要谈什么理解经典了!于是,他就远离经典,远离经典是非常危险的人生之路!因为经典是最符合人性的、和谐的音符!读书反复体会,和刚刚开始理解的意 义完全不一样,真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比如我开始 读到“子贡想放掉祭祀用的羊”这一节,就非常赞叹子贡的本 性慈悲,孔子还不行。直到后来读了《孔子传》再来回味这

我读论语有感

我读《论语》 实验二小学尹金凤 说来惭愧,读《论语》还有一段经历,早有过接触,很遗憾只是停留在大概的了解,耳闻孔子的片言只语不求甚解,有幸在百家讲坛聆听到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便对论语产生了兴趣,开始一边啃读论语原文,一边拜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重新审视自己,寻找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定位,寻找和把握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于丹教授把《论语》比作一眼清泉,它有特殊的问病功能,叫问病泉,我觉得这话说得太贴切了,我穿越历史沧桑,倾听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看到了一个富有政治抱负,毕生致力于教育,潜心研究编撰整理书籍,一生坎坷,一生追求。我感受到孔子超前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艺术,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自己的孜孜以求,谦虚好学、矢志不渝的精神,置身这眼活清泉,让我庆幸崇拜之至,见识到了这样一位先师至圣,找到了自己的困惑的症结所在,给我指点迷津,指引我不断前行。 孔子早在2500多年,他就打破等级制度兴办学校,能够和学生坐在一起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因势利导地讲解,创造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教育,而且见解独到,获得教学相长的快乐,足见他的智慧,尤其对学生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很少疾言厉色,可见他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足见他的思想境界。不由得想想自己,常常会因为情绪左右对学生的态度,也常常会由于缺乏耐心而责难于学生,也常常会因种种

不如意而埋怨,相比之下自己缺少的很多,尊重、宽容、爱心、敬业大打折扣,究其根源自己缺乏一种大境界,大师的风范,只有了大智慧,大胸怀,大信念才会拥有孔子那样的平和态度。那样的淡定快乐。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从学习、搞教育的艰辛中感受到快乐。他带跟我们更多的启示,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追求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这样才能学会宽容与包容别人,并以智慧去解决问题,以人格去感化心灵;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论语新解》读书报告

翻译学院李倩萱14308186 《论语》与君子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论语》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等,而这次读完《论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君子”的看法和观点。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则表明了孔子认为的君子所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孔子认为,

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君子的解释:“君子不器。”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接着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同样观点的还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

读论语的心得

读《论语》心得 又一个暑假到了,学位领导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读《论语》,写写自己的心得。买到书后,起初还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有些语句让我受益非浅。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

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

(完整版)读《论语》个人心得

读《论语》个人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

教师读《论语》心得5篇

教师读《论语》心得5篇 读书心得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价,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论语》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 教师读《论语》心得(1)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许多学习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身边许多事的道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论语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心得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

我读《论语》-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

(完整版)读《论语》心得体会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一书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一、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对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座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你都能做好每个人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二、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特别是看到北京大学教授于丹编写的《论语》心得一书,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证的每一个小故事,内容虽短小浅显,却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大道理,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自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以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告诉你们我们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中愿与他人凡是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

《论语》读书报告

读《论语》有感 一说起论语,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曾经还是高中生的我们,笑言道:“我们参透半部《论语》,不奢望能整治国 家大事,管高考过就行。”话犹在耳,却已是物是人非。然而,学习是伴随一生的,在大学中,读经典貌似成了一股潮流,而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更是 首当其冲。在经历过高考的洗礼,重温《论语》,曾经死板的教学参考答案似 乎有被赋予了某些新的含义。 相比较原先高压下的学经典,现在的轻松读经典更让人受益匪浅,孔子的 形象也更为鲜活了。 诵读《论语》,此书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修身、为政、学习与 教育、哲学。这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学习与教育是为了修身, 修身则是为了具有一定的哲学思维,使人智慧,如此,才能指导人们正确的为政,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同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通过彼此之间的简短对话,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举止等便惟妙惟肖,让每一个读者不仅仅了 解了他们,更是清楚地了解了那个时代。 全书最让人感动的便是孔老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懈精神,正如 老师经常说的:“你们只要坚持去铁成科教馆听每一场讲座,仅仅是凭着这份 毅力,你也能有所成就的。“是啊,坚持一件事情永不放弃,这对常人来讲尚 且困难,更何况是去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张岱曾说:”天下有一毫 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不知不可为而 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可 见孔子足以担得上”圣贤“二字。而曾作为高考生的我们,即使是在“知其可”的前提下,在长跑的冲刺阶段,又有几人是咬紧牙关、拼力狂奔的呢?也许会 有很多人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但又有几人是真正不悔的?依稀记得课桌上的励志名言: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但到了大学,又有 几人是依然如初的呢?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面对现实社会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却从不放弃,甚至还一路跋涉,劝说有志之士的 君子从仕,但他的辛苦付出得到的却是嘲弄、不屑、批评、愤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见当时孔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