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稿

讲课稿件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劝学》。现在我开始进行说课。
《劝学》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议论性的文言文。《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课本中节选了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因为这篇课文是针对高二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理解学习能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的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荀子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应持的态度的论述。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学习的感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4.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及“以喻代议”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掌握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文章。
2.讲解指导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
1.导入新课。
2.学习正文。
3.知识点小结。
4.文章思路回顾。

好的,现在我开始上课。在进入课题之前,我讲两个大家都很熟知的故事。
(1)三国时,东吴君王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英勇善战,但就是没读过什么书,没什么学问,为此,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很看不起他。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孙权就经常劝导吕蒙应该多读书,才能不断进步。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教育。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能力也不断提高。日后,有一次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吕蒙给鲁肃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从此,鲁肃便对吕蒙刮目相看。这才便有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美谈。
(2)而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五岁便能指物作诗。却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
这两则小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与学习有关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我们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大家对荀子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都知道他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有三个代表人,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荀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对立的两派。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观点。《劝学》是荀子晚年的作品。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那我们来看一下荀子所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观点。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下去预习。那我现在就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请同学们一起齐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
看来同学都预习的不错,但还有个别同学对个别读音存在一些问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几个读音。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对课文的意思有了大概的理解。那有没有人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劝”:劝勉、鼓励。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要不停地坚持学习,成为博学智明的人。
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认为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议论文)那作为一篇议论文,它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下面我们来解读课文,找出答案。 首先看第一段。第一段非常简短,就一句话。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作者在课文的一开头就提出这一个观点,那这一段在本文中就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是本文中的中心论点。那又是怎样论述这个观点的,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

自己翻译一下并归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一会我抽两个同学起来翻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没有哪个同学起来试着翻译一下。好,这位同学你先翻译先两句,这个同学就翻译后面剩下的。

这两位同学都翻译很不错,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同学们对这一段哪些语句还存在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好的,那同学们在翻译中注意一下这几个字。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有没有同学概括一下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对,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正确。这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砺,木受绳则直)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高自己,改变自己。劝勉人们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连用比喻说理,从不同方面论证,最后结句照应首句,收束上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