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进动实验

地球进动实验
地球进动实验

24.万有引力与时空弯曲

一.实验目的

1.观测钢球运动,掌握开普勒定律

2.利用曲面模拟引力势能曲线

3.通过钢球运动模拟动能与势阱的作用

4.直观理解广义相对论——引力源于弯曲

5.观测理解“弯曲时空”导致近日点进动

二.实验仪器

实验在大型双曲面组成的漏斗状玻璃钢制的槽中进行。槽下贮存有钢质球若干。实验者摇动手柄十余圈,带动齿链,再经齿轮箱传动来转动凸轮,依次向上推出钢球,并使其在曲面上作椭圆运动,并形成进动。

三.实验原理与内容

1)开普勒定律验证

2)势能曲线:a.引力势能;b.重力势能

3)引力势阱与动能

4)引力是“弯曲时空”的表现

5)近日点的进动原理

1.开普勒定律验证观测: 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 第一定律指出:行星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指出:行星对太阳的径矢,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图1)。

九大行星是在以太阳为核心

的平面上沿着椭圆轨道周期地运

动着。由于引力的方向在任何时刻

总是与行星对于太阳的径矢方向

相反而平行,所以行星所受的太阳

引力之力矩,对太阳为心而言,恒

等于零。亦即行星对太阳的角动量

将保持不变。

ααSin dt dr mr

mvrSin L == t

Sin r r m t ??=→α

0lim dt ds

m t s

m t 2lim 20

=??=→ 其中△S=1/2(r ?△r ? Si nα),是r 和△r 组成窄三角形的面积(△r →0时,Sinα→1)。

图1

dt ds 是行星对太阳的径矢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称为行星的掠面速度。L 不变,即d dt ds 不变。所以,角动量守恒定律 直接就导出了开普勒第二定律,见图1。

开普勒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长期观测与大量的数据积累基础上才总结出来的,它为牛顿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与理论基础。因此,牛顿才说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有新的发现。

在本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钢球的椭圆运动,可以观测其径矢的掠面速度,从而验证开普勒第二定律。

但是,要注意,钢球并不是在平面上运动。由于双曲面拟合了引力势能曲线,曲面就代表了引力作用。所以,钢球运动在初期,近似在平面上运动,可以明显看到掠面速度相等、椭圆运动的周期相同。中期,椭圆运动周期缩短,但是相同时间掠过的总面积依然相同。后期,钢球运动仍然符合开普勒定律,只是更难以与初期的钢球运动来作比较,需重复观测、体验。

“如果说我比多数人看得远一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

2. 势能曲线

①引力势能曲线(图2):引力是保守力,可以

引进势能概念。即引力作功与路径无关,只取

决于两质点的始末相对位置(即位形)。这个由

位形决定的函数即称为系统的势能函数。

ab a b pb pa A r m m G r m m G E E =-=-2121

若规定r b →∞时,E pb =0。当m 1、m 2两质点相距

r 时,其引力势能为:

r m m G

E p 21-=

其中负号表达的意义是:两质点从相距r 的位形改变为零势能位形的过程中,引力总是在作

负功。

本实验仪中的大面积由双曲线旋转而成的漏斗状的

曲面,就是拟合了引力势能:r m m G

E p 21-=,形成了一

个引力场模拟。②重力势能曲线(图3):重力是万有引力

现象的特例,是物体m 与地球M 组成的系统,在地球表面

附近区域的相互作用。

a b pb pa r mM G r mM G

E E -=- 若规定 r b

= R 时,E pb = 0。

图2.引力势能曲线

图3

当r a = R + h >R 时,其引力势能为: h R mM G R mM G E pb +-= )11(h R R GmM +-= h R mM G h R R h GmM 2)(?+=

取重力加速度:g = G M / R 2 ,得到重力势能:E p = m g h ,重

力势能曲线为斜直线(图4),其实它只是引力势能曲线中的某一小段而已。

3. 引力势阱与动能

势阱:实验中,曲面空间就表征着引力的作用

r m m G F 21=。钢球在漏斗状双曲面上运动,虽有一定的动能221mv E k =,但却不足以脱离该曲面。不论转动多少圈,最终总是陷落在

阱中,这正是引力势能

r m m G Ep 2

1=的势阱作用,由曲面表达(图5)。

宇宙速度:如果在实验中使钢球具有足够

的动能,则有可能克服势阱,维持椭圆运动,或

是逃逸出曲面空间。

以这样的引力势阱—曲面,也可模拟环绕

地球的卫星运动或环绕太阳的行星运动,及脱离

他们的条件—逃逸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 1—物体维持其不停的绕地

球表面附近作圆周运动所必需的最小速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mg R v m ma F n ===21,可求得:

s m Rg v /10*9.731==(R=6.4*106m)

第二宇宙速度v 2—物体从地面出发,并能逃脱地球的引力作用,进入太阳系,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

0021)(21222=+=-+∞mv R mM G mv

s m gR R M G v /10*2.112232===

第三宇宙速度v 3—是物体挣脱太阳的万有引力,脱离太阳系,所必需的最小发射速度(对地球而言)v 3=16.7×103m/s

4.引力是“弯曲时空”的表现—广义相对论的论点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论点是:引力来源于弯曲。正是太阳或曰其质量,引起或迫使其周围的空间发生了弯曲(或者说产生了引力)。正是“空间弯曲”影响着行星和光的运动。使它们不是按照牛顿力学所描述的方式,而是不得不按照现在实际存在的方式运动。

我们按照广义相对论的思维,可以认为太阳对行星和光并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力的作用;太阳只是使其附近的时空发生了弯曲,而陷入这个弯曲时空的行星和光,只是沿着这一弯曲

图4 图5

时空中所可能的“最短”的路线而运动,但其效果却与引力的作用相同。所以,爱因斯坦的表述,就是与物质有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的、弯曲时空的几何学。

本实验就是试图以曲面空间几何体代替经典物理学中常说的引力作用。钢球在曲面空间的几何约束下,所走的“最短”路线—椭圆轨迹,正与行星受太阳引力作用所形成的行星轨道相吻合。以此,可以佐证:引力确实只是“时空弯曲”的表现而已。

5. 近日点的进动—广义相对论的论据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中,二个焦点很近,近似圆形。而水星离太阳最近,引力作

用最强,椭圆轨道的二个焦点分离最远。太阳位

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因而轨道上有近日点和远日

点(图6)。

奇怪的是,水星的近日点有不寻常的进动现

象:椭圆轨道的长轴方向,在空间不是固定不变

的,在每100年中会偏转5601″(秒,角度),

即231.387世纪就沿进动方向会绕太阳转一圈,

也称为近日点的进动(图7)。

以牛顿理论计算出太阳系所有行星对它的

影响后,还差43″,这与观测值有偏差。而此前,很少有某种理论能够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准确性相比。1845年莱弗里测出了水星的进动速度,从而质疑牛顿力学的正确性开始了。1915年爱因斯坦引入“空间弯曲”来计算,完全相符合,1916年就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几个行星的近日点进动

行 星

观 测 值 广义相对论计算值 水 星

43.11″±0.45″/100a 43.03″/100a 金 星

8.4″±4.8″/100a 8.6″/100a 地 球

5.0″±1.2″/100a 3.8″/100a 伊卡鲁斯小星 9.8″±0.8″/100a 10.3″/100a

水星进动现象是“空间弯曲”的最有利证据,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有力支柱。近年来关于PSR1913+16脉冲双星近日点进动现象,测得值更明显,其值为4.226621(11)°/a ,该数值不但

符合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而且比行星的进动值大许多倍。

异常进动现象只能用“空间弯曲”来解释:由牛顿理论指

出水星受太阳引力作用,只可能在平展空间作椭圆运动。按照

广义相对论的解释,太阳周围的空间被弯曲成凹形的曲面。恰

似把化学滤纸画上一个椭圆,再折成浅凹漏斗状,原先画在滤

纸上的椭圆必将变形,轨迹必然出现脱轨交叉(图8)。同样,

水星在弯曲空间中,也不再进入原来轨道,而是经过交叉点进

入下一个新的椭圆轨道,不断发生进动。本实验仪,给出了一

个弯曲空间—双曲面。钢球的椭圆轨道必将在弯曲空间作用下,

形成显著的进动。我们可直接观测其椭圆长轴方向的进动现象。

强烈弯曲的时空,表征强大的引力作用,必会引起显著的进动

现象。进动现象就是时空弯曲—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本实

验将帮助你理解并接受:弯曲时空必将导致的是近日点进动和

光线弯曲等广义相对论现象。

图6行星轨道是固定椭圆 图7水星的椭圆轨道在移动 图8

四.思考题

1.既然重力势能曲线是引力势能曲线中的一段,为什么会过零点?

2.如果要用曲面表征重力的作用,实验用的曲面应做成什么形状?为什么?

3.这个漏斗状曲面的方程是什么?与万有引力有何关系?

4.引力可由加速度等效,引力如何与时空弯曲联系?

5.近日点进动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进动现象?

6.引力的本质是什么?

吕美安编

质疑爱因斯坦的中国人

2005-3-15

转自科技日报朱钟泉傅秋瑛

章钧豪预期:轨道(短程线)效应陀螺进动率4409.6毫弧度秒/年,地球自转(坐标拖曳)效应进动率0毫弧度秒/年

2004年4月20日,一颗名为GP-B的卫星从美国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升空。这颗卫星的使命是测试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两个重要的预测是否正确。从卫星升空的那一刻起,等待18至24个月以后,本次实验的结论就会一目了然。这是一次非凡实验,它关系到整个宇宙学理论基础,甚至全人类时空观念是否得经历一次根本性变革。

与美国宇航局和斯坦福大学大批热切关注GP-B的科学家一样,在大洋彼岸的一隅,有一位年近7旬的中国老人也为GP-B的发射激动不已,这位老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斗胆提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导出的基本两个公式全都错了”的结论。究竟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正确,还是声名不显的中国老人正确?本次实验结论将为这场“引力理论的大搏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位中国老人叫章钧豪,1936年出生,广东汕头人,1954年从金山中学考入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和教学,退休前任汕头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

从1980年起,章钧豪就根据国外有关科学观察、实验的结果和最新变化,开始了对引力的理论探索,他以“时空是平直的”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引力理论———狭义相对论引力理论,其基本公式使用了P、R、C三个符号代表英文缩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此纪念伟大的祖国,有人称之为“中国公式”。1990年至1995年间,章钧豪相继在著名的《国际理论物理杂志》发表了5篇论文,比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他在引力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GP-B(B型引力探测器)卫星从酝酿、研究、制造到发射升空,历时长达45年,耗资7.5亿美元,被美国宇航局前任首席科学家法兰克?麦克唐纳博士称作是“新千年美国宇航局将完成的最富挑战性的实验”。

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引起的。时空是否弯曲,是自然科学的最基本问题,它影响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此外这个问题有重大军事价值。据悉,美国曾几次发射探测火箭,结果在理论计算预测的区域内找不到它。火箭离开大气层后依靠火箭推力和地球引力运动,如果引力理论错了,当然就不能正确预见

火箭的运动轨迹。正是为了弄清引力实质,美国航天局才花巨资和40几年的努力来制造这颗GP-B卫星。

美国航天局根据爱因斯坦理论算出实验的一组预期值。章钧豪根据他的引力理论求出实验的另一组预期值。实验结果与谁的预期值一致,谁就是胜利者。

章钧豪认为,爱因斯坦的“短程线公式”实质上是假定引力中除了牛顿引力外还存在一个与速度有关的径向附加引力。此外由“短程线公式”直接得到爱因斯坦的能量变化是牛顿能量变化的两倍。“沿径向方向的附加引力”和“爱因斯坦能量变化”是解释“行星近日点移动”和“光偏折”的前提。在“光的引力红移”实验中有两个方面,频率的变化和能量变化。广义相对论能解释频率变化,但却不能解释能量变化。实验结果只找到牛顿引力产生的能量变化,没有径向附加引力所产生的能量变化,爱因斯坦设想的附加引力不存在,爱因斯坦的能量变化是不正确的。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两点恰好是解释“行星近日点移动”和“光偏折”实验的前提,前提被否定了,这个解释还是正确的吗?所以三个基本实验中最多只有“半个实验”支持广义相对论。所以说,整体上实验不支持广义相对论。

理论之间的大搏斗最终将依靠实验的结果来判决。据了解,GP-B的实验结果主要将由两个值来体现:一个称为“短程线效应陀螺进动率”(章钧豪称之为“轨道效应陀螺进动率”),另一个是“坐标拖曳效应陀螺进动率”(章钧豪称之为“地球自转效应进动率”)。章钧豪对这两个数字的预测值分别是4409.6毫弧度秒/年和0毫弧度秒/年。而这两个预测数字跟美国专家根据爱因斯坦理论公式算出来的预测数字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GP-B实验的结果就要见分晓了。爱因斯坦和章钧豪哪一个人正确?美国人花了7.5亿美元、费时45年制造出来的这颗GP-B卫星会不会用来证明一个中国人理论是正确的?实验与实验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由广义相对论不能解释“光引力红移”的能量变化可以推知GP-B实验中不会出现爱因斯坦预期值,出现章钧豪预期值的可能性极大。章钧豪认为:我的引力理论和预期值都属于国家和民族的,我热切希望得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

20世纪人类3项最伟大的成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量子力学存在这样的问题:含时微扰级数的任意项是怎样?含时Schrdingr方程(和相关方程)的准确解是怎样?用含时微扰级数的前有限阶近似解之和代替准确解所产生的误差是多少?这是20世纪物理理论的最重大悬案。章钧豪用严格数学推导找出这个悬案的答案并指出:在量子力学关心的能量守恒邻域内,含时微扰级数是发散的,用前有限阶近似解之和代替准确解将导致无穷大误差,量子力学关于状态随时间变化的一切理论结论都是以这个无穷大误差作为前提的,所以在数学上是错误的,因此Fermi黄金定则不是Schrdinger方程在数学上合理的推论;其次Schrdinger方程的准确解导出的跃迁几率并不能描述跃迁过程,量子力学基本方程不能用来说明微观范围内电子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人们应该建立新的理论描述原子物理的实验结果。

地球自转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

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2.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上述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其中从周期为近十年乃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的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3毫秒,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间的耦合作用。年际变化的幅度为0.2~0.3毫秒,相当于十年尺度变化幅度的十分之一。这种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然而引起这种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段。此外,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几天到数月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地球公转

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

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极移动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1765年,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另一个是近14个月的周期,称为张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极移的振幅约为±0.4角秒,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12平方米范围。由于极移,使地面上各点的纬度、经度会发生变化。1899年成立了国际纬度服务,组织全球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专门从事纬度观测,测定极移。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相继开始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激光测月、激光测人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极移,测定的精度有了数量级的提高。根据近一百年的天文观测资料,发现极移包含各种复杂的运动。除了上述周年周期和张德勒周期外,还存在长期极移,周月、半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种短周期极移。其中长期极移表现为地极向着西径约70°~80°方向以每年3.3~3.5毫角秒的速度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北美、格棱兰和北欧等地区冰盖的融化引起的冰期后地壳反弹,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变化所致。其它各种周期的极移主要与日月的潮汐作用以及与大气和海洋的作用有关。

岁差与章动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而周期运动称为章动。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首次发现了岁差现象。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

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圆锥面的半径约为23°.5。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从而引起地球运动的轨道面,即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由此使春分点沿赤道有一个小的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每年沿赤道东进约0.13角

秒。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伴随有许多短周期变化。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现象。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分析得到章动周期共有263项之多,其中章动的主周期项,即18.6年章动项是振幅最大的项,它主要是由于白道的运动引起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变化,在天球上它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

新发现地球存在的另一种运动

王金甲王镇谢学枢车存仁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基本有两种运动那就是自转与公转。可是在1996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宋晓东博士和Paul Richards发现了地球内核差速旋转的惊人的地震学证据。地球内核以约每年1度 (或1.1度) 的差速旋转速率相对于地幔向东旋转,估计自1900年到1996年的96年间,内核已旋转了1/4圈多。大约每300-400年,内核就要相对地幔和地壳多转一圈。在内核赤道面上,内核自转速率与地壳自转速率的差,相当于数量级约为20km/a的线速率,这一线速率要比大陆板块运动的线速率的最大值(20cm/a)快10万倍。这一发现对于地球磁场的起源,倒转,以及地球演化的诸多问题意义重大[1]。

我们在研究地球动力时必须与天体运动相结合。不考虑天体运动就会走天文学“地心说”片面性的老路。天文学界用了四百多年的艰苦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才证实了日心说。现在我们发现的许多地球之谜(如地球磁场逆转,大洋洋脊生成,青藏高原隆起,超高压变质岩折返之迷,生物灭绝,地壳磁场分布紊乱,南极有煤层,沧海变桑田,地震发生,海底扩张,大陆版快漂移的动力,地球气候的冷暖变化,大峡谷和大海沟的形成,地球自转不匀速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地壳受日月引潮力的影响下,在有磁场的地心上作有23.5度(地轴倾斜度)的调心式旋转(地球不是刚体象一个生鸡蛋存在着相对地心丟转)。每当丢了8转左右时,就使地壳在地心上形成南北大调位。调位的结果就产生了上述的许多地球之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地球自转使地球是一个椭圆使地壳表面有不同弧度。改变弧度就是来回曲折的的过程,从而使版块漂移获得动力。这许多的地球之迷都共同指向一个焦点,这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小质量的地壳受日月的引潮力的作用下,必然在有磁场的地心上作调心式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也使地球的大气候有寒暖纪的交替变化。

我们对工业用的轴承都不陌生,它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里壁 2,滚珠 3,外壁。我们把轴承的里壁镶嵌在旋转的轴上,在外壁不固定时,经过一定的时间我们发现轴承的外壁也与里壁同步旋转。当我们用手触摸轴承的外壁时,外壁就开始减速。我们的地球基本也分为三部分1,地核 2,地幔 3,地壳。我们的地球从诞生以来,大质量的地核通过地幔带动小质量的地壳与地核同步匀的速旋转。这与上面所说的轴承运动有些相似之处。只是轴承的里,外壁有滚道轨迹的控制作用,只能作同轴旋转。而我们的地球则不同,地核与地壳没有滚道轨迹的控制作用,地壳与地核可作万向的同球心运动。因地轴的倾斜,当地壳受的外力(日月引潮力)与其地核的旋转不垂直时,地壳在地核上的旋转不但在经度上产生丟转,而且在纬度上也产生有23.5(地轴的倾斜度)度角的斜向运动。这种有23.5度角的斜向运动,使地球的两个极点缓慢的以渐开线的形

式向对方弦转换位(也就是岁差与章动)。导致地壳南北极的大调个(N,S极互换)。当遇上地壳上的火山爆发也就记录了地壳在地核上磁场相应的位置,大西洋的磁异常就是这种N,S极换位造成的。经过几亿年的这种运动,也就呈现出我们钻探地壳岩芯磁场逆转的现象。地壳上的剩磁场与地核的磁场因地壳调个的原因,它们之间的磁场有时相抵消,有时相叠加,旋转到相抵消时也就是地球磁场在减弱。所以现在地球磁场在减弱就是这种地壳弦运动[2]造成的。

地壳的这种弦运动使大陆板块漂移获得动力,使地球磁场逆转,使南极有煤的生成条件,使非洲有冰川期,使我国南方有冰臼的形成。使我们生活的地壳上有了寒期与暖期的交替变化并制造了许多地球上的不解之谜。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椭圆体。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离心力所致。当地球赤道上的某两点旋转到地球的两极,两极的海拔将升高,两极的冰川范围将扩大许多。冰川的扩大使地球进入了一个寒冷期。由于地球自转有离心力的原因,两极的地理高度也将缓慢的沉降(两极轴变短,气压加大),地球的气温将缓慢上升,迎来了一个地球的温暖期。两极地壳在下降的过程中,地壳的上表面拥挤,摺皱,穿插叠层而地壳的下表面开裂使岩浆侵入冷却后形成剩磁。两极地区旋转漂移到了赤道,因弧度的不同,在地球离心力的作用下,径向尺寸将加大,地壳在经线方向就产生了大裂谷和大海沟(如同大红灯笼一样,将它压的越扁,它的经线方向的骨架就距离越大),在46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西洋的洋底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就象我们双手在揉搓一个干了皮的面团。看看大西洋的洋脊和条带状的磁异常(Linearmagnetic anomaly),大洋中脊轴部AA磁异常特别显著,相互平行,正负相间,这充分说明大西洋经过反复的南北极调转同时也是东西半球的调转,每当调转一个循环时,大西洋的洋脊因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日月引力及陨击作用下产生开裂,形成海底条型火山爆发,每次的海底条形火山爆发都将引发一起地球上的大海啸,生物化石的成群现象和物种灭绝及古人类文明的消失等等都与此有关。经过几亿年的这种循环使大西洋成现在的这种状态。大陆火山爆发都留有火山口,海底条型火山爆发同样也有火山口,并且也是年轻的洋底。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其实就是条状火山口,它越年轻就说明它离下一次的火山爆发就久远越。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地球自转还使比重较轻的海水在离心力的作下,都集中在地球低纬度赤道地区,于是地壳的弦动使地壳上沧海与桑田交替地变化,沧海桑田的交替变化也促使动植物的进化。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得同质量的物质在两极与赤道间显示出不同的重量。所以地壳旋转到两极因重力加大而沉降,使地壳下表面融解,尤其是当较薄的洋壳由于弧度的改变呈现出拱形塌陷的状态,断层后使大洋板块相互穿插,叠层,堆积,因地壳密度和气隙的原因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油层,气层,沙层,水层等等。大陆地壳弦动到赤道的部分,形成开裂现象如东非大裂谷。海洋洋壳弦动到赤道的部分由于行星与日月间联珠的引力与陨击造成洋壳开裂引起条状的火山暴发如大西洋洋脊等。这种板块相互穿插,叠层,堆积的结果,使其中一板块的地表被叠压在另一板块的下面,地表物质经过亿年的堆厚重量加大而沉降熔融,在地壳下表面开裂时进入裂缝降温固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超高压变质岩。我们的地球从诞生46亿年以来就是这样弦动的。地壳基本受到有四种力的影响。[1]自转的离心力。[2]两极大于赤道的重力。[3]日月有角度的引潮力(刹车力)。[4]重要的月球加之九大行星联线的引力。就是上述的四种力使地壳产生揉搓性的复杂运动。随着地心温度的下降,地壳也将变得越来越厚。地核冷透地表水都将渗入地壳我们的地球也将象伙星一样地表水消失。当然这要经过一个极其漫长岁月。

小结:我们的地球象一个干了皮的面团。在四种力巧妙结合的作用下,使地壳表面产生力了极其复杂的揉搓运动。这种揉搓运动不但给大陆板块分裂移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而且因地壳的弦动使地壳磁场形成逆转,同时也形成了许多矿脉。就是这种揉搓运动,使地壳形成气层,油层,水层,沙层等。并且也制造了地球上的许多自然之谜。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用GPS系统将能很快的证明地壳这种揉搓运动的存在。那时“地幔动力”的假说将和天文学的“地心说”一样将被历史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柴东浩陈廷愚.新地球观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谢学枢车存仁 [科学学报]大陆板块漂移的真正动力中国国际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05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2-必修一地球运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曲江中学09届高三地理第二阶段考试卷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45分) 1. 关于宇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银河系和总星系合起来,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C.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D.宇宙的范围估计其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2.下列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 银河系→河外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系 D.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 3.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它发生在太阳的( ) A.色球层 B.光球层 C.日冕层 D. 大气层下界4.太阳系中,宇宙能源资源主要指的是( ) A.风能 B.太阳能 C.天体引力能 D.核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纬线上各地地方时相同 B.同一经线上各地自转角速度相同 C.同一经线上各地日出时间相同 D.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6.下列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B.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不变的 C.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不变的 D.地转偏向力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7.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的夹角是() A.23.5 ° B.66.5° C.67.5° D.90° 8.第十八届世界杯决赛德国与意大利的比赛于2006年7月9日20时(东二区)进行,杭州球迷观看的时间是() A. 7月9日2时 B. 7月9日14时 C. 7月10日2时 D. 7月10日6时 9.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移动造成了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下图中的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其中能反映上海白天最短的是() 区10.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是() A.南北极点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日月星辰都会绕地球东升西落 C.北方房屋之间的理论间距应比南方大 D.每年7月北京都比杭州早见到日出 11.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 A. 不可能重合

地球运动练习题 答案

地球运动基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方向北极上空看自西向东,南极上空看自东向西 B.周期是一个太阳日 C.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赤道处最大 D.恒星日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A. 产生昼夜现象 B.使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3.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公转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D.公转速度是在近日点最慢,远日点最快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此日后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C.北半球正值夏季 D.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5.若黄赤交角从23°26′变为24°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6.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7.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中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赤道以北地区 8.冬至日,我国白昼最长的地点是: A.曾母暗沙 B.武汉 C.沈阳 D.漠河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赤道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10.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面与地轴的夹角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D.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夹角 11. 当晨线与20°W经线重合时: A. 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 B. 西半球与昼半球重合 C. 70°E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D.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12.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3.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A.季节变化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

地球化学心得

勘查地球化学心得体会--兼浅谈广东化探找金矿 王立强 广东省地质局七一九地质大队地质勘查所 1前言 目前,化探找金逐步被人们重视,在地质找矿中的效果也逐渐明显,成为寻找各种类型金矿床比较快速、经济、有效的重要手段。在区域普查中,通过查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可迅速指出找矿远景区;在详查及勘探阶段,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可直接发现金矿床或矿体,更好地发挥化探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作用。但是金在地壳内部的本底含量极低,即使是金矿体中的金含量一般亦仅为n×10-6~10n×10-6,仅凭肉眼无法将之直接区分出来,因此以对样品(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等>进行定量分析为主要工作手段的化探方法,在当今金矿勘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球化学的发展主要是借鉴了前苏联和西方的研究思路,前苏联的勘察地球化学主要依靠对土壤进行金属测量,但采样点布置较稀疏,而西方国家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但是主要用于研究,两者优缺点都有。80年代以来,金分析技术目臻成熟,当时Au分析的检出限低于或等于0.3×10-6,准确度、精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区域化探的要求,因而全国区域化探找金空前繁荣,特别是谢学锦先生提出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建议,将我国的勘察地球化学推进到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时代发展,金分析技术逐步进步,中国勘察地球化学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以来已完成1:500万和1:1 000万比例尺的39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全国地球化学图,使中国拥有了最引人瞩目的全国规模地球化学数据库,使中国化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广东化探找金始于1974年,主要为以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要工作方法的区域化探扫面,不过因为受金分析技术的影响,当时找金主要从金的伴生元素如As、Cu、Pb等入手,其难度不言而喻,但广东各地质单位的前辈在这种艰难条件下提交了大

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测试题及答案及知识点

知识点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8月底国内众多网上论坛上有关“太阳耀斑烧毁手机”的传言沸沸扬扬:“根据美国太空总署消息, 9月4日,木星、地球和太阳成一条直线,届时将发生太阳耀斑大爆发,这次爆发将会干扰通讯、损毁手机,建议用户当天关闭手机。”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4题。1.太阳活动耀斑主要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电离层 2.太阳活动耀斑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对气候产生影响 B.产生磁暴 C.在南北极地区出现极光 D.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太阳耀斑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周期约 A.1恒星年 B.11年 C.28年 D.76年 知识点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4.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知识点三:天体系统 5、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太阳 B.金星 C.火星 D.月球 6、以下有关小行星带的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位于金星与地球之间 B.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C.位于木星与土星之间 D.位于木星轨道与土星轨道之间 格林尼治时间(零时区) 9月3日5时42分22秒,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智能1号”以撞向月球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科学探索使命。读右图回答9~10题。 7.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知识点四:地球运动 8、地球自转速度是: A.角速度处处相等 B.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线速度处处相等 D.角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离最大 B.每年一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离最小 D.每年七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10、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 A.日出时间相同 B.自转速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太阳高度相同 11、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与夜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四季变化 12、当纽约(西五区)处于4月30日12时,北京(东八区)时间应为: A.4月30日1时 B.5月1日1时 C.4月29日1时 D.5月1日9时 13、以下属于北半球夏半年的是: A.春分—秋分 B.夏至—冬至 C.秋分—春分 D.秋分—夏至14、下列地理现象只符合赤道情况的是: A.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 B.终年昼夜等长 C.一年中太阳有一次直射 D.正午太阳高度始终为90度 15、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16、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圈上一定是极夜B、南半球一定昼长夜短 C、地球一定位于近日点上D、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 17、北京和重庆两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A.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重庆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重庆 D.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18、关于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 ...的是() A.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C.120°E地方时 D.北京的地方时 19.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指() A.地球自转的周期 B.地球公转的周期

(完整word版)化学实验技术基础试卷 B及答案

中卫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化工部2013----2014学年 第二学期《化学实验技术基础》期末考试(12级)试卷(B) 命题人宫静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 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 2、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用敞开容器盛放() A、乙醇 B、乙醚 C、食盐水 D、NaOH 3、下列哪些试纸可用来检验AsH3 ( ) A、酸碱试纸 B、淀粉—碘化钾 C、硝酸盐试纸 D、醋酸试纸 4、下列哪一个仪器是精密量器() A、烧杯 B、烧瓶 C、容量瓶 D、试管 5、银镜反应后沾在试管上固体应用()清洗。 A、稀盐酸 B、浓盐酸 C、稀硝酸 D、浓硝酸 6、要分离两种沸点分别为380℃和394℃的混合液体,应使用()方法进行分离。 A、重结晶 B、普通蒸馏 C、简单分馏 D、萃取 7、以下除哪项外均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A、对照实验 B、增加样品量 C、空白实验 D、增加平行测定次数8、pH变色范围为8.0~9.8的指示剂是() A、甲基橙 B、甲基红 C、石蕊 D、酚酞 9、分析天平使用的称量器皿是() A、锥形瓶 B、碘量瓶 C、称量瓶 D、托盘 10、现有三组溶液:(1)汽油和氯化钠溶液(2)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3)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溶液,以上混合溶液分离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11、工业上所谓的"三酸两碱"中的两碱通常是指()。 A、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 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C、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12、0.1mol· L-1的HCl滴定0.1mol· L-1的NaOH时,应选择的指示剂为() A、甲基橙 B、甲基黄 C、中性红 D、百里酚酞 13、高锰酸钾法中使用的指示剂为() A、专属指示剂 B、自身指示剂 C、酸碱指示剂 D、金属指示剂 14、由于天平砝码被腐蚀而造成的称量误差属于() A、仪器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技术误差 15、能使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酒精和水 B、苯和水 C、硫酸钡和水 D、乙醛和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普通蒸馏装置包括、、三部分。 2、硫酸亚铁铵,俗名,色透明晶体。 3、重结晶法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某种溶剂中的不同而将它们分离开来,适用于被提纯杂质含量在的固体物质。 4、萃取是利用不同物质在选定溶剂中的不同进行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操作。

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附1:10000地球化学详查报告编写提纲) 一、野外工作准备 1、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特别是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及异常查证方面的资料;查明测区内矿产登记及矿山、民采等情况。 2、研究在本测区内进行1:50000化探普查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依据。要重点研究本测区范围内的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的特征、异常分布地区所处的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等。也应研究区内1:200000化探异常查证的有关资料。 3、根据收集的前人工作成果及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成果资料不足时必须补做实验,选择在本区进行1:50000化探工作的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从未进行过化探工作,或虽进行过化探工作但没有资料可供参考时,则应在1:50000普查化探工作开工前组织少数人员到工区进行踏查,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床及周围不少于10km2的范围内进行方法试验。取样时要避免人为污染和人为因素。试验内容包括:采样介质、采样深度、层位、加工粒度、指示元素及指标等。 4、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本测区内进行1:50000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地质—地理条件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在一个1:50000图幅中或在一个成矿远景区(带)的几个图幅中,尽可能选用一种化探方法,以利于资料的对比研究和地球化学图的拼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方法试验证明,确因条件不同,采用一种方法不能取得效果时,允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探方法。 2、水系沉积物测量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地理七年级上第1单元:达标训练(地球的运动) 达标训练基础?巩固?达标 1读图1.10,请在赤道上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方向。??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面向地球仪,靠近身体 的一侧半球,符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应该在赤道上向右画一箭头。??答案:如下图??图1.10 2读图1.11,完成下列各题。??图1.11 (1)在图1.11中,用///描绘出夜半球的范围。??(2)当北半球的节气时会出现这种光照情况,此时南北半球 的昼夜长短情况是。??解析:此题考查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相等。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北半球有可能是春分,也有可能是秋分。??答案:(1)如下图??(2)春分或秋 分相等 3请在图1.12中填写如下纬线的名称及其纬度: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在正确位置填写南北极点的纬度,在正确范围内填写地球五带的名称。??图1.12 答案:?? 4北极圈范围内全 部出现极昼现象的一天是()?? A.春分日 B.秋分日 C.夏至 日 D.冬至日??解析: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全部范围内都会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答案:C 5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且全年昼夜等长的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 B.南回归线上?? C.赤道上 D.北回归线上??解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一年为一个周期,所以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而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全年昼夜等长的地方只有赤道,而赤道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也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C。答案:C 6下列四个纬度中,最有可能四季分明的是()??A.40°N B.80°S C.21°S D.0°??解析:五带中具有四季 分明特点的是北温带和南温带,其纬度范围介于南北纬??23.5??°到南北纬66.5°之间。选项B属于南寒带,选项C属于热带,选项D 位于赤道,也属于热带,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A,位于北温带。??答案:A 7关于地球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东向 西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公转方向自南向北 D.地轴

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五号测量船(约150°E)对其进行同步监测。据此完成1~3题。 1.“嫦娥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总星系 2.卫星发射时,远望五号测量船所在地的地方时为() A.18时59分57秒 B.未到18时59分57秒 C.已过18时59分57秒 D.次日18时59分57秒 3.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A.没有大气层B.有自转运动 C.有公转运动D.存在生命现象 【解析】1选A,2选C,3选D。该题利用“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背景条件,分别考核天体系统、地方时的计算及地球的特殊性等相关知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形成天体系统地月系。北京(东八区)发射时,东经150°(东十区)的地方时应该为20时59分57秒,地球的特殊性是有生命存在。 4.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解析】选A。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即使没有地球自转,也有昼夜现象。

5.下列时间中,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 A.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 B.1月初到3月21日 C.3月21日到7月初 D.1月初到9月23日 【解析】选A。越接近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速度越快,1月初地球到达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6.刚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总因为倒时差而不适应,造成中美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D.纬度的不同 【解析】选B。因为地球的自转,使得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因而产生了时差。 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火炬于10月13日上午9:00在中山开始传递。回答7、8题。 7.火炬传递时,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的区时是( ) A.10月13日1点 B.10月13日4点 C.10月13日12点 D.10月12日1点 8.火炬从中山开始传递时,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 ) 图1 A.甲到乙之间 B.乙到丙之间

地球化学 实习二 实验二_pH-Eh关系图解的制作

《地球化学》实习二 pH-Eh关系图解的制作 一、实习目的 1、掌握H2O对自然环境中Eh的控制作用。 2、掌握pH-Eh关系图解的制作方法。 3、了解pH-Eh关系图解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二、实习原理 1、自然氧化-还原环境的极限 氧化上限: H2O ? 1/2O2 + 2H+ + 2e-E0=1.23V (P O2=0.21) E = E0 + (0.059/n)?log K E = 1.22 – 0.059pH 还原上限: H2? 2H+ + 2e-E0=0.00V (P H2=1) E = E0 + (0.059/n)?log K E = – 0.059pH 2、pH-Eh关系图解 以Eh为纵坐标,pH为横坐标,图示pH与Eh的关系。 以Fe3+-Fe2+、Fe(OH)3-Fe(OH)2、Fe2+-Fe(OH)3半反应为例,绘制pH-Eh关系图解。 三、实习内容 1、绘制H2O的pH-Eh关系图解 ⑴H2O的电化学半反应方程式: (-)H2O→1/2 O2 +2H++ 2e- E0 =1.23 V E = 1.23 + 0.03 log[p O2]1/2[H+]2 E = 1.22-0.059 pH 当pH=4时,E=0.984 当pH=9时,E=0.689 (+)H2 → 2H+ + 2e- E0 =0.00V E =-0.059pH-(0.059/2)log p H2 E =-0.059pH 当pH=4时,E=-0.236 当pH=9时,E=-0.531 2、以Fe2+、Fe(OH)2、Fe3+、Fe(OH)3形式为例,绘制Fe的pH-Eh关系图解。 选定条件:[Fe2+]=1 M和[Fe2+]=10-3 M两种情形。

1 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高中地球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地球部分(1) 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o经线,这时其所在的地点的区时不可能的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回答2~4题。 2.该地的经度约为()A.120°E B.125°E C.115°E D.110°E 3.该日可能在()A.11月B.9月C.7月D.5月 4.该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南海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印度洋B.印度洋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南海 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5-7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 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 5.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6.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7.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8、右下图为某学生自制的刻有钟点时间的圆盘,中心垂直插上一根高为10厘米的标杆,7条放射状线是该生在某日每隔2小时记录的标杆阴影的长度。正午时标杆影长10厘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此地纬度可能处北纬45° B.此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 C.此地可能位于南半球 D.此日全球昼夜平分 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 连珠“天象奇观。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 在日落之后的1小时内可能看到它。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中心点为极地。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0.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E)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 的时间段(北京时间)是()

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元素发现产生的影响

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元素发现产生的影响18世纪末,拉瓦锡做了如下实验:他用一个瓶颈弯曲的瓶子装了部分水银,该瓶叫做“曲颈甑”。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他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而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他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他发现,实验结束时,钟罩里的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他收集了红色的渣滓,用高温加热。“三仙丹”分解了,重新释放出气体。拉瓦锡总共得到7~8立方英寸的气体,正好与原先钟罩中失去的气体体积相等。至于剩下来的气体,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供呼吸用。拉瓦锡把那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称为“氧气”(也就是普利斯特里所谓的“脱燃素空气”、舍勒所谓的“火空气”),也由此证明了燃素说是一种不必要的学说。 氟的发现是一篇悲壮的历史。在制取氟气的过程中,有许多科学家中毒受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于氟的腐蚀性太强并且性质活泼,所以许多科学家经过多种实验尝试,都没能将氟气制出。直到1886年,摩瓦桑总结老师电解无水HF的经验,无水HF的熔点很低,但不导电,因此他把氟氢化钾加到无水HF中,使它变成导体,他用铂制的U形管来放置这种电解质,用铂铱合金做成电极,用萤石做出螺旋帽将管口盖住,用液态氯仿把U形管冷却到冷却到-23℃,根据以往经验,他决定用硅来检验是否有氟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而进入本世纪,化学实验技术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通过更为现代化的实验技术,合成了许多高分子化合物,如酚醛树脂、丁钠橡胶、尼龙纤维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在整个化学史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化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得以通过更为先进的实验仪器,来做出越加准确的定量实验,从而获得新元素或新理论,推动了化学的不断发展。 170112817 范玉雯

高等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关键词: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同位素 摘要: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解决的一些问题,着重介绍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中的原子,研究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问题,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其学科特点是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作用体系。着重研究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原子的自然历史,必然联系到元素自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热动力学条件。与有关学科密切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得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并繁衍出众多分支学科。运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进行大规模的土壤分散流和基岩地球化学测量。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地球化学专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一批新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继建立,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先进测试设备和技术的实验室和计算中心。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微疾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以及陨石化学、宇宙化学、岩石圈地球化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已全面展开,目前我国地球化学研究已逐渐进入到与国际合作研究并同步发展的阶段。 一.基本内容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定量地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地球各个部分,如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 1.定义:根据物质对不同孩长的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t 、定性分析的技术。 2.基本原理:(图1-1光吸收示意) 透光度T=It/lo 吸光度A=lg(lo/ I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i)定律:A=KLc K 为吸光率,L 为溶液厚度(em), c 为溶液浓度 (mol/L)] 摩尔吸光系数日ε: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 I.cm 的吸光度。 c=A/ε 3. 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2) 对比法元-KCLCx (3)计算法: e=A/ε (4)差示分析法(适用于浓度过浓成过稀) (5) 多组分湖合物测定 4.技术分类 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

可见光(400-760 nm) &紫外光(200~ 40m) &红外光(大于760 nm)分光光度法; 5.应用方向 有机物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体内的微量元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电脉技术 1.定义:带电荷的供试品在情性支持介质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 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脉动。使组分分离成族窄的区带,用透宜的检洲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请或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球形质点的迁移率与所带电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v=Q/6xrη 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的迁移率加速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离pl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迁移幸越大 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高子浓度增加时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4:技术分类: 自由电泳(无支持体) 区带电泳(有支持体):法纸电泳(常压及高压),博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波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柔丙烁配胶凝胶)等 5.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小分子物质滤纸、纤维素、硅胶薄膜电泳复杂大分子物质凝胶电泳 ⑴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①这种薄顺对蛋白质样品吸阴性小,消除纸电沫中出现的“拖尾”现象 ②分离理应快,电泳时间短 ③样品用最少: ④经过冰最酸乙醉溶液或其它看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丁对电泳图潜的光吸收措测店和爱的长期保 ------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胰岛素、游菌酶、胎儿甲种球

地球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地球运动基础练习题(Shanbingxiangbianji)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方向北极上空瞧自西向东,南极上空瞧自东向西 B、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 C、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赤道处最大 D、恒星日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A、产生昼夜现象 B、使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3、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公转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D、公转速度就是在近日点最慢,远日点最快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此日后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C、北半球正值夏季 D、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5、若黄赤交角从23°26′变为24°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6、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就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7、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中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就是: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赤道以北地区 8、冬至日,我国白昼最长的地点就是: A、曾母暗沙 B、武汉 C、沈阳 D、漠河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赤道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10、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赤道面与地轴的夹角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D、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夹角 11、当晨线与20°W经线重合时: A、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 B、西半球与昼半球重合 C、70°E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D、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12、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3、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A、季节变化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同 14、在下列地点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就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15、轮船在40°N航行,当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就是10时,此时该船的经度位置就是 A、75°E B、94°E C、150°E D、165°E 16、根据提速动车组列车时刻表,乘坐下表中那一车次的旅客到终点站时瞧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 动车组车次始发站终点站开车时间终到时间 D21 北京长春07:15 13:31 D201 南昌长沙08:00 11:15 D584 宝鸡西安11:11 12:23 D776 深圳广州11:18 12:28 注:长春(43°53′N,125°20′E),长沙(28°11′N,113°00′E) 西安(34°15′N,108°55′E),广州(23°00′N,113°13′E), A、D21 B、D201 C、D584 D、D776 17、下图中表示夏至日的就是( ) 18、下列节日中,哈尔滨白昼最长的就是( ) A、劳动节 B、建军节 C、教师节 D、国庆节 19、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就是( ) A、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快→慢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就是大→小→大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就是小→大→小 D、南半球昼长的变化就是短→长→短 20、6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的地方位于( ) A、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B、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C、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21、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就是( ) A、北京 B、哈尔滨 C、南昌 D、广州 22、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就是( ) A、海口 B、汕头 C、上海 D、北京 23、对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的就是 A、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1.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现象 B.季节变化现象 C.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D.昼夜更替现象 2.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3.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小时分钟小时分钟 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的时间是() 10月1日点9月30日点 10月1日点10月2日点 5.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这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围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D.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 6.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B.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C.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 D.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月 7.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8.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0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9.当北京昼长大于夜长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A.赤道以南地区 B.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10.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11.有关昼夜长短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在温带 B.太阳直射在哪条纬线上,该纬线上的地区就昼长夜短 C.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化学实验技术预备知识(

实验一化学实验技术预备知识(3学时)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实验技术》课的目的、任务以及课程考核办法。 2.熟悉实验室规则、实验课的程序和要求、实验室安全守则。 3.了解玻工操作和塞子钻孔技术。 二、实验内容 (-)煤气灯的使用 1.拆、装煤气灯以弄清其构造。 2.观察黄色火焰的形成。关闭空气入口,擦燃火柴,稍打开煤气开关,将燃着的火柴放在灯管口将煤气点燃。调节煤气开关或灯座下(或侧面)的螺旋针阀,使火焰保持适当高度。此时火焰呈黄色,用一内盛少量水的蒸发皿放在黄色火焰上,皿底逐渐发黑(为什么?)。 3.调节正常火焰①。旋转灯管,逐渐加大空气进入量,黄色火焰逐渐变蓝,并出现三层正常火焰,观察各层火焰的颜色。用一根小木条或小竹支伸入至焰心,观察何处先燃;为什么?用一根玻管伸入焰心,然后用火柴点燃玻璃管另一端逸出的气体(说明为什么?) 4.关闭煤气灯开关。 (二)截断玻璃管和玻璃捧 1.基本操作 第一步:将玻璃管平放在桌面上,用锉刀的棱或小砂轮片(或破瓷片的断口)在左手拇指按住玻璃管的地方用力锉出一道凹痕(图3-30)。应该向一个方向锉,不要来回锉,锉出来的凹痕应与玻璃管垂直,这样才能保证折断后的玻璃管截面是平整的。然后双手持玻璃管(凹痕向外),用拇指在凹痕的后面轻轻外推,同时食指和拇指把玻璃管向外拉,以折断玻璃管(图3-32)。截断玻璃棒的操作与截断玻璃管相同。 第二步:玻璃管的截断面很锋利,容易把手划破,且难以插入塞子的圆孔内,所以必须在煤气灯的氧化焰中熔烧②。把截断面斜插入氧化焰中熔烧时,要缓慢地转动玻璃管使熔烧均匀,直到熔烧光滑为止(图3-32)。灼热的玻璃管,应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要放在桌上,也不要用手去摸,以免烫伤。 玻璃棒也同样需要熔烧。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作者: ————————————————————————————————日期:

生物化学实验考试试题

细胞破碎 1 常用的细胞破碎的方法有哪些? 机械法:研磨,高速捣碎机;物理法:反复冻溶,超声波破碎,压榨法;化学与生物化学法:自溶,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 2 有机溶剂法破碎细胞原理,常用的有机溶剂有哪些? 有机溶剂溶解细胞壁并使之失稳。比如笨、甲苯、氯仿、二甲苯及高级醇等 3酶法破碎细胞原理:酶分解作用 4反复冻融法破碎细胞原理:通过反复将细胞放在低温下突然冷却和室温下融化达到破壁作用 层析技术 1.什么叫层析技术? 层析技术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别(分子亲和力、吸附力、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其中一个是固定相,另一个是流动相,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而使其分离的方法。 2、按层析过程的机理,层析法分哪几类?按操作形式不同又分哪三类?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分类,层析主要可以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 按操作形式不同又分层析可以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 3.指出常用层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凝胶层析法:⑴脱盐;⑵用于分离提纯;⑶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⑷高分子溶液的浓缩离子交换层析法: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也可用于分离核酸、核苷酸及其它带电荷的生物分子 高效液相层析法:⑴液-固吸附层析;⑵液-液分配层析;⑶离子交换层析 4.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分离蛋白质原理是什么? 大小不同的分子经过的路线长短不同而达到分离作用。 5.用SephadexG25脱盐时蛋白质和盐哪个先出峰?蛋白质 6.相对分子量为8万和10万的蛋白质能否在SephadexG-75柱中分开?为什么?不能,分子量差距太小。 7.将分子量分别为a(90000)、b(45000)、c(110 000)的三种蛋白质混合溶液进行凝胶过滤层析,正常情况下,将它们按被洗脱下来的先后排序。c、a、b 8.离子交换层析与凝胶过滤哪种分辨率高?离子交换层析较高。 9.如果样品中只有Ala和His(Ala pI=6.0,His pI=7.6),在pH4条件下,这两种氨基酸那一种与CM(阳离子交换剂)结合的紧密?如果用pH4-7的洗脱液梯度洗脱,那种氨基酸先洗脱出来?Ala 10. 柱层析时湿装柱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用水灌注、不能有气泡。 11.说说离子交换层析中洗脱液的选择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