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_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_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_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

刘 献 君①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高等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个性化教育立足“生本”教育,基于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体现渗透式教育。高等学校应通过培育学科专业特色,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针对性教学,设置“潜能导师”,营造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等途径,实施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高等学校;个性化;个性化教育;“生本”教育;和谐教育;潜能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0;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1)03-0001-09

Exploration on Individ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LIU Xian-jun

(Huaz hong University o f Science&T 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Carrying out individuality educatio n in hig her education institutio ns is the out-come of under standing the true essence of education,the appeal of acclimatizing hig he r edu-cation m assificatio n,and also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cultivating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and realizing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 n.Individuality educatio n is based on student-o rien-ted educatio n and harmonious educatio n,w hich highlig hts self-education and pervasive edu-cation.H 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cultiv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disciplines and majors,m ake the individual cultiv ation plan to every student,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pro cedure,carry out pe rtinence teaching,select tutors w ho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po tentiality,construct enviro nment appropriate fo r individuality education,w hich is helpful to practice individ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ions;individuality;individuality education;student -o riented education;harmonious education;tutor s

一些事物的发展往往起于偶然,并从偶然走向必然。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以下简称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的创建,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文华学院在2003年建立之初,就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在2005年7月召开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第一次暑期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上,学校从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出发,针对160多位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根本不

·

1

·

2011年3月

第32卷 第3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 f Higher Education

M ar.,2011

Vo l.32 N o.3

①收稿日期:2011-02-15

作者简介:刘献君(1945-),男,湖南宁乡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德育、院校研究。

想学习”的学生,决定成立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会后,学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教师首先分别找这160多位学生个别谈心。谈心发现,这些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状况、不同的苦恼,学习困难各有不同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关注、关心、帮助,才能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按照这一思路,经过逐个分析、帮助,他们的学习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其中有3位学生还考取了研究生。这一事例,促使我们产生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设想。自此,我们开始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思想、理念,并从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等方面探索实施个性化教育。2009年元月,以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刘吉同志为组长的“中国教育满意度课题调研组”来校调研,听取汇报后,对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给了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的信心。2009年7月,学校召开了以“个性化教育”为主题的第五次暑期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会上一致赞同将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加以建设,逐步创建有自身特色的学校个性化教育体系。其间,周远清、潘懋元、顾明远、杨叔子、李培根、张楚廷、李延保等教育界有影响的领导、学者来到学校,对个性化教育给予了指导和支持。经过近六年的努力,我校的个性化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理解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六年的探索,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1.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人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主体性,启迪人的精神生活的独立性,从经验的发展来实现个体发展的完整性。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即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

早期的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则忽视了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工业,其表现之一就是大班教学。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适应时代发展,夸美纽斯首创大班教学,并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大班教学拥有高效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优势,但较少考虑学生个性、社会需求及人生目标的多样性,仅仅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就像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为了纠正这种倾向,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探索,个性化教育正在全球兴起。例如,1996年6月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全纳性教育”,意即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儿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都有特殊需要,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应当努力去适合学生的状况;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不是残疾儿童的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的精致的教育,特殊教育可以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发挥作用,等等。[1]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纲要》为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个性化教育中,提出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具有重大的意义。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被激发并对人的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尚有90%的潜力未被运用。人生是短暂的,面对人类自身如此巨大的潜能,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潜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大学生的机体尤其是大脑的构成和机能已基本成熟并渐趋完善,不仅具有较高的感知觉和观察力,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运用潜能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处于人生开发及运用个人潜能的黄金时期。潜能靠开发和发掘,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种子在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3]个性化教育就是强调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即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因此,如何引导及帮助大学生有效开发及运用自身的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2.开展个性化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显著的外在特

·2·

征是学生规模的扩大。我国1952年高校招生人数仅为6.6万人,在校学生人数,1998年为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02年为1600万人,毛入学率为15%;2005年为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2009年为2979万人,毛入学率为24.2%。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指出:“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相关。增长对实施增长的教育系统和支持增长的社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从高等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冒出来,如财务、控制与管理,招生与学生选择、课程与教学方式、教职工的招聘,培训与社会化,标准设置与维护、考试方式与资格授予、学生住宿与工作安排,动机与士气,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增长冲击了高等教育形态与行为的各个方面。”[4]在这些变化和要求中,大众化呼唤个性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首先,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现在我们正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在经济、社会、生活、政治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全新的特征: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一种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形态;在社会方面,表现为具有信息基础设施完备性、社会服务包容性、社会发展协调的网络化社会;在生活方面,形成了生活工具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内容数字化的数字化生活;在政治上,要求建立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信息社会需要品种多样的生产,有多种职业要求,社会发展节奏加快,适应信息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时代要求。信息社会又是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离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因而信息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

其次,从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来分析。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教育的学生来源具有更大的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如何推动所有的学生走向成功,是一项重大课题。大众化时代与精英时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学习障碍学生人数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文华学院一个课题组曾对学习障碍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处于漫无目的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差;学习动机短暂、浮浅、游移、摇摆;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交活动、游艺活动过度;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卑、封闭、忧郁、焦虑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也是千差万别的。面对大众化时期学生极大的多样性、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最佳选择。在信息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种工作和生活,都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将进入各种千差万别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差别巨大。因此,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岗位,学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求。学生的多种需求,呼唤个性化教育。

3.开展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改变、付出、风险,培养创新人才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新与个性化教育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必然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另一方面,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为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才可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创新的范围很广,创新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发掘每个人各自的优势潜能,找准自己可能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点,最大限度地产生创新成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认为,一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潜能:语言潜能、数理逻辑潜能、空间潜能、身体运动潜能、音乐潜能、人际关系潜能和自我认识潜能。但人的潜能因个体差异而呈不均衡分布状态,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潜能,也有各自的弱势潜能和一般潜能。而且不同人的潜能显现的时间不同,有的显现较早,有的显现较晚;潜能显现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超常态显现,有

·

3

·

的以负面形式显现,有的则以平庸方式显现。在个性化教育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创新方向,增强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的教育自古以来一直都比较强调个性发展,注重创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在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修辞学方法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文艺复兴时期以重视个性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近现代以来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及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等等,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创新。[5]在我国,虽然孔子早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的制约,我们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挑错”教育,教师、父母对照好学生、好孩子的共同标准,随时随地指出学生、子女的毛病,令其改正,以达到共同标准的要求。在我国,实行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个性化教育对于培养创新精神、个人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

4.开展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及制度保障体系下,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6],十分重要。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四个方面的内容。机会公平是指以公正为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保证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及社会生活,能够通过法律及制度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7]。现代教育的产生,首先是从教育平等开始的。

有学者将教育机会公平分为“就学机会公平”,“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三个层次。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育机会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要求学校和教师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活动、学生管理中,都不要把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机会(如课堂表达的机会、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担任管理角色的机会、参与科研的机会、获得奖励的机会、社会实践的机会、勤工助学的机会等)长期或过多地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应将这些机会公平地给予所有的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8]。学校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即公平的教育机会。

文华学院在2005年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因而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尽力给优秀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同时,十分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为每一个困难学生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课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好的成绩。事实充分证明,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总之,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激励每一个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为,努力成才。

二、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探索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从心理学对个性的界定来看,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教育学领域,一般认为,个性是类特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区和社区特点、教育性和时代特性在具体个体身上的独特组合。在某一个人身上,它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个性。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个性不等于特性,个性是共性和特性的统一。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是人的生命属性。任何事物都有特性,没有特性,跟其他事物就不能区分。共性是人类群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典型特征,如人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只有特性和共性相结合,才能形成个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个性是可以认识、把握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个性修养和教育是无止境的。这就奠定了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

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对应的是划一性教育,即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育。它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力图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个性化教育不等同于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一对一,多对一,

·4·

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教学。个别教育的形式能够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时空,有利于个性张扬,但不必然带来个性的发展。个别教育能否起到个性化教育的作用,取决于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个性化教育也不同于差异教育、扬长教育、特长教育。个性化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立足“生本”教育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生本”教育首先要认识到“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9]。以人为本将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归结于人自身,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展是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认清“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是自由性的存在”,“人是创造性的存在”[10],从而重视人的精神,以精神提升人,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工具,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学校要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教师、职员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谋求适合差异的教育教学方略。为此,在个性化教育中,要实现教育民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还是学生的朋友,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方式。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个性化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

2.基于和谐教育

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完整人的全部个性的和谐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和谐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素质具有全面性,个性也具有全面性,但个性化教育摒弃平均发展,整齐划一的发展,强调诸要素的和谐发展。人的诸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突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突出某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从而使个性更加优化。全面性还表现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化总是具体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在每一个体身上必然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另一方面,个性化必然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个性化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性化。[11]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是社会性存在,也是自然性存在,人是“自然的社会动物”。人的动物性在人的社会中才能人化,人的社会性只有以自然性为基础才能存在。人的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个性的自然性是指作为形成个性物质基础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自然性是个性的特质载体,是个性形成的物质条件。个性的自然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品质,不能预定个性的发展方向,但它却构成了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个性的形成。人更是社会实体,人作为自然实体降生于世,具有动物完全不同的环境,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个性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展、形成。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构成一体,对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突出自我教育

个性发展是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个性的形成必须经过“自我建构”。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求教,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2]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意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反映。积极倡导和践行个性化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3]个性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因此,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教育者要通过情景假设、心理暗示、信息聚焦、目标锁定、自我激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启迪智慧,发掘潜能,从而达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4.体现渗透式教育

个性化教育不是外在于现行教育体系的独立的教育过程、教育体系,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应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首先,要运用个性化教育思想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其次,要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使之体现个性化教育。例如,学生考研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我们将组织、帮助学生考研的过程作为个性化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

·

5

·

趣、优势潜能方向、特长,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一般而言,读本科主要是选学校,读硕士主要是选专业,读博士主要是选导师。通过考研,学生重新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专业,而且,由于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2010年,文华学院学生的考研率已达15.9%。再次,将个性化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我国的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主要问题是家长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和学习教育知识、教育方法,提供教育资料,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非常灵活,但社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引导性,学校有责任通过普及教育思想、教育知识,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引导社会教育。

三、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六年来,文华学院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取得了初步的效果。首先,在推进个性化教育实践方面,经过反复研讨,形成了以下认识和思路:教育目标注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社会需要、全面发展而又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开放式,强调课程弹性和时间弹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个性化和公开化,建立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向学生公开教学计划,使学生有目的、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之中;教学模式注重主体性、创造性、生活性和情趣性,推进小班教学、小组教学、研究性课程、读写议教学,建立针对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注重全方位评定教与学;教学手段注重实践和网络。同时,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以下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1.培育学科专业特色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校要有特色,学科专业要有特色。文华学院创建之初,即定位于“多科性、教学型、开放式”,“以工学为主、多学科交叉发展”。为主动适应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结构。如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设置了机械、电力、动力、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面对国家城镇化发展趋势,设置了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为适应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科技产业发展,设置了光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为适应武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试点城市的发展需要,增设了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在个性化教育中,根据学校“坚持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各学科专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认真研究,努力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

例如,经管学部根据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要求,经济与管理两类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学生就业的需要以及其他学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决定以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专业特色。为此,经管学部采取设立多个专业特色方向、调整课程结构、设立辅修专业、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等各种方式,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

信息学部认真分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网络通信技术”已成为关键的技术之一,而最能体现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技术成就的是“嵌入式信息系统”,因此,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与“嵌入式信息系统”相融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信息学部通过实施模块化教学,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纳入教学环节,实施专业导师制,加大专业与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使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信息人才市场上的“宠儿”。

2.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

三本学生相对一本、二本学生,学习基础要差一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经历了一次“补差”与“扬长”的争论。一些教师认为,对这些学生主要是“补差”,针对他们知识上的缺陷,帮助他们打好基础;一些教师则认为,应“扬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尽力发挥他们的优势、长处,从而“长善求失”,让他们用自己的长处去克服自己的短处,培养个性化人才。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立足于“扬长”,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其主要措施是:

(1)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尽管我们录取的学生基本上是第一志愿,但进校后,由于对自己兴趣、特长、志向的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对就业去向的进一步了解,部分学生有了重新选择专业的意愿。学校决定,学生愿意转专业的,经过一定的程序,都可以转。现在约有20%的学生调整了自己的专业。学生重新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以后,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还实行了具有弹性、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将专业课程分为基本要求课程

·6·

和选择课程两大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例如,中文系将基础性教学、提高性教学、技能性教学三者合一,设置专业提高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提高模块,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

(2)实行优才优育计划。针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实施优才优育计划。如针对考研的学生,学校调整课程设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习教室,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提供辅修专业计划和适应个性发展的课程计划,并指导学习优秀的学生选择;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兴趣小组,组织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为给学习障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2005年,针对160多位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学校组织干部、教师,逐个与他们交流,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改进学习的对策。通过这次活动,这些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按时完成了学业,其中有20位学生获得了学习进步奖,3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为严肃学习纪律,建设优良学风,2008年学校对171名学习障碍学生作出了留级处理。但在执行过程中,按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对他们逐个进行分析,为每一名留级学生定制了一份单独的培养计划,精心制订了个人课表,在不多收学生一分钱的情况下,学部领导、教师、家长共同帮助每位学生实施自己的培养计划。不少学生从中受到感动,从而转变了学习态度,发奋读书,学习状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171名学生中,有137名完成了学业,其中部分学生赶上了学习进度,随原班级毕业。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创新是一种思维,它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才会有创新的底蕴。”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实习,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对口实习;建立各种社团,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公益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绿色环保、与空巢老人结对,参加公益演出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如“我当三天家长”、“大学生生存体验”、“阳光行动”、“今天我当辅导员”、“今天我当校勤服务人员”、“关爱老人接力”等;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到企业、商店、街道、学校等打工、调研;采访名家大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如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采访了李安、李尔重、潘懋元、顾明远、杨叔子、李培根、杨福家、易中天、于丹、郑渊洁、熊召政、方方、白岩松、叶永烈、刘墉等数十位名人名家。

通过实践,学生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感悟,如“通过参加辩论赛,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比赛让我更加自信”,“财力代表过去,能力代表未来”,“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上,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自己创造的”,“`想要'和`得到'之间是`做到'”,“加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兴趣;深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激情;融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责任”,“人字很好写,但是要相互支撑着”,“实践+自信=成功”,“付出+坚持=成果”,“大学的档次并不能决定什么,一个人的未来怎样,还是得靠自己”,等等。一位学生骑自行车行走2100公里进入西藏,发出了“心中有梦,远方便不再遥远;勇于践行,远方便在路上”的感慨。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深刻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4.实施针对性教学

课程教学是基本的教学环节。个性化教育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实施针对性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们自觉地“把观察学生纳入职务范畴,专门花时间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学习的疑惑”。实施针对性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树立自信心。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实施针对性教学,要有招数,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近几年来,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实施体验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分层教学、跳跃式教学、案例教学、交际式教学法、头脑风暴、课程发掘、反思性教学、亲情教学模式,“留点遗憾”教学法等,收到了好的效果。

例如,数学教研室在个性化教育中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科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量化”思想,以适应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在课堂上实施快乐教学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用数学解决问题思路巧妙,方法简明有序,数学中趣味无穷,并改革考试方法,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经管类学生,推行模块式教学改革,精讲多练,使数学课程不成为他们学习的“拦路虎”。对于理工类学生,则要让他们懂得“工程研究有多深,取决于数学基础有多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严格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设深度不同的课程,组织课外研究活动,

·

7

·

使他们各得其所。一位文科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数学以前在我印象中是枯燥的东西,来到大学后,重新接触数学,我感觉它不像以前那么乏味,而显得那么有趣。今后,我将进一步学习,让生动的数字在我的生活中发光发亮。”

又如,信息学部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兴趣,把具有共同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分别建立若干小组,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以重点培养。外语学部采取分级分层教学、小班教学、开发自主学习课程、构建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教育。城建学部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工程方案的设计和竞标,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等等。

5.设置“潜能导师”

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学校决定设置“潜能导师”。潜能导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并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潜能导师由学校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部分行政人员以及学校聘请的校外各方面的成功人士担任。学校成立了“潜能导师委员会”,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潜能导师试行办法》,编印了《潜能导师工作手册》。2009年,学校聘请了首批177名潜能导师,指导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初步尝试,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推行潜能导师制度。

首批潜能导师以高度的责任感,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规划大学学习和人生。潜能导师的帮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增强了自信,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导师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测试(包括我是谁,多元智能,职业兴趣等);个别交流,集体沟通;QQ、博客交流;制订学习规划、生涯发展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建立个人档案袋;写中文日记、英文日记;“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等等。

四、营造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在美国,围绕“大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80年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认为大学对学生的影响,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二是融入学校所提供的氛围。可见,环境氛围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泡菜理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等等观点,都是对环境氛围重要性的深刻领悟。一些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里,你自觉不自觉都在成长。”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平等、和谐,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质疑的氛围,让学生从中学习、感受、感悟,静化心灵,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完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要营造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1.要让全体师生员工认同个性化教育思想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自2005年起,学校通过报告会、研讨会、学习会、交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探索个性化教育。2009年学校暑期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研讨了个性化教育。大家认为,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文华学院创建办学特色过程中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境界、理想,是一种追求、精神,也是一种责任。开展个性化教育是“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领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实施个性教育,要着重把握几个关键点,如生命的独特性,尊重每个独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潜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形成多维型的个性化思维方式;自信的根基性,有了自信才能促进个性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要有大手笔和扎实的措施,学校在原有措施的基础上又决定设置“潜能导师”,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等。研讨会一致赞同将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现在,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教师努力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职员努力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工作,学生努力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学习。

2.创建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开展个性化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风建设十分重要。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学风建设:

(1)以优良的师德和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学校要求教师以自己的品德影响学生;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增强课堂吸引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一批优秀的教师正按照学校的要求身体力行,受到学生好评。

(2)加强考试管理。考试作弊在我国已成为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加强学风建设要从严肃考风、

·8·

考纪抓起,维护教育考试的公平、公信和诚信的学术环境,切实加强考试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纪律,对违反考场纪律的作弊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例如,2008年学校对10名代考学生和1名两次作弊学生作出了开除学籍处理,对37名作弊学生分别作出了严重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处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既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通过抓“三早”(早起床、早锻炼、早学习)、“四率”(早晚自习率、到课率、作业完成率、成绩通过率)和周日晚点名、开展文明寝室建设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4)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夸美纽斯指出:“……这类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美的程度。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而制度恢复之时,一切也就恢复。”[14]制度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要制定制度,更要执行制度。学校一方面根据个性化教育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一方面加大力度,严格执行制度。

3.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开展个性化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心境,生活快乐,因此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除重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实训大楼建设和生活设施建设外,还经常听取学生意见,改进生活设施和学生生活服务。例如,针对开水房、澡堂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亲自走访有关高校,指导设计,在每栋学生公寓一楼设置开水房,配备刷卡式电热水器,提供24小时开水供应;按照单人单间标准,对澡堂进行全面改造,确保澡堂全天开放。经过学生组织的调查,多数学生对开水供应、澡堂改造、食堂服务表示满意。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辅助单位以及后勤服务部门,则根据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主动开展个性化服务,根据师生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适应和满足师生的需要。

4.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

为鼓励教职工在实施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营造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决定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个性化教育创新奖”项目要在帮助学生发掘个人优势潜能、发展个性特长方面,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措施,在实践检验中显现出显著的成效,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个性化教育创新奖”获得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风,忠诚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直接参加“个性化教育创新奖”项目的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的全过程,并作出了主要贡献。2010年,学校进行了首次“个性化教育创新奖”评选,表彰了7个先进集体和5位先进个人,并在表彰后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他们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认识、做法、经验和体会,对全校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们对个性化教育虽然进行了六年的探索,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个性化教育理念、模式、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开展个性化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贺红.特殊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特殊教育管理

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6):

43-44.

[2][6][7][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弗罗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33.

[4] T ROW M.Pro blems in the T ranstion F or m to M ass

Hig her Eduction[C]//Conference on Future St ruc ture s

of P ost-secondary Educatio n,Par is:O ECD,1973. [5] 何旭明.从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看创新教育[J].教

育与现代化,2000,(4):67.

[9]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 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

等教育研究,2004,(4).

[11] 刘彦文.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J].教育评

论,2000,(4):18.

[12] 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J].教

育研究,1994,(10):32.

[13]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92:47.

[14]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0:242.

(本文责任编辑 曾 伟)

·

9

·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发表时间:2015-07-08T11:43:40.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作者:石钦[导读] 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石钦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有效地反映了国家的艺术水平,而且也能体现出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竞争力,所以,应该充分重视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这里以云南的高校为例进行说明,主要探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希望对于今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素质教育 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另外,不同的地区发展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里以云南为例,可以看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很多专家对此深感忧虑,展开广泛而更进一层的研讨,试图寻求造成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发展困境的缘故和解决办法,并获得一定的阶段性效果,比如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的探索得到业界的认可。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对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深。高校固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性格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导致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的隐患直接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在就业的压力之下,老师和学生都把重点放在知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上,这样就使得学生人文和艺术的潜力没有发掘出来。把公共艺术教育设立在选修课或者还不如选修课的位置,这在云南的某个学校被学生戏称为“豆芽”学科,作为专业课学习累了时的一种放松课程,听听教师讲课,听听乐曲,观赏一下名山名画,一般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欠缺一定的深度,把公共艺术课置于一边。 2.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目的性不强与理性不足。孔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诗、礼、乐对人修养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讲即艺术能熏陶人的涵养,宜于修身养性,各高校以公共课的形式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其终极目标即为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科内容上不但要丰富,并且应该全方面涵盖不同艺术门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云南的很多地方,一些普通高校到目前为止都还存在着对一些课程内容设置非常狭窄的现象,将公共艺术非常简单地诠释为音乐课和美术课,把授课的内容限制在了这两个艺术的领域里,这就限制住了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对教学目的也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只是将音乐和美术专业课程简单删减处理后应用,将精英化的深度教育与大众化的广度教育混为一体。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1.专业化。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方向来说,应该考虑到其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否则,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不能有效改变原有的问题。第一,应该保证教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还应该保证所选用的教材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不能简单照搬专业艺术课的相应教材。其次,还要向专业的管理组织、制度更进一层的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专业的进展在高校管理体系内部具有单独的代言人和切实可行的规定。还有,应该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与时俱进的评价制度能够更好地监督公共艺术教育的执行状况,使得教学效果最佳。 2.氛围化。氛围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课时少于各专业课的数量,这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有限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必然要求开辟第二课堂。这第二课堂不仅包括大学校园常见的各种艺术团体,还要发展各种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和交流讨论会等,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课以多种不同于课堂的形式开展起来,更符合“实践”二字的本意,在全校范围内甚至与其他高校和校外专业艺术团体之间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达到人人学艺术、人人懂艺术、人人会欣赏艺术的效果。 3.持续化。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发展的必选之路则是持续化,思想的持续化发展亦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保证。持续化的概念不仅表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更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涵盖的各个艺术学科面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向上,这是不同于专业艺术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追求。持续化发展同样也体现在不同艺术种类间的融合发展上,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出很多不同的事物,例如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得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水平等也可以由此得以体现。融合发展更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普通高等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主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促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位的上升,给予规范的学科管理和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的支持。追溯其根源,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有赖于深化自身内容,不然,公共艺术教育将只是停留于形式或是依靠别的专业,均对自身进步与教学效果无益。参考文献 [1]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 2010, (4),70-71。 [2]叶小玲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 2011, (5),96-97。 [3]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4),62-63。

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分析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为依托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也广泛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美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观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在发生变化,多媒体技术、网络动画技术、网络广告设计等新课程加入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探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如何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教育;改革;分析 新媒体指利用新技术开发创造出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继报纸、书籍、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新媒体的受众范围较广,传递信息的方法多样,内容详细,能促进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往的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是理论教育,教师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以临摹、手工绘画等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这种教学内容和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与预想中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差距。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媒体具有信息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网络的发达使视频、图像等资料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它开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局面,丰富了高校美术的教育资源,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将新媒体引入高校的美术教育,能够使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

新的台阶。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可以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它可以跨越地域、种族、年龄和性别的障碍完成感情上的沟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美术课程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的文化内涵,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多元化的文明。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发现和总结的过程。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能够获得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创造美,并能通过学习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自我完善。美术的价值并不仅在于能为社会提供美术类的专业人才,而且在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要使新媒体更好地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就需要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情况。只有深刻了解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推动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学科门类:纯美术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和其他类别专业。三个大专业下设若干个研究方向。如,美术学可以分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油画、国画、公共艺术、综合艺术绘画等侧重于研究某一方向的小专业;设计类可以分为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其他类专业包括书法、摄影、篆刻等。由于高校在教育体系中逐渐融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一些高校增加了新的专业,如动画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广告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介绍

学生管理工作介绍 首先谈的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辅导员 “用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知识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一、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人眼中的高校辅导员,不外乎就是一名“班主任”,工作也就是一些传达学校文件、管理学生生活、抓抓学生学习,以“不出事”为第一目标,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岗位。这其实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异化。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普遍存在,我们才有必要对高校辅导员作一番重新认识。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这支队伍加强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工作是学校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 我们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学生工作的末端环节,也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学校的全部工作大致可分为:教学、行政和后勤三大部分,无论哪一部分的工作,只要涉及到学生,都需要我们辅导员来具体实施。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既包括对学校政策的领会和解释,又包括对学生意见的搜集;既包括协助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又包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活动;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辅导,又要负责各种补助、评优、贷款等等琐碎事务。总之,如果把高等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来看,辅导员工作无疑是这个有机体重要的环节和枢纽,换言之,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效率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成效。 2.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幸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在这里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完成繁重的学业,而且要学会做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处事,为适应未来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们毕竟年轻,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朝气蓬勃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思想、性格、心理上的弱点,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比较淡薄等等,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可以说是处于思想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否能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正确加以引导,以理,以情,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帮助引

(完整版)美术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和方法

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和方法 (一)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和研究任务 抽象↑ 教育学一般原理 学科教育学 ∣ 美术教育学 美术教学论 具体↓ 美术教学法(美术教材教法) 上面这个示意图展示了美术教育学在整个教育学科中的位置,以及从美术教学法到教育学的不同层次关系。就一门学科而言,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才有存在的价值。譬如,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学的具体方法,美术教学论则主要研究与美术教学相关的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问题。那么,美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什么呢? 美术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美术学科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这种基本规律由美术教育的诸种因素在一定环境中的互动性揭示出来。因此,美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美术教育的学习问题、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课程问题、美术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问题、美术教育的教师问题以及美术教育的环境与管理问题等。相对于一般教育学,它更为具体,更注重和强调学科性;比起美术教学法和美术教学论,它研究的问题叉更具普遍性、范围更广、理论层次更高。可以说。美术教育学不爱要研究美术教学的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要研究美术学科形成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既研究具体的应用问题,也研究一般的理论问题。因此可以认为,美术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理论性 1.所谓理论性应体现为对现实事物的概括性的知识体系,必须具有抽象与概括的品性。其具体方式为: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与非本质属性相分离.茹咎这茄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联结起来,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美术教育学就是这样一棼理论体系,不仅仅像美术教学法那样是人们对美术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而是上升到理论认识的一种结果。 2.应用性 美术教育学绝非一种纯粹的理论体系.它比一般教育学原理更为具体,不仅要描述美术教育

大学个性化教育报告

关于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的学习 一:个性发展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培养年轻一代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促进一个个活生生的"未熟"个体发展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因此,正确反映一定社会需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的科学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他们的身心发展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教育活动,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去培养、发展一个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重视个性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个性发展始终是一种动力,其魅力就在于它符合人类愿望--充分、自由的发展.人们业已察觉到: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主体意识,形成创造才能,提高个人价值,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教育既要培养会生产的人,也要培养会生活的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的生存及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育不仅要反映社会的要求,还必须充分反映人的本性要求,这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所在,因此,培养学生个性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要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性。 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目的是量身定制的、是个性化的,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化的、被限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尊重个人选择的、符合个性倾向的,是结构化的、多元化的、阶段性的、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不是学校教育中单一的灌输学科知识、追求考试成绩、考取名牌学校和获取学历学位等作为学生和学校的目标;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帮助被教育对象或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也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口号。个性化教育是帮助被教育对象或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帮助他成为一个他个人和家庭所希望、适应社会所要求的那种个性的人;个性化教育是帮助被教育对象或学生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帮助他做好或做成他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或给予他做好或做成他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的能力; 二:个性发展教育醒目介绍 小组名称:教师教学能力训练和培养 试讲内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小组培养目的:对要进入校园教书育人的学生进行培养,意在提高教学能力和职业认知,是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并且对职业必须要具备能力及习惯进行培养,教案的设计是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从教案的设计可以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培养,因此本小组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教案的设计及试讲来进行。 三: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过程 3.1个性发展教育过程:

高校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高校美术教师的资源配置问题。 高校所选择的教师从学历上看基本上都是硕士毕业,对于美术专业的教师学历要求也是如此,从当前的美术教育的专业上来看,高校的教师在学习的科目上都是比较广泛的,其中还包括非常多的公共项目, 对于一些专业的知识学习并不深入,在学生本科阶段中对于各个专业的划分不断细化,但是对于研究生阶段来说,专业还是相对比较分散,在学习当中容易导致知识不系统性的情况发生,如果进入硕士或者博士阶段,学生们会选择其中某个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在美术专业当中也是这样,例如在本科院校的国画专业中,主要是对于山水进行研究,还对于相关的专业内容进行广泛的学习,但是从研究生阶段来说其绘画技术专业性更强,但是这些研究生进入院校当中当教师时,会需要自己去教授一门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时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之后还需要进行学习,这样加大了教育教学的难度,博士生研究的课题就更加深入,因此从博士院校毕业的教师更适合去做导师,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而对于一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就相对并不适合。二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能 力和专业水平,而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却没有更加关注,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何进行培养的相关话题比较少, 另外我国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在对接受形成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实际的专业学习过程当中,更多的学校还只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们单一地去学习一些

理论知识,而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完全理解, 后期已经无法更好用到生活当中,因为我国教育方式上相对比较传统,这对于学生们培养发散思维很难,同时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普遍缺乏学习意识。三教学中缺乏德育的渗透。对于一些高校当中开展专门针对美术学生的课程来看,对于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强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技术和技巧进行强调,而忽视对于文化课程的教学将会对学生的拓展思维形成阻碍。从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当中对于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综合素质上来看,只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对于综合素质却并没有进行强化。 同时对于高校中专门学习的学生来说,更多以专业课程为主,将文化课程知识作为辅助进行学习,因为高校美术教师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对文化课程教学并不关注,因为美术学生在升学考试时,考试模式相对比较特殊,相比只是单纯学习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说,升学的几率相对比较大,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发展能够看到一个现象就 是专业艺术学校的学生文化成绩不好,因此只有将文化修养进行提升才能更好地对美术教学进行提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四教学定位以及教学体制的盲目性。目前,大量开设美术专业的高校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当前,我国部分美术教育并未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引起足 够重视,大量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不知要去向何处,有的被迫放弃本专业,从而导致自身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荒废,同时也使国家的教育资源被浪费,未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有一些高校在教学内容

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启发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工作研究 GONGZUO YANJIU 有节制地交流,增进友谊。 (四)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力量,使其认识到保持贞洁的巨大价值,从而在生理、心理、人际关系和婚姻上使之平衡。一方面婚前性纯洁是未婚男女唯一有道德且有益于身心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开诚布公的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在百姿的世态中,凭借人格的力量保护自身的隐私感和羞怯感。 目前,大学生两性观念的变化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天的大学生明天要承担国家现代建设的重任。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关系到其个人是否可以成才,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恋爱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充分理解大学生两性观念的开放,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健康 两性观念的有效途径。在传统与现代交织更替的特殊时期,重视和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特别是两性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所以,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我国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乐,唐毅红.性社会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伟,高玉兰.性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陈一筠.新世界婚恋与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4]董俊梅.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3):113-115. 责任编辑:王峰 双因素理论是激励保健理论的另一种说法,其最早是由美国的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从该理论的名字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内容就是激励和保健两个方面,也就是引起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因素。激励因素给人带来的是满意程度,而保健因素则是减少人们的不满意程度。首先,该理论的基础是人们的积极性并不是有了满足感就自然产生,只有那些具有激励因素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够使得人们具有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人们没有获得保健因素的满足时,是不会降低他们的不满足程度的,但获得时却未必会调动其积极性。第三,工作是激励因素的核心部分,当然也就是在工作的时候才会发生。 一、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现实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门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性情的塑造。高校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大学生处于能动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过渡的时期,而大学自由的生活安排更增加了他们对成熟的渴望。这个时期,是大学生最容易产生困惑的人生阶段,对其发展进行关注,并给予帮助和培养,是对大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段。在学生工作中,要注意把每一个不同的学生看成不同的个体,他们是唯一的,是有区别的,需要受到不同的教育,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要理解学生,关怀学生,理解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相信他们的能力,赞扬他们的优点,理解他们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能够理解个体本身就是有区别的,不能够因为成绩或者是和老师的关系好坏等来评判某个人的人品。 做学生工作,要有自己的职业洞察力和职业判断力,对学生要有设身处地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关爱学生。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双因素理论的应用是很重要的。 二、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发(一)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价值双因素理论对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很明显的。它包括激励和保健两个因素,对于高校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启发 ○魏信平 [摘要]双因素理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应用到了管理工作中,也包括了高校学生工作。本文对双因素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对高校的学生工作进行总结,重点对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价值、激励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希望能够为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高校;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魏信平(1964-),男,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陕西商洛 726000) 51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像美术教育成熟,许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科系。虽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近20多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依然存在着一系列诸如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科定位不准等突出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然而,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工艺美术”,这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设置较早,多数院校都有很强的师资队伍和悠久的办学历史。然而,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相比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大部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都是附设在美术教育专业下。由于传统艺术院校基本上是按照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因此很难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也由此造成了学科划分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等问题。如此看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不能明确对培养方向定位的话,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实行的是“2+2”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两年的基础教育加上两年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过多地强调基础教育,忽视了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从而导致专业课程减少、专业不专、科目间联系不强等弊病。高等院校应借鉴艺术设计院校的“1+3”教学模式,即在大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业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系来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强调艺术表现是许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倡导创造性教育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时至今日,大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然是传统型的技法教育。有的院系的素描、色彩、构成、字体加上设计表现(效果图、模型)等技法训练课程占总课时的80%以上,而人文和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很少,形成了学生表现能力(主要是图绘能力)较强,人文学科综合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通病。” 此外,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新的专业上,比如动画专业。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师资的解决,一部分是通过将自己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或引进其他艺术设计院校的毕业生直接作为教师启用,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高等院校教师目前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职称偏低,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教学水平大打折扣;另一部分则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艺术设计的,这部分教师多采用短期进修、培训或自学的方式转入艺术设计,没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具备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大多数人很难胜任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

实施个性化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实施个性化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在大学教育当中普遍得到推广,实 践证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文章对个性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当中,不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充分尊重 大学生个性的学习和特长的发挥,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不断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 的提高。 那么个性化教育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个性化的教育在大学中的贯彻与实施,对于培 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明白了思想道德素质在自 身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懂得了思想道德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很自然地将大学 生的责任感、社会意识、政治态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通 过个性的发挥,正确把握自己的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升了自身的德行、品质等 水平。对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很好地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建设有效地联系起来,培养出来正确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判断的能力, 不再盲目地追求单一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推出,充分尊重了大学 生自由发展的权利,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大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以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为主要奋斗目标,将自身的基本素质 自主地进行提升,自主的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有效地解决实 际中的问题,提升了自己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社会当中很好地立足。大学生通过 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培养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够积极 进行解答的主体精神,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上的提升所带来的帮助也是非 常明显的: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将学生的精神、情感有效地统一起来,将自身内部的文化素质有效地发掘了出来,使大学生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 基础之上,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大学 生感情思想、文化艺术水平和文学水平,使大学生培养出了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同时还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精神修养和学识的修养,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层次。 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教师运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 大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出了大学生的 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对大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很好地疏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 注意力,逐步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可以充分发掘出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保护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对新事物的沉淀和知识的积累,学会识别真伪、精益求精,使 个性自由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能力上的进步,提

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变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49115.html, 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变革 作者:张金凤 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3期 我国院校美术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社会中科学、政治、经济三种因素对 艺术教育的冲击;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脱节现象严重以及西方经验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排挤。面对问题,当今院校美术教育的路该何去何从?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在量的发展的 同时,如何实现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美术教育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存在轻视师范教育的偏见和师范院校师资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 育“重专业美术教育,轻普通美术教育”“重技艺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艺术家的培养,轻教师培养”,师范美术院校与专业美术院校逐渐混同,投资重复,资金浪费,培养目标模糊,学生毕业后希望获得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职位,而基础教育则存在美术师资严重不足、水平低下,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脱节现象严重 院校中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间的脱节主要表现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应试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脱节、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实用艺术和纯艺术的脱节、美术评价与大师道路的脱节、以及儿童画与成人画的脱节等等。以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为例,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数理化等学科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主科,而美术教育只能位居其次,因为在一个科学主义的社会里,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科目的态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受升学和就业动机所支配,无论学生对这些科目是否感兴趣,他们都会受外界诱因的驱使而从事学科科目的学习。我国的整体教育都是严谨的、以科目取向的。美术教育也概莫能外, 这就造成在美术活动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诸多方面离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三、高校美术教育的变革建议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冯鑫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并对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难做了。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1、忽视理论学习与研究。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在客观上存在着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在主观上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忽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学生管理教育的基础规律很少加以研究,故而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人们对学生管理工作普遍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于是采取观望等态度者有之;凭老经验应付日常工作者有之;认为只要采取习惯性做法就可以不出差错者有之,由于教育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再加上缺乏教育理论的熏陶,高校学

生工作往往忙于事务,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2、重管理轻服务。受传统习惯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学生工作常常重管理,轻服务。“管好学生”经常成为学生工作者的口头禅。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个性得不到发展,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口号。从学生工作本质上看,它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应重视并相应确立学生学校的主体地位,相应满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在严格规章制度管理、强调自律与他律的同时,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真正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日常学生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提高服务质量。 3、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学生工作具体可概括为: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等,除了“两课”教育是在课堂上完成,其他工作都是在课堂以外时间进行的。例如,为了摸清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就需要学生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从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再比如,高雅的艺术活动、高品位的学术讲座也大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举办,以活跃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这就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认同方可收效。可见,学生工作的弹性很大,工作的情况也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衡量,关键在于建立学生工作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量化考核,建立档案,搞好综合测评,推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鼓励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

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幼儿创意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是涂鸦阶段,分为无序的涂鸦、受控的涂鸦、命名涂鸦等形式。这个阶段学习是启迪和诱发学生凭直觉,直接、主动的表达绘画。 此阶段通过涂鸦感知提高孩子对美术的兴趣,让孩子在绘画中得到健康的宣泄,学习内容有绘画线和色彩的基本表现与认识,水粉涂鸦,综合拼贴材料,各种材料的印画。孩子通过亲子的绘画活动,学习会观察,交流等。让孩子和家长、老师及同伴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让孩子感受艺术创造和体验的快乐,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程名称年龄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少儿美术启蒙3-6(幼儿)创意童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有对点 线面及基本图形的认识以及如何变化产生 韵律美;有趣味手工,孩子通过剪贴编织 泥塑雕刻等一系列活动,利用剩余材料或 废旧材料,变废为宝,装饰画面,美化环境, 有趣味剪纸,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感受各种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及乐趣。锻炼孩子多方面的技巧与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创意手工3-6(幼儿段) 6-9(小学低段) 超轻粘土是一种兴起于日本的新型环保、无 毒、自然风干的手工造型材料。该材料可塑 性强、色彩艳丽,可自由揉捏、随意创作。 是一种集陶土、纸粘土、雕塑油泥、橡皮泥 等优点集于一身的最新手工创作材料。 通过捏塑可以观察 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了解儿童性格与爱 好。 创意启迪阶段 这个阶段的教学鼓励学生发出更直率,直觉,主动的艺术感觉,开拓艺术创造力。深入理解视觉的基本要素。 课程名称年龄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线描4-6(幼儿中班 及大班) 6-9(小学低段)线条是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丰富的 表现力。由于线条运动的方向,使用的材料, 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 同,使线产生许多的变化,如曲直、长短、 粗细、软硬、锐钝、强弱、缓急、疏密等, 作者根据个人的感受、风格、爱好,采用不 同的线去表现。 儿童线描的造型特 点,具有游戏性、随 意性、象征性和装饰 性。用具象和抽象结 合,装饰与构成结 合,通过线形的排 列、组合对儿童进行 美的感性训练,使他 们掌握线描的基本 功。 版画7-11(小学)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其灵活的 构图、淳朴的用色与儿童稚趣十足的美感特 点极为契合。通过版画的学习,可以提高儿 童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 勤动脑、巧动手的习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眼、手、脑这三者的协调性,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创意提升阶段 这个阶段进一步推动学生以直率的,生动的表达方式来认知视觉艺术。开始创作富有表现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品。 课程名称年龄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素描基础9-14(小学4年级 以上及初中)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之一,尤其是绘 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式样。 造型艺术包含多门类,如:绘画,雕塑,工 艺及建筑等等,它们都离不开建立图形的 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素描.素描的目的也是 为了造型。它是一种把客观对象或想象, 用绘画形象记录下来的最简单的手段和表 现手法。 掌握铅笔的属性,以 及握笔的正确方式, 坐姿,了解各种几何 形体的造型方法并会 熟练运用。 色彩基础9-14(小学3年级 以上及初中低年 级)理解并使用色彩术语,分析艺术家在作品 中如何用色,讨论色彩如何影响情绪、气 氛和感受。讨论分析个人对色彩选择的理 由。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构思、想法创造性 的运用色彩来创作。 充分认识原色、间色、 中间色、色相。理解 并练习色相和阴影的 调和。练习色彩的对 比度、饱和度、明度 并通过色彩表现立体 感。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信息化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呈现复杂化、多元化、非线性的特点,这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力量失衡、介体不完善、环体有待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构成要素出发,探索建立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大学生合理要求、缺乏机制创新等问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受到抑制。当前,为适应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促进教育客体个体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本文对所在院校的200名男生和100名女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爱国热情深厚,但理想信念薄弱。超过90%的同学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85%的学生认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是国家进步的表现,并引以为荣。但是他们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政治理论的内涵,缺少坚定的信仰,常常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难以自拔。在回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等问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难以判断”“说不清楚”“不赞同”,说明有部分同学产生了信仰困惑或迷失。 2.独立自主意识强,同时还有依赖心理。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普遍自立、自主,遇到问题多会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尊心强。同时,他们还具有较强的自我选择欲和丰富的社会视角,活跃的市场环境也加强了其自我选择的迫切性。79%的同学认为“遇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属于个性,98%的同学“有选择性地听取别人对你的建议”。但是,在涉及学生个体重大利益问题时,大学生又表现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赖性。结果显示,78%的同学在选择大学专业时“由父母或班主任确定”,此外,在“就业选择时谁的意见最重要”一题中,有72%的同学选择了“父母或其他长辈”。 3.自我意识充分发展,但集体观念淡化。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同学“经常”“会用相机、手机等自拍”,57%的同学认为“我能够了解和把握自己”,近80%的同学非常认同“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但有些懒惰自制力弱的人”这一看法,以上结果都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真实体现。另外,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巩雪夏雪辉程宇赵辉徐雅群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前言:2000、2003年两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长期以来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缺乏将地方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地方高校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艺术基础的不对称性矛盾、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和艺术课程教学上的“非艺术化”等许多共性问题都需要通过课程建设的创新去正视、解决;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等多元性的文化优势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传承、发扬;地方高校现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资源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规范、整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地方性“非艺术化”课程建设创新 内容: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全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通过透彻剖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地探究其原因,并逐一探讨解决途径,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建设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正文:随着国家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诸多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有着广袤的疆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那么就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色彩斑斓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存在种种弊端,没有充分实现艺术化。

民办院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途径研究

民办院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途径研究 1个性化教育概念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对人的个性潜能的发掘,主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素质,对人的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积极提倡发展教育的特色化,是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素质与改变学生不良的个性素质的一个统一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2民办学院学生特征和现状 2.1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民办学院学生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同时,他们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学生求异意识较强,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造能力上显示出一定优势。因此,在日常学习中,他们往往避开自己的学习劣势,利用自己的自身优势,这直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大大减少,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不断增加。 2.2个体意识明显,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相对来讲,民办学院学生更具有独立的个性。在相对自由的 大学生活中,由于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一方面造就了他们的创造空间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他们出于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去发挥和表现自身的潜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缺少大局意识、团队意识,表现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特点。

2.3重视自身素质提高,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恒 一方面,与普通院校相比,民办学院高额的学费给学生带来 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很快转变为追逐理想职业的行动。他们期望自己能得到与普通本科生一样的就业前景和待遇,希望社会麓给予他们一个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渴望在交往中获得尊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因素,使他们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对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各种待遇等持有怀疑态度,当行为结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时,他们感到沮丧,普遍缺乏韧性与毅力。 3民办学院个性化教育路径探索 3.1 因材施教,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制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教学原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学教育自然离不开这一原则。然而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只负责教学,上完课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至于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接受得了,接受到什么程度,大部分教师对此是无所谓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知其学生的“材”,知其个别差异,知其个性。反过来,一个不知学生之“材”的教师又如何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呢?可见因材施教在高校里实际上大多成为了一句空话。究其原因;一是在于没有太大的教学压力,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去充分认 识学 生及其个性;二是在于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认为学校教学目标是把所在学生都培养成同一个标准件的建设者就行了。因而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只要平时听听课,考试及格就行。至于能否满足学生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