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1

一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领域甚广,作品多次获布克奖提名。继1998年小说《阿姆斯特丹》获该奖后,2001年出版的《赎罪》(Atonement )再次入围,虽然最终落选,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书评中称它展现了“一副壮丽的全景画卷”。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甚至被称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来的完美的电影”。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年仅13岁的女孩布里奥尼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

成年后的布里奥尼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

过严格、

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乡。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尼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此时的布里奥尼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死去。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尼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各种评论,有人赞扬其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人分析其中的赎罪之路,也有人评论其结尾的元小说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的成长主题。总体而言,《赎罪》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然而小说对布里奥尼的成长叙述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板块式的结构,几个突出的人生经历便构建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

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到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到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布里奥尼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本文就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 ”,又译作“教育小说”、“发展小说”和“塑造小说”等等。作为小说的一种形式,成长小说在欧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作品。

顾名思义,成长小说就是以成长为主题,以青少年为描

写对象,讲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的小说。在这个

概念的定义上,众多理论家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综合了各种定义给出的解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巴赫金在其著作《小说理论》中指出,在成长小说出现以前,长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静态的,人物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了,小说叙述的不是人的成长,而是人的命运。但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也就具有了情节意义。巴赫金指出了成长小说的特征,即主人公动态的成长。年轻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的磨练或考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也达到了道德观念、情感和心理上的成熟,对这个过程的叙事包括这样一些主题:出走,教育,考验,爱情,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等等。

为了表现成长的变化,成长小说的叙事往往起始于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的状态,《赎罪》的第一部分中

小布里奥尼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

年仅13岁的布里奥尼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热衷文学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敏感而又神经质。为了迎接兄长及其朋友的到来,她完成了处女作品《阿拉贝拉的磨难》(The Trials of Arabella),并执意要把剧本搬上舞台。当表姐弟都不与之合作的时候,百无聊赖的布里奥尼透过窗台,看见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在喷水池边上演的一幕尴尬场面:彼此倾慕又执拗不肯说话的两个年轻人在水池旁边起了争执,古瓶的把手被扯断掉进了池中,塞西莉亚脱掉外衣跳入水里,而后又湿漉漉地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

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尼的视角出发把这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同一情景的两个叙述版本恰恰反衬出小布里奥尼视角的偏见。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13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说水池旁的一幕让布里奥尼对罗比产生了误会,那么她偷看罗比的道歉信则让她肯定了自己的猜测。罗比写了封言辞得体的信欲向塞西莉亚道歉,却错拿了另外一

个条子,上面是他信手涂鸦写下的对塞西莉亚的性渴望。

布在赎罪中成长

———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

蔡晓燕

摘要《赎罪》讲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但批评界

对其成长主题却鲜有评论。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关键词:《赎罪》成长小说叙事角度成长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65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借鉴与比较

里奥尼在帮罗比传递的时候偷看了信的内容,她很快就认定罗比是色情狂、罪犯和疯子。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她也油然生起保护姐姐的责任感。

因此,当她撞见姐姐和罗比在书房亲热而打断他们时,她以为自己拯救了姐姐。小说先通过布里奥尼的视角描述了她撞见的“性侵犯”情景,接着又用从塞西莉亚和罗比的视角出发,再次讲述了他们缠绵温存的经过,两者的比较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一个13的小孩的无知和幼稚。

事实上,小布里奥尼的错误认识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罗比的暗恋。年仅10岁的布里奥尼有一次当着罗比的面故意跳进河中以表达自己爱意:“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救我吗?因为我爱你。”

也就是说,虽然布里奥尼此时的性意识仍处于朦胧阶段,但是她已经开始了对罗比的暗恋并且把这种暗恋变成一种幻想,所以当她看到姐姐和罗比的爱欲接触时,她内心压抑已久的性意识被释放出来并成为极具破坏性的嫉妒心理。

因此,当庄园附近发生了强奸案,警长来调查案件的时候,布里奥尼在幻想和嫉妒的指使下认定罗比就是强奸者,她的证词也从“我知道”改成了“我看见”。布里奥尼以为自己正在伸张正义,实际上她正一步步地走向犯罪。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姐姐从此跟家里断绝了来往,无辜的罗比也因此锒铛入狱,大好前途毁于一旦。这一切都证明了她的无知和幼稚,这是她罪过的开始,也是其成长的开端。

根据马科斯的定义,成长小说的主人公要经历一场重大的生活转折,方能摆脱童真,认识自我,走向成熟,也就是说小说要给人物提供这一转变的契机。《赎罪》的第三部分就是关于布里奥尼离家后如何认识自我、重建自我身份的叙述,它记录了布里奥尼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她对自我和世界新的认识。可以说这部分是小说重要的情节构建,是她步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次生活体验,也是她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契机,表现了她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

渐渐长大的布里奥尼逐渐认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并因此而深感愧疚。伦敦遭轰炸期间,她放弃了进入剑桥深造的机会,选择在一家医院当一名护士,欲通过救死扶伤的方式来赎罪。医院实行的是军事化的管理,护士长也严苛得近乎绝情,护理工作肮脏并丝毫不得松懈,但就是在这样一种卑微辛苦的工作中,布里奥尼感到了内心的片刻宁静。

她从不回家,也极少跟家人联系,而是“把自己放到一种总在责难、命令、顺从、工作和不断的担心中度过的生活之中……除了实习护士的身份外,她什么也不是。”

小说多次提到“身份”的问题,布里奥尼一再强调自己见习护士的新身份,而刻意模糊自己的出身,这表明了她欲告别过去,重新构建自我身份的态度。另外,布里奥尼还强调断绝与家人的联系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这正是她走向真正的成熟的象征性成长仪式。

这一部分对战争的描写都是非正面的,但是伤员的惨状却更好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医院里的伤员突然增加,病房里总是充斥着痛苦的呻吟、叫喊甚至哭泣。布里奥尼和其他医生护士没日没夜地护理病患,给他们清理伤口,换尿盘,换药,注射,甚至陪他们静静死去。

这一段经历对布里奥尼来说,是磨难也是考验。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如此恐怖的伤痛和死亡,一方面,她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严峻,也感慨生命的脆弱:“人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是个物质的存在,容易毁坏而不易修复。”另一方面,她为自己的罪孽感到更深的自责。因为她的指控罗比走上战场,他有可能遭遇了跟这些伤员一样的伤痛甚至死亡。战争让她对自己过去的错误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让她的赎罪之路越发显得艰辛。

芮渝萍认为,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内涵,也是推动成长小说叙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赎罪》中,布里奥尼的认知除了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以外,还有她的自我认知,表现在她对写作和自我的思考之中。伴随着医院工作的历程的,还有她为成为作家的奋斗。

布里奥尼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写作,她秘密潜藏的另外一个自我其实是一名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她获得了认识自我的空间。布里奥尼寄去编辑部的小小说遭到拒绝,来信肯定了她的写作技巧和其中精确的人物心理剖析,却指出了她的小说缺乏故事主干这一缺点。编辑部的来信让她一次次地陷入对写作甚至是自我的思考之中,她渐渐意识到她写作上的缺陷正是她人格中的缺陷:小说中缺乏故事的主心骨,正好对应了生活中缺乏面对错误的勇气。正是这个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让她最终鼓起勇气,直面过去,她决定找到姐姐,负荆请罪。

成长小说往往结束于主人公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认识,但是《赎罪》却没有到此打住。小说的结尾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暮年的布里奥尼在77岁生日那天的见闻感受。麦克尤恩再一次运用叙事角度的转换,记叙了实际的成长过程。原来布里奥尼的在医院的赎罪是真,姐姐和罗比的美好结局是假,他们实际上皆在战争中死去,布里奥尼没来得及道歉,更没有像她说的准备出庭指证真凶。

既然现实中的赎罪已经变得不可能,布里奥尼决定用写作来忏悔,一生都在孤寂和思考中度过。从1940年开始,她就开始把这个经历原原本本地付诸笔端,试图用小说创作来揭露真相。如今小说已经几易其稿,时间跨度也近60年,却因为真凶的权势而无法出版。此时已经轻度中风并伴有老年痴呆的布里奥尼意识到自己将无法在有生之年看到真相的揭露。

那么小说家赎罪的出路何在?布里奥尼最终陷入了元小说式的对人生和小说创作的哲学思考之中。对于布里奥尼来说,救赎的出路就在于叙述这个罪行之中。在小说里她给了姐姐和罗比不曾实现的幸福,让他们相亲相爱,永不分离,这是篡改之罪却也是欲赎罪的美好心愿,就像布里奥尼自己说的,对于小说家来说,“赎罪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尝试已是一切”。这是布里奥尼用一生换来的救赎,也是其漫长而痛苦的心灵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强:《杂糅中见调和——

—对影片〈赎罪〉的叙事学解读》,《电影评介》,2008年第14期。

[2]徐秀明:《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3]McEwan,Ian.Atonement.London:Vintage, 2001.

作者简介:蔡晓燕,女,1979—,广东河源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研究,工作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066

原油运输船舶的发展史

超级油轮-见证中东石油百年争霸 世界第一艘油轮(好运号,Glückauf,3000吨),于1886年7月13日首航。它属于德国-美国石油公司。世界油轮发展溯源 石油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能源。而在19世纪,欧美国家普遍用鲸油做照明燃料。由于大西洋捕鲸活动过于频繁,鲸油供应濒临枯竭,使得价格暴涨,人们开始寻找其他照明燃料。1846年,加拿大大西洋省的亚伯拉罕?季斯纳(Abraham Gesner)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药剂师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Ignacy lukasiewicz),发现自石油中提炼煤油要容易得多。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世界第一座石油矿场。此后,石油工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村钻出第一口油井,次年产量达到9万吨,1962年增至27万吨。这么多的液态原油如何存储运输便成了问题。 当时,石油商们用啤酒桶来分装石油,然后用马车拉到河边,装船运至各地的精炼厂。1865年铁路延伸至油田后,又利用铁路平板车来运输石油桶,这样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1876年,美国统一了石油计量标准,将1桶确定为42加仑(约159公升)。但在跨大西洋运输时,石油桶占据船舶大量空间,提高了运输成本。为此,造船企业开始研制新船型。1886年7月13日,世界第一艘油轮——“好运”号(Glückauf)首航。该船属于德国-美国石油公司,全长97米,采用风帆和蒸汽机为动力,可以运输3000吨石油,用泵和管道系统装卸。好运号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来往运油,1893年在长岛触礁搁浅。由于大船的每吨运载价格比较低,因此油轮规模不断增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石油产量和运输量的迅速增长,油船向专业化和大型化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专用运输船舶。

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1 一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领域甚广,作品多次获布克奖提名。继1998年小说《阿姆斯特丹》获该奖后,2001年出版的《赎罪》(Atonement )再次入围,虽然最终落选,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书评中称它展现了“一副壮丽的全景画卷”。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甚至被称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来的完美的电影”。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年仅13岁的女孩布里奥尼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 成年后的布里奥尼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 过严格、 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乡。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尼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此时的布里奥尼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死去。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尼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各种评论,有人赞扬其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人分析其中的赎罪之路,也有人评论其结尾的元小说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的成长主题。总体而言,《赎罪》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然而小说对布里奥尼的成长叙述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板块式的结构,几个突出的人生经历便构建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 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到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到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布里奥尼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本文就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二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 ”,又译作“教育小说”、“发展小说”和“塑造小说”等等。作为小说的一种形式,成长小说在欧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作品。 顾名思义,成长小说就是以成长为主题,以青少年为描 写对象,讲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的小说。在这个 概念的定义上,众多理论家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综合了各种定义给出的解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巴赫金在其著作《小说理论》中指出,在成长小说出现以前,长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静态的,人物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了,小说叙述的不是人的成长,而是人的命运。但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也就具有了情节意义。巴赫金指出了成长小说的特征,即主人公动态的成长。年轻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的磨练或考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也达到了道德观念、情感和心理上的成熟,对这个过程的叙事包括这样一些主题:出走,教育,考验,爱情,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等等。 三 为了表现成长的变化,成长小说的叙事往往起始于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的状态,《赎罪》的第一部分中 小布里奥尼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 年仅13岁的布里奥尼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热衷文学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敏感而又神经质。为了迎接兄长及其朋友的到来,她完成了处女作品《阿拉贝拉的磨难》(The Trials of Arabella),并执意要把剧本搬上舞台。当表姐弟都不与之合作的时候,百无聊赖的布里奥尼透过窗台,看见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在喷水池边上演的一幕尴尬场面:彼此倾慕又执拗不肯说话的两个年轻人在水池旁边起了争执,古瓶的把手被扯断掉进了池中,塞西莉亚脱掉外衣跳入水里,而后又湿漉漉地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 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尼的视角出发把这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同一情景的两个叙述版本恰恰反衬出小布里奥尼视角的偏见。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13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说水池旁的一幕让布里奥尼对罗比产生了误会,那么她偷看罗比的道歉信则让她肯定了自己的猜测。罗比写了封言辞得体的信欲向塞西莉亚道歉,却错拿了另外一 个条子,上面是他信手涂鸦写下的对塞西莉亚的性渴望。 布在赎罪中成长 ———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 蔡晓燕 摘要《赎罪》讲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但批评界 对其成长主题却鲜有评论。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关键词:《赎罪》成长小说叙事角度成长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65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时间轴

1879德奥(匈)缔结“同盟条约” 1882德、奥匈、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1904英法缔结军事协定 1907英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08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1912巴尔干同盟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奥斯曼帝国战败丧失了在欧洲的的绝大部分领土 191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为抢夺胜利果实保加利亚战败 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导火索) 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英法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9.28马恩河战役法国霞飞结果:德国被迫撤退 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进攻重点:东线 1916.重点:西线 2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 2—10凡尔登战役飞机飞艇毒气弹(德)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最大的海战 6月下旬,索姆河战役坦克(英)一战中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役 1917.贝尔福宣言 4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中国参战 11俄国十月革命 1918.3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苏俄签订的第一个对外条约)3-9德发动四次大规模进攻,失败 7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到马恩河一线 9月底10月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 10月底,基尔港水兵叛乱,发动兵变 11.9柏林工人起义,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直接导致失败) 11.11签署停战协定 1919.1.18-6.28巴黎和会凡尔赛宫 4.28国联盟约通过 9.11协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废除普遍兵役制 11.27协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废除义务兵役制 1920.6.4协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废除普遍兵役制 8.10协与土耳其签《色佛尔条约》、 1921.11—1922.2华盛顿会议 11.12英美日法签《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四国条约) 1922.2英美日法意签《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条约) 2中日会外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2与会九国签订《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九国公约) 10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在意大利上台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统治的国家1923.7.24协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 1929—1933经济危机(大萧条)

InBetweentheSheets床笫之间-伊恩麦克尤恩

I n B e t w e e n t h e S h e e t s I a n M c E w a n C o l l e c t i o n f i r s t p u b l i s h e d i n1978

C o n t e n t s P o r n o g r a p h y R e f l e c t i o n s o f a K e p t A p e T w o F r a g m e n t s D e a d A s T h e y C o m e I n B e t w e e n t h e S h e e t s T o a n d F r o P s y c h o p o l i s P o r n o g r a p h y O'B y r n e w a l k e d t h r o u g h S o h o m a r k e t t o h i s b r o t h e r's s h o p i n B r e w e r S t r e e t.A h a n d f u l o f c u s t o m e r s l e a f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 m a g a z i n e s a n d H a r o l d w a t c h i n g t h e m t h r o u g h p e b b l e t h i c k l e n s e s f r o m h i s r a i s e d p l a t f o r m i n t h e c o r n e r.H a r o l d w a s b a r e l y f i v e f o o t a n d w o r e b u i l t-u p s h o e s.B e f o r e b e c o m i n g h i s e m p l o y e e O'B y r n e u s e d t o c a l l h i m L i t t l e R u n t.A t H a r o l d's e l b o w a m i n i a t u r e r a d i o r a s p e d d e t a i l s o f r a c e m e e t i n g s f o r t h e a f t e r n o o n. "S o,"s a i d H a r o l d w i t h t h i n c o n t e m p t,"t h e p r o d i g a l b r o t h e r..."H i s m a g n i f i e d e y e s f l u t t e r e d a t e v e r y c o n s o n a n t.H e l o o k e d p a s t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爆发。由于这月为伊斯兰教历的9月(斋月),阿拉伯国家称之为“斋月战争”,而战争爆发当天为犹太教的赎罪日,故以色列称它为“赎罪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 以色列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约旦管辖区、加沙地区(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加上原来的占领地区,使其实际控制面积达8.57万平方公里)。以色列疯狂推行犹太化计划,在占领地区建立了许多准军事性的移民点,大量增加以色列移民,并把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180余万阿拉伯人赶走,妄图永远侵占这些地方。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制造“不战不和”的局面,使中东问题长期悬而不决。这样,它们既可利用紧张和混乱的机会,插手中东,争夺势力范围,又可通过有限的战争,推销军火,试验新武器。 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给埃及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上百万阿拉伯难民流离失所。苏伊士运河关闭后,埃及每年就要损失5.7亿美元的税收。同时,军费负担较重,1971年军费预算高达14.95亿美元,占总预算的1/4。埃及政府负债累累,1971年仅是偿还到期的外债即达3.3亿美元。 1970年10月,萨达特担任埃及新总统后,为了反击以色列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土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决定在1971年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 经过认真准备,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人民,在1973年10月6日(即伊斯兰斋戒节和犹太教赎罪日)突然发起攻击以色列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共分三个阶段,历时17天。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两国军队两面进攻,以军仓促防御。战争开始时,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有军队55万人,坦克4100辆,作战飞机1040架,舰艇140艘;以色列有军队11.5万人,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阿拉伯国家占有实力上的明显优势。 埃叙方面的战略意图是用突然袭击、初期获胜的有限军事行动,收复部分失地,以唤起国际重视,并迫使以色列接受谈判,以利和平地解决中东问题。 以色列军的战略企图则是在埃叙军队突然进攻下,先稳定阵势,争取时间,然后采取多个击破方针实施反击,恢复原态势。 10月6日、14日埃军在西线、叙军在北线同时分别对西奈半岛、戈兰高地以军展开进攻。西线,埃军以200架飞机袭击西奈半岛以军前线指挥部、机场、炮兵阵地、雷达通讯设施等发动突然袭击,以2000门大炮对以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并以8000人强渡苏伊士运河;以军则由于上一次战争的胜利而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反攻放松了警惕。以军前线士兵认为凭借着沿运河修建的“巴列夫防线”就足以阻止埃及军队的进攻。埃及先头部队用高压水枪冲开运河东岸沙堤,打开60个缺口,架设10座浮桥。经24小时激战,埃军两个师的部队突破“巴列夫防线”,攻占15个据点,建立5个桥头堡,向东推进3-5公里。至9日,埃军又渡河6个师,约10万人和1000辆坦克开进东岸,前进10-15公里。以军一面顽抗,一面进行反击。埃及军队击退以军反击,并全歼以军“王牌军”第一九○旅,俘虏该旅旅长。 北线,叙军3个师向戈兰高地以军进攻。经3天多激战,至9日,到达马萨达、库奈特拉、菲格一线,前锋进至叙以边境。以军一面抵抗,一面向戈兰高地增兵。 阿拉伯国家对埃叙发动的收复失地的战争表现出空前的支持。许多国家派兵参加了战争。一些国家提供财政、物资援助。第三世界人民也广泛支持埃、叙等国的反以战争。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杨雯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早期的“阴森的尤恩”到当今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创作主题逐渐从阴暗的乱伦、血腥转变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政治领域,写作技法也日臻成熟。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成为了学者在进行麦克尤恩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文学伦理道德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因为充斥着暴力、怪癖、乱伦等阴暗主题而备受争议,他因此也被戏谑为“阴森的麦克尤恩”,但80年代以后麦克尤恩的创作方向开始向广大的社会、政治领域转变,虽然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的关注贯穿了其所有作品。从《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开始,到《赎罪》,再到《日光》,都从不同程度地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探索,《时间中的孩子》及之后的作品道德伦理指向相对清晰。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①,而“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质。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①。麦克尤恩将道德问题归于小说,实则表明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于小说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十分明显的。 沈晓红在《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中就《水泥花园》、《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三个作品为例对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伦理困境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探究,“麦克尤恩三部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包括: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以及伦理两难之境。每一个主要困境都来自他对时代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不同创作时期的艺术特色。‘伦理’在文中主要指人们对是非的特殊认识与体验;‘困境’意味困难的处境。……研究表明,伦理困境在麦克尤恩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体现,且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脉络,总体来说呼应了时代伦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艺术技巧的提升。”②沈晓红在论文中指出伦理困境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麦克尤恩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描写上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自由悖论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政界腐化所造成的伦理危机、男权思想下脆弱的婚姻、人与自然的对立、道德命令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扭曲的社会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对决之下,人性开始变态,开始扭曲,进而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变态人性和行为。伦理困境的存在为小说人物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条件,变态的环境催生出扭曲、脆弱的人性,表现了伦理无序中的道德堕落与迷误。麦克尤恩采用极端反伦理的一面来描写自由的积极面,实则凸显了另一种伦理指向,让读者进行更为深刻的伦理维度思考。 邱枫在《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中通过对作品主人公霸权男子主义的批判,揭示故事的积极的道德维度。“文学的目的在于愉悦和教诲,而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中带来的是震惊和教诲的‘不在场’。叙述者表面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作任何道德批判,但读者在震惊中无疑受到了比乏味的说教更深入的教化。”③邱枫认为麦克尤恩并不是利用作品人物的角色伦理

10月24号是什么日子农历几月几日

10月24号是什么日子农历几月几日 公历2013年10月24日,农历9月20日,星期四;公历一年中的第295天(闰年第29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70天。 节日【联合国日】【世界发展信息日】【英国父亲节】【赞比亚独立日】【IT程序员的节日】 今日回历:1434年12月19日 今日农历:2013年九月(小) 二十属蛇胎神 占方:占房床外东南岁次:癸巳年壬戌月癸亥日 彭祖百忌:癸不词讼理弱敌强亥不嫁娶不利新郎 五行:大海水除执位 10月24日是什么星座 10月24日是什么节日 吉神宜趋:四相相日吉期五富敬安玉堂 冲煞:冲蛇(丁巳)煞西 凶神宜忌:劫煞五虚重日元武 宜:祭祀开光出行解除理发伐木出火拆卸上梁合脊安床造畜稠 忌:嫁娶安葬行丧词讼造桥作灶破土动土 今日卦象山地剥(剥卦)顺势而止中下卦 10月24日生日密码 【象曰】:鹊遇天晚宿林中,不知林内先有鹰,虽然同处心生恶,卦若逢之是非轻。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艮)相叠。五阴在下,一阳在上,阴盛而阳孤;高山附于地。二者都是剥落象,故为“剥卦”。此卦阴盛阳衰,喻小人得势,君子困顿,事业败坏。 【事业】:时运不佳,乃大势所趋,个人只能顺应时势而暂停行动,静观待变,不可冒险,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实力,谨慎隐忍,勿与小人同流。时来运转,成就事业,为期不远。 【经商】:已从高峰转入低落,进入不景气时期,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整顿,尤其

不可孤注一掷。景气形势一旦到来,可顺势从容再起。 【求名】: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不宜执意强求,应继续创造条件,努力提高自己,充实处世的本领,增强实力,待机东山再起。 【外出】:暂缓为好。可在充分准备之后动身。 【婚恋】:务须慎重考虑,除非有十分般配者,不要随便进行。双方应注意维护家庭的和睦。 【决策】:一生曲折较多,往往隐入不顺利的境况,甚至绝境。但可绝处逢生。只要冷静分析形势,顽强拼搏,一定会彻底改变命运,获得美好的结果,为他人惊羡。关键是不可急于求成,尤其不可冒险。须顺应时势,并防小人陷害。 今日12神吉凶所主:除遇娶妻并造葬,求官上任阻前程。经商出行及移徙,兴工动土楚战秦。疗病捉贼除服好,宜合帷帐除邪精。斩毒断蚁塞鼠穴,解释冤愆一切灵。贪酷官吏恶人类,除日告之问假真。 大事记 1260年——拜巴尔一世刺杀埃及苏丹忽秃斯,夺取埃及政权。 1360年——英法百年战争:《布勒丁尼和约》生效,英国和法国暂时休战。 1648年——法国、瑞典与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在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795年——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首次瓜分波兰。 1844年——清朝两广总督耆英在法国军舰“阿吉默特”号上同拉萼尼签订了中法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 1857年——位于英格兰谢菲尔德的锡菲足球会正式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间的足球会。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1876年——日本发生了熊本士族反对维新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神风连之乱”或“敬神党之乱”。 1877年——清军左宗棠之刘锦棠部攻克阿古柏占领的新疆重镇阿克苏。 1894年——甲午战争:日军进入中国境内。 1901年——伊斯曼和柯达公司联合生产柯达相机。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附下载地址

附下载地址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一1418个日日夜夜(全20)][2880MB] 【影片名称】: 世界大战100年系列之一1418个日日夜夜(苏联与德国二战全程纪录) 【影片简介】: 本片通过一系列历史画面,依据苏联卫国战争的发展脉胳,真实、全面,系统地依次展现了这次战争中惊心动魂的重大战役和事件: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实施巴巴罗沙计划,c对苏联发动全面战争,苏军损失惨重陷入极端困境而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有面对德军强大的进攻和残酷的封锁,苏军展开的莫斯科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以及后来成为苏德战争而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有遏制德军向高加索进攻的高加索之战;y有使德军完全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有1944年苏军开始战略反攻连续实施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包括乌克兰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以及苏军打出国门实施的解放东南欧的战役;同时还讲述了h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如何东迁西部工业并使之转入战时轨道,沦陷区人民广泛开展的异常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以及在北冰洋、波罗的海、黑海,在苏联辽阔的领空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的战斗和战役;直至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可以看到盟国三巨头在战争中的战略权谋及他们叱咤风云的真实面貌和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苏联军人。 【目录】: 第一集:巴巴罗沙 第二集:莫斯科大会战 第三集:围困中的列宁格勒 第四集:敌后游击战 第五集:东部大后方 第六集:北冰洋之战 第七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第八集:斯大林格勒战役(下) 第九集:坦克大会战 第十集:高加索之战 第十一集:最辽阔的领空 第十二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 第十三集:乌克兰会战 第十四集:白俄罗斯战役 第十五集:从巴尔干到维也纳 第十六集:解放波兰 第十七集:盟国三巨头 第十八集:攻克柏林 第十九集:无名士兵 附片:消灭关东军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二:一战全程实录(全8集)][841MB] 【影片名称】:世界大战100年系列2 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实录 【内容简介】: 15亿人口;33个国个;首次使用潜艇、毒气、坦克和飞机!最权威的历史文献,最珍贵

伊恩·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89335.html, 伊恩·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 作者:唐书哲 来源:《新高考·英语进阶(高二高三)》2016年第02期 作家简介:伊恩·麦克尤恩(l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1948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小镇奥尔德肖特(Aldershot),父亲是一位军人,曾参加过敦刻 尔克战役。童年的麦克尤恩曾跟随父亲辗转于东亚、德国和北非等地,1959年返回英国,在 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同学大都来自破碎的家庭,粗鲁而残暴。在孤寂的中学时代,麦克尤恩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大量阅读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和艾丽丝·默多克(lris Murdoch)等作家的作品,希望通过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1967年,麦克尤恩进入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学习,主修英语和法语,广泛涉猎弗洛伊德的作品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毕业后进入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攻读创作硕士学位。1975年,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1975)出版,在 欧美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一举成名。迄今为止,麦克尤恩已经发表了20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2008年,麦克尤恩被《泰晤士报》(The Times)评为英国自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小说家之一。 作品简介:麦克尤恩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迄今共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 集、2部儿童小说、2部剧作和3部电影剧本,有不少作品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麦克尤恩的小说直指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探讨暴力、死亡和善恶等永恒的主题,文笔冷峻犀利、细腻幽默。余华对麦克尤恩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麦克尤恩“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麦克尤恩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1978),《无辜者》(The Innocent,1990),《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98)和《赎罪》(Atonement,2001)等。 内容提要:彼得(Peter)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孩子。10岁的彼得常常在幻想中离开现 实,沉迷于自己迷梦般的世界:他和猫交换灵魂,让母亲和妹妹消失,惩治学校恶霸,机智地抓住小偷……每一次,彼得都被家人从白日梦中唤醒。在《梦想家彼得》(The Daydreamer,1994)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麦克尤恩抛弃了一贯的黑色叙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孩子梦幻的世界。选文中,彼得第一次送妹妹上学,产生了小小男子汉强烈的自豪感,在公交车上想象自己在山口和狼群斗智斗勇,保护妹妹凯特,在危机之中点燃了枯枝落叶,吓走了狼群。下车后的彼得依然沉浸在白日梦中,以为忘记从山口把妹妹带回,又开始拼命追赶公交车,被追赶上来的妹妹凯特唤醒,累得瘫倒在草地上,差点弄了一身狗粪。 The Daydreamer(An Excerpt)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1 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人公加以表现。与其他英国传统作家不同的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孩子的成长史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保存有一般成长痕迹,但却表现出与以往作家的不同风格。 一“成长”这个话题是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作者常常把主人公的人生写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描述其成长历程,重点突出讲述其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显著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扰、青春期的萌动与不安、羞怯焦虑、抗争叛逆、探索追求等纠结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在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在社会的熔炉磨练中变得成熟。 随着成长小说创作的兴盛,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这类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而展开的叙事内容,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性格发生变化,生活因而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被人们统称为“成长小说”。 根据成长小说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描绘青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长”过程。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有意义的事,终于正确认识了外面世界;二是认知自我的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成长”过程,如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磨难后,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 由上可见,经典的成长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小说多以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为主人公,讲述的都是他们从无知到成熟的变化发展,并突出主人公如何克服苦难认识自我;其次,小说中都会有仪式性的事件作为成长的标志,小说注重个人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最后,小说的基调是乐观的,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 二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叙事模式 成长小说在形式层面上有着鲜明的标记:叙事模式化。叙事模式一般包括主观模式、客观模式、第一人称模式、第三人称模式、评述模式等类型。如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赎罪》、《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都是通过叙事功能描写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落与追寻的对立,进而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会遇到独特的、只属于他或她自己的契机—— —成长性事件,而这一事件触发了未曾获得的 认识时,被视为成长的契机。在这种契机中,主人公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意志、智力、情感等的考验,得到磨炼,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例如,《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斯蒂芬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靠着智慧和能力赢得幸福—— —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婚姻、乖巧的女儿。斯蒂芬特别喜爱女儿凯特,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却由于意外而变成不幸,女儿凯特在超市丢失了,这给主人公斯蒂芬带来巨大的情感打击,他的成长契机也在此时出现了。小说以走失的孩子为导火索,描写了斯蒂芬生活和情感的巨大变化,女儿的丢失使斯蒂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想起了她三岁时候,皮肤摸上去多么有弹性,她那么舒服地靠在他身边,纯净圣洁的嗓音,红红的滋润的唇舌,白白的牙齿,无条件的信任。天渐渐变黑了,她的影子也慢慢淡去……他想,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我想要你现在就被送回来。其他我什么也不要。我想要的就是让你回来。这变成了一个符咒,它的节奏缩减为一声悸动,肉体的疼痛,直到过去的一切都包含在了这些话里。” 主人公斯蒂芬由于伤失爱女之痛,沉浸在过去,逃避现实。生活和工作也随之变得混乱而颓废,他的现实充满了回忆,回忆使得现实有了意义,这使他陷于悲伤和怀念的情感中,导致生活一度不能自理,无法自拔地退入了孩子半封闭式的个人世界。主人公丢失女儿的事件仅仅发生了一次,却被麦克尤恩多次反复地描写,造成了叙述上的重复,丢失孩子的重大事件使斯蒂芬的内心遭受磨砺,以此突出事件的重要性,是促使他成长的一个契机。最后,当斯蒂芬认识到完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才最终摆脱女儿丢失的阴影,走出成长的困境。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反映出家长要珍惜孩子,关爱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和幸福。 又如,《赎罪》的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是一个早熟、敏感、充满文学幻想的小孩。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行动和思考。因此,当庄园发生强奸案后,鲁莽的小布里奥妮在自己的猜测和推断下,指证罗比是施暴者。由此,布里奥妮成长的契机出现了:布里奥妮的诬陷把罗比送进了监狱,而她的草率使她的后半生都陷入悔恨之中。是妒忌以及无知让那个女孩犯下了如此大的过错,小布里奥妮这一鲁莽的举动不仅毁了姐姐和情人的爱情,也使她本该美好的童年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将罗比的“清白”与布里奥妮的“罪”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中,他塑造的角色因为成长契 摘要《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从成长形象这一角度入手,透过异彩纷呈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历经挫折和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反映了麦克尤恩独特的成长叙事模式。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蔡雨秋 045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infitah)政策铺路。《大卫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也是首个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一、战争背景 1、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是以阿冲突的一部分,这场冲突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多场战争。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 在战争前几年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兰高地上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1971年以色列花费了5亿元在苏伊士运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堡垒系统,这座堡垒被命名为巴列夫防线(Bar Lev Line),名称来自以色列将军哈伊姆·巴列夫(General Chaim B ar-Lev)。 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却不想归还这些土地。 不过依据以色列前总统Chaim Herzog的说法: ―在1967年6月19日, 以色列联合政府已经投票无异议通过将归还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给埃及和叙利亚,以换取达成和平协议。戈兰高地将会非军事化,也将和埃及展开有关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Straits of Tiran)的沟通。政府也决定要和约旦国王展开关于东方边界的谈判。‖ 无论如何,稍后阿拉伯国家在喀土木协议(Khartoum Arab Summit)中决定,与以色列―拒绝和平、拒绝接触、拒绝谈判‖。 埃及总统纳赛尔于1970年9月去世。继承他的是萨达特,萨达特决定经由战争手段取回在六日战争中的失土。1971年,萨达特在与联合国调停大使Gunnar Jarri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_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在二十世纪的后二十五年中,马丁?艾米斯(MartinAmis)和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是英国最有影响且最具争议的两位作家。艾米斯背负着“英国文坛坏小子”的恶名,而麦克尤恩则被批评界戏称为“阴森的伊恩”(IanMacabre)。艾米斯的小说大多描写暴力、谋杀、死亡、情色、吸毒、核恐怖、末世情结等,而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同样充斥着令人震惊的性乱、死亡、乱伦、怪癖、畸恋等内容。不过,自九十年代以来,麦克尤恩不断突破原有的创作路数,发表了多部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优秀作品。 2001年,麦克尤恩凭借长篇新作《赎罪》第四次获布克奖提名,虽然最后铩羽而归,但评论界、读书界认为,它比1998年夺得布克奖的《阿姆斯特丹》更应该获得此项大奖。与美国化了的艾米斯小说不同,《赎罪》散发着强烈的“英国味”。它含蓄隽永,恢弘而不失细腻,是一部纯正地道的英式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前夕,英格兰乡村的一间老宅发生了强暴—— —年幼妹妹布里奥妮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与男友之间的纯真爱情。由于姐姐赛西莉娅与其男友罗比后来双双去世,妹妹终生陷入忏悔与赎罪之中,并试图用小说创作来完成揭露真相。但是强暴事件的当事人位居社会上层,可以借助权势让揭发者身败名裂。暮年的女主人公不仅难以将小说出版,同时也陷入元小说式的艺术反思之中。《赎罪》所涉及的主题包括心理成长,罪与罚,忏悔与拯救,有关性的“肮脏小秘密”(劳伦斯语),历史叙事与文学自觉等。它的行文舒缓有力,文体洗练优美,节奏有张有弛,抒情浓淡相宜,思辨深邃而自然,典型地代表了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在《赎罪》的第一部分,麦克尤恩借鉴前人的痕迹俯拾皆是:英格兰乡间的幽秘古宅与福斯特的霍华兹庄园何其相似;小说氛围的营造与石黑一雄的《残日》有异曲同工之效;罗比与赛西莉亚之间的爱情是典型的跨越阶级之恋;精美古瓶的无意摔碎,如同亨利?詹姆斯金碗上的裂痕,象征着情感的微妙变化;罗比随手写下的“我在梦中吻你的私处”,在无意中被塞进了寄给赛西莉娅的情书中,他的“手误”多么像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注脚;古宅月黑之夜发生的“强暴风波”使人联想到《印度之行》中阴暗古洞内的“性攻击”事件。然而,麦克尤恩并不是拙劣的模仿者,在炮制平庸的复制品。十三岁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是小说脱胎换骨的关键人物。她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却充满天真的想象力,不仅自编自导了一出虚构的真戏,而且也在幻想和嫉妒的支配下导演了一场荒唐的伪证假戏,直接将姐姐的男友罗比送进了监狱。罗比的“罪”与布里奥妮的“罪”不仅让一切表面上的相似只停留在表面,而且也为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发展埋下了精妙的伏笔。 关注战争,尤其是二战,是战后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之一。《赎罪》的第二部分是从未经历过战争的麦克尤恩的第二次“战争叙事”。在《黑狗》中,战争是主人公内心抹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 —— —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张和龙 作品介绍 !" 外国文学动态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伊恩

第27单元伊恩?麦克尤恩 27.1复习笔记 Ian McEwan(1948-)(伊恩?麦克尤恩) 1.Life(生平) Ian McEwan was born on21June,1948in Aldershot,England.He spent much of his childhood in the Far East,Germany and North Africa where his father,an officer in the army,was posted.He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and received a BA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89335.html,ter he received his MA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McEwan’s works have earned him worldwide critical acclaim.He won the Somerset Maugham Award in1976for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First Love,Last Rites;the Whitbread Novel Award in 1987for The Child in Time.McEwan is a Fellow of both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and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nd was awarded the Germany’s Shakespeare Prize in1999.His novel Amsterdam won the 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 in1998.He was awarded a CBE in2000.Atonement received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Circle Fiction Award in 2003.And Saturday won the2006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for fiction). Besides,Ian McEwan has written plays for television and film screenplays.He now lives in London. 伊恩?麦克尤恩1948年6月21日生于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他的童年大都跟随军官父亲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是最权威、最完整、最生动、可读性最高的大型战争题材专题片,其内容采集自最权威、最机密的历史文献,收集了无数实地摄制人员用鲜血换取的拍摄片断,由著名制片人冯华志先生穷毕生精力编导而成,实属不可不看之精品。 呕心沥血历史巨制,一万天战争历程波澜起伏,三十年珍贵资料溶于一炉…… 最权威的历史文献,最珍贵的拍摄片段;最真实的战事纪录,最全面的影视资料。 第一部:1418个日日夜夜[苏联与德国二战全程实录] 20集 第01集巴巴罗沙 第02集莫斯科大会战 第03集围困中的列实格勒 第04集敌后游击战 第05集东部大后方 第06集北冰洋之战 第07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第08集斯大林格勒战役(下) 第09集坦克大会战 第10集高加索之战 第11集最辽阔的领空 第12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 第13集乌克兰会战 第14集白俄罗斯战役 第15集从巴尔干到维也纳 第16集解放波兰 第17集盟国三巨头 第18集攻克柏林 第19集无名士兵 第20集消灭关东军 第二部:一次大战全程实录(1914-1918)8集15亿人口33个国家,首次使用潜艇、毒气、坦克和飞机。 1、秘密结盟 2、巴尔干导火索 3、马恩河战役 4、毒气战(海上封锁) 5、毒气与氢气 6、凡尔登绞肉机 7、加入与退出 8、凡尔赛祸根 第三部:二次大战全程实录(1937-1945)28集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记叙二战全过程的影视文献巨献。 第一集德意志号协议 第二集绿色方案 第三集九一八事变 第四集卢沟桥事变 第五集白色方案

第六集威塞尔演习计划 第七集发电机计划 第八集鹰计划 第九集巴巴罗沙计划 第十集台风计划 第十一集珍珠港事件 第十二集AF计划 第十三集阿伊达计划 第十四集天王星计划 第十五集火炬计划 第十六集城堡计划 第十七集鹅卵石计划 第十八集霸王行动 第十九集巴格拉季昂计划 第二十集狮鹫计划 第二十一集跳岛计划 第二十二集中国远征军 第二十三集寻找金羊毛 第二十四集民族碉堡 第二十五集柏林战役 第二十六集509小组 第二十七集坎尼式方案 第二十八集大审判 第四部:太平洋战争全程实录20集人类战争历史中最惨烈的海空大战。第01集、旅顺口:日俄战争 第02集、上海:中日会战(上海会战) 第03集、诺门坎:苏日交锋 第04集、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空袭 第05集、珊瑚海:航母大战 第06集、中途岛:海空权易手 第07集、瓜达康尔岛:地狱血战 第08集、新几内亚:蛙跳进攻 第09集、阿留申群岛:荒岛争夺 第10集、塔拉瓦岛:血的祭坛 第11集、马绍尔群岛:突破外环防线 第12集、马里亚纳环礁:突破内环防线 第13集、帕劳岛:计划外的恶战 第14集、菲律宾:莱特湾大海战 第15集、琉璜岛:踢开天皇之门 第16集、冲绳岛:铁血台风 第17集、缅甸:野人山反攻 第18集、提尼安岛:目标东京 第19集、广岛:天罚之火 第20集、东京湾:战幕垂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