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支持办法

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支持办法
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支持办法

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支持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及“建设学科,创新学术,培养学者,优化学风”的科研工作方针,促进高素质、创新性学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西北政法大学"十二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决定实施“青年学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创新团队计划),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创新团队计划旨在通过科研管理机制创新,倡导和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拔尖科研人才,推出高质量的创新学术成果。

第三条创新团队应依托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瞄准学科前沿问题,凝炼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争取并承担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努力推出原创性科研成果,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项,培养优秀学术骨干和创新人才群体。

第四条创新团队一般应以我校省部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或者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为依托,具备良好的研究环境。鼓励建设跨学院、跨学科的创新团队。

第五条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依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目标管理、动态发展”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人员组成

第六条创新团队应是在实质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整体,应具有相对集中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创新团队成员应有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及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鼓励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

第七条创新团队人数应为人以上,但最多不超过人。成员年龄应不超过周岁(含周岁)。

创新团队间不得出现人员交叉情况。

创新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应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获得资助的研究工作。

第八条创新团队负责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博士以上学位;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主持并完成过厅局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或者曾获厅局级以上的科研奖励,并且在来源期刊发表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团队中能起到凝聚作用。

第九条创新团队其他成员,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近年参加过已结项的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并且在来源期刊发表过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创新团队其他成员由团队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确定。

第三章申报与遴选

第十条按照“公开选拔,严格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通过团队申报、院所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审批的方式,遴选被资助的团队。

第十一条创新团队的具体遴选程序为:

( 一 ) 具备申报条件的学术团队填写《申请书》,由参与申报的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或在编研究所、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学报编辑部)进行推荐。

( 二 ) 科研处组织专家进行初审。

( 三 ) 初审通过的学术团队,由科研处组织专家组以答辩形式进行评审。

( 四 ) 通过专家评审的创新团队,由校学术委员会审议确定后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主管校长代表学校与各团队签署计划任务书,正式开展立项建设。

第四章建设与管理

第十二条学校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立项建设。

创新团队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实行合同制管理。评审通过的创新团队,应提交详细的计划任务书,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启动研究工作。

计划任务书应明确创新团队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主要研究方向、预期完成的具体指标(如主要标志性成果、承担项目、学科建设、社会服务、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机构建设等)、具体措施(包括经费管理与使用、团队管理制度、工作分工、学术活动)等。

对每个创新团队,学校每年拨建设经费万元。经费主要用于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科研成果鉴定与论文发表、论著出版等。

第十三条科研处、创新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对创新团队进行管理。

科研处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与相关规章制度;组织创新团队的申报、评审与答辩工作;审核各创新团队的研究计划,代表学校与创新团队签订计划任务书;对创新团队建设进行指导;组织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估工作;负责专项经费资助。

各单位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本单位创新团队的申报与推荐工作;负责本单位创新团队的日常管理、学术指导;为创新团队发展提供科研条件和必要研究保障。

第十四条创新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带领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负责经费的分配与使用。

对于涉及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事项,团队成员应当及时沟通,充分协商,民主决策。创新团队负责人应当认真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作用,合理配置学术研究资源。

第十五条创新团队的研究项目应围绕某一研究方向提出几个子课题,各核心成员围绕相关子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并对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团队成员的研究情况。

第十六条创新团队应当组织成员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讨活动,营造自由探索、相互激励、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

创新团队每年至少应举办一次面向全校的开放式学术论坛或学术沙龙,介绍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研讨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交流创新团队的研究进展。

创新团队要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拓展合作研究,争取社会支持。

第十七条创新团队应努力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三年内应发表至少一篇权威期刊论文或人均一篇专业核心期刊,同时承担至少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二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或获得二项以上省部级科研奖励。

第十八条获资助的创新团队成员发表、出版与学术创新团队资助计划有关的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应标注“受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计划资助”

第十九条创新团队建设经费使用适用学校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校科研处负责监督、检查经费使用情况。财务报销要由团队负责人和科研处处负责人共同签字。

第二十条创新团队每年向学校提交研究工作年度进展报告,三年完成后提交总结报告。

第二十一条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创新团队组成人员允许有所调整。人员调整应报科研处备案。

创新团队负责人应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的,应及时向学校科研处提交书面申请,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决定是否继续资助。

第二十二条学校对创新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年度考核合格的团队,继续建设。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将减拨经费,限期整改,半年后重新评估。重新考核后不合格者取消该团队建设计划。

建设周期结束后,经评估考核,建设成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团队,可继续申请新一轮的支持。考核不合格的下一期不再资助。

对创新团队的考核与评估以计划任务书为基本依据。

对创新团队考核与评估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科研处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创新团队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争取到的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情况;成果获奖情况;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及其被转载、转摘情况;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团队成员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团队成员学术职务及学术影响的变化。

第二十五条获资助的创新团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情况分别采取缓拨经费、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资助、追回经费等措施。

、执行研究计划不力,未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未按要求上报研究工作的执行和进展情况,无故不接受学校对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与审计;

、资助经费的使用不符合有关财务制度;

、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不能继续履行职责的;

、弄虚作假、违背学术道德。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过程中如遇到未尽事宜,学校将另做补充规定。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创新团队运行管理制度

运输工区创新团队运行制度 为了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工区科技化水平,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特制订本制度。 一、团队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用大家的智慧解决我们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让生产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安全。 我们的理念是:用技术指导生产,用技术保障安全。 二、创建目标 通过科技创新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能够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改进和创造活动,包括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利用创新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特成立创新团队,并制定此制度。 三、团队组织 (一)成立创新领导小组 工区区长为组长,工区书记为副组长,工区各分管副区长、技术员为组员。由技术员张昊鑫负责工区创新团队的日常事务,协调配合工区各项工作。 (二)人员组成 工区所有员工均可报名参加。 (三)团队例会制度

每周四全员学习前半小时为团队例会时间。团队活动主要方式有学习交流、专业培训、创新攻关三种。开会时团队成员提出创新项目,由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制定解决方案。全员学习会通报目前团队正在公关项目,调动全员智慧进行创新。 四、创新范围 (一)经营创新:经营创新指工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的经营方法、程序、措施、渠道等方面的创新。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为了提升各专项技术能力、技术水平而做出的各项改进、改善与发明(论文、专利)等: (创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提高工作质量,改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安全性、可靠性等;对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技术、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进技术,以及长期未解决的技术关键和安全隐患等。 (三)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指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为提升工区管理水平而提出的建议、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制度方面:制度改进、建设等方面创新; 2、组织方面: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流程改造等方面创新; 3、机制方面:各种管理模式、

上海市浦东医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上海市浦东医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浦东医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现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早日实现我院创建三级 综合性医院的建设目标~根据《上海市浦东医院科研创新 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我院 决定实施上海市浦东医院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 建设~为规范和加强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 法。 第二条团队是医院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团队的 研究方向应该是医院重点发展的学科和科研领域~要瞄准 国家和上海市科研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科研专项和学科 前沿问题~重点开展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二章遴选与组建 第三条院级团队遴选条件: 1、团队由15人左右组成~原则上最大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7 年1月1日以后出生,。成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 能力。 2、团队成员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和学士学位~应具有较 高的学术造诣、创新的思维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具有宽容、开 放、公正的胸怀,近3年曾主持过院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或参加过 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且至少发表过cssci源期刊论文。第四条团队的申报与审批:

医院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与审批工作~由拟参加团队的成员向科教科递交申请书~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依据申请人的资格条件组织评审~确定院级团队拟组建名单~经党政联系会讨论决定并公示。 第三章建设目标 第五条院级团队建设目标: 1、团队的研究方向特色明显~研究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处于国内前 列~取得公认的原创性成果~在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申报方面有较 大收获~市级科研成果奖项有较大突破~发表SCI文章。 2、团队成员经过培养迅速成为医院科研的中坚力量、省部级以上研 究课题的负责人。 第四章建设措施 第六条医院积极地为团队建设创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条件。在科 研项目及人才培养申报工作中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第七条团队的研究项目应围绕某一研究方向提出几个子课题~各 成员围绕相关子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团队负责人应定期检 查核心成员的研究情况。团队应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 思想碰撞,营造自由探索、相互激励、开拓创新、宽容失 败、团结合作、共享成果的良好学术氛围。第八条团队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学术会议。 第九条医院保障团队部分成员每2年参加一次全国高级别的学术 会议,每人三年报销资料费不超过3000元。在团队建设期 内~如果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医院将对相关成员另行奖 励。 第五章管理与考核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 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 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 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 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 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 责人 1 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 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 年龄一般不超过 55 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 名,40 岁以下成员不少于 2 名。团

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 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 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 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 3 项中的1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1 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 工科 5 万元 ( 含) 、文科 3 万元 ( 含) 及以上的项目 1 项; (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 项 ( 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 奖 ); (3)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 1 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 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 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 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 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 新聘任其他人选。 第三章团队评定 第八条符合基本条件的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 学院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 1)。

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快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的步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和学科群,提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实力,凝聚、稳定和培养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参照国家创新团队建设的办法和模式,结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特制定本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二条学校拟打造学术创新团队和学术创新培育团队。其中学术创新团队分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第三层次为学术创新培育团队。 学术创新团队是学校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重要贡献的主体力量,其所依托的平台一般是经由国家、省部批建的重点学科、哲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学术创新培育团队是培育自治区乃至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创新培育团队的建设,使其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的培育和生成、研究基地的建设或升级奠定基础。 第三条创新团队和培育团队都是重点支持校内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术研究群体,要聚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并通过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基地项目、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官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以及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类科研课题,产出具有重大理论和社会价值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四条创新团队和培育团队均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并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五条创新团队应根据自身形成的学科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事业的需要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一般应为国家和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领域或重大前沿问题,其成果对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事业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对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六条创新团队的组成必须由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的人员自然形成和组合而成,团队带头人和成员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队的研究工作;鼓励具有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和目标的人员进行跨学院和跨学科的联合申报。 第七条第一层次学术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 团队组成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已经形成一致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被同行认可的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2)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博士授权点或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3)一般由5—7 名我校在编人员组成; (4)团队组成人员要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合理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5)团队成员中至少应有2 人为40 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 (6)团队成员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能够完成国家重大课题攻关。 2. 团队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在职博士生导师或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 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总结报告 (资助期限:年月至年月) 计划编号: 团队带头人: 所属领域: 通讯地址: 所在学校: 编写日期: 河南省教育厅制 二〇一二年

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二、总结简表必须逐项认真填写,没有的填“无”。 三、填报的各项工作成绩或数据,必须是在本计划资助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四、“专业技术职务”指受聘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五、代表性论著需附复印件一份,不超过10篇、部。 六、各种项目、成果、奖励和申请、授权专利等,均需附相关立项证明或证书复印件。 七、页面用A4纸,于左侧加软封面装订成册(请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

一、总结简表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计划研发内容、技术路线、项目执行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培养团队和人才情况(入选省部级团队计划、已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情况)等;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说明团队合作解决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科学意义,取得成果、获得奖励情况,国内外评价、主要学术刊物收录和引用的情况,技术成果应用、

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情况; 四、经费决算和经费使用情况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及建议 六、所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意见 对创新团队在资助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七、所在高等学校意见 对创新团队在资助期内的工作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 八、相关附件材料 (1)最具创新性的论文论著复印件 (2)论文、专著被评价材料的复印件 (3)专利授权证书或专利受理证书的复印件 (4)科研项目立项和结项证明的复印件 (5)科研或学术性奖励证书的复印件 (6)其他

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编号: 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合同书 所在单位: 团队名称: 建设领域 : (□数理 化学化工□农业 □ 能源□ 信息□ 人口健康 □资源环境 □材料 □先进制造 □ 管理) 建设时间: 团队负责人: 联系方式填表日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制表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填写说明及要求 一、填写本表前,请认真阅读《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渝教科…2007?16号),实事求是地填写相关内容。 二、各团队要根据市教委批准的建设类型、资助额度及目标责任情况进一步调整、细化建设目标的年度任务,科学制定团队的培养计划和措施等。 三、“团队研究的主要内容”须与团队的研究方向一致。 四、本表用A4复印纸双面打印。 五、本表栏目内容较多,样表框格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 六、本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一式3份,电子版一份,经审核无误后报送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和学位研究生处。 七、有关事宜可电话咨询。电话:63862091

一、团队基本情况 注:上表中包括团队负责人

二、团队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根据拟定的团队研究方向,结合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技术创新和研究思路,拟定研究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三、团队建设任务及目标 3.1 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总体目标:通过建设,使团队主导研究方向在所属研究领域达到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团队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学历学位提高、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任务、措施及预期成果。)

3.2 团队科研工作建设目标 根据《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团队在建设周期内须完成如下科研任务。(原则上要求第一年完成总目标任务的20%,第二年40%,第三年40%) 注:以上建设目标中涉及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专利等均指第一署名单位、第一署名人为团队成员,并且与团队研究方向一致的内容。

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1)

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鼓励和支持我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凝聚并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培养和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创新团队,提升我校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培植自治区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后备力量,争取部分团队跻身于全国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保证我校科学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是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创新团队遴选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 第三条创新团队建设遵循“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主要资助具有优势与特色的开创性与探索性研究;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以及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研究。 第二章条件 第四条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一般应为8人以上),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一致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行业和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主要骨干成员应具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2、创新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及年龄结构。主要由本校人员组成,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联合申报,成员应有3~5人为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团队中博士学位(含本校在职在读博士)和高级职称人员应占一定比例。能够为今后3到5年内取得重大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团队首席专家和成员只能参加一个创新团队。 3、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必须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首席专家应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同时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严谨的科学作风、创新性学术思想;应具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近三年至少主持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以上,年龄不超过55周岁;在校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4、创新团队研究方向是集中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近三年至少应承担或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团队核心成员应承担过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团队在近三年内实际到位研究经费,自然科学类不少于30万元,人文社科类不少于15万元。 5、创新团队在近三年内取得过标志性研究成果,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或有一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或国家发明专利。 6、创新团队原则上以校内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科技创新平台及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第三章推荐、评审与批准 第五条创新团队以项目形式申报,采取团队申报、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审批的方式产生。每两年评选一次,具体申报时间,以发布的通知为准。 第六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研究群体,填写《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申请书》,经学院(部)审定同意后,报学校科技处。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教学内容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 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建设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建设 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家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高校科研潜力,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正式群体。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团体优势,聚集学科优势,凝练特色研究方向。随着科技合作和科技共享更加紧密,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团队的支撑,团队成了高校科研的基本单位。构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组织,能使团队内部和谐统一、通力协作,把在科学研究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科研人员通过团队的形式组织在一起,通过分工合作,分享与交换信息,来完成个人和一般团体所无法完成的更高层次的科研任务。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创新团队是为了满足现代科学的交叉综合趋势而产生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是在原有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大胆创新的一种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已经决不是某个个体所能独立实现的,建设科研创新团队是新时期科学研究创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高校,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1、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科水平,支撑学科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已使得传统意义上科学家的个人奋斗无法适应科

研工作的要求,科学家之间需要合作,而团队的建设可以形成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共同完成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产生具有显示度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2、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能更好地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高校的研究工作大多属于创新型研究,这就要求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思想,阐述见解的渠道,培育了不同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综合的土壤,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与成果。 3、创新团队所创造的氛围可以促使学者自身更快速、健康地成长 如果不参与团队工作,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在学术探究、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中,也没有机会敞开胸怀,自觉容纳他人的指点批评,因而容易产生学术上的武断作风和片面性观点。创新团队建设能使大家在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学术问题尽心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和融化组合,进而去寻找和推敲真理,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构建 1、构建原则 (1)适时引导原则 不少科研团队是由于科研人员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在科研项目的合作中自发形成、自组织发展起来的。政府和高校政府管理部门应及时发现,适时引导和培育,营造有利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

云南省创新团队选拔培养管理实施办法(暂行)

云南省创新团队选拔培养管理实施办法(暂行)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领军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大力提升各种科研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基地的创新水平,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重点产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省科技厅计划到2012年选拔50个左右省创新团队,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省创新团队的界定及命名 省创新团队是团队成员在长期科学研究或产品开发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团队创新目标和较强稳定性的创新集体。创新团队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省创新团队以“单位+研究方向或领域+省创新团队”命名。 二、省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申报省创新团队应符合以下七个方面条件:

(一)省创新团队的学术技术水平必须在全省同行处于领先并在全国同行处于先进地位,研究开发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或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二)省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造诣和创新性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研究开发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力;一般应为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科技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的主持人(首席科学家)、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技术创新人才等经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人才。 (三)省创新团队成员一般由10人左右组成,其核心成员(5人左右)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四)省创新团队的研究开发方向属于我省优势特色学科并与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或是我省重点发展领域、行业和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主要从事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应用基础研究,或开展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印发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理工〔2009〕147号 校属各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已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传达,严格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重庆理工大学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养拔尖科研创新人才,打造优秀科研创新群体,推动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突破。 (二)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有显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奖

励上获得新突破。 (三)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国家级和省部级层次的创新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四)与科研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为基地建设提供科研支撑。 (五)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三条学校重点支持省部级、校级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鼓励各二级学院和科研基地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院级和基地级创新团队,以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团队体系。 第四条学校科研处负责组织实施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五条各层次创新团队申报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省部级创新团队申报条件参照教育部、重庆市教委等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应管理办法为准。 (二)校级创新团队申报条件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重庆市科研发展规划、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领域、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或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或技术创新领域;或是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研究领域。 对凸显我校学科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在区域与行业具有独创性的特色研究方向以及学校引进的特殊人才,在申报条件上

印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

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试行) 为了贯彻落实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有关文件精神,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我院决定启动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为加强计划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遵循“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带动整体,集成创新”的原则,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协作精神。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形成在国内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的跨学科、跨院系创新团队。 二、建设目标 经过连续五年的建设,在我校形成20个左右,结构合理、学风严谨、业绩卓着,在国内有影响、成员比较年轻并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并逐步建设成为申请各级政府创新团队(群体)的有力竞争者。 三、组建条件 1.申请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一般应以院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为依托,具备开展创新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并具备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和明显的创新潜力,鼓励跨学科、跨学院的有机组合。

2. 科技创新团队是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团队成员,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开展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创新、集成创新研究。 3. 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教授、国家级项目主持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团队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 4.科技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一般应为8人以上),人员相对固定。研究方向明确稳定、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或核心成员原则上只能参与一个团队。其核心成员(3~5人组成)每人均应具备硕士学位或副高级职称,团队其它成员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创新团队还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原则上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 5.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有较强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有互补的专业结构,各自既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又形成合作协同的研究目标,能够通过协作承担国家项目。 四、资助措施 1.院级科技创新团队申请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限以学院科研处正式通知为准。每年拟资助3~5个团队,自然科学类每个团队资助15万元,人文社科类每个团队资助9万元,一次核定,分年度拨付,建设周期为3年,各二级学院根据情况进行匹配。 2. 学院优先安排实验用房,并协调解决科研中所必备的设备与条件。

《关于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试行)》

《关于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试行)》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17-11-09信息来源: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 [ 大中 小] 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下简称“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驻济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和创新引擎作用,统筹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提高我市源头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期,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作为落实“人才新政30条”的重要配套文件。 一、政策出台背景 我市拥有驻济高校48家、科研院所83家,是我市的最重要资源,但我市一直没有系统制定支持高校院所的政策,尚未形成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机制,驻济高校院所成果就地转化率较低。 今年5月,我市出台“人才新政30条”,提出“建立更具活力的省会人才集聚机制”。为落实好“人才新政30条”相关精神,促进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按照市领导批示要求,通过深入调研,市财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在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经广泛征求高校院所等意见建议,制定出台了《若干政策》,力求完善高校院所校地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实现“外地高

校院所引进来,本地高校院所活起来,平台建起来,项目抓起来,产业火起来”。 二、政策特点 《若干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突出产业导向战略布局。引导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重点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和技术需求实施“精准扶持”、“精准引进”,并联合相关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打造我市人才、平台、项目、产业“四位一体绿色通道”,力求逐步建立完善紧密对应新旧动能转换的高校院所研发和成果转化机构体系,争取科技成果更多地在济南落地转化。 (二)强化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以“载体+体系”同步建设模式,完善央地、省地共建体系,推进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机制,推进济南大学城建设。二是健全驻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济转化机制。三是完善国内外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向济南“柔性流动”机制。 (三)实施全链条平台化服务。通过统筹整合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打造“一张网”式创新网络平台,连接相关部委和先进省市,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对驻济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行专项资金和基金联动扶持,实施“店小二式”“一条龙”跟踪服务机制。 三、政策主要内容和亮点 《若干政策》突出“三个面向”,即面向所有驻济高校院所、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面向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对接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供需双方,进行全球布局,实施

创新团队管理与考核评分办法

创新团队管理与考核评分办法(试行) 一、为加强各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局的科研能力。根据《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创新团队的组建。由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科研创新方向,并推荐团队负责人和牵头单位报局办公会决定。各团队由团队负责人和牵头单位负责人负责组建。 三、创新团队管理以团队负责人总负责,实行自主管理,但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目标任务,明确研究计划,经局专门工作会议批准后启动研究工作。 四、创新团队每半年填写一次《创新团队工作进度表》,一年进行一次考核评分。 五、视年度考核评分结果对创新团队给予奖励(3000-8000元/团队/年),另外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项目时,由创新团队人员组成的课题项目申报小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或批复。创新团队课题经费开支,年度考核奖励开支均要符合财务制度,并有利于创新团队目标任务完成。 六、创新团队组建后可视本局业务科技发展需要和创新团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整。团队调整及团队负责人、牵头单位的调整需要(业务科技处提出方案)报局办公会审批,团队成员调整可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完成并报业务科技处备案。 七、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创新团队年度考核评分办法 附件: 创新团队年度考核评分办法 创新团队年度考核由主管副局长组织相关业务科研人

员及管理人员5-7人组成考核小组,小组评委在听取各科研创新团队PPT年度工作汇报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团队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作为创新团队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 一、团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40分) 评委根据创新团队目标难度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分。 二、团队科研课题情况(20分) 评委根据各创新团队争取的科研项目级别、数量、参加科研人员情况(人才培养)、科研课题结题情况、科研课题获奖情况综合考量给予评分。 三、科研成果转化情况(20分) 评委根据科研项目业务实用性、推广范围给予评分。 四、团队科技文章发表情况(10分) 评委根据创新团队发表的科技文章层次、文章数量以及发表文章人员情况(人才培养)给予评分。 五、团队活动情况(10分) 评委根据创新团队年度培训、座谈会、总结交流会等次数,参加人员情况等给予评分。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国家、辽宁省、大连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三年(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人需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年度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

最少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4.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10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3万元(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

科研创新团队实施办法讲解

***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草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养拔尖科研创新人才,打造优秀科研创新群体,推动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是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有显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更大突破。 3.争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4.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国家级和省部级层次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5.推动科研基地建设,与科研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为基地建设提供科研支撑。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条学校重点促进和支持省部级、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室、校级专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建设,以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体系。鼓励跨学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第五条学校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拟用3年时间资助建设15个左右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各层次科研创新团队申报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以河南省、教育部等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应管理办法为准。 2.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研究方向: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2)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近五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5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奖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五)。 社科类的创新团队标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或以上项目; (3)科研支撑条件:科研创新团队必须以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校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或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成员应在学术带头人主持研究的课题中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10),承担过具体研究内容(不包括近2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一般由10-15人构成,骨干成员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教授不少于1人和40岁以下博士副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校级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