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练习

《隆中对》练习
《隆中对》练习

《隆中对》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划线的按一个词语解释)

1【将军宜枉驾顾之】2【凡三往】

3【孤不度德量力】4【时先主屯新野】5【此人可就见】6【抑亦人谋也】

7【因屏人】8【时人莫之许也】

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10【遂用猖蹶】

1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2【自董卓已来】13【自董卓已来】

一.解释加点的词

自董卓已来挟天子此诚不可与争锋

国险而民附利尽南海此用武之国

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帝室之胄总揽英雄保其岩阻

内修政理将军身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二、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为:好为《梁父吟》唱

谓为信然是

以弱为强者成为,变成

贤能为之用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已:然志犹未已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自董卓已来通以,相当于“而”

已历三世已经

遂:然操遂能克绍终于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谓为信然确实

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日对··说

然: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用: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因屏人于是,就

二、词类活用

1.箪食壶浆:

2.箪食浆壶,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1好为《梁父吟》

谓为信然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4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6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屏人

8然志犹未已

犹鱼之得水也

10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

2然操遂能克绍

由是先主遂诣亮

3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5然志犹未已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自董卓已来

7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9.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秦王怫然怒

君谓计将安出

四、翻译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五、理解文意。

1. 熟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 最终的策略目标是

,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外交方面的方针是

,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

另一路是:

2、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

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⑤巩固荆、益基地;⑥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六、解释本文相关成语:

1如鱼得水:

2挟天子以令诸侯:

3天府之国:

4箪食壶浆:

5鼎足之势:

6三顾茅庐:

7思贤如渴:

8度德量力:

9不可胜数:

《隆中对》练习部分答案

五、理解文意。

1. 熟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最终的策略目标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内修政理】,

外交方面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另一路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六、解释本文相关成语: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度德量力】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人。

【不可胜数】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解析总结计划.docx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分析 原作者:天涯孤舟引自天涯论坛,此为原作者观点,与本文库作者无关 历史上对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有过不少质疑,而最有名的当数老毛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说。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地缘分析,来看一看这种战略究竟是怎样 的。 荆州,大概由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组成(广义的看,江汉平原也包括了湘江流域)这是一个地缘潜力非常大的地理板块。首先是广袤的粮仓,其次有很好的地理封闭性,第三能够对多个方向施加地缘影响力。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居于四战之地。从蜀地(四川盆地)、汉中、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都可以对这一地缘版块采取军事行 动。因此地缘压力是很大的。这也是诸葛亮所说用武之地的原因。曹操起事的中原也 是四战之地,但在他向东、向北发展的过程中,却无人在其背后捅刀子,一方面是其 他诸侯的愚昧,另一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还是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对于蜀国来说,仅据有荆州,而希望自己用兵时无人在背后捅刀子纯属碰运气。事 实证明,正是由于吴在蜀北进时乘虚而入,导致了三国局势的根本变化。因此,蜀 国必须在荆州之外减少自己的受力面,拥有自己的大后方。将荆州变为三战或二战之地,并且拥有广阔的纵深。这是蜀国必须拿下益州(四川盆地)和汉中的根本原因。 拥有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四川盆地和汉中之后,北面的秦岭可以成为天然屏障 (保其岩阻),南方的云贵高原只要做好安抚工作,不足为虑(南抚夷越)。西域各 国可与呼应(西和诸戎,这个属于锦上添花型)。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与吴国形成统 一战线(外结好孙权)。这样,荆州就变成了进攻魏国的桥头堡。外部条件已准备充 分。而对内,则要充分开发这四个地缘版块的生产潜力(内修政理),可以说这四个 地缘版块加起来,农业实力相当惊人。比吴、魏皆不逊色。 然而诸葛亮很清楚,即使这样,蜀国的实力也不可能超过魏国,因此并不具备对 魏国的战略优势。因此必须等“天下有变”,即魏国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再一出秦川、二出河洛形成钳形攻势,改变地缘实力的天平。如果能够再有吴国出江淮作为呼应,则大事可成。蜀据有秦川和河洛之后,汉中和西蜀将彻底成为大后方,战斗部队可悉 数调往秦川、宛洛两处,近距离呼应。彻底解决“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困局。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时被认为是其最弱的一项,但至少在北伐的几条进军路线的选 择上,诸葛亮还是有能力使魏国发生误判的。只可惜几条道路距离太近,即使误判 也能很快将兵力重新调回。但这种误判如果发生在出秦川为主还是出宛洛为主时恐怕 就是致命的了。荆州和益州的关系,特别是在拿下秦川以前,是决定隆中对成败的关键。 就我个人来看,出宛洛可以直指魏都许昌,问鼎中原;因此魏国必不敢冒险将重 兵派往秦川。而正因如此,出宛洛的虚招可能性更大,利用魏国的误判,脚踏实地的 拿下秦川(包括秦川更西的凉州之地),一样可以使蜀、汉成为大后方。而从秦川向 东攻击,又比蜀地北伐条件要好得多。更拿到一个非常据有农业潜力的地缘版块(关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

《出师表》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 一种文体,奏议的一种,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主要著 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二、字词解释 1. 崩殂: 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2 秋: 时 3. 殊遇,优待.厚遇 4. 光:发扬光大 5.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 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 恢弘: 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7. 引喻: 称引譬喻 8. 义: 适宜.恰当 9. 宫中: 皇宫中 10. 府中: 朝廷中 11. 臧否: 善恶12. .陟: 奖惩 13. 刑: 罚 14. 昭: 表明彰显 15 理: 治 16. 简拔: 选拔17. 遗: 给予 18. 咨: 询问 19 裨: 弥补 20 性行淑均: 淑: 善均: 平 21 猥: 辱 22 驱驰: 奔走效劳 23. 倾覆: 兵败 24 .尔来: 那时以来 25 .夙: 早晚 26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27.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 刀刃不锋利28.攘除: 排除.铲除 29. 损: 除去 30 益: 兴办.增加 31. 慢: 怠慢. 疏忽 32.彰: 表明.显扬 33 .咎: 过失 34. 诹: 询问 35. 雅言:正言 36.效: 实现 37. 临: 面对 38. 诚: 确实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 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当时有力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 形成有力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 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三国演义初中优秀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初中优秀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吴、蜀、魏在激烈的征战中争夺天下,许多的英雄人物都不幸战死、病死。今天橙子就与大家分享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300字 我喜欢的书又许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了。我之所以最喜欢它,是因为它里面的内容使我受益终生,我今天就把它和你分享分享。 我从刘备身上学到了做人要“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处处要为他人着想。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垃圾桶给弄倒了,我赶忙去那扫帚,当把我造的“孽”给清理干净时,我发现我的同桌位置也很脏。于是,我心想:“我得帮她也扫一扫,否则她就会被老师批评了。”最后,我的同桌还因此被表扬了呢! 我也从诸葛亮的悲剧中学到了,智慧虽然重要,但身体也要健康。我看见报纸上说:一位35岁年轻的博士后,因患癌症去世。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健康排在第一位。 我还从关羽的一生学到了,做人要讲究一起义气,不能为了私利而至兄弟不管不顾。记得有一次,我小的时候。奶奶买了两个苹果,我吃了一个,我还想吃另外一个时,奶奶不让,说是留给哥哥的。可我还是将它偷吃了,结果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绝对是一本人人必读·脍炙人口的益书。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300字

骁勇善战的,形象鲜明的人物,神出鬼没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刮骨疗伤,《三国演义》中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场景之中,让我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我看的最投入的一本书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诸葛亮下山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折服,也为他得到知己而高兴;当周瑜和黄盖巧施苦肉计时,我既感慨周瑜过人机智,又为那一鞭鞭的抽打而忍不住心痛;当诸葛亮巧使空城计时,我出了一身冷汗,怕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当司马懿退兵时,我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下来;关羽身处曹营,深受曹操的赏识,他知道刘备有难时,义无反顾,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的身边。 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得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3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脍炙人口的名句,谁没听过呢?三国里的英雄,的确就像后浪推前浪,数也数不尽。不过,真正的大英雄是谁呢?人们时常会道出几个响当当的大名:诸葛亮、赵云、吕布、马超,而我却不以为然,我则喜欢:刘备、关羽、张飞。 遥想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同死,多么豪情!后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打得吕布大败而回。

王田先《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时,总是会生出些许的豪气和感慨来。豪气于谋略能定天下之力量,感慨于战略规划“隆中对”之于刘备“蜀天下”那灯塔般“指向标”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谓古代的第一伯乐,算是最贤明的“老板”,是“最佳雇主”了。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战略规划书。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 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策划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 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段话分析的是刘备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今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机会还是有的,其“市场”格局又如何呢?曹操坐拥百万雄兵,势头凶猛,实力强大,我们不能与之正面对抗。属于第一阵营领导型企业,垄断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其孙权雄踞江东,处于第二阵营,经营多年,也已成气候,只能是我们团结利用的对象,而不是正面发起挑战和斗争的对象。 诸葛亮接着分析:荆州地理位置极佳,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刘表势弱,这是留给刘备您最好的机会。先取荆州,便可占据一席之地。益州险峻,沃野千里,然而其主刘璋“领导才能欠佳”,不善管理,所以,也是争取的对象。 既然外部环境和竞争状况如此,那么作为弱势企业的刘备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的战略方向是这样确定的: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 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 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对》中所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具有江东三世,刘备凭何能与他们争强,除了一个大汉皇叔的身份,他也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罢了。凭什么能让百姓归心,凭什么能让卧龙,凤雏尽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为他对百姓好,宁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宁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所以百姓愿意跟着他。因为他待手下好,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能让诸葛亮和手下诸位将领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切皆因他的仁爱。 刘备是仁的代表。 相较刘备,我则更偏爱诸葛亮,羽扇纶巾,八尺男儿,仅二十七岁之龄就拥有安邦定国之才,三国中的孔明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不着迷的人物。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平定荆益·七擒孟获······自他在这本书中出现,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传诵。更难得的是他的忠心,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力亲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无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尽心竭力的兴复汉室。他出山时曾说待功成之后必当归隐,但最后却在五丈原丢了性命,有一首诗曾叹“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正因为他这些品质,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赞他”托孤既受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虽然他没有成功扭转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已成功改变了三国,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我心中的三国。 诸葛亮是智的化身。 凭心而论,其实我并不欣赏关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视清高,都让我无法从心里尊敬这个被万人景仰的关公。但他的义是我所不能否认的。他可以为了兄弟之谊放弃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和兄长并肩作战。他也能为了以前的恩义,冒着砍头的危险,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是义的诠释。 三国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们构筑了这段传奇,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2)| 返回目录 文/马乐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

《出师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安全或 德育等 打热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着急、拥挤。 渗透的 思考 课堂设计学法指导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 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 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分析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分析原作者:? 引自天涯论坛,此为原作者观点,与本文库作者无关 历史上对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有过不少质疑,而最有名的当数老毛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说。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地缘分析,来看一看这种战略究竟是怎样的。 荆州,大概由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组成(广义的看,江汉平原也包括了湘江流域)这是一个地缘潜力非常大的地理板块。首先是广袤的粮仓,其次有很好的地理封闭性,第三能够对多个方向施加地缘影响力。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居于四战之地。从蜀地(四川盆地)、汉中、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都可以对这一地缘版块采取军事行动。因此地缘压力是很大的。这也是诸葛亮所说用武之地的原因。曹操起事的中原也是四战之地,但在他向东、向北发展的过程中,却无人在其背后捅刀子,一方面是其他诸侯的愚昧,另一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还是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对于蜀国来说,仅据有荆州,而希望自己用兵时无人在背后捅刀子纯属碰运气。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吴在蜀北进时乘虚而入,导致了三国局势的根本变化。因此,蜀国必须在荆州之外减少自己的受力面,拥有自己的大后方。将荆州变为三战或二战之地,并且拥有广阔的纵深。这是蜀国必须拿下益州(四川盆地)和汉中的根本原因。 拥有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四川盆地和汉中之后,北面的秦岭可以成为天然屏障(保其岩阻),南方的云贵高原只要做好安抚工作,不足为虑(南抚夷越)。西域各国可与呼应(西和诸戎,这个属于锦上添花型)。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与吴国形成统一战线(外结好孙权)。 这样,荆州就变成了进攻魏国的桥头堡。外部条件已准备充分。而对内,则要充分开发这四个地缘版块的生产潜力(内修政理),可以说这四个地缘版块加起来,农业实力相当惊人。 比吴、魏皆不逊色。 然而诸葛亮很清楚,即使这样,蜀国的实力也不可能超过魏国,因此并不具备对魏国的战略优势。因此必须等“天下有变”,即魏国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再一出秦川、二出河洛形成钳形攻势,改变地缘实力的天平。如果能够再有吴国出江淮作为呼应,则大事可成。蜀据有秦川和河洛之后,汉中和西蜀将彻底成为大后方,战斗部队可悉数调往秦川、宛洛两处,近距离呼应。彻底解决“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困局。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时被认为是其最弱的一项,但至少在北伐的几条进军路线的选择上,诸葛亮还是有能力使魏国发生误判的。只可惜几条道路距离太近,即使误判也能很快将兵力重新调回。但这种误判如果发生在出秦川为主还是出宛洛为主时恐怕就是致命的了。荆州和益州的关系,特别是在拿下秦川以前,是决定隆中对成败的关键。 就我个人来看,出宛洛可以直指魏都许昌,问鼎中原;因此魏国必不敢冒险将重兵派往秦川。而正因如此,出宛洛的虚招可能性更大,利用魏国的误判,脚踏实地的拿下秦川(包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23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与战略方针。 3、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____,____朝______家。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 ) (2)时人莫之许.也( ) (3)谓.为信然 ..( )( ) (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6)将军宜枉驾顾 ...之( )( ) (7)因.屏人曰( ) (8)欲信.大义于天下( ) (9)遂用猖蹶 ..( ) (10)然志犹未已.( ) (11)自董卓已.来( ) (12)则名微而众寡 ..(.) (13)抑亦人谋也( ) (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 (15)利尽 ..南海( )( ) (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18)总揽.英雄( ) (19)保其岩阻 ..( ) (20)内修政理.( ) (21)诚.如就是( ) (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23) 于就是 ...与亮情好日.密( )( )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 ) ④贤能为之用( ) (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主器之.(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划分句子节奏】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1)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翻译句子】 5、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_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_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5篇【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_读《三国演义》有感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

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x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_读《三国演义》有感 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只因为他有义。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结果被手下所杀。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塞北风,吹散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原文: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全文共计350字) 自董卓以来, ②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④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 模型分析: 时代宏观微观结论 自品牌成风以来,产品宣传众多,有些靠广告成就了巨大的产业,脑白金比于三株并没有先决优势,然而却能立市,非惟宣传力大,更在于跳出产品功能定位品牌。 以人谋如何对曹操、孙权呢?与对手竞争当怀什么态度呢? 请用:竞争三思模法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 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分清敌友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 模型分析: 狭路相逢勇者胜——争 大路相逢合者胜——合 广路相逢高者胜——竞 合而不争是上策竞而不争是高手 郊区大学饭店如何与农家饭店竞争? 环境四分模法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烂尾楼怎么处理? 这样好的发展机会我能抓住吗? 请用:优势比特模法 优势比特模法 将军既帝室之胄,②信义著於四海…… 分析模型: 横向比较看有无旁人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知识。 3、学习文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2、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本课的主人公诸葛亮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对《三顾茅庐》还有多少印象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国志》、《史记》、《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三国志》的扩展、充实。 三、学生阅读课文,辨析音、形、义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 shēn 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u zhū r?ng 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课文讲解 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二、再次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一、(1)写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表现他的抱负。二、(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三、(3—5)刘备问计,诸葛亮答对策。(重点)四、(6)写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的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塑造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1、《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了“桃园三结义“这一千古绝唱。因为他们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难都没有让他们退缩,始终团结在一起,从来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后来的结拜都夹杂着个人利益,没有被后人认同。我们现在结交朋友也是一样,要志同道合,要志存高远,才能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千万不要结交那些为了吃喝玩乐而走进你的人,更要远离那些总是斤斤计较,只顾自己的自私的人! 2、《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为曹操捏一把汗。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但是曹操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胸怀是举世无双的。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坏”,他有正义的一面。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认定他是一个毫无是处的人,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三国演义》第五回讲到,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决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主将作战故事。虽然三个人和一个人作战,但吕布毫无怯意,而且越战越勇,勇气和胆识让人钦佩。我们学习和生活也要这样,要苦练能力,要踏实地学习,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扎实的基本功,就会艺高人胆大,不怕任何考验,不惧怕挫败,永远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 4、《三国演义》第八回讲到董卓身为太师骄横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的礼仪出行,还把自己的所有亲属安排到朝廷。另外,还建设豪华的宫殿,贪污财宝不计其数。多行

诸葛亮和曹操战略分析

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 论文题目: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 人物介绍: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身长八 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 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蜀汉丞 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 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 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 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 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 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 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 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 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内容提要: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他的三道《求贤令》可见他政治手段的高明。不论是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还是赤壁之战的不幸败北,曹操的军事思想总是能让人们为之一叹。他求贤若渴,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