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20080502416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

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

的意义,而随后发展的众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也使得彩陶纹饰的表象性符号性质愈加明确。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接下来说说彩陶三种主要纹饰的演变,作为所有其他纹饰的代表,来进一步说明上文的结论。

1、彩陶纹饰之鱼纹演变:在《诗经》中有《潜》写道:“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鱣有鲔,有鱨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这是周王专用鱼作为祝福祭品时所唱之乐歌。另据《诗经辩义》中,旧俗以鱼为祝福祭品。表现了历代人对鱼这种生物的独特意义的崇拜,是图腾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鱼纹是仰韶文化渭水流域彩陶上的一种主要纹饰,尤其在半坡型早期彩陶纹饰中所占比例极大,大多是单独纹样,另外也有鱼纹与人纹、蛙纹相结合的纹饰。鱼纹表现比较注重对物象的真实描写,当然这种描写不是现代人传统意义上的写真、超写实,而是具有一定初步概括性的造型,主要是以细直线与三角形来勾勒鱼的侧面形状,或者是圆弧线构成的不规则自然形勾勒鱼的侧面,虽然这类纹饰象是现在的儿童画,但其实不然,这类纹饰已经很好地表现出了鱼的基本结构与形态,在当时来说的确是非常“写实”的。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鱼纹开始向简易几何化发展,如:鱼头由不规则的自然形逐步变化为几何似梯形,眼睛最终消失,嘴部变形成弧线边的三角形,鱼头整体转化象一个横放的梯形。

仰韶文化半坡型晚期彩陶上的鱼纹图案多表现为分割发展或与其他纹饰重组而成。一种变化是鱼头和鱼身各自变形发展,鱼头被抽象为椭圆形、三角形纹饰,这种纹饰既可看作是鱼的正面也可理解为两个相对的鱼;而鱼身的则演化成各种几何形花纹,这时的鱼身多演化为直角三角形、弧边三角形,而这两种几何纹又衍生出连续相接的叶形纹、花形纹或梭形纹,主要由黑白两色相间得阴阳图案,已经具备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另外一种变化是将鱼的数目增多,通常是两条鱼形上下并连构图,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这种并连结构从由直线构成的稍写实的鱼形,逐渐变化为直线构成的三角形或弧线椭圆形。最后一种复合形还表现在鱼、鸟、人三种图案的结合应用上,如写实的鸟衔鱼或鱼衔鸟图案,和鱼与人面、鸟相复合的纹饰。这类复合纹饰的初现更加说明了纹饰作为符号意义的象征作用已经跨越基本的自然物象,而发展为人类想象力的产物。

2、彩陶纹饰之鸟纹演变:与鸟有关的记述如:《诗.大雅.生民》:“诞竇之寒冰,鸟复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另外在仰韶文化晚期还有一种鸟纹与太阳纹相结合的纹饰,这不由联想起后羿射日的传说,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而后的汉代帛画中也有将鸟绘于日中的,那么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太阳的崇拜,或氏族图腾的鸟纹。在原始图腾中,“鸟”常被认为是灵魂的象征,而鸟与太阳的结合则是鸟能够飞上天空,天空与太阳是遥远而且高高在上的,是神化的代表,而鸟此时成了神与人之间的媒介。那么在彩陶花纹中,鸟纹也有其完整的发展过程,首先是正面和侧面两种单独鸟纹,例如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经过长期演变,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形象,由圆点与弧形三角形以及短竖线,分别代表正面飞翔鸟的头、身、足;而用圆点、斜线、月牙形代表侧面飞翔的鸟。

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鸟纹,还常出现各种角度的变体鸟纹复合组成的图案,如正面鸟纹演变成圆点、弧边三角纹;侧面鸟纹演变成圆点、弧线纹;飞鸟展翅纹演变出的钩羽圆点纹,复合成为斜排的图案带,其中的纹饰元素又使用不对称式的散点式排列方式,而又通过有机的骨骼约束,使得图案统一而多变,不显凌乱。另外还有一种在大河村、秦王寨类型彩陶上也有一支单独发展的鸟纹,这种纹饰与庙底沟类型不同,主要是以夸张表现鸟的某一部分,如:增加鸟足的数量,或拉长鸟翼等,还有鸟与太阳结合并拉长、旋转鸟翼,使整个图案以代表太阳的圆为中心,鸟翼成回旋的“S”状围绕圆心。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中鸟纹也同样分为正面和侧面两大类,其共同特点是夸张鸟翼,成旋转状。马家窑早期正面鸟纹,描绘比较客观,多以鸟的基本外形为基准,绘制成相对的两只,羽翼多是以三条竹叶形纹表现,到马家窑中期以后,头、身逐渐消失,而只有鸟翼的反向旋转来代表鸟纹。马家窑早期侧面鸟纹,以圆点、直、弧竹叶形纹表示鸟头、身、翼,中期以后竹叶形纹则演变成旋转式的弧线纹,并且成对的出现,后期则渐渐省略了代表头部的圆点,弧线纹数量也减少成为两条相对旋转的弧线。

这种旋转式弧线最后发展成为半山时期的主要花纹,这种旋纹完全脱离了自然形,成为逐渐扩大了旋心的几何图案,并且在旋心内又加以其他几何状纹饰,如:圆点、十字、对三角等,到了半山晚期,旋心成为大圆圈,圈内花纹复杂,有网纹、叶形纹、十字、米字等,发展到马厂类型时,这种大圈之间的连接缩小,又演变成马厂类型的代表花纹:四大圈。

3、彩陶纹饰之人面纹和人形纹演变:人是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生产力,远古时代的人常常用各种自然材料装饰自己,一方面表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装饰表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人类自身也被描绘在彩陶上以表达一种初始的描画或象征,这种象征是人类自我意识初现的具体表现。其代表作是仰韶早期半坡类型彩陶:人面鱼纹盆,被认为是一种用于儿童的棺盖,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的巫师“珥两蛇”说法认为人面鱼纹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另有说法认为是具有象征祈求丰收或是氏族保护意义的类似徽号的纹样。

这幅画面表现的人面是比较真实的描写,当然这种描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写真、超写实,而是具有一定初步概括性的造型,主要是以圆形细线与直线结合来勾勒人的圆形头部和线形的眼睛。虽然这类纹饰好似现在的儿童画,但从当时人类发展阶段来看,它已经很具体地表现出了人头部的基本结构与形态,的确是非常“写实”的。

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晚期,人面纹常出现在葫芦形瓶或细颈瓶上,纹饰夸张变形,有几何化趋势,还有寓人面于鱼头中的图案和人面纹鱼纹重置在一起的图案。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中,有人面鱼身组合成旋转式的纹样,主要是以三个人面纹样平分占据盆内壁,周围配以旋转水波纹,与中心的圆圈纹或圆形花纹相旋连,造成不断旋动的动态意境,造型活泼,构图丰满。此时的人面纹也有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过程,从有具体的眉眼到仅留有鼻嘴部,再到几何化弧线,最后简化成圆形。而在马家窑文化的半山型和马厂型彩陶纹样中,人形纹常常以谷物种子样的小点进行装饰,人物形态双手举起、顶天立地,产生出一种人力战胜自然的势态,这种纹饰也显示了从描画具体到几何化发展的过程。早期的人形纹是分腿直立,逐步变化为四肢肢节增多并渐渐省略头部,又在四肢关节处增加了枝杈,最终成为像某种树木的枝丫形状,而这种枝丫则是后来的几何折线的雏形。

从上文彩陶纹饰中几个代表性的符号演变方式来看,彩陶纹饰具有几个类似的符号化特点:1、彩陶的主要纹样,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作为主要描绘对象。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环境造就生存,人类改造环境,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彩陶纹饰中。2、大多数彩陶纹样具有象征意义,发展趋于几何化发展,并逐步提炼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化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几何化趋势,但不是笼统地说所有纹饰演变都是几何化的,也有少数纹样具有繁化特征,主要如增加对象的肢节、足爪数量等,具有神化象征,如:半山和马厂型彩陶上,有一种人形纹,经过发展变化后期在人的每个关节处增加了爪指,但从这种人形的总体变化来看,最终是演变为了折线纹,也是一种几何化。3、彩陶纹样具有重组特征,如人、鱼、鸟的组合;单独纹样的二方连续等。这种组合不是仅限于彩陶纹饰,还表现在后期的玉器、青铜器纹饰上,表现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表明了这种符号象征意义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黄河中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长江中游、东北平原、东南沿海、西北等地区的各文化类型的彩陶纹样的起源都相当古老,它们各具特点,又互相发生影响,愈到晚期这种相互影响的范围就更加扩大,尤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各族文化经过多次复合而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复杂过程,也反映出中国彩陶纹样是多元发展又是自成体系的。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 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 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 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 B.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 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 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xx型: 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 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 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 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 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xx的。 (3)点和螺旋纹: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纹样的魅力》教案

《纹样的魅力》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几组常见的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欣赏、引导学生接触并了解传统纹样及其独有的审美情趣,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解读传统纹样,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使之融入自己的生活。学习传统纹样不仅是为了继承传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传统纹样,感受传统的魅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投入到创意生活的活动中去。 2、学习图案纹样的组成形式,掌握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的基本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去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美源于生活,并更多地去了解和发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来构思设计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 教学方法: 欣赏、启发引导、讲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遍布中国工艺美术之中,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纹样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图案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纹样的魅力》。 (二)新课: 1、新石器时代:在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中,鱼纹运用十分广泛,这些纹样生动地表现鱼的形态特征,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2、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在青铜器、漆器、织绣等方面使用了纹样进行装饰,以祈求吉祥或象征权威。 3、欣赏不同的纹样。 4、纹样的概念和种类:纹样是指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装饰纹样在不同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纹样组织形式,一般分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三大类。 5、单独纹样:单独纹样是具有独立完整性的纹样形式。除了自身具有独立的装饰价值外,它还是构成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的基础。单独纹样由于组织结构完整,形态自由,外形独立,可以自由处理形象,不受装饰空间外形的限制,因此又叫作“自由纹样”。作为有构成规律的单独纹样,常见的有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和边框纹样。 (1)适合纹样:是在一定的外形内组织纹样,纹样的组织既要适合外形又要合理自然,达到图案形象、组织结构与装饰外形的完美统一。 (2)角隅纹样:角隅纹样属于适合纹样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要求严格适应两边,占住一个直角边。由于角内装饰空间较大,所以三角的弦边布纹成形可较为自由。它是用对称或平衡式的纹样,配置在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的边角上的一种纹样。(3)边框纹样: 边框纹样也是适合纹样的一种,只是它沿着一个特定形的周边作装饰,中间空地留出安排被装饰的内容。 6、单独纹样的基本组成方法: (1)对称式:纹样上下或左右相同,同形同色、整齐稳重。 (2)旋转式:纹样由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运转。 (3)均衡式:不对称,纹样不同形、不同色、自由活泼。 7、二方连续纹样: 亦称“带状纹样”,是纹样的一种组织方法。 常用的有:散点式、直立式、倾斜式、波纹式、结合式等。 8、四方连续纹样: 四方连续纹样是由一个纹样或几个纹样组成一个单位,向四周反复连续和循环排列而成的图案形式。 常见排法:散点连续、梯形连续、菱形连续和重叠连续等 作业要求: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 陶 的 纹 样 组 织 形 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20080502416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 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 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 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 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 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 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 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 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1)把人面和太 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 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 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 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 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 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 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 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 的形式。 几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 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由动 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 几何纹(图1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 纹(图1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 1一6)。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 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 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 感和韵律感。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不对称的组合。 (3)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 完整的带状花纹。 (4)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 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 社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 式感。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 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 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 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 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 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 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 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 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 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 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 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 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 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 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 史博物馆。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

中班美术活动彩陶图案教案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彩陶图案教案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彩陶图案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乐意感受彩陶的审美、实用功能,尝试欣赏古代彩陶作品的装饰性,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彩陶图案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乐意感受彩陶的审美、实用功能。 2.尝试欣赏古代彩陶作品的装饰性。 3.能简单了解文物意义及其欣赏和研究价值。 4.感受作品的美感。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已经认识陶瓷。 2. 师幼共同收集花瓶、酒瓶、瓷盘、瓷碗、陶罐等瓷、陶器,用来欣赏的彩陶图片的资料。PPT课件,剪成瓶子形状的白纸、纸盘若干。音乐《金蛇狂舞》 3. 场地准备:教室布置小型瓷器、彩陶博物馆,幼儿做前排,后面桌子呈半开放方形摆开桌上放有瓷器、彩陶。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参观小型瓷器博物馆,欣赏花瓶、茶壶。 (1)教室带领幼儿从教室外,排队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我们今天来参观一个小型博物馆,看看博物馆都

展示了什么? (2)老师:我们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老师请小朋友说说他看到了什么,触摸之后有什么感受。在老师带领下参观、触摸瓷器和彩陶 (3)讨论:这些是什么?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插花、盛饭、盛菜、泡茶……)瓷器上有什么图案?(好看的花纹有龙纹、圆圈等)这些图案有什么作用?(图案使瓶子更加漂亮) 2.出示彩陶实物。 (1)老师:除了现代的瓷器之外,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了一个和现代瓷器不同的容器。 (2)讨论: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是什么?(陶罐) 老师:你们看看它和现代的瓷器有什么不同(粗糙、颜色不同、花纹简单) 老师小结:它是古代人们用来装食物的容器,你们想不想欣赏更多的彩陶图案? 3.出示图案,分别欣赏。 (1)老师: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图案第一张图片小鸟图案,(2)老师出示青蛙图案的彩陶图片,讨论:如果里面装水,随着水的晃动,感觉像是在跳跃 (3)老师出示人面鱼纹盆欣赏,讨论这是什么图案 (4)最后出示舞蹈纹彩陶盆 讨论:他们在干什么呀(在一起跳舞)对,这是古代人民围在一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

家用纺织品四种纹样简介

四 种 纹 样 作 业 姓名:******* 班级:纺织****班 学号:***00054****

图案的构成包括纹样组织和装饰构图两个部分。纹样组织主要是处理图案的基本纹样与其构成形式之间的协调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组织的形式除了受作者的主观感受影响外,通常还取决于装饰的对象、目的、材料、制作工艺等因素。从总体上讲,图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三大类。而这三种形式又因各自的组台形式和骨法的不同,产生出多种形式的变化。装饰构图一般有格律体、平视体和立视体三种形式。 一、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及骨格限制,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的一种装饰纹样。这种纹样的组织与周围其他纹样无直接联系,但要注意外形完整、结构严谨,避免松散零乱。单独纹样可以单独用作装饰,也可用作适台纹样和连续纹样的单位纹样。作为图案的最基本形式,单独纹样从布局上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形式。 (一)对称式 又称均齐式。它的特点是以假设的中心轴或中心点为依据,使纹样左右、上下对翻或四周等翻。图案结构严谨丰满、工整规则。再细分又可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两种组织形式。 1、绝对对称 是指纹样关于对称轴或对称点形状、色彩完全相同,等形等量的组织形式。具有条理、平静、严肃、稳定的风格,力量感较强。按对称角度的不同,一般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旋转对称三种形式。按基本型的组织动势又可分为独立式、相对式、相背式、交叉式、向心式、离心式和结合式等形式。 ⑴不同对称角度的绝对对称

上下左右对称 2、相对对称 是指纹样总体外轮廓呈对称状态,但局部存在形或量的不等之处的组织形式.具有动静结合、稳中求变的新鲜感。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 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半富,有儿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一1)把人面和太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卑, 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儿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儿何纹(图1 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纹(图1 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l-6)o这些儿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ffii -1彩陶上的人面纹图1 -2 彩陶上的鱼纹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 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 不对称的组合。 (3) 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 完整的带状花纹。 (4) 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 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 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式 感。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广 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 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 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 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 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S1-4 鱼奴演化成几何奴09过程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 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其中漩涡纹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和点等几何元素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同样布满纹饰,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其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 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半山型彩陶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其突出特点是用红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一、概述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总体看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 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讲究规整流畅, 图案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 疏密得体, 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 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 从模拟到夸张, 从夸张到变形, 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培养和创造了线的艺术。艺术创作则包含着两种形式: 一是装饰的作风, 二是描写的方法, 一路发展下去, 脱离了远古的蛮荒和愚昧, 人类也在生存的斗争中,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中国彩陶纹样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彩陶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 1.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2.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3.马厂彩陶 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但看其蛙形纹,以圆圈纹做头部,宽粗的折线纹做四肢,还有许多无头或仅剩四肢的表现,那仰天向上的宽粗密集的折线似原始巫师迷狂中的舞蹈形态,又似对天祈祷的神态,其间所透露的神秘怪诞、严肃威吓气势已远远不同于早期彩陶上轻松愉快的气息,早期彩陶那种鱼儿

中国彩陶课后题

一、图案的概念 图案一词的来源是西欧英语的design指( )与( ) 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图案与设计并列存在。 图案教育家、理论家( )先生在《图案基础》一书中,对图案的定义综述为:“ 图案有明确的装饰对象 图案是受羁绊的艺术 图案是( )和( )并存的艺术 图案是设计与( )的艺术形式 二、图案的形式美 图案的形式美来自于大自然。 人是动物中唯一有明确的美感意识的。 图案的形式: 图案的形式美是表现于图案表面的。 图案的形式美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重视。 三、图案的组织形式 图案的组织形式特征: 1.图案的( ) 2.图案的二方连续和( )连续(图案的格律形式) 3.图案的( )造型 4.图案的反转组织形式 5.图案的( )任意组织(图案的无格律形式) 图案的组织形式与图案主题趣味一致。 四、图案的具象与抽象 图案与绘画一样,存在着具象与抽象,它们是同时共进的 两支流水 ( ),将客观的自然形变成装饰形,具有名称。 ( ),通过抽象形及其组合关系创造出各种视觉感受。 具象图案有其适应的装饰领地。 抽象图案也有其适应的装饰领地。 五、图案语言 图案语言是一种程式化的视觉图形语言,是全人类相通的 视觉语言 图案语言的形成: 1、民族的力量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民族,习 惯性的组合点线面,产生习惯性的图案语言。 2、工艺材料的力量不同的工艺必然产生不同的图案语言。

民间蓝印花布的工艺与蜡染工艺不同 创造出的图案语言也不同 七、图案的色彩 图案的色彩建立在常规的色彩规律之上。 图案色彩不受( )的限制,将自然色变为装饰色。 图案的色彩常常是有寓意的: 民族的传统的寓意、历史时期的寓意、地域性的寓意。 中国——红色永远是予以吉祥之意的。 在某一个时期——绿色成为人们推崇的色彩。 图案的色彩在许多情况下是材料本身具有的色彩。 图案形态表达与色彩表达的方向要一致。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图案 一、中国传统图案是绵延发展的 中国人的图案艺术是建立在不断地“原创”之上的,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国 人各个历史时期的原创。 中国传统图案包括:原始时期的( )图案; 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 )图案;春秋战国至汉代的 ( )图案;秦汉时期的( )图案;汉代的( )图案;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敦煌图案;明代的( )图案; 清代的清绣图案,等等。 经过七八千年积累的图案样式、手法、语言、工艺,直到今天仍有极 强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图案的图案语言与工艺 在传统图案语言的发展长河中,出现了多次闪耀着光辉的原创。 中国传统图案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新工艺产生,于是,必然导致诞生新的 图案语言:中国彩陶图案语言 中国青铜器图案语言 中国古漆器图案语言 中国画像砖图案语言 这些图案语言共有着中国的气质,但他们又是独自的原创,是完全不同的图案语言。 这些图案语言是中国( )语言的地基。 三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现代表现精神 中国人天生要表现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一贯通过内心来表现客观、表现自然。 中国人的胸中之形非眼中之形,手中之形又非 胸中之形。 中国图案的生命力如此之强,是与中国人早已 形成并永久延续的表现精神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现代的精神。 四、中国传统图案的构图形式 中国传统图案构图的基本形式: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牟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的问题,关涉到人在其所关切世界的生活方式。“符号,它是一种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它们处于想象世界中,是某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 一原始彩陶艺术表现的东西不是关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种情感的概念。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所具有的深刻抽象性和表现性,也只有通过形象的图形、图像化的符号方式,将经验加以客观化或形式化,供理性知觉或直觉去把握,才能够为其他的人们获知。 二、象生纹饰是原始彩陶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它将无形的原始先民的恐惧、敬畏、祈祷,禁忌等情感物化为视觉有形的,把不可知的变为可知的,把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变为可见的,将不可表达的变为可表达的。它们以简明扼要的符号形式反映着人类发端时期的思维和情感。 三、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其功用恐怕首先要归因于其本身的感性刺激。此外,在任何一种原始彩陶纹饰中,其意象同它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这就是说,一个彩陶纹饰符号意象可以留下大量供主体去想象或联想的余地,这一点是抽象的文字和逻辑所不能比拟的。 四、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和装饰部位是由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无论是象生纹饰还是几何纹饰,在发展趋向上都逐渐与陶器的功能走向协调。每一个纹饰都以独立的方式出现,都是一个新的创造,有着不可言说的无尽意味。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亦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浅谈仰韶彩陶的文化意蕴

浅谈仰韶彩陶的文化意蕴 【摘要】在仰韶文化中,原始人类留下来的大量视觉图形引起了人们的探寻,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美学价值,而是在于它们的隐含的意义。彩陶纹样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在当时是具有重要的含义和内容,它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即“有意味的形式”。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仰韶彩陶文化又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意蕴;文化观 新石器晚期,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遍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一.仰韶彩陶文化的生命繁衍意蕴; 生命和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原始彩陶艺术也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生存和繁衍,表达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1)生存:在当时及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类对生存的强烈愿望已经表现出来。(2)繁衍:原始人类对子孙后代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原始社会是一个以氏族血缘关系组成的部落联盟。原始社会生存环境及其恶劣的条件下,那些具有超人的特别能力的动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祇动物和图腾动物。如具备人类无法达到的多子多孙生育繁衍能力的鱼、蟾、蛙作为图腾文化符号等等。 在仰韶半坡彩陶中,以鱼纹最多。鱼在中国语言中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在原始社会极其恶劣生态环境下,傍水而居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体验、日常观察与接触和对鱼类强大的生殖繁衍能力的崇拜,所以把鱼类纹和生殖崇拜关联在一起而引发的想象延伸和连接。 二. 仰韶彩陶文化的阴阳观和生生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而彩陶纹样也有阴阳观和生生观的深刻意蕴。 两种动物组合成一种动物在彩陶纹样是很常见的表述方式。其寓意可能是两个氏族部落的结合联盟或是部落间的不断战争而融合其他氏族部落的图腾符号,也许还是表示天地相合、男女相交的文化符号。例如:鱼和鸟、人面的复合纹样有学者认为是以鱼纹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的融合。 彩陶盆中心两条鱼向相反方向旋转,是一种阴阳鱼环天旋转、生命永生不息和子孙万代生生不息的观念符号。突出了原始人类的阴阳观和生生观的哲学思想。 在半坡文化晚期的彩陶中,有许多由阴纹和阳纹构成的双关性图案,它们具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及文化意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03458535.html,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及文化意蕴 作者:张雯钧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彩陶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彩陶就像历史文 献一样记录并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中国的彩陶文化史中最精彩的要数马家窑文化彩陶,它不仅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构图严谨,而且分布广,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彩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朴实的器型和绚丽的纹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最能引起人们探索欲望的是在彩陶背后的纹饰意蕴。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16-04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如今,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已经成为人们探究我国史前社会及其文化生活、情趣认知、思想发展、艺术审美等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马家窑文化彩陶处于彩陶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彩陶纹饰以几何纹居多,器型多样,造型优美,制作精良,结构奇特,代表了彩陶史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先民的信仰和精神面貌。马家窑彩陶色彩浑厚、美观、和谐,体现了一种古朴而绚丽的美,除了装饰功能,还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彩陶的起源和分布 (一)彩陶的起源及背景 陶器是彩陶的前身。在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步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在长期使用火的实践中,发现泥土经火烧之后不仅硬度加强,而且还不漏水,陶器就这样诞生了。彩陶是在陶器的基础上绘以彩色纹饰,这是人类精神需求的进一步发展。彩陶纹饰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精神状态、造物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彩陶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它的诞生是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的结果。 (二)彩陶分布情况 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文化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东南沿海、中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四个大的地域[1]。在不同的区域里有不同的彩陶文化以及彩陶类型。例如:仰韶文 化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分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在这四大地域中,又形成了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彩陶文化系统。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按文化区域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区[2]。黄河上游文化区为马家窑 文化和齐家文化;黄河中游文化区为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黄河下游文化主要为大汶口和龙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产生强烈的动感,给人旋转而流畅艺术感受。 ④半山形:以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它是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1)器形: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罐体圆而微扁,近似球形,小口,较短而略向外张的直颈与壶身形成曲线与直线的鲜明对比,造型饱满而凝重。 (2)装饰纹样:以螺旋纹,锯齿纹为主,也有贝纹、斜纹、垂弧纹,葫芦纹等,且旋纹的旋心扩大,内又装饰各种精细花纹,花纹套花纹的半山纹样更有变化的节奏美。(3)装饰特点:图案丰富且繁密,且突破以前只用黑色纹饰而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红黑交替出现,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 ⑤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而来,发现于青海东都县马厂沿而得名。 (1)器型:造型更多样丰富,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增加了盖、流、提梁、纽等部件,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其中小口双耳罐最典型。 (2)纹饰:纹饰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刚健庄重并趋简略。纹饰母题有网格纹,旋纹,菱形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流行。纹饰粗犷,刚劲,豪放,注重大效果。 “人形纹”——在学术界又称蛙纹,也称“谷神纹”。早期有头、身、手、足,手足都有五指,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指爪或三角折线纹。马厂“人形纹”是原始社会宗教图腾的标志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 造型 装 饰 表现 手法 艺 术风 格 距今 年代 半盆(圆鱼写实,质约

彩陶几何纹样装饰

彩陶几何纹样装饰 上课班级:预备(3)班 上课地点:预备(3)班时间:2012年11月28日上午第2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彩陶几何纹样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美感,运用几何形、字母或数字等几何元素进行彩陶几何纹样的装饰。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趣味演示掌握几何纹样装饰设计的方法,观赏讨论交流了解几何纹样的形式美感,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彩陶几何 纹样的装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在传承发扬彩陶艺术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实践操作中增强自信 心,充分体验发散性思维带来的艺术魅力,展现自身在创作 过程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几何形、字母或数字等几何元素进行彩陶几何纹样的装饰,体现彩陶几何纹样的形式美感。 难点:几何元素纹样的创意设计体现形式美感。 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交流、练习、展示评价等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示范作品、牛皮纸或铅画纸、双头近代软笔、水笔、磁贴等学具:铅画纸或牛皮纸、双头近代软笔、水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导入 1、师展示两张半成品作品——一个数字和一个字母,激发学生好奇心。

2、学生观察交流数字和字母由怎样的线条构成。 3、师做一个变魔术的小游戏,在半成品作品上添加。学生比较观察添加后 的效果。 4、请学生再选择一个数字或字母进行添加(在练习本上尝试练习),选部 分学生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5、师出示一张完整的彩陶几何纹样装饰示范作品。揭示课题——彩陶几何 纹样装饰。 二、新授 1、找找彩陶纹样的装饰位置 生观察进行交流归纳,师小结:大多在器皿的口、肩、腹的位置。 2、找找彩陶几何纹样中的对比关系 生观察交流归纳,师小结:曲直、长短、粗细、黑白、疏密、大小、线与面对比等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3、观察几组彩陶几何纹样,师生互动归纳彩陶几何纹样的形式美 线条规整、流畅,图案组织讲究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多样与统一、节奏韵律感的二方连续纹样。 4、欣赏一组几何形状、大小写字母、数字等设计元素创作的几何纹样学生作品,激发创作灵感。 三、实践操作,动手画一画 作业要求: 1、选择一种表现方法、一种几何元素(几何形状、大小写字母、数字等)为彩陶进行几何纹样的装饰 2、体现几何纹样的形式美感 四、学生作业,师巡回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五、作品展示,师生互动点评 六、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学习得失,教师点评小结。 李老师:学生课堂作业的图片俺看过,非常灵,很赞。几何图形学生绘画有感觉的,建议你在原来的图形上略微改成简单有人文指向的内容,比如:网线边上的线条改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