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医生对比行研

中美医生对比行研
中美医生对比行研

中美医生对比行研

美约名医——柚子

近日,四川成都一医生在网上晒出新买的一万多元一件的羽绒服,并表示年入百万,除了在医院的收入之外,还通过讲课、多点执业等方式获得额外收入。如此行为引来一些网友的抨击,称炫富易引发人们猜疑,甚至激化医患矛盾,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此微博大V的自我炒作。但一些网民的态度,不禁让我们想问,在中国,当“医生”与“富”结合在一起真的很稀奇吗?

从网友的态度来看,虽然对于炫富这一行为褒贬不一,但对于“医生年收入过百万”的现象,医疗界内外都表示支持。

中国医生隐形富豪还是安贫乐道?

根据丁香园《2015中国医务人员薪酬》调查显示--“2015年医生的人均年收入为7.7万元。”从这一数据来看,医生群体收入不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位成都医生的年薪百万显然不能代表最广大的医生群体的薪资。而且如果这位医生没有当“讲课、投资公司”等其它副业,年薪百万可能也是遥不可及。

事实上,“7.7万元”的年薪之所以低,不在于其数量上的少。试想一个每周只工作一两天,每天工作6小时的人如果年薪7万,一定没人觉得钱少。问题的关键是“在中国当医生的问题是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首先让我们看看在中国当医生我们要付出些什么:

前期时间投入

中国的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读5年,而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在医疗市场上显然没有任何的优势,要想进入一流医院,考研、读博更是必不可少,这样算下来本硕博连读起码要8年或11年,时间成本高。

高负荷工作

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技术难度之高不难想象,与此同时,医生还需要长时间在高压环境下工作,其劳累程度不需多言,新闻中比比皆是。

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关系失调,一边是医生“太忙太累”,一边是病患“看病难”,“对治疗不满”。《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在过去一年中,仅27.14%的医务人员未遭遇过暴力事件。

行业封闭

对于其它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行业准入门槛相较于医疗行业来说比较低,职业跳转更为容易。而对于医生群体来说,不仅跳出行业很难,在行业内也有不少的限制,曾有网友吐槽:

“我们医院一个普外科,4个主任医生分成3个帮派,各管一块,别人的东西你学不到,老师的东西你也不是个个都能上手,空学N学书,临床不让你碰能有什么作为呢?“

也正是在这样的高投入之下,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显得完全没有吸引力。从每年高考报考医学的学生比例就可见一斑:

在2016年全国高考状元中,报考医学类的学生比例是0%,而与之对应的是报考经济类的学生为61.1%。

去美国当医生跨入高薪新途径?

“张扬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毕业照拍完不过一个月,他已经出现在美国,准备在那儿开始他的住院医生涯。同学们大多留在国内,按照交大八年制

毕业生的惯例,会在上海某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选择了另一条路——考取美国医师执照,然后在美行医。”

--《赴美行医之路:这些中国人为什么想去美国当医生?》

7.7万人民币VS 18.9万美元

在美国,医生平均年薪有18.9万美元/年以上,超过公认的中产阶级(10万美元/年)近一倍之多。2014年《福布斯》公布的美国最高薪酬10项职业榜单中,其

中有7位来自医疗行业。(数据来源:《美国医生:为什么工资这么高》)

体制内外

中国医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为公立医疗服务,而美国的医疗行业更加市场化,相应地,中国医生几乎不可能自行获得医生职业的声誉,所以服务于体制内成为最佳选择;而在美国,即使是中国学生只要参加一个叫做USMLE(美国医师执照

考试)的考试,毕业后直接去美国做医生。

社会地位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医务人员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如果你的工作证上印着医学博士(MD)身份,那么身边的人都会对你平添几分尊敬,而成熟的医疗

体系也使得医患关系不那么紧张,医生的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病患对于治疗过程和结果也持更多包容。在中国,不可否认,医生同样是受人敬重的群体,但是紧张的医患关系,以及患者对于医生工作的过高期望让医生的工作背负着更大压力。

尽管在中美两国行医有着如此大的不同,但这不意味着在美国当医生就非常轻松,USMLE的考试难度不容小觑、工作压力同样不小。根本的改变方法不是鼓励更

多的中国医生去美国,而是改善中国医生本身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与付出不甚匹配的收入、改变紧张高压的工作环境。

这些改变离不开政府政策不断改革完善,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对医生群体的宽容和理解。希望有一天:

在中国,医生也可以富得理直气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