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6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氯离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的扩散行为

2013.12.16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氯离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的扩散行为
2013.12.16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氯离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的扩散行为

CuO 与含Cl - 缓蚀剂膜的分子动力学行为

胡军1,郑茂盛1,2,余历军1,2,马晓迅1, *

1)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2)西北大学载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 西安 710069

摘 要 以含氯离子的BTA 、MBT 和TTA 三种缓蚀剂层与 CuO (-1 0 0)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层间的相互作用能、氯离子的扩散和缓蚀剂膜的自扩散等性质,揭示了氯离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扩散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BTA 、TTA 与MBT 的缓蚀机理是不一样的,BTA 和TTA 主要是靠直接化学吸附达到缓蚀目的;MBT 则是通过间接的化学吸附达到缓蚀目的。Cl -在BTA 、MBT 和TTA 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634×10-5 cm 2/s 、 1.656×10-5 cm 2/s 和1.627×10-5 cm 2/s ,扩散速率都比较低,所以这三种缓蚀剂都可以有效地阻止Cl -在缓蚀剂膜中扩散。另外BAT 膜内的孔洞的连通性最差,膜结构最稳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缓蚀剂 氯离子 交互作用

中图法分类号 O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12—1961(200×)×—××—×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CuO and corrosion inhibitor film with Cl - HU Jun 1, ZHENG Maosheng 1,2, YU Lijun 1,2, MA Xiaoxun

1,*

Chemical Engineering School,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Energy Technology and Applied Institut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710069, China;

Correspondent : MA Xiaoxun, professor, Tel:029- , E-mail: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51301132) and 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No. 20136101120009)

Manuscript received 2014—01—0,in revised form 200*—**—**

ABSTRAC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Cl - in seawater causes serious corrosion of copper, which has brought enormous economic losses and many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to the utilization of marine industr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and kinetics process of chloride ions in different corrosion inhibition films, the diffusion of Cl - in BTA 、MBT and TTA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uO(-1 0 0) and the three corrosion inhibition films were researched by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corrosion inhibition mechanisms of BTA, TTA and MBT are not the same. The inhibition of BTA and TTA are mainly due to direct chemical adsorption. However, the inhibition of MBT is mainly due to indirect chemical adsorption.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l - in BTA 、MBT 和TTA are 1.634×10-5 cm 2/s, 1.656×10-5 cm 2/s and 1.627×10-5 cm 2/s, respectively. All of them are relatively low, so the three inhibitor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Cl - diffusion in themselves. Furthermore, pore connectivity is the worst for BAT film and the membrane structure is the most

stable than TTA and MBT.

KEY WORDS Molecular dynamics; Corrosion inhibitor; Chloridion; Interaction effect 陆上资源日益匮乏、世界能源消耗上涨,浩瀚的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1132)和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

(20136101120009)的资助;感谢西北工业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的计算帮

助。

收到初稿日期:2014—01—01,收到修改稿日期:200*—**—**

作者简介:胡军,1982年生,汉族,讲师

海洋空间引起人类越来越大的兴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1]。随着海洋的进一步开发,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在海洋中或者沿海地区运行,海水中的腐蚀剂尤其是氯离子会引发或加速设备点蚀等局部腐蚀,这些腐蚀萌生期监测很困难、发展期扩展迅速,常会导致突发性的难以预计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甚至会引起灾难性事故。现场调查也表明:在海洋和近海大气的环境下,核电设备、采油设备和化工设备腐蚀非常严重,已明显缩短了设备的设计寿命并严重影响着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2,3]。研究氯离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的扩散行为可以为开发高效的缓蚀剂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最终能使这些设备在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众多的防腐蚀措施之中, 添加缓蚀剂是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国内外在缓蚀剂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已得到抗CO2、微生物和油气腐蚀的缓蚀剂。在高氯离子环境下,常见的缓蚀剂有巯基苯并噻唑(MBT)、三氮唑(BTA)、甲基苯并三氮唑( TTA) 等[4]。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这些缓蚀剂首先与金属氧化膜发生化学吸附,然后不断沉积形成一个多层保护膜结构,这个多层保护膜可以阻碍腐蚀介质向金属表面迁移扩散, 以达到抑制或延缓腐蚀的目的。对缓蚀剂膜性能优劣的评价目前主要是利用极化宏观参量的变化(如曲线法、电化学阻抗谱和电阻探针法等)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扫描隧道显微学和原子力显微学等)进行[5]。由于实验技术本身的限制, 目前还不能揭示缓蚀剂膜阻碍腐蚀介质扩散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行为, 还需要进一步扩充研究思路,拓展研究方法。腐蚀过程中,阳极反应一般受电荷转移控制,阴极反应一般为扩散控制,界面上电荷的转移和离子的传质(扩散)共同作用才是总腐蚀速率的控制步骤。而分子动力学正是从微观出发来分析这些粒子的转移和传递的必要手段。所以以分子动力学为基础建立基于腐蚀机理的动力学模型是从分子尺度认识腐蚀动力学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已有人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一些防腐剂引起的腐蚀界面分子结构的变化。例如乔贵民等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H2O、H3O+和HCO3- 三种离子在烷基—咪唑啉缓蚀剂中的缓蚀行为, 发现这三种离子的不同扩散速率是影响腐蚀的重要原因[6]。Song Hong 利用分子动力学讨论了缓蚀剂三聚硫氰酸对铜在3.0 wt. % NaCl溶液中的缓蚀机理,认为三聚硫氰酸中的三个硫元素与铜的表面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吸附,从而阻碍其它离子进入达到缓蚀的目的[7]。Bin xu 研究了2-吡啶甲醛缩氨基硫脲和 4-吡啶甲醛缩氨基硫脲在硫酸溶液中对铁离子的吸附作用,以此来评价这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8]。Yongming Tang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噻二唑衍生物的结构和吸附位置,得到了电子密度分布和不同轨道对电子的吸附作用[9,10]。已有这些研究证明,分子动力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缓蚀剂的缓蚀机理,这对于全面、准确地对缓蚀剂进行评价是可行的,也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大多数人研究的是金属与缓蚀剂的相互作用,而事实上,铜在表面很容易形成一层氧化膜,缓蚀剂实际上是和金属氧化物直接相互作用,但很少有人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另外,这些研究较多的关注于单个缓蚀剂与金属的相互作用,但还没有考虑缓蚀剂层尤其是缓蚀剂层含有氯离子等杂质离子时与金属的相互作用。

本文以含氯离子的BTA、MBT和TTA三种缓蚀剂层与C uO(-1 0 0)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层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氯离子的扩散和缓蚀剂膜的自扩散等性质,揭示了含氯离子缓蚀剂膜缓蚀的微观机理和扩散的动力学行为,并以此来评价不同缓蚀剂膜性能的优劣。

1 计算模型及方法

本文所有模拟工作均由Accelrys 公司开发的Materials Studio 软件包完成。

第一步是建立CuO结构。首先利用visualizer 模块构建CuO(-1 0 0)面,然后在discover 模块下给CuO(-1 0 0)面分配Compass力场,并把氧化膜中的共价键变成离子键。然后利用Minimizer 工具采用smart minimizer 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优化, 接下来Supercell工具扩展表面,最后利用Build Vacuum Slab工具将表面的周期性由2维空间扩展到3维空间。

第二步是建立缓蚀剂结构。首先绘制氯离子和三种缓蚀剂的结构(结构见图1所示),利用Homopolymer 构建三种缓蚀剂的均聚物结构,分配Compass力场。然后利用Amorphous Cell模块构建含50个缓蚀剂分子、5个氯离子和5个钠离子的无定型结构,采用等温等压系综(NPT)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缓蚀剂膜BTA、MBT 和TTA的密度分别为1.12 g/cm3、1.20 g/cm3和1.24 g/cm3。

图1 三种缓蚀剂的结构, 其中黑色代表碳原子, 白色代表氢原子, 蓝色代表氮原子, 黄色代表硫原子(a)

BTA; (b) MBT; (c) TTA

第三步为组合氧化物表面和聚合物。利用build layer 工具,利用优化后的氧化膜和缓蚀剂建立21.06?×21.06?×38.15?氧化膜/缓蚀剂/真空层的结构。建立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氯离子在3种缓蚀剂膜中的复合层模型,低层为CuO(-1 0 0)面,中间层为含氯离子的无定型结构,上层为真空层,其中紫色为Na+,绿色为Cl-(a)BTA膜(b)MBT膜(c) TTA膜

第四步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首先固定氧化膜中的所有原子,在模拟过程中,腐蚀介质粒子在缓蚀剂膜中扩散行为的模拟通过discover 模块的正则系综(NVT)来实现, 模拟温度为298 K, 温度和压力分别采用Andersen Berendsen方法控制,各分子起始速度由Maxwell-Boltzmann 分布随机产生,在周期性边界条件和时间平均等效于系综平均等假设基础上,运用velocity verlet 算法求解牛顿运动方程。范德华和库仑相互作用采用charge group 方法计算。截断半径选取1.5 nm (spline width: 0.10 nm, buffer width: 0.05 nm),截断距离之外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按平均密度近似方法进行校正。模拟时间为5000 fs, 步长为1.0 fs, 每50步记录一次体系的轨迹信息(帧), 共输出100帧。

2 结果验证

可以通过温度和能量判据来判断体系是否已达到平衡, 图3为Cl-在不同缓蚀剂膜中扩散时体系的能量和温度随时间演化曲线。

图3 氯离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扩散温度(a )和能量(b)随时间演化的曲线

从图3中可以看出1000 fs 后体系温度波动平缓, 系统在BAT 、MBT 和TTA 三种缓蚀剂中的最大温度偏差4. 38%、4.32%和5.34%;在BAT 、MBA 和TTA 中,系统在1000 fs 后最大能量偏差3.57%、6.92%和2.98%,这表明在1000 fs 后,三种体系均已达到平衡, 所以我们所采用的计算时间可以使系统达到平衡。 3 结果与讨论

3.1 相互作用能分析

在此体系中,相互作用能可以用公式(1)表示

)

(int polymer surface total eraction E E E E +-= (1) 其中,eraction E int 为氧化膜与缓蚀剂相互作用的能量,total E 为氧化膜与缓蚀剂所组成系统的能量,surface E 是CuO(-1 0 0)面的能量,polymer E 是缓蚀剂无定型结构的能量。

通过计算,得到CuO (-1 0 0)面与BTA 、MBT 和TTA 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为1.29×106 kcal/mol 、-1.71×105 kcal/mol 和1.31×106 kcal/mol 。相互作用的能量是评价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关键参数,与此可以得到,BTA 、TTA 的缓蚀性能明显的大于MBT 的缓蚀性能,这与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实验研究得到的BTA ,MBT 和TTA 的抗氯离子缓蚀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在不同氧化剂下,BTA ,MBT 和TTA 的抗氯离子缓蚀作用[9]

氧化剂质量

浓度(mg/L )

3%的NaCl 溶液中缓蚀剂质量浓度为10mg/L 的缓蚀率 / % BTA MBT TTA 10

87 61 91 20

78 18 83 25

73 14 81 30

66 15 75 35

59 20 67 40 52 26 64

另外,结合能的正负表明BTA 、TTA 与MBT 的缓蚀机理是不一样的。BTA 和TTA 主要是靠直接的化学吸附达到缓蚀目的,当这两种缓蚀剂与铜接触时,π* 轨道能级较低,容易承接来自充满的Cu*(d)轨

道电子,形成π反馈键。从而在铜表面形成稳定的[Cu(I)BTA]或[Cu(I)TTA]络合膜,这层络合膜能够有效地抵制Cl -对Cu 2O 的渗入[11]。而MBT 则是通过间接的化学吸附来达到缓蚀的目的,首先是MBT 中S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铜电极表面未被占据的d 轨道形成强烈的吸附,与CuO 和Cu+形成稳定的配位键,进而生成不溶性的稳定络合物, 然后由这些络合物与Cu 2O 发生化学吸附作用吸附在Cu/溶液界面上,这样可以保证金属表面被覆盖的MBT 包围,从而保证铜的表面不被腐蚀[12];李风亭等通过表面拉曼光谱(SERS )也指出:MBT 是以硫醇盐的形式吸附在Cu 电极的表面,并能观察到明显的Cu-S 键的振动峰。这种化学吸附能迅速形成保护膜,有效地阻滞铜的腐蚀[13]。 另外,TTA 与氧化铜的结合能略高于BTA 与氧化铜的结合能,这和实验结果TTA 的缓蚀效率高于BTA 的缓蚀效率比较一致。结合能相差不大主要是TTA 相比BTA 而言,只是多了一个甲基,二者的分子结构变化不大。

3.2腐蚀介质粒子在缓蚀剂膜中的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可定量描述腐蚀介质粒子在缓蚀剂膜中扩散能力的强弱。腐蚀介质粒子的扩散系数越小,说明粒子的扩散迁移能力越弱, 缓蚀剂膜的缓蚀性能越好; 反之缓蚀性能则越差. 腐蚀介质粒子的扩散系数(D)可通过爱因斯坦关系式求得,如公式(2)所示:

6/61)]()([61lim lim 20a MSD dt d N t r t r dt d N D a a N i t a

N i i i t a ==-=∑∑∞→∞→ (2) N a 为系统中扩散原子的数目,)(t r i 和)(0t r i 分别为第i 个分子或粒子在t 时刻和初始时刻的位置。a 为

所求分子或粒子的均方位移(MSD )对时间曲线的斜率。通过计算,得到在三种不同缓蚀剂中的MSD 如图4所示。

图3 氯离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均方位移随时间演化的曲线

从图4中可以看出,Cl -在BA T 、MBT 和TTA 中扩散的MSD 曲线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Cl -的扩散距离逐渐增加。取1000fs (此时各体系基本稳定)的数据计算Cl -在BAT 、MBT 和TTA 中的扩散系数,得到Cl -在BTA 、MBT 和TTA 中的扩散系数为:1.634×10-5 cm 2/s 、 1.656×10-5 cm 2/s 和

1.627×10-5 cm 2/s 。从中可以看出,Cl -在三种缓蚀剂中的扩散速率都比较低,所以可以有效地阻止Cl -在缓蚀剂膜中扩散。相比而言,Cl -在TTA 中的扩散速率较在BTA 中的扩散速率低,这主要是由于TTA 相比BTA 而言,在苯环上多一个甲基, 故有更大的空间障碍和覆盖能力,所以扩散速率较低。这与表1的实验研究结果也是相符的。

3.3缓蚀剂膜的自扩散性能

缓蚀剂膜的自扩散行为对膜内孔洞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计算,得到在三种不同缓蚀剂中的MSD 如图5所示。

图5 BTA、MBT和TTA的均方位移随时间演化的曲线

从图5可以看出, BTA自扩散的MSD均值大于其它两种缓蚀剂的MSD均值,这主要是由于BTA密度较小,与临近分子的距离较长,使得它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较大。

从图5还可以看出, BTA自扩散的MSD 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先上升随后减小趋势。在刚开始MSD增加主要是缓蚀剂分子自身的热运动,使它迅速偏离平衡位置。在偏离过程中与临近分子的相互作用逐步增强,但由于初始速度较大,所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使速度减小。当速度为零时,在临近分子的作用下,又可使它向平衡位置移动。MBT和TTA自扩散的MSD 曲线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但有时也有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这两种分子偏离平衡位置的速度较小,所以变化趋势相对平缓。这就像弹力球碰撞地面一样,碰撞速度越大,返回过程中受到的反作用力越大。

取1000fs(此时各体系基本稳定)的数据计算Cl-在BA T、MBT和TTA中的扩散系数,得到BAT、MBT和TTA的自扩散系数分别为0.539×10-5cm2/s,1.580×10-5cm2/s和1.258×10-5cm2/s。所以BAT膜内的孔洞的连通性最差,膜结构最稳定。

4 结论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氯离子在BTA、MBT和TTA三种缓蚀剂中的扩散行为和相互作用,揭示了氯离子在缓蚀剂膜中扩散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BTA、TTA与MBT的缓蚀机理是不一样的,BTA和TTA主要是靠直接的化学吸附达到缓蚀目的;MBT则通过间接的化学吸附达到缓蚀的目的。Cl-在BTA、MBT和TTA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634×10-5cm2/s、1.656×10-5cm2/s和1.627×10-5 cm2/s,扩散速率都比较低,所以这三种缓蚀剂都可以有效地阻止Cl-在缓蚀剂膜中扩散。相比而言,BA T膜内的孔洞的连通性最差,膜结构最稳定。

参考文献

1 孟祥军. 中国国家海洋战略构建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2006

2 Jun Hu, Fei Liu, Guangxu Cheng, Zaoxiao Zhang, Life prediction of steam generator tubing due to stress corrosion crack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41 (2011) 4289-4298.

3曹国良,李国明,陈珊,常万顺,陈学群. 典型耐海水腐蚀钢中Ni和Cr耐点蚀作用研究. 金属学报,2010, 45(6):748-754.

4李冰, 周衡, 宋焕明, 肖强, 李兴. 火电厂铜合金凝汽器氯离子腐蚀及缓蚀剂研究综述. 工业水处理2006 , 26( 11)4-7.

5 Jun Hu, Quan Duan, Guangxu Cheng, Zaoxiao Zhang, Xuedong Chen , Bin Wang.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itting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Alloy 690. Annals of Nuclear Energy 58 (2013) 25–32.

6乔贵民, 任振甲, 张军, 胡松青, 燕友果, 提阳. 腐蚀介质在缓蚀剂膜中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化学学报. 2010, 26(11):3041- 3046

7 Song Hong, Wen Chen, Yu Zhang, Hong Qun Luo, Ming Li, Nian Bing Li. Investigation of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trithiocyanuric acid on corrosion of copper in 3.0 wt.% NaCl. Corrosion Science 66 (2013) 308–314

8 Bin Xu, Wenzhong Yang, Ying Liu, Xiaoshuang Yin, Weinan Gong, Yizhong Che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f two pyridinecarboxaldehyde thiosemicarbazone compounds as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mild steel i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Corrosion Science 78 (2014) 260–268

9 Yongming Tang, Xiaoyuan Yang, Wenzhong Yang, Rong Wan, Yizhong Chen, Xiaoshuang Yi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orrosion inhibition of mild steel in 0.5 M H2SO4 by 2-amino-5-(n-pyridyl)-1,3,4-thiadiazole: Polarization, EIS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Corrosion Science 52 (2010) 1801–1808

10 Yongming Tang, Xiaoyuan Yang, Wenzhong Yang, Yizhong Chen, Rong Wan. 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tudies on corrosion inhibition of mild steel by 2-amino-5-phenyl-1,3,4-thiadiazole. Corrosion Science 52 (2010) 242–249.

11 李冰, 周衡, 宋焕明, 肖强, 李兴.火电厂铜合金凝汽器氯离子腐蚀及缓蚀剂研究综述. 工业水处理. 2006, 26(11): 4-8.

12 崔航,谭澄宇,郑勇,贺甜. 铜经BTA 和MBT 钝化处理后在NaCl 溶液中电化学行为分析.中南大学学报.2011, 42 (11): 3336-3341.

13 李风亭, 张冰如. 2-巯基苯并噻唑在铜表面的吸附状态[J]. 腐蚀与防护, 2002, 23(8): 344?348.

LI Feng-ting, ZHANG Bing-ru. Adsorption of 2-mercaptobenzothiazole on copper surface [J].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2002, 23(8): 344?348.

智能型高分子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智能型高分子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膜材料的智能化是当今分离材料领域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讨论了智能型高分子膜材料的分类、制备方法及其环境响应特性等,分析了智能型高分子膜的应用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并展望了智能型高分子膜技术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能膜,智能高分子 Research process in preparation of intelligent polymer membra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e membrane material is the separation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field in a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telligent polymer film are discussed Material classification, preparation metho d and its environment,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polymer film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intelligent polymer membrane technology res 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intelligent membrane, intelligent polymer (一)引言膜的调研 膜是一种二维材料,是两相之间的选择性屏障。在自然界中,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它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如能量转换、细胞识别、免疫激素、药物的作用和物质的传输等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问题,都与生物膜功能有关,而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界面上发生的,因此,研究膜及其界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目前已应用于生产的和科学研究的膜材料并不能响应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一种新型的膜应运而生——智能膜,智能膜能够响应各种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成为近几年来人们开发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智能膜材是智能材料的一种,即可感知、响应外界环境细微变化与刺激而发生膨胀、收缩等相应的自身调节,并且有功能发现能力的膜用材料。目前应用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 智能型高分子膜 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流体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技术(如蒸馏等)相比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便、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膜分离中,膜材料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人们对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逐渐 从传统商品化膜材料向功能性、智能型膜材料的方向发展。与传统商品分离膜不同,智能膜中含有对外界刺激做出可逆反应的基团或链段,从而使膜的结构岁外界刺激变化而可逆地改变,导致膜性能(如孔径大小、亲/疏水性等)的改变,从而控制膜的通量,提高膜的选择性。目前,膜材料的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分离材料领域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智能高分子膜在控制释放、化学分离、生物医药、化学传感器、人工脏器、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现状前景 智能高分子膜是近十年来膜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它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在物质分离,感应元件,药物释放系统和固定化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开发出了一些新型膜材如LB (langmuir-blodgett)膜,分子自组装膜,纳米自组装膜和具有可调纳米孔道的高分子薄膜等。但是,目前,我国智能膜材的研究与开发存在着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制约着我国信息、航天、航空、能源、建筑材料、

分子动力学的模拟过程

分子动力学的模拟过程 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模拟计算方法有其自身特定的模拟步骤,程序流程也相对固定。本节主要就分子动力学的模拟步骤和计算程序流程做一些简单介绍。 1. 分子动力学模拟步驟 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在微观尺度上进行的数值模拟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得到一些使用传统方法,热力学分析法等无法获得的微观信息,又能够将实际实验研究中遇到的不利影响因素回避掉,从而达到实验研宄难以实现的控制条件。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步骤为: (1)选取所要研究的系统并建立适当的模拟模型。 (2)设定模拟区域的边界条件,选取粒子间作用势模型。 (3)设定系统所有粒子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4)计算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势能,以及各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5)待体系达到平衡,统计获得体系的宏观特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主要对象就是将实际物理模型抽象后的物理系统模型。因此,物理建模也是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对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主要还是势函数的选取,势函数是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的核心。这是因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主要是计算分子间作用力,计算粒子的势能、位置及速度都离不开势函数的作用。系统中粒子初始位置的设定最好与实际模拟模型相符,这样可以使系统尽快达到平衡。另外,粒子的初始速度也最好与实际系统中分子的速度相当,这样可以减少计算机的模拟时间。 要想求解粒子的运动状态就必须把运动方程离散化,离散化的方法有经典Verlet算法、蛙跳算法(Leap-frog)、速度Veriet算法、Gear预估-校正法等。这些算法有其各自的优势,选取时可按照计算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算法。 统计系统各物理量时,便又涉及到系统是选取了什么系综。只有知道了模拟系统采用的系综才能釆用相对应的统计方法更加准确,有效地进行统计计算,减少信息损失。 2. 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流程 具体到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的具体流程,主要包括: (1)设定和模拟相关的参数。 (2)模拟体系初始化。 (3)计算粒子间的作用力。 (4)求解运动方程。 (5)循环计算,待稳定后输出结果。 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流程图如2.3所示。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概述(精)

《装备制造技术》 2007年第 10期 收稿日期 :2007-08-21 作者简介 :申海兰 , 24岁 , 女 , 河北人 , 在读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微机电系统。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概述 申海兰 , 赵靖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陕西西安 710071 摘要 :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 , 如Lennard-Jones 势 ; 论述了几种常用的有限差分算法 , 如 Verlet 算法 ; 说明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几种系综及感兴趣的宏观统计量的提取。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 ; 有限差分算法 ; 系综中图分类号 :O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45X(200710-0029-02 从统计物理学中衍生出来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molec- 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 M DS , 实践证明是一种描述纳米科技 研究对象的有效方法 ,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所谓分子动力学模拟 , 是指对于原子核和电子所构成的多体系统 , 用计算机模拟原子核的运动过程 , 从而计算系统的结构和性质 , 其中每一个原子核被视为在全部其他原子核和电子所提供的经验势场作用下按牛顿定律运动 [1]。它被认为是本世纪以来除理论分析和实验观察之外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 , 称之为“计算机实验” 手段 [2],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 , 将它分为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 (EM DS (和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 (NEM DS 。其中 , EM DS 是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础 ; NEM DS 适用于非线性响应系统的模拟 [3]。下面主要介绍 EM DS 。 1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计算中根据以下基本假设 [4]: (1 所有粒子的运动都遵循经典牛顿力学规律。 (2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叠加原理。 显然这两条忽略了量子效应和多体作用 , 与真实物理系统存在一定差别 , 仍然属于近似计算。 假设 N 为模拟系统的原子数 , 第 i 个原子的质量为 m i , 位置坐标向量为 r i , 速度为 v i =r ? i , 加速度为 a i =r ?? i , 受到的作用力为 F i , 原子 i 与原子 j 之间距离为 r ij =r i -r j , 原子 j 对原子 i 的作用力为 f ij , 原子 i 和原子 j 相互作用势能为 ! (r ij , 系统总的势能为 U (r 1, r 2, K r N = N i =1! j ≠ i ! " (r ij , 所有的物理量都是随时 间变化的 , 即 A=A (t , 控制方程如下 : m i r ?? i =F i =j ≠ i

分离膜的改性方法

高分子分离膜的改性方法 张爱娟(04300036) [摘要]:随着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膜材料的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改善膜的亲水 性,提高膜的抗污染能力已成为有待解决的迫切问题。由于单一的膜材料很难同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成膜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耐微生物性侵蚀、耐氧化性和较好的机械强度等优点,因此采用膜材料改性或膜表面改性的方法来提高膜的性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中,化学改性可以通过膜材料和膜表面的化学改性来实现;而物理改性则主要是通过材料共混改性和表面涂覆或表面吸附来实现。 [关键词]:膜;改性;物理改性;化学改性 一引言 膜分离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相变,无化学变化,处理效率高和节能等优点,作为一种单元操作日益受到重视,已在海水淡化、电子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环境保护和工程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膜材料的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改善膜的亲水性,提高膜的抗污染能力已成为有待解决的迫切问题。目前使用的大多数膜的材料是聚丙烯(PP)。聚乙烯,聚偏氟乙烯、醋酸纤维素、聚砜、聚醚讽和聚氯乙烯等。当这些膜与欲分离的物质相接触时,在膜表面和孔内的污染物聚集,使得膜通量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下将,特别时当聚合物膜材料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中(如血液透析)时,在膜便面吸附的蛋白质加速纤维性和抗生素碎片在膜表面的聚集,导致一系列的生物反应,例如形成血栓及免疫反应。即使当蛋白质对分离膜的影响可以忽略,膜基体材料的亲水性、荷电性及荷电密度等性质对蛋白质的吸附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拓展分离膜的应用,通常需要对膜材料进行改性或改变膜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赋予传统分离膜更多功能,增大膜的透水性,提高膜的抗污染性,改善膜的生物相容性。对膜材料的改性的方法有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表面生物改性。 二物理改性 2.1 表面物理改性 1】 2.1.1 表面涂覆改性【 以分离膜为支撑层,将表面活性剂涂覆在支撑层表面而达到改性的目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是有机物或无机物。但膜表面涂覆方法的改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活性剂易从高分子表面脱离,不能得到永久的改性效果。但这种方法显示了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截留率分离膜的可能性。 2.1.2 表面吸附改性【2】

混凝土主要力学性能和 氯离子扩散系数实验

混凝土主要力学性能和氯离子扩散 系数实验 实验报告 学号: 2010010131 班号:结 02 实验日期: 2011.12.14 实验者:陈伟 同组人:吴一然 建筑材料第六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凝土主要力学性的测试方法。 2.学习用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方法 3.评定混凝土的渗透性。 二、实验原理 1.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原理 1)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概念: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 mm2 计)表示。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对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的边长为150 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的百分率不超过5% 。 2).试验依据标准: GB/T50081-2002 3).试验要求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试件周围应设防崩裂罩。 4.6.1钢垫板的平面尺寸应不小于试件的承压面积,厚度应不小于25mm. 4.6.2钢垫板应机械加工,承压面的平面度公差为0.04 mm;表面硬度不小于55HRC; 硬化层厚度约为5 mm. 当压力试验机上、下压板不符合4.6.2条规定时,压力试验机上、下压板与试件之间应各垫以符合4.6.2条规定的钢垫板。 4).加荷速度: <C30 0.30---0.50MPa/S ≥C30 0.50—0.80 MPa/S ≥C60 0.80—1.0 MPa/S

5).换算系数:100×100×100 (mm) 0.95 150×150×150(mm) 1.00 200×200×200(mm) 1.05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宜采用标准试件; 使用非标准试件时,尺寸换算系数应由实验确定。 单位:MPa N/ mm2 6)实验设备: (1) 压力实验机 精度(示值的相对误差)应为±1%,试件的破坏荷载应大于压力机全量程的20%,且小于全量程的80%左右。实验机上、下压板应有足够的刚度,其中的一块压板应带有球形支座,使压板与试件接触均衡。 (2) 钢尺 量程300mm,最小刻度1mm。 7)强度检验: 强度值得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如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相差均不超过15%,则以三个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得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及最小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改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如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相差均超过15%,则该组实验结果无效。 2.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实验原理. 1.试件尺寸:100×100×100(mm) 2.龄期:14天 3.加载方式:见下图一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采用直径为150mm的钢制弧型垫条,其长度不短于试件边长.进行劈裂抗拉试验时在垫条与混凝土之间垫一厚3-4mm,宽度为10-20mm的三合板垫层.加荷速度:0.2-0.8Mpa/S(强度等级低的取0.2-0.5,高的取0.5-0.8Mpa/S)

缓蚀剂

缓蚀剂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学号:201106820 姓名:吉水苗 摘要两种或多种缓性剂混合,其缓蚀效率得加强 (协同效应)或削弱(负协同效应)。通过列举某些缓蚀剂协同效应实例,介绍了解释缓蚀剂协同效应机理的各种学说,并了解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缓蚀剂协同效应 一.定义 缓蚀剂anti-corrosive.corrosive inhibitor,是指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时,可以防止或减缓材料腐蚀的化学物质或复合物,因此缓蚀剂也可以称为腐蚀抑制剂。它的用量很小(0.1%~1%),但效果显著。这种保护金属的方法称缓蚀剂保护。缓蚀剂用于中性介质(锅炉用水、循环冷却水)、酸性介质(除锅垢的盐酸,电镀前镀件除锈用的酸浸溶液)和气体介质(气相缓蚀剂)。 单独一种缓蚀剂的缓蚀效果,比不上两种或多种缓蚀剂混合物的缓蚀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并不是简单的加合,而是相互促进的结果。缓蚀作用因两种或多种缓蚀剂混用而得到加强的现象,称为缓蚀剂的协同效应(或协同作用 )。如当几种缓蚀剂混用后,其缓蚀效率反而降低的现象,叫做负协同效应。 二.协同作用实例 缓蚀剂协同作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某些有机胺或有机碱的盐类(如季铵盐),作为缓蚀剂加到硫酸溶液中,对铁的腐蚀速度抑制并不很明显 ,若同时加入卤素离子,则缓蚀作用得到大大地加强。 有机胺也有类似的现象[1,2,3],不论是脂肪胺还是芳香胺对子铁在 H2SO4或HClO4溶液中的缓蚀效果都不很明显,但若加入少量卤化物,则表现出很好的缓蚀效果。 某些吡啶衍生物在有卤素离子存在的酸性介质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溴化n -癸基吡啶,在相同浓度下对阿姆可铁在NHCl和H2SO4中的缓蚀率分别为87.6%和70%。显然 ,这是由于吡啶化合物与盐酸中的氯离子发挥了协同效应的结果。 吡啶类化合物是常用的酸性介质缓蚀剂,它们除了与卤素离子有协同效应外,与别的缓蚀剂混用,也常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 一些有机缓蚀剂不仅在卤素离子存在时可产生协同效应,其他阴离子如Hs-、CNS-、有机阴离子与之相配合 ,有时也表现出协同效应。例如磺基水杨酸,对铁在 H2SO4中单独使用时,因它能减小氢的超电压 ,是腐蚀的激发剂,但如果加入一些四丁基铵 ,则能显著地增加氢超电压 ,使得电极反应减慢达几个数量级。 三.研究现状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动力学就是一门结合物理,数学与化学的综合技术。分子动力学就是一套分子模拟方法,该方法主要就是依靠牛顿力学来模拟分子体系的运动,以在由分子体系的不同状态构成的系统中抽取样本,从而计算体系的构型积分,并以构型积分的结果为基础进一步计算体系的热力学量与其她宏观性质。 这门技术的发展进程就是: 1980年:恒压条件下的动力学方法(Andersenの方法、Parrinello-Rahman法) 1983年:非平衡态动力学方法(Gillan and Dixon) 1984年:恒温条件下的动力学方法(能势‐フーバーの方法) 1985年: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法(→カー?パリネロ法) 1991年:巨正则系综的分子动力学方法(Cagin and Pettit)、 最新的巨正则系综,即为组成系综的系统与一温度为T、化学势为μ的很大的热源、粒子源相接触,此时系统不仅同热源有能量交换,而且可以同粒子源有粒子的交换,最后达到平衡,这种系综称巨正则系综。 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起始构型,一个能量较低的起始构型就是进行分子模拟的基础,一般分子的其实构型主要就是来自实验数据或量子化学计算。在确定起始构型之后要赋予构成分子的各个原子速度,这一速度就是根据玻尔兹曼分布随机生成,由于速度的分布符合玻尔兹曼统计,因此在这个阶段,体系的温度就是恒定的。另外,在随机生成各个原子的运动速度之后须进行调整,使得体系总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动量之与为零,即保证体系没有平动位移。 由上一步确定的分子组建平衡相,在构建平衡相的时候会对构型、温度等参数加以监控。 进入生产相之后体系中的分子与分子中的原子开始根据初始速度运动,可以想象其间会发生吸引、排斥乃至碰撞,这时就根据牛顿力学与预先给定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势来对各个例子的运动轨迹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体系总能量不变,但分子内部势能与动能不断相互转化,从而体系的温度也不断变化,在整个过程中,体系会遍历势能面上的各个点,计算的样本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抽取的。 用抽样所得体系的各个状态计算当时体系的势能,进而计算构型积分。 作用势的选择与动力学计算的关系极为密切,选择不同的作用势,体系的势能面会有不同的形状,动力学计算所得的分子运动与分子内部运动的轨迹也会不同,进而影响到抽样的结果与抽样结果的势能计算,在计算宏观体积与微观成分关系的时候主要采用刚球模型的二体势,计算系统能量,熵等关系时早期多采用Lennard-Jones、morse势等双体势模型,对于金属计算,主要采用morse势,但就是由于通过实验拟合的对势容易导致柯西关系,与实验不符,因此在后来的模拟中有人提出采用EAM等多体势模型,或者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通过一定的物理方法来拟合二体势函数。但就是对于二体势模型,多体势往往缺乏明确的表达式,参量很多,模拟收敛速度很慢,给应用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一般应用中,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拟合势函数的L-J,morse等势模型的应用仍非常广泛。 分子动力学计算的基本思想就是赋予分子体系初始运动状态之后,利用分子的自然运动在相空间中抽取样本进行统计计算,时间步长就就是抽样的间隔,因而时间步长的选取对动力学模拟非常重要。太长的时间步长会造成分子间的激烈碰撞,体系数据溢出;太短的时间步长会降低模拟过程搜索相空间的能力,因此一般选取的时间步长为体系各个自由度中最短运动周期的十分之一。但就是通常情况下,体系各自由度中运动周期最短的就是各个化学键的振动,而这种运动对计算某些宏观性质并不产生影响,因此就产生了屏蔽分子内部振动或其她无关运动的约束动力学,约束动力学可以有效地增长分子动力学模拟时间步长,提高搜索相空间的能

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法)

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法) 一、试验原理 利用外加电场的作用使试件外部的的氯离子向试件内部迁移。经过一段时间后,将该试件沿轴向劈裂,在新劈开的断面上喷洒硝酸银溶液,根据生成的白色氯化银沉淀测量氯离子渗透的深度,以此计算出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二、取样 取样应在施工现场进行,应随机从同一车(盘)中取样,并不宜在首车(盘)混凝土中取样。从车中取样时,应将混凝土搅拌均匀,应在卸料量1/4~3/4之间取样。 三、试件制作 标准试件的尺寸是一致的,都是直径100±1mm,高度50±2mm的圆柱体试件。但是制件方法有区别。RCM法规定了两种种制作方法。但是都是使用圆柱试模宜使用Φ100mm ×100mm或Φ100mm×200mm试模。试件制作应在现场取样后30min内进行。 四、试件养护 试件成型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移至标准养护室。试件应在24±2h内拆模,然后应浸没于标准养护室的水池中 五、试件安装 试件安装在RCM装置前应采用电吹风冷风档吹干,表面应干净、无油污、灰沙和水珠。 六、溶液配制 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应至少提前24h配制,并应密封保存在温度为(20~25)℃的环境中。 阴极溶液要求,质量浓度10%NaCL溶液。 阳极溶液要求,摩尔浓度0.3mol/L NaOH溶液。 显色指示剂要求,摩尔浓度0.1mol/L AgNO3溶液。 七、温度要求 试验室温度为(20~25)℃,溶液温度(20~25)℃,初始温度、最终温度测量的是阳极溶液,即NaOH溶液,要求温度计或热电偶的精确为0.2 ℃。 八、电迁移试验 开启电源,调节电压到30±0.2V,记录每个通道的初始电流,根据初始电流,确定试验电压和通电时间。 九、氯离子渗透深度测定 1.等分试件直径断面10等分。标准中要求喷涂显色剂后再等分,因为显色剂属强氧化剂,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建议在破型之前用蜡笔标出。 2.喷涂完显色剂后,15min后观察颜色,测量渗透深度,精确到0.1mm。 3.当某一测点被骨料阻挡,可将此点位置移到最近未被骨料阻挡的位置进行测量。 4.当某测点数据不能得到,只要总测点数多于5个,可忽略此测点。 5.当某测点位置有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使该点测量值远大于其他各测点的平均值,可忽略此测点数据,但应这种情况在试验记录和报告中注明。 十、经验公式 ?DRCM=0.0239(273+T)L/(U-2)t*(Xd-0.0238((273+T)LXd/(U-2))0.5 其中: ?DRCM——混凝土的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精确到0.1×10-12m2/s ?U ——所用电压的绝对值(V) ?T ——阳极溶液的初始温度和最终温度的平均值(℃)

氯离子扩散系数测定方法492法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方法 北欧试验方法 NT BUILD 492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氯离子扩散实验—北欧实验方法 NT BUILD 492 1.范围 本过程可以从非稳态迁移实验确定混凝土、砂浆或者水泥基修补的材料中氯化物的迁移系数. 2.适用领域 本实验方法适用于在实验室中成型或者从建筑物上钻取的试样.氯离子迁移系数的方法是测量被测材料对氯离子渗透的电阻.这种非稳态下的迁移系数不能直接与从其他实验方法获得的氯化物的扩散系数相比较,例如非稳态下的浸渍实验或者稳态下的迁移实验. 3.参考文献 ① NT BUILD 201,“Concrete:Making and curing of moulded test specimens for strength tests”,2nd ed.,Approved 1984-05. ②NT BUILD 202,“Concrete,hardened:Sampling and treatment of cores for strength tests”,2nd ed.,Approved 1984-05. ③NT BUILD 208,“Concrete,hardened:Chloride content”,2nd ed.,Approved 1984-05. ④Tang,L and Soensen,H.E.,“Evaluation of the Rapid Test Methods for Chloride Difficient of Concrete,NORDTEST Project No.1388-98”,SP Report 1998:42,SP Swedish National Test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Boras,Sweden,1998. 4.定义 迁移: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扩散:分子或离子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的一种运动,确切的说是化学电势,即从一个高的浓度区到一个底的浓度区. 5.取样 该实验方法需要直径为100mm、厚度为50mm的圆柱形试样,该试样可以从成型的圆柱试件上或至少为100mm的芯样上切割得到.该圆柱形或芯样应该各自满足在NT BUILD 201和NT BUILD 202中所描述的条件.在实验中需要三个试件. 6.实验方法 6.1原理 在试件的轴向上利用外部的电势能迫使试件外部的氯离子向试件内部迁移。经过一段时间后,将该试件沿轴向方向劈裂,在新劈开的断面上喷射硝酸银溶液,从生成的可见的白

缓蚀剂的应用

1.8缓蚀剂的实际应用 1.在酸性环境中的应用 生活生产当中金属材料及设备与酸类物质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为了清洗掉在钢铁表面上的铁鳞和铁锈,需要对该材料进行酸浸酸洗;又如在工业设备上的铁锈铁垢也需要通过酸洗的方法来进行对设备清洗;而在油井中处于对出油速度的考虑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出油率,要不断向地下油层内加入酸从而来溶解岩层厚度;此外,酸的一些贮运工具等。在这些情况下,为了保护设备,延长工程材料的使用寿命,经常都需要采用酸性介质的缓蚀剂来保护与酸性介质接触的或处于酸性环境中金属材料。大体来说,酸性介质的缓蚀剂可以分为两大类: (1)无机缓蚀剂如Sb3r、AS3+、Sn2+、Bi3+、Fe3+、Fe2+、Cu、Br-2+和I-等。 (2)有机缓蚀剂据文献报道,已研制成功并得到实际运用的有机缓蚀剂作为酸性介质缓蚀剂的炔醇、有醛、有机酸等其他含碳氢氧的化合物;由于氮含有多对电子,所以有胺、吡啶、喹啉、吡咯烷、苯胺、嘧啶、哌啶、硬脂酰胺等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含硫的有机化合物;含磷的有机化合物等。很多酸性体系缓蚀剂一般都采用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多组分化学复合物。 2.在水系统中的应用 有文献报道,已经有多种缓蚀剂成功研制运用于来保护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采暖设备与管道、饮用水系统、水冷却器等。 所谓水质稳定技术是指通过添加具有缓蚀、消垢和杀菌灭藻作用的各种化学药剂来控制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腐蚀、结垢和生物繁殖,从而使得设备安全运转得以保证的技术。 在水质处理中常用的高效缓蚀剂有:聚磷酸盐、有机磷酸盐、锌盐、硅酸盐、重铬酸盐和铬酸盐等。 3.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的应用 由于在原油、天然气内含有H 2S、CO 2 有机酸等会给采油采气的管道和设备造 成比较轻微的腐蚀,日积月累,时间长了,由于硫化氢中氢的长期存在造成金属设备的穿孔或着形成层状会慢慢剥落,甚至更危险情况有可能造成应力腐蚀破裂和氢损伤。其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方面,抗硫化氢气体的缓蚀剂是吸引科学家们关注和研究最多的一类缓蚀剂,已有许多缓蚀剂成功研制并商品化,具体来说有咪唑啉、兰4-A、1014、粗喹啉、氧化松香胺等。 4.在炼油工业中的应用 与石油天然气开采情况类似,由于原油中含有多种无机盐、硫化物、环烷酸等物质组成,显然会对炼油厂中的常压、减压设备、管线和油罐等造成比较严重腐蚀,所以通常情况下也需要用缓蚀剂对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比如已经广泛被采用尼凡丁-18、4502Nacol 65 AC等有效缓蚀剂。 5.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任何缓蚀剂的自身保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已经应用成功的实例。 (1)熬碱锅的防护由于烧碱溶液是在铸铁制的熬碱锅中通过蒸发而获取碱,所以毋庸多异,会给熬碱锅造成比较严重腐蚀。在这种情况下也经常用缓蚀剂来保护锅炉,比如以硝酸钠为缓蚀剂应用为例,不单可以起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效果和作用,而且会减少碱中Fe3+的含量从而使制碱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有效提高。 (2)碳化塔的防护在碳酸氢铵厂中时常采用硫化钠溶液预膜的方法来减缓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方法RCM法

非稳态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仪 使 用 说 明 书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方法(RCM 法) 参照DuraCrete 非稳态电迁移试验原理 ( Rapid Chloride Migration Method of Concrete, Compliance Testing for Probabilistic Design Purposes, The European Union-Brite EuRam III, March 1999 ) 制定。 1 试验目的 定量评价混凝土抵抗氯离子扩散的能力,为氯离子侵蚀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以及使用寿命的评估与预测提供基本参数。 2 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5 mm (一般不宜大于20 mm )的试验室制作的或者从实体结构取芯获得的混凝土试件,试验数据可以用于氯离子侵蚀环境耐久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作为混凝土结构质量检验评定的依据。 3 试验设备和化学试剂 3.1 唐氏RCM 测定仪,原理图见图F.3.1。 (内径100,外径114~KOH KOH+Cl 橡胶筒 120,高150~170) (高15~20) - 3.2 含5% NaCl 的 0.2 mol/L KOH 溶液;0.2 mol/L KOH 溶液。 3.3 显色指示剂;0.1 mol/L AgNO 3溶液。 3.4 水砂纸(200~600#);细锉刀;游标长尺(精度0.1 mm )。 3.5 超声浴箱;电吹风(2000W );万用表;温度计(精度0.2℃)。 3.6 扭矩板手(20~100 N·m ,测量误差±5%)。 4 试件准备 4.1 标准试件尺寸为ф100±1 mm ,h =50±2 mm 。 4.2 试件在试验室制作时,一般可使用ф100 mm ×300 mm 或150 mm ×150 mm ×150 mm 试模。试件制作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移至标准养护室,24h 后拆模并浸没于标准养护室的水池中。试验前7d 加工成标准试件尺寸的试件,并用水砂纸(200~600#)、细锉刀打磨光滑,然后继续浸没于水中养护至试验龄期。 4.3 试件在实体混凝土结构中钻取时,应先切割成标准试件尺寸,再在标准养护室水池中浸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及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

内容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同学也可以自选其它强度等级。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减水剂和高活性的混凝土掺和料不断得到开发与应用以及工程结构向大跨度、高层、超高层及超大型发展的需要,混凝土强度、性能不断提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大跨桥梁、高层建筑、地下、水下建筑工程的修建和使用,使高强和高性能化的混凝土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工程结构材料。由于工程建设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要求混凝土具有高强、高体积稳定性、高弹性模量、高密实度、低渗透性、耐化学腐蚀性及高耐久性并具有高工作性等特性。因此,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将占据主要地位。 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它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选用优质原材料,在严格的质量管理条件下制成的。除了水泥、水、集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质超细粉与高效外加剂。它是重点保证耐久性、工作性、各种力学性能、适用性、体积稳定性和经济合理性的一种新材料。 1.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是在严酷环境下使用的,要求易于泵送、浇筑、捣实,不离析,能长期保持高强、高韧性与体积稳定性,且使用寿命长。因此它必须具有工程设计和施工所 要求的优异的综合技术特性,具体如下: (1)具有高抗渗性和高抗介质侵蚀能力。高抗渗性是高耐久性的关键。 (2)具有高体积稳定性,即低干缩、低徐变、低温度应变率和高弹性模量。 (3)高强、超早强,即满足工程结构或构件较高要求的承载能力。 (4)具有良好的施工性,即满足施工要求的高流动性、高黏聚性,坍落度损失小,泵

送后易于振捣,甚至免振达到自密实。 (5)经济合理,应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及环境保护。 2.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技术途径 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它的研制要求我们必须从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综合考虑。首先必须优先选用优质原材料。其次在配合比研制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并限制水泥浆体的体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掺用一种及一种以上矿物质超细粉掺和料;在满足流动度的前提下,通过优选高效减水剂的品种与剂量,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第三是正确选择施工方法,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并强化质量控制意识与措施,以保证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满足工程结构的需 要。 3. 原材料的优选 (1)水泥。配制C8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52.5及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在选用硅酸盐水泥时还需考虑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和细度。 水泥的主要成分C3S,C2S和C3A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C3S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均有贡献;C2S水化较慢,通常只对后期强度有利;C3A的水化速度最快,但C3A 的含量引起水泥与高效减水剂的相互适应问题,C3A含量高于8%时,混凝土的流动度损失较快,不利于混凝土的泵送与振捣。高细度的水泥早期强度较高,但后期强度增长较少,且早期产生的水化热较高。因此,在选用水泥时,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凝结时间、强度、变形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宜优先选用C3S含量高,C3A含量低于8%的硅酸盐水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还需满足质量稳定、需水量低、流 动性好、活性较高等要求。 (2)细集料。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中等偏粗(控制在2.7~3.1),质地坚硬、粒形良 好的天然河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少于15%,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 少于5%,含泥量不应大于1%(不含泥块)。另外,细集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且云母含量按质量计不宜大于1%;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不宜大于1%;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不宜大于0.5%;有机质含量按比色法评介,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 (3)粗集料。粗集料的性能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集料的强度与界面的黏结力,以及骨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粗集料的颗粒强度、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及最大粒径等也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控制因素。 粗骨料的强度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影响很大,因此应选用质地坚硬未风化的岩石,

常用缓蚀剂

常用缓蚀剂 2009-10-02 21:45:05| 分类:清洗工艺|字号订阅 习惯上常把加在水中的防锈剂叫做缓蚀剂,或叫水溶性防锈缓蚀剂;把加在油或脂中的防锈剂叫油溶性防锈剂。 金属锈蚀的原因 1;金属的种类与锈蚀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金属除铂,金,铱等贵金属以纯粹金属状态存在外,绝大部分都是以化合物存在。结果冶炼制成的纯金属都是不稳定的,只有在自然界存在的形态才是稳定的。这种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物质像稳定状态的金属化合物转化时各自然现象。如果不采取防锈措施,金属就会生锈,因此像加工钢铁和铜,铝等材质的部件时,使用的磨削冷却液和金属清洗剂都要添加水溶性防锈剂。 2;大气中因素的影响 湿度的影响金属的腐蚀是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加速。例如在高温高湿地区金属最容易生锈,但是只有高温而相对湿度低时就不易生锈,例如铜,铁在沙漠地区就不易生锈。如果绝对湿度不变,温度升高时金属不易生锈降温反而生锈,这是因为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的缘故。温度骤然降低,常常引起金属表面凝露导致加速锈蚀。例如昼夜温差大或恒温室内的保温系统不连续开发等都会导致金属表面发生凝露而锈蚀。在潮湿,炎热多雨多雾地带或季节,湿差很大,金属业易生锈。 氧气的影响

金属在空气中的锈蚀,水分和氧气是其重要的因素,缺其一金属就不会生锈,在干燥空气中金属存放多年不变质。这是因为没有水分的关系。在金属加工过程中,常常发现重叠面边缘的一圈上比重叠面内部出现变色很重的腐蚀,这是因为金属边缘部分解除氧气较多而造成的。 大气环境的影响 除金属本身和氧气的影响外,也有来自海洋附近的盐雾,工厂区二氧化硫,硫化气,氯气,和烟尘的影响。氯离子半径很小,很容易透过金属的水膜和钝化膜,并排挤钝化层的氧离子成为可溶性氯化物,加速金属的腐蚀。二氧化硫在铁表面容易氧化而溶于水中成为硫酸,促进腐蚀。散落在金属表面的烟尘成为水分凝聚的中心,也会加速金属的腐蚀。 其他因素的影响 金属件热处理的残盐,解除的手汗以及在酸洗后中和清洗的不干净等,都会成为腐蚀的因素。此外,在金属清洗过程中使用的清洗液,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磨削冷却液,如果其中所含防锈剂性能较差或含量低,都会引起金属的腐蚀。 水溶性防锈剂的种类 水溶性防锈剂可溶于水,金属和这种水溶液接触能防止生锈。常用的水溶性防锈剂有重铬酸钾,三乙醇胺,油酸三乙醇胺,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亚硝酸钠,苯甲酸钠,苯甲酸铵,六次甲基四胺,苯并三氮唑,碳酸钠,碳酸铵等化学药剂。上述这些水溶性防锈剂,以油酸三乙醇胺,三乙醇胺,单乙醇胺,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等的防锈性较好。

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与扩散系数的关系doc资料

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与扩散系数的关系

混凝土 氯离子电通量与扩散系数关系的初步探讨 摘要: 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与扩散系数是评价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两个参数,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资料还不是太多,某工程工程监理处中心试验室通过工程中的试验数据进行探讨分析,得出了氯离子电通量与扩散系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海工混凝土电通量扩散系数渗透性 1引言 某工程位于,具有高盐、多雾地段特点。海洋环境是混凝土结构所处的最恶劣的外部环境之一: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能够引起混凝土的溶蚀破坏以及碱骨料反应;在冬季,寒冷的自然环境还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的冻融破坏;海浪、海水中的悬浮物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磨损和冲击;海风、海水中的氯离子能引起混凝土钢筋的锈蚀等,严重的危及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海洋环境的这些不利因素中,氯离子的侵入混凝土内部引起钢筋锈蚀,是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失效的重要原因。如何快速、准确测量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的性能是每个混凝土试验人员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某工程工程中,测量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方法是《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JTJ275——2000附录: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标准试验方法——电量法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附录: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法——RCM法。 如果能够找出两种试验方法的试验结果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知道氯离子的扩散系数;亦或者通过氯离子的扩散系数知道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从而将会大大减少试验的工作量,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以C35承台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和氯离子的扩散系数的试验数据进行探讨。 2原材料 粉煤灰:潍坊电厂的一级粉煤灰。 精品资料

膜的改性

1.膜改性由于具有清洁、廉价、节能等特点,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是解决膜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综合介绍了膜的基体改性、表面改性这两种改性类型和目前常用的改性方法包括表面涂覆、表面活性剂改性、化学修饰改性、仿生改性等等,并简单介绍了膜改性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探讨了膜改性今后的发展。 3. 膜改性类型 膜的改性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基体改性,其二是表面改性。 3.1基体改性: 3.1.1共混制膜是一种非常适用和常用的膜改性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传统制膜材料与另一种聚合物共混,改性在成膜过程中完成,不需要繁琐的后续处理步骤,很适合工业化生产。所制备的膜既具有传统膜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又具备所添加的共混物功能,取长补短,消除各单一聚合物组分性能上的弱点,获得综合性能较为理想的膜材料。通常说来,共混膜是为了提高膜的亲水性能。国外研究者关注于共混膜的性能、微观形态结构以及共混物质的相容性。 3.1.2共聚改性是指通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单体间的聚合反应改善膜材料的性能。在制备过程中,各单体之间发生复杂的反应,形成最终的共聚膜。目前,常见的共聚膜有聚合物膜的璜化如璜化聚砜,璜化聚丙烯腈,璜化聚苯乙烯,璜化聚醋酸乙烯酯等。 Hester J F等合成了一种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链,聚乙二醇为支链的两亲性梳状聚合物P(MMA~r PEOM),并且提出了两亲性聚合物在相转化制膜过程中在膜表面的表面富集及自组装行为。由于在成膜过程中膜和凝固浴之间存在水浓度梯度,两亲性聚合物向表面迁移,形成表面富集。表面富集的程度与凝固浴的温度正相关,温度升高,富集现象明显,反之,则富集度下降。依据这种原理,可以利用制膜过程中使用外加热源而达到表面富集的效果。例如将膜置于热水中进行热处理,表面富集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另外,当膜的亲水性由于使用而遭到破坏时,可通过热处理使两亲性梳状聚合物亲水性侧链重新迁移到膜表面,从而使膜的亲水特性得以自我恢复。Hester等还研究了PEO链长对膜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链长的增加,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能力进一步提高。 3.2表面改性 3.2.1物理改性 在膜表面涂覆具有特定功能的高分子基团,膜的性能由所涂覆基团的性质决定,

高分子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分析

高分子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摘要 阐述了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的作用原理, 总结论述了等离子体对高聚物表面作用的几种理论, 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高分子材料表面发生多种物理和化学变化,重点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在医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纤维材料、薄膜材料中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表面改性; 高分子材料; 0 引言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同金属材料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如密度小、比强度和比模量低、耐蚀性能好、成型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好、卓越的介电性能、极低的摩擦系数、良好的润滑作用及优异的耐候性等, 因此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农业、轻工、电子、仪表、航天航空、医用器械、复合材料等行业[1]。但其应用范围和使用效益往往会受到表面性能的制约,因此常常需按使用目的改善或变换其表面性能,如材料或部件的粘着性,高分子膜的印刷性、透过性等。 1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 高分子材料的各种表面性能的获得取决于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相关的界面特性,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界面物性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图1 界面物控技术内容及应用领域 图1所示为界面物性控制技术的内容和相关的应用领域。为了使高分子材料适合各种应用需要,大体上有两类作法。一类是利用各种表面改性技术产生一个新的表面活性层,从而改变表面、界面的基本特性。另一类作法是借助功能性薄膜或表面层形成技术在原表面上敷膜。这两种作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材料具有或同时具有几种表面性能。为此,人们研究开发了许多种可供利用的表面处理技术。诸如化学湿法处理,利用电子束或紫外线的干式处理,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剂处理以及采用真空蒸渡的金属化处理等。本论文主要介绍的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是利用低压气体辉光放电的干式处理技术。既能改变表面结构,控制界面物性,也可以按需求进行表面敷膜。在塑料、天然纤维、功能性高分子膜的表面处理方面有着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