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城乡规划 1257408005

[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认识自然地理过程,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8级2、3班同学赴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南部地区)进行了为期7天的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结合综合自然地理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到东北平原南部。同时,观察到松嫩平原草场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及谈谈自己的实习感受。

[关键词]:东北大平原自然地理实习问题

前言

我是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名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地理这门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大二通过对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对一些综合自然地理现象有了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对以后工作的需要和将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我们于2010年6月12号至17号在吉林省西部和蛟河进行了一次野外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此次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更多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在野外识别各种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本领;一方面,通过野外亲自行走观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体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作为班长在配合老师开展实习课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而且期间与老师、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及实习路线

6月12号长春——白城天气阴转小雨

6月13号白城——乌兰浩特天气晴

6月14号乌兰浩特——长春天气阴转多云

6月15号长春——蛟河天气晴

6月16号蛟河——吉林市——左家天气中到大雨

6月17号左家——长春天气晴

(2)实习地点

实习路线图

(3)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实习整个路线从蛟河到乌兰浩特从东向西贯穿东北大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40°25′~48°40′,东经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公里,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平原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南端濒辽东湾。省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

东北大平原行政区划图

(4)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经济和交通概况

东北大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长约10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400公里。主要由辽河、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长春附近松辽分水岭处地势稍高。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称松嫩平原。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的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东北平原交通便捷,土层深厚,耕地辽阔,有大面积肥沃的黑土,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是我国最大的生产粮和商品粮基地。

(5)实习内容

1、了解实习区气候特征、土壤类型、水文、植被类型等自然地理情况。

2、学习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的形成原因,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实习目的

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让我们以地理工作者的身份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巩固基础知识,在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学习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体验地理工作特点,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加工作兴趣。

二、实习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

6月11日,首先是王向东老师给我们做了动员大会,讲解了实习需要带的一些仪器(如GPS、钢卷尺、铁锹等)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让我们对实习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随后,许林书教授讲解了地理实习中线路调查、数据获取、整理数据的方法技巧,并且告诉我们在实习时需要了解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学习它的形成机制。最后,班上同学领取各种实习备品,安排一些同学买实习用品和药品。

(2)野外实习阶段

准备阶段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12号早上8点按照预计的路线开始了正式的野外实习:

1、长春——白城(5个点到草场)

我们沿线考察了5个实习点,由于观测的路线逐渐向西,水分减少,地面主要的植被类型由森林草原向草甸草原过渡,优势种是羊草。

编号1:位于黄土黄土台地西部边缘(人工挖掘坑),此处为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植被主要是地带性植被,建群种是羊草。土壤类型是黑土,母质是黄土亚粘土从长白山搬运来的,颗粒大,洪积,河水泛滥,越向东越粗、厚,从西向东地势逐渐变高。形成时间Q2时期,Q2时期后地势抬升,侵蚀。透水不良,有铁锰结核体。土壤剖面大致是:

地表地下

远眺土壤剖面:横放

黑土(50cm) (柱状,生物累积,腐蚀层)

编号2:观测点在红色沙砾台地上公路旁边一条干涸的排水沟旁边,气候较湿润周围树木茂盛,杂草丛生。母质是红色砂砾石,呈红色,富含铁,交结不紧密。母质透水性好,地势高,石灰淋溶深。土壤类型是淋溶黑钙土。形成时间在Q1时期(Q2时期地势抬升,Q2时期没有沉积。)另外,此处富含石灰可能是植物、矿物分解钙,母质中含有或者是土壤形成淋溶沉淀钙。

编号3:观测点四周地势平坦,海拔大约165米,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植被类型主要是森林草原。母质是亚砂土,交结疏松。土壤类型是黑钙土,形成的时间比Q2晚,Q3时期由于Q3Q4之间有构造运动,当不强烈,地下水不影响植被、土壤发育。由于该地区气候相对干燥,适合蚂蚁、老鼠等动物生活,所以有蚁穴和老鼠洞穴,土壤里还有有假菌丝体。

编号4:观测点海拔大约在135米,位于人工保护的草场里,由于免受人为地干扰破坏,地处低洼地带,地下水位距离地面近,主要的植物是羊草和苔草(非地带性)。此地区沙丘与洼地相间分布,母质是慢滩相沉积物。土壤类型是盐化草甸土,PH值较高。

编号5:观测点位于第四点(草场)西面200米左右的沙丘上,由于风蚀比较厉害,零星生长了一些乔灌木,地面的土壤很多都裸露在地表。该地区近几年降雨增多,沙丘固定,现人为破坏为半固定沙丘。土壤形成时期在Q4时期,原来是风砂土含有腐殖质,由于处在干燥的环境中,当降雨后,土壤钙化,后形成黑土。该地区向土壤剖面黑钙土至风沙土滴盐酸,上有气泡,中间没有,下面有。

羊草草场土壤滴盐酸产生气孔

2、白城——乌兰浩特(4个)

编号6:观测点位于一个人工挖掘坑中,是洪积扇与河漫滩(大兴安岭洮儿河高河漫滩)交汇处,地下水位浅,水量大,该地区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大。植被是草甸植被。母质分选差,石头有些磨圆,粗细均有。土壤类型是草甸黑钙土(滴盐酸,有气泡,钙化强)。黑土层主要有腐殖化,潴育化成土过程。

编号7:观测点位于人工采石场的边沿,海拔高度大约在180米,植被为草甸草原。该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地下水位较深,土壤的发育不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带内的土壤为幼年土,土壤类型是黑钙土,并且土壤中混有砾石。

编号8:观测点位于Q1时期形成的洪积阶地上,为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性交汇处。由于降水量的减少,该地区的植物生长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植被类型主要是针毛草原。土壤类型是栗钙土,由于淋溶作用弱,钙质层非常厚。站在观测点的边沿上可以发现上面的植被比下面的植被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边沿上的地方地势高,蒸发作用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还焚风的影响。

编号9:观测点位于大兴安岭东部山麓地带(与东北大平原交结处)的东

侧,地势较前几个观测点高,海拔高度达到了421米。该地区水量较多,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山丘的底部长有很多的蒙古栗,土壤类型是暗棕壤。该地区主要是褶皱山系,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流水地貌。

3、长春——蛟河(2个点)

编号10:观测点位于哈达山的东边,该地区气候相当湿润,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土壤类型是暗棕壤,上层黑土层有腐殖质,有机质聚集,植物根系很密集;向下是呈现棕黄色的粘土;再向下是铁锰等元素沉积,原生颗粒粗细不等。该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是流水地貌,大约是在燕山时期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在随后的流水作用下,山体逐渐变得浑圆。在‘睡佛’前面就是山体被流水侵蚀下切形成河流,该地区逐变成丘陵。

编号11:观测点在中生代为大面积的湖,曾为盆地,四周为山,波状起伏的台地,土壤侵蚀成沟。该地区构造运动引起的抬升和倾斜后由于受到流水作用形成丘陵。与丘陵的关系:中生代形成,形成比丘陵晚,丘陵与台地前有断裂,该地为湖时,丘陵为湖岸,湖盆一并下降,再与丘陵一并抬升,抬升后河流继续下切。由于该地区在中生代物质有一定胶结,透水不良,亚表层,粘化时透水不良及地势相对较平,易形成滞水形成的土壤类型是白浆土。因为湖相沉积物细,胶结粘重,易形成上层滞水,不能发育地带性植被,植被根系浅,植被类型总要是灌木和草。

4、蛟河——左家

编号12:左家是我院植物实习的主要基地,该地区植物种类繁多,并且是丘陵地带,非常适合本科生野外实习。年降水量大约在750毫米。植被类型是在红松阔叶混交林破坏后剩下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也是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的边沿地带。该地区的植物分布规律是:向阳坡是蒙古栎、黑桦林,山顶是纯林,向阴坡是杂木林,沟谷是柳林。代表性植被主要有蒙古栗:山毛羊科,蝌蚪科,温带抗寒抗干旱主要树种之一,叶型大,边缘锯齿不规则,乔木;山里红:狭叶山楂,向阳坡的典型灌木;黑桦:桦木科,主要生长在丘陵地带,树皮黑色,树皮不可撕落;万年蒿:羊胡子台草,是向阳坡典型的草本植物;槺椴:椴树科是阴坡的代表植物;色木槭:阴坡中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单叶,手掌状,小灌木。

5、总体概括

这次是实习从蛟河到乌兰浩特横穿的整个东北大平原(松嫩平原),从实习过程观测的12个点中基本上对大平原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结合老师的指导和后期的整理可以将本次实习的路线的地形剖面图大致表示如下:

三、问题探究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沿途对松嫩平原自然地理情况的观察,由东向西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至荒漠化草原地带,土壤主要有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盐碱土、风沙土以及沼泽土等。松嫩平原其有机质含量在垦前高达10%以上,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其与富里酸的比值在表层为1.38-1.6,最高为2。土壤养分丰富,保水、保肥力强,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

羊草草甸为松嫩平原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由于羊草生物量大,营养价值高,因而成为该地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草、牲畜和畜产品,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实习的过程看到,吉林西部草地已严重退化、盐碱化,优质牧草数量下降或消失,其结果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丧失,牧草产量、质量及其经济效益下降。有的草场地面大多数都是一片白色,零星长着几丛羊草。因此,针对看到的现象总结出松嫩草原面临的问题,及其为保护松嫩草原,提高草场的生产力提供一些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

1、沙漠化向题

西部地区气候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其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干扰,因此农牧交错的沙质草原沙漠化面积比重增大,沙漠化加剧。

2、盐碱化问题

松嫩平原土壤的成土条件为冲积、湖积沉积层,土质粘,渗透性差,在雨季地表常积水,造成盐分的聚集,水文条件多闭流河和湖泡,强烈蒸发后盐分农缩,促进土壤盐分的累积;闭流河水盐分含量高,地下水矿化度高,深层地下水矿化度更高,由于这一地区相对全省其他地区气温偏高,大风次数多,降水少,蒸发大等因素形成干燥度大的气候特点,又对土壤的盐化碱化起了加剧作用。

3、草原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造成广种薄收,盲目开垦草原。由于草原的退化、硷化、沙化和盲目开垦与破坏,地表裸露面积扩大,水土流失、风蚀加重,这种恶化了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更加重了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降低了草原生产力。

4、草群种类成分变劣,群落结构简单

单化牲畜喜食的优良牧草逐渐减少,优势种变成次要成分以至消失。牲畜不喜食和有毒有害的种类得到生存和繁衍。群落发生退化后,优势种和豆科植物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狼毒、断肠草、棉团铁线莲、火绒草、寸草苔、虎尾草等有毒和不适口的植物大量繁生。

5、草原管理利用不善

松嫩草原生产责任制虽然大部分已经落实,但由于落实的时间短,人们对草原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和建设仍缺少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部分草原处于大锅饭,责、权、利三者不统一,草地经营方式落后,只用不建,靠天养畜或收草,第一性生产与畜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对草地资源实行掠夺式的利用,只注重当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生态效益,其结果导致了草原生产力水平低下,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二)对策建议

1、认真执行《草原法》严格保护草原资源

松嫩草原除少数不宜做牧业用地外,宜牧草原严禁再开垦,要依法严加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对违犯者要严惩,用法律来保证草原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利用得以实施,阻止人们对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使用,对已开垦宜牧草原,要依法实行退耕还牧,实行草田轮作制,种植豆科牧草,提高草原土壤肥力,同时要做到草、林、牧、渔各业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促进草地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2、进一步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

草原有偿承包在松嫩平原地区已经进行实施,对没有承包的草原要尽快落实有偿承包。完善草原管理制度,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改变过去只用不建的旧习。改善草原经营机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为龙头,调动广大承包者及有关单位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利用草原的积极性。

3、依靠科学技术治理“三化”草原,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工程建设

松嫩草原“三化”现象严重,要大力推广科学嫩草原春旱、秋涝,低产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治理相结合,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建植高产、稳产、优质的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栽植适宜的树种,引水、节水灌溉草原,合理施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实施草、水、林、机、路配套的草原建设工程,增加草业和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草、土、畜密切结合。

4、增加资金投人搞好草原资源开发

松嫩草原的建设必须纳入国家和本省内基本建设和事业发展规划,保证草地建设资金的投入,要利用好草原承包费和管理费,建立草地开发专项基金,搞好草原基础建设。加大草地资源开发的力度,发展优质牧草和深加工的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体系,提高牧草的转化率和经济效益,以销促养、促草,在草地畜牧业系统中,力争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以解决松

5、变超载过牧为以草定畜

按草原再能力掌握合理的载畜量。无论哪种放牧场,必须掌握合理的载畜量。载畜量低,草地资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载畜量高家畜频繁采食和反复践踏,使植物的繁殖力低,生命力减退,土壤通气、透水性变差,草质量和再

生能力下降,甚至草地水土流失导致盐碱化。因此要有多少草、养多少畜,畜草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让草原能够在宽松调的环境中进行再生产。

6、综合配套,建立良性循环系统,恢复生态平衡

多年来,松嫩草原滥行开荒的现象严重,至今尚未杜绝。由于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越毁草越开垦的恶性循环。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建立起农、牧、林紧密结合的生态平衡机制,促进草原复壮更新。全面改善松嫩草原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应做到: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栽带状防风林,草、灌、乔结合,建设起草水林路配套的草库仑和立体牧场;对已开荒的宜牧耕地,要退耕还牧,做到农、林、牧各业用地合理配置和布局,逐步建立起农、林、牧三结合的生态经济体系,促使松嫩地区生态畜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7、科学地使用草地资源

珍视和爱护草原已是当务之急,要把保护草原提高到保护森林高度来认识。对草地资源的滥用一是没有认识勤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二是忽视草原植被对半湿润到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今后要在学术上大做保护和建设草原的文章,使平原常绿,畜牧业有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实习感受

这次实习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野外实习。高中我是一名理科生,对地理知识了解很少,当我进入城规专业学习时发现学习的主要是地理课程,心里很伤心,有种上天注定的感觉,对未来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大一一年的学习,让我了解地理,了解大自然,爱上地理,爱这个世界,尤其是这次野外实习,它对我思想的改变,对我性格的陶冶,甚至对今后的发展都是功不可没的。

大一、大二,我们学习了多门专业基础课,如《地质学基础》、《地貌学》、《地理学引论》。在课堂上,我们看过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带给我们的许许多多的美丽的风景——褶皱的山系,流水地貌,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海蚀柱……今年7月初,在许嘉巍老师、许林书老师和殷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长春到乌兰浩特和长春到蛟河两条实习路线,开始我们第一次野外实习。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教室,踏出理论的圈子,走进实际,亲手亲眼的感受实践。

在去实习基地之前,我们在教室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实习的内容,注意的事项,

专心学习我们野外实习工具GPS等的使用,又再次复习巩固了土壤等综合地理学理论知识,同时详细的讲解地形图,运用以及其他地图方面的知识。6月12号的时候全班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向西进发,大巴上同学们兴奋不已,有说有笑,还不停的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专业知识的问题或实习过程中生活方面的问题。

在向西考察的途中,我们边走边实习,每天都有不同的路线。开始老师在途中介绍讲解,之后是我们自己观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我们记录下老师的讲解,记录下一路上的所观所想,并素描下一些重要的自然特征。有的同学还弄一些植物、岩石标本。之前以为实习是一次旅行,其实不然。野外有无穷无尽的问题等我们去发现,并且有勇气和能力自己找到答案;我们上山,过河,走过峡谷,穿过村庄,越过岩石,绕过丛林……头上有炎热的太阳,我们汗流浃背,衣服浸湿了,手臂上出现了一颗颗白色的盐滴,脖子也可以达到非洲人的境界了,五彩缤纷的帽子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有各式各样的太阳镜,简直就像一个“黑社会”;可是有时天变脸很快,乌云密布,接着是串串的雨滴打在我们的身上,大家马上撑起了五颜六色的伞;可是他还是不放过我们,风起了,我们的伞被吹得东倒西歪,和周围的树一起舞蹈……每天到达目的地,我们抢着洗漱完,躺在床上,睡得雷打不醒。晚上在寝室我们认真整理一天的笔记,然后就是开心的聊天时间。虽然每天长途跋涉,从早上八点一直走到下午五点,有时真的感觉腿不是我自己的了,完全麻木了,虽然辛苦,我们却很高兴,因为那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多快乐有趣而且美好的事,雨后彩虹,河边美景,山间新鲜空气,还有在乌兰浩特疯狂购物,品味蒙古风味……

这是一次旅行,一次野外训练,一次感受美好大自然的机会,一次同学凝聚同学的契机。我们一路互帮互助,在磨练了我们意志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同时,更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珍贵友谊,同时,让我们找到了作为一个地理人的感受。都说学地理的人有博大的胸襟,我想经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每一个人能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做得更好吧,那不仅是对人有一颗博大的心,更是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与爱护……

附表:实习整理表格格式参考

黑土(50cm) (柱状,生物累积,腐蚀层)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7:第七次 1:[填空题] 衡量地震的指标是___、___。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 3:[填空题] 风化作用分为、、。 参考答案: 4:[论述题]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飞机起飞拔高后一般都要进入,因为这个高度空气能见度好。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划分为河源、、、、五段。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以降水补给河流为例,说明径流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4:[填空题]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量

密度减小。 参考答案: 5:[填空题] 地理环境可分为、和,而自然环境又包括和。 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2、气旋3、滑坡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土壤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是具有,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气之差值,称为。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地表到地心将地球划分为、、 。其间有两个分界面,分别为、。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论述气压带和三圈环流的形成 参考答案: 3:[论述题]简述三大岩类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 1:[多选题]由于褶皱形成的地貌有 A:单面山 B:构造盆地 C:一山三岭两槽 D:方山 E:地堑

参考答案:BC 2:[单选题]某地经度指该地所在经线与()角距 A:赤道面 B:地心 C:极点 D:本初子午线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从水量平衡方程中可知,海洋蒸发量()降水量A:大于 B:小于 C:等于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在北半球的气旋中,气流的运动方向为 A:从中心向四周作顺时针旋转 B:从中心向四周作反时针旋转 C:从四周向中心作顺时针旋转 D:从四周向中心作反时针旋转 参考答案:D 5:[多选题]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力有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参考答案:AB 6:[单选题]片流作用的产物称为 A:洪积物 B:坡积物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949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综合评价

第一节地域分异 一、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生物等成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系统:由各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动态的开放系统。 (1)自然地理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差别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生境 自然地理系统= 生物群落+ 生境+ 处境 处境(生态系统的立地背景):指间接作用和影响生物群体的因素,如地貌条件、根层以下的基质、地下水以及群落外界的其他间接因素等的总称。 2.熵(混乱度):描述一个系统的无序性的概念。 熵越大,系统就越混乱,即愈无秩序。 系统的秩序是依靠外界物质能量的输入来维持的 3、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成分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1)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2)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 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成因) 地带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 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 由地球内能的作用而产生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地域分异分类汇总(始终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加以讨论) (1)大尺度分异,包括: ?全球性尺度; ?全大陆、全海洋尺度; ?区域性尺度。 (2)中尺度分异,如山地中垂直带的分异等。 (3)小尺度分异,如局部地段中处境引起的分异等。 省性: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即局限于在一定的地带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第二节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区划的原则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1、自然区划的类型: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大地构造、气候、水文、植被、地貌等某一方面) 2、自然区划单位的特征:区内相对一致性、空间连续性,区间差异性。 (二)区划的原则(和特征相似)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空间连续性原则 4、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挑选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主导因素原则: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按统一指标进行某一级分区。

桂林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系别: **************** 年级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号: **************** 实习时间:2011-4-11——2011-4-24 指导老师:**************** **************** 2011 年4月24日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0年3月22日——2010年4月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等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4-11 ***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4-12 **市火车站乘车前往桂林,以及安排食宿。 3、2011-4-13 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4-14 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4-15.16 桂林——阳朔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4-17 七星岩、芦笛岩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和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4-18 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4-19 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4-20 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